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作者】宗玉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和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和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
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
)。
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
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
)”的。
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
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_1927_1937_的县财政研究综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财政研究综述冯小红(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关键词)国民政府,县财政,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收稿日期】$&&,-&"-&,在南京国民政府县地方政权官僚化的过程中,县财政在收支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时人对这些变化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比之下,今人虽然也对其有所涉猎,但关注的程度远不够。
一、民国年间的调查研究$&世纪%&年代,调查研究之风颇盛,其中与县财政及地方赋税紧密相关的调研即有定县赋税调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县政调查”、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田赋调查以及中央大学经济系田赋附加税调查等等。
定县赋税调查有两种:一种是在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调查部主持下进行的,整理出版《定县赋税调查报告书》;一种是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持下进行的,先后编辑出版《河北省定县之田赋》《河北省定县之田房契税》以及《河北省定县之牙税》。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县政调查”始于"#%%年,最初调查了河北省的献县、邢台、大名、邯郸、南皮、东光等""县,后来又就近调查了静海等县。
与财政、赋税相关的内容后来均被调查者写成专文,相继发表于《经济统计季刊》《政治经济学报》以及《大公报经济周刊》等报刊。
从"#%$年起,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师生对中国"#省"1&余县市的田赋、土地整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集成论文"..篇,其中专论田赋的文章计有:李鸿毅的《河北田赋之研究》、林钦辰的《山东田赋研究》等%.篇,均辑录于萧铮主编的《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一书中。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文章作者:【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作者】宗玉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
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
)。
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
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
)”的。
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
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
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
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
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
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
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
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
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
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
“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
3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
七.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
第七章: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国民政府实行税制改革:1.关税自主。
2.清理盐税。
3.裁厘改统。
关税自主: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与各国签订了《关税条约》,宣布收回关税主权与领事裁判权,将关税保管逐渐由外国银行转移到中国银行来,并在各口岸税务司派中国人担任一些职务。
清理盐税:1931年,国民政府立法院发布《盐法》统一盐税,采取提高税率,改进缉私,整顿盐场,就地征税等一系列措施。
裁厘改统: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及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货物一次性收税后即可流通全国。
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但是裁厘不彻底,改统又有问题。
废两改元:从4月6日起,所有公司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令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能再用银元。
客观上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便利民众的作用。
但仍然是银本位制。
法币政策: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公布实施“币制改革”,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作为法币,统一货币发行权。
实行白银国有,并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先后与英镑和美元挂钩。
改政策使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为国家资本实现对金融垄断和控制提供了条件。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原因,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白银大量外流,货币流通不足,国内工商业衰退,国际收支不利。
主要内容,统一货币的发行权,由指定的银行发行货币,一切交易活动必须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白银,实现白银国有。
影响,加速了四大家族对金融垄断的完成,有利于商业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金融业的改造,刺激了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复苏。
中央银行特权:1.遵照兑换券条例发行兑换券。
2.铸造及发行国币。
3.经理国库。
4.募集或经理国内外公债事务。
四行二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农村经济危机的原因:1.在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大肆向外倾销过剩的农产品。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 财政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改革摘要: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中国的短期统治,我们的认识一般局限于其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外交上的屈辱妥协、经济上的萧条混乱等等。
然而在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中,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种种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财政和金融货币的措施,旨在稳定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财政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关税自主、盐税改革、裁厘改革、币制改革、发行纸币、废两改元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列强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国民经济陷入一片混乱中,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鉴于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种种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稳定经济发展,巩固政权。
