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规则,走向自由 --- 贾守栋 2016.9.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行规则,走向自由
贾守栋(河北省三河市第十中学065200)读书了邓晓芒先生的几篇文章(推荐网络阅读:“《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什么是教育?”、“教育的艺术原理”、“忠孝立国是中国当代教育的病根”、“中国传统道德的底线”、“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历史”)。
再次攀登了思想的高峰,领略了育人的层峦叠嶂,感受了教育的万千气象,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的再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工作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负责,那么,什么是一个人的真正发展呢?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系统的基础,他强调:每个人都应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要仅仅当作工具”。
邓晓芒先生在“教育的艺术原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一文中讲:艺术虽然也可以用于其他目的,如政治宣传、商业广告、知识普及等等,但它本身的目的只是创造美,同样,教育虽然也可以附属于其他考虑,如教育为什么什么服务,或教育立国,或教育救国,或科教兴国之类,但它本身的目的只是“成人”。
所谓“成人”,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它不是附属于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相反,在一个趋向于合理的社会中,人类和社会的其他任何目的都必须成为这一目的的手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刘军宁先生在“教育,把人当作‘人’还是当作‘才’”?(《同舟共进》2007年第9期)一文中也讲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个人变成“人”,如果一部分人变成“才”了,就会产生使用“才”的“人”。
那么为什么一部分人就是“人”,另一部分人就是“才”?那些使用“才”的人或者叫做救世主,或者叫做皇帝,或者叫做领导。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必然出现分化,一些人变成天然的统治者,一些人天然地被统治着;一些人天然地支配他人,大部分人天然地被支配着。
也就是教育应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自由的公民、自主的个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让个人依附于其他的什么东西。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摆脱束缚,解放自己,获得自由;其余的如强健的体魄、熟练的技能、聪慧的头脑则是获得自由的前提、工具和方式。
一句话,教育是一个“本能必然的自然人(自在逍遥,为所欲为)”走向“他律协调的社会人(理性选择,扩大利益)”再进一步走向“意志自律的自由人(意志自律,人人自由)”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从“从心所欲”到“不逾矩”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走向自由的过程才是一个人的真正发展过程。
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自由不是一次性的为所欲为,而是由意志摆脱了感性的和外来的束缚,坚持其自身的前后一贯性和普遍必然性,从而构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的道德法则(道德元规则)——“要仅仅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即人为自己的行为立法,自己去遵守,当这个自己所定的法则畅行无阻时(即社会成员对法则达成共识,人人自愿认可,各个自愿遵守),人便达到了真正自由的境界。
基于此,我认为学校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的办学理念,以“博学、善思、守法、包容”为培养目标,扭住“稳定、安全、质量”三项重点工作不放松;专心致志、雷厉风行、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沿着“环境秩序塑
形象,管理科研保发展”的工作主线,依法治校,精细管理,规范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正本清源,为教师创设发展平台;集体创优,促师生发展和谐统一;以“传授真知、激疑启思、宽容异端”为着力点,打造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学校,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认为,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始终交织在一起的重要内容———强身、习技、成德。
为此,我们在课堂学习上,着重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着重通过学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用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成长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一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人,也就是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一、“成德”的主要内容——奉行规则,走向自由
道德,像空气一样重要,也像空气一样平常。
爱心是道德的内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尊重则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是道德之门的门槛,迈不过去是要摔跤的。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
而自身品德的培养,主要靠自己主动地发展,逐渐成为独特的自己,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认识自己,批判自己,超越自己,这是老子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一种很好说解释。
个人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来自稳定的秩序,而秩序则源于对规则的奉行(此规则指大家都愿意承认的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那个内心的行为准则。
它是阳光之下议定的“明规则”,而不是暗室密谋的,上不了台面的“蛮规则”、“奸规则”等“潜规则”;是“无知铁幕”下自由确立的公平契约,而不是“天子明堂”上的按身份贵贱与情感亲疏颁布的礼规仪表)。
就道德教育而言,要以准则为基础,即道德修养必须建立在准则上,而非纪律上,纪律只涉及外在的面向,只是用来防堵坏习惯,而准则则形塑具体的道德气质。
如对小孩子而言说谎是最大的忌讳,说谎是对普遍规则的蔑视,也使自己披上思想的枷锁,走进精神的牢笼(说了一个谎,后面就要用若干个谎去圆它,记住真实的东西都不容易,而要不断地记住旧的和新的谎言,确保它们在何时在哪里都不穿帮,就更难了,累心!),从根本上,因为谎言使人类成为轻蔑的对象,并使其失去对自己的尊重和信赖。
康德在《论教育》的讲义里说,以“准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和以“纪律”为基础的“体能教育”不同,体能教育不准许自由思考,只能按要求锻炼;而道德教育若其方法以“模仿、恐吓、惩罚”为基础,则一切都将白费。
父母和老师必须引导小孩子体验行为准则,而不是让他们盲从习惯。
我们必须尽量以身教及言教来让小孩子明白他们的道德义务,如清洁、节约、诚信等自己也会订立的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准则,当孩子抛弃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偏离了自己的行为准则的时候,与其向他们申斥“:你这样做真丢脸!”不如问他说:“你这样做合理吗?”
