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pdf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和演化历史
维普资讯
20 年 3 08 月第 2 卷第 1 8 期
地质学报
V 18 o M r 08 o2 N . . 1 a. 0 , 2
青藏 高原 东缘岷 江断裂构 造特征 、变形序 列和演 化历史
司建 涛 ,刘顺
( 成都理 工大学地 球科 学学院,成都 6 0 5) 109 摘要 :岷江断裂是 青藏 高原 东缘 的重要 边界 断裂, 南北 向延伸 。 呈 地球物理场 背景及地质演化历 史的研 究表
明 , 江 断 裂是 一条 具有 长期 发 展 历 史 的 大 断 裂 。岷 江 断 裂 的 活 动 具 有 多期 次 性 :晚 古 生代 时 已 经存 在 ,为 张性 岷
断裂 ;中生代受北东一 南西方向挤压 ,产生右旋走滑运动 ;新生代 以来 ,区域应 力转 变为北 西一南东向挤 压,随 着青藏 高原 东缘物质 向南东方 向逃逸 , 岷江断裂在逆 冲的 同时伴 随着左 旋走滑 , 现在的 G S 量结果显 示, P测 岷
反映了两河 口断层的早期右旋活动。与两河 口断层平行的 系列顺 层断层 上还 观察到水 平擦痕 和正 阶步 ,显示 了岷
一
江断裂的左旋。 总之 , 两河 口断层 , 早期显示右旋走滑运动, 晚期显示左旋走滑运动
l 5 3o
......... ......................
中川主 寺断层 未观察 到实际 的断层 面 。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1.断层相关褶皱在断层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褶皱或与断层作用有关的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认为褶皱的产生、发育都与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任何复杂的褶皱都可以由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组合而成。
2.断层转折褶皱(Fault一BendFold)SuPPe(1983)建立了断层转折摺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模型,断层(台阶状断层)由下断坪(水平断面,位于较低层位)、断坡(倾斜断面)、上断坪(水平断面,位于较高层位)组成。
当上盘地层通过断坡时发生褶皱,形成断层转折褶皱。
大邑背斜深部构造样式主要是断层转折褶皱及在断层转折褶皱产生过程中,在断坡处引发的突发构造和在上断坪处产生的次级断层构成(图1)。
断展褶皱(Fault-propagation fold,FPF),或称为断层传播褶皱,或断层扩展褶皱,也被称为断层端线褶皱。
断展褶皱的形成与断坡的形成大致同时,所形成的褶皱背斜一般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前翼陡,后翼缓,在较低层位上的背斜构造为尖棱状,在较高的层位上背斜可能出现平顶,是断层扩张作用的结果。
背斜的轴面向岩层运动的方向倾倒。
上盘断层的断距在断坡方向上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于断层端线。
断层端线位于前方不对称向斜的最下枢纽处。
图1 断层转折褶皱的形成过程以单个台阶状断层产生的断层转折褶皱为例(图1),图中轴面A、B(固定轴面)终止于下盘的X、Y点,轴面A‘、B’(活动轴面)终止于上盘的X‘、Y’点,当地层沿断层运动时,轴面A、B相对于下盘保持静止,上盘地层在通过轴面A、B时发生变形,轴面A‘、B‘则随着上盘地层一起运动,上盘地层在通过轴面A‘、B’时不发生变形;在断层开始位移的时候,首先形成两个膝折带A一A‘、B一B’(图1. a),随着位移的增加,两个膝折带的宽度增加,构造幅度增大,背斜平顶宽度减小(图1. b);当点Y‘到达点X时,轴面B‘突然停止随上盘的移动,并在X点固定于下盘,而轴面A从下盘点X被释放,开始随上盘点Y’运动,这时,构造幅度与膝折带A一A‘、B一B’的宽度达到最大,背斜平顶宽度达到最小,这时轴面A、A‘为活动轴面,轴面B、B‘为固定轴面(图1.c。
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解释、平衡与恢复——以川东大池干构造为例的开题报告
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解释、平衡与恢复——以川东大池干
构造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断层相关褶皱是构造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于理解构造演化、油气勘探等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川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中大池干构造是一个研究较为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川东大池干构造的构造特征、平衡状态和恢复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制,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大池干构造的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
2.大池干构造的平衡及其过程研究;
3.大池干构造的恢复历史及成因机制分析;
4.川东地区其他断层相关褶皱构造的对比分析。
四、研究方法
1.野外实地调查:通过采集大量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图、剖面图、野外照片等,对大池干构造的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记录;
2.物理模拟实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模拟大池干构造的形成演化过程,探究构造的成因机制;
3.结构地质学方法:通过对大池干构造的平衡状态和恢复历史的研究,结合结构地质学方法,解析构造演化的历史过程。
五、研究意义
通过对川东大池干构造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其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制,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断层相关褶皱构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川盆地周缘冲断带构造演化及变形差异性研究
经历 了四期 逆冲变形 : 印支 期 、 中侏 罗世早 期 、 晚侏 罗世一早 白垩 世及 新生代 , 构 造变 形在平 面上 以叠 加构 造 为特
征, 剖面上 以中一 下三叠统 为界 , 滑脱层 以下 , 基底卷 入型 冲断构造 、 反冲构造 及断层相关 褶皱较 为发育 , 而在该 滑 脱层之上 冲断构造 和反冲构造不发育 。大 巴山前 陆冲断带主要经历 了三期逆 冲变形 : 印支期 、 中侏 罗世 中一 晚期及
为 南北 两段 。米仓 山 和大 巴 山属于 秦岭 造 山带南 部 边 界 的一 部分 , 其 构造 演 化 和变 形 受 秦 岭 造 山作 用 的控制 。本 文 在前 人 研 究 工 作 的基 础 上 , 结 合 四川 盆 地周 缘 冲断 带典 型地 震剖 面解 释及 演 化剖 面 的编 制, 对 龙 门山南 北两 段 、 米仓 山和大 巴山前 陆冲 断带
