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主题群文阅读乡土中国部编版必修上册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乡土中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一位外国学者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
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
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
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
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
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
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
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
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一、本文概述《“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乡土传统”在过去的百年中如何被论说和解读。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分析了乡土传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通过回顾百年来关于乡土传统的论说,揭示了乡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包括城市化进程对乡土文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文章指出,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文章提出了对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强调了政府、社会和个体在乡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作用。
文章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乡土文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乡土传统的历史回顾中国,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乡土传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乡土传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乡土传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回望历史,乡土传统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深远。
自农耕文明兴起,土地成为人民生活的根基,乡土传统也随之形成。
在古代,乡土传统表现为对土地的崇拜、对祖先的祭祀、对家族和村落的忠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信仰,不仅塑造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凝聚了社会的力量。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乡土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使得乡土传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涌向城市,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传统习俗和信仰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消失。
尽管如此,乡土传统并未完全消失。
在一些偏远地区,传统习俗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而且,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尊重,乡土传统也在逐渐回归人们的生活。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
·评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 文/罗布志玛在文学领域中,乡土文学是十分关键的一大类别,同时也属于我国当代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
该类文学有许多代表人物,而其中最早也最知名的便是鲁迅。
通过乡土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现象,并从生活中看到社会文明的影子。
本文简要分析乡土文化的起源,探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表象及深层意义,阐释了乡土文学的城乡悖论,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所谓乡土文学,指的就是乡土小说,具体可以将鲁迅作品的诞生作为起源,在此之后的许多作家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鲁迅作品的影响,创作出了各类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此类文学作品基本是从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创作,从人生的层面来反映社会现状,探讨人性中的优缺点。
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想一步步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当中,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对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起源分析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明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
而乡土文化基本可以从近代开始追溯,以鲁迅作为起点。
虽然鲁迅并未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透过鲁迅的作品能够看出,他对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写。
在鲁迅的作品中,呈现了各种类型的人在社会中不同的生活情况。
例如《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刻画了阿Q这一人物,主要展示了当时社会畸形的面貌,也反映了一些国人的病态心理。
该人物属于较为典型的近现代雇农形象,他在这一作品当中甚至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给别人打短工,无法获得他人真正的认同。
但于他自己而言,他人的认同能够给他带来极大的动力,即便别人仅仅是简单的说一声“阿Q真能干”,他也会觉得充满了干劲。
他从不由于自己是农民身份而感觉地位低于他人,他认为自己是凭付出劳动而获得工钱,并且此前进城的时候,他甚至带有一点自负的心理。
而遭到别人嘲笑后,他感到很生气,此后又逐渐放开了。
乡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乡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乡土文化,是指流传于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宗教、地域、习俗、文艺等各种元素,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乡土文化弘扬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和自豪。
2. 宗教文化:中国农村地区的宗教文化极为丰富,道教、佛教、儒教等不同的宗教文化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宗教文化体系。
3. 地域文化:中国的大地是如此广袤,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乡土文化中包含着地域特色的方言、美食、文物等。
4. 习俗文化:中国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等习俗文化世代相承,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土文化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习俗文化。
5. 文艺文化:中国的文学、戏剧、曲艺等各种文艺形式丰富多彩,乡土文化中涵盖了大量的文艺元素,如非遗文化、传说故事、民歌等。
