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教育学第九章 教学原则、方法、形式
• (3)基本要求
1.启发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 首先,教师要研究教材的“启发点” • 概率:人出生于正月的概率有多大?1/12 全班呢? • 其次,教师要善于提问、激疑.(地球仪—校长听课) • 再次,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式讲授。 3.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造性学习 4.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直观性原则
• (1)基本内涵 • 要求教学根据需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实 验、模型、形象、语言等直观手段,引导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教材及相关事物,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以 掌握知识,促进能力发展。
• • • • •
(2)基本要求 1.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提倡自制教具
• 2.实习作业法 • 实习作业法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 指导组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一定的实 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 • 3.练习法 •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和巩固知 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 • • •
(3)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全面把握学生实际 2.面向学生的大多数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第二节
教学方法
• 一、教学方法概述 •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 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 (3)基本要求
•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能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叔本华:要使人变傻,就让他不停地读书、读书。 • 陶行知: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实施)
二,课堂主要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一)直接教学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的含义 , 有人称为提示型或呈示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 有人称为提示型或呈示型教学策略, 中心的教学策略 2,直接教学策略的程序 2, 日常复习和检查 呈现和组织 指导学生练习 日常复习和检查—呈现和组织 指导学生练习— 呈现和组织—指导学生练习 反馈和纠正 3,直接教学的具体形式 , 讲述行为;文字呈示;声像展示;动作示范 讲述行为;文字呈示;声像展示;
递进教学的课堂教学机制
教学目标的选择机制.第一, 教学目标的选择机制.第一,分层教学目标的设 选择机制 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 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特别注意 目标本身的分类,定级和具体化;第二, 目标本身的分类,定级和具体化;第二,目标内 部细目的能级水平递进要平缓, 部细目的能级水平递进要平缓,层间目标难易的 跨度不宜过大,当然目标要求的区别度要清晰; 跨度不宜过大,当然目标要求的区别度要清晰; 第三,目标分为指令性目标与指导性目标. 第三,目标分为指令性目标与指导性目标.低层 目标为高层目标的指令性目标, 目标为高层目标的指令性目标,高层目标为低层 目标的指导性目标.第四, 目标的指导性目标.第四,分层目标的确立还应 体现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体现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是教师给予和学生选 择的统一.第五,实施选择的基本操作机制, 择的统一.第五,实施选择的基本操作机制,可 以用课前明示,课中渗透,课尾追述等方式. 以用课前明示,课中渗透,课尾追述等方式. 课堂问答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 课堂问答的作用机制.教师要明确问题的对象指 向和目的指向. 向和目的指向. 第三, 结合机制. 第三,"分"与"合"的结合机制.
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1)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大面 ) 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 )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3)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 )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9教育学第9章-zoe
教学评价
一般而言,教学评价是 一种在收集必要活动。
《教育学》 第九章
教学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 形成 性 终结 性
自 评
他 评
绝对
相对 个体内 差异
《教育学》 第九章
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 二 三
课程材料评价方法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法 教师教授质量评价方法
《教育学》 第九章
学习策略的教学
特定性
通用型
生成 性
个人 效能
有效监控
交叉 型
学科 型
《教育学》 第九章
教授策略
呈现
内容转化
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
指导行为
教学管理
课堂强化
《教育学》 第九章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以及教学方式等相对应的术语概念, 它以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为价值取向, 以人的学习心理原理为基础,以学习 活动形式的设计为核心,来综合设计 与开发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实 施、组织形式与策略。
《教育学》 第九章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和结
构化的方法,包括信息的正式呈 现、学生的练习、个人的学习掌 握情况评价和小组成功的大众认 可等过程。
《教育学》 第九章
合作学习
1.基本特征 小组奖励 个人责任感 2.一般形式 学生小组学习 花锯式策略
均定的成功机会
3、典型的合作学习课
(1)内容的呈现 (2)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 (3)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 (4)小组认可和奖励
《教育学》 第九章
主体性分类
教师 提示
共同解 决型
学生 自主
《教育学》 第九章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教育学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通过系统地组织和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教学的基本程序和策略。
一、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等。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可实现性和可评价性。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具、文字资料等,以便在教学中使用。
2.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包括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分组等。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阶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测验、作业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其次,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制定学习计划。
最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二、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的基本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目标的导入和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当前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越 来越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 用,并且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 和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我,主张个性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释放,追求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当今的学校德育应该结合学生的时代特 定因时因地进行. 定因时因地进行.
德育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现状与问题脉络,把握他们的生活心路,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 同时又需要更多地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 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有开阔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理 念,更好地对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予以必 要的,恰当的引导! 要的,恰当的引导!
