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

合集下载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水体富营养化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 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 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 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 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 植物的过度生长。
奥 运 森 林 公 园 水 环 境 生 态 工 程
治理案例
谢谢!
4.紫外线法。藻类等微生物在受到 紫外线照射时, 藻细胞内的 DNA 螺旋体被紫外线的电磁能所破坏, 导致细胞无法增殖,达到灭活效应。 紫外线法除藻工艺的运行成本低, 不会生成有害消毒副产物,但该技 术目前在生产上的应用还不成熟, 推广应用有限。
5.机械法除藻 /除草。机械法适用于藻类和水 草严重泛滥的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应急处理 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6.曝气技术。曝气的作用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使溶解氧与水体充分混合,供应微生物呼吸之 需,使其生长繁殖,已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溶解氧含量较低(一般低于 4mg/L)的封闭或缓流水体。
6.噬藻体。噬藻体( Cyanophage) 是以蓝藻为寄主的浮游病毒类群 ( 也称蓝藻病毒) ,因其能特异性 地感染蓝藻并导致其死亡,是蓝藻 “水华”潜在的控制因子。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输入到湖泊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时空分布上是 非常复杂的。氮、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 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 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并在 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 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 应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危害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
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 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 东近苏州。
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 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 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 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 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太湖岛屿众 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 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 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 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 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 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 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 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 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 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 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 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 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 的十字方针。2015年两会期 间,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也 被提上记事日程,引起社会 的重视。
(2)造成生态链失衡,破坏水与生态环境。水 葫芦繁殖很快,易在生长区内形成优势物种,导致 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甚至死亡。水葫芦大面积覆盖 水面,一方面降低了光线穿透水体的能力,影响水 底植物生长;另一方面,水体中含氧量降低,鱼类 因缺氧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渔业生产。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认为 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 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 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 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如 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 值 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 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 相互关系 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 是极为复杂的 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 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 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 体中氮含量超过 ,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 , 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 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 大于 , 值 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 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 含量大于10µmg/L。 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 含量大于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 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 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 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 肥。
1.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 生活污水和化肥、 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 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 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 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 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 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 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 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 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 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 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 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 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 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 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 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 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B、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3点)。
1、生物-生态性措施:通过放样控制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回复 高等水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水体恢复其功能。 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深层曝气 3、化学方法:1)凝聚沉降:投加化学试剂使营养物质生成沉淀而沉 降;2)化学药剂杀藻:效果较好,但会受时效、大水域、水体流动 的局限,而且死藻分解后仍会释放磷。
A、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8点)。
1、废水排放前必须达标,控制氮、磷含量不超标 2、尽量增加无机肥的有效使用效率,提高有机肥的使用量 3、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4、根据水体的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5、合成洗涤剂禁磷和限磷 6、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 7、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8、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粪便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容忽视。
8
3
2010
26
4
2015
61
10

劣Ⅴ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 养
重度富营 养
5
12
6
10
11
2
1
4
4
12
2
0
数据引自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原因
湖盆演化历史
自然湖泊有从贫营养、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 养、沼泽发展的过程。
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形成、发育、 衰老和消亡的自然演化过程是非常缓 慢的,但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湖泊富营
养化的进程。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氮、磷的过量排放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引起藻类的疯长。而浮游藻类的生命周期通常 很短,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又很快大量死亡,增加天然水体有机 物浓度。造成: (1)促使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 形成厌氧环境,导致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2)水华还形成很多有害物质使局部水域污染,破坏生态和水资 源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国际案例
莱茵河
莱茵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 题。主要原因是沿岸工农业快速发展,排放大量污染物。后 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治理措施,莱茵河的水质得到 了显著改善。
五大湖
五大湖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群,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 问题。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废水排 放量增加。通过建立湖泊管理机构和实施治理措施,五大湖 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形成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工农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 和土壤侵蚀等自然和人为因素。
特征
特征一
特征二
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由于藻类大 量繁殖,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增多, 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
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藻类过度繁殖 ,其他水生生物受到压迫,导致生物多样 性降低,生态平衡被破坏。
面临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 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等,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防治工 作的重要因素。
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公 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地区和部门,需要跨区 域协调和合作,但目前协调难度较大,需要建立有效的合 作机制。
生物操纵
通过引进或消除某些生物种群,调节水体生态平衡,抑制藻类的过 度生长。
微生物治理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降低富营养化程 度。
04
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方法
物理监测
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浑 浊度、气味等物理特征, 初步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 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
总之,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防治。通过加强管理 和监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 生态环境
除了以上提到的防治措施,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例如 ,可以通过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来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营养物质的排放。另外,在城 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可以加强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此外,还可以 采用生物过滤技术等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减少废水中的 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
01
02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主 要是由于水体中过量营养物质的存在,导 致藻类大量繁殖,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 平衡,并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 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原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
1 概念
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过 量营养物质的存在,导致藻 类大量繁殖,破坏了水生生
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指氮、磷 等营养元素,它们来自于生 活污水、农业化肥、工业废
水等
当这些营养物质被排放到水 体中后,会促使藻类迅速繁 殖,形成水华,导致水质恶 化,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

