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确定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大陆强震的主要特点与机理的讨论(1)-院士讲座系列
d
CT Image and AE Events of Mayet Granite (Mg25)
a-before deformation, b-after deformation, c and d-AE events in cross section and in profile a b c
A
B
C D
Hierarchical failures Hierarchical failures
Dynamic microcracking
Quasi-static nucleation
Dynamic fracturing of asperities
Quasi-static nucleation of faulting
断层的破裂过程是“特征尺度”控制的分级破裂过程 小尺度的动态破裂可以勾画大尺度破裂的成核过程 强震发生过程及前兆取决于发震断层上凹凸体的数 量和大小
含障碍体的断层失稳前应力-应变的变化
凹凸体破坏在前,断层失稳在后—断层的整体错动引起失稳, 凹凸体变形破坏伴随的物理场变化可作为失稳前兆
均匀断层的一次粘滑失稳过程
鄂尔多斯地块周边4级以上地震M-t图 A
E D B C
把鄂尔多斯地块周边作为一个整体,其地震活动显示了一定 的规律。可分六个地震活动期 ,活跃期约300年左右,平静期 约100多年 。说明地震活动不是以断陷带为活动单元,而是 以地块为活动单元。
B C
鄂尔多斯周边交叉断层的 交替活动
自公元500年以来山西断陷带与渭河断陷带均可划分出三个地震活 跃期。二者的活动期交替发生,但山西带的活动显然强于渭河带。
川 滇 菱 形 块 体
丽江-小 金河断裂 带的错动
9 H2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第六章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 (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王鸿祯,1990)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简表(任纪舜等,1999)大陆法拉龙板块Cocas板块菲律宾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澳洲-印度板块纳兹卡板块预测:50Ma后预测:150Ma后预测:250Ma后一个新的泛大陆形成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和块体运动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和块体运动作者:韩美涛闫俊义苏利娜张永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7期摘要:本文利用陆态网2009-2014期1947个区域站GPS观测结果,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利用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块体划分,给出了各块体运动速度,最后对各点速度进行投影,分析了块体内部运动状态。
关键字:中国大陆;GPS;速度;块体运动1.前言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理论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缘领域。
完整、可靠的地壳运动速度场是对构造变形的定量描述,是揭开中国大陆新生代地球动力学之谜的关键之一[1]。
GPS观测结果由于观测精度高、覆盖范围大、几何和物理意义明确,且与构造应力关系密切,备受各国学者重视,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地壳运动成为可能。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称“陆态网”)最主体部分由260个GNSS连续观测站和2000个GNSS区域站构成。
这些站点全面覆盖中国大陆,在一系列主要活动构造区、活动断裂带、地震重点危险区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加密布设。
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GPS站为研究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珍贵的基础资料。
王琪、张培震、黄立人等[1,3-6]采用了大量GPS 观测站的原始资料,获取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速度图像,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本文结合中国大陆的活动地质构造,和陆态网GPS区域站速度研究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及其内部不同地块的运动状态。
2.GPS速度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部受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消减的影响,形成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影响,形成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千km的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带和地震带。
北部为贝加尔裂谷带张开影响及西伯利亚块体的向南推挤。
来自板块边界的作用力是中国大陆新生代和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强烈影响着中国大陆现今地形轮廓变化规律和趋势[5]。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 根据转换断层的应力状态(兼具有拉张或 挤压性质),可分为张性转换断层和压性 转换断层。 • 压性转换断层:构造变形十分强烈,往往 有软流圈物质上涌,出现火山活动,局部 可形成新洋壳。 • 张性转换断层:往往发育狭长的沟槽。
• 转换断层的形成机制: • 大陆分成两块时,新的张性破裂追踪先成的 断裂或脆弱带、或受其影响出现拉张段和平 移段,地幔物质沿拉张段上涌演化为洋中脊 ,平移段演化为中脊-中脊型转换断层(解释 赤道大西洋中脊-中脊型转换断层)。 • 原始海沟两侧的A板块和B板块各自在不同地 段上俯冲到对方之下:一侧为A板块俯冲, 一侧为B板块俯冲,消耗和增生情况的差异 导致剪切破裂和平移,形成转换断层(解释 新西兰阿尔卑斯断层)。
对于三个刚性板块 A、B、C而言,三 个板块在三联点上 的相对速度矢量和 满足: VAB+VBC+VAC=0
可据此确定板块的性对运动状态及边界类型
• 旋转极的确定: 转换断层指示欧拉纬线的走向,沿球面做 这些纬线的垂线就是欧拉经线,欧拉经线 的交点就是旋转极。 • 求板块旋转的角速度:
式中:—角速度(单位:°/a), V—线速度(cm/a), R—地球半径(cm), —欧拉纬度。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要点
• (1)强调地球的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 —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的 对立。 • (2)岩石圈可以划分成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 板块是运动的。 • (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的大规模水平运动 为一种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全球范围内分离 型板块边界的扩张增生与汇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相互补偿抵消,使地球的半径保持不变。即:新 板块的增生与旧板块的消亡是相互补偿的 • (4)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 可能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汇总
构造地质学大一知识点汇总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地壳变形规律。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大一构造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构造地质学的基础概念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球历史演化的学科,涵盖了地球内部、地表和地球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形等方面的内容。
3. 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厚度约为30-70千米。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部分,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5. 地球大气环境:地球大气环境包括大气层、气候系统和气象等因素,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二、地表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1. 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包括山脉、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类型。
2.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由地震波传播引起地壳的震动,会导致地表地质变形和破坏。
3.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是熔岩、火山灰和气体等物质从地下喷出,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喷发的现象。
4. 断裂:断裂是地壳中因构造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岩石破裂和错动的现象,导致地壳的块体相对运动。
5.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材料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包括变质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三、地壳的运动和地质变形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包括构造抬升、沉降、变形和平衡等方面的运动。
2. 构造力学: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形的力学原理,包括应力、应变和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3. 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指地壳中岩石和地层发生变形和变化的过程,包括褶皱、断层、岩层滑动和隆起等方面的变形现象。
南北地震带大地形变监测与大震预测问题思考
有的科学认识水平和社会需求下,实施强破坏性地震预报最大的困难是发震地点的确定 ,如何从众多活动 构造 部位 中判 断具 有潜在 强震 危险性 的 区段 ,预测 在未来 一个 时期 具有 最大发 震可 能的地 点 ,是 实 现有 减 灾实效地震预报的基础 。因而 ,我们积极探索了具有大地形变学科特色 的 “ 边监测、边研究 、边预报” 的基 本思 路 以及适合 于 中国西 部大地 形变地 震 预测 的 “ 层次 、重 过程 ” 和 “ 动力 机 理联 系 进行 定 性 分 从 综合分析” 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 ,研究和完善了基于区域形变时空特征和数值模拟的、定性定量相 】 结合 的构造形变时空分析方法。初步总结了南北地震带等西部地区现今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断层活动空 间基 本格 局 和整体 演化过 程及 其与强 震活动 的关 系 ,以及 与强震 孕育有关 的大 地形 变异常 特征 。认识 到 了 随着大范围、整体性、高精度 、多时空尺度 ( 类型) 的大地形变监测资料 日渐丰富,以及 《 大陆强震机 理 与预测 》 ( 93 项 目)等 与地震 预报有关 的大 型科研项 目不 断取得进 展 ,我 们能 够通过 对块 体活 动蕴 “7”
收 稿 日期 :2 1 O 0 1一 8—3 0
作者简介 :王双绪 (9 9一) 15 ,男 ,研究员
・
1 ・ 4
四
川
地
震
2 1 年第 4期 01
优点 是方 法成熟 、稳 定可靠 ,缺点是 监控 能力 有 限 。随着 G S等空 间对地 观 测技 术 的发 展 ,尤 其 是 “ P 九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板块构造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名词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新一代的大陆漂移学说,它从大量观测事实出发,以全新的思路研究大陆的形成与分布。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硅镁层和钙镁层三层构成,岩石圈就是上地幔顶部,固体地球外面,厚度远大于海洋和大气圈,岩石圈之下、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都属于固体地球的范畴。
地幔又可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大的不连续圈层。
