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为市民音乐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戏曲音乐的繁荣,使明清音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一)四大声腔的兴起宋元时期北方盛行的杂剧,其地位被南方的南戏所代替。
它吸取了北曲的音乐成分。
在音乐方面形成了南北合流的想象。
南曲结合地方方言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1.海盐腔海盐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1465年---1487年在当地盛行。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结构。
行当分为生、旦、净、末。
南戏中共有三种职能;(1)开场时介绍剧情梗概和剧本主题。
(2)滑稽调笑。
(3)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
2.余姚腔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要就行于民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主要就行于民间。
明末以后,余姚腔衰落。
3. 戈阳腔戈阳腔,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唱腔,逐渐演变成了戈阳腔。
它的唱腔结构,也属于曲牌联套体。
戈阳腔的流行,子元末明初至中叶,遍布于安徽、福建等地,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
4.昆山腔元末明初已经形成。
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南曲声腔。
其产生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期;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音乐家的改进产生了昆山腔。
2)发展期;在保持原来昆山腔风格的同时,改革。
建立了昆山体系,水磨调。
改革后的昆山腔,在音乐风格上,轻柔婉转。
在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
(二)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乱弹是指昆山腔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戏曲声腔。
当时的戏曲舞台,发生了花雅对峙的局面。
(三)乱弹声腔系统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发展,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
1 。
高腔系统由明代戈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一、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二、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风雅文化,那时的古诗以民歌和祭祀歌曲为基础,形式简单直接,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古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 唐宋时期的发展:唐代被誉为古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壮丽的形象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代动乱和社会冲突的关注。
宋代则强调写实与抒情相结合,发展了婉约诗派,以苏轼、杨万里等为代表。
2. 元明清时期的转变: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诗歌形式开始多样化,戏曲艺术也对古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特点,加上文人的新颖思想和对时代的关注,出现了王阳明等思想家的诗歌作品。
清代以词为主流,明清两代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特点。
3. 近现代的发展:自19世纪以来,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文艺运
动的影响,中国古诗开始融入了新的思潮和风格。
近现代的诗人,如鲁迅、徐志摩、胡适等,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到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开创了新的创作方向。
同时,近现代的古诗也开始使用白话文和现代诗形式,使中国古诗具有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的演变过程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简单直接的风雅诗到复杂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阶段。
1. 古代诗歌(先秦时期至唐代)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歌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民间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元词和诗(宋代至元代)宋代是中国词的黄金时期,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体。
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词人传统,但也有所创新,以杨万里、郑光祖等为代表的元代词人注重自然描写和社会批判。
3. 明清诗词(明代至清代)明代的诗歌注重文人雅致和宫廷风格,代表作家有文徵明、于谦等。
清代的诗歌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代表作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明清时期的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平,代表作家有杨慎、纳兰性德等。
4. 近代诗歌(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起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诗歌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倾向。
代表诗人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作品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当代诗歌(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诗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代表作家如毛泽东、艾青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诗歌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继续传承传统的作家,如北岛、余光中等,也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作家,如海子、杨炼等。
总体而言,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不断演变和创新。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的多元化创作,中国诗歌一直承载着诗人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简介综述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从古至今,中国古诗词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导致了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产生,它们揭示了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背景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多元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二、调研过程1.古代民间诗歌的形成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间诗歌形式为歌谣和祭祀歌,这些诗歌大多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
