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交流中看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合集下载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由此,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 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可以且应从社会过程中分解出姿态。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 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 两个含义: • (1)它指的是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所涉及的游戏 队伍之所有个人的有组织的态度; • (2)在经过一定发展时期的更高层次上,它指 的是儿童和成年社会个体参与社会互动所涉及 的整个社会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之有组织 的观点和态度。 •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从单纯主观的内心会话, 向更加客观地考虑和对待他人、共同体乃至整 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从个体意识向社会 意识,从运用具象思考向更加抽象的思考转化。
二、乔治· 赫伯特· 米德
• 乔治· 赫伯特·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186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 塞州,父亲是清教徒的神职人员,在奥 柏林传教,米德于1883年在奥柏林获得 学士学位,1888年在哈佛大学又获得一 个学士学位。1888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学 习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一个学期后,米 德转到柏林。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安阿 伯分校任教两年,在那里他遇到了约 翰· 杜威和查尔斯· 霍顿· 库利,和他们成 了朋友。后跟随杜威转到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任教,直到1931年 去世。米德最著名的书是在他去世之后, 有人根据学生笔记整理并结集出版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
• 第二阶段——游戏与一般化他人: • 游戏是有组织的,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 准备采取游戏所涉及的任何一个角色的态度, 而这些不同角色之间必须具有明确的关系。 • “在游戏中他必须把这些角色组织起来, 否则他就不能参加游戏。游戏代表了儿童生 活中的这样一个阶段:从在玩耍中扮演他人 的角色变成有组织的成员,这是完全意义上 的自我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米德, 2008:120) • 因此,儿童参加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其逐渐产 生其整体自我而成为社会的有机成员的过程。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交互理论——社会互动中的符号和诠释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交互理论——社会互动中的符号和诠释

社会学理论知识:符号交互理论——社会互动中的符号和诠释符号交互理论是社会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了人类社会互动中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符号交互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George Herbert Mead,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互动,人们之间的互动基于共享符号,而非自然反应。

本文将从符号交互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符号和交互、符号认同和社会结构等几个方面介绍符号交互理论的理论知识。

符号交互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涵符号交互理论的核心是符号和交互两个概念。

符号是人们为了共享意义而使用的语言、动作、图像和其他图像化的交流方式。

交互则是相互沟通、互动和影响的过程,是符号共享的一个实践过程。

在人们的互动中,符号通过交互的过程得到不断的共享和传递,从而构建人们的共同现实。

这种共同现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符号使用和共享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

符号交互理论还提出了“自我”和“社会”的概念。

自我是指人们在交互中形成的意义,它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类在共享符号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意义、值取和行为方法等等思维模式,这些影响了个人的生活。

社会则是由个人的互动和对符号的共享所构建,是由人类互动的过程所形成的。

人们在社会中通过互动和共享符号而形成了共同的实践和文化,这些文化和实践建立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符号和交互符号交互理论认为,符号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人们通过交互使符号得到共享和传递。

因此,符号和交互是该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符号和交互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符号就没有交互,没有交互就没有符号。

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意义符号,它们是人们交际和沟通的载体,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作、姿态等多种形式表达。

符号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还是人与自然界交往的媒介。

符号的使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意义,使得人们在互动中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意图。

例如,在一个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使用符号(如职业称呼、口头语等)来交流,这些符号有助于员工彼此之间的理解,从而促进工作的进行。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复习]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该书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根据课堂笔记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 2 ]由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 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是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取向和探究路径,还是一种观念和体系;它是在对此前的各种心理学,特别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作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但人们并不是作为单独的生物机体来行动的,相反他们的行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米德指出唯心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都忽视了社会的方面。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由此, 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 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s2ture) ,认为作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行为主义米德是公认的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尽管他自己并未创造这一术语。

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论作为一个学派,与行为主义是泾渭分明的。

行主义仅仅把人当成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机体,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对有机体感受刺激和出反应的内在过程,行为主义则有意不予涉及,为这不是科学所能研究的范围。

