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李克安教授化学课件(8)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李克安化学课件(4)弱酸弱碱的萃取

北京大学李克安化学课件(4)弱酸弱碱的萃取

D
398 1 1 105 (106 ) 7.9 109 106
362
pH=11.0
D
398 1 1 105 1011 7.9 109 1011
29.13
离解型为主
请估计一下其萃取率达最大时的pH范围
8-羟基喹啉在H2O/CHCl3中副反应系数
HL
[ H 2 L ] R[ HL]0 [ HL] [ L ] [ HL '] R[ HL]0 R[ HL]0
1
1 1 H RK D HL RK D HL K HL [H ]
在一般情况下,
KDHL 102
R不太小时,第二项可忽略
HL
1 1 H RK D HL K HL [H ]
HL
是 [ H ] 的函数。
例:计算出乙酰丙酮的副反应系数.
乙酰丙酮
KD HL 5.9
H HL
9.9
7.9109
log K
H H 2 L
5.0
105
在碱性溶液中-OH离解,在酸性溶液中-N质子化
H L HL H H 2 L
K D HL ( HL)0
D
H K HL
H KH 2L
其分配比可以下式表示:R=1
[ HL]0 1 H [ HL] 1 K H L [ H ] H 2 K HL [ H ]
[ HL]0 [ HL] [ H 2 L ] [ L ]
K D HL
H 1 KH [H ] L
2

1 H K HL [H ]
H [HL]0 KDHL[HL] KDHL KHL [H ][L ]

分析化学(化学类) - 化学化工学院

分析化学(化学类) - 化学化工学院

分析化学(化学类)Analytical Chemistry目的与要求分析化学(化学类)是化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生物、环境、医药、化学其它分支学科以及化学教育等相关工作的基础。

分析化学与化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是化学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检测原理在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化学类)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于:向学生传授定量分析的基本化学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分析、误差的表征、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测试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有效测量系统;定量分析中的试样准备与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分光光度分析的物理与化学原理、技术与应用等知识;初步学会常用分析化学文献的查阅方法;了解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国防建设、医药保健、社会法制、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对分析科学的作用,了解分析科学发展的方向。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分析化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分析化学导论(3学时)1.1绪论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的任务;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的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国家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简介。

1.2定量分析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结果的表示;分析方法的评价。

1.3滴定分析概论滴定分析的方法;滴定分析对反应类型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及分类;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滴定分析中有关的量和单位;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二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5学时)2.1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精密度与准确度;误差与偏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分析化学01第1章概论-01

分析化学01第1章概论-01

分析化学
第二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仪器分析的发展。 分析化学与物理学及电子学结合的时代。 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兴起,如要求超纯材 料,99.99999%,砷化镓,要测定其杂质, 化学分析法无法解决,促进了仪器分析和 各种分离方法的发展。
分析化学
第三个重要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分析化学发展到分析 科学阶段
分析化学
仲裁分析及例行分析: 例行分析Routine analysis:一般化验室日常 生产中的分析。 仲裁分析Referee analysis:不同单位对分 析结果有争论时,请权威的单位进行裁判 的分析工作.
分析化学
分析方法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应从下面几点考虑:测定的具体要求,源自测组分及其含量范围,欲测 组分的性质;
教 材: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 邓珍灵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北京大学:定量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2 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锡瑜等编著,化学分析原理,分析化学丛书第一卷,第一册, 科学出版社,1991 4 武汉大学: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1999 5 汪尔康,21世纪的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 6 R. Kellner et al., (FECS) Analytical Chemistry(中译本:分 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J. A. Dean: (世界图书出版社)Analytical Chemistry Handbook 8 D. Harvey: (McGraw Hill )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学习方式

