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姜 伟(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成矿带,在地质运动当中形成的独特的地下矿藏存在着稳定的沉积岩。

在开采过程当中如何进行深部找矿,已经成为矿藏开采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带作为我国东部的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和相关的规模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笔者根据当前成矿带的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新型开发模式。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规律;模式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5-0166-2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s of the middle an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JIANG Wei(Guizhou provinci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uclear industry,Guiyang 550025,China)Abstrac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 famous metallogenic belt in China. There is a stable sedimentary rock in the unique underground mineral deposit formed in geological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mining, how to carry out deep prospect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consider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s an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earch on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scale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the current metallogenic belt,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have been made, and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has been built on this basis.Keyword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rule; mode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位于扬子陆块北边,拥有独特的成矿优势和成矿条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杨金龙(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0)摘 要:宣城矿集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根据已有研究总结该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以元素储备含量,总结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通过研究宣城矿集区在太古宙到震旦纪、寒武纪到中三叠纪、晚三叠纪到新生纪的不同时间演化,以及该矿集区的地质背景和重磁场特征,归纳出矿集区的成矿规律。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成矿系统;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5-0093-2Metallogenic system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YANG Jin-long(No. 311 geological team, Anhu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qing 246000,China)Abstract: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n China. Based on the element reserve content, the metallogenic system of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summarized; the metallogenic law of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summarized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t time evolution from Archean to Sinian, Cambrian to Middle Triassic, Late Triassic to Cenozoic, as well as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concentration area.Keyword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metallogenic system; metallogenic regularity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整体地跨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四个省份,整体矿带面积大约为10.8*104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矿设计专业: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班级:096201姓名:徐云祥学号:09620127目录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简介第二部分铜陵矿集区找矿思路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陆现今的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地壳经历了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的“产品”, 保留着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留下的痕迹, 使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这个“产品”进行成像, 不仅可以了解现今的构造和物质状态, 还可以推演过去曾经发生的动力学过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资源基地, 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一直是矿床学家关注、争论的焦点。

2010 年SinoProbe-03 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完成了300 km 的宽频地震探测, 在庐枞矿集区完成了5 条剖面累计250 km 的反射地震、MT和地球化学剖面测量, 经初步处理分析,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包括成矿带上地幔存在低速体, 地幔各向异性呈小尺度变化特征, Moho 面存在局部隆起, 岩石圈底部界面模糊, 地壳呈双层结构, 上地壳厚度明显大于下地壳, 并且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后期伸展的变形过程等。

这些新发现支持软流圈上隆、岩石圈减薄, 富集地幔熔融、下地壳增厚、拆沉的深部动力学模式, 并可解释成矿带普遍发育的白垩纪埃达克岩、橄榄玄粗岩的成因和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的形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工作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工作区内分布有大批以有色、冶金、钢铁、化工、建材等矿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有关的大-中型企业多具备选、冶、深加工能力,与之配套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本区位于扬子陆块北部江南隆起的两侧,控矿和含矿地层较多。

燕山期铜金铁等大规模成矿作用发育。

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又称中下扬子)构造上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UHP)变质带的前陆。

北西以襄樊-广济深断裂、郯庐左旋走滑断裂为界, 南东以阳新-常州断裂为界, 总体上呈北西狭窄、北东宽阔的“V”字型地带(常印佛等, 1991), 并呈北东—南西向狭窄的负地形, 又称为下扬子坳陷。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摘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由于其形成处于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慢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和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多类型的流体成矿系统以及巨大的“第二找矿空间”找矿潜力等特点,奠定了该区作为探索陆内动力学过程与多金属成矿关系、开展陆内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和绝佳场所。

因此本文就上述论点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引言(1)将成矿带的构造要素突破以往按构造单元分解的做法,确立跨构造单元的“复合构造系统”,结合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点,重新确定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并对成矿亚带进行了重新划分;(2)收集汇总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沿基底结合带复活的网状断裂系统,阐明了成矿带的控矿构造格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因规律。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具体范围,尤其是其南界,因没有区域深大断裂控制,仍存在一定争议。

限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界为襄樊-广济断裂和黄栗树-破凉亭断裂向北稍扩;南界为崇阳-常州断裂一线向南稍扩,东界以丹阳-常州东一线,西界为商麻-团风-梁子湖断裂。

大别造山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分属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因此两者的界限明确,即为襄樊-广济断裂和黄栗树-破凉亭断裂,以此作为成矿带的北界不存在争议。

成矿带的西界为商麻-团风-梁子湖断裂,该断裂为区域性深大断裂,且断裂两侧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明显差异,因此也不存在争议。

