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 三角形 第三节 边角边(第3课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三角形 4.1 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三角形 4.1 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课件

A.19 cm B.22 cm C.25 cm D.31 cm
解析: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CD,所以△ABD和△ACD 周长的差=(AB+BD+AD)-(AC+CD+AD)=AB-AC. 因为△ABD的周长为25 cm,AB比AC长6 cm,所以△ACD的周长为 25-6=19(cm).
探究新知
4.1 认识三角形/
素养考点 1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求角的度数
例 如图,在△ABC中,∠BAC=68°,∠B=36°,AD是△ABC的
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解:因为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8°,
A
所以∠DAC=∠BAD=34°.
在△ABD中,
∠B+∠ADB+∠BAD=180°, 所以∠ADB=180°-∠B-∠BAD
点拨: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把三角形周长的差转化为已知两边 AB,AC的长度的差是解题的关键.
巩固练习
4.1 认识三角形/
变式训练
如图,AD,BE,CF 是△ABC 的三条中线.
(1)AC = 2 AE = 2 EC;
CD = BD;
A
1
AF = 2 AB;
E
F
(2)若S△ABC = 12 cm2,
B
DC
=180°-36°-34°=110°.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4.1 认识三角形/
如图,AD,BE,CF 是△ABC 的三条角平分线,则:
∠1 = ∠2 ;
∠3
=
1 2
∠ABC

A
1
2
21
E
F
∠ACB = 2 ∠4 .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 三角形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4章 三角形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

例2 (2017四川宜宾中考)如图4-3-2,已知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 上,AB=DE,∠A=∠D,AC∥DF.试说明:BE=CF.
图4-3-2 分析 由AC∥DF可得∠ACB=∠F,又∠A=∠D,AB=DE,可以利用AAS 得到△ABC≌△DE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BC=EF,都减 去EC即可得BE=CF.
AD BC,
因为DAB CBA,所以△ABD≌△BAC(SAS).
AB AB,
知识点一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 1.如图4-3-1,在△ABC和△FED中,AC=FD,BC=ED,要利用“SSS”来判 定△ABC和△FED全等,下面的4个条件中:①AE=FB;②AB=FE;③AE= BE;④BF=BE,可利用的是 ( )
AB=DE,BC=EF (2)已知两角
思路一(找第三边)
思路二(找角)
首先找出AC=DF,然后应用“SSS”判定全等
①找夹角:首先找出∠B=∠E,然后应用 “SAS”判定全等;②找直角用“HL”判定 全等(后面会学到)
思路一(找夹边)
思路二(找角的对边)
首先找出AB=DE,然后应用“ASA”判定全 等
A.①或②
B.②或③
图4-3-1 C.①或③ D.①或④
答案 A 由题意可得,要用“SSS”进行△ABC和△FED全等的判定, 只需AB=FE,若添加①AE=FB,则可得AE+BE=FB+BE,即AB=FE,故①可 以;显然②可以;若添加③AE=BE或④BF=BE,均不能得出AB=FE,故③④ 不可以,故选A.
架不变形,他至少要再钉上
根木条.
()
图4-3-5
A.0 解析 答案
B.1 C.2 D.3 连接AC或BD,构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B

最新数学北师版初中七年级下册4.3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公开课课件

最新数学北师版初中七年级下册4.3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公开课课件

1 D
2
∠1=∠2 (已证),
BD=BD (公共边),
C
∴△ABD≌△CBD(SAS),
∴∠A=∠C.
例2:已知:如图, AB=DB,CB=EB,∠1=∠2,
试说明:∠A=∠D.
解:∵ ∠1=∠2(已知),
∴∠1+∠DBC= ∠2+ ∠DBC(等式的性质),
即∠ABC=∠DBE. 在△ABC和△DBE中,
三角
×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讲授新课
一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
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
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
A
A
B
C
“两边及夹角”
B
C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它们能判定两个 三角形全等吗?
探究活动1:SAS能否判定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
尺规作图画出一个△A′B′C′,使
∠1=∠2 (已知),
BD=BD (公共边),
∴△ABD≌△CBD(SAS),
∴AD=CD,∠3=∠4, ∴DB 平分∠ ADC.
A
3 D
4
C
变式2:
已知:AD=CD,DB平分∠ADC ,试说明:∠A=∠C.
解: ∵DB 平分∠ ADC,
A
∴∠1=∠2.
在△ABD与△CBD中,
B
AD=CD (已知),
AD=CB (已知), ∠A=∠C (已证), AF=CE (已证), ∴△AFD≌△CEB(SAS).
4.已知:如图,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
试说明:BD=CD.
解: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 ∠BAD=∠CAD, 在△ABD和△ACD中, AB=AC (已知), ∠BAD=∠CAD (已证), AD=AD (已证),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四章 三角形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角边角”“角角边”判定》公开课教案_2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四章 三角形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角边角”“角角边”判定》公开课教案_2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并能应用这一条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全等“边边边”的条件,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过程,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合作学习、课内链接、课堂小结、问题解决、布置作业,课后反思。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出示幻灯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相等的边和角,复习全等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

