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典型例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本文由:361学习网 搜集整理;小学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例1.已知直线
l 1和l 2均过点P,且l 1∥l 3,l 2∥l 3,则l 1与l 2的关系是什么?说明理由.
分析:这一例题是平行公理的直接应用,但题干部分的几何语句与平行线的传递性的几何语句又相一致,所以学生容易犯不认真读懂题,丢掉“过点P ”的前提要求,只看后面部分就做出平行的错误判断,解决办法就是提醒学生逐字读懂题,并画图,先形成直观感知(即与先前的平行判断形成对立矛盾的感知)再联系所学的知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加以解释,所以正确结论是l 1与l 2重合.
技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例2.如图,直线AB 和CD 与直线MN 分别相交于点E 、F ,∠1=∠2,能否判定直线AB 与CD 平行?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增加适当的条件使得AB ∥CD.
分析:本题是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应是对三线八角概念教学的考察.学生极易将∠1和∠2理解为同位角,从而直接应用判定定理说“AB ∥CD ”,而实际上,∠1和∠2是四条线形成的角,不属于三线八角,不可以作为判定平行的依据.应引导学生观察“直线AB 和CD 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同位角?”此时,自然产生可以补充条件“∠FEG=∠NFH ”,由于∠1=∠2,所以∠FEG+∠1=∠NFH+∠2,即∠FEB=∠NFD,从而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出AB ∥CD.
规律:认清图形中的角是否为三线八角中的角.
A B C D E F G
H 1 2
M
N 例图。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典型例题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典型例题

1.如图,CD平分∠ECF,∠B=∠ACB,求证:AB∥CE.证明:∵CD平分∠ECF,∴∠ECD=∠DCF,∵∠ACB=∠DCF,∴∠ECD=∠ACB,又∵∠B=∠ACB,∴∠B=∠ECD,∴AB∥CE.2.如图,AC⊥AE,BD⊥BF,∠1=15°,∠2=15°,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解:AE∥BF.理由如下:因为AC⊥AE,BD⊥BF〔〕,所以∠EAC=∠FBD=90°〔垂直的定义〕.因为∠1=∠2〔〕,所以∠EAC+∠1=∠FBD+∠2〔等式的性质〕,即∠EAB=∠FBG,所以A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如图,∠ABC=∠ACB,BD平分∠ABC,CE平分∠ACB,F是BC延长线上一点,且∠DBC=∠F,求证:EC∥DF.证明:∵∠ABC=∠ACB,BD平分∠ABC,CE平分∠ACB,∴∠DBC=∠ABC,∠ECB=∠ACB,∴∠DBC=∠ECB.∵∠DBC=∠F,∴∠ECB=∠F,∴EC∥DF.4.如图,∠ABC=∠ADC,BF,DE分别是∠ABC,∠ADC的角平分线,∠1=∠2,求证:DC∥AB.证明:∵DE、BF分别是∠ABC,∠ADC的角平分线,∴∠3=∠ADC,∠2=∠ABC,∵∠ABC=∠ADC,∴∠3=∠2,∵∠1=∠2,∴∠1=∠3,∴DC∥AB.5.如下图,∠B=25°,∠D=42°,∠BCD=67°,试判断AB和E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ED,理由:如图,过C作CF∥AB,∵∠B=25°,∴∠BCF=∠B=25°,∴∠DCF=∠BCD﹣∠BCF=42°,又∵∠D=42°,∴∠DCF=∠D,∴CF∥ED,∴AB∥ED.6.如图,DE平分∠ADC,CE平分∠BCD,且∠1+∠2=90°.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BC∥AD.理由如下:∵DE平分∠ADC,CE平分∠BCD,∴∠ADC=2∠1,∠BCD=2∠2,∵∠1+∠2=90°,∴∠ADC+∠BCD=2〔∠1+∠2〕=180°,∴AD∥BC.7.:如图,DG⊥BC,AC⊥BC,EF⊥AB,∠1=∠2.求证:EF∥CD.证明:∵DG⊥BC,AC⊥BC,∴∠DGB=∠ACB=90°〔垂直定义〕,∴DG∥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1=∠DCA,∴EF∥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按如图方式叠放在一起,友情提示:∠A=60°,∠D=30°,∠E=∠B=45°.〔1〕①假设∠DCB=45°,那么∠ACB的度数为135°.②假设∠ACB=140°,那么∠DCE的度数为40°.〔2〕由〔1〕猜测∠ACB与∠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ACE<90°且点E在直线AC的上方时,当这两块三角尺有一组边互相平行时,请直接写出∠ACE角度所有可能的值〔不必说明理由〕.解:〔1〕①∵∠DCE=45°,∠ACD=90°∴∠ACE=45°∵∠BCE=90°∴∠ACB=90°+45°=135°故答案为:135°;②∵∠ACB=140°,∠ECB=90°∴∠ACE=140°﹣90°=50°∴∠DCE=90°﹣∠ACE=90°﹣50°=40°故答案为:40°;〔2〕猜测:∠ACB+∠DCE=180°理由如下:∵∠ACE=90°﹣∠DCE又∵∠ACB=∠ACE+90°∴∠ACB=90°﹣∠DCE+90°=180°﹣∠DCE即∠ACB+∠DCE=180°;〔3〕30°、45°.理由:当CB∥AD时,∠ACE=30°;当EB∥AC时,∠ACE=45°.9.:DE⊥AO于E,BO⊥AO,∠CFB=∠EDO,证明:CF∥DO.证明:∵DE⊥AO,BO⊥AO,∴∠AED=∠AOB=90°,∴DE∥BO〔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EDO=∠BO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DO=∠CFB,∴∠BOD=∠CFB,∴CF∥DO〔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10.如图,∠A=∠C,∠E=∠F,试说明:AD∥BC.证明:∵∠E=∠F,∴AE∥CF,∴∠A=∠ADF,∵∠A=∠C,∴∠ADF=∠C,∴AD∥BC.11.:如图,EG∥FH,∠1=∠2.求证:∠BEF+∠DFE=180°.解:∵EG∥HF∴∠OEG=∠OFH,∵∠1=∠2∴∠AEF=∠DFE∴AB∥CD,∴∠BEF+∠DFE=180°.12.如图,AB∥CD,∠B=70°,∠BCE=20°,∠CEF=130°,请判断AB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EF,理由如下:∵AB∥CD,∴∠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70°,∴∠BCD=70°,〔等量代换〕∵∠BCE=20°,∴∠ECD=50°,∵CEF=130°,∴∠E+∠DCE=180°,∴EF∥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B∥E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3.如图,AD∥BC,∠DAC=120°,∠ACF=20°,∠EFC=140°.求证:EF∥AD.证明:∵AD∥BC,∴∠DAC+∠ACB=180°,∵∠DAC=120°,∴∠ACB=60°,又∵∠ACF=20°,∴∠BCF=∠ACB﹣∠ACF=40°,又∵∠EFC=140°,∴∠BCF+∠EFC=180°,∴EF∥BC,∵AD∥BC,∴EF∥AD.14.完成以下推理过程::如图,∠1+∠2=180°,∠3=∠B求证:∠EDG+∠DGC=180°证明:∵∠1+∠2=180°〔〕∠1+∠DFE=180°〔邻补角定义〕∴∠2=∠DFE〔同角的补角相等〕∴EF∥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D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3=∠B〔〕∴∠B=∠ADE〔等量代换〕∴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DG+∠DG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如图,BE∥GF,∠1=∠3,∠DBC=70°,求∠EDB的大小.阅读下面的解答过程,并填空〔理由或数学式〕解:∵BE∥GF〔〕∴∠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1=〔∠2〕〔等量代换〕∴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DB+∠D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DB=180°﹣∠DBC〔等式性质〕∵∠DBC=〔70°〕〔〕∴∠EDB=180°﹣70°=110°16.如图,: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点G、H,AB∥CD,∠A=∠D,试说明:〔1〕AF∥ED;〔2〕∠BED=∠A;〔3〕∠1=∠2〔1〕证明:∵AB∥CD,∴∠A=∠AFC,∵∠A=∠D,∴∠AFC=∠D,∴AF∥ED;〔2〕证明:∵AF∥ED,∴∠BED=∠A;〔3〕证明:∵AF∥ED,∴∠1=∠CGD,又∵∠2=∠CGD,∴∠1=∠2.17.阅读理解,补全证明过程及推理依据.:如图,点E在直线DF上,点B在直线AC上,∠1=∠2,∠3=∠4.求证∠A=∠F证明:∵∠1=∠2〔〕∠2=∠DGF〔对顶角相等〕∴∠1=∠DGF〔等量代换〕∴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3=∠4〔〕∴∠4+∠C=180°〔等量代换〕∴AC∥D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8.如图,∠α和∠β的度数满足方程组,且CD∥EF,AC⊥AE.〔1〕求∠α和∠β的度数.〔2〕求∠C的度数.解:〔1〕解方程组,得.〔2〕∵∠α+∠β=55°+125°=180°,∴AB∥CD,∴∠C+∠CAB=180°,∵AC⊥AE,∴∠CAE=90°,∴∠C=180°﹣90°﹣55°=35°.19.如图,直线a∥b,∠1=45°,∠2=30°,求∠P的度数.解:过P作PM∥直线a,∵直线a∥b,∴直线a∥b∥PM,∵∠1=45°,∠2=30°,∴∠EPM=∠2=30°,∠FPM=∠1=45°,∴∠EPF=∠EPM+∠FPM=30°+45°=75°,20.如图,AB∥CD,∠A=60°,∠C=∠E,求∠E.解:∵AB∥CD,∠A=60°,∴∠DOE=∠A=60°,又∵∠C=∠E,∠DOE=∠C+∠E,∴∠E=∠DOE=30°.21.如图,∠1+∠2=180°,∠B=∠3,∠BAC与∠DCA相等吗?为什么?解:∠BAC=∠DCA,理由:∵∠CFE=∠2,∠2+∠1=180°,∴∠CFE+∠1=180°,∴DE∥BC,∴∠AED=∠B,∵∠B=∠3,∴∠3=∠AEF,∴AB∥CD,∴∠BAC=∠DCA.22.如图,EF⊥BC,∠1=∠C,∠2+∠3=180°.试说明直线AD与BC垂直.〔请在下面的解答过程的空格内填空或在括号内填写理由〕.理由:∵∠1=∠C,〔〕∴GD∥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A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2+∠3=180°,〔〕∴∠3+∠DAC=180°.〔等量代换〕∴A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DC=∠EF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F⊥BC,〔〕∴∠EFC=90°,∴∠ADC=90°,∴AD⊥BC.23.如图1,BC⊥AF于点C,∠A+∠1=90°.〔1〕求证:AB∥DE;〔2〕如图2,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F运动到点F停止,连接PB,PE.那么∠ABP,∠DEP,∠BPE三个角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考虑点P与点A,D,C重合的情况〕?并说明理由.解:〔1〕如图1,∵BC⊥AF于点C,∴∠A+∠B=90°,又∵∠A+∠1=90°,∴∠B=∠1,∴AB∥DE.〔2〕如图2,当点P在A,D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BPG+∠EPG=∠ABP+∠DEP;如下图,当点P在C,D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BPG﹣∠EPG=∠ABP﹣∠DEP;如下图,当点P在C,F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EPG﹣∠BPG=∠DEP﹣∠ABP.24.:如图,FE∥OC,AC和BD相交于点O,E是CD上一点,F是OD上一点,且∠1=∠A.〔1〕求证:AB∥DC;〔2〕假设∠B=30°,∠1=65°,求∠OFE的度数.〔1〕证明:∵FE∥OC,∴∠1=∠C,∵∠1=∠A,∴∠A=∠C,∴AB∥DC;〔2〕解:∵AB∥DC,∴∠D=∠B,∵∠B=30°∴∠D=30°,∵∠OFE是△DEF的外角,∴∠OFE=∠D+∠1,∵∠1=65°,∴∠OFE=30°+65°=95°.25.〔2021秋•牡丹区期末〕如图,AB∥DG,∠1+∠2=180°,〔1〕求证:AD∥EF;〔2〕假设DG是∠ADC的平分线,∠2=150°,求∠B的度数.证明:〔1〕∵AB∥DG,∴∠BAD=∠1,∵∠1+∠2=180°,∴∠2+∠BAD=180°,∴AD∥EF;〔2〕∵∠1+∠2=180°,∠2=150°,∴∠1=30°,∵DG是∠ADC的平分线,∴∠GDC=∠1=30°,∵AB∥DG,∴∠B=∠GDC=30°.26.如图,AD⊥BC于点D,EG⊥BC于点G,∠E=∠3.请问:AD平分∠BAC吗?假设平分,请说明理由.平分.证明:∵AD⊥BC于D,EG⊥BC于G,〔〕∴∠ADC=∠EGC=90°,〔垂直的定义〕∴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E=∠3〔〕∴∠1=∠2〔等量代换〕∴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27.如图,EF∥AB,∠DCB=70°,∠CBF=20°,∠EFB=130°.〔1〕问直线CD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假设∠CEF=70°,求∠ACB的度数.解:〔1〕CD和AB的关系为平行关系.理由如下:∵EF∥AB,∠EFB=130°,∴∠ABF=180°﹣130°=50°,又∵∠CBF=20°,∴∠ABC=70°,∵∠DCB=70°,∴∠DCB=∠ABC,∴CD∥AB;〔2〕∵EF∥AB,CD∥AB,∴EF∥CD,∵∠CEF=70°,∴∠ECD=110°,∵∠DCB=70°,∴∠ACB=∠ECD﹣∠DCB,∴∠ACB=40°.28.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ED∥BC,∠4=∠5,那么EF也是∠AED的平分线.完成以下推理过程:证明:∵BD是∠ABC的平分线〔〕∴∠1=∠2〔角平分线定义〕∵ED∥BC〔〕∴∠5=∠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5〔等量代换〕∵∠4=∠5〔〕∴EF∥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等量代换〕∴EF是∠AED的平分线〔角平分线定义〕。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知识点精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关键要能熟练地找出对应线段)推论:(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典型例题:例题1. ①如图,l1、l2分别被l3,l4,l5所截,且l3∥l4∥l5,则AB与对应,BC与对应,DF与对应;ABBC=()(),()AB=( )DF,ABDE=()()=()().②如图所示,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DDF=BCCEB.BCCE=DFADC.CDEF=BCBED.CDEF=ADAF找准对应线段是关键.例2.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和AC上的点,且EF∥BC。

