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期末复习
环境经济学复习第一章概论1、环境、环境问题的含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3、环境经济学的含义4、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5、环境经济学的特点6、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7、环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水资源供求均衡机制2、支付意愿3、消费者剩余4、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三章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上)1、环境是资源的表现2、环境资源的分类3、环境资源的特点4、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意义和原则5、环境资源的四种价值理论6、环境价值的构成(森林)7、环境价值的计量方法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基本思想、原则9、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0、可持续发展的三种模式第四章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下)1、外部性定义2、外部性特征3、外部性分类、举例4、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文字、图形)5、负外部性分析(文字、图形分析私人成本内部化对生产者的影响、数学推导)6、纠正外部性的途径7、不同类型的物品划分(特征、举例)8、公共物品提供方式9、准公共物品的补偿方式10、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11、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第五章计算题(先写上公式再代入数值计算)第六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思想的提出2、理解掌握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的5个基本原理的含义3、掌握费用效益分析步骤4、掌握各种价值评估方法的内涵5、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4个应用第七章环境管理手段1、污染直接排放的环境管理目标2、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管理目标3、环境管理手段的形式4、环境管理手段的选择标准5、环境管制手段的经济分析(图很重要)6、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实施条件7、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与不足第八章 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1、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的区别2、排污收费定义3、最优庇古税的推导(数学推导)4、存在三种可能性时的厂商决策5、排污收费的作用6、排污权交易的定义、程序7、排污权交易的特点(两个图)8、排污权交易的条件第十章 贸易与环境1、《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安全卡特赫纳议定书》2、环境壁垒的概念3、环境壁垒的特点第11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1、清洁生产的定义2、循环经济的定义3、循环经济的原则第五章 第二节:①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定义: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 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成本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2.静态效率:如果资源配置方案实现了资源使用净效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说该资源配置满足了静态效率标准3.动态效率:资源配置跨越了n个时期,如果所有可能的配置方式中存在净效益现值最大化的方案,那么这项资源配置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4.存在价值:又称为非使用价值,即人们非常愿意为改善或保护那些永不使用的资源付费5.条件价值评估:又称为意愿调查评估,指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想变化的评价6.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或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7.受偿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于一个具体的损失愿意接受的赔偿。
(或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8.效益转移:将其他时间和地点作出的估值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分析中9.稀缺租金:在持续的长期竞争均衡中,生产者剩余被称为稀缺租金10.租值耗散: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排方面的原因,其价值下降,乃至完全消失11.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消费上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2.公共池塘资源:是指那些消费上具有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3.风险溢价:当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可能不同时,用于补偿资本所有者的额外资本成本14.边际使用者成本:跨期的稀缺导致的机会成本15.弱可持续性:维持总资本价值不变16.强可持续性:维持自然资本价值不变17.环境可持续性:保持某种重要的个别资源的特定物质流不变18.替换生育率:稳定人口下的总和生育率19.基金污染物:环境对其有一定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0.累积性污染物:环境对其没有或只有很少吸收能力的污染物21.非均匀混合基金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不仅依赖于其在大气中的数量,与其排放源的位置也密切相关22.纵向公平:分析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的平等状况23.横向公平:指平等对待同等收入的人24.新源歧视:根据目前的管制办法,新的污染排放者面临的控制要求比已有的污染排放者更严格,为了达到管制要求,其要付出更高的污染控制成本25.生态足迹:衡量为满足特定数量人口或者特定人类活动,需要多少面积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生态生产性土地,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和污染消纳能力简答、论述与画图:1.简述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类经济活动不能产生任何新的物质,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尽管进行了物质形态的转化,但是最终必然要回到环境中。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计40分)1、静态经济(5分)自然资源环境、人口和财富都应该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环境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
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5分后)是由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成的符合系统,包括人口、环境和科学与信息三大基本要素。
3、绿色gdp(5分后)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其阻碍作用。
这种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衰竭;二是通过经济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
现行的gdp没有计量经济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容易过高的估计经济的增长,由此需要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
4、资源承载力(5分后)指地球生物圈或某区域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5、环境承载力(5分)所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支持能力的限度,塔既为人类活动提供更多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并容纳废弃物,人们用环境承载力做为来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同程度的标尺,人类所相互竞争的环境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形成的繁杂环境系统。
6、环境容量(5分)指环境媒介稀释废物而又不引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7、环境税(5分后)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8、资源税(5分后)是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实施“普遍征收、极差调节”的原则,对我国境内开发的一切应税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并且运用资源税对因资源贮存状况、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资源极差收入。
9、外部性(5分后)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增添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没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充分反映出。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a) 环境- (b) 经济- (c) 社会- (d) 科技答案:(a) 环境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a) 人类行为会考虑环境后果- (b) 经济效益永远高于环境效益- (c) 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 环境问题不需要经济分析答案:(a) 人类行为会考虑环境后果3. 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什么?- (a) 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 (b) 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 (c) 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d) 环境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答案:(b) 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第二部分:解答题1. 请简要解释环境保护税的作用和意义。
答: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对排放污染物或占用资源的行为征收的税费,其作用是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税收可以提供经济激励,引导经济主体采取减排、节能措施,同时还可为政府提供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和改善。
2. 请简要阐述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答: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通过经济分析方法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使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保护。