然后提出问题: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明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边长和所有的角度吗?条件能否尽可能的少?是需要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还是更多的条件?活动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所学的和三角形全等相关的一些性质和概念。

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方式,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开篇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活动内容:一、做一做.1. 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 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1)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2)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 50°;(3)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二、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三、做一做.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出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可以使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问题的提出从条件的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一步步深入、引导,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汇总(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汇总(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汇总(全)第四章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三条重要线段中线高线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SSS三角形SAS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AASHL(适用于RtΔ)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作三角形一、三角形概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4、∠A、∠B、∠C为ΔXXX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1、三边干系:三角形随便双方之和大于第三边,随便双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a+b>c,a+c>b,b+c>a;a-b<c,a-c<b,b-c<a。

2、判断三条线段a,b,c能否组成三角形: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a b c a b.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其余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3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3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2.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要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要多给予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3.创设有趣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我要尽量创设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3.通过实际操作、观.能够运用“边角边”全等条件,结合已知信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边角边”全等条件的探索与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4.加强课堂互动:在讲授过程中,我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疑问,我要耐心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讲解全等条件时,我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角边”(SAS)全等的基本概念。SAS全等是指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它是解决几何问题中判断三角形全等的重要依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SAS全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三角形的未知边长。
难点解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忽略题目中给出的全等条件,或者在复杂的图形中找不到对应的全等关系。
(3)运用“边角边”全等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注意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全等证明的基本步骤,并在实际操作中避免逻辑错误,如错用全等条件、漏掉关键步骤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3.3“边角边”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3.3“边角边”判定(教案)
-详解:从简单的图形识别到复杂的综合应用题,逐步增加练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纠正错误观念,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边角边”判定定理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边角边”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情况?”(如折纸、拼接图形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边角边”判定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边角边”判定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边角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4.3.3“边角边”判定(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4章第3节第3小节“边角边”判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理解并掌握“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分析“边角边”判定定理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运用该判定方法。
-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边角边”判定全等三角形。
-难点举例:
-例1:当图形较为复杂时,学生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到符合条件的两边及其夹角。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标记、画图、分解图形等策略,逐步识别关键信息。
-例2:在应用“边角边”判定定理时,学生可能会忽略边长单位的一致性。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 4.3.3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PPT课件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 4.3.3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PPT课件

OD=OB, 解:在△ODC和△OBA中,因为 DOC=BOA, OC=OA, 所以△ODC≌△OBA(SAS).
所以∠C=∠A(或者∠D=∠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 角相等), 所以DC∥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来自《点拨》)
知1-讲


本题可运用分析法寻找说明思路,分析法就是执
段的两线段相等,即等量代换;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
等等.
(来自《点拨》)
知1-讲
例2 〈武汉〉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OA=OC,
OB=OD.试说明:DC∥AB. 导引:根据“边角边”可说明 △ODC≌△OBA, 可得∠C=∠A(或者∠D=∠B), 即可说明DC∥AB.
(来自《点拨》)
知1-讲
第四章 三角形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 3 课时
用“边角边”判定
三角形全等
1
课堂讲解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
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的简单应用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 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知1-导
而∠AEB=∠CFD由BE∥DF可得;
AE=CF由AF=CE可得.
(来自《点拨》)
知1-讲
解:因为BE∥DF,所以∠AEB=∠CFD. 又因为AF=CE,所以AF+FE=CE+EF, 即AE=CF.
AE=CF, 在△ABE和△CDF中,因为 AEB=CFD, BE=DF,
所以△ABE≌△CDF (SAS).
C.2个 D.3个
(来自《典中点》)
知2-导