成矿带的东界基本为第四系覆盖,成矿作用微弱,且无明显地质、地貌差异性变化,以包括宁镇矿集区为原则,东部大致按地理位置丹阳-常州东为界进行划分。

由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南侧的江南隆起均属于扬子板块的组成部分,两者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为过渡渐变,因此两者边界划分一直较为模糊,过去通常的划分方案是以崇阳-常州断裂为界,但此断裂实为燕山期构造活动产物,将其作为成矿带的南界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 质背景与成矿作用
2011年 2011年7月
一、区域构造背景
下扬子地块北缘、 下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南 侧,地处大别山隆起带和江南隆起带之间 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 基底主要为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变 基底主要为晚太古 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变 质岩系组成的基底“双层结构” 质岩系组成的基底“双层结构”
2、志留纪坟头组 砂岩中夹有透镜状磷块岩、 砂岩中夹有透镜状磷块岩 、 生物碎屑磷块岩 和胶磷矿细砂岩, 和胶磷矿细砂岩 , 主要矿点出现在鄂东南地 赣北瑞昌– 区、赣北瑞昌–湖口一带以及铜陵地区 安徽沿江地区已知斑岩型铜金矿的直接围岩, 安徽沿江地区已知斑岩型铜金矿的直接围岩 , 在一些断裂破碎带中产出脉状铅锌矿
同一深部过程、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同一深部过程 、 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 控 制了该地区燕山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两个成 矿亚系列 源自加厚下地壳、 源自加厚下地壳 、 底侵玄武岩熔融成因的钙碱 性 / 埃达克质岩浆作用形成钙碱性侵入岩系铜 多金属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为斑岩型、 铁-多金属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矽 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 源自岩石圈地幔的橄榄玄粗质岩浆形成橄榄玄 Fe-Cu- 成矿亚系列, 粗岩系Fe-Cu-Au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有玢岩 型、沉积-热液改造型和脉状热液型矿床
3、晚泥盆~早石炭世 晚泥盆~ 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含Cu、Pb、Zn、S、Fe、 Mn(W)砂页岩、碳酸盐岩组合(夹少量中 砂页岩、碳酸盐岩组合( 酸性火山凝灰岩层) 酸性火山凝灰岩层) 海底火山喷流与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床的赋 矿层位 层控矽卡岩型铜矿最为重要的控矿层位
4、二叠纪 含煤岩系中的黄铁矿结核或透镜体 栖霞组燧石结核灰岩下部的菱铁矿层 孤峰组硅质岩中的磷结核、 孤峰组硅质岩中的磷结核、含锰灰岩 大隆组中下部页岩和硅质岩中的钼等 这些同时也是形成层控矽卡岩型铜矿的主要 层位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运 动是 区 内火 山 活动 、 浆 侵 位 和构 造 成 矿 的关 键 岩 时期 , 人 的工 作 主 要 集 中于 其 成 矿 时 代 、 矿 模 前 成
式, 同时 查 明了其 成 因与燕 山期岩 浆岩 活动有 关 ( 常 印佛 等 ,9 1 翟裕 生等 ,9 2 唐永 成等 ,9 8 华仁 19 ; 19 ; 19; 民等 , 9 9 吴 言 昌等 , 9 9 毛 景 文 等 , 0 4 周 涛 19 ; 19 ; 20;
5 5 地 质 学 报 AT OOI N A Vy2. 1 背 CA EIG AIC M8 5 G C SI o50 a 1 N1 . o 1
论 长 江 中下游 成 矿 动 力学
董 文 , 立 , 刚 , 民 施 ,建 树 ¨ 马 成 刘 ¨ 薛} , 炜 李 华 不
1 )中国地质科 学 院 , 北京 ,0 0 7 2 中 国地质科 学 院地质 力学所 , 京 ,0 0 1 103 ; ) 北 108 ;
3 中 国 地 质 科 学 院 地 质 所 , 京 ,0 0 7 ) 北 1 0 3
内容 提 要 : 江 中 下 游是 我 国 东 中部 著 名 的 巾 生代 金 属成 矿带 , 是 长 江 工 业 走 廊 的 矿 物 供 应 基 地 , 称 业 长 更 素 摇 篮 。从 地 质 演 化 和 成 矿 动 力 学 角 度 , 长江 中下 游 成 矿 带 在我 国 、 至 世 界 上 具 有 鲜 明 的特 色 。 甚 允 , 矿 大 地 构 \ 碎 系 ( 印 佛 90 顾 18)长 破 常
等 , 9 1 唐永成 等 , 9 8 、 阳山字 形东翼 ( 白坤 19 ; 19 )淮 李
发 , 0 5 2 O ; 裕 等 , O 8 董 树 文 等 , 0 9 20 , 0 8 范 20 ; 20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

