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科情感,在课堂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作为一名教师,要胜任育人的任务,就必须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和具备育德的能力。
可以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提升育德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会“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
一、教师育德能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
那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诺尔·希勒及其同事研究所得的结论是:一旦达到或超出一定的智力和知识的“水平线”,教师的智力和知识就不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或者说其工作效果与其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师的学历即知识水平的“合格”,而必须着重于教师能力的培养,推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1.教师育人能力的界定与内涵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应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师自我完善能力。
教师育德能力是指教师不必用特定教材而按照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教育和培养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
育德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班主任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选拔、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等。
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仅是班主任、专职德育教师的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把提升育德能力看作是自身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影响育德能力发挥的因素教师能力的育人功能是巨大的,要想使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提高德育实效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积极支撑,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妨碍育德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今天,我与各位班主任一起讨论关于德育工作的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普通的德育工作管理者,相信每位班主任也和我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在看着我校德育工作走上更合理、科學、规范的道路。
关于我校德育工作,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需要认清德育是什么?德育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称为德育。
换句话说,德育是人的社会化、人的自然化和谐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明确一点,找到学生需要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他们将来有没有价值,德育工作需要搞清楚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这是本质。
二、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德育工作者也需要文化建设这里我引用著名教育家的一个观念。
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五最:1.最受学生喜爱学生有话了找谁,敢找谁,意味着受学生欢迎的程度。
2.最善于学习的人人格、学术魅力。
爱学生、尊重学生、研究学生。
3.最善于表达的人能说会道--语不惊人,死不休。
4.最具有思想的人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
5.最有组织能力的人活动的组织策划。
作为一名教师,要胜任育人的任务,就必须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和具备育德的能力。
提升育德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会“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德智慧。
三、影响育德能力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
那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呢?1.育德观念因循守旧,育德方法简单粗暴,不少教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发展需要与潜能了解不多,过于放大学生缺点而忽视学生的长处,教师的育德观念与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差距较大,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出了问题,犯了错误,缺乏足够的心理素质,依然沿用过去高高在上,训斥、体罚的方法教育学生,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动。
在新课程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
落 实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课 程
教 师 的 教 育 智 慧 尤 为 关 键 。 教 育 智
慧是教 师个体 在 教育 实践 中深 刻洞察 、
目 标 , 强 教 师 的 育 德 意 识 增
关 注 情 感 、 度 、 值 观 是 “ 人 为 态 价 以 本 ” 想 在 教 学 中 的 体 现 , 实 质 就 是 关 思 其 注 人 。 们 认 为 , 教 师 在 新 课 程 实施 中 我 从 角 色 地 位 的 变 化 看 ,培 养 其 育 德 能 力 至
以下凡方面入手 。 文化 , 学 营造 在 传 授 知 识 、技 能 的 同 时 培 养 学 生 的情
适合 学生身心发展 、促进学 生健康成 长 感 态 度 和 价 值 观 ,便 成 为摆 在 每 个 教 师
的校 园 文 化 氛 围 。 这 些 不 难 看 出 , 养 面 前 新 的 课 题 。 从 培 教 师 的 育 德 意 识 和 能 力 是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研 及 备课 中 既 要 反 映 教 学 的难 点 又 要 反
提 升 的过 程 ,教 育 智 慧 是 教 育 能 力 和 水
关重要 。因为 , 一 , 其 教师是新课 程 的学 习者。 以新 课程理念 为指 导 ,学 习新课
程 , 新 知 识 结 构 , 握 教 学 技 能 和 教 育 更 掌
强调 形 成 积 极 主 动 的 学 习态 度 ,使 学 生 为学会 学 习和形成 正 确价值 观 的过 程 。 同 时 从 内容 上 特 别 强 调 了德 育 的 课 程 建
协 调 、 康 的 发 展 , 应 成 为 教 师 专 业 化 获 得 基 础 知 识 与 基 本 技 能 的 过 程 同 时成 健 这
教师育德能力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育德能力的重要性。
育德,即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育德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育德能力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认为,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在育德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其次,育德能力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注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再次,育德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桥梁,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与学生沟通时,我注重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意见。
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坦诚相待,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
与同事沟通时,我积极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育德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水平。
最后,育德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在面对学生时,需要保持冷静、理智,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各种问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公正、公平、耐心。
我认为,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
总之,育德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提升的重要任务。
作为教育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关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素养,也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提升自身育德能力成为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中心,以思政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果转化、质量提升的一种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育人理念融入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
二、落实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认识、正确态度、正确行为,讲师德、树新风。
要以自身的言行和实际行动诠释立德树人的要求,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只有遵循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合格的人才。
三、注重课程内容与育人导向的结合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的内涵和价值观的培养。
只有知识与道德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育人导向。
教师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生动的案例、深刻的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知识的同时获得修养和提升。
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和育人技能。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高水平的思想修养和育人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学生。
高校教师还需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师德师风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
五、加强师生沟通,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
带班育人策略以心育心以德育德
带班育人策略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带班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育人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在带班育人中,我认为“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策略的内容和目标。
以心育心,是指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建立亲善的情感关系,用心去理解学生,用心去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这种关心与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关怀,从而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连接。
教师的关心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健康发展。
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心去关心他们的需要和问题。
通过这种关心与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追求进步。
