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大学生社会支持_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严标宾
文章编号:1001-4918(2006)03-0060-64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严标宾1,2 郑 雪1(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 510631;2.肇庆学院教育学系,肇庆 526061)摘 要:采用量表法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
(1)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和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
(2)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起到了中介作用。
(3)E QS5.7b 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影响因素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支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严标宾(1976-),男,广东肇庆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生.E -mail :y -bb2000@1 问题提出前人的研究尽管考察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但这些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即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忽视了社会支持是怎样通过调节人的情绪、情感、自尊等心理变量,最终影响主观幸福感。
换句话说,过去研究的一个缺陷是过分关注支持的变量而忽略了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过程。
Baron 和Kenny 在探讨上述问题时认为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的内部关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分析时没有考虑第三种因素———控制变量;因而,当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加入控制变量时,这种关系就下降并且被控制变量间接地作用。
这种控制变量可以称为中介(mediator )变量,它在自变量(社会支持)和因变量(幸福感)之间发挥着驱动力的作用[2]。
社会支持对90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述评
评估指标 : 第一 , 社会支持系统 的结构特征 ,
包括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 , 即与个体有交往
关系的人数 、 与个体有交往 的社会关 系的种 类 、各类 社会关 系的成员人数 ;第二 , 社会 支持的 内容特征 ,主要有情感支持 、 工具 陛
高校论坛 2 0 1 3年 7 期( 上)
社会支持对 9 0 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
影响研究述评
池琳 琳
( 洛阳师范学院音 乐学院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摘 要 l社会 支持其对 身心健康和其他情绪情感的影响 日益受到重视 ,对主观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 日益成为一 个重要的研究课 题 ,社会 支持在缓解 个体 心理压 力。 消除个体 心理 障碍。 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作 用。 9 0 后大学生作为 目前社会 高度 关注的群体和现代大学生的主力军, 对其社会支持的研 究 , 有助 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 供理论依 据。
越 多的关注这批 “ 新生代”。在反对奥运政
标 ,主 观幸福感 受 到了各领 域尤其 是心 理
学 、社会学 的广泛关注。 国外研究表 明,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计学变量只能解
持可以提供 物质或信息上 的帮助 , 增加人们 的喜悦感、归属感 ,提高 自尊感 、自信心 , 当人们面临应激生 活事件时 , 还可 以阻止或 缓解应激反应 , 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 感 ,防止 降低 主观幸福感 。因此 ,良好 的社 会支持可 以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 劣性 的
的关 系转移到其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 系。心理 学 家认 为 , 有 良好 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 有比 较 高的主观幸福感 ,比较高的生活满 意度、 积极情感 和较低 的消极情感[ 7 ] 。因为社会支
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老年人的社交网络、社会支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梳理了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了老年人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社交网络作为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还能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等,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社会支持也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困境时,社会支持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在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上的差异性。
文章还探讨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如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
本文总结了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帮助老年人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交网络、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制定老年人福利政策、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社交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老年人群中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社交网络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各种联系和互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老年人在社交网络中的积极参与能够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参与社区活动等都有助于老年人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主观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分析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接着,本文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层面和维度上。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内涵在不同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普遍认可的是,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等多个方面,表现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等多种形式。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感受,包括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两个方面。
情感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上的体验,而认知幸福感则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大量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社会支持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年龄、性别等群体中均得到了验证。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
大学生情感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应用心理学091班唐玉香0918010104 一、序言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Di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它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前者指生活满意度,后者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研究者将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
社会支持的内容可分为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五种,归结为两类:一种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实际参与,稳定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的数量和获得的程度,这类社会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知识与智慧,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社会生存和竞争的实力。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其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使其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二是为教育工作者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二、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历史发展1.主观幸福感的国内研究状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
