第五章气体燃烧
发动机原理第五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发动机原理第五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汽油机是一种内燃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空气和汽油混合后,利用火花塞点火将混合气体燃烧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是通过进气管、节气门和进气道来完成的。
当驱动节气门打开时,汽油喷油器会喷射适量的汽油进入进气道中。
同时,空气经过进气管进入气缸。
汽油和空气在进气道中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体。
混合气的形成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参数需要控制,例如进气量、燃料喷射量和混合气的浓度。
进气量取决于节气门的开度,而燃料喷射量则由喷油器决定。
为了保证混合气的浓度适中,汽油机通常会配备一个氧传感器,根据氧气浓度的反馈来调节喷油量。
这样可以确保混合气的化学组成接近于最佳的燃烧比例。
燃烧是汽油机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产生动力的过程。
当混合气被点火后,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会向外膨胀,推动活塞运动,驱动曲轴旋转。
混合气的点燃是通过火花塞完成的。
火花塞由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组成,中心电极中的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
燃烧的过程主要包括点火延迟期、燃烧期和尾气期。
点火延迟期是指在点燃混合气之前,混合气在活塞顶部开始自燃的时间。
延迟期的长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混合气的浓度、温度、压力等。
燃烧期是指混合气完全燃烧的时间,这一阶段混合气的能量会被释放并用于驱动活塞运动。
尾气期是指废气在活塞向下运动排出气缸的时间。
为了提高燃烧效率,汽油机通常会采用一些技术来增加混合气的起燃性、均匀度和稳定性。
例如,在进气道中安装气流直通装置可以提高混合气的均匀度;在燃烧室中设置喷油器可以将燃油直接喷到燃烧室中,提高了起燃性;通过调整点火提前角度可以改变燃烧时机,提高燃烧效率。
总结起来,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是通过控制进气量、燃料喷射量和混合气的浓度来实现的。
混合气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控制和调节来确保混合气的化学组成接近于最佳的燃烧比例。
燃烧则是通过点火将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驱动汽油机工作。
第五章燃烧温度
22.4 H 22.4 W
VH2O
2
100
18
100 lH2O Ln
5
上一章回顾
• n>1时气体燃料燃烧产物生成量如下式,如何
理解?
Vn
CO
H2
(n
m 2
)Cn
H
m
2H2S
CO2
N2
H 2O
1
21
100
(n 100
)L0
lH2O
• 预热是利用余热在低温下实现,非常利于节能
• 空气的富氧程度
• 氧含量越高,燃烧产物生成量越减少。因为氮气少 • 在氧含量在小于约40%时,氧含量变化影响显著。
大于40%后,变化影响减缓。 • 氧含量对高热值燃料影响大,对低热值燃料影响小
25
第六章 空气消耗系数及不完全燃烧 热损失的检测计算
• 空气消耗系数和燃烧完全程度的实用检测方法, 是对燃烧产物(烟气)的成分进行气体分析
20
计算Qpyr
• (1)忽略。在温度<1800oC的情况下,热分解 很少发生,或热分解对温度的影响很小时,可忽 略Qpyr=0
• (2)按CO2分解度fCO2和H2O的分解度fH2O计算
• Qpyr = 12600VCO+10800VH2 • = 12600fCO2.(VCO2)comp+10800fH2O. (VH2O)comp • fCO2、 fH2O与温度有关,可查附表8和附表9,数值
• 1m3气体燃料的理论氧气需要量(体积)为
L0,O2
1 2
CO
1 2
《消防燃烧学》第5章 燃烧温度
t热
Q低
因此 ct3+bt2+at-Q低=0 解方程即得t热
14
理论燃烧温度计算
理论燃烧温度表达式如下
t理 Q 低 Q空 Q 燃 Q分 V n c产
Q低、Q空、Q燃都容易计算 需要计算Vn.c产 更关键的是计算Q分
15
高温热分解
温度越高,分解越强;压力越高,分解较弱 工业炉中,只考虑温度,且只有大于1800度 才考虑热分解 并且只考虑CO2和H2O的热分解反应,则分 解热Q分
8
比热近似法
产物整体比热近似值法(表5-2)
根据具体的燃料成分计算V0 =(VCO2+VH2O+VN2 +…) ,根据燃料种类确定c产
