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册科学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责任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它们去哪里了》该课,采用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驴子过河》的故事趣味导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们对小毛驴的帮助心理,以任务为导向,帮助小毛驴解决问题,开展对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能有什么样的变化的探究,再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采用任务——探究——结论的活动模式,旨在创建有趣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难以溶解,最后开展家庭小实验,寻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体验科学的魅力。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反思。

一、教学优点(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中,我在教学中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维主原则,选择创设情境法、观察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互动式教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做”中学为主要学法,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

如对《驴子过河》故事新编,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帮助小毛驴解答盐和糖去哪里了这一问题。

采用观察实验法,小组分工明确,协作开展溶解实验的探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小组讨论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如制作实验微课,倒计时,希沃拍照上传与投屏功能等,对教学进行辅助;互动式教学,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师生互动频繁。

(二)创建充满童趣的课堂课堂充满童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

如《驴子过河》的故事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结束后,小朋友帮PP T中的小毛驴擦掉眼泪,并唱起来《小毛驴》之歌。

希沃课堂游戏,分组竞争,找出哪些物质能溶解在书中。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科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原因,如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对状态变化的影响。
-描述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如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
-区分不同物质状态变化的特点,如水的蒸发和冰的升华。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状态变化的过程,感受温度和压力对状态变化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实例:冻冰、融化、蒸发、凝结。
-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例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围绕以上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和强调。例如,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咱们班级听课,你们紧张吗?(2)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好不好?谁想玩萝卜蹲的游戏。

(3)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特别棒,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故事——《驮盐的驴子》。

(4)为什么驴子掉下水后,觉得背上的货物变轻了呢?它们去哪里了呢?学生回答:它们可能化了(5)那么,它们化了,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它们去哪里了》二、新课1、提出问题驴子驮的盐在水中化掉了,变轻了,那小朋友想一想,那我们平时生活中看没看见过盐在水中化掉了,或者红糖放在水中是什么样子啊?那么小石子放在水中又会有什么变化呢?2、先观察①.那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三种物体(课件出示),食盐、红糖和小石子,那么,我们先来仔细观察一下它们。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师:用眼睛看什么?(大小、形状和颜色)用鼻子闻什么?(气味)用手摸什么?(粗糙程度,颗粒大小)我们绝对不能用嘴尝。

因为对陌生的物体我们不能尝,可能会有危险。

②.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视频播放)师:我们能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那么如果用放大镜看一下,它们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吧。

(视频)小朋友们看明白了吗?会用了吗?谁愿意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

我们只有三种物体,8个小朋友怎么来观察呢,我们可以两人一组轮流观察这三种物体。

③.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师:小组长来领取我们的实验材料吧。

(3盒物体,4个放大镜)。

我们现在开始认真观察这三种物体吧。

④教师巡视、指导。

(是否认真观察,是否按照步骤做实验,是否合作愉快)⑤.观察后汇报。

老师把观察的变化贴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可真认真,谁来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食盐是一小颗一小颗的,白色的:(贴板书)师:你观察的可真认真。

师:那同学们刚才观察了红糖,那么红糖是什么样的啊?学生回答:红糖也是一小颗一小颗的,红色的:师:哎,回答的真好,红糖是一小颗一小颗红色的。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 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2.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食盐若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

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拌棒、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水]1.如果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什么变化?2.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一)观察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1. 播放微视频: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操作。

通过视频中的操作,发现小石子在水中有变化吗?2. 老师提出观察红糖在水中变化的步骤。

学生先作出假设,然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

操作步骤:(1)观察红糖的样子,记录。

(2)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

(3)充分搅拌,静置,记录最后的状态。

(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

(5)相互交流发现。

记录要求:(1)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2)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4.全班交流,“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适时追问学生“放红糖的水为什么变黄了?”(因为红糖跑到了水的各个地方去了;水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红糖;每个地方的红糖一样多,因为水的颜色是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水的味道是不是甜的。

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歩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

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級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料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

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系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它们去哪了》PPT课件

《它们去哪了》PPT课件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
它们去哪了
-.
小毛驴过河
可怜的驴子背着几袋沉甸甸的盐,累得呼呼直喘气。可是不得不迈着艰难的脚步 向前。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驴子走到河边冲了冲脸,喝了两口水,这才觉得有 了力气,它准备过河了,河水清澈见底,河床上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光光的,看得清清 楚楚,驴子只顾欣赏美景,一不留神蹄子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小河里,好在 河水不深,驴子赶紧站了起来,奇怪!它觉得背上的分量轻了不少,走起来再也不感 到吃力了。驴子很高兴:“看来,这河水是魔水,竟然能把背上的重量减轻了,可是 它打开袋子一看,盐变少了,小毛驴这就不明白,盐去哪里了呢!”聪明的你们能帮 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研讨: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
食盐、红糖放 入水中后,真 的“消失”了
吗?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谁愿意来说一说?
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谢谢!
聚焦问题
仔细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前的特征?
食盐
红糖
小石子
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把它们分别放入对应的水中
仔细观察水 的变化和食 盐、红糖、 小石子的变
化?