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综述性文章较多,大多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
实证研究正在逐步开展。
主客观研究取向同时存在。
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从理论建构上看大都认同Diener等学者提出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的内涵。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内容,认知成份由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组成,研究者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感影响结果 , 而忽略 了社会支持是怎样通过调节人 的情绪、 自
尊、 人格等心理变量 , 最终影响主观幸福感 。因此, 本文在讨 的结论, 即 自尊与生活满意度、 正性情感显著正相关, 与负性
论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 的同时, 加入中介变量 自尊的作用 , 情感显著负相关 ( 张远兰等 , 2 0 0 9 ; Ka r a t a s &T a g a y , 2 0 1 2 ) 。 徐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的支持 ,如研究发现个体在家庭 中
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高 ,就越会感 到幸福 ( 马颖 ,刘 电芝 , 重要影响作用 。而 目前国 内外不少学者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
2 0 0 5 ) 。一项跨文化研究表 明, 家庭支持对主观幸福感 具有重 方法分析 自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的影响作 了不少 要的影响作用 , 并且这种影响作用不存在文化差异 ( D e b i ,e t 研究 , 下面将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a 1 2 0 1 2 ) 。其他研究者 ( T a y l o r , e t a l , 2 0 0 1 ) 也发现 同伴支持对
早期个体 的社会支持与主观 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 。曹科岩 个体强调个人 内在 的属性和本质 ,因此 自尊水平更容 易影 响
和 曾亚纯 ( 2 0 0 8 ) 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 以使 幸 福 感 ,而集 体 主 义 文 化 倾 向 于鼓 励 人 们 注 重群 体和 人 际关 其获得更 高的主观幸福感。张远兰等人 ( 2 0 0 1 )的研究表明, 系的重要性。 老干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2社会 支持 、 自尊 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 : 自尊对社会支持 前文 已经详细论述 自尊、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均存在 ( 2 ) 从社会支持 的来源来看, 大多学者都认为家庭支持是 与主 观 幸福 感 的 中介 影 响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_张羽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张 羽 1 邢占军2(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济南,250014)(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人才测评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济南,250021)摘 要 文章针对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分析和探讨了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 身心健康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社会支持(so cial support )作为科学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以来,社会各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身心健康和其它情绪情感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并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面狭窄,一般仅局限于自己的亲人。
同时,神经症患者社交活动少,社会关系亦松散。
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1,2],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
2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随着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由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
Weiss (1974)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Kahn 和Anto nucci (1980)也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M eehan 等人1993年的研究同样指出[3],社会支持与个体的积极情感存在正相关。
我国的研究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台湾学者Luo lu 1999年对18-65岁的被试研究显示[4],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
大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引言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
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即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
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国外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与正性情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孤独、抑郁、焦虑等负性情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伴随近年来日趋上升的自杀率和他杀率,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由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较低的负性情感。
weiss(1974)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kahn和antonucci(1980)也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meehan等人1993年的研究同样指出,社会支持与个体的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
我国的研究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台湾学者luo lu1999年对18-65岁的被试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
kee-lee chou对475名香港青年的研究指出,个体对家庭成员和朋友关系的满意度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及其所有维度,拥有亲密朋友的数量与个体的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
由于已有的国外研究主要以社会成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尤其是出于相对稳定阶段的大二学生的研究不多,而从社会支持的属性这一维度展开的研究也并不多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
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地区在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通常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评价支持等,这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支持的作用尤为重要。
农村老年人往往面临着健康问题和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和经济援助。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可能面临孤独和社会隔离的问题,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社交机会。
社会支持还可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促进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
1. 介绍研究背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和积极情感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文献综述 (3)1.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4)1.1 社会支持的定义与分类 (6)1.2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7)2.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8)2.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 (9)2.2 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0)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2)2. 研究方法与流程 (12)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14)四、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15)1.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6)2.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 (17)3.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18)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18)1. 研究结果概述 (20)2. 结果分析与解读 (21)3. 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对比与讨论 (22)六、结论与建议 (24)1. 研究结论总结 (25)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26)七、研究不足与展望 (27)1. 研究不足之处分析 (29)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9)一、内容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心理弹性在这一关系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
