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难忘九一八[人教版][说课]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说课稿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易县高陌中学张立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易县高陌中学的历史教师张立英,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参与其中。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一说教材(一)本课的地位本节课位于初二中国历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30年代初的中国,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与老军阀的斗争此起彼伏,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势力还不够强大,正值此时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引起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反映及相互关系的变化,对中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本课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制定了如下目标:(1)能够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二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
初二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提高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提高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难忘九一八说课
难忘九一八说课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本课属于八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线是中国军民团结抗日------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本课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由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丢失华北危机,最后导致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全民族坚决要求抗战的意志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中华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课程目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知识目标: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能力目标:探讨东北速亡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情感目标: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抗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责任;分析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全局观;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6、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7、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的对日政策及影响;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影响。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目标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历史剧表演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利于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三、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学生体验性教学、小组探究、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
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
(3)教育学生发扬抗日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事变 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事变说课稿前言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的第14课,主题为难忘九一八事变。
本课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掌握本课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用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1.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本课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用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 如何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历史。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 互动式教学法。
3.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情景,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研究课文(30分钟)本环节重点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通过一些案例向学生展示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讨论互动(20分钟)1. 小组讨论:你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2. 班级讨论:以小组讨论为基础,展开班级大讨论,促进同学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知识梳理(10分钟)1. 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课外作业(5分钟)请同学们预下一课,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总结本堂课重点讲解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历史。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意识。
难忘九一八(说课定稿)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难忘九一八》是八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它是抗日战争这个单元的开篇,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所以本课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西安事变不仅在本课,在整个单元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方法与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行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品质,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只是的同时学会学习,也是新课程理念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因此本课我将采用提问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老师的教是为了更好的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结合学生特点,我将采用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我从导入新课、学习新知、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四个环节进行处理(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乌鲁木齐十三中张涛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我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教材分析本课地位《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课的内容。
从中国近代史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为中华名族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2、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二、教法分析托尔斯坦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讲他们依然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尚缺乏理性思考,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因此我会准备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学法分析在本课的学法上,我采用方法有:1、论从史出、分析材料学习法:使用这种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从历史材料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学习九一八事变背景的时候让学生对日本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和发动九一八事变有了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其次在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历史图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形象的掌握历史知识。