预习、听讲、复习、做作业、课堂讨论、答疑

北京大学李克安化学课件(2)沉淀分离与共沉淀分离

北京大学李克安化学课件(2)沉淀分离与共沉淀分离

a.. 若原溶液是中性的,M水解和 的质子化,会 若原溶液是中性的, 水解和 的质子化, 水解和A的质子化 影响水的pH,也就影响了,故首先计算溶液的: 影响水的 ,也就影响了,故首先计算溶液的:
[HA] + 2[H2A] +3 [H3A] +…+[H+] = [M(由OH)]+2 [M(OH)2] +3[M(OH) 3]+ ( ) ( ) ( ) …+[OH-] 解此方程,算得溶液的pH, 再计算a M(B), a A(H), 解此方程,算得溶液的 , ( ), ( ),
c. 极性很小的物质引进极性基团 溶解度 极性很小的物质引进极性基团, 显著增大 例如, 例如 苯 -OH -COOH -SO3H -NO2 2.4×10-2 mol/L × 0.98 3.4×10-2 × -- 9 1.7×10-2 ×
d. 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O2 0.222 0.174 Kr 0.98 0.67 Rn 6.30 12.82 cm3/m3
iv. 若分子中有亲水基团 则E M-aq变大 可 若分子中有亲水基团, 变大,可 生成氢键, 生成氢键 不利于萃取 如 –OH, -SO3H, -NH2, -COOH etc v. 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均不易被萃取 若 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均不易被萃取, 发生螯合作用, 变得很小, 可萃取. 发生螯合作用 E M-aq变得很小 可萃取
3.2 沉淀分离
1. 无机物分离 常用于常量分析和组分离 无机物分离: 氯化物 Ag, Hg, Pb SO4 2- Ba, Sr,Ca,Pb S 2As,Sb,Sn; Cu, Hg,Pb,Bi,Cd; Zn,Fe,Co,Ni, OHPb,Zn,Al,Cr,Sb,Sn NH3 Cu,Ag,Co,Ni,Zn,Cd

北京李克安教授化学课件

北京李克安教授化学课件

DM = Kx Qn [A]-n Log DM = log Kx + n log Q – n log [A]
(3)
可以看出分配系数与淋洗剂中离子浓度成反比,即[A]加大时,分配 系数减小,如果logDM—log[A]作图,斜率为-n 可以看出电荷数愈高,交换容量愈大,外部溶液愈稀则吸附愈强 选择系数的大小与很多经验性的因素有关:
7.3 离子交换平衡:
两个过程:分批操作,柱过程 现代的有机离子交换树脂具有膨胀凝胶的结构,能进行完 全可逆而没有滞后现象的离子交换反应。在稀溶液中交换反 应是严格的化学计量反应。可以视之为多相化学反应,并服 从质量作用定律。 金属离子与阳离子树脂交换
以阳离子交换为例:加多少克树脂到溶液中,摇动达平衡时:
K x,LaNa 26 9.5 (1.4)3
Kx……离子交换常数,但不少文献叫作选择常数。
分配系数:
DM
[ A] [ M ]r K x,MA r [M ] [ A]
n
(2)
DM:实为分配比,这是实验可测定的量。
在离子交换分离中:欲分离的金属离子量一般小于洗脱剂中A 的量,而[A]r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交换剂的交换容量Q,也是常数
2. 离子交换剂的基本性质和鉴定方法:
1.粒度:20-40mesh; 200-400mesh, 直径0.2-0.8mm小粒 2.交联度: 习惯上以二乙烯苯含量表示(故粗略以配料比),二乙烯苯质量%表示: (1)对交换量:交联度愈高交换反应难进行,交换量低 (2)交联度愈高,选择性愈高 (3)交联度愈高,交换速度愈小 (4)交联度愈高,机械强度愈高 (5)交联度愈高,含水量愈小 (6)交联度愈高,溶胀系数愈小 3.溶胀性:树脂放入水中,水渗入树脂内部的纲状结构、官能团 水合使网孔扩大,交联网扭曲变形,使水不能渗入,达到平衡后, 停止渗入。膨胀程度用膨胀率表示。

大学分析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绪论[1]

大学分析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绪论[1]