以德育德,是指在带班育人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善意和责任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价值观。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师要在日常行为中做出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要运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育方式,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念。
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体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团队中培养相互尊重、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各种经典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品德追求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习惯。
通过“以心育心,以德育德”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达到如下的教育目标。
首先,学生能够建立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怀,培养出彼此互信的基础。
其次,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再次,学生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增强抵御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最后,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下教师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核心素养下教师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培养具备德育素养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而教师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于提高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1. 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德育素养的提高,
通过学习有关德育的知识和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自我管理和修养,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 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德育课程,注
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3. 积极应对教育难题:德育教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
更是一种行为引导和情感引导。
教师需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各种难题,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和重视的,为学生正确的德育引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微信等已经成为
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传递正确的德育信息,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提升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的使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引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是推动高校教育向着立德树人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师培训机制以及加强育人课程建设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旨在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道德修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存在着师德不端、扭曲价值观念等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校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其育德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仅仅靠传统的师德师风建设和简单的培训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需求。
如何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旨在研究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以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内涵,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加强育人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的具体提升路径,旨在为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有效落实教学五环节,提升教师学科育德能力
了学 生的 民族 自豪感 和进 一步探 究精神。课 后 , 教 师和 学生共 理、 或对未来计算工具 的尽情畅想 的精 美小报 , 正是 学科育德有 发掘 整理 , 构建框 架。每 学期 的第 一次教研 活动 , 我们总是
个环 节和 活动 中的层层推进 、 逐 步渗透 , 使 学 生有 感而发 、 深 刻 同查 阅资料 、 共 同编 制, 或对 计算工具演变信 息的进 一步收集整
教材 学过程 中以 能够 实现培养 学生全面发展 的 目标 。
贴近 学生、 贴近 实际的教 学方式 实施 育人思想 , 调 动学生 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抓制 度 实施建 设 , 在机 制上 切 实保 障教 师 学科 育德 能力
动, 在 教 学活 动 中培 养 学 生珍 爱 生命 的意 识 , 增 强学 生 民族 自 学, 达 成学科 教学与德 育的有机 融合 。 在充分利用教材 “ 数学史”
现 出来 , 让学 生体验 到、 感 受到 , 从 而获得价 值认 同。学科 育人 教学形态。 在课 中, 学生感悟到 : 正是有 了前人不断 的努力实践 、 价值 的开发 是教 师的课 堂能力 与教 学艺术 、 教 育智 慧与人格魅 创新 的勇气和 精 神, 才 有 了今 天计 算器 、 计 算机 带给 人们 的便 力 的集 中体 现 , 不是 那种 肤浅 的、 贴 标签 式 的几句 口号 。通过 捷。在计算工具 的演变 中, 我们 的祖先作 出了巨大 的贡献, 激发 对语 言 目标 、 语 言 内容和 过程 方 法的整 体设 计 , 通过 课 堂 的每
级新 生进行 学 习准备 期 的教 学 时, 教 师们 就把教 学重 点放在培 资源 , 如 国家意识 、 文 化认 同、 公 民人 格等教 育 内容 。最后 由备 养 学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上 , 利用好 教材来 培养 学生如何 做人和 课 组长统 一整理 汇总, 形成 学科育德 内容框 架和 要点 , 下发 至组
核心素养下教师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核心素养下教师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方法和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育德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就需要从核心素养出发,采用一些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方法和策略:1. 建立正确的育德观念。
教师要意识到,育德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将育德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2.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实现育德目标。
3. 注重情感教育。
在育德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育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5. 积极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向正向发展,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综上所述,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需要教师有一个全面的素质提升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科德育与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
学科德育与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化学教学与德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主导地位。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九年级化学内容丰富,有诸多方面德育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可以灵活的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们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产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教师可以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
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
学生们听到教师这样教授时,他们会不自觉的有种自豪感,这样其实就将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了教育。
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还可以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在学习《H2号”飞船的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跻身世界前茅。
在学习第六章《金属的冶炼》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
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好老师的十二大能力》书的内容
《好老师的十二大能力》书的内容内容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以下十二种能力:育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与试卷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校本研修能力、带班能力、培优补困能力、发表文章能力、课程开发再造能力、执教展示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应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同事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学习各种新知识,争取精益求精,以这十二种能力为目标,为成为一个好老师终身学习。
书籍目录:专题一:育德能力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并使其具有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简言之,就是培养全人,即具备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自强不息,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及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个体。
要承担好人才培养的重任,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就要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
一、育德,我们需要怎样的能力二、发掘育德资源三、洞察、创造育德时机四、掌握育德方法专题二: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所有任务的主观胜任能力。
它是一名教师的自身意识、教学观念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是新型教师甚至教育家养成的关键。
因此,好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课前研究及教学设计二、课堂教学组织与协调三、巩固拓展的设计运用四、基础教学能力与提升专题三:作业与试卷设计能力要获得具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和检测结果,就需要教师具备作业与试卷设计能力。
