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造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
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_钱建平
文章编号:1008-0244(2002)04-0001-06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钱 建 平(桂林工学院资源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构造动力成矿作用是指在成矿过程中以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为主导的一种成矿作用。
本文阐述了与动力成矿作用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其差异,按成矿构造背景、构造成矿阶段、构造成矿方式提出了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三级划分方案:即一级划分为挤压型、拉张型和剪切型;二级划分为建造型和改造型;三级划分,在建造型中有动力分异作用,在改造型中分为动力粘流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分异作用和动力热液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机理、研究意义和注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动力成矿;构造成矿;构造地球化学;成矿作用;成矿理论中图分类号:P61;P54;P59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2-05-31;修回日期:2002-07-10第一作者简介:钱建平(1953)),男,教授,从事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教学与研究。
¹杨开庆.动力成岩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6,7号,1~12.1 关于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的概念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亦有称动力成矿作用或构造成矿作用。
为了与其它动力作用如岩浆动力成矿作用、沉积动力成矿作用、变质动力成矿作用等明确区别,最好称构造动力成矿作用。
在严格意义上,构造本身为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三维空间实体,或者说是构造动力作用的产物。
构造成矿作用实质是构造动力成矿作用。
何谓/构造动力成矿作用0?宫同伦[1]把构造动力成矿作用定义为/定向构造应力作用在含矿层或矿源层,而引起成矿物质以不同方式运动或迁移,并在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的过程。
0主要侧重于构造动力的改造成矿作用。
杨开庆¹将/由于构造动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矿物的物质调整产生的岩相和建造或重新调整产生的新的岩石和矿物相及建造的过程称之为动力成岩成矿0。
中国大陆中生代成矿体系
4. 有较多的与地幔沟通的新、老通道。 5. 东部及青藏高原在中地壳 ( 20 km 左右) 普遍存在 Vp
低速层。
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成矿具有四类成矿动力学机制:
1. 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俯冲及陆-陆碰撞成矿动力学机制; 2. 陆内古构造带重新活动和新构造活动成矿动力学机制; 3. 大陆岩石圈内地幔物质及热能上侵活动成矿动力学机
中新生代大陆内构造-成矿分为以下各类:
一. 东部大陆边缘受大洋板块俯冲而形成的构造成矿带有:
1.大陆边缘新生代弧-陆碰撞构造-成矿带 (台湾中央山脉、 海岸山脉成矿带);
2.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构造-成矿带 (黄海东海-南海盆地油、气、煤及海岸砂矿);
3.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的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 (东南沿海火山岩带 Cu、Pb、Zn、Au、 Ag、U 和非金属矿)。
• 我国中新生代大陆基本地质环境是:
全球构造简图
(示中国东部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任纪舜等, 1990)
1. 有较大洋地区为厚的地壳和岩石圈:
大洋 地 壳 厚 度 (km) 10 岩石圈底界 (km) 60
东部 30-35
70
中部 40-55 200
青藏高原 68 150
2. 有复杂的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由多时代的地质体缝合、 拼接、碰撞、叠覆所构成,表现出多层结构。
N
Cu Au、Ag
Au 大理 Au
Sb
பைடு நூலகம்
Pb、Au 楚雄
临沧
Au 墨江
0 80 160 km 个旧
思茅
陆 内 变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铅锌矿的矿床成因类型与地球动力学作用机制
铅锌矿的矿床成因类型与地球动力学作用机制铅锌矿是地球上重要的金属资源之一,其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探讨铅锌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与地球动力学作用的机制。
矿床成因类型铅锌矿的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分为三种:沉积型、热液型和火山成因型。
沉积型矿床沉积型矿床是由地球表层水体中的矿物质在沉积过程中逐渐富集形成的。
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呈现出层状、结核状或透镜状的形态,且其规模较大,资源量丰富。
在地质历史上,沉积型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古海洋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热液型矿床热液型矿床是由地下热液活动中矿物质的迁移和沉淀形成的。
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具有细粒结构,且常伴生有铜、银等金属。
热液型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深部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其资源量也较为丰富。
火山成因型矿床火山成因型矿床是由火山活动中矿物质的富集形成的。
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呈现出脉状、网脉状或浸染状的形态,且其规模较小,资源量相对较少。