作业每周二交,随机抽查,批改1/3。
学习方法:
预习、听讲、复习总结(查阅资料和文献)、 做作业;课外讨论学习。
1.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2. 以教材为主线,课堂讲课内容为重点,阅读相关 的资料和文献,扩大知识面。
3.实验是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基础技能 训练。
2021/3/7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由分析对象来看
无机物分析
有机 物分析
2.由分析对象的数量级来看
常量
微量
痕量
生物活性物质
分子水平
3.由分析自动化程度来看
手工操作 仪器 自动
全自动
智能化仪器
No Image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取样与制样 分析试样必须具有代表性
试样的干燥 试样分解
一定温度下干燥试样,除去湿存水 用溶解或熔融法制备试液
社,2005. (3)分析化学(第4版、第5版 ),武汉大学等
, 高 教 出 版 社 , 2000 、
2006 (4)分析化学(第5版)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主
编 高教出版社出版,
(5)21 2021/3/7 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3出
成绩评定:
期末考占70%,平时30%(作业、课堂作业、 学习态度等)。
13
三、分析化学的特点
1.分析化学中突出“量”的概 念
2.分析试样是一个获取信息、 降低3.系实统验的性不强确定性的过程
4.综合性强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 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
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 、按分析任务分类 二、 按分析对象分类 三、 按分析原理和

分析化学(第七版)课件精编版

分析化学(第七版)课件精编版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作为一门科学的分析化学的形成: 20 世纪初,以溶液四大平衡理论为基础。 化学分析法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理论和方 法。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20世 纪40~60年代,物理学与电子学的发展 促进分析化学的发展。光谱分析、极谱 分析及其理论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动力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解:绝对误差
化学分析
(1)0.0021 - 0.0020 = 0.0001(g)
(2)0.5001 - 0.5000 = 0.0001(g)
相对误差
(1)0.0001/0.0020 100% =5.0%
(2)0.0001/0.5000 100% =0.02%
说明:在制定标准时,低含量组分相对误差可
RSD S 100% x
化学分析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化学分析
偏差表示方法间的相关关系
第二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
化学分析
有两组测定数据如下: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d平 甲组 0.1 0.4 0.0 -0.3 0.2 -0.2 -0.3 0.2 -0.4 0.3 0.24 乙组 -0.1 -0.2 0.9 0.0 0.1 0.1 0.0 0.1 -0.7 -0 .2 0.24
制备试样,以适应分析方法的要求
试样测定(计量器具和仪器校验,方法认证validation)
结果的计算、表达(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度等)和书面报告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五节 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内容 教学安排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2015 Spring Semester
仪器分析的创新成就
诺贝尔科学奖 近期重大突破和发明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重大突破
多道毛细管电泳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Related Nobel Prize
1991年诺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学奖:
操作/数 手工操作、计算,繁琐 自动化,简便、快速;专业软件处理数 据处理 据;重现性好
仪器 应用
主要为玻璃仪器 定性、定量
较复杂、昂贵的特殊仪器 微量/痕量组分分析;状态、结构等分析 ;复杂混合物的分离、测定;生物分子 一级结构序列测定……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仪器分析的局限性:仪器较为复杂、昂贵;某些
发明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
分析的质谱分析法
约翰·芬恩 田中耕一
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Related Nobel Prize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保罗· 劳特布尔 (Paul Lauterbur)美国科学家 彼得· 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 )英国科学家
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通过已知物与待 测物的化学关系,而测出未知物的含量。
特点:
1、仪器简单 2、结果准确
3、应用范围广泛
4、局限性:不适于测定痕量或微量组分
化学化工学院 杨 睿
13
经典分析(化学分析)
化学分离: 沉淀、萃取、蒸馏等分离方法;
定性方法: 加入各种试剂,测量待测物的颜色、熔
沸点、气味、光学性质(折射、反射、衍射等)以