适用性:燃烧产物的平均比热受温度的影响不 显著,特别是空气作助燃剂
CO2和H2O的比热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N2不明 显 C和H燃烧以后,产物的比热虽然增加,但是不大 各种燃料燃烧以后产物的比热介于C和H的产物比 热之间,差别不大
理
t理 '
Q 低 Q空 Q 燃 V n c产
(3)计算不考虑Q分的i总,然后查图5-4得到t理
i总 Q低 Q空 Q燃 Vn
20
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
燃料种类和发热量
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燃烧产物的热含量 考虑Q低/V0,比考虑Q低的影响更符合规律
t理
Q 低 Q空 Q 燃 Q分 V n c产
t热 Q低 V 0 c产
与传热条件、炉子结构等因素有关吗? 只和燃料性质有关
6
理论发热温度的计算
第五章气体的热力性质
第五章气体的热力性质5.1 理想气体性质 (1)5.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5.1.2 理想气体热系数 (3)5.1.3 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的特性 (4)5.1.4 理想气体熵方程 (4)5.2 理想气体比热容及参数计算 (5)5.2.1 比热容的单位及其换算 (5)5.2.2 理想气体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5)5.2.3 平均比热容 (6)5.2.4 理想气体性质特点 (11)5.3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11)5.3.1 范德瓦尔斯状态方程 (12)5.3.2 其它状态方程 (14)5.3.3 维里(Virial) 状态方程 (16)5.3.4 对比态状态方程 (17)5.4 实际气体比热容及焓、熵函数 (20)5.4.1 实际气体状态函数的推导方法 (20)5.4.2 计算气体热力性质的三种方法 (22)思考题及答案 (22)5.1 理想气体性质工质在通常的参数范围内可呈现为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或称三种相。
这里所谓的气体是指在其工作的参数范围内总是呈现为气态的工质。
例如空气、气体燃料、燃气(燃料燃烧生成的气体),以及组成它们的单元气体氮、氢、氧、二氧化碳等等。
本节主要讲述理想气体性质。
理想气体性质是指当压力减小到趋于零时,气体热力性质趋近的极限情况。
这时,表达气体热力性质的各状态函数有最简单的形式。
在压力很低时,气体的比体积大而内部分子自身占有的体积相对极小;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以致可以忽略分子自身占有的体积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气体宏观热力性质的影响。
因此,常将分子自身不占有体积和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力作为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这也是理想气体性质有简单表达形式的内在原因。
尽管理想气体性质不能很精确地表达气体,特别是较高压力下气体的热力性质,但它在工程中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在通常的工作参数范围内,按理想气体性质来计算气体工质的热力性质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其误差在工程上往往是允许的。
第五章 燃烧温度
t =
气体名称 丙烷 焦炉煤气 甲烷 高炉煤气
R QD Vo 3537.674 91272 3683.197 17974 3405.989 35831 2469.296 4000.26
t热 25.8 4.88 10.52 1.62 2110 2065 2045 1480
t理 2097 2030 2030 1450
3
热平衡式 • Q化+Q物=Q产+Q不+Q传+Q分
2、燃烧温度 由上述热平衡式得到
t 产=
Qd Q物 ( Q不 Q传 Q分 ) Vn C 产
称为实际燃烧温度——燃料在实际条件下燃烧产物所 达到的温度。
• 当不考虑Q传和Q不(即Q传=0,Q不=0) 时,有
Q D Q空 Q 燃 - Q 分 • t理= Vn c产
• 例题:重油成分: C=85,H=11.3,N=0.5,O=0.9,A=0.1,W=2.0, 重油预热到90℃来降低重油的粘度,空气消 耗系数n=1.2,空气不预热,空气中水蒸气饱和 温度为20℃,此时饱和水蒸气量g=19g/m3, 求该条件下重油的理论燃烧温度,并估计实 际可能达到的炉温(炉温系数为0.74)。如 果将空气预热到400℃,理论燃烧温度将达 到多少?