的构造 演化 及 变形 差异 进行 了对 比研 究 。
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正演模型与实例分析
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正演模型与实例分析张猛;贾东;王毛毛;李志刚;李一泉【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3(59)6【摘要】斜向逆冲作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研究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识别断层相关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Trishear 4.5、Gocad以及Trishear3D软件构建一系列不同滑移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二维正演剖面,通过连接一系列不同排列方式的二维剖面建立了三种不同逆冲滑移方向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的假三维模型,通过不同假三维模型的比较分析来探讨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发现,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区别于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特征主要有两点:①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层面等高线图上的最高点与后翼等高线中点的连线以及水平切面上的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断层走向垂直,而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的最高点以及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断层走向斜交,并且最高点与后翼等高线中点的连线方向或者核心点与后翼中点的连线方向均与逆冲滑移方向一致;②在褶皱平行断层走向纵剖面上,正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各个层面最高点的连线是直立的,而斜向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各个层面最高点的连线发生倾斜.通过这两个特征可以判别褶皱是否存在斜向逆冲以及逆冲的方向.将模型分析结果运用到四川盆地西南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所覆盖的邛西背斜和大兴西背斜的实例中.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背斜均存在右旋斜向逆冲,逆冲方向与各自断层走向的夹角均为70°左右,邛西背斜和大兴西背斜的逆冲方向分别是NE79°和NE77°左右,这与龙门山南段晚上新世以来的主应力方向以及反演的汶川地震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总页数】11页(P1207-1217)【作者】张猛;贾东;王毛毛;李志刚;李一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J], 贾东;陈竹新;罗良;胡潜伟;贾秋鹏;李一泉2.准南逆冲褶皱带逆冲断层构造活动与油气运聚 [J], 杨庚;李伟;李本亮3.一个褶皱和逆冲断层带中的断层和裂缝系统——来自玻利维亚的一个实例 [J], Juan;-;Mauricio;Florez;-;Nino;郑建清(译);陈钦保(校)4.逆冲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及其在四川盆地大池干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J], 李军;尹宏伟;张洁;徐士进5.准南逆冲褶皱带超压与逆冲断层持续活动 [J], 杨庚;李伟;李本亮;王晓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县渔子溪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链成生分析
汶川县渔子溪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链成生分析陈宁;王运生;蒋发森;苟富刚【摘要】Under the influence of 5. 12 earthquake, the geo-hazards are extreme serious in the reach of the Yuzi Stream form Gengda to Yingxiu. The geo-hazard chains are also very prominen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stream. Based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geo-hazard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y are (1) instability and crash of the highly weathered rock-mass and soil on the upper slopes, (2) collapse of massive rock-mass slope, and (3) local downpour types of debris flows. The geo-hazards are controlled by seismic fault and the density is higher on the north shore. They show significant devi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Maowen fault zone. 51 collapses and 17 debris flows are analyzed. The geo-hazards mainly took place on the slopes steeper than 40°. The instability positions are mainly upon the parts with slope gradients more than 0.4 and failure zones distrib-ute on the upside of the slopes. Debris flows mainly occur in the valley of the large slope and manhood. The geohazard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small-scale single collapses and debris flows induced by rainfall.