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语言
发展
批评
西方
分析
西方
文学理论
文学 普通
读者
二十世纪
认为
结构主义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梳理方式暴力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伊格尔顿于1983年为英国普通读者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旨在系统 介绍和评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伊格尔顿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革命梳理为三 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 精神分析理论。 在讨论文学的定义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 有组织的暴力”。然而,这种以“偏离”或“暴力”来定义文学的方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界 定什么是“普通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书中,伊格尔顿不仅梳理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他提倡一种融会贯通的批评模式,认为这种批评的对象最终落脚在更宏观的“话语”而非 所谓“文学”之上。他还解构了那些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理论神话,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分析
现象学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文本的主观理解,而诠释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理解和解 释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从接受美学到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一脉络的是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对读者的 影响。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以及文本对读者的塑造,而精神分析则更深入地探讨 了文学作品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揭示出人性的潜意识层面。 伊格尔顿不仅对这三个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 分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一本极好 的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伊格尔顿的 清晰、生动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
特雷·伊格尔顿,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教授,著有《新左翼教会》、 《莎士比亚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伍晓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1986)、英国萨塞克斯 大学(Universityofsusser)博士(1996),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tyofCanterbury)语言暨文化研究 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中文近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 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译著则包括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 莱士的《当代叙事学》等。
图书目录
中译本新版译者前言 第二版序 序 导言:文学是什么? 1英国文学的兴起 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4后结构主义 5精神分析 结论:政治批评 后记
创作说明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 化批评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伊格尔顿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更娴熟地运用文化政治批评方法来剖析和批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 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 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牛津 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名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名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21世纪的到来,外国文学名著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影响着读者的心灵世界。
这些作品囊括了各种文学流派和题材,涵盖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这些名著的出现,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美妙的阅读体验,更展现了全球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自21世纪以来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各个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并从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研究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历史、人文风貌以及社会发展。
同时,这些作品也能够引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激发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呈现一幅世界文学的画卷,并帮助读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希望通过对这些外国文学名著的介绍和分析,读者能够深刻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追求。
接下来的章节将为读者带来更加精彩的文学之旅,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21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名著的独特魅力吧!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各个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本篇文章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2. 正文: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介绍21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名著。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按照文学流派来组织。
2.1 第一个子章节:介绍一个外国文学名著,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2.1.1 要点1:介绍该名著的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基本信息,并简要概述该作品的主要内容。
2.1.2 要点2:分析该名著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等方面,以及为什么该作品成为21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名著。
2.2 第二个子章节:介绍另一个外国文学名著,同样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2.2.1 要点1:介绍该名著的作者、出版时间、背景等基本信息,并简要概述该作品的主要内容。
2.2.2 要点2:分析该名著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等方面,以及为什么该作品成为21世纪以来的外国文学名著。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文学理论》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珊·朗格:《艺术问题》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柯林伍德:《艺术原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艾略特:《小说的艺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尼采:《悲剧的诞生》萨特:《词语》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爱德华·赛义德:《学》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马丁:《当代叙事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保罗·利科:《活的隐喻》皮亚杰:《结构主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人论》斯:《审美经验论》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释梦》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珊·桑塔格:《重点所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布卢姆:《影响的焦虑》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尼采:《权力意志》奥·帕斯:《批评的激情》维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高概:《话语符号学》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补充(,致)