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民法的讨论分析

关于民法的讨论分析

关于民法的讨论分析民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体系,涵盖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如财产权利、合同关系和家庭关系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民法的一些关键方面,包括其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等。

首先,我们将讨论民法的历史背景。

民法的概念源于古罗马法,在欧洲的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欧洲大陆多数国家,民法是原则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则以普通法为主。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民法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将讨论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具有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自由意志原则和公平原则等。

平等原则体现了法律对待人民的一致性和不歧视性,确保人民在法律面前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自由意志原则强调了合同的自愿性和自由选择性,使得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享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公平原则则体现了法律对于公正和合理的追求,保障当事人的利益平衡和权益保护。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民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民法也需要不断适应和更新。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民法提出了新的需求。

例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合同和知识产权等新兴法律关系的产生,对于民法的适用和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也对于民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法律的公正和平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民法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在民法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民法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民法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实践需求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法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注重民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在不同的民法规则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以确保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最后,要注重民法的公正性和保护性。

民法应该坚守公正和保护的原则,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基本人权。

综上所述,民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体系,涵盖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关系。

在讨论民法时,我们应该关注其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等。

民法法律研究论文全文

民法法律研究论文全文

民法法律研究论文全文摘要: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对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体系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民法知识框架。

关键词:民法;平等主体;法律规范;应用一、引言民法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它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和交往,保障着公民的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二、民法的基本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平等主体是指在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不存在隶属或管理关系的主体。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财产关系则涵盖了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民法的首要原则,它要求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承担平等的义务。

(二)自愿原则自愿原则强调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三)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秉持公平的理念,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

(五)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四、民法的体系(一)总则民法总则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如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等。

(二)物权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三)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规范了各类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

(四)人格权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五)婚姻家庭婚姻家庭法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论文(3篇)

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法律纠纷日益增多,其中房屋租赁纠纷尤为突出。

本文以一起房屋租赁纠纷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民法解决此类纠纷,以期为我国民事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租赁纠纷;民法;案例分析;法律适用一、引言房屋租赁纠纷在我国民事法律实践中较为常见,涉及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本文以一起房屋租赁纠纷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民法解决此类纠纷。

二、案例背景2019年5月,甲公司将位于某市的一套房屋出租给乙公司,双方签订了为期一年的房屋租赁合同。

合同约定:乙公司每月支付租金8000元,房屋用途为办公;租赁期满后,乙公司需将房屋完好归还给甲公司。

合同签订后,乙公司按约支付了租金。

2020年5月,租赁期满,乙公司因经营不善,无力支付租金。

甲公司遂向乙公司发送催告函,要求其支付剩余租金及违约金。

乙公司未予理睬。

甲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支付剩余租金、违约金及房屋使用费。

三、案例分析1. 乙公司是否应支付剩余租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应当将租赁物返还出租人。

租赁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乙公司未按约支付剩余租金,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乙公司应支付剩余租金。

2. 乙公司是否应支付违约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本案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

根据法律规定,乙公司应支付违约金。

3. 乙公司是否应支付房屋使用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租赁期限届满,租赁物应当返还出租人。

古代东方民法探略论文

古代东方民法探略论文

古代东方民法探略在古代东方,民法是一种规范和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它保护了弱势公民的权利,另一方面也约束公民的行为。

本文将探究古代东方的民法制度和其中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民法中国古代的民法以礼法和律法为主体,制定了大量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大约在战国时期,各个封建国家开始出现了一些法律文献,比如《管子》、《韩非子》等,这些文献反映出了当时的法制基础。

但是,在秦汉时期,法律的统一化成为主要趋势,民法也成为了法律的一部分。

这使得法律更加规范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范围。

中国的民法在一些方面具有独特性,例如对女性权利和婚姻制度的规定。

古代中国的家庭观念重,夫权制度盛行,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因此,民法中对妇女的保护放在了重要位置。

例如,在《元好问家训》中就有“悯贫怜老,择贤取友;婚姻自己,无不从其心”的规定。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具有由父母媒作成婚的特点,这种“媒妁之言”的传统在中国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然而,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也有着男女平等的思想,例如《礼记》中的“夫妇不分贵贱,此其大道也”。

此外,中国的民法对于财产保护和债务规范也有着一定的规定。

例如《新婚礼记》中有借贷和财产分配的规定。

这些规定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商业活动,但是为商业交易提供了基础。

日本古代民法与中国不同,日本在古代中期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法律体系,包括民法、刑法、商法等一系列法律。