2 原因
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 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3 危害
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会带来以下危害 水质恶化:藻类大量繁殖会堵塞水体中的氧气通道 ,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 生态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后,会导致 某些物种的灭绝和另一些物种的繁衍,对整个生态 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人类健康危害:水质恶化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 响,例如引发皮肤病、胃肠疾病等 经济损失: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渔业和旅游业等产 业受到损失,同时也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是水体中含有过多的溶解性营养盐类(主要是NH3-N、NO3-N、NO2-N、PO4-P),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微生物旺盛的代谢活动,耗尽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质,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现象.一、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天然的湖泊都有一个从贫营养向富营养的发展过程,从贫营养过渡到富营养,进而发展到沼泽,直至死亡,是湖泊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人类活动会大大加速这个进程1.天然富营养化的成因湖泊营养物质通过天然富集,使得营养物质浓度逐渐增高而发生水质营养变化的过程就是通常所称的天然富营养化。

2.人为富营养化的成因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愈加明显,使得不断增加的人口,集中在一些水源丰富的特定地区。

人口集中的城市排放出的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废水流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

同时,在农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过雨水冲刷和渗透,使一定数量的植物营养物质以面源的形式最终输送到水体中。

据估计,农业地区输出的总磷可达森林地区输出量的10倍以上,而城市径流中的总磷量又可以是农业集水区径流量的7倍左右,城市农业森林地带的地表径流都可能是某种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最终导致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经的天然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常常需要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其过程。

人为富营养化则是因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它演变的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期内使水体由贫营养状态变为富营养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富营养化的概念
• “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 引起浮游生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 衡的改变,因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 象”。
• 淡水——水华 • 咸水/海洋——赤潮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富营养化的概念
特征
•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 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微生物数 量 品种 分布
昼夜间的迁移 水华现象 主要藻类
富营养湖泊与贫营养湖泊比较
富营养湖泊
贫营养湖泊
丰富
稀少
较少
很多
主要在水体表面
可生长至深层
有限
频繁
经常发生
很少出现
蓝藻科鱼腥藻属、囊 绿藻科角星鼓藻属、 丝藻属、微囊藻属等, 片硅藻科平板藻属, 片硅藻科直链藻属、 小环藻属;金藻可 脆杆藻属、冠盘藻属、 锥囊藻属 星干藻属。
4、国内外富营养化现状
• 目前欧洲在统计的96个湖泊中有80%的湖泊不同程 度地受到氮、磷的污染,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
• 在北美洲最受人关注的五大湖泊中,苏必利湖水质 最好,属贫营养湖泊,休伦湖和密执安湖处于中营 养状态,而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则水质相对较差,属 富营养型湖。
• 亚洲南部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适宜的自 然条件和湖中营养盐容易引起水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营养物质的来源
(3)内源 是指江河湖库水体内部由于长期污
染的积累产生的污染再排放正。
4、国内外富营养化现状
世界湖泊和水库营养化状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只有突然的、迅速的营养物增加(通常是人为的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1.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成因有不同的见解。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菌体接入发酵罐中,就有利于缩短发酵时间,
提高发酵罐的利用率,并且也有利于减少染菌
的机会
增大接种量可以缩短调整期的原因
调整期的长短与菌种、培养条件等因素有关,
增大接种量可以缩短调整期,实际上利用的
生物的一种群体效应,也就是通过种内的相
互关系(如种内互助),使之更快地适应
新环境,从而缩短调整期.
像引进一种动物到新环境一样,如果引入少数个别
种子
由保藏的菌种开始,经过逐级扩大培养后,
最后获得供车间生产的,足够数量和优质质
量的纯种。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种子的扩
大化培养过程又称种子制备。
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为发酵罐的投料提 供足够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子。
因为发酵时间的长短和接种量的大小有关,
接种量大,发酵时间则短。将较多数量的成熟
大量地接入培养成熟的菌种的优点:
缩短生长过程的延缓期,因而缩短了 发酵周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约发酵培养的动力消耗 有利于减少染菌机会
接种量
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的体积的比例
接种量过多,菌丝生长过快、溶氧不足,衰老细胞 增加等,发酵后劲不足
种量过少延长发酵周期,形成异常形态,且易造成 染菌
种子罐级数的确定:种子罐级数是指制备 种子逐级扩培的次数。 依据:菌种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 殖的速度以及所用的发酵罐的容积。
接种龄
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从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 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种子培养期应取菌种的对数生长期为宜,菌 种过嫩或过老,不但延长发酵周期,而且会 降低产量。
以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的繁殖速度为依据 接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发酵周期
的动物,那么就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甚至有可能无 法生存;但如果引进的是一个种群,那么就会大大缩 短适应的时间.另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如果生物的数量多些,对环境的影响更大些,从而 使环境变得更适合生物的生存,从而缩短调整期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2.化学杀藻灭藻技术:用化学药剂灭活藻类,主要是通过化学药剂氧化藻细胞中叶绿素a, 或扩散进藻细胞内部破坏细胞器官机能达到强效灭杀作用。化学杀藻的操作简单,见效迅
水体富营养的来源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恶化水源水质 , 增加给水处理难度和成本
富营养化水体作为供水水源时 , 会给净
水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 , 如增加水
处理费用 , 降低处理效果和产水率等 。 而 且遭受富营养化污染的水体在一定条件下因
厌氧作用产生硫化氢 、甲烷 、氨气等有毒
有害气体 , 给给水处理增加相当的技术难度 。
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的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减少或截断外部营养物
当水体外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或停止
之后,一定条件下, 底泥不再作为污染物 的“汇”, 而成为“源”。这时底泥中的
质的输入、控制外源营养盐进入
水体的具体措施有净化水源、截 污工程、洗涤剂限磷禁磷、合理 使用土地等。
污染物释放出来, 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某些水生植物能分泌化感物质来抑制藻类生长,且水陆间的植物生态系统还具有截
留、过滤地表径流等作用,维持湖泊的相对独立与稳定。水生植物修复系统利用太阳为能
量源, 具有安全、成本低、生态协调及美化环境等特点,但起效时间长,且生物量的控制 及生态稳定性的完善较困难。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三 营养物质的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 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 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 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 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 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 的大量化肥。
四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 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 味异臭。藻类散发出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烦扰人 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适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也使水味难闻,大大 降低了水质质量。。
4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富营养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 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 畜肠胃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
5
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
湖泊常常是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水源。富营养水体在作为供给水源时, 会给制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在夏日高温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过量的藻类会 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 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在 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既影响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了制 水成本费用。
2 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这些水 藻浮在湖水表面,形成一层 “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 低,富营养严重的水质透明度仅有0.2米,湖水感官性状大大下降。。
3 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富营养湖泊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从空气中获 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因此表层水体有充 足的溶解氧。但是,在富营养湖泊深层,情况就不同,首先是表 层的密集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 中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明显受到限制而 减弱,使溶解氧来源减少。其次,湖泊藻类死亡后不断向湖底沉 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 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 难以生存。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 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 循环。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有 图 有 真 相
水 华
赤 潮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的是水体 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 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 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 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 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 走向灭亡。
注:一般认为水体全氮量大于0.2mg/L、全磷量大于0.02mg/L时属于富营养化 水体。
太湖富营养化成因及治理