初中初二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中初二历史讲课稿三篇初中初二历史优选优良讲课稿一: 《难忘九一八》一.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 主要知识有两点 , 一是九一八事变 , 二是西安事变 . 本课从内容上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承上就是因为公民党发动对依据地的围歼 , 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 , 迫使公民党内部发生疏裂 , 致使西安事变最后迸发 , 一致战线初步形成 ; 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 , 中国堕入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 因此经过本节课的学习 , 有益于学生认识公民党的反动性 , 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 , 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 : 经过本课学习 , 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 结果 ;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 西安事变的背景 . 经过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 培育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 ; 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充足运用多媒体教课手段 , 增强教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 采纳叙述法与议论法相联合的教课方式 , 睁开师生双边活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 激倡始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挡〞政策的义愤, 建立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经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学习, 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课要点 . 难点及办理方案 :(1). 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要点 .方案 : 学生观看视频 , 而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 , 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 经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 , 教师指引学生剖析东北很快灭亡的原由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要点, 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 : 经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 , 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归纳出西安事变 . 指引学生剖析西安事件背景 . 时间 . 过程 . 结果 . 意义 . 经过议论 : 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 , 中国共产党不单主张不杀他 , 反而主张和平解决 , 开释他 . 谈谈这是为何 ?指引学生剖析原由从中表现 , 中国共产党的广博胸襟 .二 . 说教课方法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 , 启迪引诱学生思虑议论 , 使学生参加到教课活动中来 , 真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对学生的想法 . 建议赐予充足的必定 , 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踊跃性 .自制课件 , 利用多媒体 . 视频再现历史 , 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切性, 从中获得相关知识 , 充足调换学生的热忱与兴趣 , 使他们融于家乡 . 融于历史 . 融于国家的命运 , 并以此产生共识 . 教课中为学生的学习创建情形 , 指引学生主动参加教课活动 , 经过教师的指引形成师生互动 , 生生互动 , 指引学生主动研究 , 发布自己的看法 . 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要点 . 打破难点 , 明确看法 . 启迪思想的目的 . 力争创建优异的教课情境 , 圆满达成教课目的 .三 . 说学法指导 :依据教课目的 , 本课主要培育学生以下能力 : 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 透过现象剖析本质的能力 . 采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 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 从视频 . 图片中获守信息的能力 .四 . 说教课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 :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 . 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 ?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 ?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浪失所 . 流离失所的 ?( 学生回答)一曲《松花江上》 , 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 , 东北人民流浪失所 . 流离失所的沉痛 ; 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 , 重返家园的盼望 . 今日 , 让我们一同重温那段磨难的历史 . 学习第 _课《难忘九一八》 ( 大屏展现 )_31 年 9 月_日, 是一个炎黄后代不可以忘掉的日子 , 是一个被钉在历史羞耻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 . 九一八事变教师 : 下边我们来看〝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获这样的信息: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 . 地址 . 过程 . 结果 (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教师 : 指引剖析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 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大屏幕展现 )学生回答教师 : 面对日本的侵略 , 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漠不关心的 . 九一八事变迸发时 ,, 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挡日本侵略者 , 可是蒋介石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回答 .( 大屏幕展现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教师 : 因为蒋介石命令不抵挡 , 次日清早 , 日军占据了沈阳城 . 蒋介石的不抵挡政策 , 滋长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势 ,4 个多月后 , 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 ( 大屏幕展现东三省灭亡 )教师 : 东北陷落后 , 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 ?( 大屏幕播放日本罪状图片 )教师指引剖析 : 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羞耻的亡国奴生活教师 :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 . 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 展现大屏 )指引学生归纳 : 东北军和当地人民构成了义勇军, 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 睁开抗日游击战争 . 在这时浮现了杨靖宇. 赵一曼 . 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豪.谁能讲一下抗日英豪的事迹. 出示嫩江之战资料 .二 . 西安事变教师指图说明 : 东三省灭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长春成立什么政权?有什么妄图 ?教师 : 动画演示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 日本侵犯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 国家兴亡 . 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存亡的危险关头 , 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 , 下边我们开看一段 , 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教师 : 西安事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发生于什么时候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何要发动西安事变 ?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议论 : 在十年内战中 , 蒋介石杀戮了成千山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 , 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 , 中国共产党不单主张不杀他 , 反而主张和平解决 , 开释他 . 