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张锡纯先生治医思想与实践的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读后感十多年前,程宝书教授曾经对我说过:近现代中医著作,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最值得一读。

我当即购书回来,可惜诊务繁忙,竞然一直未能读完。

这次疫情,居家七十余日,终于将这本巨著(110多万字)通读一遍,并且作了详细的笔记。

感悟颇多。

择其要者,与读者分享。

衷中参西,意在固守中国文化传统本源,参考学习西方文化。

就医学而言,就是以中医为本,参考学习西医。

这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际,国内绝大部分文化人的共同选择。

张锡纯的夫人曾经留学日本,张师本人也略通英文,担仼过代数和几何学教师,所以他的思想并不保守。

他还积极学习现代解剖学、生理学、药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大胆尝试中西结合,中西并用。

阿司匹林,安知必林(乙酰苯胺)、非那西汀、奎宁、乌洛托品、稀盐酸、硫酸镁、甘汞、水合氯醛、几阿苏、胃蛋白酶,碘酒、导尿法…他都经常使用。

可以说,张锡纯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鼻祖。

对于西方文化,还有另外两种态度,一派是全盘西化,对于传统的一律打倒。

这一派社会影响不大,可以不论。

另一派是坚决拒绝,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且越古老,越优秀。

这一派往往打着民粹的旗号,在社会上颇有市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

就中医学而言,我个人赞同衷中参西。

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是考虑哪种方法最适合患者。

如果中医的方法好,就去中医;如果西医的方法好,就去西医。

毕竟很少有极端的人绝对认为中医不好或者西医不好。

什么病要用中医治疗,什么病要用西医治疗,什么时候治疗好(或者什么时候用西医治疗好),医生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解决病人的痛苦,都是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好方法。

中西医有很多思想可以互相借鉴。

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体思维、动中施治、三因制宜、顾护胃气、中病则止、药简力专、以平为期、以人为本、攻心为上”等等。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

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及活络效灵丹作用的实验研究引言:中医学自古以来便奉行“治病求本”的原则,强调全面观察病情,修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张锡纯先生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在络病学术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提出的络病学说强调通过活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的特点,以及他提出的“活络效灵丹”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一、张锡纯络病学术思想特点:1.强调内外兼顾:张锡纯先生强调了内外兼顾,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身体的络脉是内外联系的桥梁,在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张锡纯先生不仅注重调理内脏,还重视疏通络脉,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强调总揽全局:张锡纯先生独特的感召术,使他能够从患者的诸多细节和疾病的发展趋势中洞悉病情。

他强调了总揽全局的重要性,主张在治疗中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根据个体病情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强调阴阳协调:张锡纯先生深入研究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阴阳关系紊乱的结果。

他强调在治疗中要调节阴阳平衡,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他的疗法往往通过调理经络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二、活络效灵丹的实验研究:张锡纯先生在络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活络效灵丹的疗法。

活络效灵丹是一种草药配方,通过内服外用的方式,利用活血化瘀、调理经络的功效来治疗疾病。

为了探讨其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选择40只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活络效灵丹组。

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模型组使用刺激剂诱导疾病模型,活络效灵丹组则在模型基础上给予活络效灵丹治疗。

2.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活络效灵丹组在病情恢复和体能提升方面显著优于模型组。

同时,活络效灵丹组的经络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阴阳平衡得到调节。

3.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络效灵丹对于失去平衡的阴阳有调节作用。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

衷中参西,着眼实效;立方论药,震古烁今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

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冶,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冶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传承其治学思路与制方用药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学验俱丰,影响深远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冶,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冶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虽难理解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

之所以做出如此评价,原因就在于其对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实用性强,认真研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读张锡纯的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冶“参西冶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冶,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影响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至今少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确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2衷中参西,融会贯通李忠教授:《医学衷中参西录》带给我们的首要启示就是要立足中医,以中医为本。

不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临床诊疗上,都要保持中医的思路和思维,西医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应该作为参照,这一点对提高临床疗效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中医,如果不从中医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临床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如对肠癌术后化疗的患者,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临床治疗,就是用西黄丸、华蟾素去抗癌,但化疗药物,包括草酸铂、氟尿嘧啶类的,本身就有导致腹泻的作用,结果就是患者腹泻一天能达到20多次。