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幔底部都有不同深度的缺失带,叫做洋脊和洋盆。
地幔物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上下运动。
上地幔底部固态物质的运动和变形称为俯冲作用,发生在大洋中脊轴部。
下地幔物质的运动和变形叫上升作用,大洋中脊轴部和大陆边缘都有这种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不断运动的地块分割成许多的板块,即岩石圈板块;在板块交界处,岩石圈板块相互摩擦和挤压而形成边界,这些边界就是活动带。
根据板块运动的性质和形式,板块可以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他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它们在地质时期中,经历了多次相对的运动和变形,因此才得以塑造了今日的山川形貌。
板块构造运动发生在板块内部而引起的构造运动称为板块构造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它是由板块内部岩石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板块内部的相对运动可能是水平运动也可能是垂直运动,但总是倾斜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各板块是通过消亡边界或生长边界来运动的。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汇聚边界,另一种是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是板块边界的全部或一部分向陆地或其他板块俯冲,另一边的板块是前一板块的残余部分。
离散边界是两个相邻板块发生碰撞或张裂,前者的板块俯冲到后者的下面,离散边界常常形成转换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高考物理模型方法分类解析 模型07 板块相对运动
高考物理模型方法分类解析模型07 板块相对运动
板块相对运动是指一个研究地质圈变、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现象的模型。
板块相对运动
是一种动力学模型,假设地壳被一系列固定的大陆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之间可以相对运动。
而地壳和海洋在大陆板块间游离,大陆板块在海洋中对撞,这一现象就是板块相对运动。
它关注的是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以及本地的拉应力(tensional forces)和压应力(compressional forces),最终形成的地质构造。
因此,板块相对运动解释了大陆板块的分布、形状、拉伸和收缩过程,极大地拓展了
地质学的认识。
此外,这一模型解释了在大陆板块间游离的海洋和大陆板块的变化以及大
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形成山脉等引起的地质过程,例如构造变形。
地壳质量分布的可视化,
促进了岩石圈的研究,进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构造。
板块相对运动的实证支持来自地球动力学观测和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地壳变形得到
了准确的定量表达。
地质工作者还利用2D和3D成像,确定变形过程中地质界面的变化,
得出了大陆板块间非常复杂的现象,如非对称缩减、不断出现的新岩体、岩石变形模式和
新岩石层等。
另外,板块相对运动还对支撑结论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们解释地球
构造的形态及其背后的演化机制,从而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历史。
板块相对运动是一种复杂的动力现象,它由地壳内部构造变化和外部因素影响形成。
这一模型对地质科学的研究、对全球水文地质运动的研究以及地球的整体研究都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为解决地质现象提供了极其有效的理论模型。
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确定
学号2008301610183密级________________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确定—以川滇地区为例院(系)名称:测绘学院专业名称:测绘工程学生姓名:熊丽武指导教师:许才军教授二〇一二年五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WUHAN UNIVERSITYRelative Motion and strain Rates of Continental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 Example from Sichuan-Yunnan RegionCollege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Subject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Name :Liwu XiongDirector :Caijun Xu ProfessorMay 2012郑重申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及应变场的研究发展情况。
根据刚体板块运动模型(RRM)、顾及块体应变的块体整体旋转均匀应变模型(REHSM)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RELSM),利用川滇地区GPS速度场,对川滇西南块体、华南西块体及甘青块体的块体运动及应变情况进行反演分析。
计算比较了三种模型的优劣,比较得出RELSM模型能更好的反应川滇地区块体运动及应变。
RELSM模型反演结果显示,三个块体都成顺时针方向旋转,甘青和川滇西南块体的应变较大,华南西块体应变最小;川滇西南块体主要成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压缩;甘青块体主要成西北东南向拉张,东北西南向压缩。
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
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
黄立人;王敏
【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卷),期】1999(019)002
【摘要】在确定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相对运动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构造块体内的应变变化及参数和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讨论了将相对运动和应变变化综合起来以更充分地描述地壳运动和变形的模型.结合相对运动参数,提出了一种逐渐趋近的变形分析方法.