以上只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简单分类,实际上乡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二、乡土文化的挑战与现代文化的激烈冲击,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经济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现代化经济模式给传统的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许多传统的产业和手工艺逐渐消失。
2. 教育培训:乡村教育的基础薄弱,乡村的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国际文化的渗透: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加剧了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国际文化向乡村地区的渗透,加速了乡土文化的流失。
4. 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进程致使了大量的土地荒芜,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让许多乡土文化逐渐消亡。
三、乡土文化的机遇乡土文化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很多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文化认同:乡土文化通过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人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现代性的悖论——莫言乡土小说历史叙事的文化内涵
现 代 性 的悖 论
莫言 乡土小说 历史叙 由 的 ,但 却 无 往 不在 枷锁 之 中 。 ” 以宏 大名 义进 行 的历 史运 动首 先带来 的是对 生命 的摧 残。 《 生 死 疲 劳 》 处 处 体 现 了 历 史 对 人 之 命 运 的 扭 曲 与 异 化 。西 门闹靠勤俭持 家积累 了一 点家业 ,但 仍保持着劳动人 民 的美 德 。 他 勤 劳 善 良, 接 济 佃 户 ,善 待 长 工 , 却 因 为 地 主 的身份 被推上历史 的审判 台 ,被 自己帮助 过的农 民打死 。小 说 用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的 手 法 , 打 通 人 间和 地 狱 , 让 他 进 行 了几 次 轮 回 , 然 而 在 每 个 时 期 , 历 史 的暴 力都 仍 然 压 制 着 他 的人 性 。革 命 的 化 身 洪 泰 岳 曾经 以政 治 权 威 代 言 人 的 身 份 对 蓝 脸 进 行 整 治 。 然 而 ,几 经 转 折 ,他 却 成 为 革 命 打 压 的 对 象 ,在 “ 文化 大革命 ”初期 被批斗 ;到 了田产承 包期 ,由于过去虚 妄 历 史 理 念 对 他 精 神 的 顽 固 桎 梏 ,他 完全 迷 失 了 自我 , 并 最 终在 历史 的戏谑 中爆 炸 。历史 的荒诞 并未因时代 的更 替而 改 变 ,在 历 史 和 命 运 的 交 锋 中 , 年 轻 一 代 也 受 到 了 历 史 的捉 弄 。 西 门金 龙 因为 出 身 问题 一 直 生 活 在 历 史 的 阴 影 中 ,为 了 摆 脱 污 点 改 变 命 运 , 他 不 顾 亲 情 ,狂 热地 参 加 政 治 运 动 ;他 凭 借 着 自 己 的努 力 想 通 过 经 济 手 腕 来 改变 与 提 升 自 己 。然 而 他 的行 为 都 因缺 乏 自主 意 识 ,而 最 终 导致 了 自身 的 毁 灭 。 面 对 历 史 的荒 诞 性 ,大 家 似 乎 都 无 能 为 力 。 《 檀 香 刑 》 在 猫 腔 与 火 车 两 种 声 音 的 变 奏 中 隐 喻 了历 史进程 与乡村淳 朴人性的关系 。作为 一部 “ 多种声音 的奇怪 的混合 ”,铁路 、火车 以及其响彻 空间的轰鸣声 ,象征 了现 代 历 史 进 程 强 行 突进 的 庞 大 势 力 ,它 虽然 出 现 不 多 ,时 隐 时 现 ,但 却 一 直 没 有 消 失 过 ,它 像 一 个 影 子 让 人 时 时 感 到 它 的 强 大 与 不 可 逆 转 ; 而 猫 腔 则 借 喻 了人 生 主 体 性 的 自 由理 想和 状 态 , 它 是 自然 生 活 状 态 与 原 始 生命 秩 序 的 象 征 。在 西 方殖 民地 的 入 侵 下 ,现 代 历 史 通 过 工 业 文 明 的 成 果 以机 器 武 力 破 坏 了 乡 土 社 会 的 生活 形 态 和 生 命 秩 序 ,激 起 了 以孙 丙 为 代 表 乡 民 的 挣 扎 与 反 抗 , 然 而 ,来 自 乡土 的 生 命 形 态 对 现 代 历 史 进 程 的 抵 抗 最 终 失败 , 现 代 历 史 进 程 以无 所 忌 惮 和 永 不 回 头 的气势 ,对猫腔 艺术的演绎者进 行了精神与 肉体 的双重 折磨 与 扼 杀 。猫 腔 的 声音 在 经 历 了最 绚 丽 的挣 扎 后 消 失 ,而 现 代 的历 史 车 轮 却 一 直 在 乡 间 的 田野 中呼 啸 着 前 行 。 作 为 启 蒙 运 动 后 世 界 社 会 文 化 史 的 核 心 主 题 , 现 代 性 曾 在 个 人 主体 意 识 的 自觉 、 主 体 能 力 的 发 展 以及 现 代 民主 与 法 制 的建 设 等 方 面 做 出 了 巨大 的贡 献 。 然 而 随 着 工业 文 明 的发 展 , 现代化 导致 了人类 生活的非理性化,并构成 了恒久 困扰 人类 的 “ 现代性悖论 ”。作为文化历 史形态与想 象的载体 , 乡土叙 事成为2 0 世 纪 的 中 国现 代 性表 达 的 一 个 立 足 点 。知 识 分子试 图通过对 乡土 的文学想象来表 达对 中国社会 的现代性 思 考 。 本 文 从 现 代 历 史 进 程 与 人 的 本 质 追 求 的 冲 突 、现 代 革 命 伦 理 与 自 由人 性 的 悖 反 、 现 代 政 治 意 志 与 生 命 伦 理 的 悖 逆 三 个 方 面 试 图阐 述 莫 言 小 说 蕴 含 的 现 代 性 悖 论 的 文 化 内涵 , 并从 民族精神 的重建与 “ 种 的退 化”的尴尬揭 示作家建立新 的 、和 谐 的现 代 性 秩 序 的 尝试 与反 思 。 2 O 世 纪的 中 国历史 是一 部追 求现 代 性 的历史 。 白鲁迅 开 始 , 以启 蒙 精 神 为 代 表 的 现 代 性诉 求 始 终 贯 穿 于 文 学 的历 史 叙 事 之 中 。而 乡 土 作 为 承 载 最 繁 复 文 化 形 态 和 历 史 想 象 的 载 体 , 成 为 现 代 性 表 达 的 一 个 立 足 点 。2 0 世 纪 初 期 ,乡 土 历 史 叙 事 主 要 表 现 在 对 民 众 思 想 与 精 神 的现 代 性 启 蒙 ,知 识 分 子认为 乡土 中国落后 的根本在于群众 的愚昧与 落后 。然而 , 随 着 现 代 化 不 断 推 进 , 工 业 文 明 开 始 进 入 乡土 , 并 强 行 推 进 乡土历 史的现代 性进 程 ,自给 自足的稳定 乡土 生活秩序被 巨 大 的历 史 车 轮 所 碾 碎 , 于 是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意 识 到 现 代 性 所 包含 的两面性 。特 别是新时期 以来,乡土在现 代化进程 中的 复杂性 和艰难性得 到了进一步显示 。丁帆认为 : “ 在 新 时期 乡土 历 史 叙 事 中 , 明 显 地 表 现 出 一 种 困惑 两 难 的 情 结 ,这 就 是 一 方 面 对 于 旧文 化 的 眷 恋 ,表 现 出 一 种 旧 ’的 “ 情 结 ’ ; 另 一 方 面 又 对 现 代 文 明 与 文 化 进 行 追 求 ,表 现 出 一种 ‘ 喜新 ’的 ‘ 期 待 ’。 ”面 对 这 一 困 境 ,知 识 分 子 肩 负 起 社 会 的 责 任 ,站 在 传 统 与 现 代 、历 史 与 现 实 的边 界 , 将 自 己 的 个 人 体 验 与 思 考 放 大 为 整 个 社 会 和 民族 的历 史 , 通 过 对 乡土 历 史 的 重 新 阐示 , 参 与 当代 文 化 与 思 想 的对 话 。诺 贝尔 文 学 奖 获得者莫 言就 是其中 的一 员。依赖于 “ 高密 东北乡 ”独特 景 象的营造 ,莫 言乡土小说 的历 史叙 事成为他 历史表达 的支 配性媒 介 。在其 乡土作品 中,作 家依赖 自己对 人生 的深刻洞 察 ,通 过对 中国乡土民众 的个人 生活 的隐秘 的发掘 ,阐释 了 国家现代化进程 与 “ 人 ” 的现 代 性 发 展 之 间 的 悖 论 ,并 试 图 用 文 学 来 寻求 解 决 的方 法 。
乡土中国论证思路
乡土中国论证思路
1. 介绍中国乡土文化: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代表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2. 阐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沿革,而且也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3. 指出乡土文化的现状:近年来,中国乡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化的发展催促了乡土文化的消失,大量的古老文化遗产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4. 分析乡土文化的维护:为了维护中国乡土文化,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在不同层面做出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乡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政策支持,而社会则要自觉把乡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承和发展目标,以挽救中国乡土文化的衰落。