其次,环境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经济工具和政策建议,帮助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最后,环境经济学可以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3. 请列举几个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政策工具,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答:常用的环境经济学政策工具包括排污费、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等。
这些工具的特点是:- 排污费:根据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征收费用,激励企业减少排放,经济效益明显。
- 碳税: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税费,鼓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可再生能源补贴:通过补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三大主题:效率、最优、可持续性。
2资源环境为经济提供四大服务: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同化废弃物、福利教育和精神上的价值、全球生命支持服务。
3决策的原则:a边际相等原则MR=MC 净收益最大。
b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利而又不是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当前方案最优。
4贴现的原因是:a时间偏好b资本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本可在生产中增值。
当前>未来5社会贴现率是指成本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
6石油泄漏损失:石油损失、修理损失、市场物品损失。
恢复原貌损失、对生态造成损失。
7环境价值计量方法:直接市场评价法、解释偏好法、陈述偏好法。
8成本效果分析CEA是应用成本与效果的比值以表示每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
9产权用来解释环境资产的价值往往会被市场和政府所低估。
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力。
有效产权的特点: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产权理论认为:若环境资源的排他性能充分界定,公共品可转化为私有品,来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无需政府干预,若干预,也只起到分配产权、监督产权实施的作用。
10外部性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
生产外部性、消费外部性。
呼市环境污染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烟花、塑料包装}11鲍温模型: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量为每个人的横向加总,公共品为纵向加总。
公共品是可供全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使用,而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些居民按市场方式承担其费用或成本的产品。
12工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
揭示:当关键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时,随着对这种资源使用的不断增加,以这一系统为利用对象的经济活动必然走向崩溃。
环境经济学知识重点
四大原理:1、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2、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3、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4、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就可以说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
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另一种机会成本必然较低。
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
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预期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在这一点市场达到了均衡,均衡点对应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2、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3、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必需品与奢侈品、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规律:1、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减少2、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增加3、在需求弹性等于1 的特殊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不影响总收益税收的结果: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活动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减少了。
2、买者和卖者分摊税收负担。
在新的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多了,而卖者得到的少了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的量。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汇编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HY整理简答题:1、什么是CDM(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
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
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
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
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
(“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
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
CVM 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 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
其中,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分别对应于Hicksian 定义的两种测度消费者剩余的指标—补偿变动(Compensation Varia -tion,CV)和等值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EV) 。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1、复活节岛的兴衰说明了什么?2、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 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 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 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 乃至到破坏的程度,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灾难最终还是会降临在人类头上。
地球就是一个大的复活节岛, 千百万年来, 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 开发更多的资源, 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是,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资源消耗殆尽, 厄运就会降临, 人类也将无路可逃。
3、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 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 并没有被“消费”掉。
4、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 信息完备的, 不存在外部性。
5、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经济手段)型。
前者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和强制执行的规章, 后者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6、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主题。
7、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做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 纳入生产函数, 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个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实质, 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8、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原则, 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1)微观经济学认为, 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如下四个基本假设:(2)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 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 都无力影响价格, 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 市场是充分竞争的;(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4)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5)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10、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经济学-期末重点_百度文库
环境经济学是属于自然和社会两大性质不同领域中(由作为自然科学的环境学与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相互渗透、结合形成,基本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基础边缘学科;学科研究目的:研究经济活动方式以探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其应用。
学习目的:训练人们应付环境的技能和提高人类管理地球的能力。
人类环境:即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环境经济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活动所引起;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环境,环境经济系统,环境经济问题;环境经济学问题分类:a、自然环境的破坏;b、环境污染;c、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关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1环境破坏将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遭到污染。