【精品教学课件】七年级数学下册 课时3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精品教学课件】七年级数学下册 课时3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如图所示,通过连线构成了△CAB和△CDE,能 够证明△CAB≌△CDE,就能说明DE的长就是A, B的距离.
新课讲解
解:由题可知,∠ACB=∠DCE(对顶角相等). 在△CAB和△CDE中, CA=CD, ∠ACB=∠DCE, CB=CE, ∴△CAB≌△CDE(SAS). ∴AB=DE,即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
新课讲解
练一练 如图,两车从南北方向的路段AB的A端出发,分别向东、向西行进相
同的距离,到达C,D两地.此时C,D到B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解:C,D到B的距离相等.
∵AB是南北方向,CD是东西方向,
B
∴∠BAD=∠BAC=90°.
在△BAD和△BAC中,
AD=AC,
∠BAD=∠BAC,
D AC
BA=BA,
新课讲解
思考 画出△ABC和△A′B′C′,使得满足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条 件,此时的△ABC和△A′B′C′全等吗? 1、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夹一角的情况. 2、角不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的情况.
两种情况是否都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能具体说明吗?
新课讲解
思考 先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得AB=A′B′,∠A=∠A′
,AC=A′C′(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此时的△ABC和△A′B′C′
全等吗?
画法:(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
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接B′C′.
D
通过画图,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新课讲解
知识点1 全等形的判定2
判定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 以简写成“边角边”或者“SAS”).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作业课件(BS) 第四章 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优秀作业课件(BS) 第四章 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第3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

5.(5分)如图,AD,AE分别是△ABC和△ABD的角平分线,且∠BAC=60°, 则∠EAC=45_°___.
6.(5分)(长春中考)如图,在△A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过点D作 DE∥BC交AC于点E.若∠A=54°,∠B=48°,则∠CDE的大小为( C )
A.44° B.40° C.39° D.38°
解:因为 D 是边 BC 的中点,所以 S△ABD=S△ACD=12 S△ABC=12 ×4=2(cm2).因为 E 是 AD 的中点,所以 S△BDE=12 S△ABD= 1 cm2,S△CDE=12 S△ACD=1 cm2,所以 S△BEC=S △BDE+S△CDE=2 cm2.又因为 F 是 CE 的中点,所以 S 阴影=12 S△BEC=1 cm2
7.(5分)如图,在△ABC中,BD和CE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若∠A=52°, 则∠1+∠2的度数为__6_4_°
8.(5分)如图,已知AD为△ABC的中线,AB=5 cm,且△ACD的周长比△ABD 的周长少2 cm,则AC的长度为3____cm.
【素养提升】 9.(10分)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 S△ABC=4 cm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数学 七年级下册 北师版
第四章 三角形
1 认识三角形
第3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
1.(5分)(贵阳中考)如图,在△ABC中有四条线段DE,BE,EF,FG,其中有一 条线段是△ABC的中线,则该线段是( B )
A.线段DE B.线段BE C.线段EF D.线段FG
2.(5分)如图,A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线,则S△ABD__=__S△ACD.(填“>”“<”或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课件

学以致用 (2)已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AB=8cm,AD=5cm,
(1)如图, 已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若 BC=8 cm,
△ABD 的周长是 17cm,则 BC 为 8 cm.
A
则 BD= = cm; 若 BD=5 cm,则 BC= cm;
B
D
(2)已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AB=8cm,AD=5cm,
BC边上的中线.
BD=CD
B
D
C
在纸上画出任意三角形的所有 中线你会有什么发现?
A
B
D
C
BD=CD
思考: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有什么特点?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学以致用
(1)如图, 已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若 BC=8 cm,
则 BD= 4 cm; 若 BD=5 cm,则 BC= 10cm;
△ABD 的周长是 17cm,则 BC 为 cm.
B
D
C
阅读课本P88内容,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与一个角的平分线
有什么区别? 2.如何得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自学时间5分钟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
三角的 重要线

三角形 的中线
三角形 的角平
分线
概念
在三角形中,连
接一个顶点与
它对边中点的
线段
B
在三角形中, 一个内角的角 平分线与它的 对边相交,这个 角的顶点与交 点之间的线段 B
图形
A
D
C
A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边角边》课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边角边》课件