与行为主义把个内部当成无法也不必窥视的“黑箱”不同,符号动论强调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解释,认为不是刺激身,而是接受刺激的个体对刺激的意义的解释,决定了个体的后续行动(一定要用行为主义的术语的话,就是决定了个体的反应)。

此时,刺激就不能叫做刺激了,它代表意义,所以成为符号。

这样看起来,没有什么心理学理论比行为主义符号互动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可是,在符号互的心理学中,我们有两个问题要问:第一,刺激成符号是怎么发生的?换句话,主观意义是如何形的?第二,对符号的意义的解释,需要一个跟仅仅刺激做出反应完全不同的主体,一般我们把这个体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能力称为心智,这个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符号互动论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成功回答正是米德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这个贡献是如此的基本,以致于米德由此在社会科学和人类思想史中赢得了大师地位。

由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米德之前,心理学的大师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这些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即使就他们的确试图从社会角度予以说明的心灵与自我的那些侧面而言,他们也未能将其机制分析出来。

准备从中抽出心灵和自我的那顶社会的魔帽,事先已塞了些东西;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虚伪的预告,说是可以变一番戏法,而这个节目本身从未上演过。

”米德对这些过程的成功解释,在于他把这些过程细致地分解了,并且应用类比的方法让这些过程变得容易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分解了的过程的解释中,他始终如一地贯彻了行为主义的思想。

人们大都承认,人类相互沟通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可是,语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让人无从下手。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

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的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1969)是现代符号互动理论的大师,他认为人们可以与自己互动。

人是有自己、了解自己、了解外界和他人的社会人,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交往的内化,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思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立的反思性思维特征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主我与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

自我是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要自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主我\――i\客我/宾我\――me米德认为:(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3)\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米德的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理论: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3、补救性表演:为了防止演出时意外事情的 发生而造成的窘迫,演出者和观众所采取的 补救措施。
三种主要的补救措施
(1)表演者为保全他们自己的演出而使用的防卫措施。
➢首先,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忠实”;其次, 剧组成员应具有“戏剧素养”;再次,剧组成员 应做到“戏剧缜密”。
(2)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而采取 的保护性措施,即“老练”。
理论缺陷:过于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而忽略了客 观实际;过于强调每个个别人的因素而没有看到 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的作用;过于微观,只能研 究个人或小群体而无法研究大规模的、总体的社 会现象;其方法论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 只承认感性认识而否认理性认识,这是经验主义 和现象主义的表现。
特纳:“符号互动论目前只能通过给 予研究者在宏观社会情境中分析微观 过程的框架和测量工具来为宏观分析 提供一种补充。”
第十章: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布鲁默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二、米德与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乔治•米德(美,George Mead,1863-1931)符 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心灵、自我与社会》 (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
(一)心灵
米德认为,人类心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具有理解和使用象征符号(尤其是语言)的 能力。
当一个个体能够懂得常规姿态 (尤其是语言)的含义,通过这些 姿态来领会理解他人,并想像性预 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时,他就具者身上都能引起共 同的反应时,它就获得了社会意义,才是常规姿态。
➢想像性预演是指,运用符号与自己内心交谈的过程。 想像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 他人的角色。
(二)印象管理(核心部分)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 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 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 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 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 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 的想象。
一的综合体。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 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 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 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 应。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
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 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 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 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 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 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 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 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 意见遵从等。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詹姆斯&米德一、介绍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来,布鲁默(H.G.Blumer)和G.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分。

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之间的互动过程。

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在符号互动论那里,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校徽是一间学校的代表,国旗是国家的象征。

一定的社会情境也具有符号的意义。

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吉祥,于是人们把婚姻的场合布置得红火热烈。

组织中的成员遇到负责人在场且凝重的场面,他会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这种场合代表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店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以下是作者在研究符号互动论时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谈及符号互动论,不得不言及米德。