这些诗歌大多是关于生活和故事传说的,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情趣。
2.先秦时期的诗歌到了先秦时期,文人开始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诗经》和《楚辞》等诗集成为代表,其中《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代的文化和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3.唐诗的鼎盛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家们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这些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4.宋词的发展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词的发展时期,陆游、苏东坡、辛弃疾等人的词被视为中国词体的代表,宋词具有婉约清新、韵律优美等特点,深受后代词人和读者的喜爱。
5.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元代(公元1279-1368年)以“辛弃疾”等人的词为代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冰心、杨万里、陆游等人则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2年),纳兰性德、李清照、文征明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各时期的诗词1、先秦时期的古诗词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出现,但主要流行的是民间的歌谣和祭祀歌。
此时的诗歌大多没有文字记录,只能在后来的文献中找到。
中国最早的诗集是《诗经》,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被誉为“中国诗歌的圣经”。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诗歌就已经开始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诗歌。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开始,介绍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
一、先秦诗歌先秦时期,诗歌主要是用来歌颂神灵、赞美君王和纪念英雄的。
这些诗歌大多数是口头传承的,没有真正的文字记录。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文献,收录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诗歌。
二、汉代诗歌汉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武帝时期的“九辩”诗歌运动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九辩诗歌主张诗歌应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诗歌也开始有了文字记录,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司马相如、刘向等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追求艺术性和个性化,兴起了“琴赋”、“绝句”、“律诗”等不同的诗歌形式。
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文学作品,不仅在诗歌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被誉为“诗歌之盛世”。
唐代的诗人数量众多,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歌被后人称为“唐诗三百首”,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的诗歌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有五言、七言、律诗等多种形式。
五、宋代诗歌宋代诗歌的特点是注重叙事和抒情,同时也注重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技巧。
宋代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律诗和词等。
其中,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被后人称为“宋词三百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六、元代诗歌元代诗歌的发展主要是在较为困难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元代的诗人主要以南宋遗民为主,他们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元代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律诗等。
七、明清诗歌明清时期,诗歌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明代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律诗和词等,而清代的诗歌则主要是律诗和词。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1. 引言1.1 概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从1644年开始,持续了近300年,涵盖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加强,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清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发展时期之一,其作品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采取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
首先将介绍清代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演变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接着将讨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将探究清代诗词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名家及其代表作品欣赏来突出。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深入分析清代诗词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精彩之作。
通过对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思潮演变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清代诗词的发展脉络和创作动力。
此外,通过对清代诗词题材和风格特点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并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注意:由于输入限制,请确保以上内容不超过200个字)2. 清代诗词的背景2.1 社会政治环境清代,始于1644年明朝灭亡,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满洲人的清朝入主中原,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革。
满族统治者在执掌政权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满清在推行各项政策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士绅和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在社会结构方面,清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并将自己视为正统中国王朝的延续。
整个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贵族、士人、农民和手工业者。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中最有声望和权力的群体之一。