[教学资源]化合价和氧化数

[教学资源]化合价和氧化数

化合价和氧化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合价”和“氧化数”的概念一直在混用,虽然化合价的经典概念是对元素基本性质的描述,能反映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它原子化合的能力,至今在有机化学中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时并没有氧化数用起来方便,所以人们在实际使用中常常是有意或无意地用氧化数代替了化合价。

从化学发展史来看,氧化数是在化合价的概念基础上演变、分化出来的。

化合价化合价又叫原子价,是指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其一个原子倾向于跟一定数目的其它元素...........................的性质。

这一概念源自近代原子学说的基础——定组成定律。

原子结合....最初,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Edward Frankland,1825-1899)于1852年将元素的这种性质叫做“饱和能力”,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è,1829-1896)和科尔贝(Adolph Wilhelm Hermann Kolbe,1818-1884)等在1857年用“原子数”或“亲合力单位”,后来德国化学家迈尔(Julius Lothar Meyer,1830-1895)建议用“化合价”。

由于化合价的原始定义是以氢原子的化合价为1作为基准,其它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原子(或相当于氢原子)的数目只可能是1的整数倍,因此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只能是整数,不可能为分数,并且无正负之分。

尤其是凯库勒明确指出有机物中的碳总是4价之后,为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历近百年的变迁,在无机化学中为便于研究氧化还原反应逐渐出现了(1)正负化合价、(2)氧化数、(3)化学键数等概念。

并且在七十年代以前,正负化合价和氧化数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混用的,而七十年代后,学科领域的研究更倾向于以氧化数作为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依据。

当然,至今一些大学教科书仍习惯用铁(Ⅱ)化合物、铁(Ⅲ)化合物的方式来介绍不同价态的元素化合物。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第一章 ppt课件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b第一章 ppt课件
24
Chemistry= “Chem”- “is”- “try”?!
25





安托万-劳伦·德·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拉瓦锡在做实验,夫人做记录
命 1743-1794, 法国 1783年出版名著《关于燃素的回顾》,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1789年
出版《初等化学概论》,揭开了困惑人类几千年的燃烧之谜,以批判统治
“普通化学”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章 绪 论
(2学时)
第二章 气体、液体和溶液
(4学时)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反应方向与反应限度
(6学时)
第四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4学时)
第五章 酸碱平衡
(4学时)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4学时)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及电化学基础
(4学时)
授课人:张俊龙
[ 实际上并不算是真正科学的元素概念,而是单质的概 念。在拉瓦锡以后的100多年间,化学家一直把元素和单质 看成是同义词 ]
首次列出了当时符合这个定义的包括33种物质的 元素表。
由于这些贡献,拉瓦锡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27
拉瓦锡的周期表
1803年创立科学原子论(化学原子论),揭示了

各种化学定律、化学现象的内在联系,成为说明化
化学界近百年的“燃素说”为标志,发动了第二次化学革命,被誉为“化
学中的牛顿”。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G. E. Stahl, 1660-1734)提出完整系统的燃素说。 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波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即燃素。一切可燃物中都含有 燃素,任何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是物体吸收或释放燃素的过程。从17世纪末到 26 18世纪末的100年间,燃素说成为化学理论的权威。

《走进化学科学》课件8(20张PPT)(鲁科版必修1)

《走进化学科学》课件8(20张PPT)(鲁科版必修1)
第一节 走进化学学科
自然界中的溶洞
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溶洞的形态为什么会 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CO2 再通入过量的CO2 ,观察现象。
(动画模拟) (实验录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通入适量 的CO2
通入过量 的CO2
加热得到的 澄清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消失 出现白色沉淀
•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 作出了杰出贡献
•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 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 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 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 球(也称布基球)C60
20世纪80年代,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小知识:化石燃料指的是: 煤、石油、天然气
当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神舟六号返回舱号
诺贝尔化学奖(近十二年)
•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 法
速发展,彩色电视机进入家庭生活;
• 4、制成电子计算机(1946)各种微型机(70年代) • 5、试管婴儿诞生(1978) • 6、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57)人类登上了月球,
(1969) 开创了“空间时代” • 7、具有致命杀伤力的“生化武器”
我国科学家在近代生物化学方面的 重要成就:
1965年,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 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北京大学李克安教授化学课件8