• 习题: 根据烟煤 Cr=85.32,Hr=4.56,Or=4.07,Nr=1.8,Sr=4.25, Ag=7.78,Wy=3 已知燃烧产物各成分的量: VCO2=1.43,VSO2=0.03,VH2O=0.5,VN2=6.25(m 3/kg) • 求燃烧发热温度(3种方法)
2、 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
(1)联立求解方程 设Ci=A1i+A2it+A3it2 ,i=CO2,H2O,N2 V0C产=Σ ViCi =Σ ViA1i+(Σ ViA2i)t热+(Σ ViA3i)t热2 式中 i=CO2,H2O,N2
燃烧学—第5章2
16.3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21
《燃烧学》--第五章
举例:飞机油箱中燃油的爆炸温度极限的变化
图 5-14 图
飞机飞行期间燃油可燃性区域示意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22
《燃烧学》--第五章
3.水分或其他物质含量
在可燃液体中加入水会使其爆炸温度极限升高。 如果在闪点高的可燃液体中加入闪点低的可燃液体,则混合液体 的爆炸温度极限比前者低,即使低闪点液体的加入量很少,也会 使混合液体的闪点比高闪点液体的闪点低得多
35866 t上 311.7K=38.6℃ ' 2.303 8.314 9.8443 lg6839 2.303 R C lg Pf Lv 35866 t下 278.1K=5.0℃ ' 2.303 8.314 9.8443 lg1287 2.303 R C lg Pf
或者利用安顿(Anloine)方程
b lg p a tc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1
《燃烧学》--第五章
例5—1 已知癸烷的爆炸下限为0.75%,环境压力为 1.01325×105Pa,试求其闪点。 解 闪点对应的蒸气压为 Pf=0.75%×1.01325 ×l05=760(Pa) 查表5—5,癸烷的Lv=45612 J/mol,C′=10.3730。 将已知值代入式(5-17b),得闪点为
液面上方液体蒸气浓度达到爆炸浓度极限,混合气体遇火源 就会发生爆炸。 蒸气浓度与温度成一一对应关系。 蒸气爆炸浓度上、下限所对应的液体温度称为可燃液体的爆 炸温度上、下限,分别用t上、t下表示 液体温度处于爆炸温度极限范围内时,液面上方的蒸气与空 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燃气燃烧与应用 知识点
第一章燃气的燃烧计算燃烧:气体燃料中的可燃成分(H2、 C m H n、CO 、 H2S 等)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发生激烈的氧化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热和光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称为燃烧。
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比例混合、具备一定的能量、具备反应时间热值:1Nm3燃气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气的热值,单位是kJ/Nm3。
对于液化石油气也可用kJ/kg。
高热值是指1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而其中的水蒸气以凝结水状态排出时所放出的热量。
低热值是指1m3燃气完全燃烧后其烟气被冷却至原始温度,但烟气中的水蒸气仍为蒸汽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
一般焦炉煤气的低热值大约为16000—17000KJ/m3天然气的低热值是36000—46000 KJ/m3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是88000—120000KJ/m3按1KCAL=4.1868KJ 计算:焦炉煤气的低热值约为3800—4060KCal/m3天然气的低热值是8600—11000KCal/m3液化石油气的低热值是21000—286000KCal/m3热值的计算热值可以直接用热量计测定,也可以由各单一气体的热值根据混合法则按下式进行计算:理论空气需要量每立方米(或公斤)燃气按燃烧反应计量方程式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单位为m3/m3或m3/kg。
它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的最小空气量。
过剩空气系数:实际供给的空气量v与理论空气需要量v0之比称为过剩空气系数。
α值的确定α值的大小取决于燃气燃烧方法及燃烧设备的运行工况。
工业设备α——1.05-1.20民用燃具α——1.30-1.80α值对热效率的影响α过大,炉膛温度降低,排烟热损失增加,热效率降低;α过小,燃料的化学热不能够充分发挥,热效率降低。
应该保证完全燃烧的条件下α接近于1.烟气量含有1m3干燃气的湿燃气完全燃烧后的产物运行时过剩空气系数的确定计算目的:在控制燃烧过程中,需要检测燃烧过程中的过剩空气系数,防止过剩空气变化而引起的燃烧效率与热效率的降低。
【学习】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fp — 柱塞面积 [ mm ];
Wp — 柱塞速度 [ ml/degPA ]。
几何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不同。
整理课件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两产定者生义的差:差 异异 的: 原因:
喷燃供油始的规点可律滞压:后缩单于性位供时油间始内点喷 油喷系泵油统的持内供续产油时生量间压随较力时长波间的的传变播化 关最高系大压。喷油油管速的率弹较性低变形 油曲器喷线喷油的入规形燃律状烧:有室单一内位定的时的燃间变油内化量喷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整理课件
三 气流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一) 气流运动的作用
整理课件
(二) 气流运动
