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山农
耕作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编写:宁堂原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目录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 (1)实验二耕层构造的测定 (4)实验三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6)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12)实验五不同种植方式效益评价 (17)实验六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20)耕作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一、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农田小气候的方法;通过对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并运用测定结果探讨间套作对资源利用的效果,为改进种植方式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包括:(一)间套作复合群体的测定。
选择群体生长高产期或近收获期,在田间测定间套作与单作的生长发育与作物间的相互关系。
测定项目包括:群体密度、带距、株行距、间距、植株高度差、宽度、叶片与根系交叉状况、发育过程、LAI、地上部分生物量等。
(二)复合群体内光照、温度、水分、风速的测定。
(三)分析单作与间套作的群体效益。
三、材料及用具照度计、热球式电风速计、遥测通风干湿表、半导体温度计、地温表、烘箱、驭十钻、天平、铝盒、钢卷尺、皮卷尺、测杆、支架、木箱、细绳、记录纸等,并事先选定被测的田块。
四、观测方法(一)观测地段的选择和测点设置1.观测地段的选择。
要注意两点,首先必须是典型而有代表意义的。
其次,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在相同条件下研究某一问题的独特性。
2.测点设置。
无论是间作或套作与单作进行比较,还是间作或套作中不同作物间比较,以及带状间套作中同一作物不同行间(或株间)对比,都要按科学的要求选择观测点,测点要力求代表性,各测点的距离不宜太大,既能客观反映所测农田小气候特点,又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特别要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测点的数目要根据观测的要求、人力和仪器设备等情况来确定。
测点高度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待测气候要素特点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通常农田温度和湿度观测取20cm、2/3株高和150cm三个高度。
20cm处代表贴地层情况,2/3株高处作为作物主要器官所在部位,也是叶面积指数最大的部位,150cm处目的是便于与大气候观测资料的比较。
耕作学实验(实验一)
表实1—1 气候条件
月 1 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均
气 4.2 5.8 10.7 15.8 19.4 22.4 25.3 24. 温 4 ℃
Hale Waihona Puke 21. 015. 9
11. 0
6.5
15. 2
降 19. 26. 81.7 92.6 119. 135. 177. 153 水 9 2 4 7 5 .9 量 mm
六、实验步骤 (一)在实验室内整理有关基础性资料,对拟调查的单位有一 个基本的认识。 (二)到有关部门访问,补充基础性资料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 主要走访农业部门、统计部门及生产负责人。 上述两项内容可由负责实验课的教师预先完成部分工作, 学生只起熟悉调查 方法与步骤的作用,也可安排2-3天的教 学实习,将学生分组,全部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实地调查。调查记载地形、地貌、水文、植被、耕地利 用类型、作物分布、主要种植方式、农业现代化设备与装备 情况,并对基础性资料进行验证,绘制作物分布与土地利用 的示意图,填写调查表中所列的项目。 (四)典型调查。学生几人分为一组,每组选择2-3户,详细 调查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套作类型与技术,土壤耕作、 施肥、灌水等内容,并认真填写作业中相应的调查表格。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在调查结束前,对调查表中的内容进 行一次全面的核准与检查,对数据不准,或无法填写的内容 标明其原因及弥补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计算与分析。
表实1—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品名 碳铵 硫铵 尿素 过酸 磷钙
单位 kg kg kg kg
农 药
kg
电
机耕 柴油
Kwh 667 m2 6.8 0.5
kg
单价
(元)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一、实习背景在耕作学实习中,我担任了一名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种植实验田的管理和耕作工作。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对耕作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实践技能。
二、实习内容1.实验田管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实验田的划分和管理。
实验田根据作物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施肥和灌溉,并且要随时观察实验田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2.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我参与了土壤理化性质测试的工作,学会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试验方法。
通过测试,我了解了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重要指标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种植耕作操作:我参与了不同作物的种植耕作操作,包括耕地、撒种、灌溉和施肥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合理的耕作操作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深入理解耕作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我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了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2.掌握了耕作技能:在实验田管理和种植耕作中,我学到了实际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了耕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种植技巧。
3.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操作中,我需要动手操作,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同时,耕作学实习也需要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耕作学实习,我对耕作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
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耕作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物学教学实践指导(3篇)
第1篇一、引言作物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学科。
作物学教学是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作物学教学实践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作物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农村、服务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作物学教学实践指导1. 教学内容(1)理论教学:作物学基础理论、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病虫害防治等。