其中,古代日本的民法以《颜氏家训》和《大日本古文書》为主要参考文献。

日本古代的民法在一些方面也具有独特性。

例如,日本的判决是由官员“众人之什”(即由多名官员共同参与)进行的。

这种参与式判决体系体现了民主、公正和公平的理念。

古代日本还有着特殊的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民法中对土地使用和土地交易进行了规定。

例如,《颜氏家训》中的土地交易规定更倾向于承认土地的传统用途和传统权利,这为土地的保护和交易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此外,日本古代民法中也有规定对于个人的财产保护和商业活动的规范,例如《神代江户时代琉球一般贸易对日贡物案》中的商业交易规定。

民法学论文2篇

民法学论文2篇

民法学论文民法学论文第一篇:民法中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规范和保护婚姻关系。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与幸福,更涉及到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婚姻的定义、婚姻的基本要素、婚姻的成立和婚姻的效力等方面探讨民法中的婚姻制度。

首先,在民法中,婚姻的定义是指一男一女基于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原则,通过结婚登记,建立夫妻关系的行为。

这一定义体现了个人自由意志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统一。

夫妻间的婚姻关系是双方自愿建立的,既是对个人自由权的保护,也是对社会和家庭稳定的维护。

其次,婚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男女的双方和双方的自由意志。

婚姻双方必须是一男一女,这是传统的民法观念,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规定,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同时,婚姻也必须基于双方的自愿意愿,没有任何强制或虚假的情况。

这是保护婚姻关系真实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再次,婚姻的成立需要进行婚姻登记程序。

婚姻登记是国家权力的介入,通过记录双方的身份信息和意愿表示,确立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和效力。

婚姻登记程序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法律程序和证明效力,为婚姻关系的成立和变更提供了依据和便利。

最后,婚姻的效力体现在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和保护上。

婚姻关系不仅赋予了双方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如共同财产、遗产继承和子女抚养权等,同时也对第三方的法律权益产生影响。

婚姻的效力关系到双方权益的保护和维护,同时也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民法中的婚姻制度是为了保护和规范婚姻关系而设立的。

通过定义婚姻的基本要素、规定婚姻的成立程序和保护婚姻的效力,民法为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共利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婚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民法中的财产制度财产制度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个人权益、保护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财产权的来源与内容、财产权的保护与限制、财产关系调整和财产制度的创新等方面对民法中的财产制度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论文中国法律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刑法内容的缜密与体系完整为举世公认,中外学者对此著述颇丰,且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日益拓展。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中国传统民法的研究尚显单薄,尽管已有学者筚路槛缕做了相当卓然的开拓工作,但尚不足以消弭中国古代“中刑无民”论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全文如下:一、关于民法的争议问题民法一词源于中世纪后期罗马法中的市民法,罗马为了巩固市民共同体,逐渐形成了被视为市民自己的市民法。

“法国大革命以后,‘市民’被理解成‘公民’。

所谓民法,即适用于全体人的法。

”民法一词并不是我国法律史上固有的名词,而是从邻国日本移植而来的。

之前我国律典中大都以“民律”的形式出现,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民法总则,才在我国的法律中正式出现“民法”一词。

在对中国传统民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主要问题集中在我国自古代第一部成文法颁布以来,到底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的概念。

中国自夏王朝开始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如《禹刑》、《吕刑》、《大清律例》等,部分律典在当时甚至具有非常先进的地位。

但这些律典大都以刑为主,多采用刑罚来惩治犯罪,即使有涉及到民间争讼的问题,也多用刑罚来处理。

尽管在古汉语中也存在“民法”一词,但是其意义却与今天西方法律中的“民法”一词大为不同。

(一)以梅仲协、张晋藩等为代表的肯定派肯定派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在律法条文中明确提出民法一词的概念,也没有在历代的律典中出现明确的民法条款,但是在实际的应用法条中,必然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存在。

梅仲协认为,自从商鞅变法以后,我国古代的民法条款都只是残留在律典的户婚、杂律之中。

“中华旧法,以唐律为最完备。

惜乎民刑合一,其民事部分,唯户婚、杂律中,见其梗概耳②。

”同样,张晋藩认为,历朝法典中凡户婚钱债田土等,仅为私法的一部分,所以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角度来看,“凡有法律实质者不问形式皆可谓之③”。