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2、哲学手稿》,3、人民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5、人民文学1983年版(另有同6、类型书可选用);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8、人民文学1983年版(另有同9、类型书可选用);10、《论文艺》(增订本),11、人民文学1992年版;1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13、人民1983年版;14、《高尔基论文学》,15、人民文学1978年版;16、高尔基:《不17、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18、人民1998年版;19、《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20、人民文学1983年版;21、《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22、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版;23、《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4、人民文学1986年版;25、《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26、漓江1988年版;27、《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28、大学1990年版;29、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0、人民文学1986年版;31、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32、 1950)》,33、人民1996年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毕竟“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几个字看起来就很有学问、很严肃的样子。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它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朋友,把那些高深的文学理论都讲得绘声绘色。
书里讲的那些理论啊,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不同门派。
有结构主义这个门派,他们就像是一群特别严谨的建筑师,把文学作品当成建筑来分析,每一个结构、每一块“砖瓦”都不放过。
我感觉他们就像拿着放大镜在看作品,能找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框架。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故事和情感的堆砌,还有这么精巧的结构在支撑着。
然后就是后结构主义,这个门派就有点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他们把结构主义建立起来的那些规则呀、框架呀,都给打乱了。
就好像是说,你们觉得文学是这样规规矩矩的建筑,哼,我偏要让它变成一个随心所欲、充满无限可能的游乐园。
这种感觉很新奇,就像是给了我一把新的钥匙,去重新解读那些已经熟悉的文学作品。
还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这个就像是文学界的社会观察家。
它让我看到文学作品和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读小说,可能就只是关注故事本身,但是从这个理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简直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阶级斗争、经济关系还有各种社会现象。
比如说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小说,其实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一种呐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文学里的应用也特别有趣。
这就好比是给文学人物做心理医生,去挖掘他们那些潜意识里的想法和欲望。
我读一些作品的时候就会想,这个人物这么做是不是因为他童年有什么阴影啊,或者是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欲望呢?这就像给阅读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让我对文学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
这本书让我对文学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了。
以前看文学作品就像是在看一幅平面的画,现在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
有时候这些理论也会让我有点晕头转向的。
就像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满是岔路的迷宫,每个理论都像是一条不同的路,都很有吸引力,但又不知道该完全沿着哪条路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在阅读了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相关著作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思考全新领域的大门。
二十世纪,是一个文学理论蓬勃发展、流派纷呈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宇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强调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作者个人情感的随意表达,而是受到一定的结构规则所制约。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构主义试图揭示出那些深层的、稳定的结构关系。
这让我思考,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否常常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而忽略了背后潜在的结构框架?结构主义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呈现,更在于其内在的结构组织。
而在众多理论中,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则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作者创作动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往往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例如,一些人物的梦境、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揭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则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了读者身上。
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和反应对于作品的意义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读者由于其背景、经历和阅读期待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在阅读时,其实是在与作品进行一场独特的对话,我们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它质疑了那种认为存在固定的、普遍的结构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本身是不稳定的,文本的意义是在不断的阅读和解释中生成的。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封闭的、具有确定意义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第一、二点要点概括
《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第一、二点
要点概括
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绪论要点概括
第一点:欧美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 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是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
- 文学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全球化、社会
不平等、环境破坏等。
- 欧美文学在风格和主题上展现了更多的多样性,包括实验性
写作、探索性主题和跨文化元素。
第二点: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趋势和代表作
- 在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逐渐减弱,现
实主义和新自然主义的作品得到更多关注。
- 小说和短篇故事是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的重要形式,代表作
品包括《挪威的森林》、《间或偷窥》等。
- 二十一世纪欧美诗歌注重语言的创新和形式的实验,代表作
品包括《行者歌》、《无题》等。
- 非虚构文学在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中崭露头角,代表作品包括《飓风之眼》、《追风筝的人》等。
以上是《二十一世纪欧美文学》绪论的第一、二点要点概括,欧美文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特点,通过各种文学形式探索和呈现出现代人类面临的挑战和困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这本书一开头就给我一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把文学理论这个平时看着有点严肃古板的老学究,拉到了一个疯狂的派对上,然后让他跟着各种新潮的音乐扭动起来。
以前我觉得文学理论嘛,就是那种干巴巴地分析作品结构、人物形象之类的东西,可这本书告诉我,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那可是个超级大杂烩,各种奇奇怪怪又特别有趣的想法都在里面搅和着。
作者带着我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看起,那些家伙就像是一群对文字的形式着了魔的魔法师。
他们不怎么关心故事讲了啥,反而是对怎么讲故事特别上心,就像他们觉得文学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舞步(形式)比舞者(内容)还重要。
