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计划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和基坑变形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时,点布设非常关键,下面我将介绍一下点布设的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一份监测报告。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1.观测点的数量:观测点的数量要充足,一般建议在建筑物的不同部位设置观测点,以确保全面的观测情况。
2.观测点的布设密度:观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需要密集的观测点,一般部位需要适量的观测点,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沉降情况。
3.观测点的位置选择:观测点的位置选择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情况的分布规律,尽量选择稳定的区域,避免突兀或易变形的部位。
4.观测点的间距:观测点之间的间距要合理,一般来说,要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形态来确定,以确保对整个建筑物的观测覆盖。
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原则1.基坑变形监测点的数量:基坑变形监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在基坑的四周设置监测点,并在基坑内设置适量的监测点。
2.基坑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密度:基坑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基坑的变形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在基坑周边设置密集的监测点,以掌握变形情况的变化趋势。
3.基坑变形监测点的位置选择:基坑变形监测点的位置选择要考虑到基坑的结构特点和变形情况的分布规律,尽量选择变形范围较大或易发生变形的区域。
4.基坑变形监测点的间距:基坑变形监测点之间的间距要合理,一般来说,要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态来确定,以确保对整个基坑的变形情况进行全面监测。
三、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是对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结果的综合汇总和分析,下面是一份监测报告的基本内容:1.报告概述:报告简要介绍了监测的目的、范围和时间,以及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观测结果:报告详细说明了各观测点的测量数值,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沉降和变形的分布情况。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为了监测基坑周围建筑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一个观测方案,下面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观测方案,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1.监测区域划分:根据基坑周围建筑的布局和相关要求,确定监测区域的边界和重点监测区域。
2.建立测点网格:确定监测区域内合适的测点位置,按照规定的间距建立测点网格。
网格的密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
3.建立参考基准:确立监测的参考基准,可以选择周围没有重大建筑活动且地质条件稳定的区域作为参考。
4.安装测点设备:在确定的测点位置上,安装测点设备。
测点设备可以包括传感器仪器、测量杆、标尺等。
5.测点设备校准:在安装设备前,对测点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
6.监测频率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可以选择每天、每周、每月进行观测,以及白天或夜间进行观测。
7.数据采集和记录:在每次观测时,对测点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数据采集仪器和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记录。
8.数据分析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使用专业的软件或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到沉降情况的具体数值和变化趋势。
9.报告和沟通:根据观测数据,及时撰写监测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设计、施工方进行沟通和汇报,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10.监测措施:根据观测数据的结果,确定基坑周围建筑的沉降情况是否达到安全限值,如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如加固、支护等。
11.回顾和总结:在工程结束后,进行观测方案的回顾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以上是一个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的大致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方案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人员的资质和相关设备的质量,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1.概况1.1 工程概况这个项目是一项大型的建筑工程,旨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楼。
该建筑将包括商业和住宅用途,是当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基坑概况该项目需要进行基坑开挖,以便为建筑物的地基做好准备工作。
基坑的深度将达到20米左右,需要进行支护工作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1.3 工程地质概况该项目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软,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4 环境概况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居民和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基坑支护及施工方案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支护措施,包括钢支撑、混凝土墙和土钉墙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挖孔桩、土钉墙和钻孔灌注桩等,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将采取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监测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3.1 监测目的:本次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2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的范围包括公司生产厂区及周边区域,主要监测点包括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等。
3.3 监测依据:本次监测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公司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等。
3.4 编制原则:本次监测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
