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方法的综述与展望
人脸识别的技术研究与发展概况
6 )特征提 取 : 在预 处理后 的图像 中 , 提取 不 同于其
他人 的特征 , 其算法采用 了多阶高斯 导数 滤波 特征 。
7 )识别 : 上一步提取 的特 征进行判别 、 析 , 对 分 进行
2 colo lcrs a lcrnc,Sa g a U i ri nier gS ine h gt 2 12 ,C ia .S ho f Eetc m1Eet i i o s h h nv st o E gnei c c,S a t 0 6 0 hn ) n i e yf n e n  ̄
最 终 的 匹 配识 别 。
f e 双子 空 B ys n方法 , a , c aei a 弹性 图 匹配 , 局部 特征 分析 技术等 , 使人脸识别技术从 实验室走 向市场 , 出现 了一 系
列商用人脸识别系统 。在较 成熟的典型产品 中,国外有
F cV C a e A S系统 的流 程图如 图 l 所示 。 由于 图像对高 斯 导数滤波 器 的响 应很好地 刻 画 了图像 的强 度信 息 , 图 像 的局部特征可 由该 图像对 一系列不 同尺度的高斯导数 滤波器响应来表示 。 通过计 算图像 的局部 特征 , 比较不 并 同图像 的局 部特征 分布可 获得 图像之 间的全 局相 似性 。
该 产 品 的 核 心 算 法 就 是 通 过 多 阶 高斯 导 数 滤 波 器 对 图像
F cl Fc V C , ont , et 和 E e t , 美 国 aet ae A S C g i c I ni , e d x ymac i
A Vs n 推 出 3 4 io 还 i D人脸识 别系统 ;国内有清华 大学 承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一、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 原理
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方法,通过对人 脸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设计,来对人脸进行识别。
1、人脸预处理
人脸预处理是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光照、表情等因素,使得人脸图像更加清晰和规整。人脸预处理的方法包括灰 度化、二值化、去噪、归一化等。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安防领域的身份认证到金融风控领域的风险控制,再到人机交互和智能客服 领域的用户体验优化,人脸识别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次演示将对人脸识 别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现状、优缺点、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人脸识别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和提升,为人类的生活和工 作带来更加便捷和安全的应用体验。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人脸识别技 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对人脸进行识别和认证的技。术,它的应用范 围已经涉及到安全监控、门禁系统、身份认证、人机交互等众多领域。本次演 示将对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其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发展趋势。
2、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的目的是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出 有效的特征,用于区分不同的人脸。特征提取的方法包括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 基于统计特征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等。
3、分类器设计
分类器设计是人脸识别的最后一步,它的目的是利用已经训练好的分类器对人 脸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分类器设计的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 树等。
随着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未来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更加注重隐私保护, 例如采用盲生化和隐私保护技术来保护用户的隐私。
《2024年基于PCA的人脸识别研究》范文
《基于PCA的人脸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身份认证、人机交互等领域。
然而,由于人脸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照、表情、姿态等,使得人脸识别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人脸识别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包括其原理、方法、实验结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PCA原理及方法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原始特征空间中的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中,从而减少数据的冗余性和复杂性。
在人脸识别中,PCA通过将人脸图像的高维特征向量投影到低维空间中,以实现降维和特征提取。
具体而言,PCA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人脸图像进行灰度化、归一化等预处理操作,以便进行后续的降维和特征提取。
2. 构建协方差矩阵:根据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数据,构建协方差矩阵。
3.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4. 选取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取前k个主成分,构成新的低维空间。
5. 投影与降维: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低维空间中,得到降维后的数据。
三、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人脸检测与预处理:通过人脸检测算法从图像中提取出人脸区域,并进行预处理操作,如灰度化、归一化等。
2. 特征提取:利用PCA方法对预处理后的人脸图像进行降维和特征提取。
3. 训练与建模:将提取的特征向量输入到分类器中进行训练和建模,如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等。
4. 测试与识别:将待识别的人脸图像进行同样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操作后,与训练集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匹配,从而实现人脸识别。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文采用ORL人脸数据库进行实验,对比了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性能。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识别和验证人脸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比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本文将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的原理、流程以及应用领域。
1. 基本原理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主要通过学习大量的人脸图像数据来构建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输入视频中的人脸进行识别。
该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自动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表示,从而实现对人脸的识别和认证。