成因: 工业废水污染 城市生活废水污染 农业用水污染 太湖的地理位置和水 文特征

治理: 治理源头 改善水体 生物来自治太湖湖面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近 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 90年代中后期, 太湖西部、北部开始频繁暴发 蓝藻。2007年夏天,因太湖蓝藻的暴发,无锡 市发生了饮用水危机。2008年以后,虽然蓝藻 没有大规模的暴发,但每年的状况仍然不容乐 观。2008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湖体 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 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次要) 二、人为因素 1.工业废水 2.生活污水 3.化肥、农药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危害生态环境 2.影响水体利用 3.加速水体沼泽化、陆地化进程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1.治理源头 2.改善水体 3.生物防治 4.综合防治
案例:太湖水质富营养化
2008年太湖湖体主要污染指标及水质状况汇总
高锰酸盐指数 湖区 (mg/L) 梅梁湖 五里湖 西部沿岸区 东部沿岸区 湖心区 全湖平均 5.1 5.1 4.8 3.8 4.0 4.4 (mg/L) 0.10 0.09 0.10 0.06 0.07 0.08 (mg/L) 2.96 2.27 3.36 1.82 2.14 2.57 (mg/L) 0.04 0.06 0.03 0.02 0.02 0.03 态指数 63.3 63.3 62.5 56.9 58.5 60.6 劣Ⅴ 劣Ⅴ 劣Ⅴ Ⅴ 劣Ⅴ 劣Ⅴ 总磷 总氮 叶绿素a 营养状 水质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危害: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要特征: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产生原因: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海水富营养化: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海水的温度: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

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

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

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

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

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自然因素也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原因:赤潮多发除了人为原因外,还与纬度位置、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

生物: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其中,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使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成生物新陈代谢所需有机化合物者,我们称之为浮游植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必须以浮游植物为饵者则称为浮游动物。

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

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

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

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历史记载: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会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判断依据:目前,常用的赤潮判断依据可分为两类。

表观判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发生过程: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

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

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