同时,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以上是本次监测的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的简要介绍。
我们将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 监测内容64、基坑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要求汇总表75、监测方法5.1 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是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等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
沉降工程监测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展,沉降工程已成为城市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工程。
沉降工程的合理监测对于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安全、减少安全事故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其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拟对沉降工程监测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给相关工程监测人员参考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监测目的1. 监测工程层沉降情况,掌握工程变形状况,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对沉降进行有效控制。
2. 评估地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效果,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3. 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实施相应措施,减少工程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4. 为工程施工后续监测提供数据基础。
三、监测对象1. 监测对象主要为沉降工程,包括建筑物、桥梁、隧道等。
2.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地基土壤等。
四、监测内容1. 监测对象沉降情况:主要监测对象的沉降及变形情况,包括沉降量和变形速率等。
2. 周边环境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地基土壤的监测,以及影响周边环境的监测指标。
3. 监测仪器: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监测仪器,包括沉降仪、变形仪、地下水位监测仪等。
五、监测方法1. 定点监测法:对于较小范围内的沉降工程,通常采用定点监测法,通过在监测对象周围设置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
2. 区域监测法:对于较大范围内的沉降工程,通常采用区域监测法,通过设置监测网格对整个范围进行监测。
3. 实时监测:采用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定期进行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异常情况。
4. 远程监测:采用远程监测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远程传输和处理,实现对监测对象远程监测控制。
六、监测周期1. 定点监测法:通常选择一个时间节点,如每季度、每半年、每年等进行监测。
2. 区域监测法: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周期进行监测。
3. 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测:根据具体监测对象的需要,可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测。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基坑施工监测方案为了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按计划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使周围已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不受损伤、少受干扰,必须对基坑工程全过程进行系统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受力水平及周围建筑物的动态(沉降或倾斜),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到信息指导施工,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隐患及时预报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一.监测内容基坑施工监测包括周边环境监测、支护结构监测、土体变形监测,槽底回弹监测,以及包括周边建筑物、重要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
本工程基坑监测内容如下:1.基坑水平位移监测;2、基坑沉降监测;3、基坑水位监测二、观测方法1.沉降观测采用精密的水准仪进行量测。
主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点直接设置在被观测对象(本基坑设置在压顶梁和坡顶土体上)的特征点上,并在远离基坑或稳定的位置设置基准点。
观测点应布置在具有特征点的地方。
2、水平位移观测采用精密电子经纬仪进行量测。
采用轴线投影法在两个稳定的基准点之间连线为基准线,量测差值和累计位移量。
观测点直接布置在支护桩顶、土坡坡顶。
3、水位观测:周坑周边设水位观测井进行水位观测。
4、肉眼巡检由于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施工条件的改变、基坑边堆载的变化、施工用水不适当排放、管道渗露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还有工程隐患如地面裂缝、支护结构的失稳、临近建筑物裂缝等都可在巡检工作中及时发现,因此巡检是十分重要和很有必要的,应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按期进行巡检,巡检工作应列入观测计划,按期进行,并保持记录。
5、观测精度沉降观测中水准仪i角≤±10"每测站基辅读数高差≤0.3mm,水准路线闭合差≤±0.3(n)l∕2o三、观测点设置1.测距点在距基坑20〜30米相对稳定地方(如基坑四周的原有建筑物上台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共设置3个,并用水泥桩固定;2、搅拌桩水平位移观测点在桩顶上适当上布设,测点间距10〜15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3、土体沉降观测标志在基坑内侧沿基坑高度5〜6米分层设置,水平间距10~15米,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一)、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二)、固定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三)、固定水准点;(四)、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五)、《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97的要求二、地基回弹观测基础开挖前,在建筑物的纵横主轴线上设置观测点,测定其原始标高;在基坑挖至底面时,找出其测量标志,再测出其标高;在浇筑砼基础前,再测一次标高,从而得到各点的地基回弹值。
三、建筑物自身沉降观测以主楼为主要控制对象,采用二级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外轴线共设置12个观测点,测设点的设置应符合规程的要求,保证人员、仪器、附合观测路线等路线。
结构施工阶段,每加一层观测一次,装修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截止到沉降量小于1mm/100d。
观测前将仪器放在室外30min,使其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天气恶劣时严禁观测。