在当下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了解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心理弹性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调查和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具备较高的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往往能够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水平。
研究还发现,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绪幸福和认知幸福两个维度。
情绪幸福指的是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认知幸福则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目标达成感等。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工具。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正性和负性情绪定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问卷等。
一些研究通过生理指标如皮肤电阻、脑电波等来客观测量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对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个体的个性特质如乐观、自尊等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也被证明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关于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发现幸福感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幸福感不仅可以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与生活行为、免疫功能和寿命等健康指标相关。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领域的发展,为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1.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j 生主观幸福感研白云莉1路明远2刘铭匕秦皇岛066004;2河北软件究综述思想政治枢1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一、主观幸福藏的概念诠释及相关研究(一)主规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D i ene r,1984),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它包括如生活满意,高兴、愉快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且相对缺乏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消极不快的I袁绪。
㈡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国外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始20世纪60年代,以W i l s 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伯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 i en er(1997)在其论文住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其基本假设是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诸如年龄、性别、收入和物质状况等)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在第二阶段,D i ener对主观幸福感领域早期的描述比较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区分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
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主观幸福感测量技术发展。
形成以自陈量表为主体,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起步较晚,类比国外研究的进展:从描述性研究方面来看:90年代至本世纪初,池丽萍、辛自强(2001)对城市成年人幸语感与社会支持研究:王艳梅(2002)的初中生幸福感的研究,对大学生人群研究也逐渐开展。
从理论建设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是理论综述,这方面的文章较多,如何瑛(1999)的住观幸福感概论>,吴明霞(2000)的《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丁新华、王极盛(2004)的情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荽p,等文献,涉及有关的幸福感的概念、相关因素研究、理论发展、理论模型、跨文化研究、幸福感测量等内容。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_邢占军
R2 =0.025 0.158** 0.041 0.021
78.39**
R2 =0.027 0.057 0.022
0.123** 2.72**
R2 =0.007 0.083** -0.024 -0.001
21.07**
R2 =0.051 0.113** -0.05* 0.174** 56.01**
能正向预测社会支持, 一般情况下, 个体家庭收
入上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 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
入越高 , 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就越多;年龄对社会
不存在中介效应, 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完全
支持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年龄越大 , 个体获得
通过社会支持来实现 , 受教育程度直接对主观幸
的社会支持越少 。 同时 ,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 具有显 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0.27), 个体获得的
R2 =0.009 0.034
0.061* * 0.054* * 15.18* *
R2 =0.013 0.083** 0.018
0.048* 21.33**
R2 =0.019 0.103* * 0.026
0.053* 30.50* *
R2 =0.034 0.129** 0.106** -0.045* 37.19**
受教育程度
0.191** -0.341**
0.036* 0.127** 0.025 0.074** 0.129**
年人均收入
-0.023 0.084** 0.074** 0.099** 0.102** 0.112**
年龄
-0.085* * -0.206* * -0.052* * -0.136*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 、 社会支持和主观幸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幸福感和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
年级”等共七个变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社
会支持存在显著的低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 Abstract:In this study,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tracting 400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were tested, using the 1996 amendments to section Jianhua 'overall happiness scale "and Shaw water"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Italy related research in stocktaking Chongqing SWB,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support. Conclusion:(1) the level of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middle level in Chongqing (2)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scores in each dimension, "sex, child, students in grade" and a total of seven variables exhibit different degrees of difference (3)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ocial suppor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ow. Keywords:College;SWB ;So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
在日益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中,了解如何提升学习主观幸福感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将从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它们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显著影响。
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老师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支持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满意度和幸福感。
