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学术与政治)

合集下载

对“以学术为业”的思考——《学术与政治》读后感

对“以学术为业”的思考——《学术与政治》读后感
题 、 论文 、 职称 , 发 评 他们 所 处 的学 术 环 境 已经 影 响 了他 们 潜 心 做 学 术研 究 的 心 志 。可 以说 , 国 的整 个 学 术发 展 已经 发 生 异 变 , 中 整
而不 是 自己摸 索 适 合 自 己的 方 法 。久 而 久 之 , 生 就 会 养 成 懒 惰 学
的理 解 、 场 、 度 都 会 给 学 生 一 定 的 导 向 性 , 学 生 无 法 靠 自 己 立 态 使 真 正 的智 慧 和 内心 判 断 , 生 有 自己独 立 判 断 、 求 理 的 责任 , 学 追 老 师有 给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 动学 习空 间 的责 任 。我 们 都 是 中 国应 试 主 教 育 的直 接 体 验 者 , 中 国 , 师 在 学 生 中 的 权 威 地 位 还 是 存 在 在 老
从 事学 术要有 热情和 志 向
中 国正 在 进 行 大 规 模 扩 招 的 高 等 教育 , 学 生 的 数 量 越 来 越 大
多 . 质量 却 1益 下 降 , 学 所 培 养 的人 才 与 市 场 的 人 才 需 求 已 但 3 大
的 。从 中 国 目前 的教 育 模 式 来 看 , 是 “ 鸭 式 的 应 试 教 育 ” 都 填 ,老 师 在 教 学 时 把 现 成 的知 识 成 果 灌 输 给 学 生 , 不 是 引 导 学 生 自 己 而 主动 去 思 考 、 创新 , 去 比如 说 做 数 学 题 , 们 都 习惯 地 记 下 别 人 的 我 解题方法和答案 . 以便 用 方 法 套 变 型 的题 , 注 重 把 题 目做 出来 , 只 而并 不 在 意 解 题 的 过 程 , 少 有 学 生 会 经 常 主动 去 思 考 是 否 有 别 很 的解 题 思 路 。很 多 学 生 习 惯 向学 生 成 绩 好 的 同 学求 助学 习方 法 ,

中国近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近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近 代 史 , 其 是 清 末 民初 这 段 的 历 史 , 了 我 们 很 好 尤 给
的思考契 机 。
如 果 要 用 实 例 加 以 说 明 , 妨 看 看 著 名 学 者 的 不
了诸 如 陶澍 、 则 徐 、 自珍 、 源 等 著 名 学 者 , 些 林 龚 魏 这 学 者 皆 以 匡 济 天 下 为 己 任 。这 一 时 期 的议 政 之 风 与 变 法 呼 声 非 常 强 烈 , 如 包 世 臣 的 “ 将 有 变 ”预 比 殆 感 、 自珍 的 衰 世 预 言 , 及 魏 源 的 “ 经 世 以 为 谋 龚 以 倡
关键 词 : 中国近代 ; 学术与政 治; 清末 民初
文 章 编 号 :7 7—87 6— 7 — (0 0 0 9 8— 0 3 7 1 0 2 1 )2—16一 2 2 o
学 术 与 政 治 这 个 看 似 矛 盾 但 又 无 法 脱 离 联 系 的话 题 , 来 是 学 者 们 争 论 的 焦 点 。 究 竟 学 术 与 政 历 治 是 何 关 系 , 者 又 如 何 相 互 联 系 、 互 影 响 , 国 二 相 中
掀 起 了轰 轰 烈 烈 的 洋 务 运 动 。 在 洋 务 运 动 中 , 央 中
以恭亲 王奕欣 、 学 士桂 良、 机 大 臣文 祥 为代 表 , 大 军
地 方 上 以 曾 国藩 、 鸿 章 、 之 洞 、 宗 棠 为 代 表 。 李 张 左
而洋务 派 的经世 观念 , 疑 计 耳 ” , 求 义 理 经 世 之 学 , ] 讲 “根
本 之 H- 尤 在 变 法 自 强 。 而 最 能 代 表 洋 务 派 思 想 的 , ”
便 是 张 之 洞 的 “中 学 为 体 , 学 为 , 西 E g”。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

