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及观课后感反思【精品】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全文不足二百字,却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的雅趣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上,我以朗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同时,我还注重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方面,我通过问题引导和背景介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朗读环节,虽然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但在朗读指导上还不够细致,没有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来体现作者的情感。
在问题设计上,有些问题过于琐碎,缺乏整体性和深度,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1、课堂导入我以西湖的雪景图片作为导入,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图片的展示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学生对图片的关注度不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导入环节,可以考虑采用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比如讲述一个与雪有关的故事或者播放一段与雪景相关的视频,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字词讲解在字词讲解环节,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预习、课堂提问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大部分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但仍有少数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理解不够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重点字词的讲解要更加深入、细致,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知识。
3、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写景、叙事和抒情三个方面来理解文章。
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西湖的宁静和美丽;通过对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惊喜和意外;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雅趣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对抒情部分的分析不够深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共10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共10篇〕第1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才能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展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进步语文教学的程度。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明晰,节奏明快,表达了老师的根本功比拟扎实。
教学表达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
课的构造明晰,准备局部、各局部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的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p 缺点还是很多的。
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泼,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老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
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
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化研究,积累经历,改良措施,进步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第2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的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
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
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展引导。
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局部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表达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无视老师的主导作用。
第3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粗浅的文言文,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湖心亭看雪》,提高学生们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们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如韵律、押韵和诗句的意义;2. 通过欣赏和分析《湖心亭看雪》,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3. 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然景色的美。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对于古典诗歌的嗅觉;2. 学会借助语言表达感受和情感。
教学准备:1. 课前备好《湖心亭看雪》的诗词幻灯片,包括注释和注音;2. 准备一些美景的图片,用于帮助学生们理解自然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美丽的雪景图片,向学生们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一首描写雪景的古文诗;2. 引导学生们谈谈对于雪的印象和感受,为学习《湖心亭看雪》做好铺垫。
二、欣赏诗歌(10分钟)1. 教师呈现《湖心亭看雪》的诗词幻灯片,帮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2. 引导学生们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押韵的美;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解读诗歌(15分钟)1.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汇和用法,帮助学生们理解诗歌的意思;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们思考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3. 引导学生们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雪景的感受。
四、欣赏美景(10分钟)1. 呈现一些美丽的雪景图片,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然景色的美;2. 引导学生们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景色,提升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们互相分享对于《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感受;2. 给学生们一个写作任务:写一篇自己眼中的雪景描写,要求简洁准确,描绘自己最喜欢的雪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堂上重点学到的知识;2. 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3单元《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3单元《湖心亭看雪》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反映人物的心情和思想。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张岱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课文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湖心亭雪景的宁静、壮美,展示了作者的高洁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寓意有一定的理解。
但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从自然景观中领悟人生哲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和点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难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自然景观中领悟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难句的理解:课文中有一些生词和难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2.从自然景观中领悟人生哲理:学生可能对此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教育:教师通过讲解、朗读等方式,传递作者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词和难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领悟人生哲理。
4.讲解与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湖心亭看雪》这篇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学生对这篇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湖心亭看雪》这篇古诗的含义和艺术特点。
2. 思想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实践目标:通过学习这篇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猜测和期待。
2. 阅读理解:教师朗读全文,然后学生跟读,然后进行逐句理解。
学生可以依靠词语解释、句子结构和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3. 讨论与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古诗。