2. 方法流程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首先,需要从视频数据集中采集人脸数据,并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图像去噪、人脸检测和对齐等步骤,以确保后续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2.2 特征提取与表达学习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提取人脸图像的特征表示,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
这些模型通过逐层的卷积操作和非线性激活函数,实现对人脸图像的特征提取和表达学习。
2.3 特征匹配与识别利用特征匹配算法,计算输入视频中人脸特征与数据库中已存储的人脸特征之间的相似度,从而识别人脸的身份。
常用的特征匹配算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性等。
3. 应用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3.1 安防领域在安防领域,视频人脸识别可以被用于监控摄像头中的人员识别和追踪。
通过将人脸数据库与监控视频进行实时匹配,可以实现对可疑人员的及时报警和追踪。
3.2 社交娱乐领域在社交娱乐领域,视频人脸识别可以被应用于人脸表情识别和虚拟现实游戏中。
通过分析用户的表情和动作,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和互动的虚拟现实体验。
3.3 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视频人脸识别可以用于身份认证和金融交易的安全验证。
《结合场景理解的遮挡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范文
《结合场景理解的遮挡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智能安防、身份验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脸常常因各种原因被遮挡,如口罩、围巾、墨镜等,这给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结合场景理解,研究遮挡人脸识别算法,对提升人脸识别技术的鲁棒性和实用性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陈述与重要性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通常基于正面无遮挡的图像进行训练和识别。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和用户行为习惯,人脸往往会被遮挡物所覆盖。
这种遮挡不仅影响了人脸识别的准确率,也限制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因此,研究结合场景理解的遮挡人脸识别算法,对于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算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针对遮挡人脸识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改进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算法,来处理遮挡带来的图像特征提取困难问题。
同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各种遮罩和恢复技术来弥补遮挡造成的图像信息损失。
此外,还有基于3D信息的多模态识别方法,利用多个视角的信息来增强对遮挡的容忍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方法将越来越完善和高效。
四、本文研究的场景理解与算法设计(一)场景理解本文提出的算法基于场景理解的思想。
首先,通过分析不同的场景特征,如光照条件、背景复杂度、遮挡物的类型和位置等,来为后续的图像处理提供有效的指导信息。
其次,结合人脸检测和姿态估计技术,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姿态分析。
(二)算法设计针对遮挡人脸识别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多阶段识别算法。
该算法首先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中的多尺度特征。
然后,结合场景理解的结果,利用注意力机制和特征融合技术来突出重要区域的特征信息。
在后续的分类阶段,采用基于相似度匹配的方法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损失函数来平衡遮挡区域和非遮挡区域的特征学习过程。
人脸识别文献综述
人脸识别文献综述
人脸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技术特
点和应用领域。
2.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阐述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包括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
等关键技术。
3.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介绍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如安全、金融、交通、
教育等。
4.人脸识别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分析人脸识别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如光照、角度、
面部朝向、面部表情等,并介绍各种解决方案和技术进展。
5.人脸识别的未来展望:预测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深度学习、
多模态融合、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6.在撰写人脸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时,需要全面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专
利、技术报告等,并对各种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
同时,需要对各种技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它们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最后,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
需要注意的是,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多个学科。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相关文献。
人脸识别综述
人脸识别概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080303214 08计本2 李志超摘要:概述了人脸识别中的主要流程和主要技术,并且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模式识别,人脸识别一.概述近年来,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身份验证则更是由于其在公安(罪犯识别等)、安全验证系统、信用卡验证等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而越来越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由于生物特征是人的内在属性,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是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
这其中,利用人脸特征进行身份验证又是最自然直接的手段,相比于指纹、视网膜、虹膜、基因等其它人体生物特征,它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更易于为用户所接受,因此备受关注。
虽然人类可以轻松识别出不同人的脸部特征,但机器对人脸的自动识别涉及到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生理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题。