7 . 如图 , 在△ ABC 和△ ABD 中 , AC 与 BD 相交于点 E , AD = BC , ∠DAB=∠CBA.试说明:AC=BD.
BC=AD, 解 : 在 △ABC 和 △BAD 中 , ∠CBA=∠DAB, 所 以 AB=BA,
△ABC≌△BAD(SAS).所以 AC=B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 如 图 , △ ABC 中 , ∠ ACB = 90° , CD⊥AB 于 点 D , AO 平 分 ∠BAC,交CD于点O,E为AB上一点,且AE=AC.试说明: (1)△AOC≌△AOE; (2)OE∥BC.
解: (1)因为 AO 平分∠BAC, 所以∠CAO=∠EAO.在△ACO 和△AEO 中, AC=AE, ∠CAO=∠EAO,所以△AOC≌△AOE(SAS). AO=AO, (2) 因 为 △AOC≌△AOE , 所 以 ∠ACO = ∠AEO. 又 因 为 ∠ACO +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
第四章 三角形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3课时 边角边
知识点: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如图,AD平分∠BAC,AB=AC,那么判定△ABD≌△ACD的 理由是( B ) A.SSS B.SAS C.ASA D.AAS
2 .如图 ,a,b ,c分别表示△ABC 的三边长 ,则下面与△ABC一定 全等的三角形是( B )
∠DCB=90°,∠AEO+∠EOD=90°,所以∠DCB=∠DOE.所以
OE∥BC.
易错点:误认为满足“边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9 . 如 图 , 已 知 AB = AE , AC = AD , 下 列 条 件 中 不 能 判 定 △ABC≌△AED的是( C ) A.BC=ED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新课落实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新课落实