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geo-hazard chains: ( 1) geo-hazard chains due to inner dynamic-" earthquake → collapses → stream squeezed, road destroyed and the barrier lakes". The genetic process includes three stages; high-speed start, glide motion, stoppage; (2) geo-hazards chains due to the inner and outerrndynamic coupling effect-" earthquake → collapses and shattered mountains → rainstorm → debris flows → stream squeezed, road destroyed and the barrier lakes". The genetic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repa ration, dam-breaking after the valley blocked, bed-making and stoppage. The genetic conditions of geo-hazard chain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vulnerable geology environment, high steep slope (>50m, >40°) collapsed and shattered by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the heavy rainfall and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blocking the river.%渔子溪下游耿达乡-映秀镇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震害最为严重、灾害链效应最为显著的河段之一.本文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力求揭示该河段地质灾害的特征及灾害链的成生过程、成生条件.依据震害特征,将地质灾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土体失稳坠落、块状岩质边坡滑移式垮塌及局地暴雨启动型泥石流3类,并分析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灾害点的空间展布受控于发震断裂,且北岸发育密度更大,茂汶断裂两侧差异显著.对51个崩塌点及17条泥石流研究发现,地震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0.4倍坡高以上)及地貌突出部位,且大纵比降的壮年期沟谷易发泥石流.同时,诱发因素的转变致使地质灾害向降雨主导的小规模单体崩塌、泥石流方向发展.区内主要存在2种地质灾害链:(1)内动力地质灾害链“地震→崩塌→压迫河道、毁路或形成堰塞湖”,其成生过程经历高速启动、滑移运动、堵河3个阶段;(2)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地质灾害链“地震→崩塌、震裂山体→暴雨→泥石流→压迫河道、毁路或形成堰塞湖”,成生过程可划分为启动、堵塞(沟谷后)溃决、铺床、堵河4个阶段.灾害链的成生条件概括为:脆弱的地质环境;强烈地震动震垮、震裂高陡斜坡( >50m,>40°);强降雨及适宜的堵河条件.【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20)003【总页数】10页(P340-349)【关键词】5·12汶川地震;8·13强降雨;地震地质灾害;成生过程;成生条件【作者】陈宁;王运生;蒋发森;苟富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大地震,87000余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失踪,灾区面积达30余万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过万亿元人民币。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1.断层相关褶皱在断层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褶皱或与断层作用有关的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认为褶皱的产生、发育都与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任何复杂的褶皱都可以由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组合而成。
2.断层转折褶皱(Fault一BendFold)SuPPe(1983)建立了断层转折摺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模型,断层(台阶状断层)由下断坪(水平断面,位于较低层位)、断坡(倾斜断面)、上断坪(水平断面,位于较高层位)组成。
当上盘地层通过断坡时发生褶皱,形成断层转折褶皱。
大邑背斜深部构造样式主要是断层转折褶皱及在断层转折褶皱产生过程中,在断坡处引发的突发构造和在上断坪处产生的次级断层构成(图1)。
断展褶皱(Fault-propagation fold,FPF),或称为断层传播褶皱,或断层扩展褶皱,也被称为断层端线褶皱。
断展褶皱的形成与断坡的形成大致同时,所形成的褶皱背斜一般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前翼陡,后翼缓,在较低层位上的背斜构造为尖棱状,在较高的层位上背斜可能出现平顶,是断层扩张作用的结果。
背斜的轴面向岩层运动的方向倾倒。
上盘断层的断距在断坡方向上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于断层端线。
断层端线位于前方不对称向斜的最下枢纽处。
图1 断层转折褶皱的形成过程以单个台阶状断层产生的断层转折褶皱为例(图1),图中轴面A、B(固定轴面)终止于下盘的X、Y点,轴面A‘、B’(活动轴面)终止于上盘的X‘、Y’点,当地层沿断层运动时,轴面A、B相对于下盘保持静止,上盘地层在通过轴面A、B时发生变形,轴面A‘、B‘则随着上盘地层一起运动,上盘地层在通过轴面A‘、B’时不发生变形;在断层开始位移的时候,首先形成两个膝折带A一A‘、B一B’(图1. a),随着位移的增加,两个膝折带的宽度增加,构造幅度增大,背斜平顶宽度减小(图1. b);当点Y‘到达点X时,轴面B‘突然停止随上盘的移动,并在X点固定于下盘,而轴面A从下盘点X被释放,开始随上盘点Y’运动,这时,构造幅度与膝折带A一A‘、B一B’的宽度达到最大,背斜平顶宽度达到最小,这时轴面A、A‘为活动轴面,轴面B、B‘为固定轴面(图1.c。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发展概要自从Rich(1934)研究阿巴拉契亚前陆冲断褶皱带以来,在7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冲断推理构造及断层相关褶皱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地壳浅部的褶皱变形与下伏断层的滑移有关。