当建筑物有异常情况时及时观测,如有不均匀沉降出现,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四、沉降观测的精度及成果整理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一次;全部竣工后的观察次数: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
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出下沉曲线图,找出变形规律,做出今后的变形观测趋势预报,提出今后的观测建议。
五、作业中应遵守的规定(一)、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二)、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规定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
(三)、前后视距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一、基准网的建立为了科学地预测基坑支护的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时预报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变形数据,因此建立基坑支护施工变形与沉降观测网,定期进行变形沉降观测。
二、基坑支护变形观测(1)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在基坑边坡顶上布置基线(每基坑边一条),每条基线上设4个变形观测点,同时又作为沉降观测点。
(2)基坑支护沉降观测利用远离场区的城市高程系水准控制点或独立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与以上点联测,构成基坑支护沉降观测网。
四面围墙周边附近各布置四个沉降观测点,与基坑周边浅埋基础建(构)筑物、重要管线监测点一起构成监测周边环境的沉降观测网。
三、观测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分别在基线点四个角上设站,用J2型经纬仪观测四边网的水平角度(四边形内角),并与城市的大地控制网三角点联测水平夹角,检查基线点是否发生位移,在基线点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同时在四角测端上分别以对应的相邻角点定向,并观测定向基线上各预埋点的水平位移量初始读数。
(2)沉降观测对基坑边上的各点及周边点建立的沉降观测网的测量方法为:首先自远离基坑的城市水准控制点开始观测,引测至基坑周围后,按编定的各点观测次序依次观测,最后测至另一水准控制点符合,观测仪器采用S3型精密水准仪。
四、基坑周围建(构)筑物等的监测措施工程对基坑周边50米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进行监测,并特别对临近坑边1.5H~2.0H范围内建(构)筑物,包括道路、市政管道、电力电缆、电信管网等加强监测力度。
具体监测措施是:(1)对建(构)筑物,定期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2)施工前,了解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对整个场地的地下管线进行摸底,并在地面投影其轴线走向,布置变形观测点进行监测;对某些变形要求较高及紧邻基坑开挖边缘的重要管线,预先做好加固处理措施。
五、质量保证技术措施在施工中不仅要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技术措施,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施工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控制,强化施工质量一次合格率,杜绝不合格和返工。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篇一:基坑沉降监测方案(2495字)一、监测意义: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取土的深入,支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道路动载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范围,甚至会出现失稳情况,引起周围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应配备高精度的施工监测队伍,及时提供变形数据,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安全。
二、监测内容:几何变形监测部分: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3)支护桩桩体位移(倾斜)监测应力监测部分:4)支护桩桩体应力监测5)人字梁(3-3、4-4、4’-4’剖面)应力监测6)水平支撑5-5剖面轴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部分:7)水位监测三、监测实施方案: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在基坑北侧的蒸汽凝水管和蒸汽管上,每隔约12米布设一个监测点,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竖向位移)监测。
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沉降监测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其基本思想为:在施工区域外建立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基准点布设以三个点为宜,且构成一个基准网,通过对基准网的定期检测可得知各基准点的稳定情况,从而对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或进行修正。
每次监测时,通过精密水准测量将基准点的高程采用闭合水准测量引测到各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高程,根据监测点两次所测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监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
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
在基坑开挖前布设监测点并进行首次监测,挖土期每隔1~2天监测一次,若沉降速率变化异常或沉降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沉降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沉降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基坑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基坑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工程类型,其施工过程中,基坑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基坑沉降情况,还可以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因此,本文将就基坑沉降观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坑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1. 观测点设置。
在进行基坑沉降观测时,首先需要确定观测点的设置。
一般来说,应选择在基坑周边范围内,分布均匀的地点进行观测,以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监测基坑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设置应考虑基坑的大小、周边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 观测方法选择。
基坑沉降的观测方法有多种,包括测量法、遥感法、地面变形法等。
在选择观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基坑的具体情况和监测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观测,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
3. 观测频次确定。