张锡纯学术经验及临床应用

张锡纯学术经验及临床应用

张锡纯学术经验及临床应用张锡纯,是中国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临床教育家、学术领袖和创新者。

他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为中国的医疗和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锡纯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科大学学习,并于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学学生和临床医生。

他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了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的临床教育方法深受学生和同行的赞誉,并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张锡纯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他对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提出了“气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的方法,可使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气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类型和数量,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张锡纯还积极推动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结合。

他鼓励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学术研究,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他提倡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家共同研究和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张锡纯提出了“个体化医疗”的理念。

他认为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他强调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的这一理念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总的来说,张锡纯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闻名。

他在医学教育、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的医疗和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哲学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所著的一本中医典籍,是作者在治学严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而著成的。

其主要宗旨是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中衷于中医学术思想,同时参照西医学说,取长补短,沟通中西两医,以发展祖国医学。

在哲学内容方面,《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了中医和西医的互补性,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借鉴和学习。

书中还提出了“脑充血兼偏枯”等具体病例的讨论,通过分析病例来阐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书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重视实践的治学态度,以及强调了医术精湛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一代名医--张锡纯(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

"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

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

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

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

"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

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

《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

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

"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

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论治妇科杂病学术思想探析摘要: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对妇科杂病之论治,首重冲脉之调摄,恒以调摄冲脉为首务,深究治法,精研方药;论证用药,颇具特色;方论之后,必附验案,以供后学师法。

其重视冲脉,调摄冲脉论治妇科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值得借鉴,对于后学临证,颇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锡纯;《医学表中参西录》;调摄冲脉;论治妇科杂病。

近代名医张锡纯,习业有道,博学多闻;勤于实践;辨治精准。

其在《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对妇科杂病之论治,重视冲脉之病变,强调冲脉之调摄;恒以调摄冲脉为要旨,深究治法,精研方药;临证用药颇具特色;及至方药之后,每附验案,以资印证,以供后学师法。

兹就《医学表中参西录》中其论证妇科杂病的学术思想,探析于后。

1 调摄冲脉为要旨冲脉,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空骨论》,其主行路线,起于气冲穴部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并。

冲脉对妇女而言,则尤为重要。

盖冲为血海,乃十二经经脉气血会聚之要冲,具有调节诸经气血之重要作用,故《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张氏治学,理源《内经》,对《内经》冲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造诣颇深,深谙冲脉生理、病理之理变,在妇女生理、病理之变中所占具的重要位置。

尝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

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以为之担任,督脉为主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

在男子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

《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谓“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者是也。

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

……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

(张锡纯,医学表中参西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二版,下同)。

综上可见,太冲脉盛于妇女生理正常紧密相关,而冲脉不和,或冲脉受损,则妇女不孕、崩漏、经期延长、经血量多、闭经、癥瘕、产后恶露不尽等症丛生。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汇通思想浅识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浅识初展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清·河北省盐山县人,自幼聪颖,于六经诗文、天文数术,皆精研深究。

治学于医,远溯《内经》、《本草》、近采诸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

他指出“中西之说皆不可废”,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文就张氏之中西汇通思想谈一下初步的认识。

1 西学东渐,中西纷争,是中西汇通思想产生的时代土壤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加快,流行范围日增,影响愈甚。

当时对待西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是斥西医为异端邪说,盲目守旧;一是对西方医学顶礼膜拜,妄图消灭中医。

但也有许多以有识之士,虚心学习研究西医,试图“师夷之长”,弥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中张锡纯为最富代表性的医家之一。

对于中西医相互排斥、相互隔阂的现象,张锡纯深以为耻,大声疾呼:“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归于一是。

”并评价了中西医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究之平情而论,中医尚理想不尚实验,故精于人身之气化,而略于人身之组织;西医尚实验而不尚理想,故精于人身之组织,而略于人身之气化。

”“是以区区之间,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非沟通中西不可也。

”一般认为,西医学注重解剖、实验,观察较为准确、细致、精密,但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思辨,但往往不够精确,缺乏标准化。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张氏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而中西医汇通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2 博极医源,融会新知,构成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理论基础张锡纯出生于书香门第,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试秋闱而不售,遂致力于岐黄之学。

医学课件张锡纯学术思想及其《伤寒论讲义》(77页)