Suppe(1983)发表的《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一文,详细地阐述了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特征,提出了上盘褶皱与下伏相关断层滑移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随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研究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相继总结了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的构造模型和成因机制,为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提供了理论依据(Suppe和Medwedeff,1990;Jamison,1987;Shaw等,2005)。
本次报告在课堂学习以及查阅前人文献的基础之上,概要的阐述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滑脱褶皱的几何学特征以及运动学特征,并简要的说明如何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角度参数关系图和滑移图来解译地震反射图中的断层相关褶皱。
二、断层相关褶皱的基础理论1.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我们将形成机制与断层活动有成生关系的褶皱称之为断层相关褶皱。
根据断层性质可将断层相关褶皱分为与逆断层相关的断层相关褶皱和与正断层相关的断层相关褶皱。
在自然界中,断层相关褶皱按照形成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
而且这三种类型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
①断层转折褶皱:由于断层转折弯曲,断层上盘岩石在下伏断层转折部位发生运动时形成的褶皱。
②断层传播褶皱:由于断层产状改变,逆冲断层由深部层位向浅部层位扩展时,由于应力的减弱,断裂变形被褶皱变形所取代,在其前锋断层端点处形成传播褶皱。
③断层滑脱褶皱:也称为滑脱褶皱,与断层传播褶皱相似,形成于断层端点,但与断坡无关,是发育在平行层面的滑脱面或冲断层之上的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缩短 ( P ) L S 的纯剪 变形 结果 ;在 断层 弯 曲褶皱 中 的磁 组构 基 本上 都 是弱应 变 的初始 变 形组构 ,背斜 前 翼 比后 翼应 变略 强 ,断层 下盘 没 有 显示 出有 限应 变. 断层 扩 展 褶皱 的 三角 剪切 带是 有 限应 变 最
为 集 中的地 区,其 中的磁组 构特 征 大致 符 合 运 动 学模 拟 的 预 测结 果. 磁 组 构 所 指 示 的构 造 应 力 场 在整 个剖 面上 基本 是一 致 的 ,主 要为 NW— S 向的 挤压 缩 短 ,这 与龙 门 山褶 皱 冲 断 带的 区域 挤 压 E
以 看 出 扁) r 皱 ( 】b . 同 时 应 用 T s ̄r . 软 件 .我 们 通 图 ( ) r h a I i 过 】演 模 拟 检 验 了这 条 断 层 相 荧 褶 皱 车J 音J 的 合 } , i ! I 造 面 理 性和 平 衡 性 . 在 这 些 断 层 相 关 皱 的 两 南 走 同 延 仲 方 向 .可 以见 到 白 垩 系 顶 部 和 古 近 系 生 长 地 层 以 受 新 近 系地 层 不 雅 台 现 象 . 说 明 构 造 变 形 时 问 应 该 为 白 纪束 新 生 代 期 . 1: 要 有 中细 糙 砂 叫主
应变 可 能会小 些 ,位 移量 小 的逆 冲岩 席 反 而会 有 显
著 的内应 变. 由此 可 见 ,褶 皱 冲 断构 造 变 形 的运 动 学分 析应 该建 立 在平 衡 剖 面 与有 限应 变分 析 相 结合 的基 础 上_ 】 .变 形 岩 石 的 磁 化 率 各 向 异性 ( AMs )
* E ma :di n U e u c * — i j @ j.d . n l a
维普资讯
自鞋科乎遗厦 第 卷 箬2 2 7 . C 年2 0
岷江—雪山梁子断裂带的时空构架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摘 要: 岷 江一 雪 山 梁子 断 裂 带的 大地 构造位 置位 于扬 子 大陆 北缘 与华 北 大 陆南缘 的结合 部 , 地 质 背景 十分 复杂 。此 区域 内以前地 质 工作 者及 专 门研 究此 问题 的研 究人 员对岷 江一 雪 山梁子 断裂带 的认 识 存在 很 多分歧 , 本 文 通过 分析 研 究对 其 时空格 架及 演化特 征提 出一些 自 己的认 识 。 关 键词 : 断裂 带 ; 时 空构 架 ; 物质 组 成 ; 断裂特征 ; 演化特 征 ; 地震 活动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3 0 .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l 5 ) O 3 一O 1 3 4 —0 3
2 岷 江一 雪 山粱 子断 裂带 的物 质 组成 、 变形 及断裂
特 征
2 . 1 断 裂带 内部 物质 组成 岷江一 雪 山梁 子断 裂 带 内部物 质组 成为 总体无
加 曲囊 、 多吉、 斯纳 隆德 、 羊洞 河 、 绵羊 场 、 两 河 口向 南出图, 测 区 内长 约 7 5 k m; 岷 江 东 断 裂从 北 向南 经 过杀务、 红 岩 沟 沟尾 、 贡 嘎梁 、 卡 卡道 班 、 红 星 乡、 元 坝 乡、 : 犬屯 、 郭 小寨 、 上寨、 中寨 、 于海子、 郎盖 , 在 拉 赤南 消 失 , 测 区 内长 约 1 l O k m左右, 岷江东断裂 由 断 裂 的活动 特 征 、 第 四纪 的分 布 特 征 从 北 向南可 分 为: 岷江东 断裂 北段 ( 杀 务一 贡 嘎梁 ) 、 岷江 东断 裂 中 段( 贡嘎梁 一元 坝 乡 ) 、 岷江 东 断裂 南段 ( 元坝 乡一 拉 赤) , 岷 江 断 裂 北 端 交 与 塔 藏 南 断 裂 并 不 再 向北 延 伸。 岷 江断裂 空 间位置 分 布范 围详 见 图 l 、 图2 、 图3 。 雪 山梁子 断裂 分 为雪 山梁 子北 断 裂 和雪 山梁子 南 断裂 : 雪 山梁子 北 断 裂 由西 向 东分 别 出露 于 元坝 子、 新店 子 、 镇元、 观音 岩延 伸 至海 子 沟 。 侧 区内长 约 5 0 k m, 近 东西 向展 布 。 由于 后期 右 行 平移 剪切 作用 及 北西 向 的大湾 平移 断层 、 大地 沟平 移 断层 的影 响 , 导 致该 断裂 沿走 向发 生弯 曲 。在 新店 子 一带 发生偏 转, 沿走 向呈 波 状 弯 曲 ; 雪 山 梁 子 南 断 裂 西 起 于 大 屯、 三 岔坝 . 向东 经 三岔子 道 班 、 黄龙 沟 中盆 景池 、 大 湾 张 家 沟至 黄子 片 南 侧 与 雪 山梁 子北 断裂 相 交 , 呈 东 西 向展布 , 在 区 内延伸 长 约 3 5 k m。雪 山梁 子 断裂 西 端 均 与岷 江东 断 裂 交 汇 , 不 继 续 向西 延 伸详 见 图 2 , 雪 山梁子 断裂 带 空 间位置 分 布详 见 图 2 。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图2 岷江断裂及湖相地层空间分布示意 F i g .2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Mi n j i a n gF a u l t a n dl a c u s t r i n es e d i m e n t s .