谈谈这是为何 ?学生疏组议论沟通讲堂小结 ( 大屏幕展现 ) 利用图来进行小结 , 将知识落实到图中简化知识点.教师指引学生回首本课知识 : 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 在 _31 年 9 月 _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 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挡政策 , 致使东三省灭亡 . 而东北人民不甘愿做亡国奴勇敢抗敌 , 浮现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两支主要的抗日队伍 . 日军侵犯东北后 , 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 妄图将东三省从祖国的疆域中分裂出去 , 接着又向华北攻击 , 华北紧急 , 在中华民族存亡存亡的危险关头 , 公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标记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抗日民族一致战线初步形成 .教师 : 学习了本课内容 , 有没有哪些历史事件让你印象深刻的 ?有没有哪些历史人物令你感人的 ?我们能忘掉这段磨难的历史吗 ?学生回答 .教师 : 忘掉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 我们要以史为鉴 , 勿忘国耻 . 为复兴中华而努力 .讲堂练习 . 创新与研究练习册五 . 说板书设计 :一. 九一八事变1.时间:_31 年 9 月_日2.地址 : 东北沈阳3.过程 : ①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 ;②攻击北大营 , 炮轰沈阳城5.结果 : 东三省灭亡二 . 西安事变1.背景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2.过程 :_36 年 _月 _日 , 张学良 . 杨虎城发动兵谏 , 逼蒋抗日3.结果 : 和平解决4.意义 :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抗日民族一致战线初步形成初中初二历史优选优良讲课稿二 : 来自海上的挑战我今日讲课的课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面对挑战的中国第四框题──来自海上的挑战 .教材剖析 :本课描绘了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中国, 在经济 . 民族关系 . 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 . 前三个框题是从我国内部表现明清期间的繁华及繁华背后的危机 , 而来自海上的挑战是从外面揭露古老中国所面对的挑战 . 来自海上的挑战即承接前方内容是我国内部矛盾的一个表现 , 也是外面矛盾的一个切入点 ,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标准 :4-5综合多种要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要转折期间.6-4综合多种要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渐渐落后的原由.教课目的 :联合新课程的教课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色, 我确立了本课的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 : 经过对郑和下西洋 . 传教士与殖民者东来等史实的剖析 , 知道这一期间中国政府对国外研究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 : 学惯用历史的 . 辩证的目光对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 经过感觉明清时中国所面对的挑战 ,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研究合作沟通的能力 .要点与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 我确立本课的要点是:经过对郑和下西洋 . 传教士来华 . 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剖析, 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国外拓展上的不一样态度.难点是 : 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对亘古未有的挑战.学情剖析 : 初二学生正当青春期 , 开朗 . 好动 . 精力充足 . 好奇心强 . 有必定的想象力. 创建力 , 具备必定的综合剖析能力 , 有较高的学习热忱和研究精神 . 他们对本节课中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认识 , 但还缺少对历史事件纵观的评论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 .教法与学法 :依据本节课的特色 , 在教课的各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要素 , 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 实现自主 . 研究 . 合作的学习方式 , 我采纳了互动式 . 议论式 . 体验式及讲话法等 . 为了充足发掘学生的天赋和潜能 , 我指引学生采纳以下的学习方法 :1.读图剖析法 , 即联系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剖析问题 , 为研究性学习确立基础.2.合作学习法 , 即以小组为单位 , 环绕某一个问题睁开学习 , 充足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议论法 , 经过小组议论 . 集体议论 , 使问题获得拓展和延长 .4.情形模拟法 , 学生经过再现历史情境 , 培育表演能力 , 也为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师生准备 : 为使本节课高效率 . 大容量 . 有效的达成教课目的 , 教师采集文字 . 图片 . 视频等资料 , 制作多媒体课件 ; 同时 , 指导学生查阅报刊 . 杂志 . 图书 . 网络等资料 , 认识郑和 . 乾隆等历史人物以及郑和下西洋 . 台湾 . 澳门等事件的一些状况 .教课环节 : 为有效地达成教课目的 , 环绕上述构思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四大环节:1.展现研究主题 , 形成学习气氛 . 课前播放歌曲《中国心》及研究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 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图片竟猜 , 导入新课 . 展现一组图片让学生猜此中的人物和事件 . 生说 , 师配合说其意义 . 图片的选择是西方在政治. 经济 . 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目的是回首明清期间西方发生的变化, 从而承转到这一期间中国仍在原有轨道持续发展 , 面对亘古未有的挑战 , 导入新课课题 . 这样不单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 同时也指引学生将中国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认识 . 商讨 .3.师生互动 , 考证历史 . 新课内容的四大事例我是按三大板块来办理的 .(1)国外研究的试试 . 郑和下西洋的内容第一让学生看段视频 , 感觉郑和当年航海的壮观场面 , 随即读郑和下西洋航海图 , 让学生模拟旅游 , 重温郑和当年的航海历程, 师课件演示 , 学生说时间 . 抵达的地方 . 这样 , 师生互动 . 学生乐于参加表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 接着 , 经过史料剖析 , 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意义 . 结果及被严禁的原由 . 而后 , 让学生小组议论 : 评论这一史实对我国今日改革开放的意义. 经过与现在本质相联系实现了《历史与社会》〝以史为鉴〞的目的.(2)文明与野蛮交叉 . 新航路开拓后 , 中国同其余亚 . 非 . 拉国家同样也处于文明与野蛮交叉的状况 . 让学生疏两组商讨传教士与殖民者的东来对中国双方面的影响 .先向学生展现利玛窦 . 郎世宁的地图 . 绘画 . 圆明园设计图让学生感觉西方先进的文明 . 跟着《七子之歌》的播放 , 让学生叙述澳门被侵犯的过程 . 台湾被侵略及光复等事实 . 这样 , 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 教师列出表格 , 指导学生列举史实 , 剖析 . 总结新航路开拓后给中国科技 . 经济等领域带来的挑战 . 本环节内容设计意在让学生经过对图文资猜中史实的剖析 , 学会论从史出 , 以史导论的方法 , 从而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3)躲避挑战 , 渐渐落后 . 马戛尔尼访华的内容是让学生经过表演小品及三个问题的研究来感觉清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不一样态度. 本环节学生从身临其境的表演领会统治者政策拟订的原由, 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好准备.4.稳固总结 , 拓展延长 . 经过板书小结 , 突出本节课的要点 , 使学生能了如指掌地看出四个事例对中国的影响 . 两个问题的研究 , 是本节课的拓展 , 一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将中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行对照 , 剖析中国落后的原由 , 帮助学生打破本节课的难点 . 二是让学生睁开想象 , 为明清统治者出谋献策 , 培育创新思想 . 〝历史的启迪〞是帮助学生学会〝以史为镜〞 , 要有危机意识 . 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 . 还要掌握住历史的机会最后让学生做简洁的演说 , 〝_世纪将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什么〞 ,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 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总之 , 在本课的教课中 , 我踊跃创建学习情境 , 以实现教课目的为前提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 , 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本 , 以培育学生剖析 . 归纳 . 