米德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他的思路是,通过对心灵与自我的社会生成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探索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心灵(自我的内在精神活动)、行为(个体的外在实践活动)、社会(群体意义上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逐级展开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思考。

简单来说,米德就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式,研究社会过程中的个体的活动或行为,根据个体作为其社会成员的整体行为,来理解个体背后的特定社会情境。

那么,也必然会采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

其中也论述了行为主义的纲领,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对个体的经验用特定的情境表达,以便完成一般性的研究与陈述。

这些通过心灵的作用,对各种事物产生一组特定的特征,并使用符号来指涉事物内在的意义。

这其中自我与交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都是共相,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态度和互动过程都是自成体系的。

对于不同人的意义表达是不同的。

需要提及的是“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情境中,每个人的自我指向他人而活动存在的。

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我。

这个概念在戈夫曼的“拟剧论”中发展为一整套“印象管理”艺术的社会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获得对方的信息,这背后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着预先知道对方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已经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

戈夫曼区分了每个人的表达有着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一种是给予的表达,一种是流露的表达。

第一种表达一般是以言语为方式,传递某些广为人知的信息,是较为传统意义上和狭义的表达。

第二种符号表达一般是以非语词的形式,象征更为广泛的行动。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八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第一节米德的生平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02.27-1931.04.26],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还有一个姐姐。

父亲是奥伯林神学院教授,1879 年,米德 16 岁即考入其父所在的奥伯林神学院,1883 年获文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对文学及历史也有兴趣。

因为父亲在 1881 年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任小学教师,但任期仅 4 个月,因为他将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开除。

1883-1887 年夏,任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

18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帕尔默(George H. Palmer, 1842-1933)和罗伊斯(Josiah Royce, 1855-1916),他也学习心理学、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法语。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 W.詹姆斯当时也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且米德还作为詹姆斯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住在他家里,但米德却未在他门下学习。

1888 年,米德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888 年米德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和生理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受到 W.冯特和 G.S.霍尔的影响,尤其是冯特的“姿式”(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

在霍尔的推荐下,1889 年春米德又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生理心理学的学习。

1891 年 10 月,他和朋友的妹妹海伦(Helen Castles)在柏林结婚。

1891 年,密歇根大学邀请他任哲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以代替因到德国弗莱堡攻读博士而离开的塔夫斯(james hayden tufts, 1862-1942),此后米德没有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位。

米德和海伦的儿子出生于 1892 年,后来他成为一名医生,并和塔夫斯的女儿结婚。

从互联网交流中看米德的符号互动论(3)

从互联网交流中看米德的符号互动论(3)
四、结语。
乔治· 赫伯特· 米德(Georg Herbert Mead,
1863 ~ 1931 年),从以实用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把社会现象的外在性统一于内在性,把社会生活的客观性统一于主观性,最终把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的心理过程。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gesture dialogue)”。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符号,
随着“博客”时代的逐渐衰落,“播客”时代来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博客”这种网络日志的形式,伴随着各路名人的蜂拥而上而使
2006 年成了一个几乎人人“博客”的年份。同年美国的一家名为”You Tube”的网站,把各种视频录像放在网上开始播放后,网络视频开始风靡全球,“播客”也应运而生。
随着声音和身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这些符号开始在互联网上成为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我们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符号互动形式在互联网中的全部可能。
人们在网络中通过符号的互动,将自己的活动与他人配合在一起,培养出某些共有意识,所以CMC 固然没有一般所习惯的沟通,但参与者仍通过对自己意图的不断解释与反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符号互动论者强调,人们互动是一连串不断地对话,包括人们对他人意图之观察、解释和反应,同时也学习对事物赋予意义,当大家都在学习以相同的方式解释符号,可以使得沟通更为顺畅,也就帮助彼此能有更好的互动,并有机会能发展出更进一步的关系。
过去网友交流都是使用语言和符号,随着视频功能的打开,人们可以通过视频看到自己交流的对象的容貌,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姿势。可以说网络视频使我们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加使网络交流没有了距离行非法的带有色情性质的交易。应该说,从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开始,其随之带来的危害就一直存在。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第六章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理论开始崛起,一方面承传欧洲既有的社会学理论特色,另一方面,也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学代表了美国本土微观社会学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是由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正式提出来,但是,一般来说,这一理论的产生得益于两个领域的学者: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第一节符号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的不同取向:一是,社会看成是客观事物?描述-发现——实证主义观点;另一是,社会看成是互动过程?交往、回应——互动论观点。