以学术是业究竟为了什么目的呢?这是演讲接 下来主要的问题。韦伯的意见是“理智化”, 随后引出了那个著名的术语“祛魅” (disenchantment)——驱除偶像、教条,大 而言之,一切阻碍头脑清明的桎梏。到了二十 世纪初,传统理性主义已经被声势浩大的非理 性主义潮流扫得支离破碎,“通往真实存在之 路”“通往真实艺术之路”“通往真实自然之 路”“通往真实上帝之路”“通往真实幸福之 路”种种古老幻象已被扫空。学术 (Wissenschaft),或曰科学与理性,让人类 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我们再也不必 像相信有神灵存在的野人那样,以魔法支配神 灵或向神灵祈求。”这是启蒙主义的声音,韦 伯在自己的学术伦理意见中恢复了这个传统, 并且把它的意义扩大了。
3
“不管什么人,也无论他出于什么目的,只 要他同意使用暴力手段(这是政治家必须做的 事情),他就必须接受由此产生的特定后果。” 韦伯提醒着近百年前慕尼黑的青年学生们,同 样也提醒着现在的我们。从当今中国的现状来 看,“以学术为志业”的那篇演讲很可能已经 显示出针对性,而这篇“以政治为志业”则非 常不幸地,很可能依然超越着我们所处的这个 现实。当成熟的市民社会最终到来,我们或许 能迎来这样的一种“为政治生存”的政治家, 而目前,我们依然不得不忍受着“靠政治生存” 的政客和统治社会的蛀虫们。
一个决心在学院里从事学术工作为职业的研究生,居 于怎样的处境?
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外缘条件:德国与美国
学术生涯中的机运问题:一个私讲师,乃至 一名助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升为正教授, 纯粹靠运气
学者与教师难以得兼:一个人可能是十分杰 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一位糟糕透顶的老师。 一个人是否同时具有学术与教学的能力,完 全靠运气。
2
接下来韦伯冷峻地消解了“学术”生活中的浪漫 性。尼采在那个时代开始放射光彩,青年们醉心 地崇拜着“个性”和“个人体验”这两大偶像, “如果没有成功,至少也要装成有这种天纵之才 的样子”。然而韦伯说,“在科学的领地,个性 是只有那些全心服膺它的学科要求的人才具备 的”。他提醒我们,“即使具有歌德那种层次的 人格,如果仅就他的艺术而言,如果他任性地想 把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一件艺术品,后果会不 堪设想。”在年少轻狂的过往,我一度非常痴迷 地相信,自己可以经营一种醺醉放旷间杰作频出、 涉猎极广的天才式学术生活。但事实上这是迷梦, 灵魂不经过寂寞与清苦之火的锻打,完全炼不出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韦伯在这篇演讲里,力图 为“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树立职业道德伦理的 规范——所谓的“志业”,正是一种具有伦理自 觉地对职业前途的规划。

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与学术精神

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与学术精神

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与学术精神我对政治正确性的最早接触是通过李慎之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

他在该文中写道:“在最近几十年的自由主义与民权运动的传统下,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名曰PC,中文译作政治正确性。

顾名思义,即一个公民有义务按照宪法规定,保持一国所奉行的政治原则和立场。

对于美国公民来说,一个政治上正确的人必须做到不能流露出任何歧视性的情绪。

这根源于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

而且这种潜在的约束已经约定俗成,大有越来越严的趋势,尤其是对于那些试图从政的人。

比如在美国对黑人的称呼的变化就是一个证明:早期本来叫nigger也无所谓,叫Negro则是比较正规的用法,现在则连这场称呼也完全可以打你耳光了,起码要叫black,最文明的称呼应该是AfricanAmerican。

你不要嫌罗嗦,这才是政治上完全正确。

这一类的变化词汇很多,比如主席叫做chairman,现在要叫做chairperson,否则就是侮辱女性,会引起鄙视,甚至仇恨。

李光耀在一次美国演讲中宣扬“亚洲价值”时,说完了“美国人认为‘人生而平等’,其实不然”这句刺耳的话之后,还自我解嘲的加了一句‘这样,我在政治上就不正确了’。

政治正确性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23我在这里引入PC这个词,目的是在说明目前学术界潜在的这种相同的倾向。