(2)实践教学:田间调查、实验操作、生产实习等。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作物学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作物学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5)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现场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生产实习报告:评价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4)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作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作物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开展了一项关于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教学实践过程(1)理论教学:教师讲解小麦栽培技术的基本理论,如土壤管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农学《耕作学》教案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
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YLT= 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的
要求
作物耕作栽培实训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作物耕作栽培实训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了解作物耕作栽培的基本流程、技术要点,掌握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至7月20日实习地点:某农业大学实验农场三、实习内容1. 作物耕作栽培技术(1)耕作技术:了解耕作机械的种类、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深耕、旋耕、耙地等耕作技术。
(2)播种技术:学习种子处理、播种方法、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等播种技术。
(3)施肥技术:了解肥料种类、施肥方法、施肥时期和施肥量,掌握施肥技术。
(4)田间管理:学习灌溉、排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
2. 田间观察与记录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要对田间作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 团队协作与交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片田地,共同完成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任务。
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沟通和交流。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作物耕作栽培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2. 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 深化了对作物生长规律、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的理解。
4. 积累了丰富的田间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2. 团队协作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3. 田间管理需要耐心和细心。
只有密切关注作物生长状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作物健康成长。
六、建议1. 加强实习期间的指导,提高实习效果。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Seienc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一、实验课编号:适用专业:农学理论课总学时数:32学时实验课总学时:16学时(4)总学分:0.5学分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 2 个;综合实验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 1 个)应开实验学期:5二、实验课程简介耕作学实验要求学生能以一个具体(或假设的)生产单位为对象,依据耕作学的原理,设计出较为合理的作物布局,轮作制,土壤耕作制及施肥制等农业生产措施的总体计划安排。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该项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以一个具体(或假设的)生产单位为对象,依据耕作学的原理,设计出较为合理的作物布局,轮作制,土壤耕作制及施肥制等农业生产措施的总体计划安排。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耕作学实验指导,马春梅编,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教材,2003年(2)耕作学,龚振平主编,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教材,2003年五、考核办法本实验考核采用百分制。
(1)预习报告,占10%。
(2)实验态度,占10%。
(3)课堂提问,占10%。
(4)动手能力,占40%。
(5)作业完成情况,占30%。
大纲主撰人:马春梅实验一黑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分析与农业区划一、实验特点实验类型:创新实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计划时学时:4学时每组人数:5~6人首开日期:第6学期二、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的特点及概况,了解黑龙江省农业区划概况及各大区特点,掌握用photoshop软件绘制区划图的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序号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个/班)1 台式电脑352 扫描仪 13 彩色激光打印机 1四、实验内容提要黑龙江省地形概述,黑龙江省热量资源的形成,黑龙江省降雨的形成;黑龙江省农业区划。
五、实验操作要点根据所给资料,绘制黑龙江省农业分区,≥10℃积温图,黑龙江省年降雨及春夏季降雨分布图,标出黑龙江省河流名称,分析各大区气候特点及农业生产特点。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
一、课程简介《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教案》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了解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3. 学会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等基本农业技术。
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1.1 作物的生命周期1.2 作物生长过程及特点1.3 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基础第二章: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2.1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2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3 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三章:耕地技术3.1 耕地机械与设备3.2 耕地技术要点3.3 耕地质量评价第四章:播种技术4.1 播种机械与设备4.2 播种技术要点4.3 播种密度与深度控制第五章:施肥技术5.1 肥料种类与作用5.2 施肥原则与方法5.3 施肥效果评价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灌溉技术6.1 灌溉方式与设备6.2 灌溉制度与灌溉定额6.3 灌溉效果评价与节水技术七、作物病虫害防治7.1 病虫害识别与诊断7.2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7.3 农药使用技术与安全间隔期八、作物收获与加工8.1 收获时期与方法8.2 作物干燥与储藏技术8.3 作物加工方法与产品质量评价九、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影响9.2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9.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十、综合实践与应用10.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实验案例分析10.2 农业生产技术咨询与服务10.3 农业生产规划与管理六、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春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科学种植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春耕作为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时节,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2023年在本地区开展了一次春耕实验,旨在探索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春耕种植技术。