(1)如果AE=7 ,EB=5,FC=4.那么AF的长是多少?(2)如果AB=10 ,AE=6,A F=5.那么FC的长是多少?例3 如图所示,如果D ,E ,F 分别在OA ,OB ,OC 上,且DF ∥AC ,EF ∥BC .求证:OD ∶OA =OE ∶OB跟踪训练1.如图,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D DF =BC CE B .BC CE =DF AD C .CD EF =BC BE D .CD EF =AD AF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2. 如图,△ABC 中,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DE ∥BC ,若AE:EC=1:2,AD=6,则AB 的长为( )A.18B.12C.9D.33.如图,已知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边AB ,AC ,BC 上的点,DE ∥BC ,EF ∥AB ,且AD ∶DB =3∶5,那么CF ∶FB =( )A. 5∶8 B .3∶8 C .3∶5 D .5∶3 4.如图,l 1∥l 2∥l 3,直线a ,b 与l 1、l 2、l 3分别相交于A 、B 、C 和点D 、E 、F .若=,DE =4,则EF的长是.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321////l l l ,AM =2,MB =4,CN =1.5,则ND =______.6.如图,AD ∥BE ∥CF ,直线l 1,l 2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BC AB =32,DE=6,则EF= .第6题图 第7题图7.如图,DE ∥BC ,DF ∥AC ,AD =4 cm ,BD =8 cm ,DE =5cm ,则线段BF 的长为_________cm . 8.如图,已知:△ABC 中,DE ∥BC ,AD=3,DB=6,AE=2,求AC 的长.9.如图所示,直线l 1∥l 2∥l 3,直线AC 分别交这三条直线于点A ,B ,C ,直线DF 分别交这三条直线于点D ,E ,F ,若AB=3,DE=27,EF=4,求BC .10、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在边BC 、AC 上,且BD ︰DC=3︰1, AE ︰EC=2︰3,DE 的延长线交BA 的延长线于F 点,求EF ︰ED的值。

5.3 平行线的性质(三)同步作业(含答案)

5.3 平行线的性质(三)同步作业(含答案)

5.3 平行线的性质(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画∠AOB的角平分线;(2)平面上有几个点;(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若a≠b,则|a|≠|b|.【解析】(1)是操作性的语句;(2)是问句;(3)、(4)是判定语句.【答案】(1)、(2)不是命题;(3)、(4)是命题.【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论、结论:(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即这两条直线平行.(3)两条平行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4)若∠1=∠2,∠2=∠3,则∠1=∠3.【解析】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答案】(1)题设:两条直线相交;结论:它们只有—个交点;(2)题设: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3)因为这个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也可以简写成“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所以可以简单说成,题设:两直线平行,结论:内错角相等.(4)题设:∠1=∠2,∠2=∠3,结论:∠1=∠3.◆课前热身1.每个命题都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2.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上作业3.命题“同位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一个命题______________5.一个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_____________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或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_______命题(填“真”、“假”).6.以下四个命题:①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为180°;②若m不是正数,则m一定小于零;③若ab>0,则a>0,b>0;④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4整除.真命题有_______个.◆课下作业一、填空题7.下列语句∶①对顶角相等;②OA是∠BOC的平分线;③相等的角都是直角;④线段AB.其中不是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垂线段最短”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9.命题“a、b是有理数,若a>b,则a2>b2”,若结论保持不变,怎样改变条件,命题才是真命题.请你写出一种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对于同一平面的三条直线a、b、c,给出以下五个结论:①a∥b;②b∥c;③a⊥b;④a∥c;⑤a⊥c以其中两个为题设,一个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1.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了,现在来玩个游戏:“唐伯虎点秋香”【规则】下面有四个人,其中一个人是秋香,请你通过下面提示辨别出谁是秋香.友情提示:这四个人分别是∶春香、夏香、秋香、冬香【所给人物】A、B、C、D①A不是秋香,也不是夏香;②B不是冬香,也不是春香;③如果A不是冬香,那么C不是春香;④D既不是夏香,也不是春香;⑤C不是春香,也不是冬香若上面的命题都是真命题,问谁是秋香?A.AB.BC.CD.D1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内错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三、解答题13.阅读以下两小题后作出相应的解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命题中的位置恰好对凋,我们把其中一命题叫做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请你写出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并指出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根据以下语句作出图形,并写出该命题的文字叙述.已知:过直线AB上一点O任作射线OC,OM、ON分别平分∠AOC、∠BOC,则OM⊥ON.14.如图5-122,给出下列论断:(1)AB∥DC;(2)AD∥BC;(3)∠A+∠B=180°;(4)∠B+∠C=180°,以其中一个作为题设,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想一想,若连接BD,你能自已写出一个真命题吗?试写出—个真命题并写出推理过程.图5-122参考答案◆课下作业一、填空题7.下列语句∶①对顶角相等;②OA是∠BOC的平分线;③相等的角都是直角;④线段AB.其中不是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④8.“垂线段最短”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9.命题“a、b是有理数,若a>b,则a2>b2”,若结论保持不变,怎样改变条件,命题才是真命题.请你写出一种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不唯一,如:a>b>0,|a|>|b|等10.对于同一平面的三条直线a、b、c,给出以下五个结论:①a∥b;②b∥c;③a⊥b;④a∥c;⑤a⊥c以其中两个为题设,一个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的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列答案任选其一:①若a∥b,b∥c则a∥c②若a∥b,a∥c则b∥c;③若a∥c,b∥c,则a∥b④若a⊥b,a⊥c,则b∥c⑤若a⊥c,b∥c,则a⊥b;⑥若a⊥b,b∥c,则a⊥c二、选择题11.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了,现在来玩个游戏:“唐伯虎点秋香”【规则】下面有四个人,其中一个人是秋香,请你通过下面提示辨别出谁是秋香.友情提示:这四个人分别是∶春香、夏香、秋香、冬香【所给人物】A、B、C、D①A不是秋香,也不是夏香;②B不是冬香,也不是春香;③如果A不是冬香,那么C不是春香;④D既不是夏香,也不是春香;⑤C不是春香,也不是冬香若上面的命题都是真命题,问谁是秋香?A.AB.BC.CD.D答案:D1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内错角相等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答案:C三、解答题13.阅读以下两小题后作出相应的解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在命题中的位置恰好对凋,我们把其中一命题叫做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请你写出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并指出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根据以下语句作出图形,并写出该命题的文字叙述.已知:过直线AB上一点O任作射线OC,OM、ON分别平分∠AOC、∠BOC,则OM⊥ON.答案:(1)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题设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结论是该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图略;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14.如图5-122,给出下列论断:图5-122(2)AB∥DC;(2)AD∥BC;(3)∠A+∠B=180°;(4)∠B+∠C=180°,以其中一个作为题设,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想一想,若连接BD,你能自已写出一个真命题吗?试写出—个真命题并写出推理过程.答案:(1)(4)、(2)(3)、(4)(1)、(3)(2)中任选一个;AD∥BC则∠ADB=∠CBD或∠ADB=∠CBD则AD∥BC.略。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典型例题)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典型例题)

E
B
C
例4.如图,∠A+∠C=1800,∠D=∠E,则AB与EF平行 吗?为什么?
A
B
C
E
D F
解:∵∠A+∠C=1800( 已知 ) ∴AB//CD(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又∵∠D=∠E( 已知 ) ∴EF//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EF( 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C D F B 2 E 3 A G
1
D 4.如图,若m∥n,∠1 = 105°,则∠2 =( A.55° B.60° C.65° D.75°

1 2
m n
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O为 垂足,如果∠EOD = 38°,则∠AOC = 52°,∠COB = 128 。 °
A O C
E D B
6.如图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C ) A.∵∠1=∠4,∴BC∥AD B.∵∠2=∠3,∴AB∥CD C.∵AD∥BC,∴∠BCD+∠ADC=180° D.∵∠1+∠2+∠C=180°,∴BC∥AD B A 1 2 4 3 D
1 B C
例7.如图,若AB⊥BC,BC⊥CD,∠1=∠2 求证:BE//CF A
1 证明: ∵AB⊥BC,BC⊥CD( 已知) ∴∠ABC=∠BCD =900(垂直的定义 ) 2 ∵∠1=∠2( 已知 ) E C ∴∠ABC-∠1=∠BCD-∠2(等式的性质) 即∠EBC=∠BCF ∴ BE// C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F
例2、如图有一块梯形的玻璃,已知量得 ∠A=115°,∠D=100°,请你想一想, 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AD∥BC (已知) ∴ A + B=180°