我国古代民法不发达原因之浅谈

我国古代民法不发达原因之浅谈

194GU JIN ZHONG WAI古今中外广袤的国土,聪慧的人民以及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法律文化正是中华文化浩瀚星河中耀眼的一颗。

但是,在诸多学者对中华法文化的研究中,在充分肯定我国法律文化成就的同时,却也指出我国古代民法薄弱,甚至并不存在。

笔者以中国传统社会状况,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为出发点,从历史、人文、社会等不同角度浅谈了我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

一、长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对民法发展的阻碍发达的商品经济,充分的交换互易是民事制度产生的土壤和前提,是民事法律发展的动力。

然而,在我国五千余年发展历史中,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社会生产消费以自给自足为主,人民间商品交换并不活跃。

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大多数统治者对国力发展并无裨益的商业持排斥态度,普遍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在生产环境封闭,商品交换不活跃,人民生活基本停留于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不可能为以交换为纽带的商品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民事法律亦无从发展。

二、“治民之具”执政理念的影响及偏向于集权的政治制度对古代民法发展的阻碍民事规范以户婚、田土、继承为主,关乎政权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及国家的经济效益,与人民生活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其本质上是以维护民事主体合法利益为中心。

而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均偏向于集权。

法律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和统治秩序,而统治者的利益与以普通百姓为主的民事主体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必然发生诸多摩擦与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不断膨胀,集权不断加我国古代民法不发达原因之浅谈◎李 嘉强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基础,必然对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进行压缩。

同时,为了将国计民生等关乎国家根本利益的各方面内容牢牢掌握自己手中,古代统治者必然偏向于对人民实行压制欲望、限制交流的统治,也自然形成了我国自古以来以刑法为主,民法极其薄弱的法律内容。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摘要】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和民法观念。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起源、特点、影响、现状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为当代法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章认为,理解和解决中国传统民法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推动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合理解决和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法问题、背景、意义、起源、特点、影响、现状、应对措施、必要性、发展前景、重要性1. 引言1.1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的背景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古代中国,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民间纠纷常常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传统民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背景还包括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等价值观念对民法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际关系复杂性也为民法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背景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行政管理的不规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都为民法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2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的意义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法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法律体系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法律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避免重蹈覆辙。

古代民法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古代民法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古代民法文化特征研究论文古代民法文化特征研究论文古代民法文化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法律规范,其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在古代中国,民法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家族条约在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缔结家族条约来约束互相之间的行为。

这些条约具有明确的规定,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家族互助、共同生产和财产分配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这些条约通过家族祖训和习惯法的约束,形成了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民法规范。

二、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赏罚并行在封建社会中,官爵和封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是封建统治者对臣民的一种赏罚方式。

在民法领域中,赏罚并行,即通过赏赐和罚款的方式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惩处。

这种惩罚方式在个体和家族层面上都存在,通常是通过议事决策的方式进行。

三、以礼法为基础的习惯法在古代中国,礼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是对社会行为、习俗和道德风尚进行规范的一种体系。

礼法包括:家庭礼仪、生产劳动礼仪、社交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礼法在古代民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法律的方式规范了社会习俗和个人行为,形成了一种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民法规范。

四、以儒家思想为导向的人际关系观念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助。

这种思想在民法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古代中国的民法规范是以亲亲之间、宾主之间、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为基础,强调尊敬他人、关爱他人、互相扶持等观念。

以上几种文化特征,是古代民法中最为突出的,也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特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民法法律研究论文全文

民法法律研究论文全文

民法法律研究论文全文摘要:本文旨在对民法法律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重要制度的分析,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引言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权利保障,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一)基本概念民法是规范市民社会生活的基本法,涵盖了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多个方面。

物权是对物的直接支配权,债权则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二)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强调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自愿原则保障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民事活动;公平原则要求民事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对等;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秉持诚实、恪守信用。

三、民法中的重要制度(一)物权制度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是对物的完全支配权,用益物权赋予他人使用、收益不动产的权利,担保物权则为债权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合同制度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有效的合同需具备相应的要件,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三)侵权责任制度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式,旨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民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一)经济领域在商业交易中,民法为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提供了规范,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二)家庭关系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继承关系等,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三)个人权益保护当个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时,民法为其提供了救济途径。

五、民法面临的挑战(一)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如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等。

(二)法律适用的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殊情况,可能导致民法适用的困难。

(三)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与商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在某些领域存在交叉和冲突,需要协调和衔接。