医学课件张锡纯学术思想及其《伤寒论讲义》(77页)
2.独立新论 A\六经包含手足六经,少阳为游部 B\仲景论伤寒又论温病
· 3.详述药物: · 石膏 · 赭石 · 龙骨 · 牡蛎 · 柴胡 · 桂枝
石膏:
A\主张性微寒而非大寒 B\主张生用而非煅用
不知则“竟将金丹变鸠毒” C\主张重用,但非一成不变
少则二三两,多则七八两。但也有特例,如在搜风 汤中只用八钱,清解汤中六钱,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中仅用三钱。 D\应用广泛,但终离不开“热” 。 外感实热,内伤杂病。咳吐脓血,神昏癫狂,暴发 眼疾,头痛齿痛,咽喉红肿,疟疾,膨胀,腹痛。
2.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医学改革的成功,增强 了国内反对中医的力度。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以及工业的改革成功。
医学全盘西化的彻底:废止汉医学校、西医取代汉 医掌握医政大权,实行西医七科考,自然淘汰汉医 学;大力发展西医事业,兴建学校、医院;派员留 学。
3.中国国内反对中医呼声渐劣
清朝末年严复,梁启超,虞和钦,吴汝纶等。 民国时期汪大燮,汪精卫,余云岫,汪企张等;
足经中也。 C\六经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经发源之府而命名者。
如阳明经病,足阳明胃经,白虎汤是也,手阳明大肠经, 承气汤是也。
2.传经
A\传经无定期 B\内伤是根本
3.太阳病
A\太阳经以胸中为府——有赖营卫的保护
B\太阳为巨阳。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是以其 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 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
· ——志诚堂医案,医案篇第六期,共5卷。临证五 十年来验案,有的发表,有的珍藏家室,经后人系 统归纳而成。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 ——《伤寒论讲义》等,伤寒论篇第七期,共4卷。 晚年力作,经其儿子张荫潮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张 氏生前所著的《伤寒论》讲义及未完成的温病遗方 十一首等。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探析张锡纯(1860一1933),字寿甫,原籍山东诸城,于明朝迁居河北盐山。

张锡纯先生毕生以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以济世活人为矢志,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勤于实践,诸多学术思想恩泽后人。

其对脑病诸候论述精辟,见解独特,并创立了诸多盖世良方,迄今用之而不衰,为后世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很有指导意义。

1、脑病诸候、莫衷一由、虚实有别、脉症资鉴脑病之候繁杂,诸如眩晕头痛、昏仆厥逆、肢体偏枯颓废,皆责之于脑。

夫其症虽同而病机实有虚实之别。

张锡纯先生认为:实者为“气血上冲”于脑则成脑充血之证;虚者为:“宗气不足”脑失所养而成脑贫血之证。

二者虽均有上述诸症而兼症炯异。

脑充血证多兼阳热实证如面目红赤、头痛而胀、痛及两目、脉弦长或洪长。

而脑贫血证则兼见一派虚弱之象:呼吸短促或面黄唇白或心中怔忡,头与目或间有作痛但不若脑充血之胀痛,似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痛,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

所以临症须详审其症,细辨其脉方不致谬误矣。

2、脑充血之由乃“气血上冲”于脑,法应“引血下行、清火平肝”张锡纯先生宗《内经.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论,认为“气血上冲”是脑充血病机之所在,并进一步阐述,老年调养失慎,肝火内盛或伤于七情,心火内炽,心肝火旺挟气血上冲于脑,轻者脑中血管受冲膨胀至头痛眩晕,重者血管之血隔血管渗出或血管少有罅隙,甚至破裂而致偏瘫昏迷乃至死亡。

适其病机,张氏提出“引血下行、清火平肝”的治疗法则。

疏方谴药以怀牛膝、生杭芍、生龙牡、生赭石、元参、龙胆草诸药。

正如张氏所述:“诚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无尚之妙品。

”生龙牡、生赭石、龙胆草平冲降逆、敛戟肝火,元参、芍药敛阳柔肝,诸药合用可使火敛冲平,用之临床多获良效,张氏所录数案为佐。

3、脑贫血之源乃“宗气不足”,治宜“峻补宗气兼滋养精血”《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张氏认为:“上气不足”即是脑贫血病机关键之所在。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研究张锡纯是中国现代脾胃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脾胃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卓越的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医学研究。

本文将从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出发,归纳总结他在脾胃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思考,并探究其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张锡纯在脾胃学的研究中强调“脾胃为生命之本”这一核心理念。