这观点刚一冒出来的时候,我就像脑袋被人敲了一下,心想:“还能这么玩?”接着又到了新批评派,这帮人就像是一群特别挑剔的美食家,拿着放大镜在文学作品这个大餐上找各种小细节。
他们把一首诗或者一篇小说拆得七零八落,分析每个词语、每个意象的作用,就像在研究每一道菜里的调料配比一样。
我在想,要是文学作品是个有生命的东西,被他们这么折腾,估计得大喊:“饶了我吧,我就是想简单地给读者讲个故事而已!”然后到了结构主义,哇塞,这简直就是把文学当成了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
他们觉得所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隐藏的结构,就像所有的拼图碎片都得按照某个特定的图案才能拼好一样。
我当时就在想,那按照这个说法,作家们是不是都像是在按照一个神秘的蓝图在创作呢?不过这也挺酷的,感觉文学像是一个充满秘密代码的神秘世界,只有掌握了结构主义这把钥匙,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再往后看,到了解构主义的时候,我感觉前面那些理论都像是被解构主义这个调皮鬼给搅乱了。
他们就像是一群捣蛋的小鬼,对着那些精心构建起来的理论大厦喊着:“我们要把它推倒,重新玩!”解构主义就像是在说,所有的意义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
这就有点像你以为你已经搞清楚了一个魔术的把戏,结果人家告诉你,其实这个魔术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玩法,全看魔术师的心情。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悟第一篇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本书,真的有好多话想说。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那些复杂的理论,一开始可把我绕晕啦,但慢慢地,我发现它们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不同风景。
比如说结构主义那部分,它让我明白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好像我们平时看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
还有精神分析理论,哇哦,探索作家和读者的潜意识,原来我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共鸣,有时候是潜意识在悄悄发挥作用呢。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喜欢的那些文学作品。
以前只是单纯觉得好看,现在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就像是和老朋友重逢,却发现了他们新的闪光点。
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头疼的时候,毕竟有些概念真的很难懂。
但每次克服一个难点,都让我特有成就感。
读这本书就像一场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冒险,让我对文学的爱更深更浓啦!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感受哟!你们知道吗?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超级大的宝藏盒子。
一开始,我被各种新奇的观点冲击得有点晕头转向。
什么读者反应理论啊,后殖民主义理论啊,感觉脑子都要不够用了。
但是坚持读下去,我发现越来越有趣。
比如说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让我看到了女性在文学中的角色和声音是多么重要,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呢?还有接受美学,原来读者不是被动接受作品,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创造文学的意义。
这让我想到自己读书的时候,那些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原来都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里的理论,有时候会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看文学!” 有时候又会让我陷入沉思,反复琢磨其中的深意。
读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像是升级了一样,看文学作品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不再只是看看故事,而是能看到更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哎呀,反正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太多啦,说也说不完。
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着。
伊格尔顿是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着。
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
首先,伊格尔顿在导言中分析论证了文学是什么,通过对文学定义的假设分析及对相关价值判断标准的判定,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不存在”。
伊格尔顿在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
一条是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条是精神分析理论。
下面来分而述之:一、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海德格尔的方法一般被称为“诠释现象学”,以区别于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它建立在历史解释问题而非意识先验问题的基础上。
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本质—传统,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传统。
历史不是一个斗争、割裂和排斥的场所,而是一条连续的链,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伊格尔顿认为,诠释学视历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力图耐心地消除这一无止境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但却导致了一个系统性的交流失败,即诠释学无法面对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人类历史的这一对话至少有半数时间乃是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对白,交流双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处于平等地位。
接受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关注于作者的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的阶段(新批评);近年来逐渐转向读者的阶段。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教材)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教材)简介西方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探讨了西方文学作品的产生、发展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档将介绍马工程教材中关于西方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 文学理论的概念1.1 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是人类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文学理论则是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和解释的学科。
文学理论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还探索文学的目的、功能和意义等问题。
1.2 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从古典时代到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经历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阶段的演变。
每个阶段都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丰富了对文学的理解。
2.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2.1 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关系,关注文本内部的符号和符号系统。
它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还受到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2.2 结构主义对文学的贡献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和符号,可以揭示出作品的隐含意义,拓展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3.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3.1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认同、差异和多样性,拒绝固定的真理和规范。
3.2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框架,鼓励创新和实验性的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多重叙事、非线性结构和模糊的语言边界,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4. 西方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4.1 文学批评西方文学理论不仅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还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
通过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作品的内涵和外在关联。
4.2 文学创作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