例如:诗人通过《湖心亭看雪》抒发了什么情感?这篇古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这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美学观念?4. 诗词赏析:让学生欣赏这篇古诗,感受其中的美。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感受力。
5. 创作活动:让学生仿写这篇古诗,进行创作训练。
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他季节的景色,以湖心亭为背景,进行写作。
6. 总结与展示:学生或小组可以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体会。
三、反思与改进:1. 让学生提前做一些准备:对于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理解上的帮助。
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2. 增加互动与合作:在讨论和创作活动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同探讨能力。
3. 使用多媒体形式:在展示古诗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形式,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可以增加学生的感受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4. 学生创作与分享更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和分享,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03
教学内容与过程分析
教学内容梳理
01
02
03
文本解读
通过对《湖心亭看雪》的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 作者的情感表达、艺术手 法和主题思想。
知识点归纳
总结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 生掌握相关语言知识。
文化背景介绍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 化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化 视野。
教学过程回顾
01
02
03
04
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文
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环节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练习环节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帮助 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
运用能力。
总结环节
对课文进行简要总结,引导学 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课文
加强学生基础培养
通过课外阅读推荐、文化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积累相关文化背景知 识和阅读经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 贯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强化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评估
优点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 富,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朗读、 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取得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不足
在个别难点词汇的讲解上不够深 入细致;在讨论环节未能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还需加 强引导。
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建议在今后的教 学中进一步加强对难点词汇的讲 解和练习;在讨论环节注重培养 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培养和引导。
《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文档 (3)
《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今天我上《湖心亭看雪》,我决定来一个课堂的小小改革。
原因在于,这几天,多次品读刘萍萍老师的评课课件。
不能忘的是这样几句。
摘抄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质疑的前提——自主学习充分的自主学习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没有学生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没有个人的思考比较时间,就不会发现问题,就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质疑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质疑的对象问题,问题由谁提出最有价值——一定是学生,教师提出问题展现的是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学生提出问题展现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现的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正确的教学理念。
质疑的方法——多种方式交替使用浅层次:针对自己不会的地方质疑。
较高层次:针对看似有理,但又说不通,或自己不理解处质疑为什么。
高层次:比较阅读,在不同之处比较质疑,辨明是非曲直。
本节课体现为不同版本的译文比较,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翻译同样是教师备课时头疼问题,我们老师是否质疑并学会解疑了呢?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给自己一点魅力,给学生一个机会,给课堂一份精彩。
”在今天的课堂上,就出现了几点亮色。
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们一脸的茫然,因为不习惯吗。
我说,读一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解。
果然,读过文章,学生开始举手了,学生质疑道:作者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是带着舟子去的,为什么却在文中用了“独往湖心亭看雪“,独字何解?有学生质疑道:文中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否上下句子不衔接?有学生质疑道;文中舟子的话中有痴字,痴字理解为傻,似乎不妥当,应当怎么理解?至此,我不由心中窃喜,我实现了刘老师说的,让学生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并且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质疑方式,第三个问题也更接近了高的层次。
通过课堂的品析引领。
终于同学们豁然开朗。
我也松了一口气。
今天的课,平凡但是上出了意味。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张岱生于浙江绍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笔简练,不足二百字的文章,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本单元所选均为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鉴于以上课文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我们先来看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即白描手法。
(3)通过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心情和对西湖的特殊感情。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明确重点: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然后把握难点:通过三读,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景,情境以及作者的心情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鉴于课文篇幅较短,因此课文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授课的侧重点放在诵读、鉴赏方面。
但是,由于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较低。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学法和教法。
我们先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的学法有以下三种:1、自主学习法: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有疑问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1、《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陶庵梦忆》。
2、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西湖雪景的奇绝和作者的独特心境。
二、说学情1、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2、但对于张岱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还需要深入理解和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12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13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2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 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 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12 品味白描手法的运用,领略雪景之美。
13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21 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22 理解文中“痴”字的内涵。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章。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圈点批注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七、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展示西湖雪景的图片或视频,营造氛围。
12 提问学生对雪景的感受,引入课文。
2、初读课文21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2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23 学生再读,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味。