2. 优化农作物种植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本地区某农业合作社试验田。
2. 实验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等。
3. 实验材料: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
4. 实验方法:(1)土壤检测:对实验田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2)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时间。
(3)种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4)施肥量: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施肥量。
(5)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6)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及时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检测结果:实验田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2. 播种时间:小麦于3月15日播种,玉米于4月20日播种,大豆于5月10日播种。
3.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为每亩30万株,玉米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株,大豆种植密度为每亩1.5万株。
4. 施肥量:小麦底肥施用复合肥5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玉米底肥施用复合肥5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30公斤/亩;大豆底肥施用复合肥4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
5. 病虫害防治:小麦主要防治纹枯病、白粉病,玉米主要防治玉米螟、纹枯病,大豆主要防治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
6. 田间管理:定期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耕作学玉米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我们对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试验田四、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XXX杂交种2. 耕作工具: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等3. 测量工具:卷尺、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4. 实验记录本、笔等五、实验方法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深度约20-25厘米,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如下:- 处理A:传统耕作方式,即深翻、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B:浅翻耕作,即浅耕后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C:免耕播种,即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肥、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处理A:深翻土地,然后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B:浅翻土地,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C: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处理区域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大、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处理C的玉米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壤耕作的过程和实施措施。
2. 种子、土壤、农具等实物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土壤耕作的重要性。
可能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土壤耕作对农作物生长很重要?- 你们了解哪些土壤耕作的方法?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土壤耕作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措施,包括:- 松土:通过犁地或耙地,把土壤锄松。
- 施肥:给土壤添加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 除草:清除田地中的杂草,减少对农作物的竞争。
- 灌溉:给植物适量供水,保持土壤湿润。
3. 观察实践(20分钟)准备好种子、土壤和农具,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
每个小组依次完成以下步骤:- 选取一块土壤较硬的地方,用犁地或耙地松土。
- 在松土的地方撒上适量的肥料。
- 在同一块土壤上种植相同的种子,然后轻轻覆盖土壤。
- 给种子进行适量的浇水。
4. 回顾与总结(10分钟)- 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做对比。
- 总结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和影响。
五、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农民或农艺专家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更多关于土壤耕作的知识。
- 学生可通过采访农民、观察农田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土壤耕作的实际应用。
六、作业:请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的土地上,选择一个小区域进行土壤耕作实践。
他们需要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七、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土壤耕作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耕作的知识和技能。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耕作学实验指导2011-8-9