2.2 文化思潮演变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快速传入,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想上,中国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启蒙思潮的过渡阶段。
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的发展史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发展历程如下:1、历史演变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5、明代的“复古”与革新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
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
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
明朝词、曲成就不高。
6、清代的虚假“中兴”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
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清代词作较多,有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作品很多,号称中兴。
然缺少佳作,内容无聊,境界不高。
7、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
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
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
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
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清朝的诗词歌赋
清朝的诗词歌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学艺术创作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诗词歌赋,是清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清朝的诗词歌赋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清朝的诗歌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唐宋传统的文人诗歌,另一类是受到元明白话小说的影响,注重白话文的散曲。
在文人诗歌方面,清朝的诗歌延续了唐宋诗歌以来的传统,以咏物、咏景为主要内容,而“抒情”和“议论”则成为唐宋后期到明清时期的不同的诗歌类型。
清代诗人钟嵘称:“吾清人拟诗,绝非抒情,只是从物中发人之情,又可兼发物之情”(《诗人吟》)。
清代诗人把对自然物象的研究与对人性生命的反思相融合,区别于以往的诗歌风格,具有独特的“拟物诗”风格。
清朝文人诗歌的特点还表现在写景方面。
诗人们不仅注重对景象的深入研究和描绘,而且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临习。
例如,康熙时期,诗人岳珂常常出游各地,先亲临现场,再通观诗歌先贤的集大成之作,才发一人之笔。
他曾经写有“赏石帖树千题百事,尽出浅还深,遥入画图。
”清代文学家尤以吟咏名胜古迹、山水田园为精髓,因此,他们的诗歌往往流露出清朝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散曲一类的作品中,清朝的散曲出现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汉语散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且是以小令、笙箫曲调为主体的,这是清代散曲独有的一部分。
最初的“满洲曲子”曾经被视为清代散曲的典型代表之一,但在后来因为呈现出一种传统形式,而渐渐被时代淘汰。
清代散曲的特色在于其敏感、周密、机智、文艺的情感表达。
清代散曲的内容以描写月、歌颂景、爱情故事等为主,具有明显的文人情调。
经过历代文学家的努力,清代的散曲形成了很多典型的代表作品,如金圣叹的《牡丹亭》、李清照的《如梦令》、petrus的《长恨歌》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清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赞美与推崇,其美丽动人的词句也在后来吸引了大量爱好散曲的人士。
明清常用词的历时调换_以鼓词曲本_西纪行_为例[1][资料]
关于明清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更替过程,学界多利用《老乞大》四种版本,如夏凤梅[1]、汪维辉[2];学界还有利用《训世评话》文白对照资料,如陈莉[3]、张美兰[4-8];利用《红楼梦》不同版本,如刘宝霞[9];等等。
清蒙古车王府曲本《西游记》约100万字,是以成书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的小说《西游记》为底本改编而成的一部长篇鼓词(下文例句引文简称《车曲》)。
①据专家鉴定,车王府曲本多是清光绪至道光年间艺人演出的脚本②,反映了19世纪的语言特色。
从江淮官话为主的小说到北方话为主的鼓词,其中变化最多的是同义异文表达,正是词汇的历时替换。
因此,这两种语料值得重视。
从词汇使用情况看,鼓词《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的词汇替换有不同层次,如小说中曾用先秦两汉的常用文言古词“犬”“涕”“舟”“道”明清常用词的历时替换——以鼓词曲本《西游记》为例张美兰周滢照(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4)摘要:清代鼓词曲本《西游记》在明代小说《西游记》基础上加工改编,其中出现了大量同义异文表达,是我们研究明清汉语常用词的更替又一极具学术价值的资料。
本文选取两个材料中常用动词的兴替变化,阐述常用动词从明到清的演变线索。
在此基础上揭示清代鼓词曲本的口语特色。
关键词:《西游记》;鼓词;常用词;清代口语作者简介:张美兰(1963—),女,江苏南通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研究;周滢照(1980—),女,山西闻喜人,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汉语常用词词库与常用词历史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1&ZD125)子课题和北京市哲学社科项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北京口语研究”(项目编号:12WYB01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4)05-0159-07 收稿日期:2014-07-09①鼓词《西游记》在《清车王府藏曲本》第27册、28册,引文以27/28—页码标示,全文同。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从政治上说,封建统治已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封建礼教;从文化上看,清代文学承袭了明代文学的基本传统,但是在发展演变方面,却有自己的特点。
清代文学史上,虽然历时三百多年,但在文学发展上并无太大的高峰。
在这样一个时期,诗歌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清代诗、词、散文,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以及文学上的新发展。
清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词派继承:清代的诗歌深受前人的词派影响,诗歌形式的趋势是规范、完整、修饰、词派的人们重视金玉良言,把文学作为熏陶教化的工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的诗歌完全偏离了现实生活和现实情感。
二、文人诗派兴起:清代文人诗派兴起,多数以官员为主,以传统诗歌文化为基础,用现代思想观念来升华、修饰,作品形式从词派过渡到近全篇叙事,并加强描写,注重语言形式的完美。
三、长篇叙事诗歌的兴起:清代的长篇叙事诗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特别重要,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的诗才更早在《随园诗话》中被楼台先生列为秀出楼清话:自琼瑶玉佳音,优游日夜幻金乡。
乡曲南村,弄环新笏,梦醒碧油凉;绿野草堂,偃蹇玄琳,宴次鸣笳惊。
款明宾阁,梓泰烟霜,衣锦刻风名。
四、民间诗歌的发展:清代民间诗歌在道德教化、生活写实、社会关怀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民间诗歌有形式上的花样,如唢呐诗、击缶诗等,在内容方面也具有刻骨铭心的真情实感,如《孝子吴朝俊》、《霖雨踏青》等。
五、文学清新、明快、质朴。
清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便是以清新明快、质朴为主。