可以说,养成博学、善思、守法、包容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品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奉行规则,能够“日三省吾身”——每天或每件重要的事后,直视自己的内心,经常审问自己:“我这样做合理吗?”,是对自己本能的约束,是对外来束缚的超越,是对感性束缚的突破,也是一个人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二、“成德”的初步“着力点”——端正态度,养成习惯
以活动为载体,抓态度,铸习惯,培养身心健康的文明人;讲卫生、守秩序、
塑形象,让学生参与管理,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人的成长中,要有意识地远离有两种不好的习惯,一是自由散漫,不守规则,扰乱秩序的习惯,一是不尊重他人,随意妨碍他人的习惯,每一个人都应自觉告别这两种不良习惯。
我觉得要远离这两种习惯,开始的时候主要有以下三个着力点:
1、讲卫生:在良好的习惯中,讲卫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尤为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而非野蛮的标志,你的灵魂是处在水电暖齐备的楼宇,是蹲在简陋的茅草棚,还是在树上跳来跳去,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垃圾,分有形的垃圾(生活中的废弃物,不按秩序存放的物品,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出现的物品)和无形的垃圾(噪音,情感的怒火,语言的粗话、脏话,表情的不会微笑,怒目而视或冷若冰霜……),你的垃圾入箱了,你就是一个文明人,扔在箱外了,你就是一个野蛮的人。
2、守秩序:不守秩序,是对是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对集体,对他人的干扰和不尊重,甚至是对生命的漠视。
如交通秩序,红灯面前,你闯过去了,就是一个野蛮的人,你停住了,就是一个文明的人,秩序来自对规则的奉行,没有铁的规则,就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和谐与幸福。
因为没有文明的规则,就必然会有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也必然会带来混乱和侵害。
好的制度,产生秩序,是生活趋于平淡,而坏的制度则激发我们改革的努力。
而制度一旦确定,它的的生命就在于落实。
制度和法规应是烧红了的铁,谁碰就烫谁,是长了牙的老虎,谁惹就咬谁,守秩序,增强法律意识,是每一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人获得自由是基石(法治主要是指:执法者之守法,法无明文则禁止;普通人之守法,法无明文则畅行。
如果专指普通人要遵纪守法,执法者用法律约束其治下的老百姓,那么商鞅秦始皇的法制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法治又有什么区别呢?)。
3、塑形象:自己的发型服饰言行举止等等,是自尊自爱的外在表现,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一个有爱心的人是最美的,一个脸上时常洋溢着微笑的人是最美的。
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与自己的不良习惯做斗争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难的过程,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重要标志,成德的方法,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地思考。
三、“成德”的基本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本质上相当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来打动和影响欣赏者,并由此提高欣赏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同样,一个好的教育家也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打动和影响受教育者,并由此完善后者的人格和精神素质。
例如,当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他主要传授的不是那些死的知识,而是一个具有科学头脑和学识训练的人对待一般知识的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兴趣盎然的态度,这种兴趣来自于对人类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机灵、准确和远见的惊叹、欣赏和自我欣赏。
当教师让学生建立道德准则,培养良好习惯的时候,他不是简单地宣布一些道德戒律和相应的惩罚手段,而是首先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包括公正、无私、守约、敢于承担等等,在学生中建立起威信和崇敬,然后以自己对卑劣行为的憎恶和对崇高人格的景仰来影响学生。
正如一个欣赏者在一件艺术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个性和全部人格一样,所以我们常说“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教育者也应当(并且也不能不)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来影响受教育者。
教育绝不是一种片面的技巧,而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吸引或碰撞,是两者发自内心的需要。
没
有这种需要,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可能参与和完成一个成功的、相互默契的教育过程。
总之,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人的真正发展,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打造发展的品牌;以活动为载体,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兴趣,完善人格;努力使大家在学习中,在生活中,自觉做到:奉行规则,把握对象,把握自身,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附:我校关于具体行为习惯的要求——“三河十中学生行为规范”
1. 礼貌待人,不说脏话。
2.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个人卫生,爱护生活环境,自己的垃圾放到垃圾箱里;认真做值日,完成应尽的义务。
3. 轻开门窗,在走廊、楼梯、教室及其他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行走靠右。
两人以上买饭打水出入校门时按次序排队。
4.考试不作弊,所有上交的作业必须自己做。
5. 上课铃一响即坐好,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
6. 稍早到校;迟到早退和因故未到,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事先书面请假。
7. 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8.如果有急事而离开,需事先向老师请假,履行请假手续,并补上所落下的功课。
9. 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