1、 进气涡流 使进气气流相对于气缸中心产生一个力,形成涡流。 (1) 切向气道 特点: 气道母线与气缸相切。 优点: 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 缺点: 涡流强度对进气口位置敏感。 (2) 螺旋气道 特点: 进气道呈螺旋型。 优点: 能产生强烈的进气涡流。 缺点: 工艺要求高,制造、调试难度较高
整理课件
50
油 束 射 程m m
(a)
10 0
油 束 射 程m m 50
(b)
2
3
3 .3
3.5 m s
整理课件
(四) 喷油规律
单位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喷油量随时间(或曲轴转角) 的变化规律。
1 、喷油延迟角 喷油提前角 — 开始喷油 上止点的曲轴转角。 ’ — 上止点 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喷油延迟角’ — 开始喷油 停止喷油的曲
整理课件
二 、喷油泵速度 特性及其校正
(一) 节流作用 1 理论上 (不存在节流) 2 实际上 (存在节流) 所以,实际供油比理
论供油时间长,供油量 大。
整理课件
工程热力学__第五章气体动力循环
k 1 k
p2 p1
k 1 k
T2 T1
T1 1 1 1 1 1 k 1 T2 T2 p2 k T1 p1
T
2 1
3
4
t,C
T1 1 T3
热效率表达式似乎与卡诺循环一样
s
勃雷登循环热效率的计算
热效率:
t 1
p
2 3 2 4 T 3
4
1 1
v s
定压加热循环的计算
吸热量
q1 cp T3 T2
放热量(取绝对值)
T 2
1
3
4
q2 cv T4 T1 热效率
w q1 q2 q2 t 1 q1 q1 q1
s
定压加热循环的计算
k 1 热效率 t 1 k 1 k ( 1) t
T1
s
燃气轮机的实际循环
压气机: 不可逆绝热压缩 燃气轮机:不可逆绝热膨胀 T
定义:
3 2 1
2’
4’
压气机绝热效率
h2 h1 c h2' h1
4
燃气轮机相对内效率
oi
h3 h4' h3 h4
s
燃气轮机的实际循环的净功
净功
' w净 h3 h4' h2' h1
oi h3 h4
h2 h1
T
2 1
2’
3
4’
c
' opt w净 oic
k 2 k 1
4
吸热量
q h3 h2' h3 h1
' 1
燃烧学课件第五章多组分反应流体守恒方程
VS
解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值计算的稳 定性和精度,以及边界条件和初始条 件的设定。同时,还需考虑反应流体 的非线性特性和多尺度问题,以提高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守恒方程的数值解法
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的方法,通过在离散点上 设置差分方程来逼近原方程的解。
有限差分法适用于规则的网格系统,通过在网格点上设置离散变量,利用 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离散的差分方程组。
解析方法
常用的解析方法包括分离变量法、特征线法、有限差 分法等。
解析过程
解析过程包括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选择合适的变量 、求解方程等步骤。
解析结果
解析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等实 际应用。
03
多组分反应流体的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的推导
推导基于牛顿第二定律
动量守恒方程的推导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对于多组分反应流体,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流体中 各组分动量的变化规律。
能量守恒方程的应用
能量守恒方程在多组分反应流体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描述反应流体的温度场、压力 场和浓度场的变化。
通过求解能量守恒方程,可以预测反应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如温度、压力和组分浓度等,以及反应过 程中的热量传递和能量转化。
能量守恒方程的解析
解析能量守恒方程需要采用数值计算 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连续的偏微分方程离 散化为一系列的代数方程,以便于求 解。
动态平衡
多组分反应流体中的化学组分在 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 ,维持一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守恒方程的概述
01
质量守恒
守恒方程是描述系统中质量守恒 的方程,表示质量在化学反应过 程中保持不变。
初三化学第五章燃料学生
第五章燃料第一课时洁净的燃料——氢气【知识整合】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最轻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2.常温下氢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3.氢气的可燃性(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经点燃可安静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生成水并放出热量。
(2)点燃不纯的氢气(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之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3)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氢气,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若听不到尖锐的爆鸣声或响声很小,就说明氢气是纯的。
4.一切可燃气体混有一定比例的空气时,点燃都会发生爆炸,这种体积比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置换反应)。