他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根本之源,对于人体的养生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研究脾胃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深入探讨了脾胃与人体其他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脾虚致痰饮”、“痰凝脾胃”等理论,为脾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张锡纯强调脾胃与情志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情志波动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从而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

他对“情志伤脾”、“脾气虚弱”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调理情志对于脾胃健康至关重要的观点。

他倡导了“安心养脾”的生活方式,主张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增强脾胃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此外,张锡纯重视饮食与脾胃的关系。

他深入研究了饮食对脾胃的影响,提出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他注意指导人们合理搭配食物,注重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物,维护脾胃的健康。

他还从脾胃的角度解读了中医饮食文化,提倡“禁足饮食”、“修德饮食”等概念,为人们养生保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指导。

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对于现代医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

首先,他强调了以脾胃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往往偏重研究其中一器官或疾病,而忽视了人体整体的连贯性。

张锡纯提出的脾胃学说,提醒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理解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将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推动医学专科与综合医学的融合。

其次,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强调疾病的预防与调理。

他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强调了保持脾胃健康的方法与原则。

这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在健康管理和预防医学方面,张锡纯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为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试述张锡纯医学观之传统内练思想及其根基

试述张锡纯医学观之传统内练思想及其根基

张锡纯医学观之传统内练思想及其根基张锡纯,中国医学家、针灸专家,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是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传统内练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传统内练思想的根基张锡纯的传统内练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他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思想的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体内部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内练来调节和维持。

二、传统内练思想的内涵传统内练思想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内练为手段的一种思想。

它认为阴阳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体内部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平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内练来调节和维持。

内练的方法包括体操、呼吸、禅定、冥想等,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身的身心状态,从而达到调节阴阳五行平衡的目的。

三、传统内练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张锡纯的传统内练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即“六经针灸”,这种方法利用针灸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张锡纯还提出了“六经调摄”的理论,即通过内练的方式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传统内练思想的影响张锡纯的传统内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术语解释》中,引用了张锡纯的传统内练思想,从而使得心理学也涉及到了中医的理论。

总而言之,张锡纯的传统内练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际医学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

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

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

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1.生平著作简介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

张锡纯创新思想体系探析标签:张锡纯;方法创新;大气学说;思想体系张锡纯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医学巨擘,以善用石膏等闻名于世,其《医学衷中参西录》理义颇精,论证精详,颖悟之处让人叹息而为之观止,后代医者受其影响者甚众。

兹将其创新的思想体系阐述如下。

1 思想体系的突出特点1.1 精确定义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就是其科学方法,力求精确。

此思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充分体现。

如对于石膏,治疗外感发热重用石膏,或单用或复用。

以单用为例:(其长子)“七岁时,感冒风寒,四五日间,身大热,舌苔黄而带黑,孺子苦服药,强与之则呕吐不止,遂用生石膏两许,煎取清汤,分三次温饮下,又煎生石膏二两,亦徐徐温饮下,病又见愈,又煎汤生石膏三两,徐徐饮下如前,病遂痊愈。

”论述石膏善清瘟疹之热病,其后又辅以奉天友人之哲嗣文治“出疹甚稠密,脉象洪数……”之医案。

于石膏能清咽喉之热下附录“沧州友人董寿山,年三十余,初次感冒发颐……”之案、于石膏善清头面之热下附录“一军士年二十余,得瘟疫,三四日间,头面悉肿,其肿处皮肤内含黄水……”之案,其阐发《伤寒论》白虎汤的功用,很少有空言,句句有实案。

对石膏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谓能治腹痛亦有阐发,并附以相关医案。

1.2 基于经典论述,结合实体解剖和功能概括解释中医名词《素问·痿论篇》有“五脏使人痿”,张氏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篇》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首先考察一头猪,“曾见一猪,其两前腿忽然不能动,须就其卧处饲之,半月后始渐愈。

又旬余解此猪,见其肺上新愈之疮痕宛然可辨,且有将愈未尽愈者。

即物测人,此即《内经》所谓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者”。

治一妇人因夏令当风所袭,半身麻木者,“其麻木之边,肌肤消瘦”,即所谓肢体痿废也。

以此说明中风能致肢体痿废。

治本邑一妇人,“年五旬,于仲冬之时忽然昏倒不识人,其胸中似有痰涎,大碍呼吸……此痰瘀能成痿废之明征。

”治疗本邑一室女,“素本虚弱,医者用补敛之药太过,月事闭塞,两腿痿废……此血瘀能成痿废之明征”。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潘大为早在西医在近代中国普及之初,怎样处理中西医的差别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以“神明”问题(本文的“神明”指思维意识)为例,清末民初名医张锡纯(1860—1933)为弥合中西医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作了积极的尝试,得出了独特的“心脑共主神明”说。