2 湖相沉积的构造变形
分布在岷江断裂带影响范围之内的湖相地层普遍存在较强烈的挤压变形, 主要表现 为褶曲 和断层错断。这些变形的湖相层( 羌阳桥湖相地 层、 团 结村湖 相地层 等) 基本都 沿断 层 分 布, 且 附近没有滑坡体分布。而远离断层的沙湾村等地的湖相层基本保持水平, 未发生变形。 0 0 m 处的湖相地层剖面垂直于 岷江断 裂走 向 ( ) 。 根 据 岩 性 对 比, 此处的 羌阳村西北 4 图4 湖相层对应于羌阳桥古堰塞湖相沉积的下部。剖面中发育 9条断层, 有断层角砾的位置 对应于 岷江断裂带的 F 以至形成 平卧褶 皱或 者歪斜 1 断层。距断层 F 1 越近的湖相层构造变形越强烈, 褶皱。距 F 形成一些不同倾角的单斜构 造。此外, 断 层破 1 断层越远的湖相地层受断层影响小,
4期
安卫平等: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_张会平
1 引言
新生代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拼合碰撞是地质 [ 1] 历史时期重大的转折 , 在亚洲大陆内部形成了千 余公里宽的巨大变形域 。 已有的研 究成果表明 整个高原 的 主体 部 分呈 现 出较 为 平坦 的 地 形特 征
[ 3] [ 2]
到岷江水系特征
[ 5, 6, 16, 17]
, 但他们的研究重心仍然是
摘要 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 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 域盆地 , 无论 是流域 盆地内 的新生 代沉积记 录 , 还是其 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 特征 , 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 。 文章基 于数字高程模型 (DEM )数据 空间分析技术 , 利用最新获取的高精度 SRT MDEM 数据 , 系统 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游流域汇水盆地以及 67 个亚流 域盆地的典型地貌参数 , 如流域面积 、河流长度 、分支比等 。 通过对流域地貌参数以 及纵向河道 高程剖面 等的统计 分析 , 认为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特 征 , 东 侧流域 盆地主 要表现为 面积小 、河 流长度短 、分 支比低 以及河流梯度大等特征 。 由于岷江水系东 西两侧地层岩性的 对称发 育以及整 个岷江 流域盆 地对气 候因素 具有同 一的响应特征 , 所以亚流域盆地典型参数特征指示了岷江 水系两 侧晚新 生代构 造活动 的差异 性 , 反 映并印 证了岷 江断裂东西两侧晚新生代以来的 不均衡抬升 。 晚新生代以来 岷山构 造带的快 速隆起 以及龙 门山构 造带内 部差异 活动是造成岷江水系东 侧各支流发育程度低 , 东西两侧亚流域差异地貌特征 形成的主要原因 。 主题词 岷江 DEM 流域盆地 地貌 构造指示 中图分类号 P931. 2 文献标识码 A
, 利用
数字高程模型 (D ig ital E le vation M odel, 简称 DEM ) 的空间分析技术能够有效扩展传统地貌分析的研究 尺度 , 使得从微观的流域尺度到宏观的大陆尺度的 成为可能
断层传播褶皱在川西莲花山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断层传播褶皱在川西莲花山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断层传播褶皱在川西莲花山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断层传播褶皱是前陆盆地中发育的一种重要构造样武,往往出现在冲断构造带的前缘隐伏前锋带.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与滑脱褶皱共同构成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是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通过对莲花山地区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结合野外剖面调查、钻井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川西盆地南段莲花山构造为-发育在古隆起背景上的、具反转性质的断层传播褶皱.此褶皱走向为北东向,剖面上表现为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不对称箱状背斜.
作者:冉永良李忠权应丹琳张勤学 RAN Yong-liang LI Zhong-quan YING Dan-ling ZHANG Qin-xue 作者单位:冉永良,李忠权,张勤学,RAN Yong-liang,LI Zhong-quan,ZHANG Qin-xue(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应丹琳,YING Dan-ling(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
刊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年,卷(期):2007 34(3) 分类号:P542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川西盆地莲花山背斜地震剖面构造解释。
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_以川西三维地震工区为例_贾东
1000-0569/2011/027(03)-0732-40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以川西三维地震工区为例*贾东李一泉王毛毛李海滨JIA Dong,LI YiQuan,WANG MaoMao and LI HaiBin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Institute of Energy Sciences,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2011-01-10收稿,2011-02-13改回.Jia D,Li YQ,Wang MM and Li HB.2011.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geometry of fault-related folds:Examples from 3-D seismic explored block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China.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732-740Abstract All the current fault-related fold theories a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cross sections.The pseudo-3D model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2D cross sections,while the true3D fault-related fold model has not been built and is still under exploration.In this paper,we use Trishear4.0and GoCad programs to build a series of2D forward cross-sections including fault-bend folds and trishear fault-propagation folds with different displacements.These sections are arrayed according to settled linear displacement gradients to construct the pseudo-3D model of fault-bend fold and trishear fault-propagation fold for ou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Further more,we choose the Qiongxi fault-bend fold and Yanjinggou fault-propagation fold covered by3D seismic data as the two examp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rue3D models.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Qiongxi anticline is a typical shear fault-bend fold and the Yanjinggou anticline a typical trishear fault-propagation fold.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ceptual model and the true model,we find that the strike displacement gradients are the basic factor to control the3D geometric features,whereas,the complexities of fault geometry and rocks mechanics anisotropy are the main difficulties to construct the true3D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fault-related folds.Key words Fault-related fold;Pseudo-3D conceptual model;True3D model;Structural geometry摘要现有的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均基于平衡剖面原理而建立的二维几何学模型。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