这也与清代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大关系。
早在康熙时代,诗人尚存弦在《优昙婆罗花》中已经表现出这一思想倾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总之,清代的诗歌文学,发展演变呈现出词派继承、文人诗派兴起、长篇叙事诗歌的兴起、民间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清新、明快、质朴等特点。
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
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1. 甲骨文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反映原始信仰与祭祀习俗。
2. 诗经时期:出现了《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内容丰富多样。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 先秦时期的诗歌继续发展,出现了楚辞、汉赋等新的文体。
2. 著名的诗人有司马相如、陈琳等,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1. 乐府民歌:出现了乐府民歌,由民间歌谣演变而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2. 典故与象征:此时的诗歌注重表达情感,运用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著名的代表作如《将进酒》等。
四、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1. 唐诗盛世: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2. 温庭筠的女词:李商隐和温庭筠等女词人的作品发展了中国古代词的艺术。
3. 宋词繁荣:宋代词以辞章为特点,突出意境,表达细腻感情,有陆游、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五、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1. 元代继承:元代的诗歌发展受到前代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元代戏剧的表现手法。
2. 明代诗词:明代的诗人主要追求含蓄之美,作品表达思想独立,有文徵明、杨慎等代表人物。
3. 清代诗词:清代的诗词以纳兰性德、杜甫为代表,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六、近现代(1912年至今)1. 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转折点,思想解放和语言创新是其主要特点,有郭沫若、艾青等代表人物。
2. 诗歌批评与创新:诗歌批评家杨宪益、雪莱乐府派、自由诗等派别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以上是中国诗词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唐宋元明清诗词的风格与演变
唐宋元明清诗词的风格与演变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洋溢着深沉的哲理和美感。
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诗词的风格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唐宋元明清诗词的风格与演变,展示诗词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一、唐诗的浑厚与风雅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代。
唐诗以其浑厚的情感和华丽的表达而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们以高远的境界和宏伟的构思创作了许多咏史抒怀的佳作,如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这些作品以雄浑的诗句和深远的思考,展示了唐代诗人们的文学才华和社会触觉。
二、宋词的婉约与深沉宋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
宋词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赞誉。
宋代词人们擅长写景抒情,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景,将情感融入其中。
欧阳修的《蝶恋花》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是宋代词的代表作品。
这些词作通常以字字珠玑,词意深远,令人陶醉其中。
三、元曲的戏剧性与传奇色彩元代,是中国戏曲和曲艺的鼎盛时期。
元曲以其戏剧性的表现和丰富的传奇色彩而独树一帜。
元曲是诗和曲艺的结合,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元代社会的百态人生。
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郑光祖的《汉宫秋》等作品,通过戏曲的形式,将历史故事和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四、明诗的清新与古朴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明诗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充满哲理的思考。
明代的诗人们以清新古朴的风格,创作了许多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
杨基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和文徵明的《题临安邸》都是明代诗词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明代诗人们的睿智和雅趣。
五、清词的豪放与热情清代,是词坛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词以其豪放的气魄和热情的表达而蜚声中外。
清代词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和个人感受的抒发,他们以狂放的姿态和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
袁枚的《世说新语·七孔韵》,可以说是典型的清代词作,它以其豪放的语言和激情的描写,让人为之倾倒。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与文化演变
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与文化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演变的重要阶段。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这段时期的文化演变。
一、政治方面的变化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多次变革。
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这对文化的繁荣有了积极的影响。
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并加强了对科举考试的管理,使得文人士子的地位得到提升,文化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元代实行蒙古贵族高层管理下的政治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明代实行洪武新政后,加强了对文人士子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清朝建立后,逐渐推行了满族的政治制度,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经济方面的演变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宋代实行了农田水利政策,加强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得到了发展,这对文化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的经济以商业为主,对文化的发展较为冷淡。
明代由于实行了海禁政策,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录音技术的发展。
清代的经济呈现出了源远流长的特点,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的变迁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迁。
唐代社会相对开放,文化交流广泛,促进了文化繁荣。