作家可以通过借鉴和吸收各种文学理论的观点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第一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著。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
首先,伊格尔顿在导言中分析论证了文学是什么,通过对文学定义的假设分析及对相关价值判断标准的判定,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不存在”。
伊格尔顿在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
一条是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条是精神分析理论。
下面来分而述之:一、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海德格尔的方法一般被称为“诠释现象学”,以区别于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它建立在历史解释问题而非意识先验问题的基础上。
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本质—传统,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传统。
历史不是一个斗争、割裂和排斥的场所,而是一条连续的链,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伊格尔顿认为,诠释学视历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力图耐心地消除这一无止境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但却导致了一个系统性的交流失败,即诠释学无法面对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人类历史的这一对话至少有半数时间乃是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对白,交流双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处于平等地位。
接受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关注于作者的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的阶段(新批评);近年来逐渐转向读者的阶段。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界简直是个超级大杂烩,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新奇玩意儿的魔法盒子。
他们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就像一群专注于研究艺术品结构的工匠,把文学从那种只看内容的传统眼光里拽了出来。
以前我看小说,就光看故事讲了啥,可俄国形式主义者们告诉我:“你可不能光看故事,这文字怎么排列组合的,那才是真正的门道呢!”就好比我们看一幅画,不能光看画的是啥东西,还得看这颜色、线条是怎么搭配的,这让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然后就是结构主义,这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文学拼图游戏。
他们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就像拼图都有它的碎片和拼接方法一样。
这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那种神秘莫测、全靠灵感的东西,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也有点像把文学作品当成了一个精密的机器,感觉少了点那种自由创作的灵魂气息。
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后,又觉得这种分析方法就像是给了我一把放大镜,让我能看到文学作品内部那些隐藏的结构和逻辑,就像发现了一个机械表里面那些精密的齿轮是如何转动的一样神奇。
再说说后结构主义吧,这简直就是来搅局的调皮鬼。
它就像是把结构主义精心搭建起来的大楼给拆了个七零八落,还在旁边哈哈大笑着说:“看,你们以为的那些固定的结构都是虚幻的!”后结构主义告诉我们,意义是流动的,就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
这可把我之前对文学作品有固定意义的想法冲击得七零八落。
以前我觉得读一本书就像寻找宝藏,宝藏就那么一个,找到了就大功告成。
可后结构主义说:“宝藏?哪有什么固定的宝藏,宝藏的定义都在不断变化呢!”这让我在读书的时候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因为我知道,我所理解的意义可能只是众多意义中的一种,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就像在雾里行走,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
还有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这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女权运动大军。
她们冲进了这个原本由男性主导的文学理论领域,大声喊着:“我们女性的声音也很重要!”这让我看到了文学背后隐藏的性别权力关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读后感导言一上来就给我一种感觉,这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啊,就像一锅超级大杂烩。
各种流派、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很。
就好比是一群性格迥异的人在一个大舞台上抢着麦克风,都想把自己的那套说法喊出来让全世界听到。
我特别佩服作者的一点是,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讲得还算有条理。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导游,带着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这片理论的“景区”,告诉我们哪里是结构主义的“山头”,哪里是后结构主义的“溪流”,虽然我还不能完全搞清楚每个地方的细节,但至少知道了它们大概的方位。
在这导言里,我发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好像特别爱“折腾”。
以前我以为文学理论嘛,就是研究研究作家怎么写、作品写了啥,但是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感觉像是要把文学整个翻个底朝天,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像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甚至是X光机一样。
有时候觉得这些理论家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非要把好好的文学这个“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么折腾,才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更多的可能性。
而且,这导言还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文学理论和社会啊、文化啊这些东西是紧紧绑在一起的。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就像世界大战啊、科技大变革啊,这些都像一双双无形的大手,在搅和着文学理论这锅汤。
文学理论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而是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不过呢,读这导言也有点小头疼。
里面那些专业术语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时不时跳出来吓唬我一下。
什么“文本性”啊、“互文性”啊,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语一样。
但是我又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就像是在玩一个解谜游戏,我得慢慢把这些术语的意思搞清楚,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奇妙的西方文学理论世界。
总的来说,这篇导言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虽然还没有完全打开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个大宝箱,但已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下去了,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多少关于文学的秘密宝藏。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基本特征
• 1、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 (1)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2)中世纪文论:神学文论 • (3)近代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
论
• 2、20世纪文论的基本特征 • (1)两大主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2)两次转移:作品中心与读者中心 • (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 a.意识形态:定义复杂多样,伊格尔顿 在《意识形态》一书中列举了16种定义。
• 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 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 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 利结构和权利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The largely concealed structure of values which informs and underlies our factual statements is part of what is meant by ‘ideology’, by ‘ideology’ I mean,roughly, the ways in which what we say and believe connects with the power-structure and power-relations of society we live in.p13)
There's wailing of wind in the chimney nook, And I vow that my life lies dead.