我国宪法在绪言中明确写道:“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学术与政治 读后感

学术与政治 读后感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作者:马克斯·韦伯、冯克利暂无简介学术与政治在线阅读地址学术与政治读后感第(1)篇“荡气回肠,充满敬畏”,这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最为直观的感受。

还是大学时代,作为一个学生,第一次读到“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这两本小册子时,虽然懵懵懂懂,但仍有“荡气回肠”之感。

这些年来,为了“生计”,暂时性地远离了“学术”、远离了“政治”,但这个火苗从未熄灭。

如今,作为一个工作很多年的人,再次读到这本小册子时,“荡气回肠”之余多了几分“敬畏之心”。

韦伯这两篇演讲诞生在那个“上帝已死”的时代,西方精神世界被工业分割得七零八落、普适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理性主义和实验精神遭受普遍质疑、生命没有终极意义……整个世界变成了“文明的碎片”,时代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这两篇演说的时代背景,大抵如此。

不过韦伯本人的科学训练,使他不易接受这样的思想立场。

韦伯认为,价值断裂不止发生在近代,而是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历史命运,是一个数千年来从未间断的“除魅”过程。

韦伯不想去“拯救上帝”、“拯救信仰”,他觉得这样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相反,他坦然接受了这个矛盾的价值世界,“任何没有勇气承认这一事实的人,都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表现”。

在韦伯看来,那个信仰与理性统一的时代已经成为往事,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知识人,便绝对不可以再去充当新时代先知的丑角了。

他应当做的,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力求保持“头脑清明”,并努力传播这种清明(虽然,清明之路的终点让人不寒而栗)。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韦伯这两篇演讲的“现代性”之争,仍然困扰着世界。

我们从五四的德先生、赛先生之争,跟韦伯的演讲诞生于同一时代,在“西方价值危机”时,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并努力吸收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精神,我们努力让国人相信欧洲已经不太相信了东西。

何其哀哉!(当然,毫无谴责民国启蒙大师们的意思,只是慨叹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历史在轮回。

这个问题貌似都困扰世人一百多年了,还一直困扰着。

学术与政治读书笔记

学术与政治读书笔记

《学术与政治》读书笔记一、引言《学术与政治》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一部重要著作,首次出版于1919年。

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探讨了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韦伯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二、主要内容学术与政治的界限韦伯认为,学术研究与政治活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客观性和真理性,而政治活动则追求的是权力和利益。

因此,他将学术研究者和政治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认为他们应该各自坚守自己的领域和职责。

知识分子的责任韦伯认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他主张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知识分子应该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不被权力和金钱所收买,勇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学术自由的价值韦伯非常重视学术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学术自由是保障学术研究质量和创新性的重要条件。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学者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未知的领域,推动学术进步。

因此,他主张政府和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学术自由,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三、思考与感悟读完《学术与政治》,我深感韦伯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他对于学术与政治的界限、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学术自由的价值等问题的阐述,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我认为韦伯对于学术与政治的界限的划分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跨越自己的领域去干涉对方的事务,结果往往导致混乱和无效。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各自的领域和职责,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其次,韦伯对于知识分子的责任的强调也让我深感认同。

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我们确实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学者胡适所著,深入研究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学术与政治》,我对学术和政治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学术界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胡适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他对学术的定义,他认为学术是对人类文明的总结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追寻真理的理性思维活动。

学术应该是独立自主、客观公正的,与政治无关。

然而,在现实中,学术往往会受到政治的干扰和控制,导致学术失去了独立性和客观性。

胡适深入分析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学术存在政治保护的必要性。

他认为政治对学术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要保护科学家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性,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思考;二是政治要提供学术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包括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支持等。

只有政治与学术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胡适也指出,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和控制也是学术发展的一大障碍。

政治的干预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偏袒、唯上而下的命令式研究和盲目效应。

政治的干与学术大力推行建设,导致学术界过分注重表面的荣誉和成就,忽视了真正的学术进步和发展。

因此,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必须有限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正是对这种关系的深入思考,使我对中国学术界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学术界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术界的人事任免和科研经费的分配等问题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二是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过分追求数量和表面的成绩,忽视了真正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三是学术界存在着浮夸风气和虚假学术活动的问题,使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了威胁。