人脸识别系统应该能够处理脸部图像的变化,但是同一张脸,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描述方法下,图像的差别很大,人脸的自动识别因此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二.人脸识别过程及其技术人脸识别问题是指: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首先判断其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含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人脸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人脸识别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人脸检测: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2)面部特征定位: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3)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
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至少包括两个主要环节。
首先在输入图像中找到人脸的位置,将人脸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其次,将分割后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
如下图1所示:2.1人脸的检测和定位2.1.1人脸的色彩特性研究发现,虽然不同种族的肤色差异较大,但在色彩空间中的分布相对集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皮肤的色彩特点进行脸部肤色和五官的分割.这种肤色的分布服从高斯分布N(m,C),其中:均值(Mean):m=E{x},x=(r b)T,协方差(Covariance):C=E{(x–m)(x–m)T}.由高斯分布可得到图像中任一像素的值为肤色的概率Likelihood[3],如下式所示.2.1.2彩色图转化为灰度图根据(1)可将原彩色图转化为灰度图.灰度图中的像素值表示该像素为肤色的概率.灰度图中肤色区域和非肤色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肤色区域要亮一些.2.1.3灰度图转化为二值图肤色区域和非肤色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用阈值法去除非肤色区域.由于固定阈值法不适用于色彩差异较大的各种人脸图像,因此采用自适应阈值选取法来获取最优阈值.自适应阈值选取法的原理如下:随着阈值的逐步减小,观察分割出的区域数目的增加情况.虽然这种增加速度有逐渐减缓的趋势,但当阈值取到一个很小值以至于部分非肤色区域被保留下来时,分割出的区域数目会产生一个跳变,此时的阈值即为最优阈值.用该阈值对灰度图做二值化处理,即:其中,gi(x,y)为灰度图中的像素值,T为自适应阈值选取的最优阈值.经过上述处理后,得到一幅二值图.2.1.4判断保留下的各个区域是否是人脸区域首先计算该区域的欧拉数E=C-H,其中C为区域连通数,H为洞的数目,对于人脸而言,E应大于1.然后根据欧拉数E判断区域中是否存在洞,若是,则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矩、质心和倾角.再利用人脸的几何特性进一步判断:计算区域的长、宽,若长宽比过大则丢弃;将标准人脸模板和区域重合,计算十字相关性.若关联性大于一个即定值,则该区域为人脸.2.2人脸特征提取2.2.1利用小波多分辨特性对人脸做降维表达对人脸图像做一阶小波分解,再对高频图做积分投影.图像积分投影定义如下:给定N×M大小的图像I(x,y),分别定义水平函数量H(y)和垂直投影函数V(x),图像区域为Ψ(x1<x<x2,y1<y<y2=:2.2.2确定人脸带区在垂直细节图作积分投影,得到积分投影函数V(x),寻找V(x)的两个极值点,它们就是人脸的左右边界.这两个点的位置确定了一个垂直带区,命名为“人脸外接带区”.人脸左右边界部分的小波系数较大,所以具有较大的值.利用两个峰值,可以确定人脸的垂直带区.2.2.3特征基线确定在人脸外接带区范围内,对水平细节图作水平积分投影,得到H(y).在眼睛、鼻子、嘴的位置附近,小波系数的值比较大,寻找H(y)中极值点,它们分别对应眼睛、鼻子和嘴的基线.对水平细节图中基线的区域分别进行垂直积分投影、检测结果、确定基线.眼睛基线附近应得到两个突起的峰值,鼻子和嘴应在两眼的峰值中间有一个长的峰值.最后,定义人脸的外接矩形.由于头发、胡须和衣服等在多数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小波系数,所以无法准确定位人脸上下基线.根据人脸的形状,一般确定人脸的长宽比大约为1.5:1,将人脸的上下基线定义为与鼻子的基线等距.2.2.4基于特征基线提取特征眼:在眼睛基线附近做边沿检测,对检测结果做水平投影,确定眼睛的范围.做垂直投影,对区域中的黑点进行区域膨胀.取黑点的均值作为瞳孔的位置.鼻子:设两眼瞳距为1,在双眼下方(0.7,1)范围内寻找颜色较深的区域即鼻孔.两鼻孔的1/2处的亮度最高点即为鼻尖.嘴:寻找满足下列条件并位于脸的下方的区域即唇色.嘴到两眼中心的距离为(1.0,1.3).用类似眼睛的方法找到左右嘴角和嘴的中心.2.3人脸对比国内人脸对比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BP神经网络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特征提取和对比方法.例如,可将标准化后人脸图像各点的灰度值作为特征提取网络的输入,其隐层输出作为识别网络的输入.识别网络的期望输出为赋予每个人的标识号.每人多张照片参加训练,根据训练人数的多少,可适当增减输出层结点数.该方法的优点是识别速度快、识别率高、自适应性强,但训练和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另一种有效方法是将本征脸、协同算法和自联想神经网络等单一分类器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分类器结合的方法进行人脸对比,并在已有的几种分类器结合方法的基础上,对投票法作一些改进:不同分类器给予不同的“说话权重”,增加“第二候选人”,并根据“第一候选人”与“第二候选人”的可信度差,给“第一候选人”加“附加选票”.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分类器结合方法后的识别率比单一分类器要高,改进后的投票法较其他多分类器结合方法有较好的识别率(可高达95%).三.人脸识别主流技术及其简介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3类: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智慧高校人脸识别系统解决方案
软件开发平台
选择适合的软件开发平台 ,如Java、C等,进行软件 开发。
系统架构设计
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包 括前端页面、后端处理、 数据库访问等。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类型选择
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类型,如 MySQL、Oracle等,进行数据
存储和管理。
表结构设计
设计合理的数据表结构,包括人 脸图像数据、人员信息等。
结合人脸、声纹、虹膜等多模态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验证,提高系统 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受到 关注,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03 智慧高校人脸识别系统方 案
系统架构设计
01
02
03
硬件架构
包括人脸识别摄像机、网 络传输设备、存储设备、 显示设备等。
课堂考勤
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课堂考勤的自动化管理,提高考勤 效率,减少学生逃课现象。
智能门禁
在公寓或宿舍楼道口设置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实现快速、 准确的人员进出管理,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3D人脸识别
利用3D摄像头或激光雷达等技术获取人脸立体信息,提高人脸识 别的准确度和安全性。
多模态识别
数据存储与备份
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备份,保证数 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05 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场景与 效果展示
学生考勤管理应用场景
总结词
高效、便捷、安全的学生考勤管理方式
详细描述
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信息的采集、记录和分析,大大 提高了学生考勤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班级 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科教前沿○