北京大学李克安教授化学课件8

CA35 CA80 CA100
水通量 cm 6Hale Waihona Puke 40 65∣ ∣ ↓3
孔径 增 大
分子截留值(保留 80-100%) 11700(细胞色素 C) 68000(BSA) 81000(肌激酶)
cm2 h
组件与反渗透法相同。
3.应用: (1)蛋白质浓缩 静脉注射的25%人胎盘血蛋白通常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备 的。即低浓度原料经两次盐析,最后又要求硫酸铵残留量小 于0.05%,所以要透析48h。 现在采用超滤法,时间缩短,除菌效果好,每年节省 (NH4)2SO4 6.2吨,水16000吨。
2.超过滤膜:
有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皮层与支撑层。流量大不易堵 塞,工业上常用材料为乙酸纤维,聚砜 ,芳香聚酰胺等。
制法:溶解,脱泡后,流延成薄层,蒸发溶剂
各向异性:制成膜,贴于支撑板上。 不同孔径采用不同配料比:
如二乙酸纤维25g,丙酮100ml,
甲酰胺 35ml 80ml 100ml
厚度/mm CA35 CA80 CA100 0.14-0.16 0.14-0.16 0.14-0.16
几种膜分离方法
以压力差为动力的液相用膜分离方法(有三种):
溶剂 -----分子 -----大分子 -----微粒 -----过滤 微粒过滤 超过滤 反渗透
5.2 反渗透:分离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方法
新型膜分离技术,近二十年来取得很大进展:1953— 1960发明,首次用于海水淡化,与蒸馏法相比显示出它的优 越性。 已用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厂,沙特的捷达厂,56800m3/d 1.渗透,渗透压 一种只能通过溶剂,而不能通过溶质的膜即为理想的半透膜。 在一种容器中间设置半透膜,一边加入溶液,一边加入溶剂, 此时溶剂自发的穿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这叫作渗透,这个过 程使得溶液液面升高,当高压(H)达到一定程度,抵消了溶剂 向溶液流动的趋势,即达到平衡。H称为溶液的渗透压π。若在 溶液液面加一个大于π的压力P时,溶液中的溶剂将向相反的方 向流动,即从溶液中向溶剂中流动,这就是“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基于此原理建立浓缩和纯化的方法,叫反渗透工艺。