这种能力是教师执教能力的反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的作业与试卷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反映了其对本学科教材的把握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
一、作业与试卷设计的准备二、作业与试卷设计的过程三、作业与试卷设计的方法专题四:实验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检验和理解知识的法宝,是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认知的通道。
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路径
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路径作者:平晓敏林一钢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02期摘要基于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研究,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挖掘并组织学科德育内容,将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与道德全面和谐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主要由学科德育认知、学科德育情感和学科德育行为三方面构成。
营造学科德育良好氛围,完善学科德育教培体系和鼓励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是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教师;学科德育;学科德育素养作者简介平晓敏,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林一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学必然含有道德的目的,但当前学科德育功能日渐萎缩,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
对教师而言,有效进行学科德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素养。
一、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是学科德育素养研究的基础。
以往学科德育研究中关于教师的论述较为分散,首先进行归纳并参考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研究路向:推演式、深挖式和指导式[1],分析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内涵。
(一)基于推演式的教师学科德育素养中国式立论惯常使用同构推演法来论证,包括外推、内推和旁推。
外推是由小类的任何性质为前提得出大类的相同性质;内推则与外推反向,由大类推至小类;旁推是指可从甲类的性质推至互相交融的乙类。
[2]教师学科德育素养的推演式研究路向属于内推式,即从教师的德育素养推演出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
因学科德育属于德育的一部分,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是在具体学科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德育素养,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科教学情境中的德育表现。
教师的德育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3]以此为基准推出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是关于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表现出的、决定其学科德育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且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王艳(大连市中山区秀月小学)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教育的根在“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教师。
只有 教师身担其责,理性上认同,感情上投入,不断提升 专业能力,才能将育人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践中,我 校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做到整体有引领,重点有路 径,从“重行动”向“重研究”转变,从“重工作”向“重 育人”转变,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围绕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 校本化做法,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 力。
一、设定育德目标: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在学科育人中提升育德能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阵地在课堂,主渠 道在学科。
知识本身是生动、活泼的,但由于一些负 面因素的干扰,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见其工具性,而不 见其内涵。
在当今的教育中,就教学技巧论教学技 巧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思考文化背景、文化价值、文化主权,知识技能研究有余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研究不足。
在实践中,我校引领教 师展开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探究德育内容融入学 科的基本规律,深人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 念和道德内涵,促进学科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 机统一,力求德智融合,相得益彰。
(一)促进“德智”融合实践中,我校着力在提升学科育人的针对性、实 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做变革,让正确的 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中。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校创建学科综合实践课 堂,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设计了六大版块,(见 表1)跨学科,多角度,内容涵盖文学、科技、历史、地 理、军事等,每个版块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这 样的课堂以其丰富的内容、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呈现 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集体备课中,引领教师不仅 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聚焦德育内涵,明确并落表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版块内容形式德育内涵名句积累365篇诵读、抢答汉字的气质和精神,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激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之我践行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之我践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出台以来,我始终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努力践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通过不懈努力,我相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则,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的教育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情,不搞钻营钻营,不干部分任务白凤,不敷衍应付。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我注重自身修养和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
我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注重饮食营养,保持充足的睡眠,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节奏,努力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我注重职业发展规划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我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
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积极开展各种群体活动,打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我积极投身各项文化活动和活动策划,积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第八,我重视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
新时代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研究
139美眉 2024.01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新时代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研究张宗保(兰州东方学校,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德育的效果。
鉴于新时代下的要求,明确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构成,全方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立足于此,分析了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内涵,并立足于现阶段初中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提升路径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调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也相继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明确提出了“课程育人”的理念,倡导学校在实施教育时,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价值,将德育内容落实到各个课程中,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教师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德育效果。
但在调查与走访中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相对比较低,依然存在不想育德、不会育德、不能育德、不愿育德等现象,致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难以落实。
鉴于此,唯有关注教师的育德观念和能力,并从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全面解决教师在育人中面临的困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一、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概述(一)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决定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其中,育德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关注德育教育资源、把握德育教育时机,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
新时代下,鉴于立德树人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强烈的育德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将德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等;育德能力则是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时应具备的一种技能。
铸就教师高尚人格,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铸就教师高尚人格,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作者:刘景忠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5年第11期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全面融入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并突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强调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加强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等。