2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从而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经济问题的产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就有了环境经济问题的产生。
环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环境经济学是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和环境资源稀缺性出现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
其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即宏观方面侧重于规范经济学,微观方面侧重于实证经济学研究。
经济系统概念:是指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下的组合。
经济系统两个系统组成:1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系统; 2生产力及经济运行系统;经济运行系统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是基础,它为消费创造条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交换和分配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环境经济系统:由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分别作为子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交换或转换,相互作用、交织、耦合而构成具有独立特征和自身运动规律的复合的大系统。
四个最主要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本或资金、资源、技术。
四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与价值增殖;四大功能关系:物流和能流是物质基础,价值流体现了物质与能量的流动的有效性,并使系统变化和发展,人们通过信息流控制和调节这些流动的速度、流量和方式。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
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老师所划重点)
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愿意购买+能够购买)。
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各特定的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销售并且能够销售的数量。
(供给=愿意销售+能够销售)市场:市场是传统集市的引申,它原指一群买者和卖者在一定时间集中交易的场所,即所谓的“日中为市”。
从经济学给其定义,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或者是将一定资源保持在这种用途上必须支付的成本。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使至少某一成员受益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如果作任何改变使某一成员受损,其他成员必然受损。
帕累托改进:如果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至少使某一社会成员的情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变坏,那么这种变化是一种经济状态的改进,这种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私人物品:那些生产上具有竞争性、消费上具有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公共品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达到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状态。
政府失灵指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
政策失效:指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的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支付意愿: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和成本。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和效用的影响。
UIBE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修订稿
U I B E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名词解释(一个5分,一共20分):热力学第一定律物质守恒定律,物质,如能量,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
不同能量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是守恒的。
在封闭的系统中,能力存在上限。
物质生产越多,最终回到环境中的废物也就越多。
过度的废物会使环境财产贬值。
生产中资源相互替换的程度有限。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熵是指不工作的能量,熵在增加。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质能量使用引起低熵资源向高熵资源的单向流程,从有序到无序。
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能量的流失。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新的能量从外部补充,一个封闭系统的能量会最终耗尽。
最优污染水平,指使社会纯收益最大的污染水平。
最小可变种鱼群量最低可生存存量,鱼群的总数如果低于该水平,存量增长率为负,鱼群会灭绝。
总数高于该水平,存量增长为证。
强可持续发展目标资本总量至少保持不变,不允许资本间的相互替代。
弱可持续发展资本总量至少保持不变,允许资本间的相互替代,总的资本折旧不大于资本投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然均衡点判断说明理由 7x51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到本世纪中叶就会崩溃,经济增长是有限的(虽然资源是稀缺的,但技术的发展可以维持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认为科技进步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克服增长的极限。
替代能源核页岩气2对个人福利的价格变化,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没有什么区别补偿变化指价格变化时,给与多少的补偿能使消费者的福利不发生改变。
等价变化指给定初始价格,什么样的收入变动等同于价格变动。
补偿变化大于消费者剩余大于等价变化。
3对于全球污染,只要各国签署环境保护协议就可以解决国内环境法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国际环境法则没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权威或国际强制力来保证它的实施。
存在跨界污染,如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公约存在搭便车问题,公约中的补偿问题难以确定和真正实施。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应、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置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效劳,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效劳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置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说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时机本钱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时机本钱的方法。
17. 疾病本钱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本钱〔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本钱;20.边际本钱: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本钱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展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doc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doc《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陈方舟编【题型介绍】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0题14分]选择题[10题10分]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18分]论述题[18分]【期中考试题】1、从经济一坏境大系统地角度,试述坏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简述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3、请你谈谈一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II这一命题。
4、P66图7. 6计算两期的净收益的当期值,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环境影响分为4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影响,有哪第1章引言:环境、发展与经济学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危害表现在:1.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造成资源短缺;2.稀缺资源未有效配置:用于低收益不可持续使用的用途而非高收益用途;3.可再生资源一次性采光;4.多用途资源为充分利用:多用途资源用于单一用途5.资源保护投资不足;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成木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的脱节或背离。
这种脱离和背离是由于以下两者的结合:1 ?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第2章环境一一经济大系统一、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图P9】二、经济一一环境大系统【图P10]-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來,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一一环境大系的一部分。
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