平行线几何模型(铅笔头模型)-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平行线几何模型(铅笔头模型)-2022-2023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专题5.25 平行线几何模型(铅笔头模型)(知识讲解) 几何模型1:铅笔头模型图二0//==360MA NC A B ⇒∠+∠∠条件:ABC 000////P ////PQ ,180,180360MA NC BMA NC A C C A C ∴∠∠=∠∠=∴∠+∠+∠=证明:过点B 作BP//MA.则,ABP+BP+,ABC几何模型2:多个铅笔头模型12121//......n n MA NB P P P A Q Q Q B-⇒∠+∠++∠=∠+∠+∠++∠条件:证明思路参考几何模型1【典型例题】类型一、平行线几何模型➽➼铅笔头模型➻➸求解✬✬证明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道题:如图1,已知//,AB CD 点,E F 分别在,AB CD 上,,160EP FP ⊥∠=︒.求2∠的度数.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小明、小伟、小华三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添加辅助线,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小明:“如图2,通过作平行线,发现13,24∠=∠∠=∠,由已知,EP FP ⊥可以求出2∠的度数.”小伟:“如图3这样作平行线,经过推理,得234,∠=∠=∠也能求出2∠的度数.”小华:∵如图4,也能求出2∠的度数.”(1) 请你根据小明同学所画的图形(图2),描述小明同学辅助线的做法,辅助线:______; (2) 请你根据以上同学所画的图形,直接写出2∠的度数为_________°;老师:“这三位同学解法的共同点,都是过一点作平行线来解决问题,这个方法可以推广.”请大家参考这三位同学的方法,使用与他们类似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3) 如图,//AB CD ,点,E F 分别在AB CD ,上,FP 平分,,EFD PEF PDF ∠∠=∠若,EPD a ∠=请探究CFE ∠与PEF ∠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式子表示),并验证你的结论.【答案】(1)过点Р作//PQ AC ;(2)30;(3)2180CFE PEF a ∠-∠=-.【分析】(1)根据图中所画虚线的位置解答即可;(2)过点Р作//PQ A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3,∵2=∵4,由EP∵FP 可得∵3+∵4=90°,即可得出∵1+∵2=90°,进而可得答案;(3)设,CFE x PEF PDF y ∠=∠=∠=,过点P 作//PQ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80,BEP EPQ CFE FEB x ∠+∠=︒∠=∠=,PDF DPQ ∠=∠,进而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即可得答案.解:(1)由图中虚线可知PQ//AC ,∵小明同学辅助线的做法为过点Р作//PQ AC ,故答案为:过点Р作//PQ AC(2)如图2,过点Р作//PQ AC ,∵AB//CD ,∵PQ//AB//CD ,∵∵1=∵3,∵2=∵4,∵EP∵FP ,∵∵EPF=∵3+∵4=90°,∵∵1+∵2=90°,∵∵1=60°,∵∵2=30°,故答案为:30(3)如图,设,CFE x PEF PDF y ∠=∠=∠=,过点P 作//PQ AB ,180,BEP EPQ CFE FEB x ∴∠+∠=︒∠=∠=//,AB CD//,PQ CD ∴PDF DPQ ∴∠=∠DPQ EHF PDF y ∴∠=∠=∠=∵CFE FEB x FEP BEP ∠=∠==∠+∠()180x y a y ∴=+-+2180x y α∴-=-,即2180CFE PEF a ∠-∠=-.【点拨】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正确作出辅助线,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问题情境:如图1,AB ∵CD ,∵P AB =130°,∵PCD =120°,求∵APC 度数.思路点拨: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分别求出∵APE、∵CPE 的度数,从而可求出∵APC的度数;小丽的思路是:如图3,连接AC,通过平行线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可求出∵APC 的度数;小芳的思路是:如图4,延长AP交DC的延长线于E,通过平行线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相关知识可求出∵APC的度数.问题解决:请从小明、小丽、小芳的思路中任选一种思路进行推理计算,你求得的∵APC 的度数为°;问题迁移:(1)如图5,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答案】问题解决:110°;问题迁移:(1)∵CPD=∵α+∵β,理由见分析;(2)∵CPD =∵β﹣∵α,理由见分析【分析】小明的思路是:过P作PE∵AB,构造同旁内角,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APC =110°.(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2)画出图形(分两种情况:∵点P在BA的延长线上,∵点P在AB的延长线上),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解:小明的思路:如图2,过P作PE∵AB,∵AB∵CD,∵PE∵AB∵CD,∵∵APE=180°﹣∵A=50°,∵CPE=180°﹣∵C=60°,∵∵APC=50°+60°=110°,故答案为:110;(1)∵CPD=∵α+∵β,理由如下:如图5,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2)当P在BA延长线时,∵CPD=∵β﹣∵α;理由:如图6,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CPE﹣∵DPE=∵β﹣∵α;当P在BO之间时,∵CPD=∵α﹣∵β.理由:如图7,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类型二、平行线几何模型➽➼多铅笔头模型➻➸求解✬✬证明2.(1)如图1,AM∵CN,求证:∵∵MAB+∵ABC+∵BCN=360°;∵∵MAE+∵AEF+∵EFC+∵FCN=540°;(2)如图2,若平行线AM与CN间有n个点,根据(1)中的结论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答案】(1)∵详见分析;∵详见分析;(2)猜想:若平行线间有n个点,则所有角的和为(n+1)•180°,证明详见分析【分析】(1)∵过点作BG∵AM,则AM∵CN∵BG,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ABG+∵BAM=180°,∵CBG+∵BCN=180°,即可得到结论;∵过E作EP∵AM,过F作FQ∵CN,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MAE+∵AEP=180°,∵FEP+∵EFQ=180°,∵CFQ+∵FCN=180°,即可得到结论;(2)过n个点作AM的平行线,则这些直线互相平行且与CN平行,即可得出所有角的和为(n+1)•180°.解:(1)∵证明:如图1,过点作BG∵AM,则AM∵CN∵BG∵∵ABG+∵BAM=180°,∵CBG+∵BCN=180°∵∵ABG+∵BAM+∵CBG+∵BCN=360°∵∵MAB+∵ABC+∵BCN=360°∵如图,过E作EP∵AM,过F作FQ∵CN,∵AM∵CN,∵EP∵FQ,∵∵MAE+∵AEP=180°,∵FEP+∵EFQ=180°,∵CFQ+∵FCN=180°∵∵MAE+∵AEF+∵EFC+∵FCN=180°×3=540°;(2)猜想:若平行线间有n个点,则所有角的和为(n+1)•180°.证明:如图2,过n个点作AM的平行线,则这些直线互相平行且与CN平行,∵结合(1)问得:所有角的和为(n+1)•180°.【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结论.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AB∵CD.(1)如图1所示,∵1+∵2=;(2)如图2所示,∵1+∵2+∵3=;并写出求解过程.(3)如图3所示,∵1+∵2+∵3+∵4=;(4)如图4所示,试探究∵1+∵2+∵3+∵4+∵+∵n=.【答案】(1)180°;(2)360°;(3)540°;(4)(n-1)×180°【分析】(1)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答案;(2)过点E作AB的平行线,转化成两个图1,同理可得答案;(3)过点E,点F分别作AB的平行线,转化成3个图1,可得答案;(4)由(2)(3)类比可得答案.解:(1)如图1,∵AB∵CD,∵∵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故答案为:180°;(2)如图2,过点E作AB的平行线EF,∵AB∵CD,∵AB∵EF,CD∵EF,∵∵1+∵AEF=180°,∵FEC+∵3=180°,∵∵1+∵2+∵3=360°;(3)如图3,过点E,点F分别作AB的平行线,类比(2)可知∵1+∵2+∵3+∵4=180°×3=540°,故答案为:540°;(4)如图4由(2)和(3)的解法可知∵1+∵2+∵3+∵4+…+∵n=(n-1)×180°,故答案为:(n-1)×180°.【点拨】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是解此题的关键.。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典型例题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典型例题

1.如图,CD平分∠ECF,∠B=∠ACB,求证:AB∥CE.证明:∵CD平分∠ECF,∴∠ECD=∠DCF,∵∠ACB=∠DCF,∴∠ECD=∠ACB,又∵∠B=∠ACB,∴∠B=∠ECD,∴AB∥CE.2.如图,已知AC⊥AE,BD⊥BF,∠1=15°,∠2=15°,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解:AE∥BF.理由如下:因为AC⊥AE,BD⊥BF(已知),所以∠EAC=∠FBD=90°(垂直的定义).因为∠1=∠2(已知),所以∠EAC+∠1=∠FBD+∠2(等式的性质),即∠EAB=∠FBG,所以A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如图,已知∠ABC=∠ACB,BD平分∠ABC,CE平分∠ACB,F是BC延长线上一点,且∠DBC=∠F,求证:EC∥DF.证明:∵∠ABC=∠ACB,BD平分∠ABC,CE平分∠ACB,∴∠DBC=∠ABC,∠ECB=∠ACB,∴∠DBC=∠ECB.∵∠DBC=∠F,∴∠ECB=∠F,∴EC∥DF.4.如图,∠ABC=∠ADC,BF,DE分别是∠ABC,∠ADC的角平分线,∠1=∠2,求证:DC∥AB.证明:∵DE、BF分别是∠ABC,∠ADC的角平分线,∴∠3=∠ADC,∠2=∠ABC,∵∠ABC=∠ADC,∴∠3=∠2,∵∠1=∠2,∴∠1=∠3,∴DC∥AB.5.如图所示,∠B=25°,∠D=42°,∠BCD=67°,试判断AB和E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ED,理由:如图,过C作CF∥AB,∵∠B=25°,∴∠BCF=∠B=25°,∴∠DCF=∠BCD﹣∠BCF=42°,又∵∠D=42°,∴∠DCF=∠D,∴CF∥ED,∴AB∥ED.6.如图,DE平分∠ADC,CE平分∠BCD,且∠1+∠2=90°.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BC∥AD.理由如下:∵DE平分∠ADC,CE平分∠BCD,∴∠ADC=2∠1,∠BCD=2∠2,∵∠1+∠2=90°,∴∠ADC+∠BCD=2(∠1+∠2)=180°,∴AD∥BC.7.已知:如图,DG⊥BC,AC⊥BC,EF⊥AB,∠1=∠2.求证:EF∥CD.证明:∵DG⊥BC,AC⊥BC,∴∠DGB=∠ACB=90°(垂直定义),∴DG∥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1=∠DCA,∴EF∥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按如图方式叠放在一起,友情提示:∠A=60°,∠D=30°,∠E=∠B=45°.(1)①若∠DCB=45°,则∠ACB的度数为135°.②若∠ACB=140°,则∠DCE的度数为40°.(2)由(1)猜想∠ACB与∠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ACE<90°且点E在直线AC的上方时,当这两块三角尺有一组边互相平行时,请直接写出∠ACE角度所有可能的值(不必说明理由).解:(1)①∵∠DCE=45°,∠ACD=90°∴∠ACE=45°∵∠BCE=90°∴∠ACB=90°+45°=135°故答案为:135°;②∵∠ACB=140°,∠ECB=90°∴∠ACE=140°﹣90°=50°∴∠DCE=90°﹣∠ACE=90°﹣50°=40°故答案为:40°;(2)猜想:∠ACB+∠DCE=180°理由如下:∵∠ACE=90°﹣∠DCE又∵∠ACB=∠ACE+90°∴∠ACB=90°﹣∠DCE+90°=180°﹣∠DCE即∠ACB+∠DCE=180°;(3)30°、45°.理由:当CB∥AD时,∠ACE=30°;当EB∥AC时,∠ACE=45°.9.已知:DE⊥AO于E,BO⊥AO,∠CFB=∠EDO,证明:CF∥DO.证明:∵DE⊥AO,BO⊥AO,∴∠AED=∠AOB=90°,∴DE∥BO(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EDO=∠BO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DO=∠CFB,∴∠BOD=∠CFB,∴CF∥DO(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10.如图,已知∠A=∠C,∠E=∠F,试说明:AD∥BC.证明:∵∠E=∠F,∴AE∥CF,∴∠A=∠ADF,∵∠A=∠C,∴∠ADF=∠C,∴AD∥BC.11.已知:如图,EG∥FH,∠1=∠2.求证:∠BEF+∠DFE=180°.解:∵EG∥HF∴∠OEG=∠OFH,∵∠1=∠2∴∠AEF=∠DFE∴AB∥CD,∴∠BEF+∠DFE=180°.12.如图,AB∥CD,∠B=70°,∠BCE=20°,∠CEF=130°,请判断AB与E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EF,理由如下:∵AB∥CD,∴∠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70°,∴∠BCD=70°,(等量代换)∵∠BCE=20°,∴∠ECD=50°,∵CEF=130°,∴∠E+∠DCE=180°,∴EF∥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B∥E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3.如图,AD∥BC,∠DAC=120°,∠ACF=20°,∠EFC=140°.求证:EF∥AD.证明:∵AD∥BC,∴∠DAC+∠ACB=180°,∵∠DAC=120°,∴∠ACB=60°,又∵∠ACF=20°,∴∠BCF=∠ACB﹣∠ACF=40°,又∵∠EFC=140°,∴∠BCF+∠EFC=180°,∴EF∥BC,∵AD∥BC,∴EF∥AD.14.完成下列推理过程:已知:如图,∠1+∠2=180°,∠3=∠B求证:∠EDG+∠DGC=180°证明:∵∠1+∠2=180°(已知)∠1+∠DFE=180°(邻补角定义)∴∠2=∠DFE(同角的补角相等)∴EF∥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D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3=∠B(已知)∴∠B=∠ADE(等量代换)∴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DG+∠DG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已知:如图,BE∥GF,∠1=∠3,∠DBC=70°,求∠EDB的大小.阅读下面的解答过程,并填空(理由或数学式)解:∵BE∥GF(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已知)∴∠1=(∠2)(等量代换)∴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DB+∠D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DB=180°﹣∠DBC(等式性质)∵∠DBC=(70°)(已知)∴∠EDB=180°﹣70°=110°16.如图,已知: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点G、H,AB ∥CD,∠A=∠D,试说明:(1)AF∥ED;(2)∠BED=∠A;(3)∠1=∠2(1)证明:∵AB∥CD,∴∠A=∠AFC,∵∠A=∠D,∴∠AFC=∠D,∴AF∥ED;(2)证明:∵AF∥ED,∴∠BED=∠A;(3)证明:∵AF∥ED,∴∠1=∠CGD,又∵∠2=∠CGD,∴∠1=∠2.17.阅读理解,补全证明过程及推理依据.已知:如图,点E在直线DF上,点B在直线AC上,∠1=∠2,∠3=∠4.求证∠A=∠F证明:∵∠1=∠2(已知)∠2=∠DGF(对顶角相等)∴∠1=∠DGF(等量代换)∴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3=∠4(已知)∴∠4+∠C=180°(等量代换)∴AC∥D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8.如图,∠α和∠β的度数满足方程组,且CD∥EF,AC⊥AE.(1)求∠α和∠β的度数.(2)求∠C的度数.解:(1)解方程组,得.(2)∵∠α+∠β=55°+125°=180°,∴AB∥CD,∴∠C+∠CAB=180°,∵AC⊥AE,∴∠CAE=90°,∴∠C=180°﹣90°﹣55°=35°.19.如图,直线a∥b,∠1=45°,∠2=30°,求∠P的度数.解:过P作PM∥直线a,∵直线a∥b,∴直线a∥b∥PM,∵∠1=45°,∠2=30°,∴∠EPM=∠2=30°,∠FPM=∠1=45°,∴∠EPF=∠EPM+∠FPM=30°+45°=75°,20.如图,AB∥CD,∠A=60°,∠C=∠E,求∠E.解:∵AB∥CD,∠A=60°,∴∠DOE=∠A=60°,又∵∠C=∠E,∠DOE=∠C+∠E,∴∠E=∠DOE=30°.21.如图,已知∠1+∠2=180°,∠B=∠3,∠BAC与∠DCA相等吗?为什么?解:∠BAC=∠DCA,理由:∵∠CFE=∠2,∠2+∠1=180°,∴∠CFE+∠1=180°,∴DE∥BC,∴∠AED=∠B,∵∠B=∠3,∴∠3=∠AEF,∴AB∥CD,∴∠BAC=∠DCA.22.如图,已知EF⊥BC,∠1=∠C,∠2+∠3=180°.试说明直线AD与BC垂直.(请在下面的解答过程的空格内填空或在括号内填写理由).理由:∵∠1=∠C,(已知)∴GD∥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A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2+∠3=180°,(已知)∴∠3+∠DAC=180°.(等量代换)∴A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DC=∠EF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F⊥BC,(已知)∴∠EFC=90°,∴∠ADC=90°,∴AD⊥BC.23.如图1,BC⊥AF于点C,∠A+∠1=90°.(1)求证:AB∥DE;(2)如图2,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F运动到点F停止,连接PB,PE.则∠ABP,∠DEP,∠BPE三个角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考虑点P与点A,D,C 重合的情况)?并说明理由.解:(1)如图1,∵BC⊥AF于点C,∴∠A+∠B=90°,又∵∠A+∠1=90°,∴∠B=∠1,∴AB∥DE.(2)如图2,当点P在A,D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BPG+∠EPG=∠ABP+∠DEP;如图所示,当点P在C,D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BPG﹣∠EPG=∠ABP﹣∠DEP;如图所示,当点P在C,F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EPG﹣∠BPG=∠DEP﹣∠ABP.24.已知:如图,FE∥OC,AC和BD相交于点O,E是CD上一点,F是OD上一点,且∠1=∠A.(1)求证:AB∥DC;(2)若∠B=30°,∠1=65°,求∠OFE的度数.(1)证明:∵FE∥OC,∴∠1=∠C,∵∠1=∠A,∴∠A=∠C,∴AB∥DC;(2)解:∵AB∥DC,∴∠D=∠B,∵∠B=30°∴∠D=30°,∵∠OFE是△DEF的外角,∴∠OFE=∠D+∠1,∵∠1=65°,∴∠OFE=30°+65°=95°.25.(2018秋•牡丹区期末)如图,AB∥DG,∠1+∠2=180°,(1)求证:AD∥EF;(2)若DG是∠ADC的平分线,∠2=150°,求∠B的度数.证明:(1)∵AB∥DG,∴∠BAD=∠1,∵∠1+∠2=180°,∴∠2+∠BAD=180°,∴AD∥EF;(2)∵∠1+∠2=180°,∠2=150°,∴∠1=30°,∵DG是∠ADC的平分线,∴∠GDC=∠1=30°,∵AB∥DG,∴∠B=∠GDC=30°.26.如图,AD⊥BC于点D,EG⊥BC于点G,∠E=∠3.请问:AD平分∠BAC吗?若平分,请说明理由.平分.证明:∵AD⊥BC于D,EG⊥BC于G,(已知)∴∠ADC=∠EGC=90°,(垂直的定义)∴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E=∠3(已知)∴∠1=∠2(等量代换)∴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27.如图,EF∥AB,∠DCB=70°,∠CBF=20°,∠EFB=130°.(1)问直线CD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EF=70°,求∠ACB的度数.解:(1)CD和AB的关系为平行关系.理由如下:∵EF∥AB,∠EFB=130°,∴∠ABF=180°﹣130°=50°,又∵∠CBF=20°,∴∠ABC=70°,∵∠DCB=70°,∴∠DCB=∠ABC,∴CD∥AB;(2)∵EF∥AB,CD∥AB,∴EF∥CD,∵∠CEF=70°,∴∠ECD=110°,∵∠DCB=70°,∴∠ACB=∠ECD﹣∠DCB,∴∠ACB=40°.28.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ED∥BC,∠4=∠5,则EF也是∠AED的平分线.完成下列推理过程:证明:∵BD是∠ABC的平分线(已知)∴∠1=∠2(角平分线定义)∵ED∥BC(已知)∴∠5=∠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5(等量代换)∵∠4=∠5(已知)∴EF∥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等量代换)∴EF是∠AED的平分线(角平分线定义)。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
与∠2 互补的角.
解:∵ EF与AB相交,∠1+∠2=180°,
∠2+∠3= 180°, ∴∠2的补角有∠1和∠3; E
12
4
∵ CD与MN相交,∠5+∠8=180°,
3
∠5+∠6=180 °且∠2=∠5,
∴∠2的补角有∠6和∠8; ∴∠2的补角有∠1、∠3、∠6和∠8.
58 67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1)写出∠AOC, ∠BOE的邻补角; (2)写出∠DOA, ∠EOC的对 顶角; (3)如果∠AOC =50°,求∠BOD ,∠COB的度数.
=90°+55°=145°.
如图,直线BC与MN相交于点O,AO⊥BC,∠BOE=∠NOE,
若∠EON=20°,求∠AOM和∠NOC的度数.
解:∵∠BOE=∠NOE,∴∠BON=2∠EON=40°, ∴∠NOC=180°-∠BON =180°-40°=140°,
∠MOC=∠BON=40°. ∵AO⊥BC,∴∠AOC=90°, ∴∠AOM=∠AOC-∠MOC=90°-40°=50°, ∴∠NOC=140°,∠AOM=50°.
E
C
F
56°
B O
∴ ∠AOE=∠BOF=34°(对顶角相等) . D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 ∠1=55°,求
∠EOD的度数.
CE
解: ∵ AB⊥OE (已知),
A 1(
O
B
∴ ∠EOB=90° (垂直的定义).
∵ ∠BOD =∠1=55° (对顶角相等), D
∴ ∠EOD =∠EOB +∠BOD
C
解:如图所示: F
A
B