对于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来说,《大纲》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内涵,突出了重点,长期困扰中职德育工作的一系列难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东风劲吹,春风拂面,固然使人感到温暖,令人精神振奋,但我们要警醒的是,《大纲》只有落地生根,结出果实,才能真正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
因此,关键在落实,这也是中职学校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职德育工作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造声势的外在层面,没有取得入脑入心的内在实效,可谓由来已久。
这固然与德育工作本身的艰巨复杂性有密切关系,但是,当一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几十年常抓不懈而始终收效甚微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源头上反思问题、寻找原因了。
笔者愿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中职德育工作积累的问题甚多,但从源头上来分析,笔者认为,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人为割裂、教书育人长期断裂、师德师能存在分裂这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人为割裂在教育领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素质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件事。
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个概念之中。
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关于知识的教学也永远具有教育性。
”赫尔巴特进一步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论德育的观点与赫尔巴特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道德教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
【论文】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摘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自身育德能力的提升,导致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受到质疑。
为了顺应教育的改革,为了培养出更为全面的人才,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育德与教学之间的联系,适当地将两者进行融合,保证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育德能力;现状与提升就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育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教育问题,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都集中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以,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已经成为培养教师专业能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如何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改善当前现状已经成为各个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从较为全面的角度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才能够保证教师此方面能力的提升,才能够保证小学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育德能力的内涵从育德意识角度来说,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开展中不能将注意力全部放到知识方面的教学上,还要注重结合一些道德素质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形成正确的成长观念。
另外,育德直觉能力,指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与德育相关的问题,比如性格、行为等等,只有教师提前发现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在之后的育德工作开展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得到提升。
而自身的示教能力,指的是教师要通过自己进行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育德能力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一些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总的来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与教学的开展相联系的,只有充分的掌握教材的内容,了解德育教育开展的方向,并能够充分的将两者融合起来,从而使教师的育德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一)教师育德能力发展不足1.自觉育德意识较弱育德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单纯的靠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培养,还需要教师自身形成育德意识,在教育开展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课程思政”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植入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其育德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理论路径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习。
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3.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品质的修养。
高校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实践路径1.参与思政教育改革和建设。
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改革和建设工作,参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2.拓宽育德渠道和方式。
高校教师要注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教学、辅导、班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
3.开展育德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4.加强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训和交流。
高校可以开设育德专题研讨班、讲座等,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教育水平和方法技巧,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科情感,在课堂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填鸭教学所能达到的,它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用心灵、人格情操和丰富的知识潜移默化塑造的结果,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显然是不够的,只有人格与知识的结合才能既影响知识又影响人格的发展。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它包含“德心、德行和德品”。
教师“育德能力”即为教师培养学生品德的能力,狭义的讲就是教师的教育能力,而教学能力是包含在教育能力之中的。
当今社会正处在大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呈多元化的态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手段与现行的德育工作明显发生了碰撞。
德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育人先育德”这一主题的淡化;重智轻德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有些教师也形成了思想教育只是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教学成绩不差就可以了的观念;家长的职责也往往狭义到文化知识的辅导上,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这些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实现新目标,我们认为:关键是提高广大教师的育德能力。
学科德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挖掘并丰富学科教学中“两纲”教育的内涵,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以落
实,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和浸润,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及生命质量。
本文将通过寻找课堂教学中影响良好学科情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加以剖析,加以反思,从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升华,在实践中提高育德能力。
一、激活学科情感,提高育德能力
学科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消极的学科情感能使学生丧失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积极地学科情感则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出现在教师面前时,我们由衷地发现,“理情说教”这个误区已经走到尽头,“情感体验”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新的教材以一种人性关怀的深刻内涵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有好好把握,激活学生的学科情感,努力使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水乳交融,并达到最大畅通,以此追求师生和谐共振的境界。
1、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融情予教
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人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
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学科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2、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促情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积极情感的土壤。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
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这样不管在课堂内外,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让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情感的土壤。
3、用良好的教态和体态语言,以形煽情
教师的教态和体态语言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教态和体态体现了教师的人格修养、气质和整体素质。
教学信息和知识除了靠教师的有声语言传递外,还要通过教师的教态和体态等非语言因素辅助完成。
教态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教师的思想情感的动作姿态、表情中的流露。
教师对学生深切的关爱和期望,应当通过端庄、大方、自然、亲切的教态,如行云流水般地体现出来。
体态语言指的是伴随语
言教学的姿势或动作、手势和目光等。
其运用频率很高,方式很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教态和体态语言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听说读写和表演能力也非常有利。
随教学的内容而产生喜、怒、哀、乐,随教学情境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都可以使教学丰富、生动而具充分活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