读完《学术与政治》,我深感中国学术界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学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减少功利化的倾向。

其次,政治要提供充分的学术保护和支持,保证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学术界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学术与政治》是一本由赵洪宾所著的学术著作,该书围绕着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书的观点独特且有深度,对于读者来说,不仅能够拓宽视野,了解学术与政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能够引发对于学术和政治的思考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学术界以及政治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是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本书中,赵洪宾提出了“学术是政治的智囊团”的观点。

他认为学术界与政治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学术界以其理性和专业的特点,可以为政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而政治界的需要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术界,使得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这样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使得学术界与政治界的发展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进展。

其次,在书中,赵洪宾着重介绍了学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学术不仅仅是在学术界内部的活动,更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产物。

学者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现象,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而这种深入社会的研究和思考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才能够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

因此,学术界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赵洪宾也对于学术界的自主性进行了讨论。

在书中,他提到了学术界在政治影响下的依附性和自主性的变化。

他认为学术界应该保持独立性,不受政治力量的影响,保持学问的纯粹性,以便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然而,随着政治与学术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学术界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学者们需要保持警惕,保护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便能够真实地履行学术使命。

最后,赵洪宾还深入探讨了学术评价体系对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影响。

他认为学术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术的原创性和质量,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引用次数。

他指出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特别是以SCI等国际刊物为依据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导致学术界过分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速度,从而忽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阅读书目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阅读书目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课程阅读书目1、《政治科学》,【美】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2、《政治学》,【英】安德鲁·海伍德,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4、《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5、《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美】罗伯特·古丁等主编,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6、《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美】拉斯维尔著,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7、《学术与政治》,马克思韦伯著,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8、《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法】雅克·德里达,胡继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9、《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著,任晓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10、《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美】W·菲利普斯·夏夫利著,新知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11、《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美】格林等著,徐湘林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2、《政治社会学导论》,【美】安东尼·奥罗姆著,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13、《比较政治学》,【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14、《比较政治学导论》,【美】霍华德·威亚尔德,娄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5、《西方政治思想史》,【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16、《政治思想导读》,【英】彼得·斯特克等著,舒小昀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7、《民主的经济理论》,【美】安东尼·唐斯著,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18、《民主新论》,【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19、《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懂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0、《民主的模式》,【美】赫尔德著,燕继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21、《民主与市场》,【美】亚当·普沃夫斯基著,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2、《民主与信任》,【美】马克·E·沃伦编,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23、《民主及批评者》,【美】达尔著,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4、《参与和民主理论》,【美】卡罗尔·佩特曼著,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25、《政治的概念》,【德】卡尔·施米特著,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6、《政治的回归》,【美】查特尔·墨菲著,王恒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7、《政治的终结》,【美】卡尔·博格斯著,陈家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8、《寻找政治》,【英】齐格蒙·鲍曼著,洪涛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29、《自然政治论》,【法】霍尔巴赫著,陈先太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30、《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美】李普赛特著,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1、《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句力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32、《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33、《官僚政治》,【美】B·盖伊·彼得斯著,聂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4、《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美】杜鲁门著,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5、《政治与命运》,【英】安德鲁·甘布尔著,胡晓进罗珊珍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6、《世界政治》,【英】詹姆斯·马亚尔著,胡雨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7、《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38、《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美】林德布洛姆著,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39、《自由主义》,【英】约翰·格雷著,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0、《自由论》,【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盛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41、《自由史论》,【英】约翰·阿克顿著,胡传盛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42、《自由的逻辑》,【英】迈克尔博兰尼著,冯银江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3、《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美】沃特金斯著,黄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4、《权利与繁荣》,【美】奥瑟·奥尔森著,苏长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45、《权力》,【德】尼克拉斯·卢曼著,瞿铁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46、《权力论》,【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7、《市民社会》,【英】基恩著,玲愉魏国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48、《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49、《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美】茱迪·史坷垃著,刘满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50、《少数的权力》,【加拿大】威尔·金里卡,邓双冈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51、《政治论》,【荷】斯宾诺莎著,冯炳坤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2、《政治论》,【英】洛克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53、《君主论》,【意】马基雅维利著,张志伟、梁辰、李秋零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4、《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向兆武译,商务印书管2003年版;56、《政治哲学导论》,【英】亚当·斯威夫特著,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7、《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迈克尔·欧克肖特著,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58、《正义论》,【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59、《社会正义原则》,【英】戴维·米勒著,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0、《社会正义要素》,【英】霍布豪斯著,孙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61、《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2、《失衡的承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端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63、《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美】雷蒙德·塔塔洛维奇等编,吴念等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64、《想像的共同体》,【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睿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6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铭等译,商务印书管2000年版;66、《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澳】安德鲁·文森特著,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价值无涉