他们不再关注以往欧洲学者津津乐道的宏观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冲突,社会有机体等概念,而是转而关注微观层面和心理层面,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方式、个人的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互动等等以往被忽视的领域。

一、理论渊源: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一)苏格兰伦理家的影响从人的心灵,从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观察自我,解释社会行动。

苏格兰伦理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的知识,但是他们更关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人类的行动,他们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的。

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从他人的交往联系中发现自我行为的根据,以此解释社会行动。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类似于“镜中我”思想,指出人们的相互联系对行为的影响。

休谟提出同情心是在交往中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

弗格森研究了本能与习惯的区别,指出习惯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

总之,这些苏格兰哲学家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重视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的活动当做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做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这些成为后来符号互动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与符号互动理论乔治"H"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带头人之一;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在他的一次讲演中说:“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米德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又承认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作的主观解释的重要性。

正如科林斯所说,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他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

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的越多。

”(于海P368)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地行动实现的。

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的交流,我们双方都能为对方易地设想,这与动物的“动作”对话大不相同。

(于海P368)米德“自我”理论最具创见处在于他强调自我如何借助于符号的互动产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为自我不断涉入宾我(me)、他人(the others)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对话的过程。

(于海P369)在社会和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而强使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

自我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我放在了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

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及其反应。

他不停地将自己置于一群想象的观众面前,他就像一位演员,对着镜子琢磨他的表情,想象着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

(于海P369)在米德看来,通过扮演他人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只适用于自我的“集体”部分,米德称这一自我为“宾我”(me)。

(于海P370)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做出反应。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作为一种前设先于个体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论。

他认为,个体本身就属于某种社会结构,属于某种社会秩序。

个体自我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在其经验范围内部的发展,与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从既定的,由复杂的群体活动组成的社会整体出发,从中分析组成这种社会整体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即根据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行为来说明个体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研究个体要根据整体来说明。

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主要是通过心灵、自我和社会来体现的。

心灵是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首要概念,他标示着一个独特的人类特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使个体能把代表对象特征的符号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得人们在经验中把符号当做具体而存在的对象来对待。

他认为,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包含了生物有机体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他包含了这些各不相同的生物有机体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时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在这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方面对另一方而言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对双方而言,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它们都属于活动的开端,一种反应的开端成为对前一方的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另一有机体对该姿态的调整性反应以及与这种既定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构成了一种三重关系。

(人对我微笑,表达友善,我也会回应友善)只要这种姿态意味着他背后的这种想法,而且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也导致这种想法,从而成为发出这种姿态的个体的自我的某种参照,即产生一个“表意符号”。

只有依赖这种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的存在,才使心灵或智力的存在成为可能。

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交流,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利用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交流。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特性在于它是他自己的一个对象。

“自我”具有“心灵”的反身性特征,它可以标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东西。

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1、如何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同人的社会行为的统一?答:米德首先是一个社会思想家,他最感兴趣的事社会问题,他认为社会高于个人,他主张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是分析个人机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加以考察的,而是每一个机体场合都作为某种社会行动得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的。

对机体行为的分析米德提出了自我理论,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形成在先,客我形成在后,人类的每个行动都开始与主我的冲动,然后很快的受控于客我,主我提供行动的动力,客我指示行动方向,客我向主我提供反射,主我对客我做出反应。