学习观作为个体对学习的内在认知,同样对学习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深远影响。
积极的学习观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其在面对学习挑战时保持乐观和自信,从而增强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反,消极的学习观可能导致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降低其学习主观幸福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期待,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从而降低学习主观幸福感。
本文将从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三个角度探讨它们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学习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讨了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各种因素,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三个重要变量。
本文旨在综合前人研究,深入探讨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学习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资源,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提高个体的学习满意度和幸福感。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增加,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人们如何获得幸福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文章首先对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分类和测量方法进行介绍,然后从理论层面探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
接着,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如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考察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个体增强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为推动人们实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等机制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或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这些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等多个层面。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情感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问题,物质支持则可以缓解经济压力等。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通过直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途径,直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医科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以班 为 单 位 , 同时 测 试 领 悟 社 会 支 持 量 表 和主 观幸 福 感 量 表 , 数 据 结 果 进 行 相 关 分 析 和 逐 步 多 元 回 归 分 析 , 过 相 关 系 数 对 通 和 回归 系 数 , 察 医科 学 生 领 悟 社 会 支持 对 主 观 幸 福 感 的影 响 程 度 。结 果 社 会 支 持 各 分 量 表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都 具 有 显 著 相 考 关, 且家 庭 支 持 和朋 友 支 持 对 主 观 幸 福 感 具 有 显 著 的 回 归效 应 。 结 论 医科 大学 生 的领 悟 社 会 支 持 对 主 观 幸 福 感 具 有 较 强 的
3 71
医科大 学 生领 悟 社 会 支 持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关 系研 究 冰
李儒 林 , 陈耀 辉
( 北 医学 院 , 川 南 充 川 四 6 70 ) 3 0 7
摘
要 : 的 探 讨 医 科 大 学 生 领 悟社 会 支持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关 系 。方 法 本 研 究 随 机 抽 取 川 北 医 学 院 53名 学 生 作 为 被 试 , 目 5
ig R s l h o i y u p r a hw i t ac a etepo ie t f h w w t s be t ew l b ig , l rlt uu l n n . eut T esc t s p o se c eg tht h v rm n n o s o i u jc v e —en a a dm ta ya d s e t hw o h h i l le e l
tef i u pr a dfedsp o aetepo iet f hw bc t neetotesbeteadhp y el gC n ls n h ml sp o n r n u pr hv rm nn o so akt r u f c t h u jc v n ap ei . o c i a y t i t h oe r f i f n u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张 羽 1 邢占军2(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济南,250014)(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人才测评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济南,250021)摘 要 文章针对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分析和探讨了现存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 身心健康1 引言自20世纪50年代,社会支持(so cial support)作为科学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以来,社会各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身心健康和其它情绪情感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并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面狭窄,一般仅局限于自己的亲人。
同时,神经症患者社交活动少,社会关系亦松散。
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1,2],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作用。
2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随着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由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
Weiss(1974)研究发现,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Kahn 和Anto nucci(1980)也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M eehan 等人1993年的研究同样指出[3],社会支持与个体的积极情感存在正相关。
我国的研究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台湾学者L uo lu 1999年对18-65岁的被试研究显示[4],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
Kee-L ee chou 对475名香港青年的研究指出[5],个体对家庭成员和朋友关系的满意度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及其所有维度,拥有亲密朋友的数量与个体的积极情感存在正相关。
同样,王大华[6]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发现,亲子支持影响着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严标宾等人[7]对大学生群体以及谢倩,刘建芬对军队护士群体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回顾以往有关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支持的来源、内容特征和性质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2.1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考察最初是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来进行的,但在社会支持来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上,一直存在不相一致的结论。
严标宾,郑雪[7]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家庭、恋人、室友、朋友之间的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依次减弱的。
而吴丹伟等人的研究表明[8],大学生异性朋友的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老师支持和母亲支持。
崔丽娟对养老院老人的研究发现[9],老人之间的帮助和养老院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而子女和护理人员的影响较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认为,不论是家庭支持、朋友支持还是其它支持(老师、同学和亲戚)均包含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社会性支持等不同方式的支持。
Winer (1971)研究显示个体收到朋友提供的情感支持多于工具支持,而父亲提供的工具支持多于情感支持,母亲的这两种支持等同。
Horian(1995)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Wong(1997)研究发现,大学生从家人处获得更多的是工具支持,从朋友和老师处获得更多的是信息支持,从恋人处获得更多的是情感支持与社会的联系。