浆 演化 特 征 、 石 成 因 等 方 面 一 致 , 以完 全 对 应 。岩 浆 源 区为 成 分 接 近 富 集 的 交 代 地 幔 , 代 地 幔 的形 成 与 古 板 岩 可 交 块 的俯 冲交 代 作 用 有 关 。岩浆 结 晶 分 异 作 用 主要 发 生 于 深 部 岩 浆
究 工 作 和资 料 , 庐 枞 盆 地 和 宁 芜 盆 地 为 主 , 讨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区 火 山 岩 盆 地 的地 质 特 征 、 浆 岩 时 空 格 架 、 球 以 探 岩 地
化 学 特 征 及 成 矿 作 用 和 成 矿 模 式 等 。长 江 中下 游 成 矿 带 火 山岩 盆 地 内岩 浆 岩 的 年 代 学 研 究 表 明 , 陆 相 火 山 岩 盆 各
地 内岩 浆 岩 均 形 成 于早 白 垩世 (3 ~1 3 ) 不 同 盆地 内各 旋 回火 山活 动 时 间 几 乎 相 同 , 1 5 2 Ma , 盆地 中侵 入 岩 的 分 期 、 岩 性 和成 岩 时代 也 大致 可 以 对 比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研 究 表 明 , 地 内 早 晚 两 旋 回火 山 岩 与 两 期 侵 入 岩 在 岩 浆 起 源 、 盆 岩
淦 国等 ,0 8 蒋少 涌等 ,0 0 。在 断 凹区 由东 向西 20 ; 2 1)
及硫铁 矿 、 硬石 膏和 明矾石 矿床 ( 芜玢岩 铁矿 编写 宁
组 ,9 8 周 涛发 等 ,0 8 2 1 ; 裕 等 , 0 0 。近 17 ; 2 0 ,0 0 范 21)
年来 , 江中下 游成矿 带岩 浆作 用 的时代 、 长 地球 化学
特征 、 深部 过程 及其 成 矿 作 用 的相 关 研 究 取 得 了重 要进 展 , 与成 矿带 内的 断隆 区相 比 , 山岩 盆地 内 但 火 的成 岩成 矿作用 研究 仍显 滞后 。上 述火 山岩 盆地 以 宁芜 盆地 和庐枞 盆地 出露 面积最 大 , 成矿 规模 大 , 矿 产种 类 多 , 其他 盆地 只发 现 规模 不 大 的金 属 和 非金 属矿 床 。火 山岩 盆地 内成 矿作用 的差异 与岩 浆 的来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铁矿找矿的思考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铁矿找矿的思考

第85卷 第5期2011年5月 地 质 学 报 AC TA GEOLOGICA SINICA V ol .85 N o .5M ay 2011注:本文为国家科技专项项目“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与试验(编号Sin oProbe -03)”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1-01-12;改回日期:2011-03-20;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杜建国,男,1962年生。

教授级高工。

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

DOI :CNKI :11-1951/P .20110512.0827.004 网络出版时间:2011-5-128:27:29网络出版地址:h ttp ://w w w .cnki .net /kcms /detail /11.1951.P .20110512.0827.004.h tm l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铁矿找矿的思考杜建国,常丹燕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内容提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以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的一条陆内成矿带,区内已知铁矿类型主要有产于火山-沉积盆地区与中(基)性火山-侵入作用和偏碱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铁矿床,以及产于隆起区、隆-坳过渡区的与中性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两大类铁矿床。

本文在区域铁矿成矿背景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铁矿类型进行了简要划分,指出影响铁矿找矿突破需要解决的一些矿床学问题。

根据区内深部铁矿找矿进展,重点对宁芜、庐枞地区铁矿成矿的异同点以及深部找矿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本区深部铁矿找矿应在盆地基底或盆地与隆起区过渡部位,寻找“大冶式铜铁矿”、“铜陵式铁铜矿”、“斑岩型铜矿”。

这些都是下步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深部找矿;铁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思考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一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的陆内成矿带,自鄂州—九江—安庆—马鞍山—南京—镇江,全长约500km ,分布于长江沿岸,最宽处50~60km ,一般20~30km ,在成矿带内自北向南形成有宁镇、宁芜、铜陵、庐枞、贵池—安庆、九瑞、鄂东南等7个成矿区或称矿集区(图1)(刘湘培等,1988;Pan and Dong ;1999),除宁芜、庐枞矿集区集中产出了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玢岩铁矿)外,其它矿集区多出现与矽卡岩型铜矿共、伴生的铁矿。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摘要】根据分析对比大量的实际勘测资料得出: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总体走向由两矿带组成,即由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的矿带和由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的矿带。

虽然两个矿带都横跨了江南的古陆和下扬子的坳陷,但是在成矿的作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主要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和形成的机制。

【关键词】多金属成矿带;长江中下游;形成机制引言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作为重要的成矿带,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在开发利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勘测分析,尤其是对成矿带的特征、范围、形成机制等方面的要点进行分析。

目前对其成因的特征,存在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铜矿床为例,对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阐述。

1 关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和成因特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随着探测的深入,对其范围的看法是: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主要是位于淮阳地盾和江南古陆交界处的下扬子坳陷带,即横跨了赣北、鄂东、宁芜地区和安庆-铜陵地区(图1)。

而对成因的特征则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夕卡岩的成矿带;另一种是断裂坳陷带中的沉积-叠加型的矿床或是层控夕卡岩型的矿床。

尽管上述的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是一种下扬子坳陷带,地质发展史相同。

根据勘测的数据可知,区内的矿床沿淮阳山字形的构造弧并成“V”字形的分布。

在矿床的形成上,其实是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有关学者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发现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是由两个跨越江南古陆和下扬子坳陷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即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矿带和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图1)。

图1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铜矿点略图2 分析两个矿带的主要成矿地质的特征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平行于淮阳地盾的南东边,展布的方向是沿NE的形式的。

