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2节 机械运动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下第二章机械运动

浙教版七下第二章机械运动
物理学各分支的桥梁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 的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方向的运 动。
物体沿着曲线方向的的 运动。
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的运动。
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 化的运动。
02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状态,其特点是速度保持不变,运动轨迹为直 线。
曲线运动的位移与路程
总结词
在曲线运动中,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位移是指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而 路程是指物体实际经过的轨迹长度。
详细描述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其大小 等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方向由起 点指向终点。而路程则是物体实际经过的轨 迹长度,在曲线运动中,路程往往大于位移 。在研究曲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同时考虑位
浙教版七下第二章机械运 动
• 机械运动概述 • 匀速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 • 曲线运动 • 相对运动与参考系 • 机械运动的应用
01
机械运动概述
机械运动的定义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考系
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机械运动的重要性
描述自然界的基本现象
机械运动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自然界中最基本 的现象之一。
和舒适度。
THANKS
感谢观看
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与速度变化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曲线运动中,加速度和速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且变化方式与曲线的弯曲程度有关。
在曲线运动中,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所 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发生变化。同时, 由于合外力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 以加速度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加速度的大 小和方向变化取决于曲线的弯曲程度。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七年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机械运动的讨论是逐层深入、逐渐推进的:参照物→相对运动→机械运动的分类→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应用。

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层层紧扣,缺一不可,是课堂教学的骨架。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参照物与机械运动的分类,在学习本节课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摩擦力、重力等其他有关运动和力的知识。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延伸与应用,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为七年级的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教学过程中,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把握,但是对速度如何计算,平均素对的概念等难以把握,因此,教学应当从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域构建新知。

该阶段的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已有一定感知。

比如,学生知道火车的速度低自行车的速度要大,也知道速度是表示交通工具行驶快慢情况的物理量。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学生对速度如何计算,平均速度有是怎么回事还处于模糊期。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知道的生活经验入手,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 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与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归纳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初步养成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分析、讨论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基于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意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点解释、计算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速度的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的概念。

难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平均速度的实际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基于构建主义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问题链驱动教学法,在学生最近的认知区构建新知。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3. 机械运动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并讨论他们对机械运动的了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类讲解: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如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并给出相关示例。

2. 特点讲解:解释机械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并通过实际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说明。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机械运动实例,如钟摆的摆动、轮胎的滚动等。

2. 分析该实例的机械运动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所选实例的机械运动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思路。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鼓励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察结果。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反思与总结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并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反思与总结环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同时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运动》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

2、培养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

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

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学研究问题的一种,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和由实践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

《机械运动》教案【优秀3篇】篇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篇一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浙教版七下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浙教版七下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案《机械运动》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机械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机械运动》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

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

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主要设计:一、参考系:(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学案

第二章 第2节 机械运动( 第1课时)学案班级 姓名课前需知: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 另一个物体发生 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 。

创设情境,进入新课:(见课件)1.判断列车的运动状况:(填“运动”或“静止”)先:我们判断窗对面的列车在 ,后:我们判断是我们的列车在 ,2.分析先后出现不同判断的原因:先:我们认为我们是 的,所以,相对于我们,窗对面的列车在 的。

后:我们认为地面是 的,所以,相对于地面,我们的列车在 的,而窗对面的列车是 。

探究新知:一、参照物1.定义:在研究机械运动时, 物体叫做参照物。

2.注意:1)对于同一物体....,选择 的参照物描述它的运动状况,可能得出 的结论 。

2)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为了研究方便,应选择最方便和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 不把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因为一旦选定作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它是 的。

3.做一做:下面情况中,主要研究或描述的是哪个物体的运动?各是以句子中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1)高速飞机俯冲飞行时,飞行员看到地面快速向他扑来;后半句在研究 ,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2)夏天的夜晚在室外乘凉时,常可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研究 ,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3)“太阳东升西落”研究 ,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4)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第1句描述 ,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第2句描述 ,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5)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第1句描述 ,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第2句描述桥.时,以 为参照物,它是 的。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 a. 直线运动1、根据 的不同,机械运动 (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 b. 直线运动2)2、做一做: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 )(多项)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④在同一种均匀物质里光的运动⑤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 被研究的物体 相对于参照物 物体是 的 ; 位置不改变物体是 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机械运动》教案 浙教版

《机械运动》教案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一、学情分析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巴黎的报纸有一次曾刊出一则广告,里面说每个人只要花2角5分钱就可以得到又经济又没有丝毫危险和疲劳的旅行方法。

果然有一些轻率的人按地址寄了2角5分钱去。

这些人每人得到一封回信。

内容是这样的:“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您记牢: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2500公里以上。

假如您喜欢看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景吧!”这位先生终于被人以欺诈罪带上了法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3.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3.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

