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集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一部由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所著的自传体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风雨,但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让我对人生和学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中国的战乱、革命和改革,也包括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思想家的成长历程。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不仅对自己的成长和奋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对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胡适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
他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始终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他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胡适先生的思想和人生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执着,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这段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挑战。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胡适四十自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胡适文集读后感1500字
胡适文集读后感1500字篇一:读《胡适文集》有感读《胡适文集》有感阅读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曾留意那些曾经扣在他头上的无数的光环。
借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
所以我想看看先驱是如何写文章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治学严谨是我对他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卖药游方二十年,人间浪说小神仙。
于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再上天。
”这是他四十七岁生日的自嘲。
胡适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的一生珍视思想甚于世俗声誉。
他的眼中,人要自由,要解放自己。
心中怎么想,手上的笔就怎么写,发自内心即可,并不需要把读者捧来捧去。
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我睁着双眼看不到意境,就像在聊天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感觉。
因为他并不刻意加工文字,虽无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落英缤纷的秋山,柳岸花堤,青山处处,绿水长流……”以上是我加工的,在胡适的文章下,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意境,但又确确实实是他所写。
毕竟现实在眼里,浪漫在心中。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要我说出对胡适先生的感觉,我想他应该是一名“文坛的守望者”吧。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胡适留学生活中的琐事。
看了才发现,别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有多么不同。
也许这就是牛人之所以为牛人。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
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
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
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
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
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
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
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
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经典演讲稿,主要探讨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容忍对于自由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容忍与自由》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
胡适先生用平实、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思想内涵。
同时,他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其次,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非常深刻。
胡适先生指出,容忍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这个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学会容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的社会。
此外,胡适先生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思想,不要轻易地去压制或攻击不同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产生攻击和谩骂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自由的实现,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让思想和观点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碰撞。
最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容忍并不是无条件的纵容和妥协,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总之,《容忍与自由》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思想的文章。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同时,它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
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
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个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胡适先生的政治路途。
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次次的演讲,在演讲的期间,胡适先生几乎跑遍了美国,将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传播。
经过各种学生组织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议流程,在今后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加以应用,自成一套民主系统。
胡适先生一生主张“新和平主义”,所谓的“新和平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不抵抗主义或者是反战主义。
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上。
日本在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胡适极力反对中国对日宣战。
当然中国对日宣战的确是拿鸡蛋碰石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无能领导之中,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胡适先生算对了一次。
在二战时期,胡适依然反对中国抗日,原因是中国的经历实力落后、武器硬件实力不够。
但是,八年抗战,中国战胜了日本,这次胡适先生算错了一次。
其实无论是算对算错,都没有必然联系,根源在于胡适先生顽固的思想,一生执着地追求着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这种主义就是反战,不抵抗。
所以胡适对于战争都是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印度的甘地“非暴力不抵抗”主义。
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局限性,尤其在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日不落的英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列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版图,与这些国家谈判等于慢性认输,他们会贪婪地无限之地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伸出罪恶的爪牙。
在二战时,中国对日宣战是必然,此时的中国是资本主义政党主导,与社会主义政党合作,领导思路先进,兵器设备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完全是现代化军备。
关键这一次是全民抗战,万众一心。
所以,笔者对于胡适先生一贯追求“新和平主义”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辨性。
为何安吉尔和杜威两人会提出这种主张,原因在于第一,他二人都是白种人。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
有的是重读,如《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学改良刍议》;有的则是看题目好玩,便看了,如《时光不值钱》;还有的是先看文中资料,有我熟悉的一些东西,再从头看起,如《〈水浒传〉考证》等等。
总之,是凭着情绪来的。
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
但凡讲一个什么事,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觉得没有一丝遗憾。
《我的母亲》说到上早学:“每一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明白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日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悲哀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这段话何等细致,完整,充实,没有漏下一点情节,有什么就说什么,是怎样样就怎样说,绝不随便加以添削。
好的文章就应如此,丰盈,自然,不雕饰,一字一句见出作者的性情。
第二个特点是说理透彻。
他说一件道理,透彻,丰满,你孤傲的灵魂,你顽固的脾性,一下子就臣服于他的理论之下了。
《容忍与自由》里这样讲:“我自我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
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
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能够感激的。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胡适的思想触动在读胡适文集的过程中,我深受胡适思想的触动。
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简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胡适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他的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启发,也加强了我对终身研究的重视。
其次,胡适提倡自由思考。
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传统和权威所束缚。
他认为,自由思考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开放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深认同,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坚持独立思考的信念。