现代性悖论下文化的困境与重塑
摘
要: 现代性 的迅速成长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的同时 , 也造成 了工具理 性主 义的蔓延 , 功利 主义 的盛行 和主导
意识形态的淡化 , 形成 了社会浮躁和人们精神家园 的荒芜。在这种 背景下 , 文化 的发展也 面I 临着许 多 困境 。因此 , 必须超越 理性主义视野 , 寻求现代性的意义 ; 坚持 民族传统文化现代 转化 , 探索 内源现代化 之路 ; 消除单 纯经济增 长的影 响 , 形成 全面 和谐 发展 理念 。这就要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的作用 , 坚持 以人为本 , 发挥 优秀传 统文化 的现代潜 能 , 树立 批判
u e l c fM o r t nd r Fa l y o de nDONG i—d i S a
( . nm ol eWui nvr t, y h nF j n3 40 ,hn ; 1A i eC l g , y U i sy Wu i a ui 5 3 0 C i e ei s a a 2 Iel i l ea m n, y U i ri , y hnFj n3 4 0 ,hn ) .do g a D pr etWui n esy Wui a ui 53 0 C ia oc t v t s a
Ab t a t Wh l h a i r w h o d r i u h s s ca eo m n c n mia e eo me t t s t b t st e s r a f sr c : i t e rp d go t f e mo en t p s e o il fr a d e o o c d v lp n ,i a o at u e t p e d o y r l l i r oh
r t n l m,p e a e c fu i tr n s a dwe k n n isr a ie lg - a i gt t i r n c l r d r i n’ p r - ai ai o s rv ln e o t i i im n a e i go man t m o o y, e d n a ui t i u t e a u n o ma ss i t la a f e d l o la a u n f i
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境遇及重建
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境遇及重建・乡土文化源于农业社会,生长于中国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文化体系,实质就是农业文化。
乡土文化体系中包含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语言知识等一系列的因子,这些因子通过长期的沉淀和传承,最终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文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带来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附着在农村居民身上的乡村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乡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境遇(一)城镇化影响下,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乡土文化造成冲击城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在给农村居民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同时,也消解了原有淳朴的特色鲜明的文化观念。
在传统农村社会,人际交往是受到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的契约关系,而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交往模式,以利益计算作为人际互动的第一考虑因素。
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心态使人们更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传承,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城镇建设同质化、文化同化严重等现象。
很多城镇建设过程屮甚至出现文化传承的畸形发展,将乡土文化的保护推向商业化发展道路,重金打造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边缘文化,然而对于传统习俗、村落原貌等的保护是缺失的。
原本特色鲜明的乡土社会逐渐消逝,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
(二)市场经济对乡土社会生存环境的吞噬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业转移人口增多,大量农村人口离开了乡土社会,投入现代城市文化和经济建设中,这导致了乡土社会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一部分农村地区受到工业化的刺激,开始步入现代化,改变了原有的落后、封闭、保守的生存状态,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过度消耗, 乡土社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农民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渐消失,恋家(乡土)情结弱化。
同时,受目前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及城乡文化差异性的冲击,乡土文化在城市的繁衍受到阻碍。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天津一中2023-2024-2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第四次月考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I卷(共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人正在成为电商界的新宠。
数字人虚拟主播拥有栩栩如生的面容、()的表情、悦耳的声音,大有替代真人主播的架势。
成本更低成为虚拟主播受到热捧的驱动力。
数字人能24小时不间断直播,帮助商家()零散时段的流量,部分场景下的带货数据()。
但据此就得出“数字人吃上了主播饭”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数字人口型对不上、音画不同步、问答反馈慢……这些客观存在的痛点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虚拟主播。
1.依次填入上文三个括号处的词语,最贴切的一项是()A.多变抓取精彩绝伦B.丰富捕获可圈可点C.丰富赚取精彩绝伦D.多变捕捉可圈可点2.上文画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成本更低以至虚拟主播受到热捧B.成本更低导致虚拟主播受到热捧C.成本更低赢得虚拟主播受到热捧D.成本更低是虚拟主播受到热捧的驱动力3.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衔接自然的一项是()A.交互性不足、缺乏真实感,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B.真实感缺乏、交互性不足,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C.真实感不足、缺乏交互性,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D.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一缺乏真实感、交互性不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9分。
材料一:(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
作用 。不同的 乡土 文化 由于形成 于不 同的地域 ,因而带 有 不 同的传统性 ,而这 正是一地 乡土文化 区别 于其他乡土 文 化 和现 代文化 的标 志所 在 ,也是 乡土文化具有 吸引力 的地 方 。二是整合作用。乡土文化 是特定区域共性文化的沉淀 , 是特定 区域居 民社会认 同的基础 ,对 一定 区域 的农 村居 民 具有很强 的整合作用 。当农 村遭遇现 代化 冲击 ,农 村居 民 产生文化迷 茫和认 同危机 的时候 ,乡 土文化 的传 统性可 以
足的农业基础 上形成的 ,它适应 于血缘或 宗法式 的小农经 济 ,这种文化核 心是 ‘ ’ ”州 礼 。 乡土文化生 发于宗法社会 。 其 核心是 “ ” “ 礼 。 礼”作为一种道德 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
会 关 系 的 重 要 手 段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起 着 规 范农 村 居 民行 为