平行线经典四大模型典型例题及练习

平行线经典四大模型典型例题及练习

平行线四大模型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l、平行线的判定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l: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本讲进阶平行线四大模型模型一“铅笔”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内部“铅笔"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PFC=3 60°;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

模型二“猪蹄”模型(M模型)点P在EF左侧,在AB、CD内部“猪蹄”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结论2:若∠P=∠AEP+∠CFP,则AB∥CD.模型三“臭脚”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臭脚”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或∠P=∠CFP-∠AEP;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要点】1.两直线相交2.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3.对顶角(1)定义: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

5.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b是平行线,可记作“a∥b”7.平行公理及推论(1)平行公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注:(1)平行公理中的“有且只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在性;二是唯一性。

(2)平行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a∥c。

8.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

9.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同一平面内)10.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补充:(5)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典型例题】考点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垂直的定义,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性质与平行公理的区别等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对顶角相等;(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邻补角互补;(4)互补的角是邻补角;(5)同位角相等;(6)内错角相等;(7)同旁内角互补;(8)两直线不相交就平行;(9)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10)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1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1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典型例题例1.如图1,直线a与b平行,∠1=(3x+70)°,∠2=(5x+22)°,求∠3的度数。

图1例2.已知:如图2,AB∥EF∥CD,EG平分∠XXX,∠B+∠BED+∠D=192°,求∠EGD的度数。

图2例3.如图3,已知AB∥CD,且∠B=40°,∠D=70°,求∠DEB的度数。

图3例4.平面上n条直线两两相交且无3条或3条以上直线共点,有多少个不同交点?例5.6个不同的点,其中只有3点在同一条直线上,2点确定一条直线,问能确定多少条直线?例6.10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将平面分成多少块不同的区域?例7.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角中有2对对顶角,4对邻补角,那么,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二、巩固练1.平面上有5个点,其中仅有3点在同一直线上,过每2点作一条直线,一共可以作直线()条。

A。

6B。

7C。

8D。

92.平面上三条直线相互间的交点个数是()。

A。

3B。

1或3C。

1或2或3D。

不一定是1,2,33.平面上6条直线两两相交,其中仅有3条直线过一点,则截得不重叠线段共有()。

A。

36条B。

33条C。

24条D。

21条4.已知平面中有n个点,A、B、C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A、D、F、E四个点也在一条直线上,除这些之外,再没有三点共线或四点共线,以这n个点作一条直线,一共可以画出38条不同的直线,这时n等于()。

A。

9B。

10C。

11D。

125.若平行直线AB、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共得同旁内角()。

A。

4对B。

8对C。

12对D。

16对6.如图,已知FD∥BE,则∠1+∠2-∠3=()。

图4A。

90°B。

135°C。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_典型例题精编版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_典型例题精编版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一些学习技巧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是相似三角形学习的基础,但学习的策略是相同的,我认为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图形,需要有学习者个单独的独特的解答策略。

而很多同学往往都只是用原有的方法解决后来学习的内容,这对几何学习,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学习是相当不利的。

下面介绍一些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习题。

例1(1)已知,则=(2)如果,那么的值是()A.7 B.8 C.9 D.10分析本考题主要考查比与代数式比的互换.第(1)小题可将代数式比的形式转化成积的形式:,整理后再转化成比的形式,便有对于第(2)小题,可连续运用两次等比定理,得出,即,其比的比值为9,故选C,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等比定理本身隐含着一个约束条件——分母为零;第二,“比”与“比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是一种运算,而比的比值是运算的结果.例2、已知:1、、2三个数,请你再添上个数,写出一个比例式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由于题中没有明确告知求1、、2的第四比例项,因此,所添的数可能是前三数的第四比例项,也可能不是前三数的第四比例项,这样本考题便有多种确定方法,如从可求出,便有比例式或,从,又能求出,也得到比例式等等.例3如下图,BD=5:3,E为AD的中点,求BE:EF的值.分析应设法在已知比例式BD:DC与未知比例式BE:EF之间架设桥梁,即添平行线辅助线.解过D作DG∥CA交BF于G,则中点,DG∥AF,例 4如下图,AC∥BD,AD、BC相交于E,EF∥BD,求证:分析待证式可变形为.依AC∥EF∥BD,可将线段的比例式与化归为同一直线AB上的线段比而证得.证明AC∥EF∥BD,.说明证明线段倒数和的关系的常见方法是先变形为证线段比的和为一定值,然后化归为同一直线上的线段比.例5、已知a、b、c均为非零的实数,且满足求的值.解设则三式相加,得当时,有,这时时,则原式=中,D是AB上一点,E是内一点,DE∥BC,过D作例6如下图,AC的平行线交CE的处长线于F,CF与AB交于P,求证BF∥AE.证明DE∥AC,∥,..BF∥AE.。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1: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1: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是相似三角形学习的基础,但学习的策略是相同的,我认为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图形,需要有学习者个单独的独特的解答策略。

而很多同学往往都只是用原有的方法解决后来学习的内容,这对几何学习,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学习是相当不利的。

下面介绍一些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习题。

例1(1)已知2922=-+b a b a ,则 =(2)如果0432≠==z y x ,那么zy x z y x -+++的值是( ) A .7 B .8 C .9 D .10分析 本考题主要考查比与代数式比的互换.第(1)小题可将代数式比的形式转化成积的形式:,整理后再转化成比的形式,便有对于第(2)小题,可连续运用两次等比定理,得出432432-+-+=++++z y x z y x ,即19=-+++z y x z y x ,其比的比值为9,故选C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等比定理本身隐含着一个约束条件——分母为零;第二,“比”与“比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是一种运算,而比的比值是运算的结果.例2、已知:1、 2、2三个数,请你再添上个数,写出一个比例式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由于题中没有明确告知求1、 2、2的第四比例项,因此,所添的数可能是前三数的第四比例项,也可能不是前三数的第四比例项,这样本考题便有多种确定方法,如从可求出 ,便有比例式 或 ,从 ,又能求出 ,也得到比例式 等等. 例3 如下图,BD=5:3,E 为AD 的中点,求BE :EF 的值.分析 应设法在已知比例式BD :DC 与未知比例式BE :EF 之间架设桥梁,即添平行线辅助线. 解 过D 作DG∥CA 交BF 于G ,则 中点,DG∥AF,例 4 如下图,AC∥BD ,AD 、BC 相交 于E ,EF∥BD,求证:EFBD AC 111=+分析 待证式可变形为1=+BD EF AC EF .依AC∥EF∥BD,可将线段的比例式AC EF 与 BDEF 化归为同一直线AB 上的线段比而证得.证明 AC∥EF∥BD,.说明 证明线段倒数和的关系的常见方法是先变形为证线段比的和为一定值,然后化归为同一直线上的线段比.例5 、已知a 、b 、c 均为非零的实数,且满足a cb a bc b a c c b a ++-=+-=-+求 abc a c c b b a ))()((+++的值.解 设 ac b a b c b a c c b a ++-=+-=-+=k则三式相加,得当时,有时,则 ,这时原式=⎩⎨⎧≠++=++-)0(,8)0(,1c b a c b a例6 如下图,中,D 是AB 上一点,E 是 内一点,DE∥BC,过D 作AC 的平行线交CE 的处长线于F ,CF 与AB 交于P ,求证BF∥AE.证明DE∥AC, PC PE PB PD =∥ , PAPD PC PF =∴ ..PB PA PF PF =∴ BF∥AE.。