活动1知识预备已知在△ABC和△DEF中,AB=12 cm,DF=8 cm,BC=10 cm.(1)假设△ABC≌△DEF,那么AC=__8__ cm,EF=__10__cm;(2)当AC=__8__cm,EF=__10__cm,DE=12 cm时,△ABC≌△DEF.活动2教材导学探讨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1)读句画图.①画∠DAE=45°;②在AD,AE上别离取B,C,使AB=3 cm,AC=2 cm;③连接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2)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看△A′B′C′与△ABC是不是能够完全重合.综上,试归纳你发觉的结论.(1)略(2)能重合.结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通过上题的学习,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必然全等吗?必然全等◆知识链接——知识点►知识点边角边定理两边及其夹角别离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__边角边__”或“__SAS__”.图4-3-80在△ABC和△DEF中,⎩⎪⎨⎪⎧AB =DE ,∠B =∠E ,BC =EF⇒△ABC ≌△DEF. (1)两边别离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别离相等,两个三角形不必然全等; (2)两边及其夹角别离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探讨问题一 利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例1 如图4-3-81所示,已知AD ∥BC ,AD =BC ,AE =CF.试说明:DE ∥BF.图4-3-81欲说明DE ∥BF ,只需说明∠E =∠F ,而∠E 和∠F 别离在△ADE 和△CBF 中,也别离在△ECD 和△FAB 中,而要说明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别离具有哪些条件呢?前者有AE =CF ,AD =BC ,后者有EC =FA ,因此咱们优先考虑说明△ADE ≌△CBF.解: 因为AD ∥BC , 因此∠DAC =∠BCA.又因为∠DAE +∠DAC =180°,∠BCF +∠BCA =180°, 因此∠DAE =∠BCF.在△ADE 和△CBF 中,⎩⎪⎨⎪⎧AE =CF ,∠DAE =∠BCF ,AD =CB ,因此△ADE ≌△CBF(SAS ), 因此∠E =∠F ,因此DE ∥BF.要证明两角或线段相等,常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三角形全等,在寻觅相等边或相等角的进程中,要注意关注公共边(角)、对顶角等隐含条件,在书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必然要把夹角相等写在中间,以突出此角是两边的夹角.探讨问题二 灵活应用判别方式判定三角形全等例2 如图4-3-82所示,AB =AC ,要说明△ADC ≌△AEB ,需添加的条件不能是( )图4-3-82A .∠B =∠C B .AD =AE C .∠ADC =∠AEB D .DC =BED 假设添加∠B =∠C ,可组成“ASA ”,能判定△ADC ≌△AEB ;假设添加AD =AE ,可组成“SAS ”,能判定△ADC ≌△AEB ;假设添加∠ADC =∠AEB ,可组成“AAS ”,能判定△ADC ≌△AEB ;假设添加DC =BE ,那么组成“SSA ”,不能判定△ADC ≌△AEB.添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问题,第一应分析已经存在的对应边、对应角(注意隐含的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然后再对所添加的条件进行分析,看可否组成“SAS ”“ASA ”“AAS ”或“SSS ”中的一种,就能够够判定条件是不是适合.备选探讨问题 几种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综合运用例 如图4-3-83所示,AB =DC ,∠A =∠D ,请说明∠1=∠2的理由.图4-3-83欲说明∠1=∠2,容易想到说明△ABC ≌△DCB ,具有哪些条件呢?AB =DC ,BC =CB ,∠A =∠D ,有了这三个条件是不是能够判定上述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行,因为这三个条件是“SSA ”,是说明三角形全等的误区,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式.注意到∠AOB =∠DOC ,能够取得△AOB ≌△DOC ,推出OA =OD ,OB =OC ,进而取得AC =DB ,只需再取得△ABC ≌△DCB 即可.解: 在△ABO 和△DCO 中, ⎩⎪⎨⎪⎧∠A =∠D (已知),∠3=∠4(对顶角相等),AB =DC (已知), 因此△ABO ≌△DCO(AAS ).因此OA =OD ,OB =OC. 因此OA +OC =OD +OB , 即AC =DB.在△ABC 和△DCB 中, ⎩⎪⎨⎪⎧AB =DC (已知),∠A =∠D (已知),AC =DB (已证), 因此△ABC ≌△DCB(SAS ). 因此∠1=∠2.利用全等三角形说明线段或角相等时,第一应分析要说明的等量散布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当中,这两个三角形已经具有了哪些条件,还缺哪些条件.一、选择题1.赵明志给黄慧敏出了如此一道题:如图4-3-84,已知AC =AD ,∠CAB =∠DAB ,便能明白∠ABC =∠ABD.这是依照什么理由取得的?