评论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照和指导思想, 充足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 让学生在合作中研究 , 在活动中体验 , 在情境中升华 , 在沟通中感悟, 培育多种能力 , 使他们能够适应将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初中初二历史优选优良讲课稿三: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今日, 我讲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 ,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 并联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 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 , 即教材剖析 . 教法剖析 . 学法剖析 . 教课过程 . 教课反思.一 . 教材剖析1.课程标准 :(1)比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 .(2)用历史 . 辩证的看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3.教课目的 :(1) 知识与能力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拓,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能够运用历史的 . 辩证的目光剖析历史现象, 从多个角度对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过研究 . 回首人类文明的历程 , 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门路去联系. 剖析社会现状 .能经过多种门路采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并整理 . 归纳有效的信息 .培育合作精神和研究意识.(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过程中 , 学会在世界文明进度的大背景下, 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 , 培育民族骄傲感和忧患意识.(4)要点和难点经过以上剖析我确立本课的要点是: 经过比较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 科学创举精神友善邻友善精神 . 在研究活动中 , 培育学生采集资料和比较剖析的能力.难点是 : 如何经过本课的学习 , 培育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看法 , 正确对待剖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二 . 教法剖析本课采纳师生互动教课方式, 经过师生共同研究 , 指引学生得出结论 , 培育学生自主. 合作 . 研究的学习方法 , 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 增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三. 学法剖析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 , 进行议论和争辩 .2.采集有关资料 . 图片和影视资料等 , 训练学生掌握从多种资猜中采集有效信息 , 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 , 我设计了以下的教课环节.四 . 教课过程与方法1.创建情境 , 导入新课 .播放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视频导入新课.2.问题引领 , 合作研究 .问题 : 〝有人以为郑和比哥伦布伟大 , 有人以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 ,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 ?我将学生疏成小组 , 以合作研究的形式来达成这个题目 . 学生依据采集到的资料归纳 . 整理 , 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 . 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 扩大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知识 , 主假如培育学生采集资料 . 比较剖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导入第二个问题 , 经过比较能够看出不论从航海规模 . 时间 . 范围 . 技术对比 , 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 . 可是 , 一提及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倒是哥伦布. 麦哲伦 , 在国际上 , 郑和的著名度根本没法同他们对比 , 以致被人称为〝水过无痕〞 . 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本活动采纳争辩的方式进行, 我将学生按赞同和不一样意分红两大组进行争辩, 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 , 两组学生疏别将自己准备的资料加以整理 , 准备足够的凭证 , 每组派三名代表论述各组的看法 , 并由主持人最后陈说 , 教师也随时增补一些有关的资料 .设置本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研究欲念和学习兴趣 , 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 . 竞争意识 . 口头表达和采集 . 办理信息的能力 . 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目光察看 . 评论历史问题 . 此题不需要有一致的答案 , 最后我陈说自己的看法 , 来小结这部分的内容 , 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 , 以达到师生互动 . 合作学习的目的 .3.感悟历史 , 沟通反应 .郑和精神是这节课的要点 . 难点 . 我以情境剖析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 让学生经过活动来感悟 . 领会 , 提高自己的感情 .情境一当 _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世界的节日 , 但最后因遇到拉丁美洲人们的果断反对而作罢 .情境二在 _年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之际 , 世界各地人们睁开纪念郑和的活动 .( 展现图片 ,让各小组选用此中一个情境进行商讨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育学生总结 . 归纳的能力 ; 能够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看法对待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 ;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 , 增强民族骄傲感和忧患意识 , 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4.主题升华 , 感情飞扬 .学生展现课前采集到的有关中国现代海军装备图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图片. 指引学生增强对现代海军建设获得成就的骄傲感和对中国经济腾跃的愉悦,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报效祖国的信心.五 . 教课反省师生总结 :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教师的总结中结束课程 . 我们不单要怀念郑和的爱国精神 , 还要为国家繁华富强 . 为世界的和平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 课后写一篇小论文 , 谈谈自己此后将如何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 本次研究课是经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察看 . 剖析议论 . 争辩等一系列教课环节进行的 . 师生各司其职 , 学生是主体 ,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 促使者 .初中初二历史讲课稿三篇由此 , 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课理念.少儿园小班讲堂教课优良讲课稿 3 篇少儿园教课以少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 而以少儿发展为本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 包含目标初中地理讲课稿优异范文模板三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样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 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学初中物理教课最新讲课稿 3 篇初中物理教课要指引学生进行研究 . 关于教材中的知识点 , 学生多数能理解和掌握 , 但更重《捉不住的蝉声》优良讲课稿教课设计《捉不住的蝉声》是台湾女作家简帧的散文 . 作者经过文章让大家认识到万物都是大自然的。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本次说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说课标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材1、教学内容:《难忘九一八》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包括: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2、地位作用:地位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介绍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是导致了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二是促使国共两党从内战转向合作抗日。
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掌握本课内容,将为全民族抗战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认知分析】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
而且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比较零散、片面,不系统,只有表象的认识,缺乏实质的理解。