科技信息
因的位置也是随机确定的。 在此问题中,为了满足约束条件,突变点的 位置限制在第 1 位到第 n-1 位之间,并且基因的突变是在该数允许的 范围内变动,其突变量的选取采用了一定的模拟退火的思想。 假设第 t 代的个体为 x'(x1,x2,…,xi,…xn-1,xn),若 xi 被选为突变点,则新个体为 x'+1(x1,x2,… ,x'i,… ,xn-1,xn), 其 中
兵力配置是现代防空作战部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兵力配 置是达到合理的使用兵力,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取得防空 作战胜利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多种型号武器系统的混合配置问题,其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解集合都比较复杂,目前正处于研究中,初步想 法是通过对各型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等性能的分析比较,转化为同型号 的兵力配置优化问题。 通过对遗传算法的改进,模型寻优速度明显加 快,收敛性能也有了明显提高,为解决防空作战运筹领域类似问题提 供了一种思路。 科
这种思想首先根据处理结果提取出来的某些特征与人脸的某些共性特征进行比较, 借此来判断某一区域是否为人脸。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用数字图像处 理中常用的提取边界的方法在输入图像中寻找边界,然后试探哪些边 界能像正面人脸的左边线、右边线和发髻线那样构成人脸轮廓;还可 以利用从图像中提取出来的色彩和纹理信息与人脸的色彩和纹理模 型进行比较,得出可能的人脸区域。 当然各种人脸特征的综合运用对 于提高检测算法的性能会有很大帮助。 1.1.3 模板匹配的方法
模 板 匹 配 是 [2][3][4] 一 种 有 效 地 模 式 识 别 技 术 ,它 能 利 用 图 像 信 息 和 有关识别模式的先验知识,更加直接地反映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首先, 建立并存储一些人脸模板作为标准,可以包括正面人脸或是单独的眼 睛、鼻子、嘴等。 利用一些算法来计算各待测区域与标准模板的相似程 度或相关性,利用这一相似程度来判决某一区域是否为人脸。 传统的 模板匹配方法首先要分别得到左眼和右眼模板,然后分别用左右眼模 板在图像中进行匹配, 得到两个相似度最大的点作为定位的眼睛,这 种方法比较简单,但计算量较大,定位准确率较低。 1.1.4 基于人脸外观的方法
人脸识别综述与展望-最新范文
人脸识别综述与展望1人脸识别技术概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脸自动识别技术得到广泛研究与开发,人脸识别成为近30年里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中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人脸识别的目的是从人脸图像中抽取人的个性化特征,并以此来识别人的身份。
一个简单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人脸检测(Detection):即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检测出人脸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
(2)人脸的规范化(Normalization):校正人脸在尺度、光照和旋转等方面的变化。
(3)人脸表征(FaceRepresentation):采取某种方式表示检测出人脸和数据库中的已知人脸。
(4)人脸识别(Recognition):将待识别的人脸与数据库中的已知人脸比较,得出相关信息。
2人脸识别算法的框架人脸识别算法描述属于典型的模式识别问题,主要有在线匹配和离线学习两个过程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一般人脸识别算法框架在人脸识别中,特征的分类能力、算法复杂度和可实现性是确定特征提取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所提取特征对最终分类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分类器所能实现的分辨率上限就是各类特征间最大可区分度。
因此,人脸识别的实现需要综合考虑特征选择、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设计。
3人脸识别的发展历史及分类人脸识别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最早的研究工作至少可追朔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六十年代在工程学方面的研究。
J.S.Bruner于1954年写下了关于心理学的Theperceptionofpeople,Bledsoe在1964年就工程学写了FacialRecognitionProjectReport,国外有许多学校在研究人脸识别技术[1],其中有从感知和心理学角度探索人类识别人脸机理的,如美国TexasatDallas大学的Abdi和Tool小组[2、3],由Stirling大学的Bruce教授和Glasgow大学的Burton教授合作领导的小组等[3];也有从视觉机理角度进行研究的,如英国的Graw小组[4、5]和荷兰Groningen大学的Petkov小组[6]等。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是指通过电子设备对人脸图像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人物身份的识别和认证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从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综述。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历程人脸识别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依靠人工的方式进行人脸识别。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被认为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突破之一。
此后,随着算法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性能的提升,人脸识别技术在准确率和稳定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1. 安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领域,如刑侦、门禁系统等。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场所部署摄像头,可以及时准确地对陌生人进行识别和报警,起到了保护公共安全的作用。
2. 金融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银行可以进行顾客身份认证,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验证用户身份并实现无卡支付等功能,方便了金融业务的办理。
3. 教育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学校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学生考勤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图书馆借阅、校园卡充值等场景,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4. 市场营销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商场、酒店等场所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顾客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目标,提升经营效益。
三、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展望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继续向着更高的准确率、更全面的应用场景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将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简介介绍
位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信息。
全局特征
02 提取人脸图像的全局特征,如人脸的轮廓、肤色、纹
理等。
特征编码
03
将提取的特征进行编码,形成可以用于比对的特征向
量。
匹配与识别