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描述并记录现象。
探索: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情况
描述并记录现象。 食盐:

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教案

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教案

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目标:低年级下册教科书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措述和记灵。

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

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还要强调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使用班级记录表,因为这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记录、思维和认识发展的记录,是将整个单元学习有机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希望教师们坚持使用。

二、学情分析: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周围物体观察、比较和描述的能力是十分有限,但是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

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它们去哪了》PPT课件,共10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它们去哪了》PPT课件,共10页
1.把它们分别放入水 中
yòng xiǎo bàng qīng qīng jiǎo bàn
2.用 小 棒 轻 轻 搅 拌
搅拌注意事项:
1. 按照一个方向搅拌,即一直是顺逆 时针或逆时针,以防止方向改变时 液体溅出。
2. 搅拌时小棒不要碰到杯子内壁。
3. 搅拌时动作要轻。
jìng zhì
fēn zhōng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输入文本
guān chá yán hóngtáng shā zi zài shuǐzhōng fā
观 察盐、 红 糖、沙子在水 中 发
shēng le shén me biànhuà
生 了什么变化。
bǎ tā men fēn bié fàng rù shuǐ zhōng
tā men qù nǎ li le
它们去哪里了 一年级下册
想一想
1. 为什么小毛驴背上的盐会变轻? 2. 为什么小毛驴背上的棉花会变重?
材料准备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 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
(2)用斜杠的多 少表示颜色深浅
课后探究
miàn fěn zài shuǐ zhōng huì bu huì róng jiě
面 粉 在 水 中 会 不 会 溶 解?



看Leabharlann 3.静 置 3 分 钟róng jiě
溶解
bù róng jiě
不溶解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科学,并能够表达对科学的基本认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让幼儿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的作用和科学家的工作。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让他们学会提问和探索。

3.理解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幻灯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科学相关的图片和信息。

2.科学实验道具:如显微镜、磁铁等。

3.绘本:介绍科学和科学家的绘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有关科学的知识,你们知道科学是什么吗?谁能告诉我?幼儿回答。

教师:非常好!科学就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对自然有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当我们想知道虫子在哪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探索。

那么,你们想知道虫子在哪里吗?发现活动:(15分钟)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观察活动,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虫子的踪迹。

请大家四处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小昆虫的踪迹。

幼儿观察并回答。

教师:非常棒!你们发现了哪些踪迹?请举手回答。

幼儿回答。

教师:很好,我们找到了很多虫子的踪迹,比如洞穴、蚂蚁的行列和蜘蛛的蛛网等。

那么,这些踪迹告诉我们虫子在哪里呢?我们如何去找到它们?引导思考:(10分钟)教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发现了虫子的踪迹,那我们如何去找到它们呢?我们可以做一些实验来帮助我们寻找虫子。

你们知道实验是什么吗?和我们刚才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幼儿回答。

教师:实验就是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得到结论的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找到虫子的具体位置。

比如,我们可以放一些糖水在地上,看看会不会吸引到一些虫子。

你们愿意一起做这个实验吗?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现在,我给你们每人发一杯糖水,请你们将糖水放在不同的地方,然后静静地观察看会不会有虫子来吸引。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教案目标•让幼儿了解一些日常物品在使用后会被处理掉或消失•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教学内容1.介绍课题:“它们到哪里去了”2.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或食物会被处理掉或消失的情况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品到底去了哪里,有什么可能的变化活动安排1.引入(5分钟):老师向幼儿们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用过的东西,都会去哪里呢?”2.讨论(10分钟):老师带领孩子们一一列举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和食物,然后讨论这些物品最后都会去哪里。

3.观察实验(15分钟):老师将准备一些日常用品或食物的实验,比如让幼儿观察逐渐融化的冰块、消失的食物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物品到底去了哪里。

4.小组活动(15分钟):组织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它们到哪里去了”展开讨论,并画出自己的想法。

5.总结(5分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让幼儿探索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幼儿形成一些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初步认识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幼儿的作品和讨论记录•结合幼儿的表现和作品,初步评估幼儿对“它们到哪里去了”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借助真实的实例和观察实验,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探索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