首先是铜的储量。

在整个矿带的铜储量上,这个矿带的铜储量占了60%~70%。

第二是碳酸盐岩。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的形成研究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的形成研究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成矿的形成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在长江中下游的铜、金成矿带,而且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

研究表明,长时间赋存于石炭系中的层状铜、金矿床是海西期拉张基础上热卤水沿同生断裂形成的海底喷流沉积矿床;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相关联的铜、金矿床是在上地幔隆起、张性前提下形成的。

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的形成条件和原理进行阐述,希望大家对此问题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金属成矿带;形成条件众所周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一条极具地质特色的铜金大型成矿带,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该成矿带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复杂)以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铜金矿床的系列划分以及形成机理各有说法。

经过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考察,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在中生代早期即已基本形成。

此时壳幔具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与此同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地幔上隆带一一对应,且与升高磁场形成良好的吻合。

就这一点而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形成与该地区壳幔结构的属性密切相关。

1 铜金矿床的具体形成据以往大量的调查显示,形成铜金矿床是多个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1 地球动力学条件上面已经阐述过,成矿带及其邻区构造的基本格局形成于中生代早期。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历经了多旋回的发展。

其中海西构造旋回的石炭纪具体表现为海侵,此时我们发现多个位置见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受同生断裂控制。

进入燕山构造旋回后,该区受古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作用,构造环境相当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

从这一点上来看,本区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成矿是基于地球动力学背景前提下完成的。

1.2 地质条件虽然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时代地层中都产出一定量的金属矿床,但铜、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上石炭统黄龙组以及周边地带。

试论我国长江中下游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

试论我国长江中下游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

试论我国长江中下游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摘要】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发育了震旦-三叠系的地层,海西-印支期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夹层之间形成了火山沉积铜铁矿床。

通过观察矿体形态,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相关的火山碎屑岩,可以得到火山沉积的证据。

研究现代海底热液沉积活动,可以发现海底火山活动为成矿物质大量聚集提供了条件。

详细分析其相变特征,可知成矿物质在燕山期岩浆活动中叠加了明显的热液改造作用。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矿床;矿床成因;火山沉积;热液改造作用A Tentative Study on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FANG Hong-feng(Sibelco〈Shanghai〉Minerals Co.,Ltd., Shanghai,200051,China)【Abstract】Sinian-Triassic system occu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ault depression zone. V olcanically sedimentary iron and copper deposits develop between clastic and carbonate interlayers during Hercynian- Indosinian period. By observation of ore bodies, ore texture,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pyroclastic rocks, volcanic sedimentary evidence can be found. Seafloor volcanic activity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accumulations of huge quantities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rough studies of modern seafloor hydrothermal deposi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phase transi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went through superimpose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during magmatism of Yanshanian period.【Key words】Massive sulfide deposit;Deposit genesis;V olcanic sedimentation;Hydrothermal alteration1区域地质背景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位于江南背斜雪峰期褶皱带和皖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以北,武当-大别雪峰期褶皱带以南。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Technology Forum︱404︱华东科技长江中下游成江中下游成矿带矿带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江 志(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安徽 池州 247000)【摘 要】根据分析对比大量的实际勘测资料得出: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总体走向由两矿带组成,即由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的矿带和由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的矿带。

虽然两个矿带都横跨了江南的古陆和下扬子的坳陷,但是在成矿的作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主要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和形成的机制。

【关键词】多金属成矿带;长江中下游;形成机制 引言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作为重要的成矿带,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在开发利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勘测分析,尤其是对成矿带的特征、范围、形成机制等方面的要点进行分析。

目前对其成因的特征,存在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铜矿床为例,对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阐述。

1 关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和成因特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随着探测的深入,对其范围的看法是: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主要是位于淮阳地盾和江南古陆交界处的下扬子坳陷带,即横跨了赣北、鄂东、宁芜地区和安庆-铜陵地区(图1)。

而对成因的特征则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夕卡岩的成矿带;另一种是断裂坳陷带中的沉积-叠加型的矿床或是层控夕卡岩型的矿床。

尽管上述的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是一种下扬子坳陷带,地质发展史相同。

根据勘测的数据可知,区内的矿床沿淮阳山字形的构造弧并成“V”字形的分布。

在矿床的形成上,其实是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有关学者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发现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是由两个跨越江南古陆和下扬子坳陷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即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矿带和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矿带 (图1)。

图1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铜矿点略图2 分析两个矿带的主要成矿地质的特征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平行于淮阳地盾的南东边,展布的方向是沿NE 的形式的。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思路探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思路探讨

第24卷 第3期2009年9月 地 质 找 矿 论 丛 Vol .24 No .3Sep .2009 收稿日期: 2008-11-27 改回日期: 2009-07-10基金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硫、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项目编号:BK2008026)资助。

作者简介: 真允庆(1932-),男,江苏镇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床学专业。

通信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朱方路227号,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邮政编码:212005;E -m ail :z heny unqing .1932@yah oo .com .cn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找矿思路探讨真允庆1,2,3,丁梅花1,2,戴宝章4,袁 杰1,2,花林宝1,4,5,李忠华1,2,4,赵理芳1,2,郝红蕾1,2,陈国衡1,2(1.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2.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3.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局三局,太原030002;4.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5.江苏华东有色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210007)摘 要: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探明资源已开采殆尽,深部找矿(-500~-2000m )应是当务之急。

