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第二章
民俗学(四川师范大学选修课完整笔记).
民俗学著作:《民俗学》作者:陶立清《中国民俗学》作者: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民俗学概论》主编: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外民俗概论》作者:右西平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诞生礼:洗三(送锁:锁住新生儿魂魄)、满月、百日、抓周、其中百日: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百家锁富意,在逆境中也能健康成长。
葬礼形式:水、火、天、土、塔名词解释:民俗事像:①物质民俗7个,农业、狩猎、游牧和渔业、工匠、商业与交通、物质民俗、饮食、居住建设民俗②敖包:蒙古语是堆子、石堆、的意思,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成蒙古民族崇拜天地或宗神的象征。
在丘陵或山地的高处用石头堆圆形的高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石塔上有经幡和彩条(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③那达慕: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集“祭祀、竞技、娱乐、祝福”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蒙古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节日期间以摔跤、赛马、射箭为重要内容。
④哈达:是裕固族、蒙古族、傣族、土族的习俗,象征着吉祥、敬意、友谊、祝福、庆贺、问候等,有多种颜色,如黄色,主要是蒙古族用来纯净,白色多见。
款式:长条,质地:丝绸、麻,图像:佛像、佛经⑤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称穆斯林):10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伊斯兰教主教:大阿訇我教长阿訇是伊斯兰教中主持宗教各仪式的主持人八宝吉祥图,藏语称“扎西达杰”宝伞:古印度帝王、贵族,皇室专用,后化为器具,富意为至上权威金鱼:象征复苏、永生、再生,净化灵魂等宝瓶:象征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净化灵魂甘露等莲花:象征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白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的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象征,稀世之宝.吉祥结:原意象征爱情和献身,还象征着跟随佛陀,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智慧珍宝. 胜利幢:古印度的一种军旗,有自省、自清清净之意金轮:古印度时一种杀伤力强的武器,象征佛法这八个图像堆成整个图案,在藏语称“达杰明苏”,意为吉祥八宝瓶状三多节:纳西族崇拜玉龙雪山,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山的崇拜二月二:又叫龙抬头,龙抬头后就要春耕了本鼓节:云南佤族,本鼓是山寨的保护神,要跳,佤族女孩会留乌黑的长发,表示自己铭记大地母亲的恩情,也展现自己粗犷而原始的美,会跳象征吉祥的甩发舞。
民俗学课件2
第三节 民俗学的分类
• (一)物质民俗学
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 式性的活动,以及有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 式。
民间建筑、生产习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民间美术、医药保健民俗、商贸民俗
第二节 民俗学概述
一、关于“民”的概述 • 民俗学学科创始人
• 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搜 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
• “民”就是民族。
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 Grimm Die Gebrüder Grimm)
2. “民”是一个群体
• 法国社会学家,他的3部主 要著作《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宗教生活的 基本形式》。
• 博尔尼(英国)
民俗学研究对象是那些“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 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 俗语”。
二、关于“俗”的概述
• 20世纪中叶 多尔森(美国民俗家)
民俗学对象概括为口头文化、传统文化和非官方文化。
阿切尔·泰勒
民俗学是研究那些或者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以实践的 方式流传下来的传统。
二、关于“俗”的概述
• 各种民俗事项研究对象
• (1)内容
(2)形式
• (3)传播方式
(4)性质和特征
• “俗”应该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
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 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 民俗学研究内容应该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 文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民间 传承(或是口传,或是模仿,或是表演)的方式 传播。
现在的文化
• 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本。
•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 方式的总和。(民俗学角度)
• 文化作为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和社会历史的 积淀物,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综合反映。 (社会学角度)
中国民俗 学习纲要
第一章 家族与亲族民俗
一、家族与亲族 由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称为家庭; 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便构成家族。 家族的两大功能:对内:保证家族按父系或母系血统延续;调整家族成员 之间的关系;组织家族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对外:调整家族与社会的关系。 由若干家庭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家族集团和由配偶关系发展而来的姻亲集 团的总和,便构成亲族和亲族关系。 推算亲族关系的两种方法:垂直关系、平行关系。 二、家族、亲族的民俗传承 1.家族、亲族各成员的称谓及类型 • 称谓的意义:区别辈分、确定同辈相互关系、便于社会交往。 • 称谓的类型:类别式(同等同类关系用同一名称表示)、叙述式(各成员之 间关系都有专有称谓)。 在姻亲关系中,与本人关系较亲近的上有岳父母、舅父母、外祖父母、中有 姑姨表兄弟姊妹,下有外甥女