火山成因型矿床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作用机制地球动力学作用是影响铅锌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动力学作用的核心内容。
地球表层被分为多个大的和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驱动力作用下不断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表层的地质现象,包括铅锌矿的形成。
例如,板块之间的俯冲带活动可以促使地壳深部的矿物质上升到地表,形成铅锌矿床。
地质构造活动地质构造活动包括地震、断裂、褶皱等现象,也是地球动力学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构造活动可以改变地壳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铅锌矿的形成。
例如,断裂活动可以使得地壳深部的矿物质上升到地表,有利于铅锌矿的形成。
地壳岩浆活动地壳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一种重要地质作用,包括岩浆的上升、喷发和侵入等过程。
岩浆活动中携带了丰富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地壳内迁移和富集,最终形成铅锌矿床。
铅锌矿的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与地球动力学作用的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种地质作用和过程。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延边海沟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成矿动力学机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 :P 1 6I 文 献 标 识 码 :A
S u y o r - o r lt c o c s y e a d m i e a i a i n d n m i s t d n o e c nt o e t ni t l n n r lz to y a c
me h n s o i o o d d p sti n i n o i n c a im fHa g u g l e o i n Ya b a fJ l i
FE NG ig ,LU ns e g M n Ja —h n i
』、C,e eo ’ pid Tek oo y.Jln Un vli h n cln1 0 2  ̄ l JAp le c n l, lg  ̄ ii ies 3,C a g ] 3 0 2,C ia; t u hn
延边海沟金矿控矿构 造类型及成矿动 力学机制探讨
冯明 , 吕建 生
I 吉 林 大 学 应 用 技 术 学 院 ,长春 1 0 2 ;2 3 0 2 .吉林 大 学 古 生 物 学 与地 层 学 研 究 中心 ,长 春 1 0 2 306
摘要 :海 沟 金 矿 为 大型 贫硫 化 物 的石 英 脉 型 金 矿 床 受 NE NNE 向 构 造 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 。 该金 矿 有 3种 类 型控 矿 — 构 造 :① NNE 向脆 一 性 剪 切 带构 造 控 矿 ,主 要 _ {4 韧 } 主; 3号 矿 脉 ,矿 脉 发 育 在 中元 古 界 色洛 河 群 变质
动 导 致 色洛 河 群 变质 岩 系 中金 的 活 化 ,富金 的 岩 浆 热 液 沿 壳 断 裂 上 侵 。在 15Ma 右 , 由 于地 壳 的 4 左 拆 沉 作 用 ,造 成 岩 石 圈减 薄 ,形 成 区域 性伸 展 动 力 学 背景 ,合 成 矿 流 体 向 N — N E 向 次 级 断 裂 系统 E N 扩 溶 带 迁 移 ,在 一 定 的 物 理 化 学 条件 下 使金 沉 淀 .形 成 了海 沟金 矿 。
粤西阳春盆地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动力学背景
粤西阳春盆地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动力学背景粤西阳春盆地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多金属矿床群,它包含了丰富的金、铜、银和铅锌等矿物资源。
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岩浆、热液、流体等。
本文将介绍粤西阳春盆地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系列及其动力学背景。
矿床成矿系列粤西阳春盆地的多金属矿床主要表现为矽卡岩型铜矿、石英脉型金矿、多金属矿集区和锰矿床。
其中,矽卡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禺城-石角地区,石英脉型金矿则主要分布在武源山-南塘、东源-新圩和邵武地区。
多金属矿集区主要分布在禺城-岭根和邵武-化龙,锰矿主要分布在岩口-鸡冠山和南塘地区。
研究表明,粤西阳春盆地的矿床成矿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中、晚。
早期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中期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液活动,晚期成矿作用则表现为再成岩作用。
早期成矿作用早期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到始新世早期,其特点是强烈的岩浆活动。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岩石的熔融和地幔上涌物的混合。
岩浆穿过上覆沉积物时,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反应,包括石榴子石的生成、角闪石的破坏、蚀变矿物的析出等。
这些化学物质会被随后的热液活动带到矿床形成区域,并参与到热液矿化作用中。
中期成矿作用中期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其特点是强烈的热液活动。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热液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流体,在矿床形成期间向上涌动,并通过断层、裂缝等通道进入到岩石中。
热液在岩石中运移的过程中,会与原岩石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硫化物和氧化物,如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方银矿等。
这些矿物会沉淀在断层、裂缝等空间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矿床。
晚期成矿作用晚期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晚期到第四纪早期,其特点是强烈的再成岩作用。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再成岩作用主要由地震活动和地表水在岩石中的运动导致的,会引起岩石的变形和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会重新改变矿石的结构、成分和保存状态,形成一些新类型的矿床,如云母石英脉型金矿、硅卡岩型铜矿等。