化学必修1全套(化学实验安全) 人教版8精选教学PPT课件

化学必修1全套(化学实验安全) 人教版8精选教学PPT课件
Ⅱ.氧化铁(Fe2O3)是一种红棕 色的粉未(俗称铁红),常 用于制造红色油漆和涂料
Ⅲ.氧化铝(Al2O3)是一种白色难熔的物质,是 一种较好的耐火材料
Ⅳ.氧化亚铜(Cu2O)呈红色,可 以制造玻璃、搪瓷的红色颜料
二.氢氧化物 思考和交流
氢氧化物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以NaOH、Mg(OH)2、 Cu(OH)2 为例,从颜色状态、水溶性和化学性 质进行讨论)
白色胶状的氢氧化铝 难溶于水,能凝聚水中 的悬浮物,并能吸附色 素
(2)氢氧化铝的性质 实验1:向氢氧化铝沉淀中加入盐酸 现象: 白色沉淀溶解成无色溶液
Al(OH)3+3HCl=AlCl3+3H2O
实验2:向氢氧化铝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白色沉淀溶解成无色溶液
Al(OH)3+NaOH=NaAlO2+2H2O
清弦坠满心事,弹落片片梦幻,我该如何用这弦、这韵去丈量你我天涯的距离,一滴泪上的墨香,如何画下你最爱的睡莲? 清影摇曳,眉眼如水,缓缓来到钢琴前为你弹一曲你最爱的《莫失莫忘》,让我借琴声悄悄告诉天涯的你:今夜,我想喜欢一句话:能让人生灿烂的不只有阳光
每天早上醒来,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你的心中便会亮堂堂,既便是在任何季节,也不会觉得孤单寒凉。每天当你迈开双腿,将微笑挂在脸上,你的步伐便会走的轻松和稳当。携着阳光
现象:溶液不显血红色
结论:溶液中已不含Fe3+
反应方程式:2FeCl3 + Fe == 3FeCl2
(氧化剂)(还原剂)
实验2:在以上所得到的FeCl2和KSCN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氯水(Cl2)
现象: 溶液变成血红色
结论: 原溶液中的Fe2+转变成Fe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0.1mol/L NaCl溶液在25℃时的渗透压:
π = 0.08206 × 2 × 0.1× 298 = 4.89atm
这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一般溶液中不是一种溶质,渗透压 力计算有其它方法,也可以从手册上查出。 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 反向迁移,在压力推动下,借助半透 反渗透 反向迁移 膜的截留作用 截留作用,迫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分开。溶液浓度越高, 截留作用 π值越大,反渗透过程中施加压力,必须远大于π值,一般为几 倍到近十倍。
溶解过滤:浇注成膜,105°C下蒸发。 脱盐可达99%。
3.膜的特性参数: .膜的特性参数: 透水率:也叫水通量。即单位时间内,单位膜面积通过水量以 透水率 FW表示。它与膜的物理特性及化学条件有关。
在固定条件下: Fw = A( ∆P − ∆π )
∆P 为两侧压力差;为两侧溶液渗透压差,可忽略。A为水渗透系数。
2.反渗透膜的制备 . 这是反渗透膜的心脏部分
乙酸纤维膜和芳香聚酰胺膜。 现在成熟的得到工业化应用的是乙酸纤维膜和芳香聚酰胺膜。 乙酸纤维膜和芳香聚酰胺膜 乙酸纤维素膜是一种由纤维素 乙酸酐 纤维素与乙酸酐 乙酸纤维素膜 纤维素 乙酸酐(40%)乙酰化而得到的膜材料 制法: 制法: (1)将含有一定乙酰值的乙酸纤维按比例加溶剂和添加剂充分混 合配成浇注液(纤维素,丙酮,Mg(ClO4)2,甲酰胺 等) (2)倒入模具,压模,贴在板上 (3)蒸发:溶剂蒸发 (4)冷浸:水种冷浸1 h,凝胶成型 (5)热处理:热水中处理1 h,备用。
组件与反渗透法相同。 组件与反渗透法相同。
3.应用: .应用: (1)蛋白质浓缩 ) 静脉注射的25%人胎盘血蛋白通常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备 的。即低浓度原料经两次盐析,最后又要求硫酸铵残留量小 于0.05%,所以要透析48h。 现在采用超滤法,时间缩短,除菌效果好,每年节省 (NH4)2SO4 6.2吨,水16000吨。