的作用 。即使在 法制不 断渗 透农村 社会 的背景 下 , “ ” 礼 在农 村 的规范调 节作用 依然 是不能 忽视 的。 因而要保存 、 开发 和利用乡土 文化资源 ,就一定要 保 留其传 统性 ,并 以 传统性为基础才能做强做大乡土文化资源产业 。 其 次 ,乡土 文化 开发 利用需要现 代性拓展 广度 。传统
三是规范作用 。 “ 中国传统 的乡土文化是 在几千年 自给 自
文化传统 之内 的农 民文 化传统 ,其 本质 是农业文化 。 乡 ”日 土文化就 其产生 的土壤 而言 ,经常被理 解为落后 、陈 旧和 保守 的东 西 ,是 与现代 社会格格不入 的 。其实换个 角度来
乡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
乡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给乡村文化造成了威胁,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更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是指从传统的农村社会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生态,它是乡村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如今,乡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方面,乡土文化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普遍性、深刻性和现代化适应性。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乡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而且在表现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体验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
在农村经济社会中,乡土文化是农民智慧的结晶和生产实践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精神诉求。
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挖掘和发扬乡土文化,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以乡土文化为原点,以现代科技和知识为支撑,把乡土文化与现代生产、社会、环境相融合,从而扩大乡村的生产和文化内涵。
三、乡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但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乡土文化正在丧失和衰退。
不少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消失。
这是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农民流动引起的,也是城乡经济、文化及个人价值观差异的加大导致的。
一些古老的建筑、技艺、习俗和观念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要保护和发扬乡土文化,首先要重视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其次,需要推广生态文明和绿色文化的理念,加强公众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现代性悖论下文化的困境与重塑
摘
要: 现代性 的迅速成 长在推动社会 变革和经 济发 展的 同时 , 也造 成 了工具 理性主义 的蔓延 , 功利主 义的盛行和
主导意识形态 的淡化 , 成 了社会浮躁 和 人们精 神 家 园的荒芜 。在 这种 背景 下 , 造 文化 的发 展也 面临着 许 多困境 。
因 此 , 须 超 越 理 性 主义 视 野 , 求现 代 性 的 意 义 ; 持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现 代 转 化 , 索 内 源 现 代 化 之 路 ; 除 单 纯 经 必 寻 坚 探 消
传 统 , 场 理 性 成 为 唯 一 的 行 为 准 则 , 神 生 活 走 市 精 向 了消费 主 义 , 个 社 会 在 思 想 文 化 上 浮躁 了起 整 来 , 神 家 园 也 日渐 荒 芜 。 文 化 是 社 会 生 话 不 可 缺 精
少 的 一 个 方 面 , 成 文 化 肤 浅 化 和 无 根 化 的 原 因 是 造
的 行 为 , 助 长 起 来 的 也 是 利 益 交 换 原 则 。人 与 人 所
、
现代性悖论是 造成 文化 困境 的根本
原
现 代 性 是 从 传 统 社 会 向 现 代 社 会 转 变 的 内 在 推 动力 , 体 现为 科 学 技 术 对 生 产 力 发展 的推 动 , 它 强调 市场 原则 在经 济社 会发 展 中的作 用 , 视 效率 重
第3卷 1
第 1 期
大庆师 范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DAOI G 0RMAL UN V S T N N I ER I Y
Vo . No 1 31 .1
2 1年 1 月 01
现 代 性 悖 论 下 文 化 的 困 境 与 重 塑
许亦善 , 四代 董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
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及其合理规制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是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逻辑的运作方式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现代性悖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原则,这往往与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相对立。
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往往会削减劳工福利、提高劳动强度、追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这种做法显然与现代社会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和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追求相违背。
资本逻辑导致了资源过度集中和贫富差距扩大。
由于市场竞争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倾向于垄断市场和获取更多的利润,导致市场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或资本家手中。
随着资本积累和利润不断增加,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则越来越贫困,贫富差距扩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
资本逻辑也给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高速增长和持续利润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过度放牧导致了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工业生产和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以及过度的森林开伐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这些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于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悖论,需要进行合理规制。
政府应加强对资本运作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限制资本逻辑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劳工法律,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环保标准和制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等。
要加强公众的监督和参与。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资本运作的监督,通过舆论的监督和社会团体的组织,推动政府和企业更加负责地从事商业活动。
增加公众对资本运作的了解和认知,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和监督资本逻辑的运作。
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应该加强对现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思维和价值观。
《乡土中国》中的学术观点