第四章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在人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 礼节。 一、诞生礼仪:婴儿脱离母体进入社会,包括孕育期和诞生期所有习俗。 1、产前求子风俗:男孕说、感生说、女娲补天说、生殖崇拜、送子娘娘。 2、孕时风俗:噬食、禁忌、胎教。 3、临产习俗:隔离 4、产后习俗:三朝、十二、满月、百日、周岁 二、成年礼仪:男子或女子生理发育成熟,被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1、冠笄礼(汉族) 2、度戒礼(瑶族) 3、穿裤换裙(纳西、彝族) 4、文身染齿(高山、基诺、独龙、黎族等)
第二章
村落民俗
• 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生 活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村落的类型 • 1、同姓村落或单一家族村落:同一血缘同住一处,家族长即是村落首领。 • 2、亲族村落: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个体家庭组成,村落首领协商推举。 • 3、杂居村落:同一地缘多姓杂居,村落首领共商推举。 二、村落民俗传承 • 1、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源于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血缘、亲缘关系。 积极意义是共同反抗压迫,消极层面是血族复仇和械斗。 • 2、村落内部的协同生活:体现在生产、生活互助。 • 3、村落的公共设施:集体建造、集体维修。 • 4、村落的管理和乡规民约:协调制约村落之间、村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 • 5、村落信仰:宗教信仰、祖先信仰和本主信仰。
民俗学概论 (2)
民俗学概论引言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非正式的传统实践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民间的文化实践和社会交往。
民俗学关注的是与宗教、节日、庆祝活动、婚礼、葬礼等相关的传统习俗。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宗教仪式,都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是指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共同遵循的规范和行为。
这些习俗可以从人们的言行举止、礼仪、习惯和仪式中观察到。
2. 宗教仪式宗教仪式是指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礼仪和仪式活动。
它们在各个宗教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人们对神圣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3. 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特定时间或特定事件的庆祝活动。
它们通常包括特殊的仪式、游戏、食物和社交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婚姻和葬礼习俗婚姻和葬礼习俗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的两个重要仪式。
它们反映了社会对于婚姻和死亡的理解和态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会亲自前往田野,与社区成员交流和观察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能够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实践。
2. 文献研究民俗学研究中,文献研究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口头传统和其他书面记录,研究者能够了解过去的民俗实践和演变过程。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通过访谈或录音的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了解传统习俗和民族记忆的传承。
4. 社会人类学方法民俗学研究中也常借鉴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比如使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和参与观察,以更深入的方式了解民俗习俗。
民俗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民俗学的研究和记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一、农业民俗(一)含义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二)特点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三)内容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4.农业禁忌习俗(1)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2)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7.农业娱乐风习。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1.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
2.游牧习俗。
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
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
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
这就是渔业民俗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原因。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逢福避祸。
三、工匠民俗(一)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超群的能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
(2)服饰的质料及制作。 (3)有关服饰的仪礼(如成年礼)、信仰和传说。 3、饮食 (1)日常饮食的种类、时间、次数。节日及特殊场合的饮食种类、名称。 (2)日常及特殊饮食的原料和制作程序、方法。 (3)平时与节日等场合的食谱,进餐时的礼俗。 (4)有关饮食的仪式和传说。
的划分。政治组织的现在遗存。现在的政治组织。
(2)历来村落政治结构及演变。 (3)各种职业集团。组织形式、名称、活动方式、内容、禁规、处罚和
奖励。这些集团的社会作用。
(4)有关的仪式、禁忌和传说。 3、家族 (1)家族制度的历史沿革。家族组织,家族中各成员的称呼、地位、权
力。