01
特征比对
将待识别的人脸特征与数据库中 已有的特征进行比对,寻找最相 似的匹配项。
识别算法
02
03
准确度评估
使用各种不同的算法进行人脸识 别,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基 于模板匹配的算法等。
人脸识别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1-26
目 录
•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 人脸识别技术原理详解 • 人脸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 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案例 •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人脸识别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提取出人脸的特征,与已有的特征数据进行比对,实 现身份识别或验证。
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基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比对,实现人 脸识别或验证功能。
人脸识别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人脸识别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也 不断取得突破。
发展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教育、娱乐等领域,成为身份识别和安全控制的重 要手段。
03
人脸识别技术与其他 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指纹识别技术
总结词
成熟、广泛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
VS
详细描述
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 ,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安、司法、金融等领 域。它通过采集指纹信息,利用指纹的唯 一性和稳定性,进行身份识别。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脸同步识别的研究》范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脸同步识别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多人脸同步识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脸同步识别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众多领域中,如安全监控、公共交通、商场安防等,需要实时地识别和追踪多个人脸。
传统的多人脸识别方法通常依赖于多台摄像头和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这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脸同步识别技术应运而生。
该技术能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多个人脸的同步识别和追踪,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三、相关技术概述1.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实现自动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和预测。
在人脸识别领域,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 人脸检测:人脸检测是多人脸同步识别的关键步骤之一,用于从图像或视频中检测出人脸并定位其位置。
常见的算法包括基于Haar特征、HOG特征等传统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3. 人脸对齐:人脸对齐的目的是将检测到的人脸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特征提取和识别。
常见的算法包括主动形状模型(ASM)、主动外观模型(AAM)等。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多人脸同步识别技术研究1. 数据集与模型:本研究采用大规模的人脸数据集进行训练,包括多角度、多表情、多光照等多种条件下的人脸图像。
在模型方面,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相结合的模型,实现多个人脸的同步识别和追踪。
2. 人脸检测与对齐: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人脸检测和定位,实现快速而准确的人脸检测。
同时,利用人脸对齐算法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后续的特征提取和识别提供支持。
3. 特征提取与识别:在特征提取阶段,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自动提取人脸特征。
在识别阶段,通过比较不同人脸特征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实现多个人脸的同步识别和追踪。
人脸识别分析范文
人脸识别分析范文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脸进行自动检测、识别和分析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用于识别人脸的身份,还可以用于人脸表情识别、性别识别、年龄估计、人脸特征提取等领域。
人脸识别分析技术已经在安全、金融、医疗、社交网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技术。
通过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准确地识别出人脸的身份。
这种技术通常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来训练模型,以提高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身份验证,还可以应用于人脸表情识别。
通过分析人脸的表情变化,可以判断出人脸所表达的情绪状态,如高兴、悲伤、惊讶等。
这种技术对于研究情绪分析、心理学、市场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性别识别和年龄估计。
通过分析人脸的特征信息,如眼睛、嘴巴、下巴等部位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判断出人脸的性别。
而通过分析人脸的皱纹、皮肤松弛程度等特征,可以对人脸的年龄进行估计。
这种技术在广告、人机交互、社交网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有助于进行人脸特征提取。
通过对人脸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人脸的特征信息,如眼睛、嘴巴、鼻子等部位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
这些特征信息可以用于人脸比对、人脸重建、人脸美化等应用中。
例如,在视频监控中,可以通过对比提取出的人脸特征和数据库中的特征,来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验证。
然而,人脸识别分析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光照、角度、表情等因素的干扰,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往往不如预期。
其次,人脸识别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如何保障人脸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需要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如在使用时需要经过相关的授权和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人脸识别分析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景和应用潜力的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人脸识别分析将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门禁系统中的活体检测方法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门禁系统中的活体检测方法智能门禁系统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安全设备,它不仅仅用于管理人员的进出,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活体检测,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门禁系统中的活体检测方法。