1. 微孔滤膜的主要特性: 微孔滤膜的主要特性: 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截留微粒、细菌、污染物达到净化、分离 和浓缩的目的。微孔过渡是最重要,应用最广的一种:
主要特征为: (1)孔径的均一性 )孔径的均一性:可以制备得到孔径非常均匀的滤膜。平均0.45µm 的滤膜:孔役范围为0.45±0.02µm; (2)空隙率高 )空隙率高:表面上无数微孔,1cm2可有107-1011个,空隙高达 80%,意味通过时间短,通量大。一般地说,它比同等截留能力的 滤纸快40倍。 (3)滤材薄: 一般为150µm, 过滤少量而且高价的液体损失少;单位面 )滤材薄 积重量为5mg/cm2,用来除去液体中悬浮粒子。
2.超过滤膜: .超过滤膜: 有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皮层与支撑层。流量大不易堵 塞,工业上常用材料为乙酸纤维,聚砜 ,芳香聚酰胺等。 制法:溶解,脱泡后,流延成薄层,蒸发溶剂 制法 各向异性:制成膜,贴于支撑板上。 不同孔径采用不同配料比: 不同孔径采用不同配料比:
如二乙酸纤维 二乙酸纤维25g,丙酮 丙酮100ml, 二乙酸纤维 丙酮 甲酰胺 35ml 80ml 100ml
合计
229
98.4
(3)电镀废液回收重金属 ) 对高价重金属有良好去除效果
ZnSO4 CuSO4 CrO3 FeSO4 HAuCl4
553ppm 500 512 525 500
剩 48 8 22 15.7 94.4 78.2
5.3 超过滤
1.以压力差为动力的液相膜分离方法有三种:反渗透, .以压力差为动力的液相膜分离方法有三种:反渗透, 超过滤,微孔过滤。 超过滤,微孔过滤。 这三种方法可形象的用筛分理论 筛分理论描述,即膜表面有无 筛分理论 数微孔,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 分离的目的。
性能:厚度;过滤速度;空隙率;孔径及其分布 性能
2.微孔滤膜制备: .微孔滤膜制备
乙酸纤维素与硝酸纤维素 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 等
经过相转化:溶液中转化为固相;烧结法;溶出法(加溶盐 烧结法;溶出法 烧结法 后,以水溶解)制膜。
截留机理 机械截留:孔径大的留在孔外 机械截留 物理或吸附作用:吸附在滤膜表面 物理或吸附作用 架桥作用:表面上小颗粒搭架,阻上通过 架桥作用 网络型膜:微粒截留在内部 网络型膜
截留的分子大小不同,有不同三种方法:溶液中不同物质可分为 溶剂 小分子 大分子 微粒 反渗透 超过滤 微孔过滤 过滤
通常截留分子量500以上物质即可用超过滤。
反渗透与超过滤本质没什么区别 ①反渗透截留无机盐,超过滤截留较大分子 ②渗透压有不同,界限不同 超过滤本质是,在一定压力作用下,A.B混合物溶液 流经膜表面时,小分子B将通过,大分子A被截留。 B A 起主要作用的是膜的孔径与材料的性质。
厚度/mm CA35 CA80 CA100 0.14-0.16 0.14-0.16 0.14-0.16
CA35 CA80 CA100
水通量 cm 6 40 65
∣ ∣ ↓
3
孔径 增 大
分子截留值(保留 80-100%) 11700(细胞色素 C) 68000(BSA) 81000(肌激酶)
cm2 ⋅ h
芳香聚酰胺膜: 芳香聚酰胺膜: 由 间苯基二乙胺 与 氯化异苯二酰胺 氯化异苯二酰胺缩聚而成 溶于DMF中:聚合物 聚合物 DMF LiNO3 复合膜: 复合膜 二层膜中间夹一层多孔支撑层。 最大优点:抗压密性较高和透水率较大,脱盐率一般 比非复合膜高50-100%。 三乙酸纤维复合膜: 三乙酸纤维复合膜 70kg压力下,脱盐率>99%,透水率大 聚脲薄膜复合体:70kg/m2 1000 h运转 , 脱盐率>99% 聚脲薄膜复合体 透水率高达 3.06-3.4 cm3/cm2•h 最新的聚酰胺薄膜复合体PEC-100,脱盐率~99.9%。 15% 80% 4.5%
5.应用: .应用: (1)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脱盐率99%
cm3 透水率: (1.7
一年后下降50% 装置:板框式
cm2 ⋅ h
)
进一步改进成管式组件: (2)浓缩 糖汁脱水 )浓缩:糖汁脱水
除1000吨水经费(英磅)
方法 燃料 电力 膜 清洗 3 蒸发 220 6 反渗透法 0 26.4 72