六、应对挑战的策略(一)完善立法及时修订和补充民法的相关规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中国传统民法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和民间法律观念。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民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探索其对现代的启示。

一、家族法与个人主义中国传统民法中的一大问题是家族法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

在古代中国社会,家族法律观念极为重要,以家族为单位制定法律规定。

这导致了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对个人权益的限制。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社会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益的保护和尊重,这与传统家族法观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

二、男权主义与女性权益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传统民法中存在的男权主义观念。

在传统家庭中,男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主要决策者和经济支柱,而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对女性权益的忽视和剥夺,如继承权、财产权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妇女权益保护和促进性别平等,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三、封建等级观念与社会公平正义中国传统民法中的封建等级观念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往往根据其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区分。

这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无法实现真正的法律平等。

在现代法制建设中,必须摒弃封建等级观念,确保人人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四、个体责任与公共利益中国传统民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个体责任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重视个体责任,强调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责任必须与公共利益相平衡。

个体的权益和责任需要在法律框架下与公共利益进行协同。

五、法律理解与法治意识中国传统民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法律理解和法治意识的欠缺。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普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法治的意识相对较低。

法律往往由统治者制定和实施,普通民众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程度较低。

这导致了法律权威的不足,法治的推行面临困难。

现代社会中,必须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民法论文3000字

民法论文3000字

民法论文3000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参加着各武各样的民事法律关系,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和一定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民法论文3000字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民法论文3000字篇1浅论我国商业秘密的民法保护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将其作为新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目标。

市场竞争是商业活动中永远存在的主旋律,更是各类经济活动无法回避的市场主题,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对于商业机密的保护更加成为了商家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所在。

尽管如此,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一些商家对于商业机密的法律保护意识还较为淡薄,在商业秘密受到侵犯时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普及法律知识,塑造良好的市场秩序,有效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法律人不容推卸的责任。

1 商业秘密的司法解释商业秘密主要是包括商家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的各种技术信息以及经营信息。

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商业秘密的在法律规定中的解释有所不同,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将商业秘密解释为“未公开的信息”;而美国则在《不正当竞争重述》中将商业秘密解释为“任何可以应用于商业活动或者其他事业中,并且有现实或者潜在经济价值的秘密性的信息”;商业秘密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被规定为“还未公开的且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 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征虽然商业秘密在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法律表述,法律内涵也有所差别,但是商业秘密所特有的法律上的本质特征却是一致的,即秘密性、价值型以及创新性。

所谓秘密性主要是指商家所特有的归属于商业秘密的信息必须是未经权利人公开的、处于秘密状态且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信息。

处于保密状态是商业机密的基本条件之一,采取保密措施是保持商业秘密处于秘密状态的必要手段。

民法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民法中的法律问题分析

民法中的法律问题分析民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体系,涵盖了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以及法律行为等多个领域,为社会秩序和公正提供了基础保障。

然而,在实践中,民法中也会出现一些法律问题,本文将对其中几个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一、合同中的法定代表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合同都是由公司或其他组织与个人进行签订的。

涉及法定代表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民法,法定代表人在签订合同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法定代表人有时会违法超越其权限签订合同,从而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严格核实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和权限,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法定代表人的签署行为。

二、合同中的解除与违约问题在民法中,合同的解除与违约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

然而,在实践中,解除与违约的判定标准不够明确,容易引发争议。

为避免纠纷的发生,合同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责任、补救措施以及解除合同的条件。

另外,合同中还应注明争议解决的方式,如通过仲裁或者诉讼解决争议。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要。

民法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定,如专利法、商标法等。

然而,在实践中,侵权问题时常出现,对版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侵犯现象并不鲜见。

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应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法律教育,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维权机制的效率。

四、遗产继承问题遗产继承是民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根据民法规定,合法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遗产享有继承权,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继承债务。

然而,在实践中,遗产继承常常引发争议,特别是由于遗产分配不均等导致的家庭纠纷。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立遗嘱时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并确保遗嘱的有效性。

同时,加强对继承制度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民众对继承权益的保护意识。

以上所述,仅为民法中的一部分法律问题分析,其实还有很多民法中的法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学民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民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民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民法是约束人类社会关系的最基本法律规范之一。

作为法律的基础和核心,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功效。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民法课程越来越成为学生们重视和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在学习民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课程本身,也可能来自于我们个人的学习经历和背景。