4,德育过程的矛盾 ,
教育者-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
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教师要努力做到的“三个牢固树立”:
•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好教师”的四条要求:
• 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
学习目标
• 了解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特点及意义 • 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内容、途径 • 熟悉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 • 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任务与职责 • 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 描述理想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建构策略 • 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观点,阐述理想的学生观 • 阐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3. 热爱、尊重学生 • 4. 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二节 班主任
班主任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做好 班主任工作,需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任务与职 责,掌握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 1. 价值性 • 2. 伦理性 • 3. 复杂性 • 4. 教育性 • 5. 创造性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三)教师职业的意义
• 1. 传播人类文明 • 2. 传递社会价值 • 3. 开发学生潜能 • 4. 升华人生价值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教育学第九章课外、校外活动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实践活动(二)学科活动(三)科技活动(四)文学艺术活动(五)体育活动(六)社会公益活动(七)课外阅读活动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二)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三)个别活动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一.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一)资源性 (二)灵活性(三)实践性二.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应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
开展时要有周密的计划,以保证有序进行。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一)家庭教育的特点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1)解答疑难。
解答要有启发性;要考虑子女的可接受性。
(2)指导读书。
(3)树立榜样。
(4)游戏(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和谐的家庭环境第二,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第三,理解和尊重孩子第四,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二.社会教育(一)社区对孩子的影响: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出家门,也要帮助他们选择交往的伙伴。
教育学第九章 师生关系
(一)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师生之间 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特定的目的与任 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建 立的一种工作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指教师 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 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 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民主平等 (二)尊师爱生 (三)理解宽容 (四)教学相长 (五)合作对话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策略 (一)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观。 其次,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二)尊重、关爱、理解学生 (三)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
(二)学生中心说 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 “做中 学”。 强调按照儿童的兴趣、经验与需要组织 教育活动,要求一切教育措施都要 围绕儿童制定,因为“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三)融合说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 主体性的发挥,其学说被称为“融 合说”。
第二节
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三)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 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 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师生间的认 知关系、情感关系等。
(四)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是指在师 生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或因志趣相 同,或因性格接近,或因特长共同 而能建立起具有非正式色彩的个人 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持此 观点。 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支配权,而学生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 接受教师的任意管教与塑造。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九章 教学艺术
教学风格的分类
小学教学风格
学段性教 学风格
中学教学风格
大学教学风格 文科教学风格 理科教学风格
理智型和情感型 表演型和导演型 庄雅型和谐趣型 谨严型和潇洒型 雄健型和秀婉型 蕴味型和明快型 中间型教学风格 浑融型教学风格
教 学 风 格
适应性 教学风 格
学科性教 学风格
单一性教 学风格
主体性 教学风 格
第二节
一、教学风格概述
教学风格
二、教学风格的分类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概述
概念: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 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 特征:独特性、规律性、稳定性。 意义:1、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发挥; 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 和个性形成; 4、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教学情境应具有生动、开放性。 2、教学情境应营造民主与合作的氛围。 3、教学情境应促进学科知识的迁移与互补。 4、教学情境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认识水平。 5、教学情境应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开放性 原则;现实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时代性原则。
教学物理环境:教学的光线、温度、色调、 声音和空间大小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学生 的情绪和智力活动水平。
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气氛,如师生关系、参与状态、内 聚程度、竞争态度等。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 兴趣、学习情绪和师生合作程度等表现出来。应实现: 亢奋而不失冷静;信赖而不以情用事;保持适度的紧张。
教育学 第九章 教学艺术和风格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教学艺术 教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德育的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 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 人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可塑 性强但辨别能力弱
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
三、德育目标
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 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预 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工作的出 发点
4、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5、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德育内容
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 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 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 统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传 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 心理特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 和人生观;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文明习惯养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 民主法制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 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
4、德育过程的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局限于具体直觉,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准则取决 于人物行为结果与自身的厉害关系
第一阶段(服从): 社会视角: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不能考虑不同行
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
道德判断:行善避恶的原因是避免来自权威的较 高权力的惩罚。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他会因此被捕入狱,意 谓他成了一个坏人。
五、德育过程
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 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
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 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
的; 教育者的德育活动应促进受教育者的品
德形成
3、德育过程的结构 (要素组合方式)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 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六、德育原则
1、概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或: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药只值200美元,是 药剂师要价太高,海因茨曾经提出付钱,而且他 又没有偷别的东西。
第二阶段(利己):
社会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因 此他们处于冲突之中,必须进行利益调适。
道德判断:只要遵守规则有助于个人利益,个人 就应该遵守规则。但他也必须让别人遵守规则。
问题(共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 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 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 只凑得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 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 许他赊帐。但药剂师拒绝说:“我研制这种药 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 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监狱是个可怕的地方, 而且可能他所思念的妻子活不到他出狱的时候。
九、德育模式
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 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等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 (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 式(行)。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
(一)认知模式
【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 【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 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序 德育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
及相应的道德行为的发生 德育方法:两难困境法、道德冲突情境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论述道德发展, 强调:
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 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
七、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的教育 性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八、德育方法
1、概念: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 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 榜样法:选模范、树典型 锻炼法:亲实践、勤坚持 陶冶法:创情境、受感染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表扬、恰批评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 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 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 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 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逻辑推理
第九章 德育
教学目标 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 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原则
和方法 运用德育模式进行分析
一、德育的概念
1、依据社会要求、德育规律; 2、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3、培养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吗? 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