构造地质学与成矿作用机制的关联研究
构造地质学与成矿作用机制的关联研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成因和演化规律的科学,成矿作用则是指地球内部矿物质与外界环境作用,形成矿产资源的自然过程。
构造地质学与成矿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对于揭示地球内部运动与物质循环规律,促进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地质构造背景中国地处欧亚板块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从造山运动到洋中脊扩张,从持续沉积到大陆碰撞,我国地质历史悠久,构造变化频繁。
各种构造活动塑造了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深入探讨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机制的关联,有助于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二、地质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地质构造对成矿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构造活动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促进矿物质的迁移和沉淀。
地质构造还对热液活动和岩浆活动的形成、迁移产生影响。
通过对地球构造与成矿作用机制的关联研究,可以揭示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机制,为勘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质构造演化与矿产资源形成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的构造环境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具有不同影响。
例如,在造山带环境下,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岩石变形会促进矿物质的形成与聚集;在盆地环境下,沉积岩的压实作用、流体运移等过程也会催化矿床的形成。
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二者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规律。
四、构造地质学技术在成矿研究中的应用构造地质学技术在成矿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构造地质调查,可以揭示矿床与构造之间的联系,明确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时代。
结合构造解析技术,可以分析矿床的形成演化历史,为找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
构造地质学技术为成矿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了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
五、结语构造地质学与成矿作用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地球构造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形成,地质构造对成矿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机制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规律,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成矿模式与成矿机制分析
矿床成矿模式与成矿机制分析矿床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含有矿物资源的地质实体,其形成过程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研究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成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的成矿模式是指一类或几类具有相似地质特征、形成规律相近的矿床的总称。
研究成矿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大范围内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
不同的矿床成矿模式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包括岩浆型矿床、热液型矿床、沉积型矿床等。
岩浆型矿床是由于岩浆侵入地壳或火山喷发活动而形成的,如铜矿、铁矿等;热液型矿床主要由于流体在地壳中运移沉淀而形成,如金矿、银矿等;沉积型矿床是在地壳表层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如锰矿、磷矿等。
不同的成矿模式对应不同的矿床类型,因此研究不同类型的成矿模式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矿床的成矿机制是指矿床形成的地质、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成矿机制可以揭示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包括物质来源、运移过程、沉积过程等。
成矿机制的研究需要对矿体的地质构造、岩石组成、矿物组成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到成矿物质的来源和富集机制。
例如,金矿的形成主要受到地下水中的金属元素的迁移和沉淀而成,需要优良的地质构造和适宜的地下水条件。
铜矿的形成则与岩浆活动和后期热液流体运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成矿机制,我们可以预测潜在矿床的存在,并且根据成矿机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
矿床的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地球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等多种手段开展。
野外调查是研究矿床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初步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和规律。
室内实验是通过模拟地质条件,对矿物、岩石进行实验研究,从而揭示成矿过程和机制。
地球化学分析是通过对矿石、岩石和水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其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从而确定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沉积机制。
