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课件)
学生齐读: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亦称“ 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
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
1行吟泽畔。(省略“于” 状后)
2自令放为? (宾前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宾前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之”)
(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
(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
(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
屈原:
1、外貌、神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__心力交瘁、忧国忧民
2、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__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__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__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
(三) 教师小结
课件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四、研讨一
(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
数仁人志士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探讨可能性。
选择一:“渔父说”__心不自由,形岂能隐?(性格特征)
选择二:“司马迁说”_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选择三:“伍子胥说”_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小结:是啊,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
五、研讨二
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
调查学生选择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渔父?
六、布置作业
1、为何选择渔父的人这么多?
2、本文的渔父可以说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开端,请选两三例(如渔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渔父”这一形象。
《渔父》练习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
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