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合集下载

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掌握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核子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概念和组成结构1.原子的基本概念;2.原子的内部组成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3.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关系。

2. 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和核子结构1.原子核及其组成;2.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和电子云模型。

3. 同位素的概念1.同位素的基本概念;2.同位素的应用和意义。

4.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方式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周期性;2.化学元素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和核子结构的掌握;2.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对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3.利用视频、实验等形式教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4.辅以动画、图表等形式,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化学概念。

五、教学评价1.给学生提供化学实验体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机会,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2.课堂表现的评价、课堂参与情况、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等。

六、板书设计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七、拓展阅读1.《化学》(鲁教版)上册,第八章;2.王立柱等编著,《高中化学核心竞赛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王敏忠编著,《化学选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4.徐卫平编著,《高一化学-产学研课程改革系列教学参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设疑】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解】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投影】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
【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原子的构成
原子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

原子的构成教案文档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解释原子构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讲解原子定义:解释原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化学中的基础地位。

3. 强调原子构成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原子构成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构成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和中子。

2. 解释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原子核结构:介绍质子和中子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3. 强调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功能。

第三章:电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2.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电子的概念和电子云。

2. 解释电子的性质和电子云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电子的角色。

2. 讲解电子概念:介绍电子的概念,强调其在原子中的重要性。

3. 解释电子云的意义:讨论电子云的概念和其在原子中的作用。

作业:1. 学生自主研究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2. 解释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物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相互作用:介绍原子间的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

3. 强调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通过实例说明相互作用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记住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难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四、教学过程
【展示】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表格。

【交流讨论】下表给出了几种原子的基本构成,请同学们分析表格的信息,看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明确】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4.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5.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讲述】之前我们学习过,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原子的特征。

【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一、原子结构发展史
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都由原子构成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汤姆生提出葡萄干模型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
二、原子核的结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学案-原子的构成

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第三節原子的構成(第1課時)【學習目標】1.能闡述原子、原子核的構成;(重、難點)2.能說出質子數、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係;(重點)3.知道相對原子品質,能計算相對分子品質。

(重、難點)【學習過程】一、導學自習“早知道”:閱讀課本P36~P40,想像你心目中的原子是怎樣的結構?原子由什麼構成?什麼是相對原子品質?二、研習展評原子的結構學生活動1:閱讀課文P36第一段回答下麵的問題湯姆森發現原子中有更小的粒子,是_________。

多媒體演示實驗: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學生活動2:從α粒子散射實驗的現象分析原因:①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③有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1)現象一::(2)現象二:;(3)現象三:。

α粒子散射實驗結論:原子是由和構成的,電子在外一個“很大”的空間裏圍繞著一個帶電荷的很小的運動。

想一想:(1)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呢?(2)你認為原子整體顯電性嗎?(1個質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原子核(帶電)原子()中子()(1個電子帶電荷)學生活動3:看表格,能有哪些發現?核電荷數: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說明:(1)原子的品質集中在上;(2)氫原子(可能)中子;(3)不同類的原子的不同;(4)質子數不一定等於。

原子品質的計算1.原子的品質一個鐵原子的品質:9.288×10-26 Kg 一個碳原子的品質:1.993×10-26 Kg一個氧原子的品質:2.657×10-26 Kg 一個氫原子的品質:1.674×10-27 Kg想一想:在實際運用中若使用原子的真實品質方便嗎?你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嗎?2.相對原子品質學生活動4:閱讀課本P39~P40(1)定義:國際上規定以一種碳原子(碳12)的品質的1/12作為基準,其他原子的品質與這一基準的比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品質,其基準:1.993×10-26×1=1.66×10-2712(2)計算:①公式法:②近似值法:相對原子品質≈+(3)單位:“1”【課堂練習】1.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和構成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鲁教版化学9 年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有关知识要点难点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思想误区本节知识构造第三节原子的构成⑴知识与技术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本质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渐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权衡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权衡结果更靠近惯例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原子构造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心主义的看法来评论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差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造及原子构造表示图⑴从原子的构造剖析得出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好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打破口。