(2)家族内的继承关系,有和仪式。分家。 (3)家属称谓,婚姻关系。 (4)家族内的信仰、家神崇拜仪式与禁忌。家规、家法、家教。
提醒:对场景描述的过分具体将导致民俗调查为 调查而调查,从而冲淡了分析和研究意义。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 1934-2005)
民俗调查 主要内容
文本
本文
语境
(text) (texture) (context)
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
民俗=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
民俗是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俗标志物的互动关系。 民俗环境:民俗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自然的,人文的;历
第二节 田野作业法
田野作业法,也称“田野调查法”、“直接 观察法”或“实地调查法”,即通过实地 考察的方法去观察和搜集存在于现实日常 生活中丰富繁多的各类民俗事象,使我们 看到活的民俗形态,从而使民俗学研究建 筑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田野作业方法是
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章民俗学第四节
民 俗 的 功能
功能是从事物内在表现出来的有用性 或价值体系, 或价值体系 , 它侧重的是该事物对于社 自然或周围环境等有益的一面。 会 、 自然或周围环境等有益的一面 。 民 俗文化功能就是从民俗文化内容中传达 出来的对于社会、 族群具有的特殊效用。 出来的对于社会 、 族群具有的特殊效用 。 因为民俗文化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众 的生活方式形态而存在的, 所以, 的生活方式形态而存在的 , 所以 , 它的 功能涉及的面就相当的广和对于所有的 人都具有约束力。 人都具有约束力。
三、规约功能
规约就是规范约束, 规约就是规范约束 , 它的前提是一种 规则、 标准或法式, 规则 、 标准或法式 , 是一种族群内个体 需要共同遵守的整齐划一的方式; 需要共同遵守的整齐划一的方式 ; 它的 后续则是一种约束力, 后续则是一种约束力 , 一种获得族群力 量保证的习惯法。 英国萨姆纳认为: 量保证的习惯法 。 英国萨姆纳认为 : 法 律源自德范。 律源自德范 。 立法是从民俗所规定的权 力与义务纳入法律体制而开始的。 力与义务纳入法律体制而开始的。
第三,生存方式的认同。 第三,生存方式的认同。生活方 式的相同性, 式的相同性,使族群的概念有时可以 小到只有一个家族或宗族以及自然村 落。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空间、有共同 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空间、 的生产方式、 的生产方式、有共同的迎神赛会活动 和共同的节日习俗、 和共同的节日习俗、娱乐方式和方言 来表达共同的心理满足感和归属感, 来表达共同的心理满足感和归属感, 他们的生命纽带是完全连结在一起。 他们的生命纽带是完全连结在一起。
二、教化功能
教化有两种意思, 教化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政教风化 候, 在古代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 经在用教化这一词, 周南· 经在用教化这一词,《诗·周南·关雎 中说, 美教化,移风俗。 序》中说,“美教化,移风俗。” 表达的就是通过教化来改变风俗的 不良方面或倾向。 不良方面或倾向。
民俗学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三、物质生产民俗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1、地域性 、 2、季节性 、 3、功能性 、 4、科学性 、
第一节农业民俗
一、农业民俗的特点 1、季节性 、 2、周期性 、 3、俗的内容 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农业耕作的时序 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 今生活中, 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 作用。 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 作用。(其中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 要的制约作用) 要的制约作用
第一节农业民俗
一、农业民俗的内容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卜农事丰歉 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 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 所以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 所以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 超自然的神灵。 超自然的神灵。
第一节农业民俗
第三节工匠民俗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第三节工匠民俗
三、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2.技术传承的封锁性 技术传承的封锁性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1.集市 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 兴起于殷 集市---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 集市 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兴起于殷 商时代 2.行商 流动性的交易方式 分为两类 ①商队 行商---流动性的交易方式 分为两类:① 行商 流动性的交易方式,分为两类 ②小贩 3.坐商 有固定摊位和店铺 有营业时间 坐商---有固定摊位和店铺 坐商 有固定摊位和店铺,有营业时间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和了解各类物质生产民俗的特点和类 本章为重点记忆的一章. 型,本章为重点记忆的一章 本章为重点记忆的一章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 农业民俗表现形式和工匠民俗的三个重 要特点
民俗学2
.阐述中西饮食习俗观念的差异。
答: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 外加少量肉食。
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
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
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
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西式餐饮如,法国,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烹怔菱也很我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