《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价值无涉

马克思韦伯作为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但他也对政治、经济领域做出极大的贡献。

对韦伯的赞誉不胜枚举。

韦伯的不朽源于他令人‚恐惧‛的理智。

《学术与政治》是《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这两篇演讲的集合。

《圣经.旧约》上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在演讲中,韦伯提出了放之四海皆准的两条真理‚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

一个人,不论治学,还是从政,都应以此为立言立身的标准。

人,都是有主观判断和主观色彩的。

但当一个人‚以学术为业‛时,尤其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它必须是价值中立的。

‚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

‛这就是价值中立的标准!韦伯所处的时代,和今日中国有某些类似的地方。

某些学术人失去了作为学者的尊严,如同在政治领域,政治家们被官僚体制和经济利益所愚弄,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都在被引诱、欺骗、蛊惑中走向腐败。

因此不论是治学还是从政,学术与政治应该而且必须分离,学术研究应该客观,应遵循价值中立的学术标准,不应存在所谓的社会性与政治性。

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影响了西方公关管理的发展。

所谓的守夜人政府就是为了限制国家‚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韦伯提出的三种威权形式,本身存在了一定的内在转化规律。

在西方,某些领导人依靠超凡的个人魅力,形成了魅力型支配;但当领导者和人民群众在领导人的魅力中丧失理智时,传统的权威支配便形成了。

相较而言,如果从政者能够恪守‚责任伦理‛官僚型支配是做好的治理模式。

‚政治人格‛的强大源于韦伯所说的‚使命的召唤‛,追求‚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

唯有这样,‚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寻求得救之道-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教育学原理孙景景 21303002《学术与政治》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而编成的一本著作。

关于这篇演讲发表的日期,各种文献的说法不一。

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在1918-1919年间。

我所读的《学术与政治》是收录在一套《韦伯作品集》中,这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

与85年版由张汉裕先生节译本和钱永祥先生编译的《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Ⅰ)》更有可读性。

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i书名:学术与政治作者:(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9-1版次:1页数:340字数:267000印刷时间:2010-9-1开本:大32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 S B N:9787549500529包装:精装21090795(二)作者简介1、韦伯的生平和性格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ii《学术与政治》导论一就是韦伯小传,出生在爱尔福特城的韦伯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名训练有素的法律家,并且担任参议员,母亲是个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教徒,韦伯居住之地所比邻者都是学界与政界知名人士。

这些文化资本iii无疑对韦伯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奠定了基础。

但韦伯父母对许多社会问题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日益疏远的夫妻关系也对其矛盾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论胡适的学术与政治关系

论胡适的学术与政治关系

系胡适 学术历程 , 从传统文化、 现代哲学基础 和身份认 同等角度 , 对胡适学术 与政 治的 关系给 予新颖 而全
面 的解 释 与 评 价 。
关 键 词 :胡 适
学术
政 治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 23 (0 1 0 —0 9 -o 0 1 3 8 2 1 )2 18 _ 3
引用的就 是立德 、 立功 、 立言的三不朽论。五十年匆匆地 过去了 , 但是我 第一次发现这些不朽 的话 的深刻印象却