黄慧敏想了想,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黄慧敏说的答案是( )图4-3-84A .SASB .AASC .ASAD .SSS A2.如图4-3-85所示,已知AB =CD 且∠ABD =∠BDC ,要说明∠A =∠C ,需判定△ABD ≌△CDB ,那么判定全等的方式是( )A .AASB .SASC .ASAD .SSSB 图中有一条公共边,因此说明全等的条件是“SAS ”.图4-3-85图4-3-863.如图4-3-86所示,给出以下四组条件: ①AB =DE ,BC =EF ,AC =DF ; ②AB =DE ,∠B =∠E ,BC =EF ; ③∠B =∠E ,BC =EF ,∠C =∠F ; ④AB =DE ,AC =DF ,∠B =∠E.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C ①②③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4.如图4-3-87所示,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双侧,AB ∥DE ,BF =C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________,使得AC =DF.图4-3-87AB =DE(或∠A =∠D 等,答案不唯一)由已知条件可得∠B =∠E ,BC =EF.只需再有AB =DE 或∠A =∠D 或∠ACB =∠DFE 都可证明△ABC ≌△DEF.从而得出AC =DF.三、解答题5.已知:如图4-3-88,点C 为AB 的中点,CD =BE ,CD ∥BE.试说明:△ACD ≌△CBE.图4-3-88解:∵CD ∥BE ,∴∠ACD =∠B. ∵点C 为AB 的中点,∴AC =CB. 在△ACD 和△CBE 中, ⎩⎪⎨⎪⎧AC =CB ,∠ACD =∠B ,CD =BE ,∴△ACD≌△CBE(SAS).6.如图4-3-89,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试说明:∠A=∠E.图4-3-89要证明∠A=∠E,只需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且这两个角为对应角.已知条件中已经给出两组对应边相等,接下来只需再说明其夹角相等即可.解:∵BC∥DE,∴∠ABC=∠D.又∵AB=ED,BC=DB,∴△ABC≌△EDB(SAS),∴∠A=∠E.7.如图4-3-90,点E,F在BC上,BE=CF,AB=DC,∠B=∠C.试说明:∠A=∠D.图4-3-90解:∵BE=FC,∴BE+EF=FC+EF,即BF=CE.在△ABF和△DCE中,∵AB=DC,∠B=∠C,BF=CE,∴△ABF≌△DCE(SAS),∴∠A=∠D.8.如图4-3-91所示,C是线段AB的中点,CE=CD,∠ACD=∠BCE.试说明:AE=BD.图4-3-91解:∵C是线段AB的中点,∴AC=BC.∵∠ACD =∠BCE ,∴∠ACD +∠DCE =∠BCE +∠DCE , 即∠ACE =∠BCD. 在△ACE 和△BCD 中, ⎩⎪⎨⎪⎧AC =BC ,∠ACE =∠BCD ,CE =CD ,∴△ACE ≌△BCD(SAS ),∴AE =BD.9.如图4-3-92所示,C 是线段AB 的中点,CD 平分∠ACE ,CE 平分∠BCD ,CD =CE. (1)试说明:△ACD ≌△BCE ; (2)假设∠D =50°,求∠B 的度数.图4-3-92解: (1)∵C 是线段AB 的中点,图4-3-93∴AC =BC.∵CD 平分∠ACE ,CE 平分∠BCD , ∴∠1=∠2,∠2=∠3, ∴∠1=∠3.在△ACD 和△BCE 中,⎩⎪⎨⎪⎧CD =CE ,∠1=∠3,AC =BC ,∴△ACD ≌△BCE.(2)∵∠1+∠2+∠3=180°, ∴∠1=∠2=∠3=60°. ∵△ACD ≌△BCE , ∴∠E =∠D =50°.∴∠B =180°-∠E -∠3=180°-50°-60°=70°.10.如图4-3-94所示,AC =DF ,AC ∥DF ,AD =BE ,试探讨线段BC 与EF 的关系.图4-3-94两条线段的关系包括位置和数量两个方面的关系,通过观看容易猜到BC 与EF 平行且相等,因此问题转化为证明BC =EF ,∠ABC =∠E ,即证明△ABC ≌△DEF.解: BC 与EF 平行且相等.理由如下: ∵AD =BE ,∴AD +DB =BE +DB, 即 AB =DE.∵ AC ∥DF , ∴∠A =∠EDF.在△ABC 和△DEF 中,⎩⎪⎨⎪⎧AC =DF ,∠A =∠EDF ,AB =DE ,∴△ABC ≌△DEF(SAS ), ∴BC =EF ,∠ABC =∠E , ∴BC ∥EF.∴线段BC 与EF 的关系是平行且相等.11.如图4-3-95,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直线上,AB ∥CD ,∠ABE =∠CDF ,AF =CE. (1)从图中任找两组全等三角形; (2)从(1)中任选一组说明全等的理由.图4-3-95(1)所给的图形中有3对三角形,依照题中的条件都可判定全等,选两对即可;(2)先由AF =CE ,可得AE =CF ,再依照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E =∠DCF ,依照AAS ,判定△ABE ≌△CDF ;其余两对在此基础上可判定.解: (1)△ABE ≌△CDF ,△ABC ≌△CDA.(答案不唯一)(2)选择△ABE≌△CDF进行说明如下:∵AF=CE,∴AF+EF=CE+EF,即AE=CF.∵AB∥CD,∴∠BAE=∠DCF.又∵∠ABE=∠CDF,∴△ABE≌△CDF(AAS).如图4-3-96,在方格纸中,△PQR的三个极点及A,B,C,D,E五个点都在小方格的极点上.现以A,B,C,D,E中的三个点为极点画三角形.(1)在图①中画出一个三角形与△PQR全等;(2)在图②中画出一个三角形与△PQR面积相等但不全等.图4-3-96解:参考图如下:(1)图4-3-97(2)图4-3-98。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备课素材