1、《内经》与《说文》张锡纯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浑含,有赖后人阐发耳。

”不过在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成为事实的时候,找出这些“语意浑含”的地方就很重要了。

首先是《说文解字》:“古文‘思’字作‘息’,上从‘囟’,即顶门骨。

徐氏《说文》释此字谓‘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是知心与脑相辅而成思。

而自脑至心,皆为神明之所贯彻普照也。

”“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句实际上出自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思”字时引用了该句。

古“思”字义是否如张锡纯所想当然的与今义相同,属古文字学研究范围,本文无法评论。

在中医方面,张锡纯的证据是《素问遗篇·本病论》的“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君泥丸宫下”,以及《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头者精明之府”:“夫精明即神明也。

头即脑之外廓,脑即头之中心点也。

国家之货财藏于府,兹则名之为府者,确定其为神明所藏也。

”《素问·遗篇》是后世伪作。

历代对《脉要精微论》“精明”之义也说法不一。

两处可疑的引文,远不足以构成有说服力的证据。

再说,“神明藏于脑部”与《素问·灵台秘典论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明显矛盾。

但张锡纯还是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素问》灵台秘典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细绎经文,盖言神明虽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故不日藏而日出,出者即由此发露之谓也。

” 按他的解释,“出”字暗示了神明藏于脑而发于心,所以《脉要精微论》说神明藏于脑与《灵台秘典论》说神明出自心并不矛盾:“脉要精微论所言者神明之体,灵台秘典论所言神明之用也。

张锡纯脾胃论

张锡纯脾胃论

张锡纯脾胃学术思想探析摘要】张锡纯脾胃学说理论如下:1.倡导“淡以养脾”。

2.善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

3.理脾胃与治肝胆相结合。

【关键词】脾胃学术思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祖国医学史上,论治脾胃的名家,当推元·李东垣和清·叶天士。

李氏善用补脾升阳,创补中益气汤,用药多刚燥,并创立了脾胃学说;叶氏善滋养胃阴,拟益胃汤,用药多柔润,并形成了胃阴学说。

张锡纯兼采两家之长,将扶脾阳与益胃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治法和方药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脾胃学说,在中医脾胃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张氏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章明义第一篇取《易经》“至哉坤元,资生万物”之语,阐明其脾胃亦一身之坤,为论治之本的学术观点,对其脾胃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的独特见解简述如下。

倡导“淡以养脾”张锡纯认为: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脏腑,治宜淡以养脾。

张氏认为“淡以养脾”包括煎煮方法和药物性味两方面。

药取次煎,淡以养脾。

张氏说:“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取次煎。

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

夫淡气归胃,《内经》曾言之。

淡能养脾阴之义,原自淡气归胃悟出,而其所以然之故,人仍多不解……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盖土本无味,借稼穑之味以为味。

夫无味即是淡,故入脾胃属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也。

”药取淡味,以养脾阴。

张氏指出:“白虎汤中用粳米,古方生用。

今人亦生用,至谓薏米、芡实、山药之类,犹粳米也……盖生者汁浆稠粘,可以留恋肠胃……至于用以滋阴,用以淡渗,则不宜炒熟,尤彰彰明也。

”张氏“淡以养脾”的观点实际上为后世的“甘淡滋脾”理论以及“脾阴学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调补脾胃以治他脏之病张锡纯认为:“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

”他重用补脾药,如山药、白术、黄芪等,并将调补脾胃之法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尤其是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慢性虚弱性疾病,其症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很难奏效,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

浅析张锡纯治“虚劳”思路在肿瘤恶病质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张锡纯治“虚劳”思路在肿瘤恶病质治疗中的应用

浅析张锡纯治“虚劳”思路在肿瘤恶病质治疗中的应用张锡纯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其诊治虚劳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肿瘤恶病质是一种机体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消瘦,免疫系统受损和代谢功能障碍等,属于中医"虚劳"范畴。