直 没有 毁 灭 。 ” 五十 年 过 去 了 , 适 对 “ 立 ” , 就 是 他 说 的 “ 胡 三 观 也 三
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非政治 的基础。现在我们虽然因时势 的需要 , 不能不谈政治问题 , 但我们本来 的主张仍旧不当 抛弃的 , 我们仍旧要兼顾 到思 想与文化 的方 面的。 所 ”
徒 , 适 是 沿 着 杜 威 的经 验 论 路 线 , 文 学 与 整 个 社 会 、 胡 将 与政治联系起来 。 胡 适 曾大 声 疾 呼 : 人 生 的 大 病 根 在 于 不 肯 睁 开 眼 “

以及 生育训练那些工人商人 的父母祖宗 , 以及 他以前和 同时的社会 ……都 永远 不朽。 也 就是说 , 了“ ” 除 德”、
“ ” “ ” 外 , 切 都 不 朽 , 现 平 民 的 伟 大 。这 篇 功 和 言 之 一 体 文章 是 胡 适 在 母 亲死 后 写 的 , 着 特 殊 的 用 意 , 是 他 并 有 但 没有 否 定 “ ” “ ” “ ” 德 、功 和 言 的不 朽 , 而这 三 者 的 不 朽 正
青海社会科 学 2 1 第 2期 0 1年
论 胡适的学术 与政治关 系

读《学术与政治》有感

读《学术与政治》有感
如果极端偏向“信念伦理”会导致用道德上为善的目的使道德上有害的手段和副产品圣洁化。就像人类历史上,想要消除暴力局面就会使用更大的暴力。在政治上,单纯强调信念伦理就会导致意图决定论,从而陷入政治浪漫主义的泥淖,这种以良好的愿望为幌子,圣洁化其手段,而把最后的不良后果推给上帝。回望中国的发展历史,单纯的信念伦理为中国带来了很多麻烦,诸如文化大革命、大跃进、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等等。但反过来过度强调“责任伦理”的话,也会导致为了承担责任而趋向机会主义泛滥,行动者也可能会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理论,不择手段去实现目的。极端的“责任伦理”还会偏向“工具理性”的观念,如果工具理性过分膨胀,价值理性则严重萎缩,工具理性压倒甚至代替了价值理性,造成了意义世界的失落。意义的失落导致了信念的丧失,信念的丧失又导致责任的缺失,最终出现的是信念与责任的双重沦落。
所以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不能截然对立,我们应该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它们。将两者相互补充,在以政治为业中需要二者的相互配合。
针对现在学术界多元化的价值理论,我认为应该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用哲学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个理论观点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上面说到的科学来说,我们要看到科学带给人类的进步好处,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因为其为在并发展也是人类自己的选择,而对于科学带来的环境污染、战争等等坏处,我们不能把人性的偏离造成的伤害怪罪到一个产品身上,而是更应该注重人性的反思。用韦伯的话说就是我们要处于一个“价值无涉”的状态,坚持科学式的中立、美学式的回应。
在以“政治为业”中,韦伯强调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必须具备的三大素质:激情、责任感、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政治家这一特殊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欲望,他们拥有的“权力”可以无限制的满足人性中的欲望,但是一旦这样做的话就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微博说:“政治家每时每刻都要在内心征服一个十分无聊,却又十分符合人情的敌人:一种十分庸俗的虚荣,它是对事业采取不脱离现实的一切献身行为的死敌,是保持距离的死敌,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同自我保持距离的死敌。”所以,一个政治家要求的是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更重要的道德。在说到“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时,韦伯提出了两个概念——“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两者之一的准则支配。“信念伦理”更注重的是行为者一开始的意图,强调目的的合理性,具有很鲜明的“彼岸性”。“责任伦理”要求行动者加强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认知、审时度势的做出选择并对其行动后果承担责任,强调工具合理性,注重的是“此岸”的现实世界。我认为这二者和韦伯提到的另一个概念很相像,就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信念伦理”对应“价值理性”、“责任伦理”对应“工具理性”。无论是哪一个概念都不能走极端的偏向于一个方面而完全否定另一个方面。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荫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24日),出生于广东东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 是“文学院四才子”之一,曾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其代表 作有《中国史纲》。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逝,享年37岁。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3
第十一章改制 与“革命”
4
附录
5 《国民阅读经
典》(平装) 书目
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商代文化 第二节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奴隶 第三节庶民 第四节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家庭 第六节士 第七节宗教 第八节卿大夫 第九节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楚的兴起 第二节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晋楚争霸 第四节吴越代兴 第五节郑子产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秦的变法 第四节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国际局面的变迁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初入政治学科,初读政治典籍,对于我来说的确是对思想思维转变的考验。

