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2.公民新闻
3.宣传者
4.客观性报道
5.新闻框架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
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4.客观性报道
答: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运用引语;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5.新闻框架
答: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新闻框架”的学术概念。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答:新闻客观性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理念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
(1)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理念层面
①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对这个职业的认识——要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对事实的
评价)分开。
②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事实时,对事实本身要非常尊重,对有关事实的评论要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新闻从业者在工作时,要养成这样一种职业理念。
③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的具体内涵
诚实,即报道事实之前,该是什么样就描绘成什么样,不随便添加个人好恶;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不牵扯个人利益;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2)新闻客观性的操作层面
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一般的要求和主要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这种要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会受到很多习惯性思维的限制。这种写法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提笔就写,张口就说,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
②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有些事实可能带有较强烈的可爱、可憎因素,但在报道时,要选择中立的词语来表述事实。特别在消息这种新闻体裁中,副词、形容词本身就是一种评价,使用这些词有悖新闻客观性原则。
③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一个事实发生后,在报道时,要尽可能使得事实的各方面,都得到表达的机会或由作者给予说明。平衡是新闻报道中要掌握的技术性要求。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答:新闻自由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一定范围、一定
限度的自由。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实质上是指新闻自由的条件性,即新闻自由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自由。这种条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自由具有历史性
新闻自由的历史性,大致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意思:
①新闻自由的含义本身具有历史性。
新闻自由“是在社会演进过程中,民主政治的产品,它的意义是变动的,随时间、空间而各不相同”。不同历史时代、时期,人们理解的新闻自由是有差别的,其历史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对此,在前面新闻自由的发展中已经作过阐述。
②新闻自由的实践具有历史性。
新闻自由,与人类所有的具体的自由一样,是人类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绝对权利。新闻自由的历史性表现为,从新闻自由被看作是人的自由权利的那天起,新闻自由就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演变,起伏而起伏,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闻自由的实质性范围、水平是不同的,这是由具体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以中国的历史传统缺乏新闻自由为理由而否认新闻自由概念的合理性和新闻自由的必要性,这种看似历史主义的观念恰好背离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缺乏新闻自由的思想和实践,那是由中国传统的历史经验事实所决定的,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新闻自由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利,当然要践行新闻自由。
(2)新闻自由的关系性
①新闻自由,是人的自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的自由。认识的自由实现于人与客体对象的关系中,法律自由、道德自由实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具体的关系之中。
②新闻自由是人的一种社会权利,是一种从自身出发,而又指向他人、指向社会的自由。相对思想自由的内向性而言,它是一种外向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