初中数学专题训练--图形的初步认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初中数学专题训练--图形的初步认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典型例题一例01.已知:如图,321////l l l ,3=AB ,5=BC ,12=DF ,求DE 和EF 的长解答 321////l l l ,∴BC AB ABAC AB DF DE +== 即 53312+=DE ∴29=DE∴ 2152912=-=-=DE DF EF说明 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线段定理的应用,易错点是弄错对应线段,解题关键是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出比例式求解典型例题二例02.如图,已知:BC DE //,AC DF //,cm 3=AD ,cm 6=BD ,cm 4=DE 求:线段BF 的长分析 由BC DE //,AC DF //,可找到有关BD 、BF 、DA 、FC 之间的比例关系,则由这些关系式不难求出BF 的长解答 BC DE //,AC DF //, ∴四边形DFCE 是平行四边形 ∴4==DE FC AC DF //,∴DABDFC BF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cm 8346=⨯=⋅=DA FC BD BF 说明 由平行线推出成比例线段的比例式时,要注意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不要写倒了,注意把对应的线段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典型例题三例03.如图,已知,在MAP ∆中,点N 在PM 上,B 、C 在AP 上,且BN AM //,NC MB //求证:PB 是PA 和PC 的比例中项 分析 要证PB 是PA 和PC 的比例中项,就是要证PCPBPB PA = 证明BN AM // ∴PNPMPB PA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同理,PN PMPC PB = ∴PCPBPB PA = ∴PB 是PA 和PC 的比例中项说明 结合题中的条件和图形的特征,把求证比例式通过恒等变形,变换成与其等价的形式,再找寻“中间比”作为过渡的桥梁,这是证明比例线段常用的方法,而如何寻找恰当的“中间比”,则是此类问题证明的难点和关键.典型例题四例04.如图,已知:BC DE //,AB AF AD ⋅=2求证:DC EF //分析由已知条件AB AF AD ⋅=2得ABADAD AF =,由此联想到要证DC EF //,只需证AC AE AD AF =.那么,要证AC AE AD AF =需证ACAEAB AD =,由已知条件BC DE //,这个比例式可证 证明BC DE //, ∴ACAEAB AD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又 AB AF AD ⋅=2,∴AD AFAB AD = ∴ACAEAD AF = ∴CD EF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说明 在证明过程中,要分清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由平行得出比例式用的性质定理,由比例式得出平行用的是判定定理,另外,本题的证明过程中,也使用了“中间比” ABAD 作为过渡典型例题五例05.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 求证:CDBDAC AB =分析 AB 、AC 不在同一直线上,而BD 和CD 在同一直线上. 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往往和平行线有关,所以我们考虑不妨作一条平行线.证明 过点C 作AD CE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E EC AD //,∴CDBDAE AB = 又 BAD E ∠=∠,ACE CAD ∠=∠ 而CAD BAD ∠=∠,∴ACE E ∠=∠ ∴AE AC =∴CDBDAC AB = 说明此题是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即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成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典型例题六例06.如图,梯形ABCD 中,CD AB //,M 为AB 的中点,分别连结AC ,BD ,MD ,MC ,且AC 与MD 交于E ,DB 与MC 交于F ,求证:CD EF //证明: CD AB //,∴EM DE AM CD =,FM CFMB CD = BM AM =,∴FM CFEM DE = ∴CD EF //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易错点是企图利用角的关系证明平行,解题关键是用中间比代换证出FMCFEM DE =典型例题七例07.如图,BC EF AD ////,cm 12=AD ,cm 18=BC ,3:2:=EB AE ,则EF =_________解法1 如图,延长BA ,CD 相交于O 点,BC EF AD ////, ∴32812===BC AD OB OA∴12=AB OA 设k AE 2=,k BE 3=, ∴k OA 10=又OE OAEF AD =, ∴65121012==k k EF ∴4.14572==EF 解法2 如图,过D 作AB DN //交EF 于M ,交BC 于NBC EF AD ////,∴NC MFDN DM AB AE == ∴6121852MFMF =-=∴512=MF∴4.1457251212==+=EF 解法3 如图,过E 作CD EM //交BC 于N ,交DA 的延长线于MBC EF AD ////,∴32==EB AE BN MA 设k MA 2=,k BN 3= BC MD //,CD MN //,∴EF NC MD ==,即BN BC AD MA -=+ ∴k k 318122-=+,∴56=k∴4.1412512122=+=+=k MD ,即4.14=EF说明 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应用,解题关键是作出恰当的辅助线,将梯形的问题转化三角形问题.典型例题八例08.如图,ABC ∆中,D 为BC 边的中点,延长AD 至E ,延长AB 交CE 于P . 若DE AD 2=,求证:AB AP 3=分析:本题有多种证明方法,现提供几种辅助线的作法供选用①过B 作PC BK //,交AE 于K ;②过D 作PC DG //交BP 于G ;③过CP 的中点M ,连结DM ;④延长DE 至F ,使DE EF =,连结CF .证法1 过B 作PC BK //,交AE 于K , ∴AB AP AK AE ::= 由已知DC BD =,∴DE DK =又 DE AD 2=, ∴3:=AK AE ∴3:=AB AP ,即AB AP 3=证法2 过D 作PC DG //交AP 于G 在BPC ∆中, DC BD =, ∴GP BG = 在APE ∆中, DE AD 2=,∴GP AG 2= ∴BG AG 2=, ∴GP BG AB == ∴AB AP 3=证法3 作CP 的中点M ,连结DM D 是BC 的中点,∴AP DM //且DM PB 2= 在AEP ∆中, AP DM //,∴DEAEDM AP = 又 DE AD 2=, ∴3=DEAE, 即DM AP 3=DM PB AP AB =-=, ∴AB AP 3=证法4 延长DE 至F ,使DE EF =,连结CF ,则AD DE DF ==2 又CD BD =,EDC ADB ∠=∠, FDC ADB ∆≅∆∴∴FC AB =,F BAD ∠=∠, 从而FC AP //,∴AEP ∆∽FEC ∆ ∴3==EFAEFC AP ∴FC AP 3= ∴AB AP 3=典型例题九例09.AD 是ABC ∆的高,E 是BC 的中点,BC EF ⊥交AC 于F ,若15=BD ,27=DC ,45=AC ,求AF错解 如图422715=+=+=DC BD BC ,∴ 21==EC BE ∴ 61521=-=-=BD BE DEBC FE ⊥,BC AD ⊥,∴AD FE //∴ EC DE FC AF = 即21645=-AF AF ∴10=AF 正解 ①︒<∠90B 的解法同上 ②︒>∠90B 时,如图121527=-=-=BD DC BC ,∴621===BC EC BE∴21615=+=+=BE DB DE BC AD ⊥,BC FE ⊥, ∴FE AD // ∴EC DEFC AF = 即62145=-AF AF ∴35=AF说明 错解中因为题目没有指明ABC ∆的形状,所以错误解答习惯地把ABC ∆画成了锐角三角形,事实上,若ABC ∆是︒>∠90B 的钝角三角形,高AD 在三角形外,也符合题意典型例题十例10.如图,ABCD 的对角线交于O 点,E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OE 交BC 于F ,若a AB =,b BC =,c BE =,求BF 的长解答:过O 作CB 的平行线交AB 于GO 是ABCD 对角线的交点, ∴OC OA =,GB AG =∴a AB BG 2121==,b BC OG 2121==,c b EG +=21GO BF //, ∴EG BEOG BF = ∴c a cb BF +=2121∴ca bcBF 2+=说明 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作边的平行线典型例题十一例11.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BC AD //,3==DC AB ,P 是BC 上一点,AB PE //交AC 于E ,CD PF //交BD 于F . 设PE ,PF 的长分别为m ,n ,n m x +=,那么当P 点在BC 上移动时,x 值是否变化?若变化,求出x 值的取值范围;若不变,求出x 值,并说明理由解答:x 的值不变 AB PE //,∴BC PCAB PE = CD PF //, ∴BCBPCD PF = CD AB =,1==+=+BCBCBC BP PC AB PF PE∴AB PF PE =+ ∴3=+=n m x说明 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应用,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题关键是先探索出题目的结论典型例题十二例12.已知,如左图,BD AB ⊥,BD CD ⊥,垂足分别为B ,D ,AD 和BD 相交于点E ,BD EF ⊥,垂足为F ,我们可以证明EFCD AB 111=+成立(不要求证明)若将图左中的垂直改为斜交,如右图,CD AB //,AD 、BC 相交于点E ,过E 作AB EF //,交BD 于点F ,则:(1)EFCD AB 111=+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请找出ABD S ∆,BED S ∆和BDC S ∆间的关系式,并给出证明 解 成立 证明 (1) EF AB //,∴DB DFAB EF = EF CD //, ∴DBBFCD EF = ∴1==+=+DB DBDB BF DB DF CD EF AB EF ∴EFCD AB 111=+ (2)关系式为:BEDBCDABDS S S ∆∆∆=+111分别过A 作BD AM ⊥于M ,过E 作BD EN ⊥于N ,过C 作BD CK ⊥交BD 的延长线于K由题设可得:EN CK AM 111=+ ∴EN BD CK BD AM BD ⋅=⋅+⋅222 ABD S AM BD ∆=⋅21, BCD S CK BD ∆=⋅21, BED S EN BD ∆=⋅21BEDBCDABDS S S ∆∆∆=+∴111说明 本题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通过阅读可发现,题中蕴含着类比猜想的思想方法,因而易猜想关系式仍成立;二是有一处伏笔“不要求考生证明”,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论证猜想是否成立,还须“同样的方法”,不证而证矣选择题1.如图,已知CF BE AD ////,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A .BE AD DE AB = B .BC DE EF AB = C .BC DF EF AC = D .DFEFAC BC = 2.如图,H 为ABCD 中AD 边上一点,且DH AH 21=,AC 和BH 交于点K ,则=KC AK :( )A .2:1B .1:1C .3:1D .3:2 3.(曲靖市,2001)已知:如图,在ABC ∆中,DC ED AE ==,BC MD FE ////,FD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N ,则BNEF的值是( )A .21 B .31 C .41 D .51 4.(宁夏,2002)在AB C ∆中,BC DE //,DE 交AB 于D ,交AC 于E . 如果3=AE ,6=EC ,4=DE ,那么BC 等于( )A .6B .8C .10D .12 5.(上海市,2002)如图,CD AB //,AD 与BC 相交于O ,那么在下列比例式中,正确的是( )A .AD OA CD AB = B .BC OBOD OA = C .OC OB CD AB = D .ODOBAD BC = 6.(邵阳市,2002)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 .矩形是平行四边形B .相似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C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7.(北京市西城区,2002)如图,ABC ∆中,BC DE //,如果1=AD ,2=DB ,那么BCDE的值为( )A .32 B .41 C .31 D .21参考答案:1.D 2.C 3.C 4.D 5.C 6.B 7.C填空题1.(天津市,2001)如图,BC DE //,且AE DB =,若10,5==AC AB ,则AE 的长为_______.2.如图,梯形ABCD ,BC AD //,延长两腰交于点E ,若4,6,2===AB BC AD ,则=ECED _______,=DC DE_________.3.如图,梯形ABCD 中,5.3,2,//==AB DC AB DE ,且AB PQ MN ////,PA MP DM ==,则=MN _______,=PQ ________.4.(重庆市,2002)雨后初晴,一学生在运动场上玩耍,从他前面m 2远一块小积水处,他看到了旗杆顶端的倒影. 如果旗杆底端到积水处的距离为m 40,该生的眼部高度是m 5.1,那么旗杆的高度是_______m.5.(盐城市,2002)如图,测量队为了测量某地区山顶P 的海拔高度,选择M 点作为观测点,从M 点测得山顶P 的仰角为︒30. 在比例尺为50000:1的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cm 3,则山顶P 的海拔高度为_____cm . (取732.13=)6.(黑龙江省,2002)在相同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如果一古塔在地面上的影长为50米,同时高为5.1米的测竿的影长为5.2米,那么古塔的高为_____米.7.(南京市,2002)如图,测量小玻璃管口径的量具ABC 上,AB 的长为10毫米,AC 被分为60等份. 如果小管口DE 正好对着量具上30份处(AB DE //),那么小管口径DE 的长是_____毫米.8.(北京市东城区,2002)在坡度为2:1的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6米,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______米.9.(上海市,2002)在A B 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BC DE //. 如果8=AD ,6=DB ,0=EC ,那么=AE _______.参考答案:1.310 2.31,213.5.2,3 4.m 305.1116 6.307.5 8.53 9.12解答题1.如图,已知菱形BEDF 内接于ABC ∆,点E ,D ,F 分别在AB ,AC 和BC 上,若15=AB ,12=BC ,求菱形边长.2.如图,已知ABC ∆中,AE BD AC AD BC DE ===,6,8,//,求BD 的长.3.如图,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AC DE //交AB 于E ,已知12=AB ,8=AC , 求DE .4.如图,D ,E 分别是ABC ∆两边AB ,AC 上的点,哪些线段成比例推出BC DE //.5.如图,G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任一点,AD EG //,DC FG //. 求证:AC EF //.6.如图,FD EB FC EF //,//. 求证:CD AB //7.如图,ABC ∆中,BC DE //,AD 是AF ,AB 的比例中项, 求证:DC FE //.8.如图,P 是ABCD 的对角线AC 上的任一点,EF ,MN 是过点P 的两直线与ABCD的边分别交于E ,F ,M ,N .求证:FN ME //.9.如图,直线FD 和ABC ∆的边BC 交于D ,交AC 于E ,与BA 的延长线交于F ,且DC BD =,求证:FA EC FB AE ⋅=⋅.10.如图,D 在BC 上,且1:2:=DC BD ,E 是AD 的中点,BE 的延长线交AC 于F , 求EF BF :.参考答案:1.320 2.4=BD3.524=DE4.EC AE DB AD =或AC AE AB AD =或AC ECAB DB = 5.证OC OAOD OB = 6.证OC OAOD OB = 7.证AC AFAD AF = 8.证PFPEPN PM = 9.解法1:作BC AG //交DF 于G ;解法2:作FD AG //交BC 于G 10.1:6:=EF BE解答题1.(广西,2001)如图,DH CG BF AE //////,CD BC AB ==21,12=AE ,16=DH ,AH 交BF 于M .求BM 与CG .2.如图,M 是ABC ∆中BC 边的中点,P 是BC 边上任一点,过P 作AM PR //交BA 的延长线于Q ,交CA 于R .求证:BMBCAM PR AM PQ =+.3.如图,AD 是ABC ∆中BC 边上中线,从C 引射线交AD 于E ,AB 于F . 求证:DE AF FB AE ⋅=⋅2.4.过ABCD 的顶点A 作任一直线与BD ,BC 及DC 延长线于E ,F ,G ,求证:EG EF AE ⋅=2.5.如图,梯形ABCD 中,BC AD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a AD =,b BC =(a b >) ,求GH 的值.6.如图,CD BC MB ==,FG EF ME ==. 求NFDN的值.7.如图,在ABCD 中,cm AB 5=,cm AE 3=,cm AD 8=,F 为AB 中点,EF 交AC 于G . 交CB 的延长线于K .求FK GF EG ::的值.8.(盐城市,2001)如图,已知:BC ED //,DF AB //.(1)求证:OF OE OB ⋅=2;(2)连结OD ,若ODC OBC ∠=∠,求证:四边形ABCD 为菱形. 9.(南京市,2001)以长为2的定线段AB 为边作正方形ABCD ,取AB 的中点P ,连结PD ,在BA 的延长线上取点F ,使PD PF =. 以AF 为边作正方形AMEF ,点M 在AD 上. 如图所示.(1)求AM 、DM 的长. (2)求证:DM AD AM ⋅=2参考答案:1.15,4==CG BM2.∵AM PQ //, ∴CM PC AM PR =,BMPBAM PQ =. ∵BM CM =, ∴BMBCBM PC PB AM PQ AM PR =+=+ 3.过D 作CF DP //交AB 于P . ∴ED AE FP AF =. 又DB CD =,∴FB PB FP 21==.∴ED AEFB AF =21. ∴ED AF FB AE ⋅=⋅2 4.AB DC //得ED BE EG AE =,BC AD //得AE EF ED BE =. ∴AEEFEG AE = ∴EG EF AE ⋅=25.ba abGH += 6.31 7.7:4:38.(1)略;(2)证BD AC ⊥9.(1)15-=AM ,53-=MD ;(2)526-=⋅DM AD解答题1.如图,ABC ∆中,AF 平分BAC ∠,AF CE ⊥于E ,AF BD ⊥交其延长线于D ,BE 的延长线交DC 的延长线于G.求证:AG EC //.2.(温州市,2001)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8=AD ,点E 是边CD 上(不包括端点)的动点,AE 的中垂线FG 分别交AD 、AE 、BC 于点F 、H 、K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G .(1)设m DE =,m DE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t ; (2)当31=t 时,求BG 的长. 3.(山西省,2001)(1)阅读下列材料,补全证明过程:已知:如图,矩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BC OE ⊥于E ,连结DE 交OC 于点F ,作BC FG ⊥于G .求证:点G 是线段BC 的一个三等分点. 证明:在矩形ABCD 中,BC DC BC OE ⊥⊥,,∴DC OE // ∵21=DC OE , ∴21==DC OE ED EF ∴31=ED EF . (2)请你仿照上面的画法,在原图上画出BC 的一个四等分点. (要求:保留画图痕迹,不写画法及证明过程).4.在ABC ∆中,D 为BC 上的一点,E 为AD 上的一点,BE 的延长线交AC 于F .(1)如4:1:,2:1:==AD AE BC BD ,求AC AF :的值;(2)如n AD AE m BC BD :1:,:1:==(n m ,为不小于2的自然数). 求AC AF :的值;(3)对于满足1-≠n m 且均大于2的自然数n m ,,是否总存在自然数q p ,(其中m p ≠,n q ≠)使当p BC BD :1:=,q AD AE :1:=时,AC AF :的值与当m BC BD :1:=,n AD AE :1:=时,AC AF :的值相同?如果存在,写出这时q p ,与nm ,之间应满足的关系.5.如图一个矩形ABCD (BC AB <)中,618.0215≈-=BC AB ,那么这个矩形称为黄金矩形,黄金矩形给人以美感,备受人们欢迎,在黄金矩形ABCD 内作正方形CDEF ,得到一个小矩形ABFE (如图). 请问矩形ABFE 是否是黄金矩形?证明你的结论.6.(河北省,2001)在ABC ∆中,D 为BC 边的中点,E 为AC 边上任意一点,BE 交AD 于点O ,某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当11121+==AC AE 时,有12232+==AD AO (如图)(2)当21131+==AC AE 时,有22242+==AD AO (如图)(3)当31141+==AC AE 时,有32252+==AD AO (如图)在下图中,当n AC AE +=11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用n 表示ADAO的一般结论,并给出证明(其中n 是正整数).7.(黄冈市,1999)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上的一点,且k HDAH GC DG FC BF EB AE ====(0>k ). 阅读下段材料,然后回答后面问题.如图,连接BD .∵HD AHEB AE =, ∴BD EH // ∵GC DGFC BF =,∴BD FG //, ∴EH FG //.(1)连结AC ,则EF 与GH 是否一定平行,答:_______. (2)当k 值为______时,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3)在(2)的情形下,对角线AC 与BD 只须满足_______条件时,EFGH 为矩形. (4)在(2)的情形下,对角线AC 与BD 只须满足_______条件时,EFGH 为菱形. 8.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C AB =,E 、F 各为BC 、AD 的中点,延长BA 、EF 、CD 相交成α∠、β∠,求证:βα∠=∠.证明:连结DE ,延长DE 到G ,使EG DE =,连结BG 、AG . ∵CED BEG EG DE CE BE ∠=∠==,,, ∴AB CD CD BG BGE CDE ==∆≅∆,,, ∴BG AB =.∴BGA BAG ∠=∠.∵EF 是ADG ∆的边AD 、DG 的中位线, ∴AG EF //, 即KE AG //∴BAG ∠=∠α,FED AGE ∠=∠.又∵FED CDE AGE AGE BGA BGE ∠+∠=∠=∠+∠=∠+∠=∠βα, ∴βα∠=∠从上述命题证明过程中可以知道,通过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将一条线段从一个三角形中移至另一个三角形中,从而使总是获得巧妙解决.(1)这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三角形绕旋转中心旋转︒180,构成______图形的方法. 请用此方法完成下列命题的证明:(2)如图,已知ABD ∆中,F 为中线AC 上一点,DF 的延长线交AB 于点E . 求证:AE FD AB EF ⋅=⋅.9.一条笔直的公路l 穿过草原,公路边有一陌生站A ,距离公路30千米的地方有一居民点B ,A 、B 的直线距离是90千米(如图). 有一天,某司机驾车从陌生站送一批急救药品到居民点B ,汽车在公路上的最快速度是60千米/时,而在草地上的最快速度是30千米/时. 问该司机应以怎样的路线行驶,所用的行车时间最短?最短时间是多少?参考答案1.延长AC ,BD 交于H . 可证AHD ABD ∆≅∆,得HD BD =. DH CE //,∴DH CE AD AE =,BD CE GD GC =. ∴GDGCAD AE =. ∴AG EC // 2.(1)过H 作CD MN //,mmt -=16;(2)过H 作AB HT ⊥于T ,268=-=-=TB TG BG3.(1)补充证明方法一:∵BC FG ⊥,BC DC ⊥,∴DC FG //. ∴31==ED EF DC FG . ∵DC AB =,∴31=AB FG . 又∵AB FG //,∴31==AB FG BC OG 方法二:∵BC DC BC FG ⊥⊥,,∴DC FG //.∴31==ED EF EC EG ,∴32=EC GC . ∵E 是BC 中点,∴31622===EC GC BC GC ∴点G 是BC 的一个三等分点. (2)如图4.(1)7:1:=AC AF (2))1(:1:+-=m mn AC AF ;(3)存在. )1()1(-=-n m q p 5.ABFE 也是黄金矩形. 证略 6.)2(:2:n AD AO +=,证略.7.(1)不一定;(2)1;(3)BD AC ⊥;(4)BD AC = 8.(1)全等;(2)延长AC 到G ,使AC CG =,连结DG . 先证GDC ABC ∆≅∆,再证DG AB //可得9.过A 作︒=∠30CAE ,过B 作射线AE 的垂线段BE 交AC 于D ,D 点就是应离开公路的地点. 因此,所行路线为DB AD +.。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及典型例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及典型例题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2.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___ _________.3.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8.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_______ .10.平行线的性质:⑴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命题由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_____,“那么”后接的部分是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___________.定理都是真命题.12.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_______.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平移的性质:⑴把一个图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完全______.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_.熟悉以下各题:13. 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 14. 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a)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b)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c) 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15. 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点O ,AB ⊥CD ,OG 平分∠AOE ,∠FOD =28°,求∠COE 、∠AOE 、∠AOG 的度数.16. 如图,AOC ∠与BOC ∠是邻补角,OD 、OE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试判断OD与O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7. 如图,AB ∥DE ,试问∠B 、∠E 、∠BCE 有什么关系.解:∠B +∠E =∠BCE过点C 作CF ∥AB ,则B ∠=∠____( ) 又∵AB ∥DE ,AB ∥CF ,∴____________( ) ∴∠E =∠____( ) ∴∠B +∠E =∠1+∠2 即∠B +∠E =∠BCE .18. ⑴如图,已知∠1=∠2 求证:a ∥b .⑵直线//a b ,求证:12∠=∠.19. 阅读理解并在括号内填注理由:如图,已知AB ∥CD ,∠1=∠2,试说明EP ∥FQ . 证明:∵AB ∥CD ,∴∠MEB =∠MFD ( ) 又∵∠1=∠2,∴∠MEB -∠1=∠MFD -∠2, 即 ∠MEP =∠______∴EP ∥_____.( )20. 已知DB ∥FG ∥EC ,A 是FG 上一点,∠ABD =60°,∠ACE =36°,AP 平分∠BAC ,求:⑴∠BAC 的大小;⑵∠P AG 的大小.21. 如图,已知ABC ∆,AD BC ⊥于D ,E 为AB 上一点,EF BC ⊥于F ,//DG BA 交CA 于G .求证12∠=∠.22. 已知:如图∠1=∠2,∠C =∠D ,问∠A 与∠F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难题巧解点拨】1、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完整word版)平行线典型例题