物理性质测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矿石、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磁性、电性、热性等,从而了解矿床的地质特性和形成过程。
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流体性质
04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成矿规律是预测矿床分布和规模的重要依据
成矿规律研究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效率
成矿规律包括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流体性质、成矿作用过程等
成矿预测方法
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分析,预测矿床的分布和规模
地球物理方法:利用地震、重力、磁力等数据,预测矿床的位置和深度
流体物理性质
密度:流体的密度是成矿流体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流体的流动和扩散。
粘度:流体的粘度是流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它决定了流体的流动阻力和扩散能力。
温度:流体的温度是影响流体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流体的密度、粘度和扩散能力。
压力:流体的压力是影响流体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流体的密度、粘度和扩散能力。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分析岩石、土壤、水等样品中的元素和同位素,预测矿床的类型和规模
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预测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图像,预测矿床的分布和规模
人工智能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预测矿床的类型和规模。
成矿潜力评价
成矿规律:矿床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
添加标题
勘查技术:遥感、GIS、大数据等现代技术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地壳运动:地壳的构造运动是形成矿床的重要因素
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矿床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
岩浆活动可以提供热源和物质来源,促进矿床的形成
岩浆活动可以改变岩石的性质和结构,为矿床的形成创造条件
岩浆活动可以引起地壳的变形和断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空间
岩浆活动可以引起地下水的运动和变化,为矿床的形成提供流体条件
构造地球化学的概念、原理、研究现状、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陈国达 、黄瑞华 ( 1 9 8 4 )认为 :所 谓 构造 地球 化学 ,是从事研究各 种地质 构造作 用与地壳 中化学元 素的分配和迁 移 、分散和富集等关系的一 门边缘科学 , 介 于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化学之 间。其主 要 任务是研究地质构造作用 与地球 化学 过 程之间 ,也就是运动和物 质之间 ,在 时间 、空间和成 因上 的关 系 ,把形 成与 形变 、建造 和改造统一起来 ,加以研 究。 在 这里 ,地质构造指大地构造运 动 、地
杨开庆 ( 1 9 8 7 )认为 :构造地球化 学应当研究地壳物质 在构 造运动调整作
物组合 的建造或岩 相。这是 一个由于构
造动力作用 引起 的岩石 、矿 物物 质调整 或重新调 整并产生 新的矿物或岩相的动
力成 岩成 矿 过 程 。 物质 调 整 在 应 力 梯 度
一
定 时 ,主要取决 于物理 和化学 性质 ,
应 力 梯 度 与物 质 的 质 和量 的 递 变 性 的 对 应 关 系 。构 造 作 用 不 仅 控 制 物 质 分 布 ,
章崇真 ( 1 9 7 9 )认为 :构造地球化 学是构造地质 和地球 化学之间的边缘学 科 ,是 以构造 地质 为基础 ,运 用地球化
学 原 理 和 方法 来研 究具 有 不 同 地 质 构 造
渗滤作用是指溶液沿岩石孔隙均匀
流动而 发生 的物质 和能 量的传输 作用 。
特 点 是 溶 剂 和 溶 质 同 时 运 动 ,流 动 的 驱 动 力 由压 力 梯 度 引 起 ,即 受 区 域 上 的 地
间的 边 缘 学科 。
壳 运动类型 、构造单元 、构造 区 、构造 索 、壳 体 、褶皱 、断 裂 、裂 隙 ( 节理 、
冀北中生代内生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浅析
冀北中生代内生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浅析冀北地区是国内有色金属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金、銅、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在冀北中生代内生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方面,有许多研究成果。
冀北地区的中生代有色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其东北部和南部。
这些矿床多为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成矿过程经历了岩体衰减、旋回贯通、聚集扩散、深源流体驱动等多个阶段。
由于冀北地区矿床发育时间较长、矿化作用过程复杂,各个矿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同的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
在铜矿床方面,主要矿种为黄铜矿、黄铜矿-辉铜矿、闪速毒铜矿等。
这些矿床在岩浆期基础上形成,主要与地壳深部的大规模流体迁移和各种成矿元素的输入有关。
在铅锌矿床方面,主要矿种为闪锌矿-闪锰矿矿床、低温热液型锌矿。
这些矿床主要与深源流体的驱动、热液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地质变形等因素有关。
在成矿动力学方面,冀北地区的有色金属矿床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和能量演化过程。
它们与构造演化和各种物质流动的耦合关系密切,同时又受到友好关系、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控制。