根据勘查与开采资料的综合研究,该区的控矿条件可概括为:岩石圈减薄事件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前提,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是区域成矿的主要关键,地表断裂构造样式是深部构造的响应,前陆盆地沉积建造是成矿作用的优越围岩条件,铁、铜矿床的岩浆岩蚀变特点明显不同,埃达克质岩可视为找铜矿床的间接标志。

对于今后深部找矿提出4个思路:①火山岩盆地下部的深部找矿思路;②目标地层的深部找矿思路;③复合类型矿床的深部找矿思路;④接触带“多台阶”的深部找矿思路。

关键词: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铁、铜夕卡岩-斑岩型矿床;深部找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doi : 10.3969/j .issn .1001-1412.2009.03.001中图分类号: P612;P 6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1412(2009)03-0179-100 引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东部铁、铜、金及多金属矿产的重要基地,素有“工业走廊”的美誉。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赤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赤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不同成因类型赤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朱 强,吴建彬摘要:本文围绕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矿床展开研究,简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结合长江中下游不同矿床(即大包庄矿床、大岭矿床、桃冲矿床、盘石岭矿床、姑山矿床)分析赤铁矿的矿床特征及成因,进一步结合各个不同成因类型的赤铁矿矿床分别展开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解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及氧同位素特征,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赤铁矿;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端,受到多阶段岩浆运动、地质构造演变等因素影响,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为了通过铜铁矿产资源主要产地。

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范围内具有不同类型的赤铁矿矿床,而赤铁矿作为当代炼铁原料,其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关乎工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本次围绕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矿床展开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地质条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整体狭窄,地带呈“V”型,基于《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可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处于扬子板块北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板块动力学多向汇聚,受到伊泽纳崎板块的俯冲作用驱动,使郯庐断裂带朝向左方向平移,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东西两侧出现变形,并逐渐发展成当前的构造格局。

结合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矿产来看,与其关联紧密的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尤其为菱铁矿、高镁质碳酸盐岩、石膏层等,除碳酸盐岩外,次火山岩、火山岩。

2 长江中下游赤铁矿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结合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来看,赤铁矿产共有五个典型矿床,对比分析赤铁矿产矿床后发现,其中代表性的赤铁矿矿床成因主要包括热液—沉积叠加改造、岩浆热液、非岩浆热液、火山沉积、磁铁矿交代反应,与各个成因相对应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赤铁矿矿床分别为大包庄矿床、大岭铁矿床、桃冲矿床、盘石岭矿床、姑山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 6 6 6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2 0 0 8 , 2 4 ( 8 )
图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要矿集区和矿床分布略图( 据翟裕生等, 1 9 9 2 ;P a na n dD o n g , 1 9 9 9改绘) F i g . 1 S k e t c hs h o w i n g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 a i nm e t a l l o g e n i c p r o v i n c e s a n dd e p o s i t s i nt h e M i d d l e a n dL o w e r R e a c h e s o f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 a f t e r Z h a i e t a l . , 1 9 9 2 ;P a na n dD o n g , 1 9 9 9 ) 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次级构造格局及丰富多样的铁、 铜、 金 多金属等矿床组合, 金属矿床( 点) 计有 2 0 0余处, 由多个各 ) , 自西向东为鄂东南、 九瑞、 安 具特点的矿集区组成( 图1 庆—贵池、 庐枞、 铜陵、 宁芜和宁镇等, 其中, 庐枞、 宁芜矿集 区主要位于断陷火山盆地区( 断凹区) , 铜陵、 安庆—贵池、 九 瑞、 宁镇等矿集区位于隆起区( 断隆区) , 鄂东南矿集区则具 有断隆区和断凹区的过渡性质。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类型 多样( 常印佛等, 1 9 9 1 ) , 其中, 由( 层控) 矽卡岩型、 斑岩 型 ( 玢岩型) 和热液脉型矿床为主组成的内生铜、 铁、 金成矿系 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要的成矿系列, 与燕山期岩浆作 用和演化有关, 成矿带的成岩成矿特色显著。 该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铁矿产资源的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也是我国“ 玢岩铁矿” ( 宁芜研究项目编 1 9 7 8 ) 、 “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理论 ( 常印佛和刘学 写小组, 圭, 1 9 8 3 ) 和复合叠加成矿理论( 翟裕生等, 1 9 9 2 ) 的发祥地, 在国际成矿理论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过去的半 个世纪, 前人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铜金铁矿床的地质地 球化学特征、 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以及控矿构造和成岩成矿 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其代表性成 果有宁芜研究项目编写小组, 1 9 7 8 、 常印佛等( 1 9 9 1 ) 、 翟裕生 1 9 9 2 ) 和唐永成等( 1 9 9 8 ) 以及众多的研究论文等。近年 等( 来, 在已积累了重要的矿产资源勘察方法和丰富的成矿理论 成矿规律研究成果( 常印佛等, 1 9 9 1 ;翟裕生等, 1 9 9 2 ;唐永 1 9 9 8 ) 的基础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岩成矿作用研 成等, 究又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研究进展, 在铜陵、 庐枞、 九瑞和鄂 东南等地深部找矿工作也取得明显突破, 同时, 揭示出越来 越多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 该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主要成果和进展作一初步归纳, 并分析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以期推动对该成矿带 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李 轲,陈 鹏,何宗南(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大规模的成矿带,对于矿产开采以及成矿原理、成矿规律等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重点则在于对于该地区的各地质时代的地质结构演化过程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太古宙时期到古元古代形成的弧盆系统以及成因进行分析,中元古代至震旦纪的解体期地质变化情况,寒武纪至志留纪时期该地区陷入造山情况后的裂谷时间,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地区大陆增生海水退去,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再到后续的新生纪都是成矿的重点时期。