(完整word版)平行线典型例题

例、如图,∠ 1=∠ 2,∠ 3=110°,求∠ 4.如图, AB ∥ CD ,AE 交 CD 于点 C ,DE ⊥ AE ,垂足为 E ,∠ A=37°,求∠ D 的度数.例、如图, AB ,CD 是两根钉在木板上的平行木条,将一根橡皮筋固定在 A ,C 两点,点 E 是橡皮筋上的一点,拽动 E 点将橡皮筋拉紧后,请你探索∠ A ,∠ AEC ,∠ C 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 提示:先画出示意图,再说明理由 ) 提示: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的探究性问题,由于 E 点位置的不确定性,可引起对 E 点不同位置的分类=∠ A -∠ C ⑤∠ AEC =∠ A -∠C ⑥∠ AEC =∠ C -∠ A .例、例、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角尺的一边上, ∠1=30°,∠2=50°,则∠3 的度数为() A 、80 B 、50 C 、 30 D 、 20例、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放置,如果∠α =43°A 、43B 、47C 、30°D 、60例、如图,点 A 、 B 分别在直线 CM 、DN 上,CM ∥DN . ( 1)如图 1,连结 AB ,则∠ CAB +∠ABD = ;( 2)如图 2,点 P 是直 线 CM 、DN 内部的一CAP 1 AP 1B P 1BD =3603)如图 3,点 P 1 、 P 2是直线 CM 、 DN 内部的一个点,连结 AP 1、P 1P 2、 P 2B .试求 CAP 1 AP 1P 2 P 1P 2 B P 2BD 的度数;4)若按以上规律, 猜想并直接写出 CAP 1 AP 1P 2 P 5BD 的度数(不必写出过程)讨论。

