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课程前言
下面我就讲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11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那个会议是真正地为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为明年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定调,所以,政府的一些思路在之前已经酝酿了很久。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两个词的相加,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改革已经讲了很多年,特别是在一些外交场合都顺应的国际的说法,即“结构性改革”,现在强调供给侧,连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重大的思路的创新,政府抓经济,政府促改革、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汇聚在这么一个说法上。当中还有很多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因为有很深的学术背景,这是一个较学术化的说法,也存在较多的分歧。就供给侧结构改革给大家作一个解读,主要是谈我的一些理解。
分三个方面: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国际上有共识,这不是我们造的词,这个词已经在国际上说了很多年,是一个流行语,它有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什么?是如何演化的?讲一下来龙去脉;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重要的战略作用。在中国,“结构性改革”一词的定义、内涵及内容;第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这一讲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
(一)新兴国家危机的应对之策
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据我所知,国际改革的提法用了国际机构上的一些官方语言,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世界上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但会发生许多区域性的金融动荡。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国家,墨西哥于1994年出现金融动荡,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之中,经过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明星,但最后,持续了一段时间
以后,许多的问题积累起来,爆发了危机。这些危机在经济学界都认为它有某种制度性的缺陷,无论是监管上,许多发生危机的是对风险的控制,汇率自由浮动之后,体系就非常脆弱。所以,在那个时候,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些新兴国家都希望得到国家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他们作为主流的一个风险管控机构,他们认为,这些国家要援助可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相应地完善其制度,所以,作为一个条件,结构性改革是作为援助的一个条件提出来的,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遇到了问题就要求对财政体制、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的源头——泰国。还有很多,包括前些年的希腊都需要进行改革,整个欧盟/欧元区要救助出现危机和出现问题的国家都有附加条件,要求其实施结构性的改革,这些国家在抗风险上,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存在某种制度性的缺陷、体制性的缺陷,即体制的结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新兴国家、新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展之中确实很有亮点,很辉煌,但也存在脆弱性,所以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改革相关体制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是很合理的,这是最早的结构性的改革,是这么提出来的。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暴露出发达国家也存在体制结构缺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也暴露出发达国家存在的体制性结构缺陷,也需要结构性的改革。美国的监管漏洞,包括欧洲的高福利体制、财政与金融的不配套,都是内生性的缺陷。为什么现在欧洲没有走出来?与体制性的缺陷(有关),不改革其福利制度,而更多的是福利过高,易于累积长期的风险,甚至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有些国家在中等时就改革为高福利,如拉美国家,最后就导致这个社会的动力不足,高失业率的忍受程度可以提高,但动力不足,这是欧洲的问题,所以,它存在制度缺陷。不是新兴经济体、新兴国家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是发达国家也有这些问题,当然,不尽相同。这是从前后的两个例子来讲。
还有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进展来讲,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80年代,美国开始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在英国是撒切尔经济学盛行,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就开始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注重短期还是长期?需求管理是短期的,宏观经济是管总量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80年代产生那些问题,它确实不是需求侧的问题,很多是供给侧的问题,是生产力和管制过多的问题。
所以,八十年代,美国里根经济学供应学派主要有两个政策。第一,给企业松绑减税,降低税负,即中国现在讲结构性减税,当时美国也是减税,减税能促进增长,经济学没有这样的观点,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促进增长,这是凯恩斯的,但它是通过减税,减税以后政府税收就降低了,降低了之后,就削弱了政府公共能力,所以,与凯恩斯主义相反。对企业而言,
确实可以提高其投资回报率,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创新积极性的一个功能,最后,它可以反映到GDP的促进上,所以,理论上能讲通,所以我们比较接受减税降费,因为中国的税负相对比较重,结构性减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供给侧的问题,最后创新,最后提高生产力是靠企业供给这方面,所以,供给学派主要是:一是减税,二是放松管制。管制太多了,一放松积极性就高了,一放就活。供给学派是两条:减税+放松管制,这是明显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所以是供应学派。这是供应学派在理论上有对过去理论的一个反思。在这之前理论上作的很多铺垫,最早的是人类资本学说、人力资源、按人力资源,80年代的流行的内生增长理论。后来,在差不多时期是理性预期理论,这都做了很多的关于经济增长方面了的,到底什么时候使经济稳定增长,人力资本内生增长也主要是人力资本教育,即长期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变量更重要,而不是短期的需求的变化。所以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短期的刺激政策可以被别人预期到,没有作用,无效,要有效就必须走长期工作,要抓教育,抓人力资源的积累,所以将许多的政策从短期转向长期,八十年代做了很多事情,都强调供给侧,也是一个体制结构优化的过程,对供给结构,都相关的体制制度的供应,即市场化的改革,不是指中国发生市场化改革。欧洲的国有比重也是比较高的,后来出现了英国的私有化,最后撒切尔经济学放松管制,是私有化,国际上基本一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际上宏观经济的管理思维的变化是一致的,包括理论上,理性预期、人力资本学说、内生增长理论都是一致的,所以,强调从供给侧,改善供给结构,通过供给结构的改善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提高长期的能力,理论上的共识越来越得到学者的认可。
再是中国,这一届政府上任之后,在外交上有非常宽阔的视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全球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实施新开放战略,在许多场合也在说,我们释放红利是结构性的改革,所以我们也竖起的结构性改革的大旗,这个大旗是呼应性的,你讲我也讲。但现在不是呼应,而是积极地参与实施,所以最终归结为,改革是结构性的改革,改革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国际背景。所以,也是一个国际的共同语言,面对的是一些共同的问题。这是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