分析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在龙门山褶皱冲断构造的前锋带上,选取了一条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剖面进行磁组构研究.沿着剖面在不同构造部位的23个采样点中钻取了224个定向岩芯样品,所有样品均采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通过磁组构研究,在断层相关褶皱中鉴别出6种特征的磁组构类型:(1)沉积磁组构;(2)初始变形磁组构;(3)铅笔构造磁组构;(4)弱劈理磁组构;(5)强劈理磁组构和(6)拉伸线理磁组构.研究表明,大多数磁组构显示出弱应变特征,属于褶皱前夕的平行层缩短(LPS)的纯剪变形结果;在断层弯曲褶皱中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背斜前翼比后翼应变略强,断层下盘没有显示出有限应变.断层扩展褶皱的三角剪切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的磁组构特征大致符合运动学模拟的预测结果.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在整个剖面上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为NW-SE向的挤压缩短,这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
作者:贾东陈竹新罗良胡潜伟贾秋鹏李一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刊名:自然科学进展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7 17(2) 分类号:P3 关键词:磁组构有限应变断层相关褶皱三角剪切带龙门山。
四川锦屏地区新生代的冲断作用
牗3牘印坝子推覆体:位于烂铺子—喇麻山滑脱 面 牗A牘与锦屏山断层之间。以三叠系为代表的被动 陆缘半深海复理石、斜坡复理石、边缘复理石及碳酸 盐岩台地相、斜坡相等组成的复理石楔,总体表现由 东向西,水体由浅变深,厚度渐次增大。
牗4牘锦屏山断层(即前人所称之 “槽 -台”边界 断裂):该断裂北端断面东倾,倾角大于 70°;中、南段 主体西倾,倾角 75°~80°;南端东倾,倾角 55°左右。 从南到北,被 NE、NW 向两组共轭剪切平移断层错 移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偏岩房断裂带北段为典型 的韧性剪切带 (图 4);其南段虽被分区性逆冲断层 推覆压盖,但保留了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形迹。岩 浆活动上,西侧中部地层既有基性,也有酸性,既有 规模盛大的玄武岩浆喷溢,也有规模较小的变基性 次火山岩、变辉绿岩脉、辉绿辉长岩小岩株以及花岗 斑岩、石英斑岩小脉岩侵位;而东侧东部地层除原划 盐塘组有极少量变玄武质熔岩及基性火山灰原划 松桂组有酸性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小脉岩侵充外,没 有其他岩浆活动痕迹,岩浆活动的规模、强度、种类、 数量、分布等均甚微弱,从而又显示其与西侧中部地 层有别。
ductilethrustfracturebelt
与青纳韧性剪切带之间,构成锦屏山链的脊梁并作 NNE向延展。其西被印坝子推覆体压叠于上;其东为 联合乡推覆体“叠盖”。该推覆体全由 P—T组成。岩 石变质程度大多为绢云母 -绿泥石带的低绿片岩 相,其深部含火山物明显的 Tb、大石包组呈现黑云 母带。大石包组玄武岩全岩 RbSr等时法同位素年 龄值为 197Ma(因岩石有轻微变形至少可代表该推 覆体在印支末期碰撞隆升年龄);断裂旁侵入的花岗
川西盐源马边地震带上地壳速度结构和活动断裂研究
SP1 炮右支记录截面 Pg 波组可追踪 135 km. 炮 间距 60 km 以内, 折合到时在 0.4 s 左右, 呈锯齿状起 伏, 视速度约为 6 km/s, 表明盐源盆地下方, 基底埋 藏相对浅, 存在高低速相间结构. 大于炮检距 60 km, 折合走时约 0.9 s, 明显滞后, 平均视速度大于 6 km/s, 反映出金河盆地和西昌盆地盖层相对厚, 速度低.
两大构造单元的地表界限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箐河断裂带. 断裂带西侧为松潘-甘孜褶皱系, 东部 为扬子准地台. 一系列北西走向的大型活动走滑断 裂成为松潘-甘孜褶皱系内最醒目的构造特征. 两大 构造单元的接触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 松潘-甘孜 褶皱系的一套浅变质古生界及三叠系地层逆冲或推 覆到扬子准地台的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台型浅海相沉 积和陆相沉积地层之上. 在龙门山、木里和盐源地区 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前陆逆冲推覆构造体. 扬子准地 台中生代以前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沉积了很厚的未 变质盖层. 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 它们才 受到程度不同的褶皱作用 [32].
613
王夫运等: 川西盐源-马边地震带上地壳速度结构和活动断裂研究
川滇菱形块体向南南东方向运动, 康滇前陆受到强 烈的侧向挤压, 盆缘断裂和轴部基底隆起带上的断 裂变为压扭性质 [34].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显示 [35], 大 凉山断裂由出露至地表的多条高角度逆冲断层组成, 是康滇地轴和凉山陷褶束的边界断裂, 也是峨眉山 玄武岩的喷溢中心.
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
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李一泉;贾东;罗良;贾秋鹏;陈竹新;邓飞;孙圣思;张元元【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7(14)4【摘要】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总页数】11页(P74-84)【作者】李一泉;贾东;罗良;贾秋鹏;陈竹新;邓飞;孙圣思;张元元【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2;P318.4【相关文献】1.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J], 贾东;陈竹新;罗良;胡潜伟;贾秋鹏;李一泉2.断层传播褶皱在川西莲花山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J], 冉永良;李忠权;应丹琳;张勤学3.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以川西三维地震工区为例 [J], 贾东;李一泉;王毛毛;李海滨4.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磁组构及其有限应变 [J], 王开;贾东;罗良;张明正;李一泉5.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J], 胡潜伟;贾东;陈竹新;罗良;贾秋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前陆盆地及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川西前陆盆地及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地质学意义,一直以来吸引着学者的关注。