很多措施确实是很好的考虑到当时的国情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鉴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措施并没有很好地实施。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内部高层的意见分歧和高层间的争权夺势以及腐败,有些政策甚至成为官员谋私的工具,这些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危害。
总而言之,对于国民政府的那些财政金融政策,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不能一味的全盘否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第一件事推行财政改革。
在这次财政改革中,宋子文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子文推崇的理财“第一要义”——统一国家财政。
宋指出,“财政为国家经济之命脉,尤贵彻底统一,方能顺利进行。
”他认为,当时普遍存在着的各地军队和非财政机关办理税收,截夺税款的状况是整理财政的最大障碍,也是导致国民政府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指出,“破坏告终,建设开始,建设着中财政,财政宜统一,统一的要素有二:1、中央与地方权限宜分清;2、中央与地方协同清理”。
这个主张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在1928年11月通过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国家和地方两部分,并且具体划分了国家税与地方税的来源。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税制改革研究(1927-1937)
(双月刊) 2019年第2期(总第114期)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税制改革研究(1927—1937)*◆董 强 ◆彭骥鸣内容提要:晚清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间接税税制体系。
囿于战争赔款、军费开支、官僚腐败等诸多因素,使得政府始终处于财政危机之中。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均提议开征所得税,但始终未能实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应对关税锐减和裁厘后的税源枯竭,竭力构筑战时税制体系,积极推行所得税。
所得税的开征,推动了中国近代税制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结构与税源状况。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税制改革;所得税中图分类号:F8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80(2019)02-0065-11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间接税税制体系。
囿于战争赔款、军费开支、官僚腐败等诸多原因,政府的财政收支始终处于不平衡态势,财政赤字压力巨大。
为了缓解财政困宥,应对财政危机,清政府试图从根本上改革税制,以此扩增税源。
直接税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近代国家税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但限于国内政令不一,以及厘金、子口税等“恶税”尚未根除,致使筹办新税的设想,屡遭工商业者及地方社会的不满和抵制,大多无疾而终。
随着抗日战争局势日紧,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再次整饬财政,推行新税,以缓解财政危机。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推行的税制改革,尤其是所得税开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一、税源不足:关税锐减与财政危机(一)关税自主权的收复1843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慑于列强淫威,被迫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及其《附粘善后条款》,规定中国关税应由中英双方“议定”,税率为“值百抽五”。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关税税则体系被列强所褫夺,逐步由“自主关税(National Tariffs)”变为“协定关税(Agreement Tariffs)”。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摘要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成立,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统一全国财政,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改革正文一、财政改革1、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与财税政策改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该年5月、8月两次发表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制定了《国定进口关税条例》,决定于当年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开始与英美等诸列强驻华公使展开了以“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谈判。
从1928—192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英、西、荷、德、意、法等11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或者《友好通商条约》。
在新条约中,欧美列强在保留其“最惠国待遇”和继续把持对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前提下,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同意取消各列强在华关税特权,实行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所议定的七级附加税税率标准(其中,最高一级进口商品税率至1932年增到50%,1933年增至8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家的“关税自主”这一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实行“关税自主”,中国政府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进口税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和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和支持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2)、通过“关税自主”和独立自主地制定关税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时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
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各类棉布进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3)、关税自主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收入。
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通过关税自主,中国关税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至1928年增长到17914万元和1929年的27554万元。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财政体制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财政体制改革进行研究。
文章介绍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重点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在行政、财政及税务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改革自清末至民国,近代中国财政体制进行了不间断地改革实践,试图从封建财政集权体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近代税制。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国家相对稳定,中央政府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前,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面对内忧外患造成的日益恶化的财政危机,尝试仿照西方国家财政体制,变革旧有体制弊端。
但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宣布取消不平等条约,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瞩目成就。
建政初期,政府财政状况仍入不敷出。
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开始进行以分税制财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十分混乱。
针对这种情况,1927年6月,政府公布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暂行标准案》。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理清财政关系。
这一时期,宋子文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主要在行政、财政和税收等方面。
(一)行政方面的改革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繁荣,对国家的财政行政管理机构进行重组。
