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 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  毕业论文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与测定毕业论文xxxxxxxxxxxxx学院题目: 阿司匹林的分析与测定专业班级:所在系部:姓名:指导教师:20××年×月×日精品阿司匹林的分析与测定【摘要】本文介绍阿司匹林片中各种指标的测定及参考数据,详细叙述了阿司匹林片溶液的澄清度、游离水杨酸、重金属、炽灼残渣的检查和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的方法,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数据进行了记录,同时提出了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有助于对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关键词】阿司匹林鉴别方法检查方法含量测定第 2 页共 17 页目录1、前言…………………………………………………………………………4 1.1阿司匹林的概述…………………………………………………4 1.2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及技术指标………………………………4 1.3阿司匹林的合成及检测指标……………………………………42、阿司匹林的检测技术……………………………………………4 2.1鉴别........................................................................5 (1)阿司匹林与氯化铁反应.............................................5 (2)阿司匹林的水解反应................................................5 2.2检查........................................................................6 (1)溶液的澄清度.........................................................6 (2)游离水杨酸............................................................6 (3)炽灼残渣...............................................................7 2.3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7 (1)直接滴定法............................................................7 (2)水解后滴定法.........................................................10 (3)两步滴定法............................................................12 3、方法讨论..................................................................13 4、总结与展望...............................................................15 5、参考文献..................................................................16 6、致谢 (17)第 3 页共 17 页1、前言1.1阿司匹林的概述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

早期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解热和镇痛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除了解热镇痛作用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长期使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溃疡和肝损伤。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可能与减少癌症风险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但目前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副作用,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医学文章:阿司匹林的新效用开发应用论文

医学文章:阿司匹林的新效用开发应用论文

阿司匹林的新效用开发应用论文阿司匹林一经问世就风靡世界,成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司匹林作用的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文尼说,全世界每年要消耗45000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通过发汗增加散热作用,从而达到降温目的。

同时,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由炎症、手术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且不全产生药物依赖性。

阿司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抗炎、抗风湿,是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阿司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被逐渐发现,主要的新用途如下。

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中风德国学者的一顼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通常没有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Am Heart J,2004,148:306)。

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管事件的危险增高,这些患者多有既往心梗病史,一般病情较重,接受急诊血运重建术比较低,出院时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年后死亡率大约是使用者的2倍(16.5%对8.3%)。

在校正了主要混杂因素(如年龄和性别)后,出院时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远期死亡率仍显著高。

由中英科学家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司匹林成为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用的药物。

这一成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作期如果用2~4周的阿司匹林,即可使死亡率或中风复发率下降11%。

研究已证实,阿司匹林对于多种血管阻塞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二、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1)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美国纽约圣卢克斯--罗斯福医院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斯塔丁”并用,可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该研究中心对1.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3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这两种常用药同时使用,能杀死早期的癌细胞,医学专家对1000名结肠癌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服用阿司匹林后的发病率下降了19%。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的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调研报告
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和降低发热。

本报告旨在对阿司匹林进行综合调研,包括其的药理特性、适应症、副作用及市场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阻断环氧化酶活性起药效,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产生抗炎、镇痛和退热作用。

由于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也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

3. 适应症
阿司匹林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各种疼痛,同时可用于治疗发热症状。

此外,由于其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也被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出血风险增加及过敏反应等。

胃肠道不适常见症状有胃灼热、恶心等,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及出血。

出血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停经、咯血等,患有消化性溃疡、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出血。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在使用该药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5. 市场销售情况
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是全球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不同品牌和剂型的阿司匹林产品,如片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阿司匹林的市场竞争激烈,价格相对较低,普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6. 结论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良好的药理特性和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使用阿司匹林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用人群,如果出现不适或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论文摘要: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出血风险、胃肠道副作用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该论文详细介绍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决策和指导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请注意,由于资源限制,我无法提供您所需的具体论文全文。

您可以在学术数据库或公共图书馆中查找该论文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专业:百度学生姓名:百度学号:123456789指导老师:百度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9年3月1日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