病机要点主要涉及脾肾、脾胃、气血的失调及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堆积,阳气不足等机制。

张锡纯治虚劳主要是以调养脾胃为基础的综合辨证论治,具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综合辨证论治突出,益气活血为主,在肿瘤恶病质的中医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目的]探析张锡纯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

[方法]通过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相关文献的探究,总结张锡纯对于肿瘤的认识及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

[结果]张锡纯对噎膈、反胃、癥瘕等肿瘤相关疾病的症候有独特的认识,认为此类疾病以气虚、血瘀、瘤赘为主要病因,治疗上主张中西医结合,补破并用,特别强调顾护人体的正气和脾胃功能的强弱。

处方用药以益气活血为主,创制参赭培气汤、理冲汤等专方,同时善用三棱、莪术、水蛭、鸡内金等专药。

[结论]张锡纯治疗肿瘤主张中西医结合,特别强调人体正气的作用,善用益气活血治法,对于后世医家进行疾病的诊疗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张锡纯“大气下陷”证及其在肿瘤内科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大气下陷"引起相关症状的病因病机并实践于临床,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系统学习张锡纯喘证辨治的理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发现张氏对喘证辨治经验丰富,临床中其首辨虚实,对于实证,在辨病因、病位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经方加减;对于虚证,在辨别呼气困难或吸气困难的基础上,根据病位的不同,分别创立升陷汤、参赭镇气汤等方剂,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结其辨治规律,以期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肿瘤是当今难治病之一。

张锡纯先生善治疑难病证,治疗肿瘤也有独到之处。

其治疗大法可归纳为:注重益气、补而不滞,活血化瘀、善用破药,攻补兼施、润燥相宜,慎用理气、不伤脏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

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

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

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1.生平著作简介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

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

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

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

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

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

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

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

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

脾虽居左,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右,故脾之脉诊于右关。

按此诊脉治病则效,不按此诊脉治病则不效。

若不信肝之气化先行于左,脾之气化先行于右之说者,更可以西人生理学家之言征之”。

圆满统一中西学说,两者并不矛盾。

张氏依据《难经.一难》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学说认为,脏腑皆有血脉管与回血管,其回血管之血,由心至肺将炭气呼出,是诸脏腑之回血管至此而终。

追吸进氧气,归于心而散布于诸脏腑,是诸脏腑之血管自此而始”。

使《难经》“终始”二宇意义更加明白,易于理解。

中西汇通的思想,贯穿于张氏医学始终,因历史条件所限,难免显得粗糙简单,甚至错误,但仍有参考价值,对中西的发展仍旧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

2.2博采众长继承创新张氏继承学习前人经验,善于充分消化发挥,不为前人所限,“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

”反对泥古不化。

张氏受《内经》“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启迪明确提出大气说。

认为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拌死并非“大邪”之气,而是宗气(大气)下陷所致,并创制升陷汤专制下陷之证。

张氏根据《内经》:“肝者,将军之官”等理论提出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不效时,诊其左关太弱,认为此乃肝阳不振,投黄蔑309,桂枝尖1飞数剂可愈。

这在临床常被忽略,值得记取和效法。

《金匣》用泻心汤治疗吐血、妞血,用大黄直入阳明之腑,以降其逆上之热,而时医多畏大黄而不敢用,张氏重用褚石以代大黄,降逆功疗效显著,五降汤为其代表方。

《神农本草经》载“石膏其微寒,则性非大寒”。

张氏受此启悟,认为石膏凉而能散,表而能透,用于临床,得心应手。

提倡石膏宜生用,反对锻用,认为“石膏生用直同金丹,锻用即同鸿毒”。

开创了治外感实热用生石膏的先例,用石膏不分南北,纠正了前人石膏“宜南不宜北”之偏见。

2.3对症用药处方讲求少而精张氏主张治病时宜选对症之药,重用而取效。

他说:“恒择对症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急重之病,且得以验药力之实际”。

在他自制的诸方中,不少方药不超过八味,而以5~6味者为多见,少则一、二味者。

如一味:薯祯粥,三味:扶中汤(于术,生山药,龙眼肉)、化血丹(花蕊石,三七,血余)、秘红丹(大黄,肉桂,生褚石)、三鲜(茅根、藕、小蓟根)。

二味:化痕理隔丹(三七、鸭蛋子)、二鲜饮(鲜茅根、鲜藕)等。

在药物的用量上常有60~90克.他常重用山英肉治疗虚脱,取得满意疗效。

治疗疗毒用30克大黄。

治癫狂,脉实者大黄用主60克。

严历批评用药多而杂,分量轻的倾向。

曰:“方恒至二十余味,其药得皆在二、三钱之间,不甚差池即将病治愈,亦不知何药之力”。

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3.治疗经验3.1 善用石膏石膏一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卷》,后世历代医家多把石膏作为治热病之要药,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用于“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以及气喘等证”、“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等证。