本题可AB ,CD 之间或之④∠AEC 求证:例、如图,已知直线 l 1∥l 2,且 l 3和 l 1、l 2分别交于 A 、B 两点,点 P 在AB 上.(1)试找出∠ 1、∠ 2、∠ 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2)如果点 P 在 A 、 B 两点之间运动时,问∠ 1、∠ 2、∠ 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3)如果点 P 在 A 、B 两点外侧运动时, 试探究∠ 1、∠2、∠3 之间的关系 (点 P 和A 、B 不重合)例、如图,直线 AC ∥ BD ,连接 AB ,直线 AC ,BD 及线段 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 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 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 PA ,PB ,构成∠ PAC ,∠ APB , ∠ 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 0°角)(1)当动点 P 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 APB=∠PAC+∠PBD ;(2)当动点 P 落在第②部分时,∠ APB=∠PAC+∠PBD 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 P 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 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 P 的具体 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例、如图, AB ∥ CD ,则∠ 2+∠ 4﹣(∠ 1+∠ 3+∠5) =例、如图,直线 a ∥b ,那么∠ x 的度数是 ____ .例、如图, AB ∥CD ,∠ ABF=∠DCE 。

平行线证明题典型例题

平行线证明题典型例题

平行线证明题典型例题下列哪个条件能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单选)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互补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相等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互补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且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

(单选)A. 一定相交B. 一定平行C. 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D. 无法确定位置关系下列哪个命题是假命题?(单选)A.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B.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C. 若a⊥b,b⊥c,则a∥cD.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下列哪个条件不能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单选)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相等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且满足某个条件使得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个条件可以是()。

(单选)A. 同位角相等B. 内错角相等C. 同旁内角互补D. 以上都可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单选)A. 直角没有邻补角B. 一个角的邻补角一定是钝角、钝角的邻补角一定是锐角C. 一个角的邻补角可能是锐角、钝角或直角D. 一个角的邻补角一定是锐角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单选)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B.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C. 若a⊥b,b⊥c,则a∥cD. 若a∥b,b∥c,则a∥c下列关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单选)A.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问题的典型例题和解决方法式 -回复

平行线问题的典型例题和解决方法式 -回复

平行线问题的典型例题和解决方法式 -回复
平行线问题是几何学中常见的问题,下面给出一个典型例题和解决方法:
例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与x轴的夹角为30度,直线L2与x轴的夹角为60度,且L1与L2的斜率之和
为3/2。

求L1与L2的方程。

解决方法:
1. 首先,我们知道,直线与x轴的夹角可以通过斜率来表示。

直线L1与x轴的夹角为30度,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
tan(30°)=1/√3,所以直线L1的斜率为k1=1/√3。

2. 同理,直线L2与x轴的夹角为60度,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tan(60°)=√3,所以直线L2的斜率为k2=√3。

3. 根据斜率之和的关系,我们有 k1 + k2 = 3/2。

4. 将k1和k2的值代入方程,得到1/√3 + √3 = 3/2,整理得到
√3 + 3√3 = (3/2)√3,化简得到4√3 = (3/2)√3。

5. 由于等式两边都含有√3,且√3不等于0,所以我们可以将
等式两边除以√3,得到 4 = 3/2。

6. 由于等式两边不等,所以没有满足条件的直线L1和L2。

因此,此题无解。

总结:解决平行线问题的方法是,根据直线与x轴的夹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将已知条件用方程表示,并求解方程,得到直线的方程。

然后通过比较方程中的斜率和截距等特征,判断是否为平行线。

如果斜率和截距都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否则,两条直线不平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典型例题例、如图,∠1=∠2,∠3=110°,求∠4.例、如图,AB∥CD,AE交CD于点C,DE⊥AE,垂足为E,∠A=37°,求∠D的度数.例、如图,AB,CD是两根钉在木板上的平行木条,将一根橡皮筋固定在A,C两点,点E是橡皮筋上的一点,拽动E点将橡皮筋拉紧后,请你探索∠A,∠AEC,∠C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提示:先画出示意图,再说明理由)提示:这是一道结论开放的探究性问题,由于E点位置的不确定性,可引起对E点不同位置的分类讨论。

本题可分为AB,CD之间或之外。

结论:①∠AEC =∠A +∠C ②∠AEC +∠A +∠C =360°③∠AEC =∠C -∠A ④∠AEC =∠A -∠C ⑤∠AEC =∠A -∠C ⑥∠AEC =∠C -∠A .例、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角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为( ) A 、80 B 、50 C 、30 D 、20例、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放置,如果∠α=43°,则∠β的度数是( ) A 、43° B 、47° C 、30° D 、60°例、如图,点A 、B 分别在直线CM 、DN 上,CM ∥DN . (1)如图1,连结AB ,则∠CAB +∠ABD = ;(2)如图2,点1P 是直线CM 、DN 内部的一个点,连结1AP 、1BP .求证:BD P B AP CAP 111∠+∠+∠=360°;(3)如图3,点1P 、2P 是直线CM 、DN 内部的一个点,连结1AP 、21P P 、B P 2.试求BD P B P P P AP CAP 221211∠+∠+∠+∠的度数;(4)若按以上规律,猜想并直接写出+∠+∠211P AP CAP …BDP 5∠+的度数(不必写出过程).例、如图,已知直线l 1∥l 2,且l 3和l 1、l 2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P 在AB 上.(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 (2)如果点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3)如果点P 在A 、B 两点外侧运动时,试探究∠1、∠2、∠3之间的关系(点P 和A 、B 不重合)A MBC ND PAM B CND 图PP A M B C ND图例、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例、如图,AB∥CD,则∠2+∠4﹣(∠1+∠3+∠5)= _________ .例、如图,直线a ∥b ,那么∠x 的度数是 _________ .例、如图,AB ∥CD ,∠ABF=∠DCE 。

试说明:∠BFE=∠FEC 。

ABCDFE例、如图,直线AB 、CD 与EF 相交于点G 、H ,且∠EGB=∠EHD. (1)说明: AB ∥CD(2)若GM 是∠EGB 的平分线,FN 是∠EHD 的平分线,则GM 与HN 平行吗?说明理由例、如图,已知AB//CD ,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BAD=70O,(1)求∠EDC 的度数;(2)若∠BCD=40O,试求∠BED 的度数.例、如图,DB ∥FG ∥EC ,∠ACE=36°,AP 平分∠BAC ,∠PAG=12°,则∠ABD= _________ 度.例、如图,已知,DA AB DE ⊥平分,ADC CE ∠平分,1290,BCD ∠∠+∠=求证:BC AB ⊥.例、如图,AB ∥EF ,AB ∥CD ,∠1=∠B ,∠2=∠D ,那么BE ⊥DE ,为什么?例、两个角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另一条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 )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ED CBA 21补 D .都是直角变式: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那么这两个角是A. 42138 、B. 都是10C. 42138 、或1010、D. 以上都不对例、如图,若∠1=∠2,AB ∥CD ,试说明∠E=∠F 的理由。