Vedder,Paul 的研究发现[10],荷兰和移民少年所获得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在来源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可见,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包含着不同方式社会支持获得的不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开始转向对个体获得的不同方式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
2.2 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社会支持从功能或方式角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资讯性支持等。
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是指向他人提供鼓励,表示关心与爱意,面对困难时伴随左右,使人感到温暖;工具性支持(instr umental support )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具体建议指导等,又称为具体社会支持(tangible support );资讯社会支持(infor mational support)指向个体传达赞扬或肯定的讯息,从而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又被称为信任支持(esteem suppor t)。
西方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支持比实际帮助支持和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人的精神健康,而后两者旨在满足老人在健康和经济上的需求,未必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作用[11]。
我国也有少数研究指出[12],在所有支持中情感支持的作用尤为重要,子女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影响主要取决于子女能否为父母提供更多的情感和行为支持。
严标宾等人的研究显示,在所有支持中,情感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有着较强的预测作用。
吴丹伟,刘红艳[8]2005通讯作者:张羽,女。
E mail:zhangyu8181@1436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7,30(6):1436-1438年的研究也验证了 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预测力最佳这一结论。
当然,关于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还较少,且大多是针对老年人和大学生进行的研究。
结论能否推广到一般群体,其他年龄段群体是否也存在相同的结论,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2.3 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也有的学者根据社会支持的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的实际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以及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这两种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影响。
郑宏志[13]对城市老年居民的研究发现,除了正性因子与主观支持相关不显著外,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
也有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及主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的多少来进行预测。
张雯2004年对初中生的研究发现,主观支持与幸福感的相关最高,其次是支持利用度及客观支持。
其后续与郑日昌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可见,相对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也证明,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个体实际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14],并且前者更能有效预测个体的身心状况。
有的学者也指出,虽然感受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被感受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 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不再仅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而更多的考虑到其他变量与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即逐渐由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机制的探讨。
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的,一是探讨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作用;二是探讨社会支持如何通过自尊、自我控制等变量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3.1 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作用梅耶斯(M yers)从人类是怎样幸福的以及谁是幸福的人着手,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年龄、性别和收入等不是幸福的来源,只有社会支持、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等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积极品质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
早期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然发现,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年龄、性别等因素上的差异,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人口统计学变量通过某些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台湾的陆洛在考察人口学变量(包含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及收入)、环境事件、个人资源(包含外向人格、社会支持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5],社会支持在其中扮演着一个强有力的中介因素,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最强的正面影响,性别上存在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完全是经由社会支持而展现的。
对此结果的解释,陆洛认为,不论是接受或付出社会支持均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既维持了女性角色的内在一致性,甚而会使社会支持的 收与 接在女性的自尊感、能力感和幸福感体验上产生加成作用,而非抵消作用。
当然,这种假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另外,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和外向人格也是通过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陆洛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 外向人格的确能导致个体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提供了交叉验证[16]。
Ross等人(1997)对美国被试的研究也发现,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得到满意的工作,提高控制感,更好地获得婚姻和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但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社会支持的中介变量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验证。
3.2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研究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环境因素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通过它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同时,其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时,必然也要通过一定的中介变量。
Bisconti和Berg eman在1999年的报告指出,社会控制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感觉控制调节了支持和健康、满意感之间的关系。
王大华等人对老年人的研究也发现[6],接受子女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没有直接影响,它通过自尊感、孤独感和恩情感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此外它还通过孤独感对恩情感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亲子支持通过影响自尊感、孤独感、恩情感进而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率为36%。
严标宾2003年对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三者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发现[17],自尊、自我控制、抑郁分别降低了社会支持变量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
由此可见,三者都是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抑郁与自我控制的相互作用也调节着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但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
4 未来研究方向由于大多实证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尤其以大学生和老年人为主来揭示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但不同研究群体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一般城市居民,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兼顾各类社会群体来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