下面,我将就学民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课程内容繁杂、枯燥无味民法是一门非常复杂、丰富的学科,其包含着众多的条文、案例、学说和理论。

由于其繁杂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是无法理解和记忆。

此外,从教学形式上来看,民法往往是一个比较重理论性的课程,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们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课程本身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关。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民法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例如,在学习民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规定通过实际例子、比方和类比等方式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又或者,我们可以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实践教学等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民法的核心精神和内容。

二、缺乏民法实践经验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学习民法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是由于教学资源和环境的不足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我们自身缺乏经验和了解。

民法实践包括民事纠纷解决、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侵权责任认定等方面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探索和熟悉。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和教训。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参加一些法律援助、公益法律服务和社区调解等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民法的理论知识;又或者,我们可以自己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民事纠纷或者侵权事宜,以便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验民法的意义和价值。

民法方面的论文(2)

民法方面的论文(2)

民法方面的论文(2)民法方面的论文下载篇2浅谈民法和市民和谐关系途径一、民法与市民社会的思辨关系民法是用于调整同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

市民社会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抑或其他的社会形态中都将长期存在。

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代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

市民社会需要民法这项法律制度来处理其中存在的各种关系问题。

因此,探讨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则是实现民法与市民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民法立足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出现是促使民法产生的根本动力,民法产生于市民社会这一现实决定了民法的性质、基本原则以及制度建设。

可以说,市民社会是民法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环境,也是民法理念诞生和发展的土壤。

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市民社会是“私领域”,即将个体的私权和私权利益作为其根本的价值追求。

相反,政治国家则是“公共领域”,并且以相应的手段和途径来控制“私领域”。

于是,市民社会的特征与政治国家的属性发生了冲突,要想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做到既能保持政治国家的稳定秩序,同时也使得市民社会的“私领域”不受“公权”的干涉而继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实现某种变革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变代表了民法的发展进程。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虽然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但顺应历史发展的市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这个时期典型的民法是罗马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民社会抗争政治国家的能力越来越强,与此相适应的能够反映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开始健全起来。

进入现代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越发紧密,司法与公法的交融越来越多,民法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民法立足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为民法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因此,研究民法的根源及发展,就必须与市民社会这一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民法为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市民社会的确立是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民法反过来又对市民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保障作用。

关于中国民法的思考

关于中国民法的思考

关于中国民法的思考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创设一切制度的基本动因。

这一精神始终是民法的基本精神,民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

人类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民法的人文精神具有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人格权保护的强化人格权制度是对有关生命健康、名誉、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加以确认并保护的法律制度。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法日益面临着如何强化对人格权保护问题。

首先,高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人格权保护的新的课题,如对个人生活情报的收集和泄露,对个人身体隐私的窥探、对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的保护、对环境权的保护等。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有关信用、商誉、姓名的许可使用以及名称转让、形象设计权的产生等都是民法在人格权制度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最后,随着法治的进步以及对于公民的人格保护的扩张,出现了许多各种新的人格利益。

如对于通过造型艺术获得的形象的保护、对于死者姓名和名誉的保护、对于遗体的保护、对于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物品的保护等都需要在民法的人格权制度中有所反映。

21世纪是人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世纪,是人的创造性能更大发挥的世纪,是人的价值更好实现的世纪。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化对人格权的保护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途径。

因为人格权保障了人的尊严与人身的不受侵犯,也保障了个人身体与精神活动的权利,而人的尊严与人身自由是实现主体其他民事权利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人格的最直接的途径。

人格尊严、人身价值和人格完整是最高的法益,被置于比财产权更重要的位置。

在现代民法中,人格权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其类型与具体内容都得到了极大丰富。

民法正是通过对人格权的保护,确认了个人的共同价值,并鼓励个人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人身活动,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交往,对维护个人的尊严、培育个人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闪现出更加耀眼的人文精神的光芒。

法律民法案例分析论文(3篇)

法律民法案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日益复杂,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也日益增多。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依据,通过对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的分析,探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及解决途径,以期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涉及法律关系复杂,涉及法律问题众多。

本文以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例为切入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及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二、案例简介(一)案情概述甲、乙双方于2019年6月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甲将其位于某市的一套房屋出售给乙,房屋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乙支付了定金10万元。

然而,在乙办理过户手续过程中,发现甲提供的房屋产权证存在瑕疵,无法办理过户手续。

乙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但甲拒绝赔偿。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乙诉至法院。