耕作学实验实习指导农学专业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编写2011年08月耕作学实验实习指导赵宝平主编刘景辉李立军王莹参编农学专业用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研室2011年08月目录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1)实验报告: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5)实验二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7)实验报告:实验二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10)实验三不同种植模式效益评价 (12)实验报告:实验三不同种植模式效益评价 (19)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21)附一线性规划BASIC程序 (29)实验报告: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36)实验五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39)实验报告:实验五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44)实验六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47)实验报告:实验六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52)实验七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54)实验报告:实验七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59)实验八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61)实验报告:实验八一个地区(或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69)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农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及利用生活要素逐步法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基本原理。
2.全面考虑光、温、水、土、肥对农田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
学会分析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存在差异原因。
二、内容说明(一)、内容说明农田生产潜力指农作物在自然资源存在的可能范围内,应该实现的生产能力,亦称产量潜势,最高产量。
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因素: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因素有:一是作物遗传特性,表现为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生产潜力不同;二是作物所处环境条件,同一作物与品种在不同的光、温、水、土、养分条件下所表现的生产潜力不同。
生活要素逐步订正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作物生产力形成与其生产要素光、温、水、土壤、肥料等函数关系,然后计算假设其它诸要素完全满足时,某一要素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如在假设温度、降雨、肥料、土壤条件完全满足作物生长的条件下,某地光资源具有的潜力叫光合潜力,除光与温度以外的其它条件完全满足时的潜力叫光温潜力,依次进行逐步订正,每订正一次,增加一个订正因素。
土壤特性测定及耕作性能实验指导书
土壤特性测定及耕作性能实验指导书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实验室2013.3实验一土壤紧实度测定一、实验目的土壤紧实度又称土壤坚实度或土壤硬度,它是指土壤抵抗外物穿透的阻力,其值的大小与柱塞(或锥体)插入土壤时所需的垂直应力值相等,单位为kg/cm2。
测定土壤紧实度,可以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推断农业机械在土壤上的行驶能力,预测农业机械行走系统可能压实的深度,估测作业部件的耕作阻力及作物根系的穿插阻力,为合理的设计农业机械行走系统、耕作部件,评价土壤的耕性,检查耕作质量和运用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等提供重要的土壤参数和依据。
本实验采取测定实验地各代表性点的不同土层的紧实度,并与土壤含水量测定点相结合,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关系。
二、设备、工具TYD-2土壤硬度计、记录笔、记录本、板尺、盒尺。
三、仪器参数及功能TYD-2土壤硬度计,其最大负荷50kg;分辨率0.01kg;精度±0.5%;测定深度0 ~ 45cm;电池连续工作时间4 ~ 8h。
1.【开机】键:打开电源;2.【设置】键:系统数据更改、修正、确定;3.【通讯】键:可切换屏幕数字正、倒反转;4.【单位】键:执行计测单位的切换选择N(牛顿)、kg(公斤)、lb(磅);5.【峰值】键:设定峰值测量模式(若显示不为零时,按【置零】键清零),按此键一次为PEAK;两次为AUTO PEAK;三次为负荷实时值。
6.PEAK—表示手动峰值保持,按此键亦可退出记忆键直接进入测试;7.AUTO PEAK—表示自动峰值保持,按此键资料会被储存起来;8.无PEAK和AUTO PEAK显示时,表示为负荷实时值;9.【储存】键:储存PEAK(手动峰值状态)下所测得数据;10.【记忆】键:存储的测试数据(记忆数据)会依次被调出来显示在屏幕上,“MEM”字样闪烁首先显示记忆次数,2秒后自动显示记忆数据。
11.【清零】键:屏幕上的测试值被归零,按此键4秒钟,存储测试的数据可以全部清零;12.【关机】键:关闭电源;13.【LO BAT】:提示电压不足,需重新充电;14.【OE】:表示数据储存已满,本机储存数据为896个;TYD-2土壤硬度计可与电脑连接,将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查看、打印测试次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判断测试结果是否符合设定要求。
耕作学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目的本次耕作学实习旨在通过对耕作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使我们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耕作技术、土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5日三、实习地点某农业大学耕作学实验基地四、实习内容1. 耕作学基本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包括耕作制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耕作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耕作技术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包括翻耕、播种、施肥、灌溉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各种农业机械,掌握了耕作技术的要领。
3. 土壤管理实践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土壤管理的相关知识,如土壤取样、土壤分析、土壤改良等。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实验基地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性质。
4. 团队协作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
五、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耕作学知识的理解。
2. 掌握了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3. 学会了土壤管理的相关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实习建议1. 加强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实习条件。
2. 增加实习项目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
3.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本次耕作学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耕作学实习报告要求
耕作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耕作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希望能够掌握不同作物种植的技术要领,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及作物生长的关系,从而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2021年7月30日三、实习地点实习地点为我校实验农场及附近农村。
四、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实验农场,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耕作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我们学习了不同土壤类型的识别、土壤改良方法、作物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农业企业,了解了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土壤类型,并掌握了土壤改良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后进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土壤的质地和肥力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状况。