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

本文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关键词:阿司匹林;理化性质;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综述目录第一章前言 (III)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简介 (IV)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 (IV)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性质 (IV)第三章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V)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V)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V)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 (V)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 (V)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V)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 (VI)第四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VI)第一节成人常用量口服 (VI)第二节小儿常用量口服 (VI)第三节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 (VII)第五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VII)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 (VII)第二节凝血障碍 (VII)第三节瑞夷(Reye)综合征 (VIII)第四节水杨酸反应 (VIII)第五章小结 (VIII)致谢 (VIII)参考文献 (IX)第一章前言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阿司匹林论文想要写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WTT分享给大家的阿司匹林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比较波立维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波立维(84例,即刻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84例)治疗持续9~12个月。

结果波立维组治疗1个月后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16例,无效率19.05%。

安慰剂组58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26例,无效率30.95%。

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波立维组9.52%,安慰剂组13.10%。

波立维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 vs 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

结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波立维;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从2004年1月开始应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条件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恶化劳力型、初发型、静息型、梗死后及变异型。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阿司匹林药品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药物特点: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COX-1和COX-2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

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具有抗血栓的效果。

阿司匹林在口服后可迅速吸收,通过肝脏代谢,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2. 主要适应症:阿司匹林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同时,由于其抗血栓的作用,也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

3. 注意事项:阿司匹林不能与其他NSAIDs类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对于有消化道溃疡、出血倾向、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慎用阿司匹林。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和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

4. 临床研究: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临床实践。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和癌症的发病率。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痛风发作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对于患有哮喘、特定过敏史或正在进行手术的患者,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发热和炎症症状。

由于其抗血栓的作用,还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发生。

哈工大大学化学论文- 关于阿司匹林的分析讨论

哈工大大学化学论文- 关于阿司匹林的分析讨论

关于阿司匹林的分析讨论英才学院自动化摘要:针对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本文试将从其历史谈起,逐步介绍其发展进程,制备方法,现在的使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多个方面来探讨阿司匹林,并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结合选做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实验来探讨类似阿司匹林的经典药物在线上中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历史,制备,利用,前景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这学期选做了制备阿司匹林的实验,因此产生了对其的兴趣。

阿司匹林的历史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阿司匹林的制备方法进展传统方法与催化剂阿司匹林的生产是以水杨酸和醋酐为原料,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酰化反应实现。

其生产工艺的突破、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以及采用先进合成技术是关键。

郑俏俏-阿司匹林小论文

郑俏俏-阿司匹林小论文

医药化工学院12精细化工(2)班郑俏俏1215511216阿司匹林合成论文摘要:实验用浓硫酸作催化剂由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阿司匹林,并用返滴定法检测所制备阿司匹林的纯度及产率。

关键词:阿司匹林浓硫酸返滴定一、前言阿司匹林的用途: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最新研究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防结肠癌。

合成方法:碳酸钾催化合成,浓磷酸催化合成浓硫酸催化合成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是由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与醋酸酐进行酯化反应而得的。

水杨酸可由水杨酸甲酯,即冬青油(由冬青树提取而得)水解制得。

本实验就是用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与乙酸酐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酸。

反应式为:COOH H3PO4COOH+ (CH3CO)2O + CH3COOHOH OCOCH3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以下,温度过高易发生下列副反应,同时水杨酸在酸性条件下受热,还可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少量聚合物。

三、实验仪器药品药品水杨酸 2.76g(0.02mol)10%碳酸氢钠溶液40ml 乙酸酐8ml(0.08mol) 8%盐酸20ml 浓磷酸10滴三氯化铁溶液95%乙醇仪器100ml锥形瓶玻璃棒烧杯(100ml) 容量瓶抽滤瓶橡胶垫圈布氏漏斗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步骤(1).在100ml干燥锥形瓶中,加入干燥的水杨酸2.76g(0.02mol)和乙酸酐8ml(0.08mol),再加10滴浓磷酸,充分摇动。