一、人脸识别技术简介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算法来识别和验证个体身份的技术。
它主要分为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身份验证三个步骤。
1. 人脸检测: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摄像头捕获到的图像中的人脸区域进行提取和定位。
2. 特征提取:对于所提取到的人脸区域,通过计算机算法提取其特征信息,如面部的轮廓、眼睛、嘴巴等。
3. 身份验证:将提取到的特征信息与系统中已有的人脸库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为已知人员。
二、活体检测方法在智能门禁系统中,为了防止被欺骗,需要对人脸识别过程进行活体检测,以确保人脸信息来自于真实的活体。
1. 静态活体检测方法静态活体检测方法是通过分析人脸图像的特征和属性来判断其真实性。
常见的静态活体检测方法包括:(1)纹理分析:利用纹理信息分析来检测人脸是否为真实的活体。
真实的活体通常会通过纹理细节,呈现出更多的颜色、光线等特征。
(2)眨眼检测:通过检测眼睛的眨眼动作来区分真实的活体和静止的图像。
真实的活体会表现出自然的眨眼动作。
(3)嘴唇检测:观察嘴唇的形态和运动来判断人脸图像是否为真实的活体。
真实的活体嘴唇会表现出自然的动作和生理特征。
2. 动态活体检测方法动态活体检测方法是通过分析人脸图像的动态信息来判断其真实性。
常见的动态活体检测方法包括:(1)视频活体检测:通过分析人脸图像的视频序列,判断是否存在活体反馈。
真实的活体会表现出微小的变化,如微笑、头部摇晃等。
(2)红外活体检测:利用红外光源和红外相机来检测人脸图像的红外信息,以区分真实的活体和假体。
三、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门禁系统中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门禁系统中的活体检测方法可以提高门禁系统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
1. 提高安全性:通过活体检测,能够防止使用照片或视频等非真实的人脸信息进行欺骗,提高门禁系统的安全性。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指南(二)
智慧医疗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渐普及的概念。
在智慧医疗领域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指南,并展示其对医疗保健行业的重要意义。
一、智慧医疗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简介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人脸图像或视频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人脸进行检测、特征提取和比对,可以实现对个体身份的自动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是面部特征的提取与匹配,主要通过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实现。
二、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智慧医疗应用1. 医疗信息管理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身份验证。
通过将患者的面部信息与其医疗记录相匹配,可以减少患者信息的错误和重复输入,提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医生和护士也能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快速获得患者的病历,有助于快速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2. 出入管理与安全控制在医疗机构内,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门禁和出入管理。
通过将员工和患者的面部信息录入系统和数据库,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准确辨识,提高医院内部的安全性。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对特定区域的访问控制,如药房、手术室等,保证医疗资源的安全和可控。
3. 医疗设备的操作与控制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医疗设备的操作与控制。
例如,在手术室中,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快速登录手术设备,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提供优化的医疗服务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患者监测和预警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结合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技术,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肤色和眼神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等信息。
通过对患者的情绪预警和行为监测,医护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精细化的关怀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三、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医疗中的挑战与展望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人脸识别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人脸图像和视频,对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的要求较高。
《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应用的研究与实现》范文
《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应用的研究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应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该技术结合了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和人脸识别的精准性,能够为许多领域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 应用的研究与实现。
二、云计算与人脸识别的概述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计算方式,可以提供弹性的IT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空间和应用程序等。
人脸识别技术则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算法分析人脸部特征信息以完成身份识别。
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处理海量的人脸数据,为更高效的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三、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应用的研究(一)技术架构设计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应用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前端展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处理层。
前端展示层负责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调用数据处理层的服务;数据处理层则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进行人脸识别等数据处理。