锌与硫酸的反应(1)反应表达式:锌+ 硫酸→ 硫酸锌+ 氢气(2)实验装置: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3)收集方法①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小于空气)②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6.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经典例题】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生成;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一定)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
写出氢气点燃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基本类型是。
2.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气是最轻的气体B.氢气难溶于水C.氢气的液态是淡蓝色的D.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惟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说明水的组成4.氢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最理想的途径是()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制氢气B、以焦炭和水为原料制水煤气后分离出氢气C、用炽热的铁和水反应制氢气D、由热电厂提供电力电解水制氢气【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点燃氢气时,火焰是淡蓝色的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2.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由水元素组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了n L气体,则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理论上可收集到气体( )A.n LB.2n LC.0.5n LD.8n L4.在点燃氢气时,先要检验其纯度,目的是()A.证明是否是氢气B.证明氢气是否潮湿C.证明氢气是可以燃烧的D.证明氢气中是否混有氧气5.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初三化学第五章燃料教案
第五章燃料第一部分洁净的燃料——氢气【知识整合】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最轻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2.常温下氢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3.氢气的可燃性→2H2O (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经点燃可安静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生成水并放出热量。
2H2+O2点燃(2)点燃不纯的氢气(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之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3)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氢气,并用拇指堵住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
若听不到尖锐的爆鸣声或响声很小,就说明氢气是纯的。
4.一切可燃气体混有一定比例的空气时,点燃都会发生爆炸,这种体积比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置换反应)。
锌与硫酸的反应(1)反应表达式:锌+ 硫酸→硫酸锌+ 氢气Zn + H2SO4→ZnSO4 + H2(2)实验装置:试管、单孔橡皮塞和导管(3)收集方法①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小于空气)②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6.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能燃料,化工原料【经典例题】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生成;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一定)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
写出氢气点燃爆炸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基本类型是。
2.关于氢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氢气是最轻的气体B.氢气难溶于水C.氢气的液态是淡蓝色的D.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惟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说明水的组成4、氢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最理想的途径是()。
A、利用太阳能直接使水分解制氢气B、以焦炭和水为原料制水煤气后分离出氢气C、用炽热的铁和水反应制氢气D、由热电厂提供电力电解水制氢气【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点燃氢气时,火焰是淡蓝色的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2.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由水元素组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了n L气体,则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理论上可收集到气体( )A.n LB.2n LC.0.5n LD.8n L4.在点燃氢气时,先要检验其纯度,目的是()A.证明是否是氢气B.证明氢气是否潮湿C.证明氢气是可以燃烧的D.证明氢气中是否混有氢气5.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燃烧学第五章着火与熄火