观测频次的确定是基坑沉降观测中的关键环节。
一般来说,观测频次应根据基坑的施工进度、地质条件、监测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在基坑施工初期,观测频次可以适当增加,以及时发现问题;而在基坑施工后期,观测频次可以适当减少,以节约成本。
4.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
观测数据的分析与报告编制是基坑沉降观测的最后一步。
在获取观测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并编制观测报告。
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数据的详细情况、分析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以便工程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基坑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结语。
基坑沉降观测是基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观测方案能够为工程安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因此,在进行基坑沉降观测时,需要充分考虑观测点设置、观测方法选择、观测频次确定以及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基坑沉降观测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
变形监测技术方案批准:审核:编制:目录一.工程概述1二.作业目的1三.作业依据及规范2四.工作内容2五.基坑及周边监测方案25.1 基准点的布设25.2护坡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埋设25。
3护坡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埋设35.4 变形监测点保护及意外情况处理45.5 基准点、监测点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55.6 观测设备和人员投入55。
7 观测周期65。
8 成果处理6六.提交成果资料66.1 提交阶段成果76。
2 提交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7七.补充说明7八.质量保证措施8九.附件8变形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述受..。
..的委托,。
.。
拟承担。
.。
.变形监测任务。
本项目位于。
....。
基坑深16-18米,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60米。
开挖深度较大,周边不明管线复杂,采用—2米以下桩锚支护(2道锚杆),-2米以上组合柱砖墙支护形式。
二.作业目的本工程基坑挖掘较深,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监测及时分析反馈监测结果,掌握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在基坑工程施工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应对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周边重要道路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为避免基坑工程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及基坑围护本身的危害,采用先进、可靠的仪器及有效的监测方法,对基坑围护体系和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控,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基坑边坡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为工程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所需的数据,从而使工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三.作业依据及规范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本工程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
四.工作内容1、测定护坡桩顶部水平位移,周边道路的沉降量、计算沉降差及沉降速率。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
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和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施工周边环境的保护和安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旨在探讨工程施工周边沉降观测的方案,以供相关工程参考。
二、观测目的1. 确保工程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防止因施工引起的沉降变形过大导致建筑物损坏。
2. 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施工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3. 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采取措施提供预警。
4. 积累沉降观测数据,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三、观测依据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 相关设计文件和图纸4. 工程施工周边环境调查资料四、观测内容1. 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2. 周边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3. 周边道路的沉降观测4. 施工现场本身的沉降观测五、观测方法1.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确保观测精度。
2. 采用铟合金尺作为水准尺,提高观测的稳定性。
3. 采用自动化观测系统,提高观测效率。
4. 采用连续观测方法,掌握实时沉降情况。
六、观测步骤1. 在施工前,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初始观测,获取基准数据。
2.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进行定期观测,记录沉降数据。
3. 当发现异常沉降情况时,及时进行加密观测,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 施工结束后,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最终观测,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七、观测人员及设备1. 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培训,熟悉观测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2. 配备精密水准仪、铟合金尺、自动化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确保观测精度。
八、数据处理与分析1. 观测数据应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进行处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对观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观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XXX检测有限公司2022年7月1.工程概况1.1 基坑概况XXX有限公司投资拟建的XXX有限公司创新药生产基地(三期)项目位于XXX 市高新区,已建XXX生产基地西侧。
场地北侧为康强二路,南侧为康强一路,西侧为安泰六路。
本项目建筑物±0.000标高为561.300m,设计基坑深度为4.45m-6.65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拟采用喷锚支护,降水采用管井降水。