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1]原材料,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最终供消费者消费;[2]能源,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3]废弃物处理场所,口然环境是人类废弃物的处理场所,废弃物可以通过再循环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的启示第3章环境伦理观与价值观一、绿色伦理观;二、环境价值论第4章企业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貌似老师没讲】第5章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1一、市场如何作用一一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利润最大化产出是由以下原则决定:边际成本二边际收益二价格二、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一市场失灵II。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资源环境经济学试题库(试卷一)一、概念( 14 分)1、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法2、贴现和贴现率3、揭示偏好法4、单次投标博奕法5、绝对地租6、资源的内部成本7、投资回收率二、判断题(10 分在题号前划×或√)1、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资源的市场价格才会等于相对价格,使外部成本内在化;当外部性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内在化的成本时,就产生了对环境资源产权界定的强烈需求。
2、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
3、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税收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叫市场比较法。
4、对消费者也应交纳庇古税,将外部成本内化或把外部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而污染者和消费者则能得到最大化的近期利润。
5、消除最后单位的污染物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最优污染水平,发展生产获取利润。
6、污染物的排放与收入差距一样都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 型关系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拐点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对环境需求。
7、边际开采成本越小时,因为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未来因节省资源而获得的净效益也会越大。
三、简答(50 分)1、说明资源无价值的弊病。
2、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分析评价土地投机。
3、简述中国排污费改革的主要目标。
四、论述( 20 分)1、比较政府直控型与社会制衡型资源环境管理的优缺点。
2、讨论真实储蓄状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试卷一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概念题(共 14 分,每小题 2 分)1、指获取一单位国土资源时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包括:①边际生产成本,②边际使用者成本,③边际外部成本。
2、运用利息率计算资本本金的过程,它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未来应收或应付款项的现期等值,它为复利的倒数,其计算公式为|Si/(1+r)i|,式中Si 为现值,r 为贴现率,i 为时间;贴现率则指由于时间偏好或因存在着正利息率而对未来收益或成本进行贴现的比率。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3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34、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37、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故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得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38、政策失效: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对环境物品的政策失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种是环境政策本身的失误,未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反而加速了环境资源的退化。
39、资源稀缺: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致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40、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41、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
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资源稀缺是动态的。
42、边拓模型(边拓经济):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44.资源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期,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45、非市场性的经济手段: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一类政策。
包括排污收费、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管理收费、税收减免、押金制以及广泛采用的补助金制度等。
46、科斯定理:是指在一个有效的财产权规定条件下,处于外部性的有关双方之间的权利交易,将会消除帕累托相关外部性,而且产生一个高效率的结果或均衡状态,使得偏离该结果时至少有一方要受到损失。
而且,只要是在有效的财产权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优效率状态或结果与具体的财产权规定无关。
或:如果外部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存在交易成本或成本很低,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不管何方),将会产生资源配置最优结果。
47、庇古税: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
48.外部性: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49、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
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50、可耗竭资源: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围,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
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51、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
52、价值评估方法: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
对环境进行经济价值评估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
53.舒适性资源:指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54.意愿调查法:是一种基于调查的评估非市场物品和服务价值的方法,利用调查问卷直接引导相关物品或服务的价值,所得到的价值依赖于构建市场和调查方案所描述的物品或服务的性质。
55.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的方式。
56、社会贴现率:指费用效益分析中用来作为基准的资金收益率,它是从动态和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参数,又称社会机会成本率,其出发点应该是整个社会,而非单个厂商的机会成本。
57.环境经济评价:Ps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和货币化的技术方法。
58.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个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不能得到它的风险。
59.存在价值:指从仅仅知道这个资产存在的满意中获得的现值,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60.支付意愿WTP: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意愿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61.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6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63.防护费用法:指人们为了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影响而支付的费用。
64、生产率变动法,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影响的方法。
65、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66、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7、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68、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9、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0、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71、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7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二.简答题(6*6=36)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答: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则是消费者在某种商品其价格恒定情况下,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引起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间接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如收入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需求减少;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
3.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为什么要收取庇古税?它有什么局限性?答:如果要达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必须相等。
因此,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对带来外部成本的经济人征税,税额等于边际外部成本,或者对于带来外部收益的经济人,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额等于边际外部收益。
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论的具体应用。
局限性:第一,庇古理论的前提是存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并能自觉按公共利益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然而,事实上公共决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二,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响的所有个人的边际成本或收益,拥有与决定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以确定最优产量或消费水平的税收或补贴,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定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