(二)诉讼请求1. 乙要求甲返还定金10万元;2. 乙要求甲赔偿因其无法办理过户手续所造成的损失;3. 乙要求甲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三、法律适用及分析(一)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成立时即生效。

(二)违约责任1. 定金返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违约时,对方有权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

”本案中,甲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过户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八条:“当事人一方违约,对方有权请求返还定金。

”乙有权要求甲返还定金10万元。

2. 损失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论文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论文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论文对民法的哲学思考论文民法是一个外来文化产物,最开始是发源于罗马法,另外也有称为“市民法”“私法”“私权法”等。

民法本位的研究应该植根于社会基础。

因为家庭和市民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个人的生存才是民法保护的最终目标。

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民法的本位研究对执法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法律理论界也一直没有停止对民法元理论的研究。

从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有人员在研究和探讨民法的本位,在研究中,这些研究者都更多地从民法的本质、目的、任务、作用、指导思想、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表面看内容很多,研究的面也很广,但是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学说,业界的研究表现为莫衷一是,又说法不一。

一、民法的含义理解民法是一个外来文化产物,最开始是发源于罗马法,另外也有称为“市民法”“私法”“私权法”等。

我国的民法就是通过日本间接模仿了罗马法的表征,修订了民法法典。

在西方,民法本位主要是从个人和国家对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民法是设计个人福利的法律名词,该法的颁发直接遵循个人的福利并将其作为最高的原则执行。

以调整和解决私人之间的关系为执行目标,从而确定个人的福利界限和利益条件。

民法的一个特征就是平等,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法律。

我国的民法是规定个人权利的法律,“个人”是民法的主体,这是民法创立的根本所在。

二、民法本位的社会基础研究尽管民法研究和讨论的是私人主体间的人身、财产关系,但是,这两种关系都属于社会关系,民法本位的研究应该植根于社会基础。

因为家庭和市民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元素,个人的生存才是民法保护的最终目标,市民通过活动、劳动等方式体现自己的存在。

在法律体系中,私法和公法是两大主体,体现的也是私权和公权两大利益。

民法是市民社会法律的体现,也是法律存在的形式。

民法是通过认定市民的权力从而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并且以私主体的原则确定了民法的内容。

在我国,由于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在传统伦理上,人们是以伦理为本位建立社会制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全文如下:
一、关于民法的争议问题
民法一词源于中世纪后期罗马法中的市民法,罗马为了巩固市民共同体,逐渐形成了
被视为市民自己的市民法。

“法国大革命以后,‘市民’被理解成‘公民’。

所谓民法,
即适用于全体人的法。

”民法一词并不是我国法律史上固有的名词,而是从邻国日本移植
而来的。

之前我国律典中大都以“民律”的形式出现,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民法总则,才在我国的法律中正式出现“民法”一词。

在对中国传统民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主要问题集中在我
国自古代第一部成文法颁布以来,到底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的概念。

中国自夏王朝开始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如《禹刑》、《吕刑》、《大清律例》等,部分律典在当时甚至具有非常先进的地位。

但这些律典大都以刑为主,多采用刑罚来
惩治犯罪,即使有涉及到民间争讼的问题,也多用刑罚来处理。

尽管在古汉语中也存在
“民法”一词,但是其意义却与今天西方法律中的“民法”一词大为不同。

一以梅仲协、张晋藩等为代表的肯定派
肯定派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在律法条文中明确提出民法一词的概念,也没有在历
代的律典中出现明确的民法条款,但是在实际的应用法条中,必然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
存在。

梅仲协认为,自从商鞅变法以后,我国古代的民法条款都只是残留在律典的户婚、
杂律之中。

“中华旧法,以唐律为最完备。

惜乎民刑合一,其民事部分,唯户婚、杂律中,见其梗概耳②。

”同样,张晋藩认为,历朝法典中凡户婚钱债田土等,仅为私法的一部分,所以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角度来看,“凡有法律实质者不问形式皆可谓之③”。

二以梁启超、王伯琦为代表的否定派
否定派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构成的封建
纲常礼教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
的财产来往并不频繁。

而商品买卖对君权稳定的冲击使得商品经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种社会环境与现代意义上民法产生的条件极为不相符。

梁启超认为,“我国法律界最不
幸者
,私法部分全付阙如之一事也”。

“法令虽如牛毛,而民法竟如麟角④”。

王伯琦
认为,由于民法所规范的身份平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不够发达,国家倾向以刑罚维持社会秩序,一些简单的民事关系则付与习惯加以调整⑤。