关键词:成矿带;解体期;地质时代;地质结构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06-0241-2Study 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LI Ke, CHEN Peng, HE Zong-na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 There is a large-scal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metallogenic principle and metallogenic law. The study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ocuses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of each geological age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rc basin system and genesis from 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the geological changes from Mesoproterozoic to Sinian, the rift time after the area fell into orogeny from Cambrian to Silurian, the continental accretion sea water in Devonian to Middle Triassic, the Late Triassic to Cretaceous, and the subsequent Cenozoic are all the key metallogenic periods Period.Keywords: metallogenic belt; disintegration period; geological age; geological structure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一直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成矿带之一,该地区地质演化相对频繁,在对于地质结构演化的研究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洼成矿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洼成矿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见本刊 卷 期
页。
本文是 中国 科学 院院 内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研究成果之 一
大 地构 造 与成 矿 学
第卷
用 最重要 的时期 。 所成铁 、 铜 、 金等众多 的矿床 , 受地洼 构造 和岩 浆岩 的控制 , 也受前地洼 阶段多种先成建造和构造的深刻影响 , 成矿构造颇具特色 。
成矿构造指 的是与矿床形成及 改造有关 的构造 , 包括许多性质和类 型 的构 造 , 按 规模可 划 分 为大 、 中、 小三级 「 , 陈国达 。 在 以 往 的成矿 构造研究 中 , 往往着重于 地壳演化过 程 中, 不同大地构造发展 阶段 , 受 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所产生 的构造型相 或形迹 对成 矿的 控 制 、 改 造 作 用 , 而 忽 视 岩 浆 上 升 过 程 中 自下 而 上 、 由 内 向 外 的 热 动 力 作 用 在 围 岩 中产 生 的 构 造 效 应 及 其成矿 意 义 。 另 一 方 面 , 过 去在 小 含 矿 区 矿 田 、 矿 床 成 矿 构 造 的 研究 受 到 普 遍 的 重视 , 几乎在 每一矿 区 的勘探过程 中都要 详细研究矿 田 与矿床构造 , 以确定 矿床 、 矿体 的形态 、 产状及分布规律 的构造控制 因素 。 在大含矿 区构造 大地构造 方 面也多见论著。 唯 在大 含矿 区 与小含矿 区 的联接环节上 却较少受到重视 , 成 矿 区 构造 的研究 尚未真 正扎实地 开 展起来 。 本文据长江 中下游地 区 的实 际资料 , 对这两 个方 面进行论述 。
可见 , 在地洼成 矿 作用 中 , 先成 的地 台型 沉积建造 对成矿 的影 响 , 既表现在矿床的构 造
类型方面 , 也表现在成 矿层位的优选方 面 , 还可提供一部分矿质来源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与矿产研究进展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与矿产研究进展

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背景与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密切相关,是在特定的地质 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地球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成矿作用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这些矿产资源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尤其在一些重要的工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 次,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矿产资源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地区的成矿作用还为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 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对于深入探讨成矿机理、预测新的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 重要的科学价值。
总之,班公湖-怒江带和羌塘地块的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是复杂的地 球动力学过程的反映,这些过程对整个青藏高原的构造和成矿具有重要意义。这 些地质背景对理解区域地质历史、预测矿产资源分布以及制定可持续开发策略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感谢观看
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概述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起湖北宜昌,南至安徽皖江,西起 重庆,东至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 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二、地质背景与成矿特点
1、地质背景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接壤处,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 史时期。其地层主要由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等组成,具有 良好的成矿基础。同时,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和 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总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 实践意义。本次演示介绍了该地区火山岩盆地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对成矿带的 影响,突出了区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在矿产资源形成中的重要性。通过对 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矿产资源,为我国经济 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
杨兵
【期刊名称】《矿产勘查》
【年(卷),期】1999(000)005
【摘要】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人们普遍将其作为一个位于下扬子坳陷带内的具有相同地质发展史及相似成矿作用的矿化带。

大量实际资料的分析对比表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是由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和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矿带构成,两个矿带均跨越了下扬子坳陷和江南古陆,其成矿作用存在明显区别。

