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白日依山尽》三首古诗,并理解诗意。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词句和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朗读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抒情主题和意境。

教学准备:1.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古诗内容。

2.课堂练习和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观察图片,讨论观察内容。

2.复习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 学习古诗(20分钟)1.朗读三首古诗,教师对重要的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2.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象。

3.学生自己朗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Step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抒情主题和意境。

2.学生回答问题,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

Step 4 拓展延伸(10分钟)1.老师给学生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料,例如相关诗歌和图片等。

2.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Step 5 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分发练习册,并抽取几道选择题进行解答。

2.学生互相检查答案,订正错误。

Step 6 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鼓励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3.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古诗、解释古诗意境以及讨论古诗的抒情主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诗歌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美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4.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 通过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2. 古诗《望洞庭》3.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2. 古诗插图3. 黑板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 理解:教师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5.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板书设计1. 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

2. 古诗的内容,重点词语的解释。

3. 古诗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景象。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搜集其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和感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6. 欣赏:欣赏与古诗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诗意: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友情、抒发思乡之情4. 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荷塘、菊花、篱落、梧叶、秋风等5. 情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解读诗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悯农》【课程目标】1.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2.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现象;3.学习文言实词和比喻的运用。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2.学习文言实词和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现象;2.理解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悯农》课文,黑板、彩笔。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先向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例如:今天早晨过早、放学后帮爷爷奶奶活动等等。

2. 学习课文印发课文《悯农》,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读和解读课文。

注重学习文言实词和比喻的作用。

3. 理解课文学生就文中的描述进行探究,了解文中所描述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4. 学习课文中的比喻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比喻,然后交流分享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课后作业】1.背诵《悯农》;2.思考为什么古诗中会用到比喻。

二、《小石潭记》【课程目标】1.了解唐代的文学风气;2.能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教学重点】1.了解唐代的文学风气;2.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教学难点】1.理解唐代文学风气的独特性;2.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石潭记》课文,黑板、彩笔。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先向学生介绍唐代的文学风气及其特点。

2. 学习课文印发课文《小石潭记》,老师和学生共同朗读和解读课文。

注重理解古人的诗意和含义。

3. 理解课文学生就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探究,品味文字中的诗意,理解他们表达的含义。

4. 体验古人的诗意通过阅读,让学生体验古人的诗意,尝试模仿唐代的古诗写作。

【课后作业】1.背诵《小石潭记》;2.尝试模仿唐代诗歌写作。

三、《江南》【课程目标】1.了解江南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2.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南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2.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江南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诗意表达;2.理解唐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案】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悯农》和《小螺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3)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三首古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1)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播放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相关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2.新课呈现(1)引导学生观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图片,并进行描述;(2)介绍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悯农》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2)学生自主朗读《悯农》,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正。

4.拓展延伸(1)播放与《小螺号》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联想;(2)讲解《小螺号》的背景和意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演《小螺号》的情景。

5.巩固提高(1)集体合唱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进行整体复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总结(1)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经。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古诗《咏鹅》、《晨曦》和《小松鼠》。

2.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及意义,理解古诗结构和语言特点。

3.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三首古诗的背诵和理解。

2.学生对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中的抒情描写的理解和表达。

2.学生对中文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先播放一段描写鹅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鹅进行简单的感性认识和表达。

2. 学习《咏鹅》(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咏鹅》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抒情描写。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咏鹅》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描述和描写,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3. 学习《晨曦》(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晨曦》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语言表达和词汇掌握。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晨曦》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感觉,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4. 学习《小松鼠》(25分钟)(1)朗读古诗教师先对古诗《小松鼠》进行朗读,让学生先听一遍后再跟读,重点讲解古诗中的动态描述和行文结构。

(2)背诵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背诵,并进行同步朗读。

(3)理解古诗教师分析古诗《小松鼠》的意义及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描写的形象和动态,并进行感性的表达。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针对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通过总结加强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朗读-背诵-理解”为主,辅以导入和总结环节。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三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

2.能够诵读古诗,朗读时体现出韵律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引导孩子们听《江南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清明》三首古诗的音频,并询问孩子们对于古诗的了解和理解认识。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说出关于古诗的初步认识,可以直接进入教学。

2. 感受古诗老师对于三首古诗进行分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孩子们对于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鼓励孩子们讲述他们读过古诗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生词和不熟悉的词汇,有助于孩子深入理解古诗。

3. 诵读及朗读练习老师指导孩子们掌握古诗的韵律及抑扬顿挫,并在朗读古诗时表现出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孩子们在小组内练习,每人轮流朗读。

4. 理解与分析古诗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分析古诗,帮助他们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 * 《江南好》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淡妆浓抹总相宜”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内涵是什么? * 《清明》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5. 词语解释和练习老师用例句的方式解释和学习古诗中的生词和词组。

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和掌握这些词语。

6. 写作扩展老师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要求他们根据古诗的情感和意境,写出自己的文章。

如仿写古诗、记叙中的一件小事等。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诗句的意思,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3. 教学难点:古诗中某些生词和诗句的理解,对古诗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山行》、《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词的读音和诗句的节奏。

(2)讲解生词和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3.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有关自然景色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中自然景色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

2. 写一篇关于古诗《山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能力。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

(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

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登鹳雀楼》1.目标学习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古诗《登鹳雀楼》的韵律、音韵和意义。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

3.教学过程•第一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教师朗读诗歌,鼓励学生跟读,并观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二步:解析古诗《登鹳雀楼》。

教师以课件形式呈现诗歌,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解译生僻词语。

•第三步: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并总结出有哪些。

•第四步:欣赏古诗《登鹳雀楼》。

将古诗《登鹳雀楼》制作成PPT,搭配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

•第五步:合作创作古诗《登鹳雀楼》。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登鹳雀楼》的诗句,并创作一个新的古诗。

二、《静夜思》1.目标学习古诗《静夜思》,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古诗《静夜思》的韵律、节奏和意义。

难点:理解古汉语,领会诗人的心情。

3.教学过程•第一步:朗读古诗《静夜思》。

教师朗读诗歌,慢慢地,有感情地,声音宜轻宜细,增加语言的音乐感。

•第二步:解析古诗《静夜思》。

教师以课件形式呈现诗歌,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归纳出古汉语的一些独特用法。

•第三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第四步:欣赏古诗《静夜思》。

将古诗《静夜思》制作成PPT,搭配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

•第五步:课后作业。

让学生背诵《静夜思》,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自己的小作文。

三、《江南》1.目标学习古诗《江南》,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2.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古诗《江南》的韵律、音韵和意义。

难点:领悟诗歌中的意境。

3.教学过程•第一步:朗读古诗《江南》。

教师朗读诗歌,鼓励学生跟读,并观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學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敎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學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學生练习书写,敎师巡视,个别指导。

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敎學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學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學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學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内容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菊花图橙黄橘绿图
备课素材
【敎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
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學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學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归家》唐·杜牧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其他资料】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课后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霜.叶( ) 犹.有( ) 傲.霜( )
擎.雨盖( ) 萧.萧( ) 篱.落( ) 挑.促织( )
二、比一比,组词语。

径( ) 寒( ) 赠( ) 盖( ) 残( )
经( ) 赛( ) 增( ) 糕( ) 戏(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傲霜: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
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

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xié shuānɡ yóu ào qínɡ xiāo lí tiāo
二、石径寒冷赠给盖住残疾
经过比赛增加年糕唱戏
三、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头铺的小路。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四、1.“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改作“青”或“苍”不好。

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4.改句不好。

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五、如秋风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洁清静、秋菊之傲霜怒放、秋叶之翩然从容等等皆可。

重在个性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