所以,中国
传统律典中并不存在民法。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社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律
典强调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主张道德教化,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也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
义上的私法秩序。

二、中国传统民法的基本特点
虽然关于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法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从其表
现出来的传统民法形式来看,中国古代民法仍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律典“诸法并存,重刑轻民”
中国一直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各家各户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生产中获
得所需的物品,即使无法满足自身需要,也只需通过简单的物物交换即可实现。

这样的社
会状态,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皇权。

“重农抑商”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甚至商人被列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

在这种固有的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统治下,必然导致了中国社会中用以调整商品经济关
系的法律制度的相对简单化甚至是刑法化。

此外,以婚姻、田宅、钱债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民事制度在我国古代整个法律体系
当中仅占有极为少数的一部分。

自从成文法产生以来基本没有独立的民事法律条文。

律典
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和皇权稳定的犯罪,而对于普通
百姓之间的关于财产、人身等“户婚田土”的普通争讼则被称之为“细故”,要么利用刑
罚来解决,要么用家法族规加以惩戒。

“我国昔日民刑不分,关于民事部分,多混于刑法、行政法或礼教中,甚少关于民事法之规定,故古代法制,重在刑法。

”⑥
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法意识比较薄弱,制定的律典大都是为了服务于封
建统治阶级,对于民间的“细故”,因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不大而未得到重视。

因此,关
于民法的条款并不多,即使存在个别的民法条款,也是存在于刑法典之中,甚至直接用刑
法来规范民事行为。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民法中根深蒂固
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法制建设有很重要的影响。

对于传统的民法而言,其“重义轻利”思想根深蒂固,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民法的价值基础,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古代民法的创制以及其社会地位,使得历代统治者并不支持民间的商事活动。

尤其在商鞅
变法之后,“重农抑商”的思想便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中。

由此,民间的商事活动遭
到限制,也导致了处理民间争讼的民法条例的薄弱,成为我国古代民法条例稀少的原因之一。

此外,诚信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法具有重要意义。


家认为,诚信是一种内心的道德自律,“身致其诚信。

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
可以事神明。

此祭之道也”。

民间处理争讼问题,首先用儒家思想的诚信原则来评判,通
过礼制来进行处理,这就使得传统的民事条例得不到施展。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还体现在民间的礼俗上。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元,“亲亲,尊尊”的观念深厚。

君权,夫权,父权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自古并不崇尚诉讼,民间
的纠纷一般通过家法族规来进行调节和处理,通过道德教化和儒家的道德准则来息讼。

三我国传统的民事法条的法律渊源是多样的
通说法学中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

我国传统民
法的渊源,有如律、令、格、式、比等。

其中,例作为我国传统民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即成例汇编,是在汉朝“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
形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皇帝的诏书和批阅的条例;二是经过编纂整理,作为后事的断
案标准。

相对而言,例具有较高的官方性质,同时又使具有私法性质的民法条例公法化。

除此之外,习惯法也是中国传统民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我国自古崇尚礼制,以礼制来
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处理民间纠纷,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礼制就是最为接近国家正
式法律规范并且具有较强约束力的习惯法规范。

《荀子》中说到:礼起于何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⑦此外,家法族规,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也是古代民法的渊源。

“在具有4000多年
法制文明史的中国,因地,因俗,因族,因行业而形成了众多的民事习惯,它们辗转相承,使用的范围广泛,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也有一定的体系,其中相当部分在国家的认可和支
持下,成为民事习惯法,涵盖地方习惯、乡规民约、家法族规、行业规约、礼俗等。


⑧在这样的一种环境系,习惯法性质的民法大都以教化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维护某一
私权。

例如在古代的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权威在婚姻关系中得到了充
分的展示。

类似的习惯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民法的地位。

三、总结
纵观中国的法制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立国之本,“男耕女织”
稳定的社会形态以及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中国古代基本不存在商品经济,民间的争
讼也大都靠刑法体制来处理,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法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的概念。

但是传统民法所展现的独有特点值得学界不断的深入研究。

注释: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
②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③张晋藩.论中国古代民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政法论坛.1985 .
④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华书局.1989.
⑤王伯琦.民法总则.法律出版社.1963.
⑥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⑦荀况.荀子.中华书局.2021.
⑧张晋藩.中国民法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