1.2 监测范围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1.3 监测目的(1)使参建各方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把握工程质量,掌握工程各部分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完全。
(2)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测数据检验工程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并及时改进施工技术或调整设计参数以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
(3)对可能发生危及基坑工程本体和周围环境安全的隐患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确保基坑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安全。
(4)积累工程经验,为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整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地质概况及现有资料情况概况2.1场地地形地貌拟建项目位于XXX市高新西区,已建XXX创新药生产基地西侧。
场地北侧为康强二路,南侧为康强一路,西侧为安泰六路,交通便捷。
拟建场地为空地。
因雨季局部低洼地段有地表集水。
场地地形较平坦,场地自然地坪标高(以钻孔孔口标高为准,采用成都高程系)559.31~561.78m,相对高差2.47m。
地貌类型属于岷江水系Ⅰ级阶地。
2.2现有资料XXX项目地下室基坑设计说明和平面图。
3.监测依据(1)《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19);(4)本工程的重要性和周边环境条件。
委托方提供的该项目设计文件。
4.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4.1监测点布置监测点位置详见《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监测方案
沉降监测方案一、引言沉降监测是指对建筑物、地基或其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的过程。
沉降是指地基或土壤在承受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垂直位移。
准确监测沉降情况对于保护建筑物的安全性和预防灾害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降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二、监测目标1. 监测对象:建筑物、地基或其他结构物。
2. 监测参数:沉降速率、沉降量。
3. 监测时间:从建筑物或地基完工启用之日起,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三、监测方法1. 基准点的选择:选择稳定、易于固定的基准点作为监测点,如建筑物角点、地面固定标志物等。
2. 监测设备: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进行监测,如全站仪、水准仪等。
3. 监测方位:根据建筑物或地基的不同,确定监测的方位,分为平面监测和垂直监测。
4. 监测周期:每年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或晚上,以避免气温变化和人员活动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5. 数据处理: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沉降速率和沉降量。
四、监测方案的实施1. 准备工作:确定监测的目标和具体地点,编制监测计划,并准备好所需的测量仪器。
2. 基准点的安装:在监测地点选择合适的基准点,进行基准点的安装和固定。
3. 监测数据的采集:使用测量仪器对基准点和监测点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4.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沉降速率和沉降量。
5. 结果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量进行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 结果报告:将监测结果编制成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用于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
五、沉降监测的意义1. 提前发现问题:沉降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或地基的沉降问题,避免由于沉降引起的结构损坏和安全事故。
2. 评估设计效果:通过沉降监测,可以对建筑物或地基的设计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3. 制定措施:根据沉降监测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一、测区概况1、地理位置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
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
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
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
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如需另外增加观测次数,甲乙双方另行协商。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
1. 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周边和内部设置监测点,以监测基坑周
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监测点的设置需要考虑基坑的深度、土质情况、支护结构类型等因素。
2. 监测参数,监测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沉降、支护结构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等。
这些参数的监测可以通过测量仪器、全站仪、
倾斜仪等设备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
3. 监测频率,根据基坑施工阶段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监测频率,一般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测。
4. 监测记录和分析,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基坑变形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下来是日常巡查方案:
1. 巡查内容,日常巡查内容包括基坑周边的支护结构、土体稳
定情况、降水排水情况、施工现场秩序等。
2. 巡查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确定日常巡查的频率,一般包括每日巡查和每周定期巡查。
3. 巡查记录和处理,及时记录巡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4. 巡查人员,确定巡查人员及其职责,确保巡查工作的及时性
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坑变形观测方案和日常巡查方案是基坑施工安全
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