第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1928年8月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国家、省、县的三级财政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系统。
这项改革措施结束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混乱的局面,使地方财政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统一了国家的财政。
第二,为了保证盐税、关税及统税改革的顺利实施,设立了一系列税务征管机构。
例如,1927年10月设立了盐务署,将其作为盐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1931年7月设立税务署,主要负责统税的征收和管理工作。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2014-04-15 15:54:40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周绍英南京国民政府从它建立时起,就是代表乡村豪绅地主阶级和城市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在其统治下,总的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南京国民政府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工业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拟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举措作一评述。
一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月8日,蒋介石又在成都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
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决定发展重工业以充实国防、加强西北国防经济建设、修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路等。
1936年7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国民经济建设总会,蒋介石自任会长,督导建设。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国经济建设方案》。
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纷纷出台,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视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业建设为重点,投入的财力较重,成效较为显著。
在财政金融建设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税制,统一货币,健全金融机构。
为了统一财政,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地方“苛捐杂税”,推行“统税”,同时改进关税,整理盐税。
1934年3月颁布新盐法,以自由贸易为原则,采取就场征税制。
“关盐统”三税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三税“收入呆定,很少弹性,不能适应战争爆发大量筹措战费的要求”,“一旦战争爆发,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土被敌人占领的可能,关盐统三税在战时不但不易增加,而且会因而锐减”。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作者:王远芳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6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是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
在经济上,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成为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22 年中经济最好的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经受着各种无法根除的阻碍。
农业方面,在世界经济和气候的影响下,经济时好时坏,但仍然是沉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未改变。
社会习俗来看,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新旧交替,变化不一。
笔者将对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及成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全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经济状况严重不景气。
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政权,1928 年6 月国民政府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 月的全国财政会议,确定了國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总方针。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方针可概括为:财政上,统一财政,整顿和改革金融,整理和改革税收;经济建设上,以发展交通和开发煤矿为重点,并发展其他各项经济事业,逐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十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关税自主及改革税制1927年,国民政府首次宣布实行关税自主,遭到外国列强的反对。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外交部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日本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随后,国民政府对关税内容进行了逐步的改革,以银价征税改为以金价征税,并从1930年到1935年三次提高税率。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货进口过多的局面,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关税收入。
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对1927~19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
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对1927~1937年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分析提要本文从化角度提出,经济现代化的制度条件有两个:对化的激励机制和保证参与群体的公平受益。
并根据对1927~1937年的南京政府经济建设的经济史对此理论进行性论证。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制度条件工业化南京政府一、经济现代化的理论1.经济现代化的“工业化”情结中国经济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不同。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军事、经济压力之下被迫卷入“现代化”的。
这种被动性也被称为外生刺激型现代化①。
这种外生性质,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始终陷在东西方的矛盾冲突之中。
为了绕过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等等的冲突,在实践中,现代化的主流思想被修正为“工业化”(强调技术的进步),将争议最小的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指标。
清末民国以来,出于对抵抗外侮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化似乎有一种“工业化”情结。
这种情结不但指导着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而且一直指导着建国后的主义建设政策。
现代化确实要实现工业化,但工业化是否即现代化本身呢?如现代化史学家虞和平先生就赞同此观点,认为“工业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身内容”②。
是否如此呢?这需要考虑两个:第一,工业化是从哪里来的?工业化的产生和都是在它的载体――一个形成于西欧的以私有制、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环境中的。
而现代经济是一个独立的不同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崭新的经济系统,本身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经济难以融合;第二,怎样实现工业化?既然载体是外来的新的经济系统,那么没有环境的变革,工业化难以实现,面对传统的经济制度,只能是“改革”式或“革命”式的强制性推进。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强制性的变迁所要面对的是庞大落后的中国农业经济,在经济转轨中,由于新形成的现代经济的急迫和强势,免不了将不能参与崭新的经济系统的大量的人和其他生产元素抛弃在外,形成经济的二元结构。
由此可见,这种过分强调“工业化”的现代化认识,重描述而忽视内在制度的做法,往往使传统的经济被强制推动的工业化下的城市现代经济所抛弃。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导言:1927年至1937年这个十年间,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南京政府成立后,电影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无法幸免于政府的管控。