主我与客我之间这中互动方式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当我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辩论、自我赞美、自我责备时,实质上就是人的心理过程。

总之,自己不是单个有机体的个人所有物,而完全是社会性的,自己只可能存在于社会和人的交际过程中。

用米德的话说,社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化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试和协作,这种调试和协作之所以看起来可能,全在于心智能力和自我能力,组织的维持和变动就是心灵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所以说人的心理过程与社会行为是统一的。

2、为什么米德把姿势对话和主观定义作为社会现象研究?米德把姿势分为“有意义上的姿势”和“无意义的姿势”。

“无意义的姿势”米德把它称为记号,“有意义的姿势”称为符号,认为记号是动物做出的一种身体姿势或是改变自己的身体姿势,符号是人在没行动之前已经在头脑中的观念的完成了全部的行动过程。

用记号符号来区分人和动物。

这种“有意义的姿势”在为人类带来自我意识之际,也为人类社团随带来了语言成分。

正是通过语言,作为人类才能充分掌握思想的智能。

通过和他人的姿势交流。

大至人类的文化发展,小至具体的个人生活圈子,都出现了语言。

正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的发展和使用,它首先用于相互交流,之后用于内心思考(思维),以致我们就成了现在这个独特物种。

人类动作的社会性和符号性最为重要。

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

网络符号互动与异地情侣的恋爱幸福感

网络符号互动与异地情侣的恋爱幸福感

研究论文44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引言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认为真正的人类交流方式是借助符号交流。

相关研究发现,媒介技术能够为分隔两地的家庭成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巩固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团结上作用明显。

而网络环境下的符号互动正是基于媒介技术的情感支持,能够赋予恋爱中的男女双方新的意义空间。

借此契机,本文对15对异地情侣进行深度访谈和在线观察,探究新媒体下的符号互动与异地恋群体的恋爱幸福感通过何种途径发生连接。

二、符号互动中的浪漫关系“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1]符号的象征意义源自个体间的互动行为,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异地恋年轻群体,其在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与活跃性。

由于长期强依托互联网特性下的符号互动行为而催生出具有独特、私密性质的各项所指,其能不断助力于创建并维持双方的浪漫关系。

(一)多元互动构筑“情感共同体”在媒介技术与文化逻辑的交织作用下,借助互联网诞生的一系列文字、图像、视频不仅仅作为简单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超级文化”,包含各种深远的松散意义与指涉意义。

而虚拟的“文化共同体”也在为以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方式,设计与管理新的冲突(相遇)和调和方式开启可能。

例如,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其代表的不仅是简单的符号意义,而是“一种新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亚文化,并试图以此建构一种‘情感共同体’”[2]。

换句话说,表情包已然顺利成为大多数异地恋情侣的“情感调剂”,“我收藏了好多表情包,来不及回他的时候就先发个表情‘敷衍’一下,等一下要不然他会说我不回他消息。

”(7号受访者)“有时候我们网络视频卡的话就会有丑照,他会保存我的照片做成表情包。

”(5号受访者)在表情包社交的过程中,其作为有趣又有意的符号元素,价值实为互动双方现实心理的话语投射。

一方制作与使用某些特定的符号是基于个体情感的表达,而另一方收藏与模仿相关符号的行为则构成了两者交往的共同情趣表达,表情包由此成为恋爱双方的私密情感载体。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1. 概述社会互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人们通过互动来交流、合作、竞争,从而构建起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

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符号的作用不可忽视。

符号互动论指出,符号在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本文将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2. 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符号互动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格芬(Erving Goffman)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使用符号(如语言、动作、姿态等)来表达和传达信息,从而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符号可以是言辞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它们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符号不仅是一种通讯手段,还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情感,间接地塑造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3. 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在社会互动中,符号发挥着多种作用。

符号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人们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符号来传递信息,从而实现交流和交流。