《乡土中国》中的学术观点以《乡土中国》中的学术观点》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一、引言《乡土中国》是一部引人瞩目的学术专著,它记录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多种多样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轨迹。
作者以体验式的方法,以多元视角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多种形态,并且从中发现了许多有关中国乡土的学术观点。
本文将梳理《乡土中国》中的学术观点,一方面分析乡土文化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分析作者如何深入分析乡土文化,以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当代文化研究。
二、乡土文化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中国》中记录的乡土文化形式多样。
从宗教到家庭生活,从行为准则到社会价值观,乡土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与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特点在于其丰富的生活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联系、信仰和文化传统。
三、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深入分析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深入剖析了构成乡土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并且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乡土文化的普遍性。
作者以历史的眼光,重温了地方的历史变迁,将乡土文化的发展融入到全局中;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将乡土文化放在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中;以语义学的视角,挖掘出乡土文化中潜藏的文化内涵;以宗教视角,着眼于乡土文化中的宗教特征。
作者还进一步阐释了乡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习俗、思想观念、仪式习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
四、作者的学术观点及其影响《乡土中国》系统梳理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及其在当下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使命。
作者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变迁,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作者的学术观点更进一步的强调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多元价值和传承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新兴趋势。
作者的学术观点一方面让我们明白了中国乡土文化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引导力,另一方面也提示了我们要积极思考如何将乡土文化贯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多元性。
高中生乡土中国读后感
高中生乡土中国读后感高中生乡土中国读后感1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不像一本学术著作,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而富有极高的文学性,更像是我们爱读的杂谈类文章,沉迷一个下午就可读完。
但若要认真思考其中的学术知识,或者是模仿写作,这本书又可以回味无穷。
首先,本书的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认为,这句话其实有两个含义:第一,中国所有的阶层是从基层的乡土社会分离出去的,不论是资本家、知识分子还是地主,他们都脱离不了乡土性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被他们否认,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乡土”包含着一种贬义。
第二层意思是这种乡土性的社会只存在于基层,从农村分化出的城市,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城市的居民对农村生活难以产生认同感,甚至以“乡巴佬”这类称呼贬低农民。
但即便城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中国人根植于土地的本性还是从来不曾改变。
费老用“乡土”一词来形容中国,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充满乡愁的中国人哪怕出了国,那院子里总要留一块菜地,带一g家乡的黄土,从土地生,从土地长,根与脉都扎在土里。
其次,如何理解费老所说的“乡土中国”?在我看来,费老所说的“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乡土”,因为他并不只是在描绘乡村的生活,而是以乡村作为源头来探寻整个社会的.运行架构和运行法则。
在传统乡村特征的研究上,不少工作人员将“愚、穷、弱、私”认为是乡土社会的症结所在。
我们可以认为“穷”和“弱”是客观条件所限制,但费老对“愚”和“私”却进行了质问与反驳。
《乡土中国》中费老多次提及“愚”这个概念。
那么,什么是“愚”,如何理解“愚”?我理解,学者对于“愚”的定义是庄稼人不识字不认字,这是事实,各路学者也无需否认文字下乡的好处与必要性。
但这种评定是学者站在一种高高在上的角度,以城市生活的标准来评定乡土。
“愚”是一种智力的标准,是一种对于学习能力的判定,但识不识字从来不应该成为一个人是否愚笨的象征。
浅析《乡土中国》对乡土社会及其转型的思考
浅析《乡土中国》对乡土社会及其转型的思考《乡土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于1937年至1940年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以叙事文学的方式,系统地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其所面临的转型问题,并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乡土中国》的主题是中国乡土社会及其转型。
陈寅恪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种种问题。
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强烈的封建痕迹,个体的命运往往被牢牢束缚于固定的社会地位和传统的社会规范。
乡土社会也因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乡土社会的种种问题在现代社会面前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
陈寅恪先生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乡土社会的转型问题进行了思考。
他指出,乡土社会的转型既是内在的动力推动下的发展,也是外界环境的变迁所致。
在这一过程中,陈寅恪先生强调了历史观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了解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理解乡土社会的转型问题。
他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都体现了他对历史观的高度重视。
他也关注了社会学的视角,对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他关注了社会结构、家族、宗族等社会组织形式,关注了经济、教育、宗教等文化传统,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乡土社会的转型需要关注其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陈寅恪先生的《乡土中国》对乡土社会及其转型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研究,揭示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问题,并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强调了历史观和社会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提出了对乡土社会转型的见解。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乡土社会的一次系统的解读,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乡土中国第四章论证思路
