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题1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解释原子构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原子定义:解释原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化学中的基础地位。
3. 强调原子构成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原子构成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构成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结构: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3. 强调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第三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2.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概念和电子云。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云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角色。
2. 讲解电子概念:介绍电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原子中的重要性。
3. 解释电子云的意义:讨论电子云的概念和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2. 解释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相互作用:介绍原子间的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3. 强调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 1 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在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内容标准的模块仔细分析,原子的构成处于一级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该主题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能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习用微观的观念来学习化学。
逐步增强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绳子,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取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如此“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这句话体现了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哲学道理。
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呢?可再分,不可再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感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吧。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同学们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创设良好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无止境的追求。
回忆已有知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原子内部结构对元素性质有什么影响?
b.电子排布规律对化学反应有何作用?
2.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子结构。
3.小组分享: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难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现象,如肥皂泡、静电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模型等,形象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从原子核、电子到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概念,逐步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气球吸附在墙上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附在墙上?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原子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原子已经了解的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而原子的内部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教师寄语: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探索原子的奥秘,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强调学习化学对生活、环保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填空题:请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填空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基本认识。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2. 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3. 能够描述原子的电子排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模型和图片,直观地展示原子结构;2. 利用实验和观察,探究原子内部构成;3. 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原子的构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对原子世界的认识和好奇心;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的定义和构成;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3. 原子的电子排布。
难点:1.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2. 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教具:1. 模型和图片;2. 实验器材;3. 思维导图软件。
学具:1. 笔记本;2. 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定义和构成,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总结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特点;4. 知识拓展: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理;5. 课堂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的构成;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原子的定义和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电子排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认识;3. 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应用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和回答;2. 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3. 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4. 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展示。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同位素和原子序数的概念;2. 探讨原子内部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3. 引入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理论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等。
2. 采用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结构。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原子的结构模型、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图。
2. 教具:模型、图片等。
3. 学具:笔记本、笔。
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化学的发展史,引入原子概念。
2. 讲解原子核的构成:讲解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的概念,介绍原子核的构成。
3. 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电子层、电子亚层、轨道等概念,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4. 讲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示例,讲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5. 巩固知识: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原理,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让学生了解原子光谱的产生和应用,掌握原子光谱的线系和光谱类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电子排布原理,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原子光谱的产生和应用,原子光谱的线系和光谱类型的区分。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一、前置知识在讲解原子的构成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
例如水(H2O)就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2:1的比例组成的。
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指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各种化学性质。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由核和电子组成,核心中包含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而电子则绕核心旋转。
1.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在中央位置,具有正电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2. 原子壳层原子核外围的电子形成了原子壳层,其中最外层的电子被称为价电子。
原子可以根据它们在最外层壳层上的价电子数目被分类。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基于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设计和命名的化学元素表。
它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参考工具之一。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可以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其中质子的数量通常被称为原子序数,由元素周期表上的原子编号来表示。
2. 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取决于原子的壳层中价电子的数量。
最外层壳层上的电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不同元素的原子中的电子数量不同。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而氧原子则有八个电子。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于形成化合物。
化学键有两种类型: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是有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共价键是相邻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
四、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核和电子组成,核心中包含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而电子则绕核心旋转。
原子的电子结构取决于原子的壳层中价电子的数量。
最外层壳层上的电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形成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中子的性质和功能。
3. 掌握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的组成。
2. 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组成及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原子模型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现象与原子的构成有什么关系?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概念及构成。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 讲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答案,解析疑惑。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的组成。