0 yB
i 0 ( y0 yB ) / W0
W0 k0 ( 0 y0 ) n e E / RT0
y 0 y B TB T0 y 0 0 Tm T0
y0 y B y0 TB T0 Q (TB T0 ) Tm T0 CV
H O2 M HO2 M
而代替原来的增殖反应[b],使链载体H与O2化合 成相对寿命较长的分子HO2(用光谱仪测到), 它向容器壁面扩散而碰壁终止,如:
2HO2 壁 H2 2O2
其结果是破坏了一个增殖链环,因此整个反 应再次由速率很高的爆炸反应回复到稳定的反应。 一般称此界限为爆炸高限或第二极限。
相对于指数中的T0,其 影响很小,可视为常数 压力、温度下降时,感应期增大。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i 0 RT02CV ( EQk 0 ( 0 y0 ) n exp( E / RT0 )
E ln i 常数 RT0
当温度和混气成分不变时:
ln i ~ (1 n) ln p
在压力很低时,由于反应[e]比较显著,所以反应无法加 速到自燃。随着压力的升高,这些链载体的自由行程就 大大的减小,以致能够到达容器壁面的链载体变得很小, 而大部分链载体参与[b]、[C]、[d]得链增殖反应,从而 使反应加速而达到自燃,这时出现图中的第一极限。
当压力升到很高时,分子很密集,就可能出现三 分子反应:
lim n lim
t t
w1
(et 1)
w1
Φ =0:
n lim
0
w2
(et 1) w1t
燃烧学-五-多组分反应流体守恒方程
Cp
''' , S h0 q f ,i m ,i
六、守恒标量的概念
1.简单化学反应模型 化学反应:燃料和氧化剂消失,产生二氧化碳和 水蒸气,燃气温度升高并发出热量。 假设: (1)燃料和氧化剂以化学恰当比进行单步不可逆 反应,生成单一的燃烧产物 1kg燃料+ kg 氧化剂 (1 )kg 产物 (a) (2)各组分的传输特性相同,但可以随空间位置 而变化(每处每参数相等,但可不均匀);
vi vi ,diff v
组分总的质量通量等于对流通量和扩散通量之和,即
组分总的质量流量
q
'' m ,i
q m9;'
扩 散 通 量
m ,i ,diff
对流通量
wi v wi vi ,diff
将(c)式代入式(a),得
( c)
代入分子输运的费克扩散定律,得
H MW H H O MW H O
( wi ) '' ''' qm ,i qm ,i t
由
'' m ,i
组分
i 的质量守恒方程的一般矢量形式为
,
'' m
i 1,2,, N
,得
( a)
q wi vi q v
混合物质量平均速度
v wi vi
(b)
组分速度等于质量平均速度叠加上扩散(布朗运动)速度
( pA) x ( pA) x x qm [(v) xx (v) x ]
上式除以 A,并取极限 x
x 0
,得
或
dp '' dv qm dx dx dp dv vx dx d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焰锋面在其法线方向上相对于气流的移动速度, 称 为火焰传播速度。其大小取决于可燃物的物理化学 性质和气流流动状况,根据流动状况可分为两种: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正常传播速度 Uce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实际传播速度 Ut 实际燃烧过程一般都是在湍流状态下进行的, 火焰也 是在湍流气流中传播。但是层流中的火焰传播,反 映了可燃物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它与湍流中的火 焰传播密切相关,因此,它是研究湍流火焰传播的 基础。
在传热学中,管内湍流换热的准则关系式是 Nu Pr2/3/Re Pr=0.038Re-1/4 或Nu=0.038Re3/4Pr1/3 质量交换的准则关系式是 Sh Sc2/3/ReSc=0.038Re-1/4 或Sh=0.038Re3/4Sc1/3 两个式子相比得:Nu/Sh=(Pr/Sc) 1/3 即(αL/ λ) / ( βL/D ) =[ ( υ /a ) / ( υ /D ) ]1/3 a = λ/Cp ρ 即α/ β= λ/D(D/ a) 1/3 = Cp ρ (a /D)(D/ a) 1/3 = Cp ρ (a /D ) 2/3 =CpρLe 2/3 即β= α/ CpρLe 2/3
这一薄层气体由于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热量向相邻 一层未燃混合气传递,并使之着火燃烧。 此时可观察 到火焰锋面以一定的速度,由开口端向闭口端移动, 形成新的火焰锋面。新的燃烧着的一层气体又会使 相邻的一层气体得到加热而着火燃烧。这样一层一 层地加热、着火、燃烧,使水平管里的可燃混合气 全部燃尽。 在燃烧室内的实际燃烧过程,可燃物并非静止不动, 而是连续流动的,并要求火焰中心的位置稳定在燃 烧室内,这就要求火焰锋面固定而不移动,对这种 要求可以通过气流速度与火焰传播速度之间的平衡 来实现。
一. 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依靠物体中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而引起 的质量转移,例如静止流体中,质量传递的形式就是分 子扩散,分子扩散与导热现象类似: 导热──依靠物体中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而引起的热 量转移. 相同点: 都是依靠物体中微观粒子随机运动而引起 的转移行为. 不同点:分子扩散是质量转移,导热是能量转移. 分子扩散的计算也与导热计算相类似。
同样地:我们用与传热学中推导层流边界层的动量 方程和能量方程的方法,也可以推导出层流边界 层的对流扩散方程: 对流扩散方程: uəC/ əx +υəC/ əy = Də2C/ ə2y 热量方程:uəT/ əx +υəT/ əy = aə2T/ ə2y 动量方程:uəu/ əx +υəu/ əy = υə2u/ ə2 y 三种形式又完全一致,这也说明三个系数D、a、 υ 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这些关系我们 可以用下列一些无量纲数来表示.