【总页数】10页(P17-26)
【作者】黄立人;王敏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天津,3001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 [J], 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刘国生;霍立新
2.日本M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及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J], 朱成林;甘卫军;李杰;贾媛;王强;殷海涛
3.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能量释放与块体相对运动的关系 [J], 朱成林;甘卫军;贾媛;李杰;殷海涛;孔向阳
4.青藏块体东北缘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分析 [J], 江在森;马宗晋;张希;陈兵;胡亚轩;王双绪;陈文胜
5.基于K-Means++的省内子块体划分及中国大陆水平相对运动速度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J], 任营营;王虎;王解先;连丽珍;朱卫东;王永哲;张守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08301610183密级________________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确定—以川滇地区为例院(系)名称:测绘学院专业名称:测绘工程学生姓名:熊丽武指导教师:许才军教授二〇一二年五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WUHAN UNIVERSITYRelative Motion and strain Rates of Continental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 Example from Sichuan-Yunnan RegionCollege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Subject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Name :Liwu XiongDirector :Caijun Xu ProfessorMay 2012郑重申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及应变场的研究发展情况。
根据刚体板块运动模型(RRM)、顾及块体应变的块体整体旋转均匀应变模型(REHSM)及块体整体旋转线性应变模型(RELSM),利用川滇地区GPS速度场,对川滇西南块体、华南西块体及甘青块体的块体运动及应变情况进行反演分析。
计算比较了三种模型的优劣,比较得出RELSM模型能更好的反应川滇地区块体运动及应变。
RELSM模型反演结果显示,三个块体都成顺时针方向旋转,甘青和川滇西南块体的应变较大,华南西块体应变最小;川滇西南块体主要成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压缩;甘青块体主要成西北东南向拉张,东北西南向压缩。
关键词:构造块体运动;川滇地区;线性应变模型;应变场;参数检验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ve Motion and strain Rates of Continental Tectonic Blocks in China is introduced. The motion and strain rates of the three blocks, Chuandian Southwest block, South China west block, Ganqing block, are inverted by using rigid plate motion model(RRM), rotation in the entire block and homogeneous strain model(REHSM),Rotation in the entire block and linear strain model(RELSM), respectively, with the GPS velocities of the Sichuan-Yunnan rigion. Results which concluded from the comparision between the three models indicated that RELSM can depict the motion and strain rate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models.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all three blocks rotate clockwise, the strain ratesof the Ganqing and Chuandian Southwest block are larger than the South China west block. Chuandian Southwest block extends in a N-S direction with contraction in a W-E direction, while Ganqing block extends in a NW-SE directionwith contraction in a SW-NE direction.Key words:Tectonic block motion, Sichuan-Yunnan rigion, Linear strain model, strain field, Parametric test目录第1章绪论 (1)1.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1选题目的 (1)1.1.2选题意义 (1)1.2目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3本文的研究方法 (3)第2章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及参数检验 (4)2.1块体刚体旋转模型 (4)2.2块体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4)2.3块体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 (6)2.4模型参数的检验 (7)2.4.1刚体旋转模型的检验 (7)2.4.2刚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的检验 (8)2.4.3刚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的检验 (9)第3章三种模型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11)3.1 川滇地区实测速度场 (11)3.2GPS数据筛选 (11)3.3三种模型的反演结果参数检验及比较 (13)3.3.1 RRM参数检验 (13)3.3.2 REHSM参数检验 (14)3.3.3 RELSM参数检验 (14)3.3.4模型检验的指标 (15)3.3.5 模型的无偏性检验 (16)3.3.6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7)3.3.7模型的直接比较 (17)3.4讨论总结 (19)第4章川滇地区构造块体的应变场分析 (21)4.1主应变场分析 (22)4.2剪应变场分析 (23)4.3面应变场分析 (23)第5章总论与展望 (25)5.1 本文方法得到的应变场与其他方法比较 (25)5.2应变场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结论与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257)致谢 (299)附录 (30)第1章绪论1.