3、疏通文意3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32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字词和句子。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西湖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过。
文章通过描绘雪后的湖心亭景色,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本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念,感受作者的人生情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文知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句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学生可能会在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者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本文中有较多的生词和重点句子,需要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和理解。
2.文章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较为深刻,需要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理解。
3.文学鉴赏能力:本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生情怀和审美情趣。
4.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文。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模板_说课稿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模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2.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1/ 6(四) 教学重难点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一)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2/ 6“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出自《陶庵梦忆》。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之间的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字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佳作。
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二、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湖心亭看雪》这样语言较为含蓄、意境较为深远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特点了解较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学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湖心亭看雪观课报告(五篇范例)
湖心亭看雪观课报告(五篇范例)第一篇:湖心亭看雪观课报告《湖心亭看雪》观课报告今天,我观看了刘玉忠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使我受益匪浅,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困惑终于解开了,心里豁然开朗,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的成功之一是:刘老师在文言文的授课时,以读促学,读中理解、巩固文章内容,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把握全篇的目的,正应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句话,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作为语文课,尤其是文言文,就应该是书声琅琅,因为字音、停顿、句读,就是一大难点,怎么解决,那就是读,再者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大声朗读,才能培养读的能力,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语言及思想,才能形成古时的听说的氛围,即景生情,入情入理,达到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目的,因为文章中的景和情,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学生体会出来的。
本节课刘老师采取以学生合作释疑为主,引导为辅的授课方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这节课得以完美展现,达到授课的目的。
本节课刘老师教学设计巧妙,环节紧密相连,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解决了课堂的疑问,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既丰富课堂的容量,又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既合情合理,又给人自然而然的感觉。
从中可以看出刘老师的匠心之处,在课的设计上确实是仔细斟酌,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但是刘老师的课也并不是毫无瑕疵,美中不足的是录制效果不理想,有些杂音,影响了观看效果,使本节课大打折扣,也让我为此而感到遗憾。
再者,作业环节不明确,也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个地方。
但正是因为有瑕疵,才会瑕不掩瑜,更能衬托出课的精彩,课的匠心之处。
以上的内容只是我的一点肤浅的个人见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我定当虚心接受。
2024年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6篇)
2024年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通用6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
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
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
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
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而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鉴于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积累相关积累文言字词;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诵读学习课文写景、记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入;2、解说题目及介绍作者;3、整体感知文意(包括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朗读;教师正音;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质疑问难;学生翻译本文);4、品读赏析,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形成板书);5、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6、总结语。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2024年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2024年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
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
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
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
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
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
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在校内的公开课《湖心亭看雪》,以“痴”为线立骨,串起整个课堂,感觉思路清晰,干净利落。
在过程中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地亲近文本,从学生课上反应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虽然这节课,只是优化了三年前的家常课的思路。
之前一直在看熊芳芳老师的文本解读。
上这节课,心里还是有底气的。
这次上课后发现,只要把文本解读透了,就不再惧怕课堂了。
而我最喜欢的备课内容之一,就是文本解读。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没有令我失望。
他们很积极地表传达自己的想法与思考。
有的尽管答案不是太准确,他们还是读进文本中去了,最后也读进张岱的内心去了。
我想,张岱的这篇小品文应该引发了他们情感的触发与思考。
课后,又补充了一些张岱的美言美句。
在早读课上,我把这些句子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
通过美美地大声朗读,来濡养他们的心灵。
比如,听起来就很美好,也带有一点感伤的“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还比如,意境优美的夏夜消暑的“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今年准备换个策略,引领学生进入更美的语文世界。
一是,带他们多读经典好书,尽管时间不是很充分,每天完成一点点还是可以的,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总之是可以看见效果的吧。
二是,每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努力横向纵向的拓展;比如刚刚学完第三单元的《行路难》《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比较了作者在人生失意的态度。
学生发现,他们对待人生的低谷态度是出奇地一致,那就是都没有选择沉沦。
在低谷时,李白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慨叹;刘禹锡坚守一贯的诗豪态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永远的乐观与哲思;苏轼则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对普天之下人的美好祝愿。
在总结《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时候,让学生比较范仲淹的“忧”,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是否是一样的。