2. 提问:你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与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及时点评答案,解析疑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10分钟)1. 介绍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 分析一些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性质。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第一章:原子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使学生掌握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
原子基本性质: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结构。
分组讨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原子概念:向学生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1.4.2 展示原子结构: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的结构。
1.4.3 讨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章:原子核和电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2 教学内容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4 教学步骤2.4.1 介绍原子核和电子:向学生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4.2 展示原子核和电子: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原子的化学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最外层电子的数量和排布。
元素: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3.4 教学步骤3.4.1 介绍原子的化学性质:向学生介绍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3.4.2 展示原子的化学性质: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展示原子的化学性质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第四章:原子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其区别。
4.2 教学内容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原子的构成教案A原子的构成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点评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积极性,增大学生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的参与面,暴露了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doc
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那坡县坡荷初中张宝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想象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进行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复杂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O学生在思考、回答。
O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检查、交流课前作业•课前印发“原子弹爆炸图”和科学家发现原子及研究原子结构过程的资料。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课前阅读和分析,按照自已的想象对原子结构进行画图。
学生交流阅读感受O增长化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微观想象力欣赏评价•评价、肯定、欣赏学生作品•展示往届优秀作品(一个苹果插上长度不一的细木条,木条一端插上浸泡过的花生)C)交流、评价、欣赏作品。
感受原子。
进一步培养学生微观想象力设疑•播放课件:几种原子模型的三维图形(可随意旋转、放大),通过观察图片,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有关原子的构成。
学生观察并归纳、概括出原子的构成。
O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直观的了解原子的结构,同时还能观察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3. 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定义和构成;2. 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3.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2. 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电子模型、原子结构示意图;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第一章:原子的定义和构成1.1 引入原子的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单位是什么。
提问:你们听说过原子吗?原子是什么?1.2 介绍原子的构成使用课件展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解释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说明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1.3 原子的大小比较原子和分子的大小,强调原子是非常微小的。
提问:原子和分子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第二章: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2.1 原子核的构成使用电子模型展示原子核的结构,解释质子和中子的分布。
提问:原子核里有什么粒子?它们是如何分布的?2.2 电子的分布讲解电子在原子内的分布情况,说明电子云的概念。
演示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电子云模型。
2.3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解释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
提问: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对原子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第三章: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1 原子结构的稳定性讲解原子结构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提问:为什么有些元素更容易失去电子,而有些元素更容易获得电子?3.2 元素的化学性质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举例说明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影响它们的反应和化合价。
3.3 原子结构的多样性与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解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掌握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3.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模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2.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难点:1. 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
2. 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具:1. 模型或图片,展示原子、原子核和电子。
2.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实验。
学具:1. 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2. 彩色笔,用于绘制原子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问题引入:什么是物质?物质由什么组成?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步骤二:原子概念的讲解1. 讲解原子的定义,即物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原子的构成。
步骤三:原子构成的讲解1.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
步骤四:原子结构实验1. 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子的构成。
步骤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原子构成的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原子结构图,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写一篇关于原子构成的短文,阐述对原子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构成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或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子的运动状态。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和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构成。
2. 原子核的组成。
3. 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的组成。
2. 电子的运动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原子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重点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原子模型,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原子核的组成和电子的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5.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原子构成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的组成。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构成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原子核物理学,了解原子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原子模型。
3. 教材、练习册等教学资料。
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动画,以形象展示原子内部结构。
2. 准备一系列关于原子构成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3. 准备实验材料,如模型原子、电子轨道模型等,以便进行直观演示。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和重要性。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概念。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与元素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原子的构成相关图片和动画。
2. 实验器材:模型原子核、电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讲解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4. 讲解元素的概念:介绍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5. 相对原子质量的讲解: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讲解如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6.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组成、元素的概念和相对原子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9.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构成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如原子序数、同位素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构成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如核能、核技术等。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原子构成相关的问题。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的构成相关知识。