而对于《学术与政治》一书,也恰巧让我略微认识到政治,体会到了研究政治的学术价值。

《学术与政治》其实是德国社会学思想大师马克思·韦伯应慕尼黑一个青年学生组织之邀而发表的两篇即兴演说,其包括“以学术伟为业的意义”与“以政治为业的意义”。

这两篇演讲在结构上都大致相同,每一篇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两篇演讲都从客观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学术与政治的环境,分析了将学术与政治作为志业的可能性,并且讨论了作为一名学者或者政治家所需要的能力与品格,即他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

然后,两篇演讲又从主观的角度告诉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以学术为业或以政治为业的人,探讨了对这两种的要求与期望。

一、以学术为业的意义以学术为业,就是以进行学术研究作为职业的人。

首先,作者通过比较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外部环境的区别向我们介绍了的以学术为业人的大致情况,并在这篇演讲的第一节里就提出了对于年轻学者的希望,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对未来负责的人,他不仅要作为一名学生认真努力地读书,而且要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平日所学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影响这个社会使学术之风刮起来。

其次,作者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又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必须是满怀兴趣、满怀热情的去研究学术。

兴趣对于学生研究极其重要,如果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范围不感兴趣,又如何可以投入热情去研究呢?又如何让获得研究中的灵感与机遇呢?当讲明了何为以学术为业以及对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后,作者便向我们系统介绍了学术研究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是需要方法与工具的,通过这些方法告诉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学术终要面对日常生活的现实,进行学术研究就是要获得更精深的知识从而获得生活中的技术,对事物或对人进行控制,同时也让我们获得头脑的清明,做事要有思维逻辑要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

论学术、教育与政治——以《以学术为业》为视角

论学术、教育与政治——以《以学术为业》为视角

论学术、教育与政治——以《以学术为业》为视角
林宇晖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以学术为业>是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一篇演讲稿,主要阐述了韦伯德国大学面临的难题与危机,提出了对于大学的学术、教育的设想,认为学术应该是专业化、理智化的过程.本文主要剖析了学术的真谛、学术与政治、教育应该包容价值的多元性以及科学所作出的贡献.
【总页数】2页(P226-227)
【作者】林宇晖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江苏,211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J],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国高端学术影响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5期刊)"高被引"论文作者全国高端学术影响力分析 [J], 周伟;杨永祺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规范问题探讨——以学术共同体为视角 [J], 朱明轩
4.让学术回归学术——政治视角的思考 [J], 井建斌
5.新时代学术期刊引领学术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
——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分析视角 [J], 任嫦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有感
1919,是个动荡的年代,刚刚走出战争阴霾的德国有着太多太多的感慨和反思。

而作为这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的韦伯更是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思虑。

正如里凯尔特所言:“长期的疾病缠身,在他身上留下了持久的印记,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促成了他严肃的心情。

年轻时金子一般的幽默感,如今只偶尔有所闪现。

韦伯似乎成了一个苦行者,有时甚至十分阴沉……虽然从本质上说,在凡是年轻时就认识他的人来看,韦伯依然是那个韦伯,他不但依然宽厚仁慈,并且政治和学术也同样继续对他产生吸引力,这种双重的关切左右着他的全部生活和工作,这是局外人也能轻易看出的。


我想这是一个思想家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有一点时代造英雄的意味在里面。

真正的思想家是热情的也必须是深沉的。

如果要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就必须有一种“双重性格”即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一方面对学术本身怀着一种强烈的崇拜和喜欢,另一方面对学术的思考要出奇的冷静和客观。

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点才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以上看似与这里的主题不相干,但我想说的是,正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韦伯,造就了他的《学术与政治》。