宋代社会出现了士人的崇尚,文人墨客崛起,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元代将蒙古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冲击。
明代实行了户口编制制度,对社会进行了管理,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维持,为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清代推行了满洲的社会制度,对汉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文化方面的演变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唐代出现了以文人士子为主导的文化,推动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文艺现象与流变
明清时期的文艺现象与流变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同时也经历了文艺现象的多次流变。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时期,明清文学、戏曲等文艺形态的发展历程异常丰富和多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文学发展与变革明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而元曲与唐诗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杜甫、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韩愈的《春宵一刻值千金》等。
明代早期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司马承祯、袁宏道等人。
后来明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尝试着发掘民间文学,从而打开了小说、词牌和剧本等作品的创作。
明代小说以《金瓶梅》和《水浒传》为代表,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点。
这些小说的主要特色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情世态、表达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叙事技巧。
清代文学的发展与明代也有很多的联系。
清代文学以小说为主,其中《红楼梦》是最为著名的一部,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红楼梦》不仅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百态,同时也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在本质。
同时,它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文学作品,它的结构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非常严谨复杂。
二、剧场和戏曲明清时期的剧场和戏曲也是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明代的京剧、河南梆子、山西秧歌、福建南音等剧种,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清代的著名戏曲——京剧、豫剧、越剧、崑曲、粤剧等。
其中京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中国本土有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
明清时期的戏曲是文化发展的缩影。
剧场和戏曲作为人们集体性休闲、文艺表演的载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流传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民间文化和文化转型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同样也十分重要。
其中的代表有贩夫走卒、说书、弦子、快板等。
这些形式的文化艺术与宫廷文化相对立,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民间文化在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说唱。
词的发展_精品文档
词的发展一、引言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就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词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都深刻影响了词的演变。
本文将详细剖析词的发展历程,探索其起源、兴盛、衰微、复兴及新发展的全过程。
二、词的起源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
它们以简练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叹。
汉代的乐府诗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为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五言、七言的定型,进一步推动了词的发展。
唐诗的繁荣为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为宋词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宋词的兴盛宋词是词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的词人如柳永、苏轼、辛弃疾等,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融入词中,使词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形式。
宋词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也为词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四、元明清时期的曲子词元曲作为曲艺的一种,以白话文为基础,融入了民间元素,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曲子词逐渐衰微,但仍有不少文人墨客致力于词的创作,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
五、现代白话文对传统词的影响20世纪初,随着白话文的兴起,传统诗词的地位受到挑战。
白话文运动提倡用口语表达思想,这对以文言文为基础的古典诗词产生了巨大冲击。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诗人坚持用传统形式写词,他们在坚守古典美学的同时,也在寻找与时代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六、当代网络环境下的新词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为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广阔空间,也为词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新兴的网络文化与传统的诗词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表情符号等元素的融入,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外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例如,"古风"音乐的流行就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中国诗词发展史及起源
中国诗词发展史及起源一、诗词的起源中国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是四言体,如《诗经》中的作品。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爱情、战争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源自民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诗词的发展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五言体诗歌逐渐兴起。
五言体诗歌的代表作品包括《乐府诗集》和《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乐府诗集》中的诗歌以民间歌谣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短暂、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感受。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高峰期。