归纳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和速度等重 点概念。
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难点,并进行解答和指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 思维。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练习题、考试等
01
02
03
课堂提问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机 械运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速度的概念与计算
总结词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详细描述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 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
总结词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PPT演示
教师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 机械运动的图片、图表和动画等 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实物模型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 加直观地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结 构,加深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 作,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原理和规 律,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的讲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 解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 解机械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01
改进教学方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 教案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 教案 (2)

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课堂追踪训练1.物理学把 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11. 我们唱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是以为参照物.1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________做参照物。

13.车里的人看路边的树向后退是以________做参照物。

14.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

人是_____,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_____的。

15.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月亮在云间穿行,这时我们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17. 小华骑自行车沿直线运动,前3s内运动了6m,接下来的5s内运动了8m,最后的4s内运动了6m,则前3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最后4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小华在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

18.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必须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19.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20.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课后新知巩固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相对于()A.参照物B.太阳系C.太阳D.地球2.在飞行的飞机里的人,看到空中的白云迅速地向后退,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高山C.飞机D.白云3.坐在直升飞机上的驾驶员看见高楼楼顶在向上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直升飞机()A.向下运动B.已向上运动C.静止不动D.水平运动4.法国飞行员在天空中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子弹的条件是()A.飞机和子弹运动的快慢相同,方向相同,两者相对静止B.飞机和子弹运动的快慢不同,方向相同,两者相对静止C.飞机和子弹运动的快慢不同,方向相同,两者相对静止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5、“月亮在云中走”,“鱼儿在水中游”它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A.云、鱼B.月亮、鱼C,云、水 D.星星、水6.坐在直升飞机上的人看见楼房一栋栋向上升,则飞机正在( )A.上升B.下降C.静止D.都有可能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谓参照物,就是指绝对不动的物体B.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是最合适的,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C.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一定是不同的.D.研究宇航员在飞船中的运动情况,选择飞船作参照物较方便8.我们通常所说的“车开了”是以()。

《机械运动》教案2(浙教版七年级下)

《机械运动》教案2(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节机械运动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一、学情分析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

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机械运动一、设计理念以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基于初一学生的实际以及与机械运动相关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能解释机械运动并学会使用公式解决机械运动中一些简单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要讲的机械运动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是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于运动的第一课,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是一个启蒙的作用。

从教材的安排顺序上来看,本节课首先介绍机械运动的概述和分类,再引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速度公式,为学生以后对运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运动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逻辑思维能力也还不是很强。

但他们经过初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并且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以本节课将采用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说出机械运动的几种分类,并能使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对比分类和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并能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实验探究的科学性思维,感受实验探索的乐趣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地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考系的概念,运动的简单分类教学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得出速度公式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七、教具多媒体图片以及动画、实验器材(小车等)八、课型新授课九、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1、运动和静止首先提出问题:马路上的人看见车上的人在动,车上的人觉得是马路上的人在动,那么,到底是谁在动呢?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

引入参考系的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几个相关问题加深理解。

2、机械运动的分类让学生观看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提问两者的区别。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机械运动》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让学生讲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让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通过奥运比赛中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来决定胜负的比赛引入(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大家都有看过奥运比赛吗,那么在奥运比赛中,有哪些比赛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决定胜负的。谁来说说看)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跑步】
学生活动
思考
教师活动
展示例题:飞机滑行300米所用时间为30秒,汽车行驶500米所用时间为20秒,请问飞机和汽车哪个运动的快?
请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预设: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活动
追问:那路程除以时间得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预设:物体在1秒钟所经过的路程】
教师活动
追问:这位同学用路程除以时间得出物体在1秒钟内经过的路程,这种方法是比较物体在相同什么比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路程】
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当我们作为观众时,同一时间运动员在起点出发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在中途就能判断出谁跑的快,是因为每个运动员在这时所用时间都相同,但是所经过的路程却不同)
展示动画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更严谨的说法将这个方法说出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1.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难点:
1.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解决方法:
1. 通过结合生活的具体事例,利用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让学生讲出参照物的定义,并通过春游的例子——为什么坐在车上的时候感觉旁边的景物在向后退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 第2节-机械运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 第2节-机械运动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利用体育活动——跑步进行比较运动快慢的竞赛活动,拍成录相。

自带车模。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引入1: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实验]1书上固定着笔沿桌面而移动(分析书和笔的运动情况)[表演]一人在班上行走;两人在班上并排行走[板书]机械运动1.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改变叫运动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引入2[演示实验]2(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验]3(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5)擦黑板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读图] 书第51页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填写框图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填入下表分析得出结论:二、不同类型的运动引入3:1.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汽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播放百米赛跑的录象,问:这两名同学谁跑的快?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同路程,用时短者快)3.车模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看谁运动的远;或者路程相同,看谁先到终点)[小组探究] 书第52页1.定性比较:发铁质车、木质车两种。