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
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 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
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
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
美国人得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
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
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答:从根本上说,民俗文化的传播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纵向的传播,即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人类生活的改善规律依序地由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传播。
民俗文化的纵向传播仅仅是一种传播的形式,在纵向传播的形式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叫做模式。
安徽大学《民俗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民俗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P4)(二)民俗的内容(P5)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三)民俗的基本特征(P11)1、民俗的集体性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4、民俗的类型性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四)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p40)物质生产民俗只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特征(一)地域性(二)季节性(三)功能性(四)科学性二、农业民俗的特点(p41)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7、农业娱乐风习三、狩猎、游牧和渔业习俗(p49)了解本节相关禁忌、谚语即可四、工匠民俗重要特点(p62)(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的特点(p74)(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p86)1、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服饰的五个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2、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b、求吉心理c、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d、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三)、中国民居建筑共同的民俗特点(p97)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一、宗族组织民俗构成的要素有哪些?P105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一)有血缘关系的丁口: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族”。
民俗学 2
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第一章绪论民俗学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在刚刚形成时,结构和内容往往比较简单,而在以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则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满,这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
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
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
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布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消化和加工。
正常的扩布:非正常的扩布3、确定性和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中国的傩俗4、地域性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产生地域性的原因:@自然环境——封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作用,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4、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5、维系作用,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所谓的“火耕水耨”就是把地里前一年留下的枯草用火烧掉,然后把水稻直播田中,待禾苗长到七八寸时,再割除杂草,灌水灭绝,这种方法历史上一直沿用。
民俗学第二章参考资料
“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飓期,占潮看水势”
6、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松江捕鱼方法
7、渔业禁忌级祭祀习俗。出海前祭祀:龙王,马祖,河伯。“河伯娶亲《西门豹治邺”
第三节工匠民俗0.5学时
一、工匠的技艺传承。“白工五法”,“鲁班尺”,“绳墨”,“榫卯结构”、“文房四宝”、
2、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吉林“车老板”(我的娜塔莎)、上海“八抬大轿”、北方“驼帮”(《闯关东》)等。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久旱求雨,久雨不晴,七夕放河灯等
6、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犁,粑,耧”,“打场,扬场,搭垛”
7、农业娱乐风习。采茶歌,数九歌
四、中外农业生产民俗举例
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0.5学时
一、狩猎、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特点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的特点
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举例