地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工程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基坑截水监测方案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2月14日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工程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基坑截水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2月14日目录第1章工程概况 (5)1.1工程环境及施工条件 (5)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6)2.3本基坑工程概况 (7)第2章施工监测方案 (8)2.1信息化施工和组织措施 (8)2.2施工对周围建筑物及管线的影响 (8)2.3变形监控值及预警值 (8)2.4施工监测项目 (9)2.5监测点布置 (9)9.6 测点保护 (11)9.7监控量测管理体系的保证措施 (11)第1章工程概况1.1工程环境及施工条件1.1.1地理位置及周边建筑本工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小营北路6号,东临鼎成西路,西临育慧北路,北侧为小营北路。
基坑南侧紧邻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一期建筑(最近处仅19m),西侧北侧较远处为现况住宅及商业楼区,东侧无明显建筑。
1.2.2地下管线状况从现有资料看,基坑周边的现状管线较多,具体位置及需拆改的管线如下表所示。
一二期连通通道部位现有管线较复杂,通道范围内共分布着电信、电力、雨水、污水、中水、给水等6条管线,条件允许的管线改移后,对剩余管线采取悬吊保护,保证管线安全,确保基坑安全施工。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1.2.1工程地质情况拟建场地目前为景观草坪,东南侧现为微地貌小山丘。
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二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深度范围内(最深28.00m)的地层,按成因类型、沉积年代可划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两大类,并按岩性及工程特性划分为7个大层及亚层,现分述如下:表层为人工堆积之一般厚度为 1.30~2.40m(局部31#钻孔附近厚约6.00m,应为一期施工肥槽)的粉质粘土素填土、粘质粉土素填土①及房渣土、碎石填土①1层。
基坑周边地面沉降观测方案
基坑周边地面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实施,观测等级为二级。
仪器采用索佳自动安平水准仪,型号为SDL30o该仪器有优越的水平稳定性、耐寒、耐热性,是一种高精度水准测量仪器,每公里往返中误差为:±0.4mm0与水准仪配合使用的是高精度锢瓦水准尺。
它是施测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专用标尺,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完全适用于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1.基准点及测点设置:远离工程区域以外稳定地段设置三个沉降观测基准点,观测时利用其中一点作为基准点,另两点作为校核。
在近测点处均匀布设若干工作基点,以方便观测和保证精度。
测点应布设在对沉降反应敏感部位;2、测标埋设:沉降监测的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地基)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对于建(构)筑物,沉降点设置在房脚、角点等;对于道路(地下管线),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其正上方;对于基坑坡顶、地表,采用普通地面沉降标。
3、观测实施:1)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每次均由工作基点出发,尽可能一站直接观测,以减少转站误差。
在第一次观测时,应对仪器架站处、水准尺立尺处做以标记,在以后观测时严格做到一致,以减少水准仪i角等引起的固定误差;2)工作基点的校测:每次沉降观测前,应对工作基点进行校测,校测工作基点由基准点出发作往返测,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不得大于0.4∖Rι三,n为测站数。
同样要在每次观测中做到架站处立尺处一致。
如果发现某个工作基点高程异常,则需对该工作基点进行高程改正;4、观测精度: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执行,采用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限差为0.30、R刖(门为测站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测区概况1、地理位置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
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
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
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
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如需另外增加观测次数,甲乙双方另行协商。
三、测量技术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GJJ885)(GJJ8-99)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6、经甲方审批的《秦皇岛恒大城5#、6#地块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四、水准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布设水准基点的埋设:水准基点最少应埋设三个点,以保证沉降监测工作数据的可靠。
此三个点的位置应埋设在远离因本次降水和建筑沉降影响的范围以外的稳定可靠之处,如采用深埋基点的埋设深度应在冰冻层以下,也可布设在沉降稳定建筑物上。
具体位置视实地情况而定。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沉降监测点的埋设应符合《规范》要求,与甲方协商而定,在每栋楼的主角点、沉降缝和后浇带两侧、大拐角点等处必须做点;直线楼体上两点之间距离不得大于20米;点位应布设在正负零以上100-150mm处。
每个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应选在便于观测和能够树立标尺之处,。
为保证点位稳定和观测精度,沉降监测点的标志采用Φ=16.0mm,长为160mm的涨栓螺杆。
用电锤打18 mm孔,用植筋胶将丝扣端镶入墙体内10cm。
监测点的保护:当监测点布设完毕,及时向甲方提供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图,以便甲方通知各施工单、使用单位对监测点加以保护。
由于监测周期很长,提请建设方务必对监测点严加保护;并请施工方不要在沉降点上方2米以下搭设架子和管线。
五、沉降监测的等级和限差1、本次沉降监测中,水准基点网联测按一级水准精度进行;沉降监测点测量按二级水准精度进行。
2、沉降监测应使用日本托普康公司生产的Trimbel Dini03型精密水准仪,配以条码铟瓦水准尺。
使用的水准仪应通过有资质的鉴定单位每年一次的检测并出据相应合格的检测证书。
另外在项目进行中也要定期检较。
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水准仪i 角不得大于15″。
测量时应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和观测路线。
3、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且稳定后进行。
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小时内;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D、气温突变时;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本次精度等级的确定,借鉴国际测量工作者协会(PIG)于1981年第16届大会提出的常用取值方法,即:为实用目的,观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1/20—1/10,或者1--2㎜。
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具体限差见下表: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水准观测的测站技术要求注: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L——附合路线长度,km;F——环线长度,km;R——检测测段长度,km。