其次,我们学习了作物种植的技术要领,包括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技术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最后,我们还了解了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和新理念,这对我们今后从事农业科研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六、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耕作学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学科。
只有掌握了耕作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总之,本次耕作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耕作学实习
耕作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对莱阳照旺庄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和对莱阳校区实验田的调查了解,掌握大田农作物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农作物生产管理程序、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地点:1、时间:2012年10月23日2、地点:莱阳市照旺庄、莱阳校区实验田三、实习内容:此次实习首先回顾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旺庄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同时也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由于实习时间为十月份,因此我们观察到有些土地是刚刚收获完上一茬作物但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的。
该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另有少量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
通过我们的参观和对当地一位阿姨的询问了解到:1、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
(1)主要种植的作物: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2)熟制:白菜与花菜同时混作种植,冬天不种植;(3)种植方式:白菜和花菜属于混作,在我们采访的农民中有一位农民种植了黄秋葵,并打算套作玉米。
还有一些地都是果树与蔬菜的套作,如菠菜、萝卜等。
2、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生态维持技术,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及农用保护等。
(1)培肥制度:秋收后习惯用鸡粪肥养地,作物种植后会用复合肥供给作物养分。
(2)灌溉制度:大片农田采用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大棚中采用了滴灌技术,不过仍属少数。
一般地块浇2-3遍,低级地一般情况下不用浇地,如果雨水过多的话,还会经常涝地。
(3)耕作制度:冬天休闲时,用旋耕犁或人工进行翻耕,可以有效地破坏土壤中虫卵的生长环境,杀虫防虫;还可以均衡土壤肥力,,加深土壤耕层。
(4)农田保护:一般情况下,要对农田进行喷施农药等保护大田作物。
对照旺庄参观调查实习后,我们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莱阳校区实验田进行了参观调查。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设计
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土壤耕作措施实训教案设计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实训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土壤耕作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能够掌握并应用适合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的耕作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耕作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2. 掌握适合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的耕作措施。
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教学重点:1. 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及其对耕作措施的要求。
2. 不同作物种类的耕作措施。
3.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土壤样本和不同作物的种子。
2. 耕作工具和设备。
3. 实验室或田间实训场地。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耕作的重要性,并与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关系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土壤类型对耕作措施的要求,并提出相关问题。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及其对耕作措施的要求,包括土壤质地、排水性、肥力等方面。
2. 介绍不同作物种类的耕作措施,包括适宜的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等方面。
3. 强调耕作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实训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土壤类型和一种作物种类。
2. 学生根据所负责的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选择适合的耕作措施,并进行实际操作。
3.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并记录实际操作的结果和感受。
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训过程中的经验和发现。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的耕作措施,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3. 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实训过程和所学知识,撰写一份关于适合某一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的耕作措施的报告。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农田或农业实验基地,了解当地的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以及实际应用的耕作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2005年8月修订目录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
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水分是影响作物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需水系数可将其分为喜水作物与耐旱作物两大类。
各类作物的蒸腾系数及需水特性如附表3。
但应注意,同一作物的产量水平不同,需水系数有变化。
另外,一个作物对干旱及涝渍的忍耐程度也反映了它的需水特性。
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查明当地的自然降水,水分分布及地上地下供水对作物各生育期需水满足程度(变率和保证率),以此来确定当地的主导作物和次级作物。
3.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质,是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它综合反映着气候和地力条件。
如果说热量和水分决定着作物种植地带和区域,那么在同一地带或地区内的不同生态区,究竟种哪些作物及各作物间的比例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别是土壤的质地、沙粘、酸碱度、盐分及地力等.不同作物对土壤有不同的要求,如甘薯、豆类、花生等适宜种于地势高燥、通透性较好的沙质土壤上;而小麦、玉米、高梁则宜种于肥力较高的壤质、粘壤质土壤上,有的作物对瘠薄、盐碱等特种土壤有较好的适应性,各种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如附表4。