大家对能量输运及动量输运的现象已经熟悉,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质量输运现象即传质 学的基本知识。显然,传质学是研究质量传递 规律的科学, 其基本原理就是一个系统当有两 种或多种组分组成,并存在有浓度差时,质量就 会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传到低浓度区域, 从而 产生质量的输运现象。 质量传递──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转 移过程。 质量传递有两种基本形式: (1)分子扩散 (2)对流扩散
(1) υ /a=Pr(Prandtl)普朗特数, 它表明了动量输运与热 量输运相对难易的粗略量度,显然,当Pr=1时,υ=a,说明 二者难易程度相同,即表明速度分布与温度完全相同。 (2) υ / D=Sc (Schmidt)施米特数, 它表明动量输运与质 量输运相对难易的粗略量度,Sc数通常小于1, 即表明 一般情况下,质量输运比动量输运更容易。 (3) a / D=Le (Lewis) 刘易士数,它表明热量输运与质 量输运相对骓易的粗略量度。 在大多数系统中,Le≈1,说明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基本 相同。
对可燃混合气体,其Le数略小于1 ,但通常在燃烧过程 分析中也近似取Le≈1,这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在传热学中,对流换热系数α可以用努谢尔特数 的形式表示出来. (4) Nu=f(Re,Pr)=αL/ λ (5)同样,在传质学中, 对流扩散的质交换系数β也可以 写成和α形式相类似的无量纲数形式,它应该是Re和 Sc的函数, 即 Sh=f(Re,Sc)=βL/D
什么是输运现象呢?在物理学中我们已经 了解到输运现象就是在气体未达到宏观平衡 时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 (1)气体各部分密度(即浓度)不同,则在杂乱的 运动中,气体分子由较密部分进入较疏部分,因 而就输运了质量 ,使气体的密度渐趋均匀,这就 量气体的质量扩散现象。
(2)气体各部分温度不同, 则由于热运动分子 可以从较热部分移动到较冷部分,因而输运了 能量,使较冷部分获得热量,这就是气体的热 传导现象。 (3)如果气体各部分的整个速度彼此不同,于是 气体各部分之间就有相对运动, 气体分子在 杂乱的运动中可在较慢部分加快,同时使较快 部分减慢,这就造成了气体的内部摩擦作用 (或称粘性)。
对流扩散的基本计算公式与对流换热基本计算 公式 (牛顿冷却公式)相似.
牛顿冷却公式 q=α(Tf - Tw) 对流扩散公式 m=β(Cf - Cw) 式中: α──换热系数 m── m──扩散速度(质交换率) ( ) Cf──主流中平均浓度 Cw──邻近壁面处的浓度 β──质交换系数(传质系数)
可以看出,对流扩散的计算与对流换热计算一样, 都比较复杂,最后的关键问题都会归结到质交换系 数β上(对流换热系数α一样) 把诸多影响质量传递的 因素都反映到β上,使得只要确定出β的具体数值,用 此公式计算就不成问题,但大家知道,对某一具体情 况, 要想准确计算出换热系数α值是十分困难的,目 前,还主要靠模拟实验确定。β的情况与之类似,也主 要是靠模拟实验来确定,但也常常在已知α等参数情 况下,用相似理论来求出.