总体而言,冀北地区的中生代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这需要科学家们加强对岩石成分、地质构造、深部岩石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矿床的形成背景、成矿机理和成矿规律,为更好地开发冀北有色金属资源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对冀北中生代内生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进行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数据和分析:1. 矿床分布:冀北地区的中生代有色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南部,约占冀北地区矿床总数的60%。
这表明冀北地区在古生代至中生代形成的构造变形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时期较为活跃。
2. 矿床类型:冀北地区主要的中生代内生有色金属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床,其中铜矿床占全部有色金属矿床的65%。
成矿动力学
成矿动力学
成矿动力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运移、变质、熔融和流体循环等各种作用与过程,以及这些作用和过程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和贡献。
在成矿作用中,成矿动力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成果对于找矿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矿动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岩浆起源、演化与流体活动:研究岩浆的形成条件、成因、成分、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流体作用,对于了解大型岩浆型矿床的成因和寻找斑岩铜矿等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热液作用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热液成矿作用的起源、成因、特征、流体包裹体等,为金属矿床的勘探和分布以及矿物资源的评估提供依据。
3. 岩石变质与变形:研究岩石变质机制、变质带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变质带中的壳源金属矿床提供理论基础。
4. 碳酸盐岩成矿作用:研究碳酸盐岩的成因、氧同位素组成和与热液作用之间的关系,为寻找大规模的铅锌银矿床和金属碳酸盐矿床提供理论基础。
5.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金属探测方法:研究与开发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金属探测方法,为快速寻找金属矿床提供技术手段。
总之,成矿动力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涉及地球的多个方面,为研究和开发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等各类矿产资源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的理论格架与方法体系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的理论格架与方法体系的报告,
800字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的理论格架
与方法体系。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即简称CFM)指的是由
构造、流体和成矿作用所组成的系统。
该系统内部包括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复杂系统,具有显著的时空耦合性和系统动力学特征。
针对CFM,通常采用经典岩石动力学框架,从构造、地质塑性、流体流动和热液化学耦合模型等方面讨论它的形成机制。
为了深入了解CFM,应该从不同尺度和视角把握它的系统动
力学特征。
从宏观尺度上来看,可以进行大地构造系统演化分析,从而推导出岩溶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从微观尺度上看,主要是进行流体-成矿耦合系统的数值分析,特别是建立模拟CFM的过程模型,如岩石物理模拟。
另外,CFM的动力学还可以从低维模式的角度来描述,例如
构建成矿系统的经典有限元模型。
据此,可以采用相关研究方法对CFM动力学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如采用拟统计力学方法
研究成矿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采用粒子模拟法和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流体流动和成矿作用等。
总之,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的理论格架与方法体系
十分复杂,但这种复杂性并不妨碍人们建立起一套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理论框架。
未来,可以从不同尺度、不同视角深入研究CFM系统,从而探索CFM动力学行为,为采矿工程提供
新的理论支撑。
矿产资源形成与成矿机制研究
矿产资源形成与成矿机制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成矿机制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矿产资源是地球表层和地壳中富集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矿石、地质矿体和其他矿化产物的总称。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成矿机制的研究对于寻找新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原始沉积和再生沉积。
原始沉积是指矿石、地质矿体和其他矿化产物在其形成时就积聚在地壳中的过程,包括火成岩型、沉积型和变质岩型矿床等。
而再生沉积则是指矿石、地质矿体和其他矿化产物在其原先存在的位置上再次沉积的过程,主要包括淋滤沉积、渐进沉积和静态沉积等。
成矿机制是矿产资源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球动力学过程。
它包括多种控制因素,如岩石圈构造、地幔过程、岩石圈热流、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等。
其中,岩石圈构造是成矿机制中最基本的控制因素之一。
地壳中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以及褶皱和断裂等构造变形作用,都会导致地壳中的矿质物质的运动和重新分布,从而促进矿产资源的形成。
此外,地幔过程也对成矿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地幔物质的上升运动和分离作用,使得物质能够从地幔被输送到地壳。