【总页数】7页(P270-276)
【作者】杨兵
【作者单位】有色地质勘查总局!北京1008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201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 [J], 杨兵
2.连谓式“V着AP”的构成及形成机制 [J], 毛翔
3.新兴称谓语"X爷"的构成、特征及形成机制 [J], 姚玉迎
4.连谓式"V着AP"的构成及形成机制 [J], 毛翔
5.述宾式“V着A”的构成及形成机制 [J], 毛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5卷 第5期2011年5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5 N o.5M ay 2011注:本文为S inoprobe -08-01项目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1-03-12;改回日期:2011-04-27;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董树文,男,1954年生。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长期从事构造地质与成矿、深部构造与地质过程研究。

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6号;Em ail:s wd on g@ 。

DOI:CNKI:11-1951/P.20110512.0827.008 网络出版时间:2011-5-128:27:29网络出版地址:h ttp://w w ki.n et/kcms/detail/11.1951.P.20110512.0827.008.h tm l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董树文1),马立成2),刘刚1),薛怀民3),施炜2),李建华2)1)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北京,100081;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北京,100037内容提要: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

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 燕山运动 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

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关键词:板缘;板内;前陆带;构造转换;成矿作用;深部过程;基底构造;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著名的中生代内生金属成矿带,以岩浆接触交待 矽卡岩型铜矿 和火山岩型 玢岩铁矿 为特征,是我国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基地。

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走出了一代代地质大师和著名学者,号称地质学家的摇篮。

从矿床地质,到成矿作用;从单一矿床,到成矿系列;从矽卡岩铜矿,到玢岩铁矿;从成矿过程,到成矿动力学,长江中下游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持续,深入。

但是,就其成矿动力学分析,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作者根据长年地质观测,区域背景分析,典型矿床解剖,深部结构探测等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若干基础地质问题,提出认识,供同仁讨论,指教。

1 长江中下游三叠纪由 板缘 转为板内 环境(印支运动,250~180M a)对长江中下游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成矿规律、岩浆活动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

区域构造分析提出断坳带(徐克勤,1980;顾连兴等,1986)、长江断裂\破碎系(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8)、淮阳山字形东翼(李自坤等,1984)、裂谷带(吴言昌等,1999),探讨了郯-庐断裂带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及其安徽段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徐嘉炜,1984a;王小凤等,2001;侯明金等,2007);将长江中下游归属于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前陆构造带,提出其经历了三叠纪印支运动和侏罗纪燕山运动的两期构造应力场复合控制(董树文,1991,2006;Schmid et al.,1999)。

控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深部构造也有相继的研究,江苏省地质航空物探大队最初根据航磁异常提出长江破碎带和深大断裂(1960),依据重力布格异常提出地幔隆起带或裂谷构造带。

近年,完成了一系列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了地壳结构,否定了长江深大断裂和裂谷带的推断,发现了贯通地幔的断裂带,控制了岩浆与火山活动(董树文等,1998,2010a;吕庆田等,2003;Do ng et al.,2004)。

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发生的燕山运动是区内火山活动、岩浆侵位和构造成矿的关键时期,前人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其成矿时代、成矿模式,同时查明了其成因与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有关(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唐永成等,1998;华仁民等,1999;吴言昌等,1999;毛景文等,2004;周涛发,2005,2008;范裕等,2008;董树文等,2009,2010b)。

区内铁、硫、铜等一系列矿集区形成于早第5期 董树文等: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白垩世。

然而,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层面分析,下扬子由于印支运动(中三叠纪-中侏罗纪)由板缘(碰撞造山带前陆)转为板内的过程,这种大地构造转化是区域成矿带的一级控制背景。

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三叠纪碰撞,结束了我国东部的海陆格局,形成了中国大陆的新框架。

下扬子地域自震旦系-中三叠统沉积盖层为一套连续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体系,直到早-中三叠世转为海退序列,完全转为大陆环境,中三叠世前地层卷入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并被晚三叠纪/早侏罗纪不整合覆盖,这就是所谓 印支运动 记录。

三叠纪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首先在大别山接触构成 点碰撞 ,巨大的扬子板块向北的运动惯量造成了扬子陆块局部发生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同时发生顺时针旋转,扬子陆块北缘缩短成前陆构造带(董树文等,1989,1991,2002;常印佛等, 1991;杨振宇等,2000)。

作为扬子板块板缘的特征证据是,一是江北的大别山三叠纪的华北-扬子板块碰撞缝合带和超高压变质带,在大别山北侧晓天-磨子潭断裂带被深部探测的结果认定为缝合带(王椿镛等,1999;董树文等,1997;Dong et al.,2004),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这个缝合带的南边界,在其下方MOH O不连续,大别山的MOHO向北倾,由深32km 加深到晓天-磨子潭断裂带之下41km,而后向北突然抬升约4~5km,而且倾向相反,构成典型的缝合带深部特征。

这个不连续的MOH O空间推测是超高压岩石折返的通道(Dong et al.,2004)。

二是三叠纪前陆缩短带的出现,除了中三叠系及其以下层位的地层卷入褶皱之外,下扬子的三叠系缺少北部边缘相,推测已经俯冲到深部,残存在地表的前陆构造带的缩短量达到了43%(董树文,1991)。