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选题目的本文选题目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了解构造板块相对运动和应变确定的模型以及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的基本情况;第二,将所获得的GPS数据,结合所选模型,运用相关的软件计算川滇地区块体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应变场;第三,对计算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1.1.2选题意义中国大陆被夹在印度洋板块、西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西伯利亚、内蒙古板块之间,同时处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之中,是全球现今构造板块运动和形变最剧烈的地区之一[1]。
研究中国大陆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应变有助于了解中国地区板块的运动和应变基本情况,预测演化其运动趋势,对一些地质活动现象进行解释,并对诸如地震等地质活动进行预言,减少国民财产损失,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川滇地区又是中国块体地壳活动最为活动的区域之一。
另外,对构造块体的研究,促进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等学科的结合,使多学科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由于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大范围高精度GPS检测网的建立,提供了更多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使得得到更高精度更普遍的构造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应变场成为可能。
1.2目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传统上,对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形变确定,采用地质学和地震学的方法[2]。
地质学上对地壳形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形变以及有断层滑移速度率来确定构造地块的运动和形变。
而地震学方法则主要运用地震矩资料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变形带的运动特征。
但这两种方法在确定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形变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他们反映的是块体的整体情况,难以描述块体内部的变形细节,不能满足我们对板块运动和形变的需求。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人造卫星激光测距(SLR)、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等为标志的现代空间测量技术的出现,特别是GPS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课题的研究的技术手段和研究面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震局引进GPS技术。
进入90年代,GPS技术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一系列区域性的高精度GPS监测网,如华北网、东南沿海GPS网等相继建立。
与区域性GPS网的建立的同时,全国性的GPS地壳计划也陆续展开。
我国的GPS观测及研究也并入国际大框架之下,参加了从1997年开始的由太平洋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委员会(APSG)组织的APRGP(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Geodesy Project)大地联测。
基于这些GPS观测,我们已经获得中国大陆整体及局部各块体的地壳运动图像。
根据中国大陆地质构造的格局和地壳形变的特征,考虑到GPS站空间分布状况,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北、华北、华南、准格尔、天山塔里木、阿拉善、青藏东北、青藏中部、青藏南部和川滇西南10个块体[3]。
中国大陆主压应变方向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按主压应变的方向分布,中国大陆以105°E为界可以分为西部和东部,西部的主压应变的方向为SN方向,东部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EW方向。
中国大陆地区主压应变率和主张应变率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地区差异很大。
总体上看,中国大陆的主应变率是西部大,东部小。
西部的主压应变率平均是东部的6-14倍,主张应变率西部是东部的5-9倍。
目前,研究块体运动有以下几种模型:1、板块刚体旋转模型(RRM); 2、板块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REHSM);3、板块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RELSM); 4、板块刚性弹塑性模型等。
数据研究结果表明,RELSM优于REHSM 和RRM,它不仅可以精确地描述板块的整体旋转,而且还可以精确地估计板块内部的水平形变。
板块刚性弹塑性模型,既考虑了板块的刚性,也考虑了板块的弹性,还考虑了板块的塑性,理论上更加全面。
非连续变形分析(DDA)认为,在地壳中广泛存在着断层、裂隙、节理等纵向不连续面, 它们把地壳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构造块体系统[4]。
如果把每个构造块体视为具有常应力和常应变且其边界适用于库仑摩擦定律的弹性体, 并认为构造块体的大位移和大应变是小位移和小应变的逐步累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