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doc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文言文篇目(全)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文言文篇目(全)

高中文言文篇目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与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金千斤(9),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0)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11)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2)!”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13)将军,可谓深(14)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5)。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6)”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17)见臣。

臣左手把(18)其袖,而右手揕(zhèn)(19)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20)除矣。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烛之武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击退了强大的秦国军队。

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战争中智慧和战略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战略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个国家割据争霸、战争频繁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变幻和挑战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断进行战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楚国作为七雄之一,与秦国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关系。

2.秦国崛起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先进的军事制度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

楚国作为秦国的对手,自然成为了秦国扩张的目标之一。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1.楚秦战争前的准备烛之武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深知楚国与秦国的紧张关系,因此在楚秦战争爆发前,他积极推动楚国的军事准备,并亲自带领军队进行训练和演习。

烛之武认识到,想要成功击退秦国,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合理的战略布局。

2.烛之武的奇策在楚秦战争爆发后,秦国派出强大的军队进攻楚国。

面对强敌,烛之武运用了一系列奇策来对抗秦军。

首先,他放长线钓大鱼,故意虚张声势,让秦军以为楚军实力薄弱,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其次,他精心布置了驻地,设下埋伏,等待时机一举将秦军击退。

最终,在一个深夜,他利用烛之,偷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造成巨大的混乱。

3.烛之武的勇气与智慧烛之武的退秦奇策展现了他的勇气与智慧。

在楚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他能够保持冷静思考、察觉到秦军的虚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他勇敢地指挥了楚军,打破了传统战争思维的束缚,使用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计谋和战术,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国的入侵。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战略思想1.巧用兵力烛之武通过巧妙地运用兵力,成功地迷惑、消耗了秦军的实力。

文言文专题一《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专题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公元前630年,郑国 被秦、晋两国围攻,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国,最终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 事。
当时,晋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处 于危急之中,烛之武挺身而出,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外交斗争,同 时也展现了烛之武的智勇和爱国精神,是《左传》中的一篇经典篇章。
插叙
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插入 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 丰富了故事情节,使人物 形象更加鲜明。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文章语言简练,不事雕琢,直抒 胸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动形象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含蓄蕴藉
文章语言含蓄,言简意赅,给人留 下深刻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03
《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解析
故事概述
01
02
03
故事背景
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 危受命,说服秦国退兵。
故事发展
烛之武利用秦国和晋国的 利益矛盾,巧妙地展开外 交谈判,最终使秦国放弃 攻打郑国。
故事结局
郑国得以保全,秦国和晋 国关系破裂。
人物分析
烛之武
智勇双全,善于利用矛盾,外交才能 出众。
计划将所学的古代文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熟练 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提高文 言文表达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强调外交手段的重要性
通过烛之武成功说服秦国的例子,强调了外交手段在处理国际关系 中的重要性。
04
《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顺叙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秦 晋围郑开始,到烛之武退 秦师结束,层次分明,条 理清晰。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原文(含选修)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原文(含选修)

文言文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4)出处:《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必修一5)出处:《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课件PPT(50页)
③阙:侵损,削减。
④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 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①说,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 回国了。
①说:同“悦”,高兴。
②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之,守卫郑国。
译:“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 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 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①东封郑:使郑国成为它东边的边境。封, 疆界,这里用作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下文的“封”是名词。
②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肆, 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一)
之武退秦师》
作品简介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 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 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 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
“①因人之力而②敝之,不仁;③失其所与, 不知;④以乱易整,不武。⑤吾其还也。” 亦⑥去之。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①因:依靠。
②敝:损害。 ③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知,通“智”。 ④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 一致,这是不威武的。乱,指秦晋两国同 盟破裂,互相攻战。整,指秦晋两国和睦 相处,步调一致。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4篇《烛之武退秦师》阅读练习及答案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高中文言文课文原文

高中文言文课文原文

高中文言文诗歌课文原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敢:①敢于;②怎敢,用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如“敢不唯命是听?”;③谦辞,冒昧;④莫非,恐怕。

济:①渡河,如“同舟共济、直挂云帆济沧海”;②成功,如“事之不济”;③帮助,救济,如“扶危济困”;④补益,如“无济于事”。

本课讲解:鄙(6个)、国(30个)、既(40个)、见(43个)、微(89个)《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由于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肯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险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气薄弱啊。

假如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仆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备,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意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盼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愉快,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先秦〕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作者简介】《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译文】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1·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78.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序】昔日烛之武,勇武之士也,为诸侯所尊重。

夫其心,天地毕宇;其胆,鸿鹄齐飞;其行,独步青天。

其才,唯遗神仙;其义,怀万古。

然而,当世之乱,烛之武苦于劳,渴望偌大安若焉。

【正文】一、烛之武抗击秦师烛之武众惊骇,见秦师连日攻城,短暂抵抗即将溃不成军,面对逆境,烛之武勇敢而出,催促众将以抗秦师之精兵。

他勉励士气,号召众将,示意大家只有团结奋勇抗敌,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只能臣服败北。

众将听之,以决心为引,冲团对秦师军大作战。

军中士气高昂,望风振兴,击退秦师军,成功抵御危机。

二、烛之武激励兵士抗秦师军大胜实在叫人兴奋,烛之武怒而道:“必须再重复表现,岂能永远守城不出?”他又号召将士:“乘胜追击,尽数斩杀,力抗秦师,免余民受其惨祸!”众将受到鼓舞,团结一致,响应号召,攻破秦军分驻城池,一举将秦军遣退出境。

三、烛之武斥责秦师接着,烛之武又率军前往,以斥责原为秦师的项信和毕先走投秦军的各位将士:“我部下日夜奋斗不懈,守荆山以维全国之安;然而汝忘乎天道,竟违和平之谓,莫知害民之度于野心!”项信毕夫则曰:“安国安民者,社稷之宝也,佛说,千金补一缺,故予不徒作官,多立功勋,以破此谋。

”四、烛之武号召诸侯烛之武见事已定,便号召各诸侯:“若以和为先,诸侯置政,定国安民,杜强者平弱,而众囹宁安,欢乐处处,那么我卿们还有何可担心?”众诸侯佩服烛之武之智慧,臣服意见,于是大会暂缓,开出台阶让和平得以重建,把多地的火攻历史免于重蹈覆辙。

五、烛之武撤退秦师最后,烛之武又郑重吩咐项信,号召其引秦师兵马退归,同时准予项信及其部将在此地就义,不可侵犯居民以及扫除军备,以此换取秦师兵马退兵,项信引领秦军撤职,烛之武终於取得胜利,受人赞誉,平定了当时的乱世。

【尾声】众将及众声,虔敬烛之武之礼。

千百年来,历史流芳,烛之武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3春·湖南·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行李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B.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二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伐之。

”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

公曰:“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

②孙:通“逊”,谦逊、恭顺。

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粮食D.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D.吾其还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导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
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这是客气的说法。

敢,冒昧的。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

越,越过。

鄙,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舍:放弃(围郑)。

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共,通“供”,供给。

其:代指使者。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为···赐:施恩。

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朝,在早晨。

厌:通“餍”,满足。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

封:疆界。

阙(quē):侵损,削减。

盟:结盟。

戍:守卫。

还:撤军回国。

[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微:没有。

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因:依靠。

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与,
结交,亲附。

知: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易,代替。

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

之,指代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