在成矿机制研究中,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球物理场包括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和地震波等,可以为成矿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物理场参数。
地球化学则通过对矿石中的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揭示了地壳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过程。
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可以识别矿化体、矿产资源和找矿远景。
除了控制因素的研究外,还需要对成矿机制中的物理、化学和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在物理过程中,热、流体和固态物质在地壳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热的分布和传递直接影响了成矿流体的运移和矿化作用的进行。
成矿流体中的稀释和脱水作用,以及流体中矿物形态和挥发分子的扩散作用,都是物理过程中需要详细研究的内容。
此外,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应力场、岩石变形以及岩浆活动也会直接影响矿物质的运移和重新分布。
总的来说,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成矿机制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而且对于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地球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桂东_粤西地区中生代成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 G 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 outh China 第2期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成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3蔡明海 彭松柏 孟祥金 刘国庆(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443003)摘 要 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征、花岗岩岩石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岩石圈经历了碰撞挤压(224~265Ma)、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换(154~163Ma)及强烈拉张伸展(80~120Ma)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
成矿作用集中发生在中侏罗世及白垩纪,分别受控于燕山早期岩石圈的构造转换及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
岩石圈的构造转换与其自身热流值的增高有关,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是区内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一级控制因素,矿床定位分布则受控于局部动力系统转换,它们是不同动力系统之间相互转换过程中的产物。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动力系统转换 桂东-粤西地区桂东-粤西地区是华南的一个重要成矿区,并以特大型的云浮硫铁矿闻明于世。
近年来,银岩锡矿、河台金矿、庞西垌银金矿、长坑金矿、富湾银矿、迭平银矿等大、中型矿床的相继发现进一步展示了区内巨大的找矿潜力。
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显著,80%以上的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因而深化研究区内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探讨其成矿动力学机制,对客观地认识区内成矿规律进而指导资源潜力评价、找矿预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1 成矿地质背景111 概述桂东-粤西地区指位于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及其邻近地区,包括富贺钟上古生代凹陷、大瑶山隆起、钦防海西凹陷、云开隆起和粤中三水中新生代盆地等5个构造单元,就大地构造位置而言,其处于湘桂地块与华夏地块的交接地带,EW向褶皱构造是区内的基底构造,而在地球物理场、遥感影象图以及花岗岩体展布特征上均有明显反映的北部湾-杭州湾N E向巨型构造带(本区为博白-岑溪断裂带)则是区域尺度上的控岩、控矿构造。
区内经历了前晋宁期的陆核和古陆壳生长、晋宁期的张裂拉伸、加里东期水平韧性剪切及褶皱隆起、海西-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和逆冲推覆以及燕山-喜马拉雅期的陆内伸展五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1],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沉积、岩浆和成矿类型。
论构造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在金矿找矿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论构造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在金矿找矿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黄金储备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标志,因此当前各国仍然把黄金生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金矿床的勘查找矿以及对金矿床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的研究反而愈来愈受到重视。
本文重点总结了当今的主要理论观点,指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与研究重点,并对金矿找矿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金矿找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构造成矿理论;研究进展;金矿找矿;应用0 引言相关研究表明,多数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一定的构造因素有关。