启发用两种比较方法。

2.定量比较:只用一辆小车,由学生自定路程或时间长短进行测量。

[结论] 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讨论思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快慢?结论:三、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速度 = v =3.单位: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课堂练习:甲20秒钟走了30米,乙50秒钟走了180米,谁运动快?投影1= 1.5= 3.6投影2(1)1米/秒 =_____________千米/小时(2)1千米/小时 =_____________米/秒投影3计算过程及结果1米/秒 = = 3.6千米/小时1千米/小时 = 0.28米/秒规律:[例题]书第53页已知:s = 180km – 40km = 140kmt = 3时15分-1时55分 = 2时75分-1时55分 = 1时20分 = 1时求:v =?解:v = = =105km/h答:该车行驶的速度为105km/h引入4:302公共汽车从双安至北太平庄沿什么路线走,速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不十分关心汽车速度在行进中怎样发生变化,而是关心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长时间,此时也有一个速度,也可以用v = 计算,只不过这时计算出的是汽车一定时间或一段路程内平均快慢程度。

最新科学:第二章第3课时 教案(浙教版七下)

最新科学:第二章第3课时 教案(浙教版七下)

第二节机械运动(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参考《精讲精练》P27][分组]:每2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A和B。

[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用哪几种方法?方法一: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辆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小车运动快,反之较慢。

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小车所用时间的多少。

所用时间多的小车运动快慢,反之则运动较快。

[结论]:根据你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运动较快的是_____车(填A或B)[问题]:用上述方法只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究竟有多快。

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讨论]:测量工具用钢卷尺、秒表;测量的数据是长度和时间。

[实验]:在同一路面上,用A、B小车行驶分别测量,并记录有关测量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不同小车的运动快慢的?对各组的比较方法进行评论。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问题]:能不能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某些测量工具想出合适所有情况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讨论评价]: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利用体育活动——跑步进行比较运动快慢的竞赛活动,拍成录相。

自带车模。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实验]1
书上固定着笔沿桌面而移动(分析书和笔的运动情况)
[表演]
一人在班上行走;两人在班上并排行走
[板书]
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改变叫运动
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引入2
[演示实验]2
(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3
(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 书第51页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填写框图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填入下表
分析得出结论:
二、不同类型的运动
引入3:
1.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汽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播放百米赛跑的录象,问:这两名同学谁跑的快?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同路程,用时短者快)
3.车模比赛,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看谁运动的远;或者路程相同,看谁先到终点)
[小组探究] 书第52页
1.定性比较:发铁质车、木质车两种。

启发用两种比较方法。

2.定量比较:只用一辆小车,由学生自定路程或时间长短进行测量。

[结论]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
讨论思考:实验中,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快慢?结论:
三、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速度
=
v =
3.单位: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课堂练习:甲20秒钟走了30米,乙50秒钟走了180米,谁运动快?投影1
= 1.5
= 3.6
投影2
(1)1米/秒 =_____________千米/小时
(2)1千米/小时 =_____________米/秒
投影3
计算过程及结果
1米/秒 = = 3.6千米/小时
1千米/小时 = 0.28米/秒
规律:
[例题]
书第53页
已知:s = 180km – 40km = 140km
t = 3时15分-1时55分 = 2时75分-1时55分 = 1时20分 = 1时求:v =?
解:v = = =105km/h
答:该车行驶的速度为105km/h
引入4:302公共汽车从双安至北太平庄沿什么路线走,速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不十分关心汽车速度在行进中怎样发生变化,而是关心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长时间,此
时也有一个速度,也可以用v = 计算,只不过这时计算出的是汽车一定时间或一段路程内平均快慢程度。

结论:
四、变速直线运动
1.
2.平均速度
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中运动的快慢
3.公式=
解题时:注意时间和路程的对应关系
[例题]
一辆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表纪录了汽车在100s内运动的情况。

请计算(1)前10s内的平均速度
(2)通过中间900m路程的平均速度
(3)在这100s内的平均速度
已知:t1 =10s s1 = 70m
t2 =50s s2 = 900m
t3 =40s s3 = 560m
求: 1 2 3
解:①1 = = =7m/s
② 2 = = =18m/s
s = s1 +s2 +s3 = 70m +900m +560m = 1530m
t = t1 +t2 +t3 = 10s +50s +40s = 100s
= = =15.3m/s
投影: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给的已知物理量和题目所要求的物理量;
2.认真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什么物理规律把这些物理量联系起来);3.解题前在分析“已知”条件时,根据题目要求统一单位;
4.解题过程、公式、过程(写单位)、结果;
5.认真检查无误后写出最后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