符号是一种表达观念和情感的方式。

人们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态度,从而影响他人的认知和情感。

符号还在社会互动中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礼节、礼仪、传统习俗等符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指导着社会互动的进行。

符号还是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的象征。

人们通过符号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裙体归属感。

4. 符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符号对社会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号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符号的引导和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举止和行为。

符号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人们对符号的解读和理解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符号也影响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不同的符号使用会导致不同的社会互动结果,符号的选择和应用对社会互动的发展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5. 结语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通过对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的本质,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互联网交流中看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交流中也带来了新的形式。

网络语言、符号、视频为我们在传统的沟通方式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了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互联网新形式下的符号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符号互动、计算机网络沟通、“姿势对话”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人们从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新感受,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沟通方式的巨大变革,信息资源的爆炸,地球村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了各种各样的“网络”,人际交往的网络、知识的网络、生活的网络、社会的网络等等各种无处不在的网,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这些网络的纽带和载体。

计算机网络沟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包括电子邮件、电视会议、电子公告栏、万维网等系统,早期将计算机或网络的传播视为人基于组织内沟通的辅助工具,一般是比较其传播行为的特性、差异及效果。

CMC 曾被定义为个人或团体通过一台或一台以上的计算机,被当作由信息传播网络进行语言交换为内容的传播媒体。

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因而构筑起网络,并基于传统的语言而发展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一、互联网语言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已使网络成为一种多媒体,就其特色而言,具备了易操作、容量大、互动性高等特质,可以让不同的参与者在不同的空间、时间下进行信息的传递,渐渐发展成生活的沟通方式,并形成一个互动的场所。

网络语言简单、形象、传播迅速,在互联网这个高速且快捷的互动场所里,为人们的网络语言交流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活力。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可以看出,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互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及欲望,语言不但是人类自主的,而且是有意识的行为,也是与文化有关的社会行为。

语言使用的同时,也是一个动态且具弹性的过程,人们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其语言的行为,因此,语言不仅是建立在情景之上的,同时也是一种情景的反应,也就是人们会依据所处的社会情景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语言编码工作,因而从语言呈现的形态,可以看出所处社会情景的图像。

所以,语言与社会情境两者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关系。

米德认为,人在从他人那里感知自己的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符号,语言使人获得自觉,并使人获得“镜中我”。

因此,互动过程所依赖的是对符号意义的共享。

由此拓展开来。

人类社会的交往,在本质上就是运用符号体系的活动。

米德证明说,语言这种最普遍的符号体系并非产生于行动,而是先于行动:“语言并不是简单地将早已存在的情景或对象符号化,它使情景和对象的存在或表现成为可能,是因为语言是情景或对象赖以被创造的机制的组成部分……对象依赖于意义,或是由那些意义构成的”。

而快速发展的网络语言为传统的语言符号添加了新的内容。

在网络的语言世界里,人们逐渐开始使用新的、非常富有网络特点的语言符号进行沟通和交流。

现在这些网络语言已经不仅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大量使用,也开始深入我们日常的对话当中。

“恐龙”这个词在互联网中是网友对于外貌不出众的女孩的称呼,相对应的男孩就叫“青蛙”,这一称呼现在已经广泛的使用在了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而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

二、互联网沟通符号的新鲜使用。

米德同时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它比其他传统的理论家更强调具体个人互动的意义。

他称互动为“姿势的对话”。

姿势是指包括语言在内的人们所作的各种活动或表情。

米德坚持认为,姿势的意义不依赖于个人的操作,姿势是“有意义的符号”,因为对于每一个既定的社会或群体的所有成员来说,姿势具有相同的意义。

也就是说,姿势会在个人那里分别以其相同的态度,在做这种姿势时引起其个人的反应。

米德区分出两种姿势,一种是有声的姿势,另一种其他的(无声的)姿势,他隐含的逻辑是,无声的姿势即无意义的、非表意的姿势。

而有声的姿势则必会成为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的)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他作出这样区分的目的基于他认为,正是有意义的符号使思维、反思智能及心灵和自我的突创成为可能,换言之,正因为只有人类才能使所有在姿势会话水平上进行的交往,进行到有意义符号的水平上,因而只有人类才有心智。