干湿球温度计就是一个同时发生热量,质量传递 的典型例子, 当湿球温度计上的水蒸气分压力( 即水 在湿球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大于空气主流处的水蒸 气分压力时,湿球上的水分即向空气蒸发。由于蒸发 的水分携带着本身的潜热进入空气,所以出现了湿球 向空气传递热量的现象,即潜热交换现象。达到稳态 后,湿球和空气间无净热交换,即潜热交换量等于显热 交换量。 即水从湿球上蒸发带入空气的热量等于空气通过对 流换热传递给湿球的热量,即: αF(Tf-Tw)=mwFγ
三. 输运系数之间的关系
显然: 斐克定律与付立叶定律、牛顿内摩擦定律的形式 非常相似: 单位面积上传热量:付立叶定律 q=-λəT/ əy 单位面积上传递动量:牛顿内摩擦定律 τ= - µ əu/ əy 单位面积上传质量: 斐克定律 m=-D əC/ əy 形式完全一致,且输运系数D、a、υ在量纲上也完全 一样,由此可见, 在D、a、υ三个系数之间必然有一定 的内在联系。
★分子扩散的基本定律──斐克(Fick)定律 物质由于浓度不同而产生扩散, 扩散是由高 浓度向低浓度区的方向进行,沿着扩散方向, 即相等浓度面的法线方向,浓度由低逐渐变高, 每单位距离的浓度变化值称为 浓度梯度 əC/ əy , 因此可得分子扩散基本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m=-D əC/ əy
式中: m──某组分在y方向上的扩散速度(或称质交换 率).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交换量 Kg/m2.s D──某组分在组分B中的质扩散系数 m2/s 常见物质的D值可从有关手册中直接查到。 “-”──传质与浓度样度方向相反。 C──质量浓度 Kg/m3. y──扩散方向上的距离m.
因此,在燃烧设备中通常用控制某些物理因素来 调节燃烧速度,因为在燃烧设备中燃料和氧化剂的 浓度是足够大的,温度又很高,如果混合均匀,则 化学反应速度开始就会很大,但当化学反应速度很 高,而混合速度相对很慢时,则燃烧速度必然取决 于混合速度的大小,这样,就有许多物理因素: 混合气体的速度分布,流动情况。 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情况,紊流与局部扰动情况; 燃烧设备的形状尺寸以及系统由热量的分布等。 都对燃烧速度有很大影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讨 论燃烧过程中输运现象的原因。
根据这几个准则数,可以导出β的公式: 当Le≈1时,即 a≈D时,就有 Pr = υ /a ≈ υ /D=Sc Nu=f(Re,Pr)≈f(Re,Sc)=Sh 即αL/ λ ≈ βL/D β≈ αD/ λ ≈ αa/ λ= α/ Cp ρ 这就是根据相似准则导出的α与β的关系式, 已知α可 由此准则关系数近似求出β。 这样就解决了用m=β(Cf-Cw)公式计算中的主要问题。 这是在α=D或Le=1的条件下导出的,既适用于层流,也 适用于湍流,当然,对Le≠1时,α与β之间存在着更为普遍 的关系式。
对Uce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1.可燃物性质 由上解析式知:a,q,Vm增高, E下降 ,Uce升高 2.温度 燃烧温度T升高 , Vm升高 ,Uce升高 T0(燃气初温)升高 , T升高 3.压力 依实验分析,压力的影响关系为: Uce ∝ Pn n──Lewis压力指数 n≈-5~0.3
Lewis实验表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Uce<0.5 m/s时, n<0 所以当P增高 Uce下降 (2)当0.5<Uce<1 m/s时, n=0 所以Uce与P无关 (3)当Uce>1 m/s时, n>0 所以当P升高时 Uce升高
设有一平面火焰锋面,在一迎面而来的气流中,作 正常传播,火焰锋面恰与气流速度垂直,也就是说, 火焰锋面的移动速度与气流速度相平行,如图
当 u > v0 时,锋面向气流上游移动 当 u = v0 时,锋面稳定不动 当 u 〈v0 时,锋面向气流下游移动 因此,在生产条件下,为保持火焰锋面的位置固定不动, 就需要采取措施,使v0与u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 对流扩散
对流扩散──当流体流动时, 质量的交换不仅依 靠分子扩散,而且依靠流体各部分之间的宏观 相对位置变化(质量的对流运动),这种分子扩散 与质量对流的联合作用称为对流扩散。对流扩 散与对流换热现象相类似。
对流扩散是分子扩散和质量对流联合作用的结果. 对流换热是导热和热量对流联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