水准观测的限差(mm)注:表中n为测站数六、观测顺序及方法1、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A、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B.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C、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D、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2、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A、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B、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C、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D、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3、返测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的顺序分别与往测偶奇测站相同。
4、测站观测采用光学测微法,一测站的操作程序如下(以往测奇数测站为例)A、首先将仪器整平;B、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使符合水准器两端的影像近于符合。
随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据读数。
然后使符合水准气泡准确符合,转动测微器精确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器读数。
C、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标尺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器读数,然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分划进行视距读数;D、用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气泡两端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并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器读数;E、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水准气泡的影像准确符合,精确照准并进行辅助分划与测微器的读数。
5、电子水准仪观测顺序按仪器设置顺序执行。
七、成果计算与整理每栋楼的监测点建好后,要进行现场沉降观测点高程的初始值量测,并做好记录。
以后,每次观测结束,首光应认真检查全部外业观测记录,各项限差合格后使用HLADJ3.0智能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在满足观测精度的前提下,计算出每个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值。
并计算各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和总沉降量,打印成表格一式四份,及时上交到有关部门,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⑴对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进行联测,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闭合差,闭合差符合规范要求时,经严密平差计算出各沉降观测点高程H0。
为确保准确,首次成果均应按同精度测量两次,通过分别平差计算后取各观测点两次高程的平均值做为各观测点的初始值。
⑵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等于该路线上各点间高差代数和∑h,即fh=∑h。
符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等于所测各点间高差的代数和∑h减去终点与起点已知高程之差,即fh=∑h-(H终-H起)。
往返测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等于往测高差代数和绝对值│∑h往│=│∑h往│-│∑h返│。
⑶严密平差计算将高差闭合差按测站数成正比例反号进行分配,即Vi=-fh/N ni式中ni为某测段的测站数N为水准路线的总测站数fh为水准路线闭合差Vi为各观测点所分配的平差数实际监测中平差后的高程值均用[NASEW95] 平差软件计算。
⑷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H=H0-Hi 式中H0为观测点高程原始值,Hi为每次计算后的观测点的高程。
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编写沉降监测技求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变形监测成果表,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监测点沉降过程曲线图,建筑物倾斜率计算表,变形分析报告。
八、基坑变形监测基坑变形监测依照甲方要求,按实际需要及设计要求安排监测工作量。
1、基坑位移基点和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的埋设基坑位移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1)在产生位移范围以外布设2-3个稳固的平面点作为基坑位移观测基点。
2)在基坑监测范围内适当布设固定的平面点作为工作基点,并按独立坐标系统将基点与工作基点联测。
3)基坑位移观测基点、工作基点建点采用深部埋设、浇筑或坚固地面浇筑标志等方法,布设完成后及时通知甲方、施工方做好标志保护工作。
基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基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点位布设在基坑支护冠梁,可用十字标志或平面反射标志,标志应设置明显并喷涂点号。
布设位置见基坑位移观测点布设略图。
2、监测方法及频率监测施工前,仔细检查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是否满足观测精度和工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鉴定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以保证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基坑开挖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观测2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视准线法和小角法进行监测,其监测精度为±2mm。
当现场条件不容许时,也可采用交会法或极坐标法测量。
仪器选用2”级全站仪。
每次测量均从基点起始测量出工作基点坐标,再将仪器架至工作基点测量监测点的坐标或所需数据。
各测回数及其他要求按规范有关要求执行。
依据使用仪器特点,也可采用免棱镜极坐标测量法,对观测成果垂直于基坑方向的坐标进行差值比较,计算基坑位移量。
依照甲方要求,按实际需要及设计要求安排监测频率。
3、监测报警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由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其限差按设计要求执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4、超深、超长开挖等未按设计工况施工: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九、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1.监测质量管理体系2.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由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监测小组。
除及时收集、整理各项监测资料外,尚需对这些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对比。
(2)在施工前,备齐所有的监测仪器设备,并根据规范进行有关标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