陈国达早在50年代末就把构造活动与成矿物质的运动结合在一起进行成矿学的研究,在提出地壳演化第三基奉构造单元——地洼区(构造活化区)的基础上,对不同大地构造阶段的成矿专属性进行研究,提出“多因复成矿床”的成矿理论,在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利找矿中取得较好的成果。
构造成矿与成矿构造是两个既有联系义有区别的概念。
成矿构造指的是与矿床形成及改造有关的构造,包括断裂、褶皱等,为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研究范畴,经常被应用在矿床学的研究中。
构造成矿理论的研究有别于传统矿床学研究,它是以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及其它地质学科为基础,将构造活动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融合为个统的热动力构造一物理化学系统的综合研究,重点强调了构造(包括大、中、小构造)不仅仅是作为控制因素,而重要的是在成矿作用的主导地位,更多地强调地壳构造活动、构造演化与成矿元素物质运动的统一和因果关系。
故构造成矿研究更能体现矿床形成的实际过程,是对成矿理论的补充,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指导意义。
1 金矿床的主要分类分析矿床分类是在矿业生产活动由个体手工业式向工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逐步提出的。
原苏联对金矿床类型的划分强调以矿床成因作为主要标志,再辅以矿石中矿物共生组合,并认为岩金矿中金的富集主要在热液阶段,因而分为:高温热液金——毒砂矿矿床、中温熟液金——多金属矿矿床、低温热液金——银矿矿床、砂金、含金古砾岩金矿床。
湖南包金山金矿成矿构造形成机制及控矿作用分析
湖南包金山金矿成矿构造形成机制及控矿作用分析摘要:包金山金矿位于湘中紫云山岩体的北侧。
印支期运动形成了本区的近东西向构造带,控制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成矿构造的浅部以脆性变形为主,构造带内存在北西西向的张性断裂和北东东向的剪性断裂两组断裂,矿体主要赋存于前者;成矿构造的深部以塑性变形为主,北西西向的张性断裂和北东东向的剪性断裂两组断裂均赋矿。
通过分析认为,本区成矿构造演化至少经历了印支期的造山挤压和后碰撞伸展两个阶段。
成矿构造为后碰撞伸展运动背景下形成的张剪断裂组合,构造机制与剪切作用关系密切。
关键词:包金山金矿;成矿构造;应力分析;成矿预测;湖南1 引言包金山金矿位于湘中白马山-龙山-紫云山成矿带的东段,紫云山岩体的北侧。
前人对白马山-龙山-紫云山成矿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马山-龙山地区,先后发现了古台山石英脉型金矿床(戴长华,2000),龙山破碎蚀变岩型金锑矿床(陈泽吕,2000),高家坳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陈贻旺,2002;李福顺等,2002),大新破碎蚀变岩夹石英脉型金矿床(龚贵伦等,2007),并对该成矿带的控矿规律及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康如华,2002,李己华等,2004)。
而在紫云山地区投入的地质工作相对不足,主要是对包金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总结,认为该矿床受断裂和地层的联合控制,以石英脉型为主,其成因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孙海清和贺业军,1993;戚学祥,1998;王滨清,2005;周兴良等,2008;张利军等,2015),但对该区成矿规律的研究还非常薄弱。
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总结成矿构造特征,从成矿构造的动力学背景及应力分析来研究成矿构造的形成机制和控矿规律,希望能够为本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进而推动紫云山地区的找矿工作。
2 区域地质背景包金山金矿所在的紫云山地区位于湘中盆地的东缘,属于湘中穹盆构造的次级隆起区(图1)。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该区处在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对接带,长期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并伴有大规模的金属成矿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构造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
摘要:构造成矿学研究,是把构造活动与成矿物质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球
动力学、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及其他基础学科为基础,将构造活动及与其紧密相
关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热动力构造——物理化学系统的综合研究。
从构造成矿角度看,地质构造不仅仅是一种控矿因素,构造动力作用,还可
以激发成矿元素的活化,驱动含矿溶液运移,也还可以改变成矿物质析出的物理
化学条件,直接“造矿”,即直接促使矿体、矿床、矿带和成矿区(或成矿省)的
形成。
关键词:构造成矿规律;构造成矿动力机制;构造成矿学
1 构造成矿规律
关于大地构造成矿规律,陈国达教授在他创立的地洼学说成矿理论中,作过
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矿床是地壳演化过程中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型、地台型两种,一种新地大构造类型——地洼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
地构造单元,由于地质发展史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矿专属性”,即往往具有
不同重点矿种组合或不同重点的矿床类型。
同时,又指出任何一种构造单元,又
可继承先成多种构造单元的矿产,即“矿产的继承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史
愈发复杂的地区,继承前身的矿产愈多,即具有“成矿的递进(累进)性”。
由于
成矿的递进性,便形成了在一个地区的矿产形成往往是多阶段的;陈国达教授,
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地构造单元对矿产的形成具有控制和改造作用(先成构
造单元对后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可起控制作用;后成构造单元对先成构造单元的矿
产可起改造和重建作用)以及矿床的形成与大地构造的亲密关系,于1975年提出,随后逐步系统地阐明了第三种成因类型的矿床——多因复成矿床。
最近,陈
国达又强调研究幔—壳(或壳—幔成矿作用的重要性,吧成矿过程与深部地质作
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指出:“由于壳体演化及运动的力源是在于地幔蠕动。
因此,伴随壳体的演化和运动而产生的矿床,有不少是与地幔蠕动有关”)。