乡土中国第四章论证思路第四章: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发展路径一、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支撑。
乡土文化反映了中国乡村地区的历史、风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和精神支柱。
乡土文化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 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能够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乡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农村社会的创造和积累,它体现了中国的地域特色和人民的智慧,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能够增强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提高国家整体的文化软实力。
3. 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精神支柱,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乡土文化的发展路径乡土文化的发展路径需要坚持“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原则,弘扬大众化、民俗化、生活化和现代化的乡土文化。
1. 保护与传承: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乡土文化资源的系统整理和学术研究,建立完善的乡土文化档案和数据库,对乡土文化进行准确记录和传承。
2. 民俗化:鼓励村民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如农民文艺演出、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推动乡土文化的日常化和民俗化。
3. 大众化:通过媒体、广告和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乡土文化的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激发公众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4. 现代化:结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乡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和农产品推广,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实现乡土文化的现代转型。
5. 教育化: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培养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能力。
6. 国际化:推动乡土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中国乡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国际间的文化多元发展。
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传统节日是社会共同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
节日意义与文化记忆的接续是文化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议题。
资本逻辑支配下统治全球的消费主义日益解构着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其意义链条的断裂,现代化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问题和后发国家特有的转型期精神困境加剧了节日能指和所指间的错位以及文化的现代性漂浮。
这一局面的扭转有赖于文化自觉的培育和文化自信的重塑。
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节日与地方性、民族性文化节日的关系,避免文化“同质性”后果,共建“中国梦”。
标签:传统节日;困境;现代性;消费主义;转型期节日是在共同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是社会关系结构和交往方式的集中体现。
对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传统节日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
在全球文化加速交融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关口,传统节日意义的延续是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一环,也是共建“中国梦”的心理基础。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及其断裂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①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这与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②不谋而合。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证思路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证思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证思路“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它提出了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即中国是一个由乡村组成的整体,其中各个乡村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现代化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乡村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形成了一种“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首先,中国的乡村文化可以分为三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县乡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晚清以前中国乡村既存文化,它代表着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的坚持,而现代文化就是指新兴的现代文化,它以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特征,注重科技、经济的发展;而县乡文化就是指县城和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它表现为县城文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乡村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着更大的差异。
其次,现代化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现代化水平的差异体现在社会资源利用上,乡村在科技、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县城,资源利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此外,乡村在教育、医疗、营商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落后,这使得乡村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导致乡村在现代化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最后,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上。
新价值观是指当今社会所追求的新价值观,如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等,它们强调了经济利益和精神愉悦;而旧价值观则是指乡村中传统的价值观,如家庭至上、祖先尊重、勤劳奉献等,它们注重道德价值和社会公平。