For the sun may shine on the meadow lands, And the dog-rose bloom in the lanes,
文论时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览(系列一)
文论时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览(系列一)西方文论自古至今是一脉贯穿的,且即使在流变中也未见其衰势。
究其因由,西方强劲的哲学传统和思辩精神,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独立、质疑反叛精神浇灌了西方文论的底色。
而今天本文要探讨的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推演进程与阶段特色。
首先,梳理一下十九世纪文论与二十世纪文论的各自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19世纪以前及十九世纪,西方文论是以作者为中心,也即作者中心论,整个文学批评、文学理论都以作者为核心进行运作。
其中,19世纪的实证主义文论和浪漫主义文论影响最为显著。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泰纳和勃兰兑斯都强调时代和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泰纳提出“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文学的三要素。
泰纳把文学作品视为文献、喻为化石:“这贝壳化石下面曾是一个活的动物,这文献后面也曾是一个活人,若不为重现那活的动物,你何必研究贝壳呢?”言外之意是,文学可以作为历史文献,研究文学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认识历史或者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本人。
于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批评家更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传记,也即,以历史的和传记的批判为主,而作品则只是作为路标或引子而存在。
浪漫主义文论注重个人情感、作家才能、想象力和灵感。
比如,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卡莱尔说:“诗人就是英雄。
”雪莱说:“诗人是未经世界正式承认的立法者。
”可见,浪漫主义文论多为创作者自己的写作经验之谈,自己的零散感受或强辩,是比较零散的,缺乏严密性和系统性。
但是浪漫主义文论将文学摹仿转为文学表现,这分明已经显露出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关注。
相反,二十世纪文论的总趋势: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
显然批评家的目光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对作品的赏读和品评,以至于研究阅读本身而抛弃作品,使得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或说文学批评理论独立于文学作品,自成一体。
而批评家也多为学者型、专业性的评论家,而不再是作家自己。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报告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报告理论假定与批评方法《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以下简称理论)是伊格尔顿(以下简称伊氏)的一部重要著作,以他的再版次数以及稳定的存在于各大高校的文艺学专业必读书目之中,可见其影响力的持久,当今的著作早已摆脱了如荷马的《伊利亚特》一样,完全将自身感情从文本中取出的情形,或多或少会将自身的情感,思想,理念融入他的作品中,故而,虽言《理论》表面上似乎是历史一般的介绍,但实际上却可说是伊氏对于自己思想的一种阐释,当然,从一本书中读取伊氏所有的理念无非痴人说梦,亦多少不可言尽,然借助其他一些业已成文的分析作品,亦有助于我对于此书的理解。
不过,从书中则不难得出,伊氏一直在表明的核心问题——意识形态。
关于伊氏意识形态的论证,正是从他的导言:文学是什么?所引出的。
当然,可以明白的是,伊氏并不是在追问什么是文学。
文学,他可以是“虚构意义上的‘想象性’写作——一种并非在字面意义上追求真实的写作”(p1)也可以是“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罗曼雅各布逊的话来说,代表一种‘对普通言语所施加的有组织的暴力’。
”(p2)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指涉的语言,即一种谈论自身的语言。
”(p7),或者是一种“被赋予了高度价值的写作。
”(p10)自然,文学可以是一切,也可以什么也不是。
伊氏追求的文学是什么,总之都归结到了自己这里,“完全价值中立的陈述时根本不可能的。
”“认为知识应该‘不含价值判断’这种主张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
”(p13)伊氏对于文学的探寻实质上就是为了引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诠释,他说:“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
”(p14)的确,伊氏的导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之后的五个章节则从具体的角度来为伊氏的观点服务,导言末,伊氏明确指出:“如果这一论断似乎极为牵强,或好像是一种个人偏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文学’在英国的兴起来检验这一论断。
21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与问题_阎嘉
作者简介:阎嘉(1956—),男,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写作中得到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项目的资助。
21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与问题阎 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本文依据对英文文献的研究,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现状进行了独立思考和探讨,并就一些重要理论与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现状进行了比较。