⑵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少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增强直观性,启迪学生的抽象思想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构造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常出现的思想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可以。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构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原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定义:带电荷的原子离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课时第周年月日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教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2. 认识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互相关系,学点说明化学反响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践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原子结构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原子结构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举例说明。(1题)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发现历程的资料,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以下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并撰写读后感。(1篇)
5.小组合作任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海报,内容包括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分子、离子的知识,引入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明确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自学检查、总结、拓展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入:通过对分子、原子概念的回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解的模拟动画,明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事实。

原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原子的构成。

一、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二、展示“自学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2.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数值上有什么关系?(结合70页表4-2)3.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不同类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否相同?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7.练习查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自学过程中小组之间可以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让中差生回答自学提纲中的有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适时地插入投影片展示原子的结构。

通过动画展示突破难点。

五、检查自学效果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让优生帮助解决。

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精神。

六、小结让学生口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哪些东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知道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提升交流、表达的能力;学会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p 、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原子的构成

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第三節 原子的構成一、原子的結構二、原子中的電子 1.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排布規律)2.原子結構示意圖3.原子的分類 ⑴金屬原子 ⑵非金屬原子 ⑶稀有氣體原子4.離子 書寫 分類5.元素週期表6.原子序數7.電子雲教 學 過 程 知 識 點 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原子 (不顯電性) 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 中子二、原子中的電子1.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排布規律)2.原子結構示意圖⑴在多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離核遠,能量低的離核近;⑵電子盡可能在離原子核近的電子層上運動;⑶每層最多容納2n2個電子(n為電子層);⑷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電子(離原子核最近的為第一層,第一層為最外層時電子數不超過2個)。

圖中小圓圈表示原子核,圈內數字表示核內質子數,“+”表示原子核帶正電,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

瞭解排布規律記憶1~18號(即H~Ar)元素的順序、名稱和符號分析P41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3.原子的分類4.離子書寫分類陽離子陰離子⑴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少於4個,不穩定,易失去電子,帶正電荷。

⑵非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多於4個,不穩定,易得到電子,帶負電荷。

⑶稀有氣體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為8個,(氦是2個),穩定,既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電子。

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是不變的,發生改變的是核外電子(最外層電子數)。

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在元素符號的右上方,標出帶幾個單位的什麼電荷。

如:Mg2+,Al3+,F-,O2-帶正電荷的離子叫陽離子,如Na+,Mg2+,Al3+,H+等。

帶負電荷的離子叫陰離子,如:F-,O2-,Cl-,S2-等。

決定原子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上的電子數。

小結:1.原子的結構2.原子結構示意圖3.離子的分類及符號表示並分析在結構上的特點。

結論分析P42NaCl的形成過程分析:離子所帶的電荷數與原子結構的關係?觀察離子符號的書寫,交流共用: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離子有何異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質與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有什麼關係?觀察附錄元素週期表能力提高:某微粒的結構示意圖為下圖所示,你能確定X的值嗎?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試一一寫出。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内容】: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属性,了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理解和解释事件和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2.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包括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等人的重要贡献和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微量天平、显微镜等。

教学资料:PPT课件、学生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用PPT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围绕“什么是原子?”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学生们的回答。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通过PPT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

2. 讲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依次介绍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等人的贡献和实验结果。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记录表。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台显微镜和少量物质样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3.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断原子的构成,并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推断过程。

四、概念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讲解并澄清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和错误理解。

2. 学生对实验结果和讲解进行思考和提问。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加强的部分。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的构成和属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在讲解原子模型的历程时,可适当引用一些有趣的事例,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概念讲解与讨论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 1 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 1 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 课时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图片图表的分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1)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那么离开了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吗?二、新课学习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过近代科学原子论,他认为原子不可分。

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等人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形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汤姆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不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都会发射出电子。

这让他意识到,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45.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46.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7.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总熵(混乱度)不断增加。
48.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热效应。
49.化学反应的熵变:化学反应过程中熵的变化,表示系统的混乱度变化。
21.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电中性粒子。
22.分子的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导致分子具有极性。
2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等。
24.晶体:具有规则排列的分子、离子或原子的集合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5.晶体的类型:
-离子晶体:由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如食盐(NaCl)。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原子的构成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的构成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视频:播放相关的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原子理论进行解释,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互动教学,如原子构成模拟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原子的构成和电子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讨论法: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疑问。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原子的认识,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化学)