2. 搜集有关原子构成的科学家的故事,了解原子研究的历史。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4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案-江西省宁都县洛口中学符声国第四单元课题1 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策略】1.建议寻找录像、动画片,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2.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知识要点】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要点1】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要点2】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⑵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⑶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1.能力目标⑴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⑵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⑶初步教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2.情感目标⑴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⑵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⑶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⒈原子构成。
⒉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法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回答](将学生分成七组,每组六人其中一人是发言,另一人补充。
)学生甲: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而氧气仅由氧气组成的。
学生乙:“不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学生丙:“还不行,要从分子的角度来解释:空气是由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构成,而氧气仅由氧气一种分子构成所以说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学生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评价并小结]各位同学讲的很不错!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如水通电分解(见投影)。
那么你们对原子还有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学生1:“我想知道原子究竟能不能再分?”学生2:“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学生3:“原子有没有质量?”学生4:“原子和分子哪个大?”……[引入新课]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板书并投影]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讲述]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能分,它又是哪几部分构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学生]学生阅读课本68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不同?3.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不同类原子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小组之间讨论。
[教师]巡视,并适时参加讨论。
[学生回答]学生5回答问题1: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学生6补充:原子是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学生7补充:应该是中央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
[评价并发问]好!三位同学讲的很具体。
那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学生思考]七组同学都答原子核比原子要小很多。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很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与地球体积之比。
原子核比原子有小的多,如果把原子核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教师]对!同学们说的很好,可还是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来看幻灯片“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体积”。
[放幻灯片]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和原子的体积很小图。
[教师]同学们看过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陈述]学生甲:从幻灯片的图中我知道了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学生8:原子已经很小了,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半径的几万之一,原子真太神秘了!学生丙:原子这么小,在化学变化中已是不能再分了,那么原子的构成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教师]同学们的想法谈的很好!特别是同学丙的想法,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质疑。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说用化学方法不能对原子进行分割,而用物理方法可以分。
我们来看看原子的结构的发现。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
[教师]同学们现在了解了原子构成的发现。
知道了原子中央是非常小的原子核,原子里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投影]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观察这幅图后,第二组同学来回答问题2。
[学生]同学朱:回答:问题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区别: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相同点:质子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教师]既然原子核、质子、核外电子都带电,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呢?[学生]学生丁:虽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但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带的是负电荷,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6补充:还要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才不显电性。
[教师]这样就完整了。
现在同学们来做课本习题2。
[学生] 第一小组文同学抢答:因为氧原子核带的正电与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同。
[教师]启示学生:对于一个具体原子要具体分析。
[学生]同学夏:我知道了,要先分析氧原子核的构成,它是由8个质子和8中子构成,核外有8个电子,每个质子带一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单位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对!讲的非常正确。
现在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我们知道了吧![教师]提问: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有什么关系?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第二组同学回答: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质子所带的电荷。
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质子上,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核电荷数=质子数。
3.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师]很好。
现在我们看下面表格来对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进行全面的了解。
[投影]展示表格(填空)几种原子的构成[请学生说出从表格中可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学生张:质子和电子带相反的电荷,中子不带电。
学生王: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的质量的1/1836。
学生李: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
学生陈: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书和中子数在有的原子中相等而在另一些原子中又不相等。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应该清楚了原子的构成,那么原子的种类由谁来决定呢?[学生]学生彭:不同种类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教师]现在同学们借助想象在自己的画图板上画出你认为正确的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或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下电子在核外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在画图板上画原子构成示意图,教师巡视。
然后请每组亮出所画的示意图。
[教师评价]评价每组同学的示意图。
现在同学们再来看一些专家所画的示意图。
[投影]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从图中我们可得出电子在核外怎样运动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核外电子的排布”再回答。
[学生]阅读讨论。
[投影]电子在核外运动特点。
[学生]争答: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
[讲解]这里的层是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称为电子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电子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8个(只有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排布时,总是最先排布在离核较近的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再依据能量高低逐渐向外层排布。
[投影并板书]1排布特点[小结]通过大家阅读、思考、讨论,我们知道了原子的构成:[板书并讲解]1.原子的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注意]⑴原子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决定的。
⑵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但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核内11个质子,12个中子。
4.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将电子在核外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
[课堂练习]1.组成一切原子所不可缺少的粒子是()A 核外电子B 质子、电子C 质子、中子、电子D 质子、中子2.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多少?()A 111B 161C 50D 272[作业]课本习题第一题,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2、3、4。
第二课时[提问]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回答]有![讲解]因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电子质量之和。
不同的原子所含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
如1个氢原子质量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提问]如果用原子的质量,要大家记住原子的质量,能记住吗?[学生]回答记不住。
[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这些数字太难记了。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在书写、记忆、使用等方面都不方便,就象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米的质量。
我们可以选一种与原子的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然后回答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阅读后回答。
[小结]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并不是原子真正质量,是原子真实质量与作为标准的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所得的比值。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一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作比较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它的单位是1。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艰难的测定过程计算出来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的贡献。
大家阅读课本资料,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
[提问]我们现在怎么知道相对原子质量呢?[组织活动]现在看谁又块又准地把上面表中的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查出。
[学生活动]……[填写查阅结果]氢——1 碳——12 氧——16 钠——23氯——35.5 铁 56[提问]同学们观察表中数字看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学生]思考、讨论。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小结]相对原子质量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
一般化学计算多采用近似值,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