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北部以北西向的襄樊-广济断裂和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为界,南以江南断裂与江南古陆为邻,总体上呈以大别造山带犄角之南向北展开的 V 字形(图1)。

大别山前陆带发育上三叠统黄马青群和下侏罗统磨山组、中侏罗统罗岭组陆相沉积为代表的前陆盆地,标志了长江中下游进入到板内变形环境。

但是,大地构造的归属仍然属于特提斯东西向构造域,也就是说,印支运动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中侏罗纪(180M a)前后。

从全球大型成矿带的构造背景而言,成矿带多形成于板块的边缘,这是因为板块边缘的活动型决定了板缘成为能量交换、物质交换、流体活动的界面,非常有利成矿。

长江中下游这种曾经 板缘 的背景作为岩石圈结构的不连续带,对后期在板内环境的活化和成矿了产生深刻的影响。

2 长江中下游晚侏罗纪构造体制转换(燕山运动,165 5M a)中国东部自晚三叠纪进入陆内演化阶段以来,微陆块拼贴形成了中国大陆或东亚大陆,海水全部退出。

晚侏罗纪由于周边板块向中朝克拉通汇聚,形成了多向挤压和多向造山,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燕山运动实质上是围绕新的中国大陆,北方的西伯利亚板块、东方的太平洋板块和西南的拉萨板块向中朝板块汇聚,构成多向挤压、多向造山,而形成与特提斯东西向构造系统完全不同的汇聚构造体系(董树文等,2000,2007;张岳桥等,2007)。

汇聚构造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出现晚侏罗纪的多方向陆内造山带,有燕山、阴山等东西向造山带,有贺兰山、龙门山近南北向的造山带,还有北东向的雪峰山、武陵山造山带,大巴山北西向造山带,更有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等北北东向的左行走滑系统等一系列复杂构造要素,可以说我国、甚至东亚现今构造格局和基本盆山系统都是晚侏罗纪的汇聚构造陆内变形的结果。

长江中下游原有的三叠纪前陆构造在晚侏罗纪构造作用下,发生强烈改造,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产生的构造环境。

在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驱动下,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的左行走滑变形,造成了郯-庐断裂东西两侧变形的差异。

西侧华北陆块向南运动,数百里的位移在遇到三叠纪大别山造山带的阻挡后插入造山带深部,表现为大别山造山带挤出和抬升,北淮阳构造带向北逆冲和大别山南缘向南逆冲。

这时郯-庐断裂西侧的长江中下游前陆再次处于挤压状态,原三叠纪前陆缩短带叠加变形,原线性的褶皱被冲断,三叠纪超高压变质带逆冲到中侏罗纪地层之上,蓝片岩直接冲断在早中侏罗纪的煤系地层上,早中侏罗纪地层褶皱变形,并被早白垩纪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

深部探测表明,晚侏罗纪发生地壳规模或岩石圈规模的陆内造山作用。

穿越大别山前陆的反射地震剖面所揭示的前陆地壳结构图像表明,扬子陆块晚侏罗纪发生向北大别山之下的陆内俯冲,M OH O界面被错断,影响到地幔深部(Dong et al.,2004;董树文等,2006;高锐等,2010)。

郯-庐断裂西侧正是因为华北陆块的平移量大部分吸收于大别山之下,所以出现了前陆带未被错断平移的构造特征。

而在郯-庐断裂带东侧,大别山超高压碰撞造山带向北错断约400km,长江613614地 质 学 报2011年第5期 董树文等: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中下游前陆晚侏罗纪处于走滑剪切、旋转调整环境,形成大致平行郯-庐断裂的走滑系,如张八岭-嘉山断裂、罗河-善后集断裂、东至断裂、青阳断裂等(徐嘉炜,1984b),沿江出现了庐山星子变质核杂岩、董岭变质核杂岩和俾城变质核杂岩这些介于挤压和伸展过程之间的构造产物。

晚侏罗纪的汇聚构造造成了中国东部整体抬升、侵蚀,缺失了晚侏罗统沉积,时段大约10个百万年,长江中下游也是如此。

东亚汇聚的最大效应是整个东部多向造山和岩石圈迅速增厚,出现了160~150Ma的 埃达克岩 (相当燕山地区的髫髻山火山岩系),东部地势抬升形成高原(董树文等,2000;张旗等,2001),当时长江的水系是由东向西流的(董树文等,1993)。

晚侏罗纪开始的挤压造山延续到早白垩纪早期,大致从140Ma后转为大规模的伸展,造成了晚侏罗纪加厚的岩石圈的跨塌,软流圈上涌,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同时伴有巨量金属的堆积和成矿(毛景文等, 2005)。

我国东部白垩纪红层伸展盆地发育,完成了燕辽生物群向热河生物群演化(季强等,2004)。

晚侏罗纪中国东部,包括长江中下游,进入到与三叠纪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铸就了东部构造基本格架和态势。

所以,传统的 燕山运动 的构造机制、动力学背景和时限需要重新认识和厘定。

我们将 燕山运动 定义为东亚板块汇聚体制的动力学体制,构造产物是多向造山和岩石圈增厚,起始于165 5M a,时限165~80M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