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

作者:周德新

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乡土文化在保存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性和现代性具有双重需要,当我们同时兼顾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时候,又会产生二者不兼容的悖论。要有效地在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就必须处理好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悖论,寻找有效途径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乡土文化的持续性存在,达到繁荣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关键词: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传统性;现代性;悖论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9-0064-0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成人类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在摧毁原有的文化形态的边界”。[1]所以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完整地保留自己的文化形态,如果要强行保留,就必然会以牺牲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代价。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下,是必然地被摧毁,还是融入外来强势文化之中,抑或是与之顽强对抗?不管如何应对,乡土文化都将遭遇存在与发展的难题:传统性是乡土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而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性既可能成为乡土文化的毁灭性力量,又有可能成为乡土文化发展、壮大和更好地存在的契机。因而在对待乡土文化的态度和开发利用上面,必须首先认识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和悖论,然后在实践中寻找破解悖论的方法,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传统性与现代性:乡土文化保存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

“乡土文化传统是一种生发于农业社会,蕴含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的农民文化传统,其本质是农业文化。”[2]乡土文化就其产生的土壤而言,经常被理解为落后、陈旧和保守的东西,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的话,乡土文化正因为产生于过去的社会,对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的维系起着特定的作用并发挥了积极的功能,因而成为特定时期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式。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和抛弃乡土文化,而是要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挖掘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以现代性的形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因素。

首先,乡土文化开发利用需要传统性凸显特色。乡土文化开发利用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存和延续其传统性。传统性是乡土文化资源根本的价值所在,是乡土文化识别的重要依据,也是其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和农村居民认同的前提,没有了传统性,乡土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传统性在乡土文化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区别(识别)作用。不同的乡土文化由于形成于不同的地域,因而带有不同的传统性,而这正是一地乡土文化区别于其他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标志所在,也是乡土文化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二是整合作用。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共性文化的沉淀,是特定区域居民社会认同的基础,对一定区域的农村居民具有很强的整合作用。当农村遭遇现代化冲击,农村居民产生文化迷茫和认同危机的时候,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村居民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对维系农村社会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举行与乡土文化有关的各种活动中,农村居民可以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这个时候的整合作用则更为明显。三是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核心是‘礼’。”[3]乡土文化生发于宗法社会,其核心是“礼”。“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规范农村居民行为的作用。即使在法制不断渗透农村社会的背景下,“礼”在农村的规范调节作用依然是不能忽视的。因而要保存、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就一定要保留其传统性,并以传统性为基础才能做强做大乡土文化资源产业。

其次,乡土文化开发利用需要现代性拓展广度。传统性是乡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是乡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所在。但如果认为仅仅依靠传统性就能保存、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则是错误的,毕竟乡土文化早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时空环境。在乡土文化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区域特色逐渐被全球化所带来的现代性侵入的前提下,在以经济利益和物质消费为主流价值导向的文化不断冲击农村社会的现状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乡土文化面临存在和认同的危机,近年来大量的乡土文化形式灭绝或正在灭绝就说明了这种趋势。乡土文化如何应对这种趋势?答案就是需要现代性。乡土文化传统不仅要注入现代性的内容,也需要具备现代性的形式。一是现代性可以为乡土文化开发利用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同。乡土文化要借助现代的形式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认可和接受,离开了现代性,乡土文化就会永远偏安一隅而无法为人们所知晓,也就会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悄无声息地被消灭。二是现代性可以使乡土文化超越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乡土文化要冲破地域限制在更大的空间上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求乡土文化在已有传统性的基础上,融入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的现代性内容。三是现代性对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清理作用。不可否认,乡土文化由于产生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其中不可避免带有保守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的内容。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全盘保存乡土文化,就会和现代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因而以现代性来审视乡土文化,有助于达到剔除糟粕、保留精华的目的,为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乡土文化开发利用的悖论

乡土文化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对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需求,使它面临着两难: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文化资源,也就是必须使其保持原有的传统性,不至于因为传统性的消失而丧失其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将其转化成经济资源(旅游资源)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又必须使其具有现代性,也即是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审美需求等,这样就出现了对乡

土文化资源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不同需求,也说明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很好地协调的,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悖论。

首先,乡土文化识别的悖论。由于乡土文化自身所固有的保守、封闭、落后等局限性,并与代表先进、开放、进取的现代性文化格格不入,其在现代的存在必然受到严重的威胁。要保存乡土文化,就不能改变甚至消灭与其相一致的乡土社会和生活方式,也就意味着农村居民要固守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而现代化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居民,导致他们对自身生存境况的反思。巨大的生存差异迫使他们不得不抛弃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追求接受现代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他们依然固守乡土文化,就无法接受现代文化;如果他们接受现代文化,就不得不舍弃熟悉的乡土文化。在传统性和现代性遭遇之际,乡土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存在危机:是以排斥现代性的心态保存鄉土文化的传统性,还是以抛弃传统性的方式融入现代性?这就是乡土文化的识别在传统性和现代性上的悖论。乡土文化以其传统性作为识别标志,而现代性又会冲击这种识别标志,最终还有可能湮没这种标志并威胁到乡土文化的存在。

其次,乡土文化市场化生存的悖论。由于受传统性的影响,乡土文化在开发上存在如下难题:一是乡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分散性,很难形成产业化规模,缺乏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乡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乡土文化出现流传的断层和人才的缺失;三是农村居民对乡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或旅游资源的意识淡薄,不能有效发挥乡土文化应用的经济效益。而现代性对乡土文化开发利用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实现流水作业生产,从而产生规范化和规模化效应;二是解决乡土文化的连续性和人才梯队的培养问题,为发挥乡土文化的持续性经济效益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产业化应该以经济效益优先为导向,采取多种方式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乡土文化向市场化生存的转变。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不同要求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就产生了悖论:一方面要保留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因为传统性恰恰是凸显其特色和吸引力的关键;而另一方面要想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使乡土文化现代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抛弃其传统性。是以传统性来定位乡土文化的开发,还是以现代性带动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乡土文化是固守传统性的生存方式,还是转向具有现代性的市场化生存?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最后,乡土文化认同的悖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和与之相应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文化的归属意识。对于乡土文化传统性的认同,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认可,还包括对乡土文化深层次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农村居民对自己乡土文化的认同,还包括局外人对该乡土文化的认同。从现代性上看,农村居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在对比其他文化的基础上,他们可能选择强化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或者转而认同其他文化;局外人则会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下排斥或否认乡土文化。当农村居民选择不再对乡土文化认同和归属,而局外人又对乡土文化不认同的时候,乡土文化就会产生认同危机。传统性要求农村居民和局外人首先要认同乡土文化,才能进一步保存和开发乡土文化;而现代性则要求乡土文化必须具备现代文化的认同要素,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