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有效快速背诵文言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如何有效快速背诵文言文

我们常常见到有些学生一看到文言文便开始头疼,更不用说是背诵了,背诵文言文是有背诵方法。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关于学生如何有效快速背诵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方法一:边读边译,读懂文意。

很多同学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同学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如《陈情表》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方法二:化“长”为“短”,化整为零。

把文章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难度减小了,速度加快了,最后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同时,可以把每句的首字或关键字写下来,提示自己。如《赤壁赋》第一段,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下来,作“舞台提示”。

方法三:抄写课文,强化巩固。

中国传统的背诵秘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抄写的办法来加强记忆是背诵的“灵丹妙药”。准确,深刻,可以避免默写别字,又能帮助理解文意。同时,可以把抄写的文章当成“随身记”,利用点滴时间帮助记忆。

方法四:学以致用,为我所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绝知诗文要应用。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对所背诵的东西进行应用、化用、评析。把美妙的诗文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宝库之中,用它们长久地陶冶情操,变成自己无价的财富。记忆的目的正在于此,这也是背诵真正的归宿。

初中文言文背诵方法一、摆出事实,激情促背。

初高中教材中,规定背诵的篇,段的字数超过原来教材的四万八千字,其中主要是文言文,仅高中就有七十篇。面对如此繁重的背诵任务,有的学生望而生畏,有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的失去了信心,加之本身对文言文的感情就不“深”。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为了迈好背诵第一步,我一方面给他们分析能够快速记忆文言文的技巧,又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极富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易于诵读,朗朗上口,容易让人理解其含义。另一方面,给学生们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圣人从“背”中走向辉煌的事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诗人白居易苦读“口舌成疮”;散文家欧阳修、韩愈“昼夜废寝忘食”;大文豪鲁迅青少年时期整本整本地背书。

浅易的理论分析加上事实,动摇了“望背生畏”的心理,树立了背诵的信心。

二、人人参与,表演促背。

在讲析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要求全文背诵,根据课文情节性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具个性化的特点,我让学生用话剧表演的方式背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任导演,分角色,限定时间把课文背出来。

任务分配后,各组积极行动,分角色,背台词,找服装,选道具,忙得不亦乐乎,“节目”一天便编导出台,第二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效果。然后又进行了笔头默写,准确率很高。

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每个人的背诵积极性,还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他们不再是那种被动的,“味同嚼蜡”式的,“三味书屋”式的死记硬背,而是根据表演时的主动的二次创造,“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的亲切”。

三、形式多样,积极促背。

“私塾”式的背诵过于呆板,“默写加分析”的考核不免陈旧,“表演”式的活动不能频繁,要想省时,趣浓,还得有效,就得不断改变方法,变换方式:

一是“一倡百和法”。先由一人去老师那儿背,然后让这位同学在班内象“滚雪球”那样去“滚”:一背二,二背四,四背八......至全班完成。课代表可画一张辐射式的记录图交给老师。

二是“将帅带兵法”。由五六位同学到老师处背,老师发一张“卡”给他们,任命他们为“将”,让他们去“招兵买马”(找同学背书)。待全班完成后,接受背书最多的一位“将”晋升为元帅。

三是“同桌对背法”。背前三至五天,要求学生把所背的课文(段)自默在练习本上。三至五天后,要求学生当堂同桌对背(如有零单者,由老师完成)。背完后,在练习本上相互记下“提示”的次数,并签上名,然后即交。

记忆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

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