(二)算法研究在人脸识别算法方面,主要研究深度学习算法在云计算环境下的人脸特征提取和匹配。
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研究并优化相应的算法模型。
(三)安全性研究在安全性方面,研究如何保证人脸数据在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和安全。
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方面,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四、基于云计算的人脸识别Web应用的实现(一)系统实现流程系统实现流程主要包括用户注册、人脸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云计算处理和结果返回等步骤。
用户通过前端界面进行注册和人脸数据采集,数据传输至云计算平台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二)技术实现细节在技术实现方面,主要采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基础服务和相关API接口,实现人脸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脸识别方法的综述与展望Ξ艾英山 张德贤(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系 郑州 450052)摘 要综述了人脸识别理论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讨论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以及应用和发展前景,最后对人脸识别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关键词:人脸自动识别 面部特征提取中图分类号:TP391.41Summarization and Prospects for the Method of F ace R ecognitionAi Yingshan Zhang Dexian(Department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52)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gives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n the theory of face recognition and then discusses its key techniques,difficulties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s.Finally,we present our opinions abou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research of face recognition.K ey w ords:Face recognition,Facial feature extractionClass number:TP391.411 概述近年来,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身份验证则更是由于其在公安(罪犯识别等)、安全验证系统、信用卡验证等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而越来越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由于生物特征是人的内在属性,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是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
这其中,利用人脸特征进行身份验证又是最自然直接的手段,相比于指纹、视网膜、虹膜、基因等其它人体生物特征,它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更易于为用户所接受,因此备受关注。
虽然人类可以轻松识别出不同人的脸部特征,但机器对人脸的自动识别涉及到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生理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题。
人脸识别系统应该能够处理脸部图像的变化,但是同一张脸,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描述方法下,图像的差别很大,人脸的自动识别因此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人脸识别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人脸检测(Detection):即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检测出人脸的存在并确定其位置。
这一任务主要受光照、噪声、面部倾斜度以及各种各样遮挡的影响。
(2)人脸的规范化(Normalization):即校正人脸在尺度、光照和旋转等方面的变化。
(3)人脸表征(Face Representation):即采取某种表示方式表示检测出的人脸和数据库中的已知人脸。
通常的表示法包括几何特征(如欧氏距离、曲率、角度)、代数特征(如矩阵特征矢量)、固定特征模板、特征脸等。
(4)人脸识别(Recognition):即将待识别的人42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第33卷Ξ收到本文时间:2005年2月21日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工作得到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项目资助(编号2003520261)及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994060500)。
脸与数据库中的已知人脸比较,得出相关信息。
这一过程的核心是选择适当的人脸的表征方式与匹配策略,系统的构造与人脸的表征方式密切相关。
人脸识别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Allen和Parke为代表,主要研究人脸识别所需要的面部特征。
研究者用计算机实现了较高质量的人脸灰度图模型。
这一阶段工作的特点是识别过程全部依赖于操作人员,显然这不是一种可以完成自动识别的系统。
第二阶段是人机交互式识别阶段,代表性工作有:Harmon和Lesk用几何特征参数来表示人脸正面图像。
他们采用多维特征矢量表示人脸面部特征,并设计了基于这一特征表示法的识别系统。
Kaya和K obayashi则采用了统计识别方法,用欧氏距离来表征人脸特征。
但这类方法需要利用操作员的某些先验知识,仍然摆脱不了人的干预。
第三阶段是真正的机器自动识别阶段。
近十余年来,随着高速度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人脸模式识别方法有了较大的突破,提出了多种机器全自动识别系统。
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2 人脸识别方法2.1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这类识别方法是通过人脸面部拓扑结构几何关系的先验知识,利用基于结构的方法在知识的层次上提取人脸面部主要器官特征,将人脸用一组几何特征矢量表示,识别归结为特征矢量之间的匹配,基于欧氏距离的判决是最常用的识别方法。
侧影识别是最早的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主要是从人脸侧面轮廓线上提取特征点入手。
一般将侧影简化为轮廓曲线,从中抽取若干基准点,用这些点之间的几何特征来进行识别。
由于侧面照片约束很多,所以对侧面人脸的研究己经不多。
正面人脸识别第一步是合适的归一化,使之不依赖于图像中人脸位置的尺度和旋转变化。
识别所采用的几何特征是以人脸器官的形状和几何关系为基础的特征矢量,基分量通常包括人脸指定两点间的欧氏距离、曲率、角度等。
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可以实现对人脸显著特征的一个高效描述,同时具有存储量小、对光照不敏感等优点。
这种方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从图像中抽取稳定的特征比较困难;(2)对强烈表情变化和姿态变化鲁棒性较差;(3)造成信息部分丢失,适合用于粗分类。
2.2基于特征脸的人脸识别方法特征脸方法是从主要成分分析(PCA)导出的一种人脸识别和描述技术。
PCA实质上是K-L 展开的网络递推实现。
K-L变换是图像压缩技术中的一种最优正交变换,人们将它用于统计特征提取,从而形成子空间法模式识别的基础。
若将K -L变换用于人脸识别,则需假设人脸处于低维线性空间,由高维图像空间K-L变换后,可得到一组新的正交基,由此可以通过保留部分正交基获得正交K-L基底。