同时,在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有趣和具有启发性的实验和活动,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以上就是本次幼儿园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的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3篇)

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1)在完成《它们去哪里了》这一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教材,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这样的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如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意识强等,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引导、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我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完成实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未能充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的观察不够细致,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观察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此外,我还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验中,我应引导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不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分析来得出结论。

同时,我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科学教育。

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反思(2)本次《它们去哪里了》的教学,旨在通过混合实验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初步认识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验证物质的溶解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区分能溶解和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杯清水和一些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沙子、小石子等。

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些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呢?引出课题。

2.实验探究分组实验:将盐、糖、沙子、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状态,是否消失、是否有沉淀等。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不要把水洒出来,不要品尝实验中的水。

3.观察描述让学生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说出盐和糖在水中逐渐消失,而沙子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消失,有沉淀。

教师总结:像盐和糖这样能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做溶解,盐和糖能溶解在水中;像沙子和小石子这样不能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做不溶解,沙子和小石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4.拓展应用提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如洗衣粉、洗洁精能溶解在水中,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实验,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表扬学生在实验中的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科学。

6.布置作业让学生把今天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讲给家人听。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并记录下来。

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案主备人:常乐镇莲南小学王丹丹课型:新知探究课班级:一年级(2)班课题: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了解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3.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1.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2.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有水的透明烧杯、1个放大镜、1根搅拌棒、3个不同颜色的小勺子、食盐、红糖、小石子、学生活动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杯食用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问题: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2、观看视频《驴子过河》片段(1)问题:盐去哪里了呢?引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一)、提出猜想。

猜一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二)、认识科学实验物品(盐、红糖、石头、杯子、水、勺子、放大镜、搅拌棒等)(三)、介绍实验步骤1、放入水前:先借助放大镜轮流观察物体,记录下来;2、放入水后:用勺子取出物品放入水中静静观察,再拿起搅拌棒边搅拌边观察,再记录。

(四)、实验并记录现象。

1、观察盐、红糖、石头(运用放大镜或者用肉眼)(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1)小组成员观察,交流记录。

2、把盐、红糖、石头分别放入三个杯子里,静静观察(运用勺子取物品)(1)小组成员观察,交流记录。

3、用搅拌棒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再观察(1)小组成员观察,交流记录。

4、小组填好记录表,汇报(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出科学词汇:溶解)(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四、拓展延伸1.如果,我们把一勺食用油倒入水中,观察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你是怎样想的?五、板书设计它们去哪里了盐红糖石子不能溶解。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并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生物、物体运动和观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科学的定义及作用•举例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生物•了解生物的概念•辨认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探究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 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和运动方式•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4. 观察•观察周围的物体•准确记录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三、教学过程1. 科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科学有什么了解?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介绍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

•举例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用科学知识解释下雨、光线和声音等现象。

2. 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物,以及常见的动植物有哪些。

•探究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等。

3. 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不同的物体,并描述它们的位置、方向和运动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运动情况。

•帮助学生总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规律,如轻物体上浮、重物体下沉等。

4.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通过观察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如颜色深浅与物体的材质有关等。

四、教学资源•课本《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视频资源:科学实验、生态环境等相关视频五、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2.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3.学生对于生物和物体运动等知识的掌握能力4.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的合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组织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并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小班科学它们到哪里去了教案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小班科学所 需的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科学知识。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 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 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 察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物展示:通过展示真实的科学 物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 知识。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科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 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 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幼儿的兴趣 和需求,调整教 学内容和方式
加强与家长的沟 通和合作,及时 了解幼儿的学习 情况和需求
注重幼儿的实践 操作和体验,提 高教学效果
不断反思和总结 教学经验,不断 改进和提高教学 质量
教材和课本 多媒体资源
实验器材 网络资源
实物模型
实验器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图片和图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口头反馈法:通过口头反馈,及 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添加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测验法:通过测验或小测验,检 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自我评价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 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 我管理能力

它们到哪去了科学教学反思小班

它们到哪去了科学教学反思小班

它们到哪去了科学教学反思小班科学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科学教学在小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反思科学教学在小班中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案。

我们需要意识到科学教学在小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小班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将科学知识讲解给学生,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科学教学在小班中还存在着教材内容的问题。

当前的科学教材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小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更加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材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生动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科学问题,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小班科学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

科学教学在小班中还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引领者,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让教师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学在小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改进科学教学,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

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

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

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

通过
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

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

可以鼓励他们继续
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