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 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 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 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 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如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主张 得到进一步实施。
知 识 研 读
考点整合
3.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 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 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方面: ①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时间 20世纪 前期 新中国 成立后 改革 开放后
成就 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 》 《文汇报》等 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影视事业 (1)电影 ① 19世纪末 ,传到中国。 ②1905年,《定军山 》首映成功,中国电 影事业起步。 ③20世纪20年代后,发展迅速。 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知 识 研 读
知识梳理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 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
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 制作中心。(2)外国影片在中国占的比重较大,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 展带来了竞争和压力。
【名师指津】
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3.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 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 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 特征。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从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开始,到“九五”期
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从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到新中国成立
3.互联网的兴起: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_____ 第四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_____ 媒介 _____”。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名师指津】 4.四大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史论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2 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 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 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 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 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 册)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 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 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 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 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 姻法的颁布)。
1919
统北 治洋 结军 束阀
1928
立新 中 国 成
1949
开揭 放开 序改 幕革
1958 1978 1993
西洋 式布 住、 宅西 出装 现、 西 餐 、
报交 近 传通 代 入业 报 、近 刊 电代 出 影化 现 传、 、 入电 话水 电上
拍 摄 《 定 军 山 》
京 张 铁 路 通 车 、 汽 车 传 入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主张婚姻自主 丧葬:丧礼趋于简化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错误!2.饮食文化变化⎩⎪⎨⎪⎧ 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 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 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 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 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①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③其他⎩⎪⎨⎪⎧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思维发散]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题全面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因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业水平•11)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 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 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 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 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 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 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 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2014•四川‚联测促改‛活动一模•8)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 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 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课堂演练
(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1月月考•10)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 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 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句法而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alla fnishee;you go,you 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 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广州、潮州等地 四川(成都、重庆)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鲜、嫩、爽、滑 味浓、重辣 清淡、味甜
(2)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①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西餐都存在着明显区别; 美味 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______ 营养 心”;西方饮食以_______ 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 处。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解读】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重点知识梳理】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内因: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后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 (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九五”期末: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⑤1997年以来:实现几次大提速。

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②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时: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业开始。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备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word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九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某某、某某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某某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中记载,某某王、朱两氏于1905年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得以通过。

这一现象说明A .中国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B .宗法制度决定中国历史进程C .政治变革推动宗族近代化D .宗族组织具有了某某化色彩2.鸦片战争后,某某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近代某某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 .近代某某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 .开埠后某某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3.翻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经常会发现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报道。

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

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

这种现象A .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B .印证了临时政府注重对交通文明的培养C .因近代交通工具本身存在弊端而发生D .说明当时民众普遍不接纳新式交通工具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精)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精)
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 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
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与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________
第20讲
[考 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 标]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
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
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 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人民日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 《____________
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来 报刊业恢复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 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创办。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定军山 》首映成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 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
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计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以为,中国衣饰慢慢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转变的最全然缘故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加重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庞大转变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解析A形容清末能够,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中国衣饰转变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 C2.(2021·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那么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饮食的转变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进展C.报纸的功能显现刊登广告的新转变D.物质生活的西化解析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均与市民的饮食有关,A项正确。

由题干中广告的内容可知,这些物品来自外国,但这并非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进展的产物,B项错误。

C项“新转变”的说法错误,排除。

“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并非都是西方的产品,无法反映西化,D项错误。

答案 A3.(2021·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那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风俗C.市民生活新旧友织D.民众普遍同意新生活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能够看出是新式风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风俗,因此材料表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友织的现象。

答案 C4.(2021·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击了辛亥革命的青年瞿秋白对那时社会转变的体验之词。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第9单元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9张ppt)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第9单元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9张ppt)
考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 习俗的变化 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 的进步 影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 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大众传媒的发展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 大变化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 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
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5)航空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 ①1909年,_____
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 通。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①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a.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 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b.社会风 无私奉献 是社会主流。 尚:勤俭节约、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
公报》等。
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申报 ____》。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 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
毛泽东思想发展、“双 文化 百”方针提出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建设

备战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备战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特别提醒]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
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推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 步,同时也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通史链接] 济、文化 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
[拓展深化]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
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 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 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 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巧点妙拨 [拓展深化]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 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 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决 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 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 中华》、《 新华日报 用。 》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①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开始起步。 1电影 ②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事业 ③20世纪80年代,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958年电视业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 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5.
思考:有人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那么互联网有

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真题再现)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因此C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2.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干要求的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人物发型由蓄发到短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照明手段为电灯,这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饮食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知,②③最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B项正确。

答案:B3.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醉心争购舶来品”“轻利权”的问题,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正确。

“新少年”的盲目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错误。

2016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 ,20 世纪初上海开 始设立 无线电报 。 (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 2003 年末,中 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
第九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纲 展 示 1.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 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 展
考 情 解 读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化
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 城市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 反清革命 色彩 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农村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50~70 年代)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农民分得土地,城 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表现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 许多生活必需品要 凭票证 计划供应。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 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 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 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 餐馆、面包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欧式洋房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6·新疆乌鲁木齐二模)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一到图二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2.(2016·贵州一模)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

”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3.(2016·辽宁抚顺一模)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2016·安徽马鞍山二模)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

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5.(2016·甘肃一模)《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6.(2016·山东日照一模)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7.(2016·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8.(2016·河南郑州模拟)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
[真题再现]
1.[2014·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因此C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2.[2014·北京高考]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干要求的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人物发型由蓄发到短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照明手段为电灯,这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饮食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知,②③最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B项正确。

答案:B
3. [2014·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醉心争购舶来品”“轻利权”的问题,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正确。

“新少年”的盲目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错误。

答案:D
4.[2014·福建高考]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项错在“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项正确,B项既符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间限制,又符合“社会原因”的条件限制;C项错在“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项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

答案:B
5. [2014·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只是涉及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播放比例,电影制作水平无法通过材料得出,A项错误。

当时,中国电影大多为上海生产,上海播放国产片的比例比京津高,据此可推知电影拷贝流通税费比较重,导致京津放映国产片
比例较上海要低,故C项为正确答案。

B、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C
[师说高考]
[仿真练习]
1. [2014·江西宜春五校联考]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说明②正确;根据“1912年”分析,此时西方外来生活习
俗传入中国,③正确;“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说明④正确。

①不符合史实。

答案:B
2. [2014·湖北孝感高三统考]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 )
A. 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 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 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D. 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解析:近代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把“啤酒”称为“卑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之外的补充,说明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已被西化”“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崇洋媚外观念”等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
3. [2014·茂名联考]“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
D. 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工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C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

答案:A
4. [2014·烟台高三期中]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

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
A. 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 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 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 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

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

答案:A
5. [2014·河北邯郸高三调研]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
A. 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 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 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

答案:B
6. [2014·广州联考]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
A. 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 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 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 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解析: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

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故D项正确。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