本文将从南京政府的角度,研究其在这个时期对电影产业的政策和调控,以及这些政策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南京政府电影政策框架的建立南京政府成立后,面临着统一国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针对电影产业,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目的在于提倡电影艺术发展、培养本土电影人才、积极引进外国电影等。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中央宣传部电影局”的成立,这个机构负责制定并执行电影政策,促进电影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南京政府还通过颁布一些文件和法规,例如《影片审查办法》、《电影发行管理办法》等等,以规范电影制作、发行和播放的各个环节。
二、电影内容审查与导演制度的重塑为了确保电影内容符合南京政府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南京政府设立了严格的电影审查机构,对电影作品进行审查,批准或禁止放映。
重要的是,南京政府不仅注重政治审查,还对道德、宗教、性别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管制。
这种电影内容审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的创作。
同时,南京政府还对电影创作人员进行了重新组织,引入了导演制度,通过指导和监督导演,掌控了电影创作的内容和方向。
三、电影事业的投资与发展南京政府认识到电影事业的重要性,积极进行了投资和扶持。
政府资助了很多电影制作,例如推出了一系列宣传片和纪录片,展示国家的建设成就和政策成果。
此外,南京政府还鼓励私人投资电影产业,成立了一些电影公司,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了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提高了电影的制作质量和技术水平。
四、电影市场的营销策略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影放映和营销策略。
政府对电影院进行了规范管理,要求严格遵守影片放映时间、票价和场次等规定,以保护观众的权益。
国内关于1927-1937年南京政府经济公债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1927-1937年南京政府经济公债的研究综述
孙迪;张忠民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1927-1937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公债政策是中国近代公债政策的开端,具有先行意义和示范效应.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赤字与债务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备受学者关注.国内学者关于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公债的基础研究比较充分,比如考证公债总规模,探讨整理债务等.但是具体到专门研究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公债时便略显不足,尚无关于经济公债的专著问世.目前,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公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总页数】6页(P150-155)
【作者】孙迪;张忠民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5
【相关文献】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关系发生的基础--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界的关系为例 [J], 陈金龙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的县财政研究综述 [J], 冯小红
3.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行公债的再认识--以统一公债为核心 [J], 李国俊
4.1927-1937年南京秦淮河水环境治理中的官民之争 [J], 刘亮
5.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农村高利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927-1937年) [J], 唐传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作者: 周绍英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7-102页
主题词: 南京国民政府 抗战前 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党 重工业 财政金融 资源委员会 交通建设 述评 建设举措
摘要: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周绍英南京国民政府从它建立时起,就是代表乡村豪绅地主阶级和城市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在其统治下,总的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南京国民政府...。
第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
第七章 1927---1937年的中国经济一、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一)整顿财政体制建立和加强财政管理机构,明确地方收入和国家收入的划分,确立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系,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财政体制。
十年建设期间财政经济状况的表现:1、财政赤字多2、内债与外债多3、税收数量多4、军费开支多(二)实行税制改革1、关税自主:新的关税条约的制定(改变了单一平均税制的状况:差别税率;改变了海、陆关税不统一的状况)2、清理盐税:1931年颁布《盐法》,盐税合并为三种:正税、销税、附税3、裁厘改统(三)建立金融体系,进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1、1932年废两改元:7钱1分5厘合银币一元2、1935年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1、统一货币发行权2、法币准备金:现银六成(白银和外汇)和有价证券4成3、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4、推行新辅币:两类五种(1)镍币:20、10、5分(2)铜币:1分和半分二、四行二局(一)中央银行:1928年10月5日设立并于11月1日开业国民政府授予中央银行的特权:1、遵照兑换券条例发行兑换券2、铸造及发行国币3、经理国库4、募集或经理国内外公债事务(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具有代理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特准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职权交通银行是官商合办,除了一般业务外,主要经营交通部所属轮、路、邮、电收支(三)中国农民银行孔祥熙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徐继民为总经理(四)邮政储金汇业务和中央信托局1935年中央信托局在上海成立三、国民政府兼并和控制私人商业银行的方式1、采取所谓“官商合办”:中国国货银行2、利用所谓“经济援助”加以控制: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商业储蓄。
3、利用金融恐慌,对个别银行实行收买:广东银行4、利用人事改组对银行进行间接控制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铁路:1932—1937年铁路建设发展最快,年均筑路1133公里在国民政府新筑的铁路中最重要的三条:(1)完成了南北大动脉北京至广州线的衔接(2)完成了东西大动脉陇海线的衔接与扩展(3)完成了连接东南各省的浙赣线的修筑2、公路中国于1906年修筑了第一条公路,由龙州到镇海关,长约50公里,截止到1936年底,全国共有108117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
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
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
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
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
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
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
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
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
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
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
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
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
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
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
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
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59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收到较好的效果,增加了税收收入。
南京国民政府还实行了印花税、所得税等,但是关税、盐税、统税在国民政府常年收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税、盐税和统税三税收入合计:1936年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64%,1937年增加为7713%¹。