临床多取其大寒之性,治疗里热证。

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如此论述:“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

”在张锡纯看来,石膏绝非大寒之品,药性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

张氏学术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宗《神农本草经》。

《本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鬼邪,产乳金疮”。

但是张锡纯在主张重用生石膏的同时,他又强调应随证候的不同酌情加减石膏的用量,治疗中风的搜风汤用石膏八钱,治温病方的清解汤中用生石膏六钱,治伤寒方的加味越婢加半夏汤石膏用量仅为三钱等等。

《医学衰中参西录》中另记载石膏可治疗腹痛,并举一例。

曾治奉天刘××腹疼,三年不愈。

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尤甚,舌心红而无皮,时觉头疼眩晕,大便干燥,小便黄涩,此乃伏气化热,阻塞奇经之经络,故作疼也。

为疏方:生石膏两半,知母、花粉、玄参、生杭芍、川楝子各五钱,乳香、没药各四钱,甘草二钱,一剂疼愈强半。

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数剂全愈。

可见张锡纯临床辨证之准确,对石膏的运用是随心所欲。

3.2谴方用药注重视维护脾胃升降功能张氏重视脾胃升降功能,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

呕吐、吐哑、喘证,痰饮等与胃气不降密切相关。

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不外肾虚不摄和肝胆气冲上逆,治之则以降胃、镇冲、补虚、泻肝为主法。

呕吐其治有二:胃气上逆,胆火上冲,治宜镇逆汤。

以代赫石,清半夏降逆和胃,龙胆草、白芍、青黛清泻胆火不使上冲,野台参、生姜健胃补中,并少佐吴英辛散解郁,配伍合理,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对胃虚气逆,闻药呕吐加剧者,则以薯菠半夏粥或一味代赫石而收奇功。

吐蛆,张氏特别重视调气,认为胃气“上逆之极,血即随气上升而吐妞作矣”。

治因热而吐妞者用寒降汤,浴因寒而吐蛆者用温降汤。

喘证外因痰塞阻肺,内因肾不纳气。

张氏则认为胃气上逆,迫肺气上涌亦可作喘。

用参褚镇气汤和滋培汤浴之,均配伍降胃之药,如代赫石、苏子、牛芬子、陈皮等。

痰涎形成,一是心肺阳虚,不能温通,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湿停骤,发为痰饮,一是肾虚不摄,冲气夹胃气上逆,不能下行以运化水饮,发为痰饮。

因此,张氏治疗痰饮,以降胃镇冲为主法,理饮汤和理痰汤为其代表方,颇有见地,富有显明的个人特色。

4.学术价值与启示方东行等认为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①努力在理论体系上实现突破。

要以张锡纯敢于创新、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典范,在中医、西医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与突破,先在某些病或证上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概念。

②在继承中创新。

要以张氏中西医彼此权衡,互不偏废的治学思想为旨,保持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体现于结合之中。

③多学科、多途径协同研究。

要将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

先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逐步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如血液透析患者的证治、肾移植术后并发症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等)。

对张氏及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许多为后世所习用的药对、方剂等也应开展计算机虚拟筛选成分,应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药理研究等。

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以张氏中西药并用注重疗效的观点为启示,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⑤从医学发展史看,当前医学模式将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针对单一致病因子的疗法将向调节机体失衡和调动自身抗病能力为主的综合、顺势、自然疗法转化。

微观、局部观研究将向整体系统观、宏观研究转化,而中西医结合能体现上述转化。

应把握住机遇,以振兴中华医学为己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医药学体系。

参考文献[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任献青,张霞. 张锡纯运用石膏的学术思想探讨[J] .四川中医,2007 ,25(3):30-31[3] 方东行,何立群,徐敏. 张锡纯学术特色的研究与思考[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1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