《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化学)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知识梳理1.原子的结构(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________和带负电的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________,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中子不带电。

(3)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

(4)每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_________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所以同一类的原子中,其核内的________一定相同。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子核核外电子(2)正电荷负电荷(3)原子核上(4)核电荷数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________并不相同,因此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图2-5图2-5是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圆圈表示________,圆圈里的数字表示________,弧线表示________。

答案:能量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________,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离子阳离子H+Fe2+阴离子OH-Cl-4.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对原子质量疑难突破怎样理解原子可分又不可分?剖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并认识到电子是所有原子中共有的粒子,从而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3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3原子的构成

2.3 原子的构成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认识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表示图的含义。

3.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经过想象、猜想—研究、证明—归纳和学生间互相谈论、交流,加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经过参加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培育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领悟物质构成的神秘,培育抽象思想能力、想象力和解析推理能力。

2.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心主义观。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教课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课过程一、课程导入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荒漠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原子弹有很大的威力。

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二、新课讲解【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原子。

原子是一种特别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对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行以再分,是否是说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 年,应该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必定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一)原子的结构【讲解】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发问思虑】原子核还可以不可以再分呢?想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科学研究表示: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行切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

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4.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重难点】1.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原子的结构1.讨论交流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2.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200年前提出:“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你认为道尔顿的论断科学吗?你的依据有哪些?3.阅读课本认识原子的结构,思考交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材料阅读: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3)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

(5)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若能分你的证据是什么?二、认识原子中的电子1.阅读教材,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并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尝试画出钠原子、氯原子(17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电子对原子的性质的影响,分析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的可能情况。

(1)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2)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3)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课件展示氧原子结构图)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三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编写两个核反应方程,分别代表一个放射性衰变和一个人工转变过程,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变化。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简要分析其原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原子结构。
3.介绍同位素的概念、成因及其对原子质量的影响,并用实例说明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4.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核反应方程的书写规则。
3.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表述清晰。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5.对于拓展思考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出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元素和化合物,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让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提供直观的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即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上运动;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构成word教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构成word教案

文档根源为: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写.支持.《原子的组成》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充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认识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经过比较、议论、概括等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剖析、推理能力要点:原子的组成难点:原子构造【教课方案思路】在现有的教课条件下,原子这类微观粒子只好靠剖析宏观现象去引发想象,所以在教课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引发学生想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课方法】1、研究议论法新的课程标准踊跃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自主研究、团联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研究议论促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师生不停问答,学生踊跃议论,老师适合点拨和评论。

这类教课方法有利于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教课中我主要采纳这类教课方式。

2、情形教课法心理实验表示,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放学习,注意力集中,思想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

所以在教课中创建优秀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必定的难度,所以在教课过程中注意创建优秀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剖析比较法让学生剖析原子组成的表格,以达到以下目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剖析能力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术4、采纳多媒体教课,激发学习热忱,促使知识的理解和稳固,同时扩大教课容量【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学生回想前用情形教课法去激发创建情境教师展现水分解的动画面讲过的分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引入新课子、原子的概生智慧的火花念1文档根源为: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写.支持.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学生思虑,这回想旧知的最小粒子,那么它能否就是利用问题把学生思想里不用给出提出猜想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的喜悦点很快引到本答案,留个悬课要点念老师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和卢瑟福做的а-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后经过两个实例,激发学提出问题:⑴原子是一个空学生听介绍心,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生兴趣,同时指引学生经过科学史实引入后再阅读P68⑵原子能不可以再分?如开始研究原子的构造,问题内容,分组讨能,那么由哪些部分构设计三个问题初步教论成?会学生如何商讨,从哪些方面商讨⑶原子中有带正负电的粒子,那么原子带电吗?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由一小组学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习组长陈说和电子两部分组成师生互动,得出结让学生踊跃思虑,勇敢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结果,其余组论猜想,主动参加到教课负电,两者电量相等、而赐予必定或活动中增补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 电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的结构:
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
叫氕pi ē、氘d āo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
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通常省
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四、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解读】
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

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SO42-等。

2.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