乡村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体现在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乡村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传统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被新价值观所取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乡村存在着多元的文化、现代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一种“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也就是乡村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现代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差异,乡村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解决“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乡村文化和价值观,让乡村文化和价值观更贴近时代,让乡村在文化、价值观以及现代化水平上与县城更加接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作者:周德新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09期摘要:乡土文化在保存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性和现代性具有双重需要,当我们同时兼顾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时候,又会产生二者不兼容的悖论。
要有效地在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就必须处理好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悖论,寻找有效途径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乡土文化的持续性存在,达到繁荣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关键词: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传统性;现代性;悖论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9-0064-0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成人类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在摧毁原有的文化形态的边界”。
[1]所以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完整地保留自己的文化形态,如果要强行保留,就必然会以牺牲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下,是必然地被摧毁,还是融入外来强势文化之中,抑或是与之顽强对抗?不管如何应对,乡土文化都将遭遇存在与发展的难题:传统性是乡土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而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性既可能成为乡土文化的毁灭性力量,又有可能成为乡土文化发展、壮大和更好地存在的契机。
因而在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和开发利用上面,必须首先认识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和悖论,然后在实践中寻找破解悖论的方法,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传统性与现代性:乡土文化保存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乡土文化传统是一种生发于农业社会,蕴含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的农民文化传统,其本质是农业文化。
”[2]乡土文化就其产生的土壤而言,经常被理解为落后、陈旧和保守的东西,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的话,乡土文化正因为产生于过去的社会,对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的维系起着特定的作用并发挥了积极的功能,因而成为特定时期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式。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和抛弃乡土文化,而是要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挖掘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以现代性的形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因素。
首先,乡土文化开发利用需要传统性凸显特色。
乡土文化开发利用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存和延续其传统性。
传统性是乡土文化资源根本的价值所在,是乡土文化识别的重要依据,也是其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和农村居民认同的前提,没有了传统性,乡土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传统性在乡土文化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区别(识别)作用。
不同的乡土文化由于形成于不同的地域,因而带有不同的传统性,而这正是一地乡土文化区别于其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标志所在,也是乡土文化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二是整合作用。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共性文化的沉淀,是特定区域居民社会认同的基础,对一定区域的农村居民具有很强的整合作用。
当农村遭遇现代化冲击,农村居民产生文化迷茫和认同危机的时候,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村居民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对维系农村社会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农村举行与乡土文化有关的各种活动中,农村居民可以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这个时候的整合作用则更为明显。
三是规范作用。
“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核心是‘礼’。
”[3]乡土文化生发于宗法社会,其核心是“礼”。
“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规范农村居民行为的作用。
即使在法制不断渗透农村社会的背景下,“礼”在农村的规范调节作用依然是不能忽视的。
因而要保存、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就一定要保留其传统性,并以传统性为基础才能做强做大乡土文化资源产业。
其次,乡土文化开发利用需要现代性拓展广度。
传统性是乡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是乡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所在。
但如果认为仅仅依靠传统性就能保存、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则是错误的,毕竟乡土文化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时空环境。
在乡土文化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区域特色逐渐被全球化所带来的现代性侵入的前提下,在以经济利益和物质消费为主流价值导向的文化不断冲击农村社会的现状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乡土文化面临存在和认同的危机,近年来大量的乡土文化形式灭绝或正在灭绝就说明了这种趋势。
乡土文化如何应对这种趋势?答案就是需要现代性。
乡土文化传统不仅要注入现代性的内容,也需要具备现代性的形式。
一是现代性可以为乡土文化开发利用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同。
乡土文化要借助现代的形式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认可和接受,离开了现代性,乡土文化就会永远偏安一隅而无法为人们所知晓,也就会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悄无声息地被消灭。
二是现代性可以使乡土文化超越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乡土文化要冲破地域限制在更大的空间上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求乡土文化在已有传统性的基础上,融入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的现代性内容。
三是现代性对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清理作用。