此外,胡适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他的这一思想引起了我对社会公义的思考,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读后感通过阅读胡适文集,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他提倡知识和思考的自由,追求民主和平等,这些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研究与运用。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胡适提倡的自由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面对各种观点和声音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社会公义的关注也是胡适的重要思想之一。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积极参与到改变中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总之,读胡适文集是一次有益的体验。
通过阅读胡适的思想,我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我将继续学习和运用胡适的思想,以更好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读胡适文章有感
胡适的文集,这些年来颇出版了一些,花城出版社的这个版本不求全,但最有影响的文章基本在内,易得、易看,对非专业研究者,是不错的读品。
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与鲁迅堪称双峰并峙,那时的中国有太多需求,革命也许是必然选择,在今天,我们不应站在和平的背景下指责革命,当压力足够大时,革命也是天赋人权,但革命本身无法产生目的,必然会出现“革命后怎么办”的问题,而此时,胡适的价值便凸显出来。
革命是为了建设一个好社会,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平和、善意地去对话,是为了从阴暗的传统中挣脱出来,学会妥协,是为了超越历史宿命,建构美好制度。
这一切,不能靠反对,不能靠激情,更不能靠一个也不宽恕,它注定要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建设中去。
其实,鲁迅与胡适有很多相似处,比如对传统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反省,对自由的热爱,对伟大人格的敬仰。
然而,两人之间也有不同,胡适不相信“终极真理”,他留有余地,这就给人以误解:他是不彻底的革命者,他背叛了同道。
很多人会质疑:难道自由不是终极真理?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也可以讨价还价?这恰恰是鲁迅与胡适的分野,鲁迅热爱自由,但他不是自由主义者,而胡适也热爱自由,但他是自由主义者。
所谓自由主义,不是对自由的膜拜,而是尊重,它坚信要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去涵养自由,而不是把它神圣化,以它为理由去杀伐。
正如斯托夫人所说:“自由啊,多少罪恶借汝以行。
”没有制度保障的自由往往会堕落成邪恶的借口,会成为悲剧的源头。
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其信仰决定了他不会被所谓的“绝对真理”而诱惑,自由的天赋源于它不圆满、不必然,如果它圆满了,它就成了必然性的奴隶,那么,也就失去了自由。
同理,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绝对真理”,那么,人类认识将走向封闭和自我循环,其创造性将被彻底阉割。
这就是为什么,哈耶克要提出“致命的自负”,因为没有哪个时代会像过去的2个世纪那样,理性给我们以如此多的虚妄,让人类去坦然作恶。
对鲁迅的误读,正在悄然扭转,而对胡适的误读,却正在悄然勃兴。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读胡适先生文章
读胡适先生文章,颇有感慨。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他那种容忍的自由主义,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中国几千年来最缺乏就是包容和宽容,也缺乏容忍的海量。
以致皇权专制根深蒂固,内战不止,毁掉了多少历史遗产,让我们后人寻不到中国人的源头,不知道中国人来自哪里,怎么来到亚洲最东端这块肥沃的土地繁衍生息。
秦始皇和项羽放的火烧得惨。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
正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为何如我,也算接受过中国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了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后又读过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但,在处理事情时,却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1)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
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书。
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
2)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
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或留下来但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右派、牛棚这些事情,留存下来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发挥。
胡适先生的思想。
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
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
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
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
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今日重阳节!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
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
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
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
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二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想和做胡绳 读后感
想和做胡绳读后感介绍《想和做胡绳》是胡适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短篇散文和随笔。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课程中读到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胡适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人生、思考和写作有了不同的启发。
主题一:人生的意义胡适在《想和做胡绳》中反复讨论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追求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他通过写作、读书和思考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同时呼吁读者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要盲目追求权力和地位。
主题二:思考的重要性在胡适的散文中,思考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反对盲从和轻信,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并勇于质疑。
通过阅读胡适的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思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题三:写作的艺术作为一位作家和学者,胡适对于写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想和做胡绳》中,他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他认为写作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写作,人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阅读胡适的作品,我对写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鼓舞。
结论通过阅读《想和做胡绳》,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思想的独特魅力。
他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思考的重要性和写作的艺术。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写作,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不断成长和进步。
胡适文集读后感
胡适文集读后感胡适文集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胡适文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适文集读后感1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
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
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
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
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
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
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
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
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
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
毕业赠言胡适读后感
毕业赠言胡适读后感《毕业赠言》是胡适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作者以幽默而深刻的文笔,以思辨性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为青年学生送上一份宝贵的成长与启发的礼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本书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胡适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他指出,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一纸文凭。
这样的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单靠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应对各种挑战。
这需要我们抛开功利心态,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
胡适在书中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评和反思。
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强调了对自由思想的重要性,并提倡大胆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对于一个曾经身处传统教育环境的我来说,这些观点颇具共鸣。
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听话和守规矩的人,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我们需要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敢于质疑和思考,寻求真理和发展进步。
虽然书中的观点多为百年前的见解,但从中我也能感受到胡适的追求真理和探索人生的精神。
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经历,给予了我强烈的鼓舞和激励。
作为一位中国近代的杰出学者,胡适深刻理解了知识和智慧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和作品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