它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废两改元废两改元是国民政府废除银两作为计算单位采用统一的银本位币的一次币制改革。
1932年以后,世界白银价格回升。
1932~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收购政策0,造成中国银价大涨,白银外流。
市面银根紧缩,物价下跌,资本周转不灵,影响工农业生产。
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赤字高达5.42亿元,是近10年的高峰。
1935年1~9月,据5个城市的统计,钱庄减少38.1%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的农民生活艰难,社会经济有整个崩溃之虞。
1933年3月10日,财政部长宋子文宣布新银元的官定正式兑换率。
4月6日国民政府公布/废两改元令0,规定自即日起,禁止银两交易,确定银本位币以元为单位。
对于出口的白银抽征2.25%的出口税(中央银行的白银可以不付关税自由出口)。
这是民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废两改元扫清了过去货币混乱现象,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统一。
早在1933年,国民政府首先把上海银两同银元的兑换比价(即洋厘)固定在银元1元等于7钱1分5厘白银;所有以前按银两计算的债权债务,一律按照这个比价,折成银元来收付,禁止使用银两。
/废两改元令0发出后,国民政府财政部委托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行联合组成/上海银元银两兑换委员会0,管理银元和银两的兑换工作。
上海的银元和银两的兑换工作顺利完成了,而在全国范围内的/废两改元0事宜也推广开来。
/废两改元0的同时,国民政府于1933年3月8日,颁布了/银本位铸造条例0。
规定银元的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88%(即含纯银为23.493448克的元为单位),铸造银元属/中央造币厂0。
该厂于1933年7月1日,开始发行铸币,即/孙中山头像0的银元。
银两是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一种货币形式,是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产物。
它阻碍商品流通,影响工业、商业发展。
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消除了银两和银元在市场上并行流通带来的种种不便利。
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贸易时候,也要求商品畅通,市场稳定,对中国市场上杂乱的货币现象,也要求改革,使其单一化。
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交易、市场稳定,有利于商业发展。
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法币政策旧中国长期采用银本位制。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只有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采用银本位制。
中国白银较少,使用银本位,极容易受世界市场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也极力促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力图控制中国的货币。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以后,在市场上存在着银元与多种纸币并行流通的局面,极不利于商品流通。
这是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十年内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财政困难。
美、英等国争夺对中国货币的控制权,结果是英国捷足先登。
英国政府于1935年9月派代表李滋罗斯来中国帮助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0。
同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5金融改革令6,宣布实行货币改革,实施法币政策。
1.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2月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纸币)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
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和市场货币流通,均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
2.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在市面上的流通,所有银元持有者,应立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
3.规定法币与英镑固定的比价关系,即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
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买卖外汇»。
法币政策实行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银本位制度,仍然是一种银本位货币。
这是因为法币本身没有法定的含金量,它的价值由外汇汇率体现,即通过与英镑的固定比值体现出来。
所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保持法币币值的稳定,就必须在英国的银行里存放大量外汇准备金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外汇。
中国的法币与英国的英镑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的金融被拉入了英镑集团,成为英镑的附庸。
其本质是一60种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庸货币制度。
英国控制中国货币的权利,美国不肯罢休,立即作出反应。
一方面在英国伦敦停止收购白银,使银价大跌,另一方面,又在美国纽约自行收购白银,使国际白银市场由伦敦转移到纽约。
这样既打击了英国,又动摇了中国的法币基础。
白银市场的转移,法币基础的动摇,国民政府不得不赶快向美国讨好。
1936年5月,中国与美国签订5中美白银协定6,规定由美国继续收购中国的白银,银价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价款以美元交付。
而中国不得向其他国家出售白银,以防银价涨跌。
规定法币与美元发生固定的比价关系,即法币1元等于0.295美元。
从此,法币又同美元联系起来,也成了美元的附庸。
法币政策实施,实行白银国有,使官僚资本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和白银储备。
中国的金融界不得不接受四行的法币和信贷控制,它完成了对整个金融业的完全垄断;法币政策把中国货币值通过与英镑、美元的汇率固定在英、美的货币上,英、美就能够决定中国货币的价值。
中国货币制度表现出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
从此,英、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货币,同时中国的准备金存入英美等国,使它们有相当大的一笔存款使用。
国民政府通过法币政策,搜刮民间大量白银。
宋子文承认,到1936年底止,国民政府收回的白银,除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银行原有的白银不计算外,当不下三亿元。
1935年的/币制改革0,四大银行共发行法币14亿元。
它对于制止白银大量外流,扭转利率高涨、物价大跌的状态,起了相应的作用。
它对于中国货币的统一、加速摧毁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和现代化银行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27年至1937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首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为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加强对中国侵略。
一方面向中国输入资本,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加紧向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特别是农产品的倾销,严重地破坏了中国农业生产。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侵占物产丰富的东北三省,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
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断断续续的波浪式的。
1928年至1930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1930年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
1931年至1934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935年以后,国民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到1936年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
注释:¹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5中国财政简史6,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版,第240~242页。
º5中国近代金融史6,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5财政部实行新币有关文电6,5革命文献6第28辑,第522页。
[责任编校李明山]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