在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地质研究中,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进行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从而深入研究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构造动力学机制、构造活动强度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等方面,从而为该区域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过程和规律,为未来的地质研究提供帮助。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首先将对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几何学进行分析,以了解该区域的构造类型、构造样式、构造特征等信息,并通过绘制等高线图、三维模型等手段展示构造变形的空间特征。
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对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学进行研究,探究构造演化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断层发育及运动类型,以探究该地区构造的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规律。
最后,通过对该区域的构造性质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全面评价,进一步研究构造的成因、演化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观测与勘探、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实验模拟、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该区域的构造演化。
四、预期成果与研究应用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包括对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的研究结果。
具体包括该区域构造类型、构造样式和构造特征,以及构造演化规律、发展阶段和机制等方面。
同时,对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川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库枢纽报告用(1)
引
言
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位于成都市都江堰西 9km紫坪铺旁的岷江上,1989年12月中国地 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所完成的《四川岷江紫坪 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以下称 复核报告)认为,工程区40km范围内,历史上 未见有强震发生,对工程区影响较大的外围 历史强震有七次,根据烈度衰减关系,工程 区的地震影响烈度不超过7度。据地壳结构、 深断裂规模、活动断裂时代及地震烈度影响 等因素综合判定,紫坪铺坝区属地壳基本稳 定区。 1、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是危险工程 2、近期就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 3 、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大地震
坝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
1.坝区及其附地区正处3组活动性大断裂构带交汇部位 ,据地质 力学理论认为,这样的交汇部位应是大地震集聚应力的最佳场所。 2.据四川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钱洪等人《关于1933年迭溪 7.5级地震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的分析研究,发现紫坪铺坝区 及其附近地区所处的深部构造背景与1933年8月25日茂汶迭溪 7.5级地震位于多组活动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有相似特征,甚至 具有更为复杂的深部地质构造背景。 3.彭州龙兴寺古塔受大地震的破坏及坝区附近地区存在多次史 前古大地震的实际情况,是对上述结论意见给予了最活生生的一 个“证据”和支持。据大地震可重复的原则,坝区及其附近地区 未来发生7.5级左右大地震是可能的。 4.M≥4.0级地震围空区。四川地震局所提供的近10余年地震记 录(M≥4.0级)表明,在靠近大坝,并以都江堰、小金、松潘、 绵竹等地,2006年已形成了一个中强地震背景性的围空区,这 个围空区位于被地震专家称之于中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中部区域, 这是近10多年的最新地震观测资料,它反映靠近坝区附近地带现 今断裂活动的闭锁段,是现今应变能积累的高应力区域,也是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条 剖面沿着 岷江谷 地在 上三叠 统 须 家河 组 三 & 段# 地层中出露了两个典 型 的 断 层 相 关 褶 皱 背 % I E & 斜 # 剖面东南段的白 沙 背 斜 具 有 典 型 的 断 层 弯 曲 褶 皱特征 ! 上盘断坡构 造 明 显 出 露 于 公 路 开 采 面 的 背 斜核 部 附 近 ! 前 翼 地 层 产 状 相 对 较 陡 ! 倾 角 大 约 +) ! 后翼相对较缓 !倾角大约 " +& " 剖面 + $ g $ g $ g ) g
c’
用一个磁化率量值 椭 球 来 表 示 ! 它 的 三 个 相 互 垂 直 的主轴 # 分 别 为 岩 石 的 最 大* 中 间 和 F! $F" $F& % 最小磁化率主轴 # 磁 化 率 椭 球 的 基 本 要 素 有 磁 线 理 # 和磁面理 # ! 它们 与岩石 组 CjF! F"% 9jF" F& %
& ’ $龙门山是我 国 西 部 典 型 的 前 陆 褶 皱 冲 断 带 之一 ! 总体表现为自 NL 向 : , 方向运 动的一 ’ ! )+! * 系列逆冲推覆构造 & 本文在龙门山冲断带中段 #
& ’ ! "+! +
前锋位置的都江堰 地 区 ! 选 取 了 一 条 典 型 的 断 层 相 关褶皱构造剖面 # 图! % % # . #
& ++’’ & ’ !+&
应变可能会小些 ! 位 移 量 小 的 逆 冲 岩 席 反 而 会 有 显 著的内应变 # 由此 可 见 ! 褶 皱 冲 断 构 造 变 形 的 运 动 学分析应该建立在 平 衡 剖 面 与 有 限 应 变 分 析 相 结 合
! !’ 的基础 上 & B9 :% #变形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
" 卷 ! 第 # 期 !# $ $ "年#月 !第!
! % <
西北段的扁柏沟背 斜 前 翼 地 层 直 立 甚 至 倒 转 ! 逆 冲 断层下盘出现显 著 的 挤 压 增 厚 现 象 ! 后 翼 地 层 产 状 可以由轴面分隔为 几 个 倾 角 不 同 的 同 斜 区 ! 由 此 可 % 断 层扩展 褶 以看出扁柏沟背斜是一个三剪 # U > / M P 6 . > # 皱# 图! % % S # 同时应用 I > / M P 6 . >+# ) 软 件 ! 我们通 过正演 模拟检 验了 这条断 层相关 褶皱构 造剖 面的合 理性和平衡性 # 在这 些 断 层 相 关 褶 皱 的 西 南 走 向 延 伸方向 ! 可以见到白 垩 系 顶 部 和 古 近 系 生 长 地 层 以 及新近系地层不 整 合 现 象 ! 说 明 构 造 变 形 时 间 应 该
有可能成为研究断 层 相 关 褶 皱 变 形 机 制 的 一 种 非 常 有效的方法 # 因 而 ! 本 文 尝 试 通 过 磁 组 构 分 析 ! 研 究川西龙门山断层相关褶皱的有限应变状态 #
剪模型等
! 不同 的 褶 皱 变 形 机 制 所 产 生 的 岩 石
应变状态必然是 不 同 的 # 目 前 ! 我 们 通 常 采 用 几 何 学方 法 推测断层 相关褶皱 的运动 学 过程 及 其 可能 的 变形 机 制 # 然 而 ! 褶 皱 的 变 形 过 程 包 括 了 刚 体 平 ’ * !这三个组分通常 动 * 旋转 # 褶皱作 用 % 和 内 应 变& 联合作用于变形过 程 ! 它 们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至 今 并 不明确 # 部分学者
’ ! % 为白垩纪末 + 新生代早期 & #
整个剖 面 出 露 的 是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三 段 地 层 ! 以河流湖泊相 沉 积 为 主 ! 岩 性 主 要 有 中 细 粒 砂 岩 * 粉砂岩和泥质 粉 砂 岩 等 ! 并 夹 有 煤 线 # 磁 组 构 的采样工作是沿着 穿 越 构 造 剖 面 的 上 * 下 两 层 公 路 # 进行的 ! 用古地 磁专用 钻机在 断 层 高差 ) $+’ $-% 相关褶皱的不同 构 造 部 位 布 置 了 " 图! &个采样点# % % ! 钻取定向 岩 芯 样 品 " # " + 块!每 个 圆 柱 形 样 品 S 高" "--! 直径为 " )# +--! 所 有 样 品 均 采 自 须 家
图 #! 代表性样品的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和等温剩磁获得曲线
# %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曲线 "# %等温剩磁获得曲线 . S
! < $
" 卷 ! 第 # 期 !# $ $ "年#月 !第!