正是他们的探索与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适不仅仅是一个作家和学者,更是一位启示青年的导师和朋友。
阅读《毕业赠言》让我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方向。
胡适在书中不仅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实践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精选11篇)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精选11篇)《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精选11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篇1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
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
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
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
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
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
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
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
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
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公共说理读后感1000字
公共说理读后感1000字《公共说理》是一本由胡适先生所编著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观点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胡适在书中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非常敏锐。
他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指出了官僚主义、封建思想、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他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损害了人们的心灵和品德。
胡适的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的进步需要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做起,需要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去改变和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胡适在书中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文化和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是提高人们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胡适在书中对于自由和民主的呼吁让我深受触动。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对于民主的追求和呼吁,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社会理念和生活方式。
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和自由,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阅读《公共说理》,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需要不断地追求自由和民主。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才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公共说理》中汲取智慧,不断地完善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毕业赠言胡适读后感标准范文
2024年毕业赠言胡适读后感标准范文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胡适全集》以及一系列关于教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探索和建设都有独到的见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他的作品,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思考。
《胡适全集》是胡适的重要著作,也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著作分为十二册,收录了胡适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章,内容涵盖了他的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文化批评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胡适的思想和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解。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分析和批判是《胡适全集》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这种阻碍主要体现在对自由、民主和科学的限制上。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忽略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封闭和保守。
他批评了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的虚无主义和佛教的超脱世俗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些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
胡适对现代文化的探索和建设是《胡适全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主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经验和理念,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通过自主创新来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
他提出了科学家式的思维方式和学院式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鼓励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
他还倡导文学和文化的更新,推崇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呼吁人们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阅读《胡适全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胡适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建设的热情。
他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批判传统,积极探索现代文化的新路径。
他的思想不仅拓宽了中国人的思维视野,而且启发了许多年轻人的思考和行动。
他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胡适学术文集》读后感【高一作文】
《胡适学术文集》读后感【高一作文】
30年代时,当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向一位来自东方的学者请教《易经》时,后者却给这种热情泼了冷水。
这位学者就是当时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极力主张西学强国的胡适,在他看来,《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巫术总结而已。
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荣格的信念,因为在他看来,误解、敌视和纷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好是整合的开始。
这就是人类的使命——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身,身体与心灵,东方与西方——当一切深及到“人类”这一层面时,一切二元的对立都将被灵魂这一主题所无限包容。
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
最终,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读后感
〔胡适文集读后感〕
导语:胡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名有影响力的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胡适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胡适文集读后感【1】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
珍贵的爱!
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
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
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
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
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
她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
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
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
记得,一次爷爷做手术,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望他。
爷爷得的是一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眼病,这种眼病很可能会在年近花甲的时候双目失明。
在看望的同时,也陪同这爷爷去检查眼睛。
“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玻”母亲对医生说。
“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和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
”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
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
要是在平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
“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近视罢了!”
“那就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走出医院,母亲竟对我说:“从你刚出生起,我就开始担心你有和你爷爷一样的病,但是我一直都不敢带你去看,你知道吗,刚才妈妈就好像站在法庭上等待判刑一样,不过,幸好现在是无罪释放。
”
我惊奇极了,没有想到母亲竟如此为我担心。
接着母亲踮起脚尖抚摸我的脑袋,我都已经比他高了。
我拉过母亲的手,那双圆润有力的手,那双为我洗过无数尿布的手,那双为我做了很多可口饭菜的手,早已失去了光泽,布满沟沟壑壑的道道裂痕。
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我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传递给我,我的手是饱满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手。
看母亲的手,我知道我是她生命和希望的延续……
我缠绵的情思在这伟大的爱中不断的盘旋,这使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美好!
胡适文集读后感【2】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
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
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
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
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
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
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