文中提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总体格局是无主线的“马赛克”或“游牧状态”,但在其中可以明显看出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线性发展观与非线性发展观、解构与建构之争几条主线,并对“传统”、“经典”和“浪漫主义”等问题讨论作了集中论述。
一走向21世纪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是处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界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因很简单,百余年来,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不仅把西方文学理论当作重要的参照系和理论资源,而且,从西方引入的各种理论资源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本土的传统之中,成了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新传统”的一部分。
无论我们的主观意愿如何,这种局面在较长的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甚至还有逐渐强化的趋势。
密切关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西化”和“拿来”,而是开创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新局面的动力之一,这早已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
正视这个基本现实,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于此,并在深入研究原初文献的基础之上,我把走向21世纪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基本格局称为“马赛克主义”(M osaicism )。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当今西方的各种文学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杂陈,彼此之间看上去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各自的视角和关注点极为不同,各自在学术圈内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局面。
即使就其中的任何一个论域或论题而言,我们也可以发现,哪怕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同,但其立场、出发点、依据的理论资源、论述的方式和得出的结论,都极为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对外汉语102 王卓2010221636 二十世纪初,战争的四起和屠杀引起了动荡的政治余波,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
这一社会秩序的动荡使以其进行统治的种种文化价值标准也陷于一片混乱。
在这种广泛的意识形态危机中,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试图去寻找并发展一种新的哲学,即一种可以绝对的确定的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文明的哲学方法。
胡塞尔以暂时拒绝尝试普通人的那种信念来开始他对确定性的追寻。
自然态度认为客体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于外部世界,并且我们对于它的知识是普遍可靠的。
但这种理论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于是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他们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
这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一事物是否仅仅是幻觉无甚关系。
但为了建立确定性,我们首先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必须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成我们的意识内容。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同时也是胡塞尔建立哲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
胡塞尔为他的哲学方法赋予了名称---现象学,而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
现象学的目标是要回到具体之上,回到坚实的根据之上。
它能够提供一个让真实可靠的知识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研究任何事物的方法。
现象学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心理主义,它要揭示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并且在同时揭示一切现象本身。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现象学对俄国形式主义有着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批评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一种尝试。
在现象学批评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历史语境,它的作者和创作条件都被搁置一旁,置之不顾,因为现象学批评的目标在于对文本进行全然的内在的阅读,这是一种根本不受外在任何影响的阅读。
为了能够渗入作者的意识内部,现象学批评力求的是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中立。
对于现象学批评来说,一部文学作平的语言不过是其内在种种意义的表达而已。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能不先拥有语言就占有种种意义呢?这是胡塞尔德体系所无力回答的一个问题。
对于意义,最有历史性的承认是胡塞尔最著名的学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虽然是胡塞尔的学生,但也是与胡塞尔思想体系决裂的人。
胡塞而是从
先验主体开始的,但海德格尔则拒绝了这一出发点。