授课章节名称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2学时
第3次课(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二、工匠的行业习俗
1、师承制度。收徒与出师
2、行业行话即行业语。“量天尺”、“墨斗”、“穿山子、”“步步高”等
3、行业禁忌。禁“砸”、“淹”、“女人”|
4、祖师崇拜。木匠祭鲁班,油漆匠祭普安和尚,铁匠祭老李君,画匠祭吴道子,制笔匠祭蒙恬等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民俗学课件
4、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如浙江定海 的渔民,或“居篁竹芦苇间”,或“散在沙墺,非 舟不能往来”,多以渔钓为业。福建沿海一带渔民 “以海为田,以渔为利,以舟楫网罟为生”。
5、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 行,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 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渔业生产收益的好坏,
7、农业娱乐风习
农业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 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 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是在节日民间
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1、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民俗
在农牧并存地区,畜牧业大多盛行在农闲季节。 狩猎者秋冬进山林捕捉猎物。东北地区入冬捕熊、 猎虎,霜降后捕貂,雪天捕鼠。而在南方,却是在
行帮忙找活干,只要用行话搭腔、问安、祝福、
求助,就必会得到帮助,甚至受到免费三天食宿 的招待,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
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 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如木匠、 石匠、泥瓦匠祀鲁班(公输子),油漆匠祀普安
成了我国工匠生产技艺最基本的民俗形态。
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之最的榫卯结构 和展现我国建筑艺术风格的斗拱和飞檐,是中国 木匠技艺传承中最精华的部分。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用品,其中
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有名。历代以制
作高质量文具为生的工匠,代代相传,皆有绝技
在身。
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第二章民俗的发生
傣家竹楼
天无三日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麦 进 垛 星 罗 布 户 户 窑 露 洞 沉 。 。 三 分 冠 , 树 , 见 村 不 村
客家土楼
版纳古陶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
第二节 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要求
滋生中国民俗的又一个客观基础,是 人自身的生产。我们的先祖在为发展 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 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一批最 早的人生礼俗便应运而生。
*
端午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
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 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
第四节 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
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力量对中 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 常常是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作用,有 时甚至充任导火索。
“雷泽有雷神 龙身而人头” “丰隆”——“龙”,模声定名 闪电的弧线—— “龙”的形态 *这种自然气象能够影响农耕,原始先民对 其产生了崇敬、恐惧、希冀的思想, 形成了原始的龙信仰。 *在这个最初阶段,龙还没有具体的形态 或是各地对其的描绘尚未成定型。
第二阶段:具象龙的产生
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龙的形象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们 生活中常见的形象。而各地因为客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态的 龙形象,如蛇龙、猪龙、牛龙、鳄龙、鳖龙、马龙、鱼龙 等 。虽然尚未达到统一的龙的形象,但具象龙的产生已表明人的 心理意识在其间的加工幻化以已积淀的民俗心理龙意象的定向 反馈催化。各地先民群体的心理对龙的再度观照起了重要作用 。有雷鸣闪电,抽象的“龙”崇拜,到对现实生活中具象物的 关照,龙的演变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综合龙的定型
龙的形象从具体物象龙中摆 脱出来,形成了由麟首、鹿 角、鱼鳞、蛇身、鹰爪、凤尾 等综合体貌构成的“龙”,这 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 以社会学的眼光,这种综合兼 并,是以龙图腾为主体的民 族,合并汇融其它兽类图腾: 角兽类、鳞甲类、蛇蝎类、凤 鸟类图腾氏族而成的新的强大 的族徽标志。
民俗学概论第二讲ppt课件
2020/4/18
.
34
• 孟姜女传说体现了民俗的传承性、变异性以及扩布性
• 历史的系统
• 雏形: 春秋《左传》,赞赏杞梁妻是知礼持重的将军夫人。 战国:民间歌哭习俗结合,杞梁妻成为一个善哭哀调因 而改变了国俗的民间歌唱家;出现哭倒城墙的说法。
• 成型: 唐代:逃役;后花园相遇;成亲;服役;千里寻夫;哭 倒长城;滴血认夫;安葬。
2020/4/18
.
9
• 有些民族的婚俗受政治的强迫干预发生重大改变。
• 清代以前,湘西土家族的婚姻实行传统婚俗。每年正 月初九,青年男女在摆手堂前跳摆手舞,自由结合。 另外土家还流行姑舅婚,姑妈的女儿必须嫁给舅舅之 子。俗话说“姑妈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 叫”。这些婚俗在雍正时期,由于实行“改土归流”, 采取强制措施,改变土家旧有的习俗。据《宝靖县志》 记载,禁止自由婚姻,规定婚娶一律要媒证,还要坐 轿子。当时官府还特意拨出银两,配置花轿,求租借 之用。
2020/4/18
.
51
• 耕作类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 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
2020/4/18
.