置疑导入归纳导入类比导入图4-3-62如图4-3-62,小颖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她想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她该怎么办呢?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你能帮帮小颖吗?说明: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建议:让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老师引导.下面的两个三角形添加什么样的三个条件能够全等? 如图4-3-63所示,1.在△ABC 和△DEF 中,⎩⎪⎨⎪⎧ AB =DE , BC =EF , AC =DF ,∴△ABC ≌△DEF(SSS ).2.在△ABC 和△DEF 中,⎩⎪⎨⎪⎧ ∠A =∠D , AB =DE , ∠B =∠E ,∴△ABC ≌△DEF(ASA ).3.在△ABC 和△DEF 中,⎩⎪⎨⎪⎧ ∠A =∠D , ∠B =∠E , BC =EF ,∴△ABC ≌△DEF(AAS ).图4-3-63说明: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很快得出全等的条件,只是2,3的答案不唯一,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方向都得到加强,从而打开了学习的大门,在课堂中用学生找到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回忆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归纳总结,对现有的判定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并通过语言描述,加深了印象,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个台阶,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图4-3-64如图4-3-64,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小明想了一个办法:先在池塘旁取一个能直接到达A和B处的点C,连接AC并延长至D点,使DC=AC.连接BC并延长至E点,使EC=BC,连接ED,用米尺测出DE的长,这个长度就等于A,B两点的距离.你认为小明的办法可行吗?谈谈你的看法.说明:利用实际问题的探索解决,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建议:让学生思考、交流,部分学生应该会联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解释该问题,教师要给予表扬103页随堂练习第1题分别找出各题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图4-3-65【模型建立】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变式变形】1.如图4-3-66,已知AB⊥BD于点B,ED⊥BD于点D,AB=CD,BC=DE,则∠ACE=__90__°.4-3-664-3-672.已知:如图4-3-67所示,F 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边上,E 在AB 的延长线上,FB =EB ,AF 交CE 于点G ,则∠AGC 的度数是__90°__.图4-3-683.如图4-3-68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BF 平分∠ABC ,AF ∥DC ,连接AC ,CF. 试说明:(1)AF =CF ;(2)CA 平分∠DCF. 解:(1)∵BF 平分∠ABC ,∴∠ABF =∠CBF.在△ABF 与△CBF 中,⎩⎪⎨⎪⎧AB =CB ,∠ABF =∠CBF ,BF =BF.∴△ABF ≌△CBF(SAS ),∴AF =CF.(2)∵AF =CF ,∴∠FCA =∠FAC.∵AF ∥DC ,∴∠FAC =∠DCA , ∴∠FCA =∠DCA ,即CA 平分∠DCF.利用SAS 证全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最后一个学习的是SAS ,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图4-3-69例 如图4-3-69,在△ABC 和△AB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E ,AD =BC ,∠DAB =∠CBA ,试说明:△ADB ≌△BCA.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SAS ).利用三角形全等找线段或角的关系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前提是找准已知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例 如图4-3-70,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试说明:DC ∥AB.图4-3-70解:在△ODC 和△OBA 中,∵⎩⎪⎨⎪⎧OD =OB ,∠DOC =∠BOA ,OC =OA ,∴△ODC ≌△OBA(SAS ),∴∠C =∠A(或者∠D =∠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DC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P104 习题4.81.如图,点E 在AB 上,AC =AD ,∠CAB =∠DAB ,△ACE 与△ADE 全等吗?△ACB 与△ADB 呢?请说明理由.解:都全等,依据是“SAS”.2.如图,AB=AD,AC=AE,∠BAC=∠DAE,∠B与∠D相等吗?小明的思考过程如下:你能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吗?解:第二步是已知;第三步是“SAS”定理;第四步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如图,小颖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她想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她该怎么办呢?请帮助小颖想出一个办法来,并说明你的理由.解:依据“SAS”画一个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4.如图,△EFG的三条边相等,三个内角也相等,且EH=FI=GJ,△EHJ,△FIH,△GJI全等吗?△HIJ的三边相等吗?解:∵EF =FG =GE ,EH =FI =GJ , ∴FH =IG =JE .又∵∠F =∠G =∠E , ∴△FIH ≌△GJI ≌△EHJ , ∴HI =IJ =JH .专题一 与三角形全等相关的探究题1. 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DE ∥BC ,如图1,然后将△ADE 绕A 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图2,然后将BD ,CE 分别延长至M ,N ,使DM =21BD ,EN =21CE ,得到图3,请解答下列问题:(1)若AB =AC ,请探究下列数量关系:①在图2中,BD 与CE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②在图③中,猜想AM 与AN 的数量关系,∠MAN 与∠B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2)若AB =k •AC (k >1),按上述操作方法,得到图4,请继续探究:AM 与AN 的数量关系,∠MAN 与∠BAC 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2. 请阅读,完成证明和填空.(1)如图1,正三角形ABC 中,在AB ,AC 边上分别取点M ,N ,使BM =AN ,连接BN ,CM ,发现BN =CM ,且∠NOC =60度.请说明:∠NOC =60度.(2)如图2,正方形ABCD中,在AB,BC边上分别取点M,N,使AM=BN,连接AN,DM,那么AN=________,且∠DON=________度.3.(1)如图,方格纸中的△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称为格点三角形.请在方格纸上按下列要求画图.在图①中画出与△ABC全等且有一个公共顶点的格点△A′B′C′;在图②中画出与△ABC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的格点△A″B″C″.(2)先阅读然后回答问题:如图,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是AD上一点,AB=AC,EB=EC,∠BAE=∠CAE,试说明:△AEB≌△AEC.解:在△ABE和△ACE中,因为AB=AC,∠BAE=∠CAE,EB=EC, (1)根据“SAS”可以知道△ABE≌△AEC. (2)请问上面解题过程正确吗?