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B可视化编程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初次接触VB程序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在组织教学时将一些内容分解为几个小内容分别组织教学。通过用户登录应用程序作为一个较为简单、更吸引学生的例子来开展教学,并把编程与控件二部分内容相互渗透,从需要出发进行讲解。本课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会建立、调试运行一个简单程序,锻炼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发奋学习的意志。
本课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是创设的一个较简单的程序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的“目标”,调动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学习,并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矫正,让学生先了解、再模仿、自学直至创新,以此带动教学全过程,进而完成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它与在中学开设程序设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致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信息技术(选修1)》。
Visual basic是整个高中选修课程之一,对学生来说也是较难的部分。本书开始以算法为例,多是学生熟悉的数学公式,把数学运算公式放到VB中编程运用,这对学生来说较容易掌握。本节内容为该书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可视化编程的方法等操作的讲解。本节课以大家熟悉的“用户登录”应用程序设计为例,把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用户登录应用程序设计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诠释,并通过VB本身的“所见即所得”的编程环境,让学生在模仿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亲身设计用户登录程序实践来加深本节知识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熟悉visual basic 6.0的环境界面,并熟悉程序基本语句、基本结构、代码编写的基本格式,对程序代码的编写有一定体验。但是VB程序设计大部分同学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平时也用不到,而且学生通常一听到编程序就特别畏惧,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太专业了。因此,让学生通过在VB的入门阶段,采用小步子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用VB编程序并不是很难,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讲、演、练”法。
4.教学手段
计算机教室、电子白板、电子教室软件、教学演示文稿课件(PPT),用户登录程序(EXE)和源代码。
5.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框架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建立工程→创建图形用户界面→设置对象属性→编写程序代码→调试运行程序→保存和编译应用程序)。
2)通过分析用户登录程序,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3)能够利用控件工具在窗体上创建标签、文本、框按钮等对象,并学会通过属性窗口修改对象的caption、text属性值等;
4)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加深对对象的属性、事件、方法的语法格式的记忆。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VB面向对象语言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将以VB编程的基本步骤为线索,通过对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之喜悦,通过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用户登录编程设计实例,体验VB语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VB编程的兴趣和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向往。
2.教学重点
1)用VB工具箱中的工具设计程序界面
2)懂得修改对象的属性
3)理解事件与编写的程序代码。
4)运行调试、保存编译程序。
3.教学难点
理解事件与编写的程序代码。
四、教学过程设计
展示:教师已经编写好的用户登录程序(Login.exe)。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记事本小程序展开,以手机为例使学生对对象、属性、方式、事件等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在进入到VB的世界,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上我最满意的地方是例子的选取,本节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记事本小程序,在展示完程序所具有的“神奇”后告诉学生我们也能自己自作一个文本编辑器,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来看,本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写完一个事件过程的代码后,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就开始思考写下个过程代码,尤其是更改文本框字体颜色这部分代码,动作快的学生主动尝试代码的编写,并在课堂上就要求老师快点讲,快点讲。本节课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另外一点就是对对象的caption属性和名称属性的讲解有了小小的尝试。由于它们默认的属性值是相同的,为了将它们加以区别,在以往上课时我总是对比着讲这两个属性,结果事与愿违,学生反而将这两个属性混淆起来了。而这次我做了小小的改进:在界面设计画命令按钮时,我第二个命令按钮用复制的方法,然后与第一个命令按钮比较,两个按钮上会显示一些提示性文字caption属性是一样的(command1),但属性窗口中它们的名称是不一样的,就像两个穿一样大小、一样颜色、一样款式的衣服双胞胎,但都有自己的名字,别人是通过他们名字来区别的,就象在程序中的对象是通过名称来区别,而不是通过caption属性(提示性文字)就象双胞始不是通过衣服来区别一样。通过这样对比的不仅将名称属性和caption属性的含义表述清楚了,而且很容易将两者区分出来了。
在本次课中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这节课上学生积极踊跃,而我却没有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来表现他们的表现欲望,没能给学生及时的鼓舞,不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从效果来看,我个人感觉这节课的课程设计很成功,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请老师们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