不可否认,乡土文化由于产生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其中不可避免带有保守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的内容。
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全盘保存乡土文化,就会和现代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因而以现代性来审视乡土文化,有助于达到剔除糟粕、保留精华的目的,为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乡土文化开发利用的悖论乡土文化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对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需求,使它面临着两难: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也就是必须使其保持原有的传统性,不至于因为传统性的消失而丧失其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将其转化成经济资源(旅游资源)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又必须使其具有现代性,也即是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审美需求等,这样就出现了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不同需求,也说明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很好地协调的,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悖论。
首先,乡土文化识别的悖论。
由于乡土文化自身所固有的保守、封闭、落后等局限性,并与代表先进、开放、进取的现代性文化格格不入,其在现代的存在必然受到严重的威胁。
要保存乡土文化,就不能改变甚至消灭与其相一致的乡土社会和生活方式,也就意味着农村居民要固守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
而现代化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居民,导致他们对自身生存境况的反思。
巨大的生存差异迫使他们不得不抛弃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追求接受现代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他们依然固守乡土文化,就无法接受现代文化;如果他们接受现代文化,就不得不舍弃熟悉的乡土文化。
在传统性和现代性遭遇之际,乡土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存在危机:是以排斥现代性的心态保存鄉土文化的传统性,还是以抛弃传统性的方式融入现代性?这就是乡土文化的识别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上的悖论。
乡土文化以其传统性作为识别标志,而现代性又会冲击这种识别标志,最终还有可能湮没这种标志并威胁到乡土文化的存在。
其次,乡土文化市场化生存的悖论。
由于受传统性的影响,乡土文化在开发上存在如下难题:一是乡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分散性,很难形成产业化规模,缺乏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乡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乡土文化出现流传的断层和人才的缺失;三是农村居民对乡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或旅游资源的意识淡薄,不能有效发挥乡土文化应用的经济效益。
而现代性对乡土文化开发利用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实现流水作业生产,从而产生规范化和规模化效应;二是解决乡土文化的连续性和人才梯队的培养问题,为发挥乡土文化的持续性经济效益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产业化应该以经济效益优先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乡土文化向市场化生存的转变。
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不同要求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就产生了悖论:一方面要保留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因为传统性恰恰是凸显其特色和吸引力的关键;而另一方面要想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使乡土文化现代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抛弃其传统性。
是以传统性来定位乡土文化的开发,还是以现代性带动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乡土文化是固守传统性的生存方式,还是转向具有现代性的市场化生存?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乡土文化认同的悖论。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和与之相应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文化的归属意识。
对于乡土文化传统性的认同,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认可,还包括对乡土文化深层次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农村居民对自己乡土文化的认同,还包括局外人对该乡土文化的认同。
从现代性上看,农村居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在对比其他文化的基础上,他们可能选择强化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或者转而认同其他文化;局外人则会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下排斥或否认乡土文化。
当农村居民选择不再对乡土文化认同和归属,而局外人又对乡土文化不认同的时候,乡土文化就会产生认同危机。
传统性要求农村居民和局外人首先要认同乡土文化,才能进一步保存和开发乡土文化;而现代性则要求乡土文化必须具备现代文化的认同要素,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得到局外人的认同,这即是传统性和现代性在乡土文化认同上的悖论。
三、悖论的解决:兼容传统性和现代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进一步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在“十二五”时期,乡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文化的发展,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乡土文化要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转变成文化生产力,完成向市场化生存的转变,更好地保存和发展自己,就必须解决其面临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悖论,构建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区域为依托、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开放的乡土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模式。
首先,传统的内容换上现代的形式。
乡土文化在我国农村分布很广,其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乡土文化尽管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其内容是健康、积极的,是农民在世世代代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如湖南常德一带的擂茶文化,是农民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享受美好田园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
类似于这样的乡土文化主要是以物质承载其内容而得到存在和流传(可称之为乡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类乡土文化如果要进行开发利用,就必须要保留其物质内容,因为这是此类乡土文化所以存在的根本。
根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要得到充分的表现,就必须选择最适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