4.分离机理: .分离机理: 是溶质与溶剂分离 常用的氢键理论 氢键理论:也叫孔穴式,或有序式扩散。 氢键理论 对乙酸纤维素膜的模型: 对乙酸纤维素膜的模型:认为当水进入膜的非结晶部位 由于和羟基的氧原子生成氢键作用成结合水, 后,由于和羟基的氧原子生成氢键作用成结合水,结合水把 孔径占满使不与膜生成氢键的溶质不能通过, 孔径占满使不与膜生成氢键的溶质不能通过,而能与膜生成 可以有序扩散通过。 氢键的水 可以有序扩散通过。 也有认为水合离子大不能通过膜的水合孔,而达到分离。
Fw ≅ AP
(压力差)
(简化式, 一般高压下)
1m Fw ≅ 1m
3
如乙酸纤维素膜
m2 ⋅ d
芳香聚酰胺:透水率:
1.5cm3
cm 2 ⋅ h
透盐率: FS ,盐透过膜的速度,不会一点不通过,通过的愈少 透盐率: 愈好。
Fs = B (C高侧 − C低侧 )
脱盐率常用
Ro = (1 −
C低 ) × 100% C高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
5.1 概论
随着科技发展,“膜”这个新名词越来越多的在各个方面 膜 出现,看起来它是一层极薄的薄片,但它威力之大,很难想象。 生命活动中一系列现象,能量转换,细胞识别,物质传 输与药物作用无一不与生物膜的功能有关。 膜的定义:在一种流体相内或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薄层 膜的定义 凝聚相物质把流体相分隔成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就是膜, 凝聚相物质 这一作为凝聚相的膜可以是固态的,或液态的 流体相可以 作为凝聚相的膜可以是固态的, 作为凝聚相的膜可以是固态的 或液态的;流体相可以 是液态的,也可以是气态的。膜本身可以是均匀的一相,也 是液态的,也可以是气态的 可以是由两相以上的凝聚态物质构成的复合体。不论膜本身 薄到什么程度,它必定都有两个界面,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 的流体相接触。 在分离中应用的膜,不是塑料膜或皂泡膜, 在分离中应用的膜,不是塑料膜或皂泡膜,而是具有一定 特殊功能的膜:如半渗透的隔膜,只允许通过小分子物质。 特殊功能的膜:如半渗透的隔膜,只允许通过小分子物质。
应用: 应用 除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溶液 除菌 制药:阿斯匹林精氨酸中溶液+滤膜 制药 啤酒中菌类:啤酒中含酵母和细菌,装瓶时要加热杀细菌,但加热会破坏生 啤酒中菌类 啤酒营养,使味道变坏,要用滤膜过滤,保持味道,除菌不需加热。
几种膜分离方法
以压力差为动力的液相用膜分离方法(有三种): 以压力差为动力的液相用膜分离方法
溶剂 -----分子 -----大分子 -----微粒 -----过滤 微粒过滤 超过滤 反渗透
5.2 反渗透:分离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的方法 反渗透:
新型膜分离技术,近二十年来取得很大进展:1953— 1960发明,首次用于海水淡化,与蒸馏法相比显示出它的优 越性。 已用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厂,沙特的捷达厂,56800m3/d 1.渗透,渗透压 .渗透, 一种只能通过溶剂,而不能通过溶质的膜即为理想的半透膜 半透膜。 半透膜 在一种容器中间设置半透膜,一边加入溶液,一边加入溶剂, 此时溶剂自发的穿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这叫作渗透 渗透,这个过 渗透 程使得溶液液面升高,当高压(H)达到一定程度,抵消了溶剂 向溶液流动的趋势,即达到平衡。H称为溶液的渗透压 称为溶液的渗透压π。若在 称为溶液的渗透压 溶液液面加一个大于π的压力P时,溶液中的溶剂将向相反的方 向流动,即从溶液中向溶剂中流动,这就是“反渗透”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基于此原理建立浓缩和纯化的方法,叫反渗透工艺。 反渗透工艺。 反渗透工艺
上海生物所 1 样品 9.9% 超过滤/ h 22.0 总回收1 96.8% 9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