【能力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了阅读能力,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接受,而对抽象事物则较难理解,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待训练提高。
本课中通过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问题的讨论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分析】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反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民族责任感,树立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生观。
四、说目标、重难点: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归纳和表述能力;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识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一方面: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难忘九一八》是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课文内容主要涉及两个知识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从整个近代史来看,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联结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健事件,是历年中考复习的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对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体会日本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认识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理解中共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所起的关健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归纳和表述能力,分析、理解材料能力和识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能力。
(4)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反对战争和侵略,维护本国和世界和平。
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同是又是本课的难点。
第二方面: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本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课程标准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努力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对于学生阅读自已能完成的问题,我采用阅读回答的方式;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适量的使用图片和材料,采用情景体验法和讨论、探究等学习法,并结合图示和图表法进行解决;对于学生合作、讨论也难于完成的问题,我采用讲解法。
第三方面: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新课我首先展示九一八事变纪念碑和勿忘国耻钟,联系沈阳的上空每年9月18日都要响起长长警报声,说明沈阳人民不会忘记这个耻辱日,指出做为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个耻辱日,引入本课课题——难忘九一八。
二、认定目标:明确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三、在导学达标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一)九一八事变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我主要通过6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1、让学生阅读100页第一段内容,采用图表的形式提问完成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说课稿-难忘九一八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说课者:永州市双牌县第一中学刘志英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板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通过本课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知识的归纳和讲述,培养学生的处理教材信息的能力和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师生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野蛮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四)教法学法:教法有三: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点与难点。
学法有二: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五)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展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图片和1则消息: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忘。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1 说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该课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它既是土地革命战争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同时还是国共关系的一部分,学好它可以为学好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打好基础;可以为正确地处理好日中关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提供历史依据,还可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提供实现的借鉴作用。
2 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全面。
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喜欢常规教学模式,也不喜欢老师“满堂灌”。
因此,课程不宜讲得太深,把事情讲清楚即可。
为便于学生对课本的记忆和理解,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讲述,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3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a、通过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b、通过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方面的反应,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c、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b、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4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既拉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和世界现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安事变:既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又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史上和国共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14.难忘九一八说课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14.难忘九一八
(说课材料)
一: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本课是战争题材的历史知识,教材编排了两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一目,主要介绍了事变的时间和简单经过及蒋介石不抵抗而造成的事变的结果。
“西安事变”一目,介绍了事变的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及共产党和平解决事变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和简单经过及事变的结果。
2.掌握“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经过,结果及和平解决事变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培养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本课难点是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及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和意义。
二:教法说明
因为本课内容清晰,明显是战争题材的历史知识,适合运用
第 1 页共11 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难忘九一八说课稿件 新人教版
2、主要内容:
九一八事变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西安事变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教材特点:
内容简练,获取知识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需 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东北人 民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及 其意义。
至又弹名尽李,一于超1,9四4川0宜年宾2人月,2黄3埔日军在校吉六林期濛学江员三,道1崴92子6年壮加烈
的热爱,引出中国共产党必将成为 牺入牲中。国当共残产忍党的,日是军著将名其的割女头民剖族腹抗,日发英现雄他。的1胃92里7年尽入是黄枯埔草、
树军皮校和武棉汉絮分,校竟学无习一,粒1粮93食5年。秋为,纪她念兼他任,东1北9人4民6革年命东军北第民
时间
地 点
主要经过
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
1936年 12月12日
西 安
蒋抗日,扣押了蒋介石,实 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 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
意义
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基 本结束,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基本 形成。
设置问题
合作探究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启发学生思考,明白日军侵略中国
西安 1936. 事变 12.12
地点 沈阳
西安
主要经过
结果
日军有预谋的制造 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 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 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只有四个多 月,东北三省 全部沦亡
张学良、杨虎城为 了逼蒋抗日,扣押了蒋 介石,实行“兵谏”并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 战,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
影响
中国局部抗日 开始
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难忘九一八》,课标规定为一课时,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下面我从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方面: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难忘九一八》是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篇课。
课文内容主要涉及两个知识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从整个近代史来看,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联结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健事件,是历年中考复习的重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对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体会日本侵略
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认识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理解中共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所起的关健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归纳和表述能力,分析、理解材料能力和识图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能力。
(4)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反对战争和侵略,维护本国和世界和平。
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同是又是本课的难点。
第二方面: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本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课程标准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努力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对于学生阅读自已能完成的问题,我采用阅读回答的方式;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适量的使用图片和材料,采用情景体验法和讨论、探究等学习法,并结合图示和图表法进行解决;对于学生合作、讨论也难于完成的问题,我采用讲解法。
第三方面: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首先展示九一八事变纪念碑和勿忘国耻钟,联系沈阳的上空每年9月18日都要响起长长警报声,说明沈阳人民不会忘记这个耻辱日,指出做为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个耻辱日,引入本课课题——难忘九一八。
二、认定目标:
明确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三、在导学达标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一)九一八事变
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我主要通过6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1、让学生阅读100页第一段内容,采用图表的形式提问完成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
环节2、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和《田中奏折》及日本和中国当时的情况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
环节3、出示柳条湖事件形势图,展示九一八事件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日军侵略者为什么要制造柳条湖事件”。
环节4、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通过图片形象的说明不抵抗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环节5、出示日军在东北的滔天罪行图片,并配以《松花江上》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反对侵略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环节6、出示东北人民抗战的图片,了解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马占山、杨靖宇等人的抗战,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操,知道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二)西安事变(18分钟)
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我主要通过6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1、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
结合一二·九运动的材料,理解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知道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进一步认识蒋介石的不抵抗态度,这是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而材料是民族的怒吼课文自读部分的核心内容。
环节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的感召之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出示二人的照片和二人扣压蒋介石实行兵谏的报纸,明确西安事变的时间及其发动者。
环节3、学生分组讨论:“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教师引导完成。
环节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成: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置蒋介石?使同学们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
环节5、同学们的观点不一,引导学生阅读104页第一段内容,回答当时各主要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是什么。
并出示中共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人物的图片,之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理解中共在西安事变中所起的关健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党教育。
环节6、让学生阅读105页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们完成西安事变的结果和历史意义,结合图片明确中共方面的代表是谁。
环节7联系现实,结合日本靖国神社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郞参拜靖国神社等图片,通过教师寄语,使同学认识到历史不容篡改,勿忘国耻,应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四、达标测试(8分钟)
我设计了6道基础性的测试题,与同学们一起完成,共同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五、教学小结,布置作业。
(2分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结构,更清楚的认识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我设计用图示的形式进行小结。
最后用新编《九一八小调》作为材料,布置课下思考题,加深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理解和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认识。
附小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