别施加 "# "!$# +!$# ! )I 直流磁场获得的 # 结果显 示样品的 剩 磁 主 要 由 软 磁 成 分 组 成 ! 阻 挡 温 度 在 图" ) % $b 左 右 ! 表 明 其 主 要 载 磁 矿 物 为 磁 铁 矿 # # % % . # 样品的 O E9 获 得 曲 线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阶 段 性 $ 当磁场 强 度 加 到 & $ $-I 时 ! 剩 磁 达 到 饱 和 状 态 ! 同样说明了 样 品 中 的 主 要 载 磁 矿 物 是 磁 铁 矿 # 图" % % # S # " &个 采 样 点 的 " " +块样品磁化率各向异性 # % 测试是在地科院地质力 学研 究 所进 行 的 ! 采 B9 : 用] Y _+& 型卡帕桥测量仪进 行 测 试 ! 每 个 样 品 在 & 个位置上重 复 测 量 两 遍 ! 获 得 的 各 采 样 点 磁 化 率 各向异性 # 测 量 结 果 见 表 !# 所 有 样 品 都 表 现 % B9: 为弱的磁化率 ! 各采样点的平均磁化率 # 分布在 F- % # * +# ’ &+’ ! &# &% Z! $ : O之 间! 平 均 为 " ! &# )Z c’ 所得的磁组构可以 O # 磁化率各向异性 # B9:% ! $ :
! % %
" 卷 ! 第 # 期 !# $ $ "年#月 ! 第!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 $ 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
贾 ! 东 "" ! 陈竹新 ! 罗 ! 良 ! 胡潜伟 ! 贾秋鹏 ! 李一泉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 南京 " ! $ $ < &
摘要 !! 在龙门山褶皱冲断构造 的 前 锋 带 上 ! 选 取 了 一 条 典 型 的 断 层 相 关 褶 皱 构 造 剖 面 进 行 磁 组 构研究 # 沿着剖面在不同构造部位的 " & 个采样点中钻取了 " " + 个 定向岩 芯样品 ! 所有 样品 均采自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 中 # 通 过 磁 组 构 研 究 ! 在 断 层 相 关 褶 皱 中 鉴 别 出 ’ 种 特 征 的 磁 组 构 类 型 ’ $沉积磁组构 &# $初始变形磁组构 &# $铅 笔 构 造 磁 组 构 &# # ! " & +$弱 劈 理 磁 组 构 &# )$强 劈 理 磁 组构和 # $拉伸线理磁组构 # 研究表明 ! 大多数磁组构显示出弱应变特征 ! 属于褶皱前夕的平行层 ’ 缩短 # 的纯剪变形结果 & 在断层弯曲褶皱中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 ! 背斜 $ Y C : 前翼比后翼应变略强 ! 断层下盘没 有 显 示 出 有 限 应 变 # 断 层 扩 展 褶 皱 的 三 角 剪 切 带 是 有 限 应 变 最 为集中的地区 ! 其中的磁组构特征 大 致 符 合 运 动 学 模 拟 的 预 测 结 果 # 磁 组 构 所 指 示 的 构 造 应 力 场 在整个剖面上基本是一致的 ! 主要为 NL(: , 向的挤压 缩短 ! 这与龙 门山褶 皱冲 断带的 区域挤 压 应力方向是相同的 # 关键词 !! 磁组构 ! 有限应变 ! 断层相关褶皱 ! 三角剪切带 ! 龙门山 !! 褶皱 冲断带处 于强应 变造 山带与 未 变 形前 陆 之 间的过渡地区 ! 沉积 岩 层 中 普 遍 发 育 褶 皱 和 断 裂 构 造 ! 并没有显示出 强 烈 的 内 部 变 形 # 即内应变% #磁 化率 各 向异性作 为一种特 定的磁 组 构形 式 已 被证 实 可 以有 效地记录 由纯剪或 者单 剪作 用 造 成的 岩 石内 #我们知道断层相关褶皱有着多 种不同的变形机 制 ! 例 如 膝 折 模 型 * 剪 切 模 型 和 三 部的细微变 形
推测 位 移 大 的 逆 冲 岩 席 的 内
$ $ ’ ( $ + ( " % 收稿 !" $ $ ’ ( $ * ( " + 收修改稿 !" 编号 + % $ & * " $ < !和+ $ ’ * " ! &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 / 0 / . 5# 6 7 5# 4 8 7 !" ", !8 ‘ ‘
’ ! <+" ! 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 #
从磁组构 J 图 &# % % 中 可 以 看 出! 大 . 0 / 8 8 图解 # 多数采样点均落在 4j! 直线下方的范围 ! 只有 ! ’! ! <!" ! 采样点落在 4j! 直 线 上 ! 磁 化 率 椭 球 的 形 状基本上为扁球体 # Cj!# $ $ +d$# $ $ &’9j!# $ ! )d % # 磁化 率 椭 球 形 状 同 样 可 以 用 各 向 异 性 度 $# $ ! " # % % 与形态参数 # 关系图解来表示 ! 图中仅仅三个 0 h . 点# 落入扁长# 组 构 区! % > D 0 . U 6 ! ’!! <!" ! 采样 点 % K 其余都在扁圆 # 区# 图& % % 从 !# % # D S 0 . U 6 $ $ * <到 S #0 h !# $ + & 之间变化 ! 其 平 均 值 为 !# $ " "d$# $ ! )! 属 于 & " "’ 然而! 这里的断 典型的弱变形岩石磁组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