从胡塞而转向海德格尔,就是从纯粹的理智领域转向一种沉思活着是如何被感受的哲学。
海德格尔论证说,首先总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我们之所以是主体仅仅是因为我们与他任何物质世界实际上密不可分的联在一起,这些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具有构成性的而不仅仅是偶然。
居于海德格尔思想中心的不是个别个体,而是存在的本身。
这一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坚持理论知识始终是在一个实际社会和利害关系的语境中出现的。
海德格尔巴它的哲学事业称为“存在的诠释”,后经“圣经”的解释,启用了诠释学这个词。
一个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胡塞尔来说是一种意向性的客体,根据这种说法,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永远确定的,它与作者写作时心中所有的任何内心客体统一。
这其实就是美国诠释学家赫希所采取的立场。
但是通过思考我们会发现,这样看待任何意义的方式都是十分可疑的,所以意义并不想赫希所设想的那么稳定和明确。
于是赫希眼中开始牢牢盯住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对他来说,这些思想家关于意义始终是历史性的这一坚持打开了通往完全相对主义的大门。
根据这种相对主义的论点,一部文学作品能在星期一意味着一种东西,而在星期五意味着另一种东西。
赫希曾为了止住相对主义的胡说而回到胡塞而的体系并辩称意义是不会改变的,但从某种显而易见的意义上来说,这是错误的。
语言的意义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某种给苏=场真实的意义上,语言在属于人以前就属于了人的社会。
而这就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也是伽达默尔继续完善的。
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从被其作者的意图所穷尽,人们可能会从作品中抽出新的意义,而这些意义也许从未被其作者或其他时代的读者预见到。
这种不稳定性是作品本身的特性。
伽达默尔他并不担心那些隐含着文化上的既成观念和成见。
因为这些成见来自于传统本身,而文学作品又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也可以问一问伽达默尔,他心目中的传统又到底是什么?因为他的理论仅仅依赖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假定,这是一种相当自负的历史理论。
诠释学的德国的最新发展以接受理论为首。
与伽达默尔不同,接受理论并非心无二用的全神贯注于过去的作品。
接受理论考察读者在文学中的作用,因而它是个相当新颖的发展。
对于接受理论来说,阅读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通过实践开展的复杂运动。
而阅读不是一往直前的线性运动,也不是一种累积。
我们起初地推向可以在随后发生的事情中得到解释,但随后发生的事情也许也会反过来改变我们原先的理解。
接受派伊赛尔谈到文本所运用的种种策略以及文本缩包含的种种常见主题和典故。
对于伊赛尔来说,最有效的文学作品是迫使读者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种种时代代码和种种期待产生一种崭新的批判意识的作品。
伊赛尔的接受理论其实基于一种自由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即相信我们在阅读时应该随时准备着让自己的种种信念成为问题,并允许它们得到改造。
这里的含义是,为了在作品手中经受改造,我们首先必须紧紧在世的保持者自己的种种信念。
而在之后的时间了,不少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展开了许多混战,并且为文学文本的正确意义而忧心。
我们大部分人都承认,没有任何阅读时清白的或没有任何预设的,但却很受有人探索这种读者罪过的充分含义。
与文学制度的决裂意味着与规定者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甚至支撑它们的社会价值标准的种种决裂。
但在21世纪,文学理论中还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支柱,叫做结构主义。
1957年,诺思罗普佛莱有力的总体化了全部文学类型,所有文学可以从根本上被归结为四种叙事范畴,即喜剧的,传奇的,悲剧的和反讽的。
为了建立以上的文学系统,佛莱必须首先清除价值判断,因为它们只是主观的吵闹。
这个系统也必须排除文学史以外的任何历史,为了使这一系统存在下去,它必须被严格封闭,任何外在事物都不能被允许参透它,以免让其范畴被打乱。
于是像我们已经考察过的一些文学理论家一样,佛莱也把文学作为宗教的一个替代提供给我们。
在某种宽泛的意义上,佛莱的著作可以被称为是结构主义的。
普遍意义上的结构主义乃是一个将此种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自身之外的种种事物与活动的尝试。
当布拉格学派开始进行某种过渡时,结构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与符号学这一字眼或多或少的混合在一起。
结构主义一次本身表示一种研究方法,符号学则指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即通常都会被看作符号的种种系统的那个领域。
结构主义通常不会被认为是符号系统的一些东西也作为符号系统来研究。
我们可以简略的考虑一下劳特曼的研究,对劳特曼来说,是的文本是诸系统的系统,诸关系的关系。
因此一首诗不能只读一次,而必须一读再读,因为有些结构只有在反复回顾中才能被察觉。
由此可见文学批评显然已经远离了靠想象性作品的美尔布需要作其他东西的日子。
文学批评由此而被变成了一种更为严格的和更少依赖现象的事业。
那么结构主义的收获到底是什么?,首先它代表着对文
学的毫不留情的非神秘化,并且含蓄的质疑了文学所要求的作为一种形式独特的话语的权力。
结构主义对于人类意义的被建构性的强调代表了一种重大的进步。
意义既不是私人经验也不是神所命令发生的时间,它是一些共享的表意系统的产物。
结构主义对个体的忽视,对文学种种秘密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使文学权力当局大为震惊。
也同时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真理,即使我们最内在的直接经验也是结构所产生的一个结果。
结构主义在很多方面都与传统的文学批评决裂了,但在其他的很多方面去依然委身于传统的文学批评。
结构主义同样存在着不曾解决的问题,比如某种意义上语言牵涉者的人类主体和他们的种种意向的问题。
对于结构主义的概念要点是想要让文学批评保住自己的工作。
其实在我们看来,这已经是功德一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