另一方面,心灵的自我突创在有意义符号的动作中,其实它是出现在意义的交往过程中个体动作的内化。

他有能力指导自己的反应,还能控制自己的反应。

米德同时也强调了动物在有声姿势中所表现的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本能反应。

互联网上的交流很多是基于无声的符号进行的。

文字形式的交流仍然是目前互联网中普遍且大量使用的符号。

文字这种无声符号从进入人类历史的那一天开始,就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人们使用文字记录历史,交流信息,传播知识,等等。

时至今日,互联网中的网络文字聚集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觑。

很多社会事件的被关注和被曝光都是从网友的发帖和“坂砖”中开始的,网络的力量正在从各个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

网络文字发展的同时,基于传播输入的工具是计算机键盘,大量的网络符号开始应运而生。

“MM”、“GG”是网友互相之间的嬉称,下线了就“88”,“:)”、“:P”、“^-^”都表示我很高兴呀,等等。

这些网络符号简便,很容易在键盘中输入,而且这种抽象性和立体性也符合网络交流时,人们虽然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却使交流显得生动,拉进了人们交流中的情感,同时很多时候也避免了歧义的产生。

例如当一人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与加上“:)”的符号,变成“你这样是不对的:)”的句子后,就可以让人明了说话者是基于善意,而不是一种指责,则后续行为也就会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处理。

人们在网络中通过符号的互动,将自己的活动与他人配合在一起,培养出某些共有意识,所以CMC 固然没有一般所习惯的沟通,但参与者仍通过对自己意图的不断解释与反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符号互动论者强调,人们互动是一连串不断地对话,包括人们对他人意图之观察、解释和反应,同时也学习对事物赋予意义,当大家都在学习以相同的方式解释符号,可以使得沟通更为顺畅,也就帮助彼此能有更好的互动,并有机会能发展出更进一步的关系。

三、网络视频的有声力量。

有声姿势不仅仅显示了人作为一种理性生物的、区别于动物的智慧力量,而且使得交流更为准确和富有意义。

人们总是以某种表情、姿态显示自己的意愿和观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现在新的视频形式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原本不能发生在封闭网络中的交流变成了可能。

过去网友交流都是使用语言和符号,随着视频功能的打开,人们可以通过视频看到自己交流的对象的容貌,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姿势。

可以说网络视频使我们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加使网络交流没有了距离。

但是,同时也发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有的人利用网络视频的便利进行非法的带有色情性质的交易。

应该说,从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开始,其随之带来的危害就一直存在。

随着“博客”时代的逐渐衰落,“播客”时代来临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博客”这种网络日志的形式,伴随着各路名人的蜂拥而上而使2006 年成了一个几乎人人“博客”的年份。

同年美国的一家名为”You Tube”的网站,把各种视频录像放在网上开始播放后,网络视频开始风靡全球,“播客”也应运而生。

随着声音和身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这些符号开始在互联网上成为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我们
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符号互动形式在互联网中的全部可能。

四、结语。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 Herbert Mead,1863 ~ 1931 年),从以实用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把社会现象的外在性统一于内在性,把社会生活的客观性统一于主观性,最终把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的心理过程。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gesture dialogue)”。

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符号,于是形成了可以在广泛交流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

无论从外在沟通行为还是从内在主观思维看,凭借姿势对话和语词传媒展开的符号世界都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价值选择和主观创造紧密联系的。

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替代,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方便,也带来了很多困扰。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为我们从人类文化活动、文化传统来创造性的理解世界方面,提供了关于互联网新型沟通方式的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 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年。

[3]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
以来的理论发展》,贾春增、董天民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年。

[4] 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