唐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飘逸为主要特点,表达了对于自由、生命、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杜甫的诗歌则以沉郁顿挫、深刻感人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白居易的诗歌则以平易近人、贴近生活为主,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宋代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词作以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为主要特点,表达了对于爱情、人生、离别等主题的细腻感受。
苏轼的词作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著称,辛弃疾的词作则以雄浑豪放、慷慨激昂为主,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李清照的词作则以婉约柔美、细腻感人为主,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命运。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诗词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在这一时期,仍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和词人。
元代诗人杨维桢的诗歌以奇诡怪癖、富有想象力为主要特点,表达了对于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明代诗人高启的诗歌则以清新自然、平易近人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则以深情款款、细腻感人为主,表达了对于爱情、友情、离别等主题的独特感受。
诗歌演变历程顺序
从诗经到现代诗:中国诗歌的演变历程诗歌的演变历程顺序大致如下:
1.《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
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2.《楚辞》:这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风
格。
3.乐府诗:汉代设立了乐府机构,负责采集和整理民间音乐,其中也包括民
歌。
乐府诗成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魏晋南北朝民歌:在这个时期,民间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建
安七子等代表性诗人的推动下。
5.唐诗: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唐诗在形式、风格和技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6.宋词:宋朝时期,词成为了主流的诗歌形式,代表诗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词的特点是具有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7.元曲:元朝时期,戏曲成为了主流的文艺形式之一,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代表作品有《西厢记》、《窦娥冤》等。
8.明清诗歌:明清两代,诗歌并没有像前几个时期那样繁荣,但也有一些重
要的诗人和作品,如明代的李时中、清代的纳兰性德等。
9.现代诗、新诗:现代诗和新诗是近现代出现的诗歌形式,强调自由、创新
和个人情感表达,代表诗人有徐志摩、戴望舒、海子等。
以上是诗歌演变历程的大致顺序,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词的发展演变清代词的发展演变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词在清代出现了“中兴”。
清代词人之众,词作之多,超过以往各个朝代。
清词总集,据今人陈乃乾《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专集一百种;叶恭焯编选的《全清词钞》,入选词人三千一百九十六人,超过两宋词人两倍之上,仅顺治、康熙两朝就有词人二千多家,词作五万多首。
这些词在质量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清词在整个词史上成为光辉的总结。
一.清代前期的词清初词由明末清初的陈子龙揭开帷幕,其《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突破闺房儿女的纤弱靡曼。
“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
”接着是遗民词,以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对、吴伟业等人为代表。
他们的词或写怀念故明,或记抗清复国,或咏物言志,表示不仕两朝的气节,或以古喻今,寄托回天无力的悲愤,词坛风气进一步向现实迈进。
清代前期的词,流派纷呈,主要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号称清初三大家。
陈维崧是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之子,学有家传,才华富丽,兼工诗文,尤以骈文称一代名手。
中年以后开始填词,著《迦陵词》三十卷,所作一千八百多首,为历代词人之冠。
他的词作内容丰富,无所不能入词。
他尊词体,以词比肩“经”、“史”,屏弃“小道”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词作描写现实,大胆反映民间疾苦与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
把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写进词中,这是一个创举,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
陈维崧以感慨身世、怀古伤今的抒情之作最具特色,壮志难酬、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
陈维崧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尤其受到辛弃疾的影响最大,风格豪放,气魄极大。
他的词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
陈庭焯说他的词:“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和苏、辛、周、姜为一手。
”(《白雨斋词话》)但由于写得太多,难免有些应酬敷衍、粗制滥造之作。
当时在陈维崧周围还汇聚了一些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他们相互唱和,并编有词选,一时也颇有声势,形成为阳羡词派。
但他们对建立宗派并不积极,随着清朝统一全国并走向强盛,阳羡词派悲壮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故影响不大,很快趋于式微。
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朱彝尊认为明词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特地标榜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宗。
他认为词的最高标准是张炎在《词源》中所说的“清空”境界,他要求避滑避俗,用力淘洗,使词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意境。
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行他的主张。
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成风,遂有浙西词派之称。
朱彝尊本人的词作,有一部分是怀古、咏史之作,颇有苍凉之感。
他身逢易代,故国沧桑,提倡:“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织进时代的悲哀与亡国的感慨,将磊落不平之气和吊古伤今之情,化为歌儿檀板。
所以他的词作中时见愤激,哀怨沉郁。
但这类词缺乏激昂雄壮的情调,而且在朱彝尊的词中也不是主要的。
他推崇南宋亡国前后的一群词人,而他们的特点正是用精雅的语言形式构造清空虚渺的意境,作为逃脱现实的心灵寄托,这里有时代、处境和心理的相似之处。
朱彝尊词还有一部分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大都写得婉转细柔,时有哀艳之笔。
文字平易清新,可以领略到孤诣锤炼的功力。
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是纳兰性德。