在通读了全书后我首先的感觉就是,有点乱,很多时候很容易就被绕进去了。

后来经过老师一番提醒,跳出了书本身,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就显得清晰多了。

韦伯的时代是个令人迷惑的时代,很多压抑已久的问题都在这个时候一起喷薄而出了,虽然之前有过漫长的铺垫,但当这一切真的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是陷入了迷茫,必经的迷茫。

在《以学术为业》中,一直都在贯穿着对“科学存在意义”的探讨。

在每一段中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又都没有很明确的正面回答。

当时以为是自己没有领悟大师的意思,后来才明白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韦伯自己也没有从自己的矛盾思维中走出来,也还没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作为一个没有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情况下,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寄托而早已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当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对这种“统领性”地位的寄托进行质疑的时候,人们就陷入了极度的价值混乱和-彷徨。

在这个时候,一些敢
于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对西方文明进行了正面的反思。

虽然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在思想的解放上,他们至少还是那批去试探的前列的人。

在韦伯的探索中,他试图从学术和政治中去寻找意义,但他又说,它们都是世俗的,找不到意义。

无论是“概念工具”还是“理性实验”,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基督教,还是想回去。

很多中国学者都说“把基督教从西方著作中抽离出来,剩下的只是一盘散沙。

”这就是所谓的时代烙印吧。

同样的迷茫在《以政治为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12篇环环相扣的段落中,韦伯一直在寻找“什么样的人能够以政治为业”。

他首先为政治下了个定义,并提出了权利的内在三种类型,后来又才能够很宏观的角度谈到《近代国家和职业政治家的出现》,认为“同经济的追求一样,政治即可以是一个人的副业也可以是他的职业……但是这些把从政作为副业的临时性辅助性势力,自然不能令君主满足。

他必然会尽力网罗一批助手,完全彻底地服务于他,于是使这项工作变成了他们的主业”。

紧接着在《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中,他又提到了“为”政治生存和“靠”政治吃饭的人。

“为”政治生存的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耗费很多精力来获得丰厚收入的人,由此提出“政治是一个奢侈的玩具”,“富人在其整个生活取向中,总有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立足点,即他对自己生存的经济‘安全’的关切”,从而产生“食利者”。

然而“靠”政治吃饭的人,就是纯粹的“食禄者”或领薪的“官吏”。

在《专业官吏的兴起》中,他又否定了以上两种人,认为“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一支高度素质化的专业劳动力……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的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在次他探讨了专业官员、政治领袖,并且提到了在阁僚、官吏、君主之间的博弈与平衡。

紧随其后,韦伯在《职业政治家的来源》中,探讨了一些职业政治家的三个主要类型:僧侣阶层、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文人、宫廷贵族、由小贵族和城市食利者组成的显贵阶层、法律学家。

然而韦伯又在之后的论述中,再一次否定自己的设想,转向下一群人——新闻工作者。

在《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中,韦伯先是罗列了一些新闻工作者具有的一些十分难得的适于以政治为业的品质,然而后来他发现,“如果说作为职业政治家类
型之一的新闻从业者,是个历时较为久远的现象,那么党内官员却只是近几十年,甚至一部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从而,他“为了搞清楚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又转而探讨政党和组织。

紧接着两篇《政党的经营》和《英、美、德三国的政党》分析了政党在政治领域如何能够生存、斡旋、获利,并且探讨了英美德三国政党政治的情况并且进行了比较。

德国的具体情况在其后的《德国政治家的现状》中又经过一番探讨,“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政党中都有对领袖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敌视,社会民主党也不例外,这使得政党形态的未来发展和所有这些机会,依然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最后两篇因本人能力有限,没能得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结论,在这里就不敢献丑了。

还是依我在开头所言,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试图寻找“什么样的人能够以政治为业”“什么样的人能够以学术为业”,但是在那时代的背景下,他终究还是没能回答自己的问题。

然而韦伯的迷茫,是其时代的迷茫。

一战给欧洲带来得不仅是肉体的创伤,其背后心灵寄托上的空虚更是痛彻心扉的。

但是,我们说这是时代的必然,任何人、使用任何手段,都不能阻止时代的大潮,发展的步伐。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貌似都没有答案,但是却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锲而不舍地去探寻,即使没能回答,也是一种探索。

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感受、去体悟,伟人的情怀,借之尝试着去回答,我们今天的迷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