学生经讨论后,认为无论是范仲淹的“忧”,还是欧阳修的“乐”都是一种政治追求,不同是他们对政治的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及观课后感反思【精品】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
文章记叙了作者的一次奇行、奇遇,描绘了作者所见奇景,表现出作者不同寻常的奇性。
所以引导学生由奇人、奇行、奇景悟出作者的奇性,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想。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编者将《湖心亭看雪》安排在本单元,目的也就是通过张岱的文章,对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性灵有所领悟,并在诵读中提高文言文理解和鉴赏能力。
我们教授这课的目的主要有掌握重点字词,积累文言材料、熟读成诵,了解张岱淡雅的文风和遗世独立的性灵。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多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本单元,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应该难度不大,但是因为阅读深度和学生自身经历的局限,学生对张岱这一类文人性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点解决。
三、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这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决定性因素。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究竟领着学生学什么,这决不是小问题。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更多地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能学得什么。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
而《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我想,本节课的预期学习结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知识目标:1、积累“更”、“一”、“白”、“强”等文言词语,知道“客”的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张岱其人、其文。
人文目标:感受高雅的趣味和遗世独立、清高孤傲的性格。
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
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材料扩充法课堂要有朗朗读书声才是语文的本色,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响亮”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阅,更要读,只有多读,在读中进行感悟,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感情。
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此外,文章短小,只有150余字,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张岱其人,还需要对课文内容做适量的补充。
五、学生学法: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
2、添加法: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省略现象,指导学生在翻译中恰当添加省略成分,让文言文的翻译契合“信、达、雅”的要求3、换字法和想象、联想:教会学生在词句赏析中用删减、替换的方法以及想象、联想的方法品析用语的准确和生动,体会语言的精妙。
4、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
六、教学内容及步聚:本课的教学分三个环节:(一)课前预习,解决文言文的朗读和字词的理解问题。
(二)课堂学习有四大块构成1、故事导入:知奇人2、读课文明大意。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预习环节的反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3、品读赏析平中之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说奇行、赏析句子品奇景、揣摩心情探奇遇、解说汉字悟奇性。
4、当堂背诵。
(三)、拓展延伸:课外研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中的一两个篇章,加深对张岱的认识。
张岱一类的文人是中国文人中特别有风骨的一类,他们的性格和精神内涵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但是仅仅通过一篇短文、一节课肯定是无法直达其精髓的,如果能够因此而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甚至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读、探究的愿望,我想这节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湖心亭看雪》课堂观察报告吕韡李祖贵老师在今年9月城区第一次教研组长和专家组会议上提出语文教学“六化”要求,即教师专业化,教材经典化,教学传统化,阅读精细化,写作生活化,价值普世化。
这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湖心亭看雪》是山水小品中的精品,短短一百六十一字却富有无限的意味。
本课的选题首先符合了“教材经典化”的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也;讲究涵泳,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涵泳就是重感悟和直觉而得顿悟,“学而不思则惘”讲得也可算是这方面的问题;讲究切磋,即互相研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用的就是切磋之法;讲究复习,温故而知新是也;讲究格物,即穷究事物之理,所谓“打破沙锅闻(问)到底”就是这一方法的体现;讲究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理。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朗读(个人、小组、全班)、译读、自读、表演读、精读等,每一读任务明确,结果清楚,这是重读;小组交流活跃,研究的问题多样,这是重切磋;从开头至结束埋着一条线即“认识张岱”,认识角度多变,结论丰富,这是格物,这节课一点不花哨,演绎过程沉稳踏实,皆得益于传统教法的合理运用。
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阅读精细化”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阅读精细化”,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精致,是呈现的结果,“细”是细节,故事的细节、情景的细节、环境的细节、语言细节等等,注意的是过程。
“精”就是阅读要切中要点(即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或情感或思想),“细”就是阅读过程具体化。
“阅读精细化”有如下要素:①本文确定;②目标明确;③问题清晰;④方法恰当;⑤行为规范;⑥过程高效。
本文的阅读精细化体现在如下几个点上:其一是译读课文,这既是熟悉理解课文,又是语言训练;其二是关于雪景的赏析,这段景是不好赏的,教者引导学生问、读、悟、说把景的特点、写法、语言特点、作者的情丝都理出来了;其三是对张岱的评说,有教者从故事中得来的评价,有时人的评价,有文中舟子的评价,有文中金陵二客的评价,有学生的评价,这样对人物认识就是“圆型的”而不是“偏型的”了。
本文第一段的特点是平中见奇、雅中见奇,只有第二段稍稍有点激情的影子,很适合于性格淡定有素雅气质的教师来演绎。
《湖心亭看雪》是优质课、示范课上常选的篇目,要上出新意很不容易。
我一直认为要上出新意以下两条路比较方便,一是改“教”为“学”,引导学生自己搞,在形式上创意,二是充分个性化,用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语言和个性化的解读来教学。
上面谈了些大的印象,下面谈谈我的具体观察。
(多媒体出示课堂观察量表)我观察这节课确定的观察对象是教材的处理,观察维度是“课程性质”,观察视角是“内容”,要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回答三个问题:教什么?选什么教?用什么方式教什么最好?根据上面的内容我确定的观察项目有:切入点、切入方式、解读文本所抓的重点字词段、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证据、对教材的取舍情况、课堂流程。
选择理由:1、文本解读的结果直接决定教学设计,教学有没有新意的源头就在文本解读的成果上;2、促进自己学习,研究文本解读是促进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内涵发展的需要;3、为观察教材的处理积累素材,做点这方面的研究;4、观察项目的确定均依据要研究的问题。
观察记录描述:1、切入点是作者介绍,这个介绍与我们平时文学常识式的介绍不同,是取张岱的一则很能表现他性格特点的一则小故事,让张岱还原成一个鲜活的人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这个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方式与教材中的张岱“看雪”的行为有共同的特点——率性而作,这正是他逸群脱俗的性格的表现。
2、切入方式是讲故事。
故事简短有趣,能吸引学生。
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了的。
3、解读文本抓的关键词、句、段:①“独”、“白”、“一”、“更”、“痴”;②“大雪三日,湖上人鸟声俱绝。
”“焉得湖中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关者。
”③“雾凇……两三粒而已。
”抓得准确,都是体现作者性格或烘托作者性格的关键证据。
4、重视学生体验的证据:①将作者的行为与现在一般人的行为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比较;②分析“雪景”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③处理“大喜曰”“喃喃曰”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④在全文行将结束时,已明了学生知道了编者、教师、文中人物对张岱的评价,又给出张岱的自评及其它背景材料,由此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张岱。
5、对教材的取舍:增加了一个张岱的故事、一则张岱的自题小像诗、一篇张岱自作的墓志铭。
6、教学流程:①故事导入,教师说张岱;②译读课文,熟悉内容——奇行、奇景、奇遇;③文中人物眼中的张岱;④说说学了本文后学生心中的张岱。
教学评价:执教者处理本文有一个明确的线索——认识张岱,教者与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个点展开的,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大意,完成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理解了的写景技巧,欣赏了写景的语言,挖掘了作者的志趣……可谓条理清楚,一气呵成。
这节课给我们处理教材提供了如下几点借鉴:①定准目标;②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恰当的方式切入,换句话说就是导入很重要,要细致揣摩设计;③抓牢关键词、句、段;④把握了学情,就开启了课文解读的大门;⑤教材是可以增加、删减、替换、整合的。
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叶老的名言“教材无非是例子”才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