例、已知:如图,BE∥DF,∠B=∠D。

求证:AD∥BC。

例、如图,已知DF ∥AC ,∠C=∠D ,你能否判断CE ∥BD ?试说明你的理由.例、已知:如图,DG ⊥BC ,AC ⊥BC ,EF ⊥AB ,∠1=∠2,求证:CD ⊥AB .D CBAF E 12例、如图,已知∠1+∠2=180°,∠3=∠B,试判断∠AED与∠AC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例、如图,已知∠1=∠2,∠3=∠4,∠5=∠6,试判断ED与F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为什么.例、如图,∠1+∠2=180°,∠DAE=∠BCF,DA平分∠BDF.(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3)BC平分∠DBE吗?为什么?例、如图,CB∥OA,∠B=∠A=100°,E、F在CB上,且满足∠FOC=∠AOC,OE平分∠BOF.(1)求∠EOC的度数;(2)若平行移动AC,那么∠OCB:∠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3)在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B=∠OCA?若存在,求出∠OCA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例、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1)如图,一束光线m射到平面镜上,被a反射到平面镜b上,又被b镜反射,若被b反射出的光线n与光线m平行,且∠1=50°,则∠2= _________ °,∠3= _________ °;(2)在(1)中,若∠1=55°,则∠3= _________°,若∠1=40°,则∠3= _________ °;(3)由(1)、(2)请你猜想:当两平面镜a、b的夹角∠3= _________ °时,可以使任何射到平面镜a上的光线m,经过平面镜a、b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m与反射光线n平行,请说明理由.例、四边形ABCD中,∠B=∠D=90°,AE、CF 分别是∠BAD和∠DCB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1)分别在图1、图2、图3下面的横线上写出AE与CF的位置关系;(2)选择其中一个图形,证明你得出的结论.例、探索与发现:(1)若直线a1⊥a2,a2∥a3,则直线a1与a3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请说明理由.(2)若直线a1⊥a2,a2∥a3,a3⊥a4,则直线a1与a4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直接填结论,不需要证明)(3)现在有2011条直线a 1,a2,a3,…,a2011,且有a1⊥a2,a2∥a3,a3⊥a4,a4∥a5…,请你探索直线a1与a2011的位置关系.例、如图,AD⊥BC于D,EG⊥BC于G,∠E=∠1,试说明AD平分∠BAC.例、已知,如图,∠1=∠ACB,∠2=∠3,FH⊥AB 于H.问CD与AB有什么关系?例、已知:如图,AE⊥BC,FG⊥BC,∠1=∠2,求证:AB∥CD.例、如图,已知∠HDC与∠ABC互补,∠HFD=∠BEG,∠H=20°,求∠G的度数.例、如图AB∥CD,∠1=∠2,∠3=∠4,试说明AD∥BE.例、如图,∠1=∠2,∠2=∠G,试猜想∠2与∠3的关系并说明理由.例、如图,CD∥AF,∠CDE=∠BAF,AB⊥BC,∠BCD=124°,∠DEF=80°.(1)观察直线AB与直线DE的位置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2)试求∠AFE的度数.例、如图,点E、F、M、N分别在线段AB、AC、BC上,∠1+∠2=180°,∠3=∠B,判断∠CEB与∠NFB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例、如图,已知OA∥BE,OB平分∠AOE,∠4=∠5,∠2与∠3互余;那么DE和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例、已知:如图,AB∥CD,BD平分∠ABC,CE 平分∠DCF,∠ACE=90°.(1)请问BD和CE是否平行?请你说明理由.(2)AC和BD的位置关系怎样?请说明判断的理由.例、如图,已知∠1+∠2=180°,∠DEF=∠A,试判断∠ACB与∠DEB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说明.例、如图,DH交BF于点E,CH交BF于点G,∠1=∠2,∠3=∠4,∠B=∠5.试判断CH和D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例、如图,已知∠3=∠1+∠2,求证:∠A+∠B+∠C+∠D=180°.例、如图,已知:点A在射线BG上,∠1=∠2,∠1+∠3=180°,∠EAB=∠BCD.求证:EF∥CD.例、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D,∠B=∠E,CM平分∠BCD交AF于M,FN平分∠AFE交CD于N.试判断CM与F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点E、F分别在AD、BC边上,连接AC交EF于G,∠1=∠BAC.(1)求证:EF∥CD;(2)若∠CAF=15°,∠2=45°,∠3=20°,求∠B 和∠ACD的度数.例、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D=6cm,CD=4cm,BC=BD=10cm,点P由B出发沿BD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线段EF由DC出发沿DA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交BD于Q,连接PE.若设运动时间为t(s)(0<t<5).解答下列问题:(1)当t为何值时,PE∥AB;(2)设△PEQ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PEQ=225S△BCD?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连接PF,在上述运动过程中,五边形PFCDE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2013年2月蓬蒿人的初中数学组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21小题)1.如图,AD⊥BC于D,EG⊥BC于G,∠E=∠1,可得AD平分∠BAC.理由如下:∵AD⊥BC于D,EG⊥BC于G,(已知)∴∠ADC=∠EGC=90°,(垂直的定义),∴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E=∠1(已知),∴∠2=∠3(等量代换)∴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线.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先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求出AD∥EG,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1=∠2,∠E=∠3和已知条件等量代换求出∠2=∠3即可证明.解答:解:∵AD⊥BC于D,EG⊥BC于G,(已知)∴∠ADC=∠EGC=90°,(垂直的定义)∴AD∥E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E=∠1(已知)∴∠2=∠3(等量代换)∴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2.已知,如图,∠1=∠ACB,∠2=∠3,FH⊥AB 于H.问CD与AB有什么关系?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垂线.专题:探究型.分析:由∠1=∠ACB,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D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量代换可得∠3=∠DCB,故推出CD∥FH,再结合已知FH⊥AB,易得CD⊥AB.解答:解:CD⊥AB;理由如下:∵∠1=∠ACB,∴DE∥BC,∠2=∠DCB,又∵∠2=∠3,∴∠3=∠DCB,故CD∥FH,∵FH⊥AB∴CD⊥AB.点评:本题是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基础题,比较容易,稍作转化即可.3.已知:如图,AE⊥BC,FG⊥BC,∠1=∠2,求证:AB∥CD.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首先由AE⊥BC,FG⊥BC可得AE∥FG,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及等量代换可推出∠A=∠2,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解证明:∵AE⊥BC,FG⊥BC,答:∴∠AMB=∠GNM=90°,∴AE∥FG,∴∠A=∠1;又∵∠2=∠1,∴∠A=∠2,∴AB∥C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熟记定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4.如图,已知BE∥DF,∠B=∠D,则AD与BC 平行吗?试说明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B+∠C=180°,即∠C+∠D=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证得AD∥BC.解答:解:AD与BC平行;理由如下:∵BE∥DF,∴∠B+∠B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D+∠BCD=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如图,已知∠HDC与∠ABC互补,∠HFD=∠BEG,∠H=20°,求∠G的度数.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计算题.分已知∠HFD=∠BEG且∠BEG=∠AEF,从而析:可得到∠HFD=∠AEF,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到DC∥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HDC=∠DAB,已知∠HDC与∠ABC互补,则∠DAB也与∠ABC互补,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即可得到AD∥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得∠G的度数.解答:解:∵∠HFD=∠BEG且∠BEG=∠AEF,∴∠HFD=∠AEF,∴DC∥AB,∴∠HDC=∠DAB,∵∠HDC+∠ABC=180°,∴∠DAB+∠ABC=180°,∴AD∥BC,∴∠H=∠G=2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运用能力.6.推理填空:如图AB∥CD,∠1=∠2,∠3=∠4,试说明AD∥BE.解:∵AB∥CD(已知)∴∠4=∠1+∠CAF(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已知)∴∠3=∠1+∠CAF(等量代换)∵∠1=∠2(已知)∴∠1+∠CAF=∠2+∠CAF(等量代换)即∠4=∠DAC∴∠3=∠∠DAC(等量代换)∴AD∥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首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4=∠BAE,然后结合已知,通过等量代换推出∠3=∠DAC,最后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D∥BE.解答:解:∵AB∥CD(已知),∴∠4=∠1+∠CAF(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已知),∴∠3=∠1+∠CAF(等量代换);∵∠1=∠2(已知),∴∠1+∠CAF=∠2+∠CAF(等量代换),即∠4=∠DAC,∴∠3=∠DAC(等量代换),∴AD∥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7.如图,CD∥AF,∠CDE=∠BAF,AB⊥BC,∠BCD=124°,∠DEF=80°.(1)观察直线AB与直线DE的位置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2)试求∠AFE的度数.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专题:探究型.分析:(1)先延长AF、DE相交于点G,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CDE+∠G=180°.又已知∠CDE=∠BAF,等量代换可得∠BAF+∠G=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AB∥DE;(2)先延长BC、ED相交于点H,由垂直的定义得∠B=90°,再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H+∠B=180°,所以∠H=90°,最后可结合图形,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得∠AFE的度数.解答:解:(1)AB∥DE.理由如下:延长AF、DE相交于点G,∵CD∥AF,∴∠CDE+∠G=180°.∵∠CDE=∠BAF,∴∠BAF+∠G=180°,∴AB∥DE;(2)延长BC、ED相交于点H.∵AB⊥BC,∴∠B=90°.∵AB∥DE,∴∠H+∠B=180°,∴∠H=90°.∵∠BCD=124°,∴∠DCH=56°,∴∠CDH=34°,∴∠G=∠CDH=34°.∵∠DEF=80°,∴∠EFG=80°﹣34°=46°,∴∠AFE=180°﹣∠EFG=180°﹣46°=134°.点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本题是一道探索性条件开放性题目,能有效地培养“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与能力.8.如图,∠1=∠2,∠2=∠G,试猜想∠2与∠3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此题由∠1=∠2可得DG∥AE,由此平行关系又可得到角的等量关系,易证得∠2=∠3.解答:解:∠2=∠3,理由如下:∵∠1=∠2(已知)∴DG∥A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G(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G(已知)∴∠2=∠3(等量代换).点评: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及等量代换的知识,较容易.9.如图,点E、F、M、N分别在线段AB、AC、BC上,∠1+∠2=180°,∠3=∠B,判断∠CEB与∠NFB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要判断两角相等,通过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证明.解答:解:答:∠CEB=∠NFB.(2分)理由:∵∠3=∠B,∴ME∥BC,∴∠1=∠ECB,∵∠1+∠2=180°,∴∠ECB+∠2=180°∴EC∥FN,∴∠CEB=∠NFB.(8分)点评: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10.如图所示,已知AB∥CD,BD平分∠ABC交AC于O,CE平分∠DCG.若∠ACE=90°,请判断BD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专题:探究型.分析:根据图示,不难发现BD与AC垂直.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等式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定作答.解答:解:BD⊥AC.理由如下:∵AB∥CD,∴∠ABC=∠DCG,∵BD平分∠ABC交AC于O,CE平分∠DCG,∴∠ABD=∠ABC,∠DCE=∠BCG,∴∠ABD=∠DCE;∵AB∥CD,∴∠ABD=∠D,∴∠D=∠DCE,∴BD∥CE,又∠ACE=90°,∴BD⊥AC.点评:注意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综合运用,仔细观察图象找出各角各线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1.如图,已知OA∥BE,OB平分∠AOE,∠4=∠5,∠2与∠3互余;那么DE和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垂线.专题:探究型.分析:猜想到DE⊥CD,只须证明∠6=90°即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可以证得∠2=∠5;然后根据外角定理可以求得∠6=∠2+∠3=90°,即DE⊥CD.解答:解:DE⊥CD,理由如下:∵OA∥BE(已知),∴∠1=∠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OB平分∠AOE,∴∠1=∠2;又∵∠4=∠5,∴∠2=∠5(等量代换);∴DE∥OB(已知),∴∠6=∠2+∠3(外角定理);又∵∠2+∠3=90°,∴∠6=90°,∴DE⊥CD.点评:本题考查了垂线、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12.已知:如图,AB∥CD,BD平分∠ABC,CE 平分∠DCF,∠ACE=90°.(1)请问BD和CE是否平行?请你说明理由.(2)AC和BD的位置关系怎样?请说明判断的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1)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ABC=∠DCF,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2=∠4,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即可;(2)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DGC+∠ACE=180°,根据∠ACE=90°,求出∠DGC=90°,根据垂直定义推出即可.解答:解:(1)BD∥CE.理由:∵AD∥CD,∴∠ABC=∠DCF,∴BD平分∠ABC,CE平分∠DCF,∴∠2=∠ABC,∠4=∠DCF,∴∠2=∠4,∴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C⊥BD,理由:∵BD∥CE,∴∠DGC+∠ACE=180°,∴∠ACE=90°,∴∠DGC=180°﹣90°=90°,即AC⊥BD.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垂直定义等知识点,注意: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3.如图,已知∠1+∠2=180°,∠DEF=∠A,试判断∠ACB与∠DEB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说明.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ACB与∠DEB的大小关系是相等,理由为:根据邻补角定义得到∠1与∠DFE互补,又∠1与∠2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出∠2与∠DFE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AB与EF平行,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出∠BDE与∠DEF相等,等量代换可得出∠A与∠DEF相等,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DE与AC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证.解答:解:∠ACB与∠DEB相等,理由如下:证明:∵∠1+∠2=180°(已知),∠1+∠DFE=180°(邻补角定义),∴∠2=∠DFE(同角的补角相等),∴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DE=∠D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EF=∠A(已知),∴∠BDE=∠A(等量代换),∴DE∥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CB=∠DE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以及邻补角定义,利用了转化及等量代换的思想,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14.如图,DH交BF于点E,CH交BF于点G,∠1=∠2,∠3=∠4,∠B=∠5.试判断CH和D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BF∥CD,根据平行线性质推出∠5+∠BED=180°,求出∠B+∠BED=180°,推出BC∥HD,推出∠2=∠H,求出∠1=∠H,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CH∥DF即可.解答:解:CH∥DF ,理由是:∵∠3=∠4,∴CD∥BF,∴∠5+∠BED=180°,∵∠B=∠5,∴∠B+∠BED=180°,∴BC∥HD,∴∠2=∠H,∵∠1=∠2,∴∠1=∠H,∴CH∥DF.点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主要考查学评: 生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15.如图,已知∠3=∠1+∠2,求证:∠A+∠B+∠C+∠D=180°.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专题:证明题.分析: 过G 作GH ∥EB ,根据已知条件即可得出BE ∥CF ,再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证明.解答: 证明:过G 作GH ∥EB ,∵∠3=∠1+∠2=∠EGK+∠FGK ,∴∠1=∠EGK ,∴∠2=∠FGK ,∴GH ∥CF ,∴BE ∥CF ,∵∠A+∠B=∠BMD ,∠C+∠D=∠ANC ,∴∠A+∠B+∠C+∠D=∠BMD+∠ANC ,∵BE ∥CF ,∴∠BMD+∠AN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D=∠BMD+∠ANC=180°.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难度一般,关键是巧妙作出辅助线.16.如图,已知:点A 在射线BG 上,∠1=∠2,∠1+∠3=180°,∠EAB=∠BCD .求证:EF ∥CD .考点: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公理及推论. 专证明题.题: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推出BG∥EF,AE∥BC,推出∠BAC=∠A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BG∥CD即可.解答:证明:∵∠1+∠3=180°,∴BG∥EF,∵∠1=∠2,∴AE∥BC,∴∠EAC=∠ACB,∵∠EAB=∠BCD,∴∠BAC=∠ACD,∴BG∥CD,∴EF∥CD.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公理及推理等知识点,解此题关键是熟练地运用定理进行推理,题目比较典型,是一道很好的题目,难度也适中.17.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D,∠B=∠E,CM平分∠BCD交AF于M,FN平分∠AFE交CD于N.试判断CM与F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析:设∠A=∠D=α,∠B=∠E=β,∠BCM为∠1,∠AMC为∠3,∠AFN为∠2,由六边形的内角和为720°得,2∠1+2∠2+2α+2β=720°由此得到∠1+∠2=360°﹣α﹣β,又在四边形ABCM 中,∠1+∠3=360°﹣α﹣β故得:∠2=∠3,然后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即可证明题目结论.解答:解:CM∥FN.设∠A=∠D=α,∠B=∠E=β,∠BCM为∠1,∠AMC为∠3,∠AFN为∠2,∵六边形的内角和为720°,∴2∠1+2∠2+2α+2β=720°,∴∠1+∠2=360°﹣α﹣β,又在四边形ABCM中,∠1+∠3=360°﹣α﹣β,∴∠2=∠3,∴CM∥FN.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也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18.结合图形填空:如图:(1)因为EF∥AB,(已知)所以∠1=∠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因为∠3=∠F(已知)所以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A=∠3(已知)所以AC∥DF(4)因为∠2+∠CQD=180°(已知)所以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因为AC∥DF(已知)所以∠2=∠AP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6)因为EF∥AB(已知)所以∠FCA+∠A=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1)因为EF∥AB,(已知)所以∠1=∠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因为∠3=∠F(已知)所以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A=∠3(已知)所以AC∥DF(4)因为∠2+∠CQD=180°(已知)所以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因为AC∥DF(已知)所以∠2=∠AP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6)因为EF∥AB(已知)所以∠FCA+∠A=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故答案为:(1)∠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3;(4)∠CQ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AP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6)∠A,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点E、F分别在AD、BC边上,连接AC交EF于G,∠1=∠BAC.(1)求证:EF∥CD;(2)若∠CAF=15°,∠2=45°,∠3=20°,求∠B 和∠ACD的度数.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1)根据∠1=∠BAC,易得AB∥EF,而AB∥CD,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得EF∥CD;(2)由(1)知EF∥CD,那么∠B+∠BFE=180°,据图易求∠BFE,进而可求∠B,又由于∠1是△AGF的外角,可求∠1,而EF∥CD,那么有∠ACD=∠1=35°.解答:证明:(1)如右图,∵∠1=∠BAC,∴AB∥EF,∵AB∥CD,∴EF∥CD;(2)∵EF∥CD,∴∠B+∠BFE=180°,∵∠BFE=∠2+∠3=65°,∴∠B=115°,∵∠1是△AGF的外角,∴∠1=∠3+∠GAF=35°,∵EF∥CD,∴∠ACD=∠1=35°.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公理的推论、三角形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证明EF∥CD.20.如图,AB∥EF,AB∥CD,∠1=∠B,∠2=∠D,那么BE⊥DE,为什么?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分析:首先根据平行线的传递性得到EF∥CD,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3,∠B=∠4,再根据∠1=∠B,∠2=∠D可得到∠1=∠4,∠3=∠2,然后即可算出∠4+∠3=90°,进而得到BE⊥DE.解答:解:BE⊥DE,理由如下:∵AB∥EF,AB∥CD,∴EF∥CD,∴∠D=∠3,∵∠2=∠D,∴∠3=∠2,∵AB∥EF,∴∠B=∠4,∵∠1=∠B,∴∠1=∠4,∵∠1+∠4+∠3+∠2=180°,∴∠4+∠3=90°,∴BE⊥DE.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垂直定义,关键是证明∠1=∠4,∠3=∠2.21.已知,如图,BE∥FG,∠1=∠2.求证:DE∥BC.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证明题.分析:由BE∥FG,推出∠2=∠EBC,然后根据∠1=∠2,通过等量代换即可推出∠1=∠EBC,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定理,即可推出结论.解答:证明:∵BE∥FG,∴∠2=∠EBC,∵∠1=∠2,∴∠1=∠EBC,∴DE∥B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等量代换等知识点,关键在于推出∠1=∠E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