综上所述,地洼学说成矿理论,从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形成与演化的多元性出发,明了矿产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质环境;分析了各种复杂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条件;揭示了在地壳演化过程中,成矿物质迁移、富集规律;“采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研究了大地构造成矿类型、成矿模式及成矿方式,为大地构造成矿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区域成矿构造-岩相型式研究
李四光曾针对构造体系的研究问题指出,先抓中生代以来,这些有比较确切
地质依据的内容(马宗晋,1991)。
这是一种唯物辩证的科研战略思考。
从构造
层的思路出发,结合其成矿期构造和岩相的宏观研究,研究区域构造-岩相型式,为从中、新生代向更老时代研究推进创造丰富的实际资料。
构造-岩相型式是指有一定形态及展布且具地质构造成生联系的构造变形岩带和构造变形地域的组合,
包括其中受构造影响的沉积岩相、岩浆岩相和变质岩相建造以及反映它们形成发
展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
3 构造-岩相成矿系列研究与厘定—构造地球化学或构造带岩矿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
在成矿期直接矿源岩系的构造岩相型式研究基础上,矿田内矿床的构造-岩相
成矿系列研究是更细或更大比例尺的成矿规律研究。
,探讨构造形态控制因素和
成矿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状态控制因素密切共生,迈向有机联系的认识逐步为地学各个领域所注重。
明确提出研究构造带地球化学特征,开展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研究,在该领域多年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对于沉积再造及“改造型”成岩成矿作用的重要认识,成矿系列的广泛研究成果,开展深部地壳的结构和成分研究的地学进展等等,都给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启迪。
从地质力学的观点出发,开展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有重要的优势,即研究构造的力学性质问题。
那就是在同样地质及成矿作用背景条件下,构造带变形不同部位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等的组成成分是有相应差别的,相应的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化形式和矿石自然类型等方面是明显不同的。
在相同的地质成矿作用背景下,不同类别的矿床、矿脉、矿体依一定的构造配位组合关系能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种构造配位组合制使矿化不仅有水平分带,而且有垂直分带性质。
同一成因类型不同矿床类别的产生原因,构造是主导,岩相为基础,因而是一共生序列,可称为一种构造-岩相成矿系列。
这方面工作的基础不在实验室,而在野外地质。
选择构造-岩相形迹开展研究性填图是最基础的工作。
4 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场研究—构造体制与流体耦合成矿作用
形成矿床任何化学元素的聚集都需要一个化学运移,特别是流体运移阶段来完成。
如果能够证实这种流体运移又受到构造动力的驱动,甚至这种水岩体系的物理化学条件都与构造作用有关,我们将会深入到构造物理化学的领域,开展构造体制与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的研究,将会大大增加我们认识矿床形成全过程研究和区域中矿床位置的预测能力。
构造物理化学是通过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化学变化过程的一个途径。
为建立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场,即矿床构造物理化学场、近矿构造物理化学场和远矿构造物理化学场系统,必须解决以下科学问题和技术方法。
(1)主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①构造作用力影响静水压力问题
②构造作用力影响温度问题
③构造附加的温度、压力改变相平衡参数问题
④构造作用力对流体运移的控制问题
⑤构造对流体迁移扩散的影响,矿化剂对矿源岩浸出金属元素的意义和作用问题
⑥成矿构造体制-物理化学条件-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和实验模型的建立
(2)具体技术方法问题
①成矿动力学环境的重建包括成矿构造应力场重建、成矿压力
的构造校正、受构造扰动的成矿温度场恢复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条件受构造影响控制的分布晕级的建立
②成矿流体活动踪迹的实测,成矿流体的生成标记大区域尺度的圈定,成矿流体的运移标记圈定,成矿流体的定位标记追索,实测成矿流体构造物理化学界面等。
(3)最佳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场建立问题
寻找最佳成矿物理化学界面,即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方法问题。
在粤东地区,对于锡多金属矿床几个具体成矿阶段的物理化学参数实测和计算结果研究矿物溶解度与温度、总硫浓度和pH值的关系,寻找最佳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布区间,并应用于实际找矿预测取得一些成果。
5 非线性成矿动力学机制
(1)构造动力作用,对成矿元素活化的影响;构造活动为成矿元素活化、成矿溶液迁移所提供的动力能和热能。
(2)不同的构造型相和构造部位,所处的物理化学系统(开放系统或半开放系统)不同,由于构造活动的影响,不断改变成矿的湿度、压力和其它物理化学环境。
因而,形成了有规律的成矿组合即成矿系列。
(3)地幔蠕动——应力效应及由此导致的成矿物质的运动规律;应力的波动传播方式所引起的应力——感应和波动规则;构造变性效应和构造物理效应等,造成了矿体、矿床、成矿带在空间定位上的若干规律。
(4)构造成矿过程,是构造运动(包括大地构造运动和中、小构造活动)和成矿物质运动的全过程;是构造物理效应、构造应力效应和构造化学效应的综合结果。
本文所指的非线性成矿动力学机制,是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开放或半开放系统中成矿过程的动力机制,揭示成矿作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这是构造成矿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翟裕生.成矿构造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02).
[2]钱建平.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质地球化学.2002(04).
[3]彭恩生,孙振家.脉状矿床成矿构造新认识[J].矿产与地质.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