另外,地形和农田微地貌也影响作物布局,应一并考虑。
四、方法步骤:1. 调查了解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及社会经济条件。
(1) 气侯条件:包括一年内的温度变化及年均温,各农业界限的积温量。
年极端温度及日期,年初终霜及年无霜期,年降水分布及降水量,空气温度及蒸降比,日照风力资料,冷冻、旱涝及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
(2) 土壤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种类及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生产性能等,绘制1:2000~4000的土壤类型分布图。
(3) 水文资料:地上、地下水源,水质,水位,年地下水开采量及最大可开采量。
(4) 生产条件:这里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条件对土壤肥力及环境的改善对作物的影响,包括每亩耕地可灌水、施肥数量及农业机械的作用程度。
(5) 作物条件:当地作物布局的演变历史,历年各作物产量,各作物对当地灾害性气候的反应。
通过分析可初步评价原有作物在当地的生态适应性,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6) 根据市场和自身需求制订计划(目标)产量。
2. 根据确定作物类型与复种方式的原则,依据当地的热量、水分、土壤及生产等条件拟定当地的种植制度,并给以相应的评述。
五、实验材料:1.南皮县各月逐旬温度、降水、日照材料。
附表5、6。
2.南皮县徐朗中村土壤类型分布图。
图1。
3.生产条件:春季可供水72000方。
六、作业:试拟订本村作物组成及复种类型、方式,并给予相应的评述。
实验二作物布局的调整与设计—、目的意义:作物布局是指在—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各作物面积比例的安排。
作物布局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关系到能否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增益的问题。
一个地区采用不同的作物布局方案,会收到不同的经济及生态效果。
作物布局方案的拟定属于多变量、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它不仅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及国家、集体、个人对于农业生产要求的制约,依靠一般的定性分析方法很难对这种具有多个因素、多项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平衡,找出最优的方案。
最优化技术中的线性规划能够帮助我们对此类复杂问题做出定量分析,并得出最优方案。
因此,作物布局的线性规划就是利用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技术、经济及生态效果的作物最佳配置比例的最优化技术方法。
通过本实验,了解从线性规划方法来制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原理和方法,培养系统分析,综合平衡的能力。
二、线性规划方法的作用和意义:线性规划是系统工程中最优化技术方法之一。
它主要解决二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省”——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完成既定的(定量的)任务;其二是“多”——如何合理地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来完成最大量的任务。
线性规划设计是在完成了对大量定性资料及对系统的定性的描述性的分析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明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寻求各部门生产的最优比例与组合而进行的定量分析。
它是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依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正完成的。
三、线性规划设计的一般步骤:1.资料的收集:在确定了所需要研究系统的范围之后,需要进行对系统的考察和资料的收集,包括系统的性质、特点,系统的组成分,组成分间的制约、协同、转化关系及其定性的资料,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2.制定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即人们对所研究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
一般选择能够表示此系统的特性,人们所追求的诸如产品总产量总产值、净收益、低成本等作为目标;规划的结果是求出其极值。
规划目标是线性规划设计的核心,约束条件的建立要求以目标来确定。
3.建立约束条件:为了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安排生产时,受到的各种限制及人为的客观要求等均可作为约束条件,这往往要依靠规划前的一系列定性分析及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如自然资料限制,社会资源、财力资源限制以及人为要求限制(必须量限制)等。
4.建立模型:就是将原来的生产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确定目标函数,然后根据问题的内部关系建立约束方程(即一组线性等式或不等式)。
这里关键的是变量参数的确定,它直接关系着规划的效果与成败,这往往需要规划前的大量调查、测算与实验,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
5.问题的求解: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很多,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单纯形法,原则上,此法可以求解一些线性规划问题。
当所研究的问题很复杂时,并可借助电子计算机求解。
6.结果的灵敏度分析:所谓灵敏度就是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对于约束条件的单位变化的反应灵敏度。
对于每个约束条件进行灵敏度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些灵敏度高的约束,可提醒我们在对此约束所做的调查,试验以及数据的处理都应具有较高的精度。
通过灵敏度分析,还可进一步判断在规划中影响限制最优目标的主要因素。
四、线性规划问题的举例与求解:(一)举例:一块农田的9 5亩小麦收获后,准备种植三种秋作,玉米、谷子和甘薯。
历年三种作物的平均产量为6 00公斤、400公斤、300公斤,并已知玉米每生产600公斤需要有机肥8车,化肥50公斤,投工12个,生产400公斤谷子需有机肥5车,化肥2 0公斤,投工1 0个,生产300公斤甘薯需有机肥2车.投工1 6个.但因条件限制,供给此块农田的有机肥只有400车,化肥2000公斤,投工1200个。
问如何制定种植计划才能使总产量最高。
这实际上是一个求在一定资源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各作物生产的比例,以获得最高生产效益的问题。
为了便于分析,列出此问题的数据表:下面建立模型,将生产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1.设玉米种X 1亩,谷子种X 2亩,甘薯种X 3亩。
2.目标函数:求总产最高f=6 X 1+4 X 2+3 X 3=Max 3.约束条件:(1) 土地 X 1+ X 2+ X 3 ≤95 (2) 有机肥 6X 1+5 X 2+ 2X 3 ≤400 (3) 化肥 5X 1+ 2X 2 ≤200(4) 投工 12 X 1+ 10X 2+ 16X 3 ≤1200 (5) 变量 X 1≥0, X 2≥0, X 3≥0 整理即求X 1, X 2, X 3满足⎪⎪⎪⎩⎪⎪⎪⎨⎧≥≥≥≤++≤+≤++≤++000120016X X 1012X 200 X 25X 4002X X 56X 95 X X X 32132121321321X X X ,, 使f=6 X 1+4 X 2+3 X 3=Max因此,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语言表达是:求一组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值,使之能够满足一组约束条件,并使一个线形函数(目标函数)取得最值。
线形规划问题的标准数学模型为: 求X j (j=1、2、……n)满足下列条件:()⎪⎩⎪⎨⎧≥≥==∑=00,211j nj i i j ij X b m i b x a 、使f=cjxj=Min(二)、线形规划问题的求解:利用单纯行表计算法: 以上次作物种植规划为例: (1) 化标准形式(加入松弛变量) 求X 1、 X 2、 X 3、X 4、X 5、X 6、X 7满足⎪⎪⎪⎩⎪⎪⎪⎨⎧=≥=+++=++=+++=+++)71(012001610122002540025695732162153214321 j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j 使f 1=-6X 1-4X 2-3X 3=Min(f=-f 1) 2.列初始单纯形表3.进行单纯形迭代(初等变换),确定换入换出变量X1、X6,确定主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