从表面上看,纳兰性德是一介贵公子,官至一等侍卫,深受康熙宠信,他的生活经历也相当平静,除了前妻的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
但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他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也厌恶官场上、满州贵族甚至皇族之间的勾心斗角,产生了“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日夕读《左传》、《离骚》以自我排遣。
他的词绝少接触现实社会,大多抒写个人生活的各种闲愁和哀怨,如命运无常,人生如梦,相思之情,离别之恨,花月之感,悼亡之情等。
他既无意于音律,也不讲求形式和派别,他的词作,语言是白描的,风格是自然朴素的,内容是真切的,情绪是感伤凄婉的。
他的词风如李煜一样凄婉哀伤,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流淌。
王国维说他:“从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间词话》)况周颐甚至把他推为“国初第一词人”(《蕙风词话》),评价很高。
纳兰性德的词情致缠绵,婉丽凄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流传极广,曾出现“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情况。
只是情词低沉,过于感伤。
他的朋友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二.清代中期的词浙派词的势力从清初一直延伸到清中叶,厉鹗继朱彝尊成为其支柱。
厉鹗论词,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的境界,认为清婉深秀胜于慷慨豪放,以“远而文,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为“骋雅人之能事”(《群雅词集序》)。
他的词作以纪游、写景及咏物为多,擅长山光水色的描写,选取的意象大抵华丽而幽冷,多孤寂的情调。
音律和文辞都很工丽。
当时人对他的词评价很高:“樊榭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
如入空山,如闻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谿而出之者。
”(《清词综》)这正是他词的特点,也是他词的弱点。
包括朱彝尊、厉鹗在内的浙派词人,取材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境界也比较窳弱,他们又喜欢写咏物词以表现音律与辞藻之长,这些特点本身容易造成内容和风格的重复,在才力不足的词人手里,更容易走向枯寂、琐碎。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浙派词人如吴锡麒、郭麟等先后试图通过对浙派传统理论的变通以求挽救其衰落,但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嘉庆年间,张惠言以治经方式说词,别树一帜与浙派对立,它更难以与之抗衡了。
张惠言是一位经学家,并以词和散文著名,是当时“常州词派”和古文中“阳湖派”的首领。
他反对把词作为“小道”,力图提高词在诗坛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
他强调词必须以比兴寄托为主,反对琐屑饾饤之习;主张“意内言外”、“意在把先”。
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浙派的轻弱,提倡词要“深美闳约”(《词选序》)、厚重质实。
要求“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
”为了宣扬这些主张,张惠言还编辑《词选》,共选唐宋词人四十四位,共一百一十六首词。
而序文特加称许的,在唐为温庭筠,在宋为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
他最推崇温庭筠,原因是在他看来,温词中种种美人香草的辞面都只是比兴,内中隐有深微的大义。
他之所以选了苏、辛,主要是选其含蓄委婉之作。
这样,张惠言把词的正格规定为一种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俳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并讲究文辞之“深美闳约”(《词选序》)。
这种带有经学气息的词学理论,看起来似乎可以纠正浙派词的某些弊病,其实他所指引的路径更为狭窄,在感情的表现方面也更为收敛和隐晦。
而且,过分强调比兴寄托,对前人词的解释开穿凿附会之风。
张惠言作词态度严谨,他的词作只有四十六首,但文字简洁,少用华丽的辞藻和典故,抒情写物,细致生动。
如[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形象,寄寓词人怀才不遇、着伤飘零的感伤。
他的[风流子]《出关见桃花》、[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都写得委婉盘旋而又能微言寄讽,词旨在若隐若现之间。
常州词派由张惠言开山,其后真正进一步推衍常州派理论而有重大影响的,是稍后的周济。
周济论词,在张惠言词论的基础上,也有所修正。
首先,张惠言提出词与风、骚相近,具有同样的价值,这掀起了词史上所谓的“尊体运动”。
周济更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进一步强调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其次,周济也讲词的比兴寄托,但在阐明词“非寄托不入”之时,又认为词“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要求超然于事象之上,使“灵气往来”(《介存斋论词杂著》》)。
这样就避免了把词中的意象、文辞变得隐晦难懂;再次,周济以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为学词的楷模,主张“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
”在他的倡导下,学周邦彦、吴文英成为时尚。
这既纠正了浙派的浅滑甜熟,也使常州派真正地风靡开来,影响广泛而深远,笼盖了清后期的词坛。
三.清代后期的词清代后期的词人、词作数量之多,超过了清前期和中期。
至于流派,乃更为纷繁。
除了人多势重的常州派继续主盟词坛外,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仍有余响。
追随纳兰的词人,亦有相当大的声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后期的词人面临更加危险窘迫的国势,不少人通过词作来表现时代精神,或谴责清廷的丧权辱国,或轸念民生疾苦,或要求改革旧的社会制度,或倡言民族革命,从而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
这个时期,承接常州派余绪,而又不完全墨守常州派衣钵的著名词人有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等,他们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
王鹏运是常州派的后期领袖,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人都受过他的指教。
在理论上他提倡“重、拙、大”之说,力尊词体,崇尚格律,使常州派理论发扬光大。
王鹏运的词早年多写身世之感,戊戌变法前后,写了不少感慨国事、轸念民生之作,透露出伤感的情调。
风格苍凉悲壮,近似辛弃疾。
朱孝臧词风近似姜夔、吴文英,能破除浙西派、常州派的偏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早年所写之词,颇多感怀时事之作,如表达对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悼念,对庚子事变的愤慨,对光绪和珍妃不幸遭遇的同情等,苍劲沉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不过,朱孝臧的词作多闪烁其辞,不易理解,词语有时也伤于雕刻,不大自然。
郑文焯词最精音律,词风近姜夔、周邦彦,内容多表现作为一个遗老对于故国覆亡的痛切。
况周颐致力于词前后达五十年,曾阐释王鹏运“重、拙、大”之说为《蕙风词话》五卷。
论词在强调寄托的同时,还突出“性灵”,提出“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认为“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
这些见解,都有相当的深度。
他的词有不少感时伤世、悲愤沉郁的内容,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词作反映现实的苦难,风格沉郁顿挫。
晚清四大词人之外,这一时期文廷式的词作较多地反映了现实的内容,更富有时代感。
文廷式是一个支持光绪皇帝变革、反对中日和议而被革职的爱国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回国后抑郁以终。
他的词作学苏轼、辛弃疾,多激昂慷慨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