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的依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过程.【知识要点】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4)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三角形的稳定性:由于三角形三边的长确定以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例如盖房子时,房顶的支架都选用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依据是“边边边”.【温馨提示】1.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都不具有这一特性(即具有不稳定性).2.“ASA”和“AAS”中的边一定要么是两角的夹边,要么是其中一角的对边,不可说是“任意的两角和一边”.3.要注意“SAS”和“SSA”的区别,“SAS”指的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而“SSA”指的是有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它是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技巧】1.当所给相等的边不是所要判定全等的三角形的边时,往往利用等式的性质,在相等线段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线段,转化为所要判定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边.2.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对应相等的三个元素中必须有一条边对应相等,如果给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得到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选择哪种方法判定全等,要根据题目条件合理选择.当有两边相等时,选择“SSS”或“SAS”,当有两角相等时,选择“AAS”或“ASA”.答案1.解:(1)①BD =CE ;②AM =AN ,∠MAN =∠BAC .说明: ∵∠DAE =∠BAC , ∴∠CAE =∠BAD . 在△BAD 和△CAE 中,∵AE =AD ,∠CAE =∠BAD ,AC =AB , ∴△CAE ≌△BAD (SAS ), ∴∠ACE =∠ABD . ∵DM =21BD ,EN =21CE , ∴BM =CN .在△ABM 和△ACN 中,∵BM =CN ,∠ACN =∠ABM ,AB =AC , ∴△ABM ≌△ACN (SAS ), ∴AM =AN ,∴∠BAM =∠CAN ,即∠MAN =∠BAC ; (2)AM =k •AN ,∠MAN =∠BAC . 2.解:(1)∵△ABC 是正三角形, ∴∠A =∠ABC =60°,AB =BC .在△ABN 和△BCM 中, AB =BC ,∠A =∠ABC ,AN =BM , ∴△ABN ≌△BCM , ∴∠ABN =∠BCM . 又∵∠ABN +∠OBC =60°, ∴∠BCM +∠OBC =60°, ∴∠NOC =60°;(2)∵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DAM =∠ABN =90°,AD =AB . 又∵AM =BN ,∴△ABN ≌△DAM , ∴AN =DM ,∠ADM =∠BAN . 又∵∠ADM +∠AMD =90°, ∴∠BAN +∠AMD =90°∴∠AOM =90°,即∠DON =90°. 3.解:(1)答案不唯一,如下图;(2)上面解题过程错误,错在第1步. 在△AEB 和△AEC 中,∵AB =AC ,∠BAE =∠CAE ,EA =EA , ∴△AEB ≌△AEC (SAS ).揭密全等三角形的隐含条件初学三角形全等,同学们往往找不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全等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隐含条件一般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一、 公共边例1、如图1,AD//BC 且AD=BC ,试问△ACD 与△CAB 全等吗?为什么?分析:通过AD//BC ,可得出∠DAC=∠BCA ,两个三角形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了,再加上公共边AC=CA ,就可证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因为AD//BC 所以∠DAC=∠BCA . 在△ACD 和△CAB 中AD=BC∠DAC=∠BAC AC=CA∴△ACD ≌△CAB (SAS )二、 公共角D例2,如图2,AB=AC ,∠B=∠C ,试问AD 与AE 相等吗? 分析:AD 与AE 分别在△ADB 和△AEC 中,要证明AD=AE ,必须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经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再加上公共角∠A ,就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AD 与AE 相等 理由如下: 在△ADB 和△AEC 中 ∠B=∠C AB=AC ∠A=∠A∴△ADB ≌△AEC (ASA )∴AD=A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三、 对顶角例3:要测出一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如图3,设计如下方案: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以直接到达A 、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AC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BC ,最后测出DE 的长即为A 、B 之间的距离,为什么?分析: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再找夹角.根据对顶角相等,用SAS 公理即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在△ABC 和△DEC 中 ∠ACB=∠DCE BC=CE∴△ABC ≌△DEC (SAS )∴AB=D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四、 客观规律例4:中午12点时,操场上垂直于地面竖立着两根一样长的竹竿,如图4,它们的影长相等吗? 分析:这道题已知AB=A ˊB ˊ,∠ABC=∠A ′B ′C ′=90°,还容易忽视的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太阳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的.解:因为AC//A ′C ′ 所以∠ACB=∠A ′C ′B ′C在△ABC和△A′B′C′中∠ABC=∠A′B′C′=90•∠ACB=∠A′C′B′AB= A′B′∴△ABC≌△A′B′C′(AAS)∴AB= A′B′即它们的影长相等.说明:客观规律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去运用.光的反射规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是常用的客观规律之一.。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四章 三角形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角边角”“角角边”判定》公开课课件_1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四章 三角形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角边角”“角角边”判定》公开课课件_1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4.3探索三角形
80°
B
一、操作验证:两角及其夹边的条件
A
60° 80° B 20cm C
分组活动: 内容:各组合作,用纸条完成要求
的三角形验证是否全等
改变角度和边长,试一试:
A
A
B
C
B
C
选1号地图的结果:
失败
选2号地图的结果:
失败
选3号地图的结果:
成功
宝藏图全景








二、问题探究:两角及一角的对边的条件
如图,∠A=∠D,∠B=∠E,AC=DF,△ABC与△DEF 全等吗?并简述理由.
如图, AB与CD相交于点O, O是AB的中点,A= B ,
BOD 与 AOC 全等吗?为什么?
C
A
O
B
D
我的你的收获 大家来谈!
课本102页习题4.7
录制单位:兰州市八十三中学 录制时间:2018.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