如将子空间对应特征值较大的基底按照图像阵列排列,则可以看出这些正交基呈现出人脸的形状,因此这些正交基也称为特征脸,这种人脸的识别方法也叫特征脸法。
实验表明,特征脸方法存在如下特点:首先,由于作为一种图像的统计方法,图像中所有的像素都被赋予了同等的地位,可是角度、光照、表情等干扰会使识别率下降;其次人脸在人脸空间的分布近似高斯分布,且普通人脸位于均值附近,而特殊人脸则位于边缘分布,可见,越普通的人脸越难分辨,特征脸方法的本质是抓住了人群的统计特征,反映了特定人脸库的统计特征,但不具有广泛性、代表性。
而利用fisher 判据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改进方法。
另一种成功的改进方法是将人脸进行差异分类,即分为脸间差异和脸差异,其中脸内差异属于同一个人脸的各种变形,而脸间差异表示不同人脸的本质差异,实际人脸图像的差异则为两者之和。
2.3基于局部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主元子空间的表示是紧凑的,特征维数大大降低,但它是非局部化的,其核函数的支集扩展在整个坐标空间中,同时它是非拓扑的,某个轴投影后临近的点与原图像空间中点的临近性没有任何关系,而局部性和拓扑性对模式分析和分割是理想的特性,似乎这更符合神经信息处理的机制,因此寻找具有这种特性的表达十分重要。
基于这种考虑,研究人员提出基于局部特征的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4基于小波特征的弹性匹配方法弹性匹配方法是一种基于动态链接结构的方法。
该方法在二维的空间中定义了一个距离,它对通常的人脸变形具有一定的不变性,也不要求待识别人脸和库中人脸维数一定相同。
可采用属性拓扑图来表达人脸,其拓扑图的任一顶点均包含一特征矢量,它记录了人脸在该顶点位置的分布信息,二维拓扑图的顶点矢量就是人脸经小波变换后的特征矢量。
用拓扑图分别代表已知和待识别人脸,还可根据匹配拓扑图算出它们的“距离”作为人脸52第33卷(2005)第10期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的相似度准则。
而最佳的匹配应同时考虑顶点特征矢量的匹配和相对几何位置的匹配。
可以用一个能量函数来评价待识别人脸图像矢量场和库中已知人脸的矢量场之间的匹配程度,最佳匹配也就是最小能量函数时的匹配。
实验表明,弹性图形匹配优于K-L变换,它能保留更多局部人脸细节。
但具体的参数选择,如二维网格的大小、小波变换参数的选择等,都会影响识别的效果,因此有效的识别效果依赖于关键识别信息的提取。
另外它需要更大的计算复杂度和存储空间。
2.5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是最近几年比较活跃的一个研究方向。
应用神经网络进行人脸的特征提取和分类器的设计,有比较成熟的人脸特征提取算法—自适应主分量神经网络算法。
研究人员还应用传统方法和神经网络设计了组合分类器,在识别效果的准确率、容错性、鲁棒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神经网络方法在人脸识别上比其他类别的方法有独到的优势,它避免了复杂的特征提取工作,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关于人脸识别的规律和规则的隐性表达。
但由于原始灰度图像数据量十分庞大,因此神经元数目通常很多,训练时间很长。
另外,完全基于神经网络的识别法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冯一诺伊曼结构)上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
且神经网络虽然有较强的归纳能力,但当样本数大量增加时,其性能有可能会严重下降。
3 研究展望人脸自动识别技术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除了要准确、快速的检测并分割出人脸部分,有效的变化补偿、特征描述准确的分类都将成为今后主要研究课题。
(1)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的相互结合能有效地描述人脸的特征,如何更好地提取和组合局部与整体的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研究新的人脸描述方法以获得准确的人脸描述和区别信息,避免完全不相似的人脸图像被认为是相似的。
基于混合模型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能准确描述复杂的人脸模式分布。
(2)不同的人脸描述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分类器产生的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因此,多特征融合和多分类器融合的方法也是改善识别性能的一个手段。
(3)大多数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实时要求,因此,新的算法要快速、有效且易于实现。
随着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生物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脸识别技术也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一些高级信息安全的应用中,需要研究人脸与指纹、虹膜、语音等识别技术的融合方法,以期提高特征表达的鲁棒性和可持续性,进而提高识别率,这也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Chun-hung Lin,Jia-ling Wu.Senior Member,IEEE:Automatic Facial Feature Extraction by G enetic Algo2 rithms[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999:8(6):834-841[2]梁路宏,艾海舟,何克忠.基于多模板匹配的单人脸检测[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1999,10:4(a)(10)[3]Shi-hong Jeng,Hong Yuan Mark Liao,Chin Chuan Hanet a1.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Using G eometrical Face Model:An E fficient Approach[J].Pattern Recognition, 1998,31(3):273-282[4]K arin S obottka,Ioannis Pitas.A Novel Method for Auto2matic Face Segmentation,Facial Feature Extraction and Tracking[J].Signal Processing:Image Communication, 1998,12:263-281[5]Ali Reza Mirhosseini,Hong Y an,K in-Man Lam et a1.Human Face Image Recognition:An Evidence Aggregation Approach[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1998,8,71(2):213-230[6]Guang-zheng Y ang,Thomas S Huang.Human face De2tection In a Complex Background[J].Pattern Recognition, 1994,27(1):53-63[7]Chung-lin Huang,Ching-wen Chen.Human FacialFeature Extraction For Face Interpretation and Recognit2 ing[J].Pattern Recognition1992,25(12):1435-1444 [8]K in-Man Lam,Hong Y an.Location and Extraction theEye in Human Face Image[J].Pattern Recognition1996, 29(5):771-779[9]Xiao-bo Li,Nicholas Roeder.Face Recognition Extrac2tion From FrontView Images[J].Pattern Recognition, 1995,28(8):1168-1179[10]G loria Chow,Xiao-bo Li.Towards A S ystem for Auto2matic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J].Pattern Recognition, 1993,26(12):1739-1755[11]Jian-ming Hu,Hong Y an,Mustafa sakalli.LocatingHead and Face Boundaries for head-shoulder images[J].Pattern Recognition,1999,32:1317-1333[12]王静儒,吴岷,杨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