52
• 早在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 每年的二月初二要“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到周武王时,周武王更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举 行盛大仪式,亲率文武百官在这一天下地农耕。
• 到了父系社会以后,妇女的地位降低,部落出现了掠夺 婚形式。周代,随着社会制度逐渐完善,婚姻也有了具 体规定,出现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 期、亲迎。婚礼的彩礼以牲畜为主,如古籍中有“婚以 牛聘”的说法,同时规定同姓不婚。
中国民俗学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
• 二、神话的特点
• ①是一种事实与真实记录; • ②神圣性; • ③与万物起源相关; • ④主人公半人半神或神; • ⑤事件发生于太古时代
• 三、神话的起源与分类
• 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
• 创世神话:盘古、女娲
• 英雄神话:伏羲、黄帝、禹、夸父、 后羿
• 四、中国神话问题
• 1.《山海经》
• 2.神话研究 • ①柏拉图《对话录》 • ②屈原《天问》 “子不语怪力乱神”
• 3.现代:茅盾—《中国神话研究》
•
袁珂—《中国神话史》
第二节 传说
• 1.传说的概念P61 • 2.传说的分类P68 • 3.传说的功能:教育
第三节 民间故事
• 1.什么是民间故事 • 2.民间故事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 3.民间故事的特征p74 • 4.民间故事的分类p77
第四节 谚语
• 1、谚语的概念 •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
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普遍经验的规律 性总结。
• 2、谚语的分类 • 认识自然:“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 认识社会生活:“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 总结经验:“寒从脚起,病从口入”、“女大一,
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
中国民俗学
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第一节 神话
• 一、神话的概念
• “神话”这个词是外来语,最早出现在希腊(Mrthos),原 意与传说、故事、寓言混同。清末民初传入我国,到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才被广泛使用。
• 茅盾: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 神话是一种最具有统一性的综合的意识形态,包括原始人的
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神话是原始人话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体现着人类童年时代对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犁,粑,耧”,“打场,扬场,搭垛”
7、农业娱乐风习。采茶歌,数九歌
四、中外农业生产民俗举例
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0.5学时
一、狩猎、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特点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的特点
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举例
2、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吉林“车老板”(我的娜塔莎)、上海“八抬大轿”、北方“驼帮”(《闯关东》)等。
教学难点
中国农业文明与民俗的关系
思考题与作业
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教学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农业民俗1学时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二、工匠的行业习俗
1、师承制度。收徒与出师
2、行业行话即行业语。“量天尺”、“墨斗”、“穿山子、师崇拜。木匠祭鲁班,油漆匠祭普安和尚,铁匠祭老李君,画匠祭吴道子,制笔匠祭蒙恬等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亲缘化、地域性
5、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飓期,占潮看水势”
6、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松江捕鱼方法
7、渔业禁忌级祭祀习俗。出海前祭祀:龙王,马祖,河伯。“河伯娶亲《西门豹治邺”
第三节工匠民俗0.5学时
一、工匠的技艺传承。“白工五法”,“鲁班尺”,“绳墨”,“榫卯结构”、“文房四宝”、
1、狩猎、游牧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满族、鄂伦春族、锡林郭勒盟放牧时间不同
2、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
猎前祭祀、猎后噤声、酬劳谢耕牛(正月初五“牛日”)、“牛”文化
3、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涂烟油子战毒蛇,倒挂打野猪,树洞捕熊,雪中擒虎,莽间捉麝,筑屋捕貂等
4、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3、市、商的民俗标志
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天津狗不理”、“贵州茅台”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
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
其中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有曾在黄河、洮河发挥重要作用的浮桥,西南各省的索桥,南北皆有的石拱桥,侗族山寨的风雨桥,以及遍布各地的跳石桥、独木桥、木板桥、石板桥等。
授课章节名称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2学时
第3次课(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技术保密,“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0.5学时
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
1、集市民俗。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北方叫“集”,南方叫“市”
2、商的民俗。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丝绸之路”与“货郎”;坐商。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
(二)功利性
(三)技艺性
(四)保守性与稳定性
(五)经验性
(六)田园性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四节气”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彗星袭月”与“白虹贯日”
3、占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太岁爷头上动土”招灾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在宁远“正月初一忌睡,正月初十忌风,二月一日忌鸟雀,惊蛰墙角撒石灰,立秋禁田间行,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湖州蚕农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