(2).水浴加热,水杨酸全部溶解,保持瓶内温度在85-90℃左右,维持10min,并经常搅拌(3).稍微冷却后,在不断搅拌下倒入26-28ml水,并用冰水浴冷却后,抽滤,用冰水50ml洗涤晶体,得乙酰水杨酸粗产品;(4).将粗产品转至100ml烧杯中,在不断搅拌下加入40ml10%的碳酸氢钠溶液。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药物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药物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药物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

它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属于水杨酸类药物。

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它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具有炎症反应的介质,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的作用。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阿司匹林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是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导致的血管堵塞,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等。

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溃疡和出血等。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和严重过敏性休克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阿司匹林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可以用于退烧、缓解头痛、牙痛和关节痛等疼痛症状的缓解。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表明,阿司匹林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

总之,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但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谨慎使用。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剂量和使用方式。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doc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doc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1.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

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

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

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 μmol/L 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

(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 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

(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大量证据表明,GP受体多态性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它能造成黏附受体成分的表达、功能和免疫遗传学的多样性。

血小板激动剂(如TXA2)通过细胞内信号激活GPⅡb/Ⅲa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及其受体结合,然后促进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COX非依赖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使GPⅡb和GPⅢa分子乙酰化来抑制GPⅡb/Ⅲa的活化。

尽管还未完全弄清,但目前所知的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括跨膜蛋白受体、磷脂酶、Ca2 +释放、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和蛋白激酶C等。

某些弱的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和胶原蛋白)导致的GPⅡb /Ⅲa激活可被阿司匹林部分抑制。

在PLA2基因型存在时,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因这种替代途径减少而降低。

2.1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COX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它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

COX?1是花生四烯酸转换为前列腺素G/H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其有两种酶活性,一种环氧化酶活性催化前列腺素G的生成,一种氢过氧化物酶(H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G,生成前列腺素H,前列腺素H更进一步被COX催化成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7]。

浅谈阿司匹林药理毕业论文

浅谈阿司匹林药理毕业论文

浅谈阿司匹林姓名:XX指导教师:XX专业:班级:20XX 年X月X日目录1.引言 (2)2. 国内外的生产情况以及需求量 (2)2.1国外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2国内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3对我国今后产销的建议 (3)2.3.1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3)2.3.2生产多种释药方式的阿司匹林以及水杨酸的衍生物品种 (3)2.3.3发展多种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衍生物,满足市场需求 (3)3.应用及市场前景 (3)3.1. 广泛用途 (3)3.1.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4)3.1.2防治心血管疾病 (4)3.1.3治疗结膜炎 (4)3.2阿司匹林新用途 (4)3.2.1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4)3.2.2老年痴呆症 (5)3.2.3降血糖作用 (5)3.2.4糖尿病引发的心脏 (6)3.2.5白内障 (6)3.3. 市场前景 (6)4.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6. 致谢 (7)浅谈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阿司匹林国内外的生产情况,需求量,扩展到其应用及发展前景,借以希望人们能够更加了解阿司匹林这个药品,充分利用起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情况,需求量,应用及发展前景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阿司匹林的合成论文

阿司匹林的合成论文

阿司匹林的合成论文阿司匹林的分解先生姓名刘翠翠班级30803专业称号生化制药系部称号制药工程系指点教员马利锋提交日期争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年月目录阿司匹林的分解摘要经过该项实验,可以使先生掌握无机物质分别提纯的方法,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化学性质,乙酰水杨酸俗名阿司匹林,又称醋柳酸。

分子量180.16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碱溶液,同时分解。

可由水杨酸和醋酐作用制得,可用浓硫酸或浓磷酸作为催化剂。

适用病症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一、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阿司匹林,又称醋柳酸。

化学称号:2-乙酰氧基苯甲酸,化学式C9H8O分子结构式为:CH3COOC6H4COOH,分子量180.16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

密度1.35g/cm3。

在枯燥空气中动摇,遇潮那么缓慢水解成水杨酸和醋酸。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碱溶液,同时分解。

化学性质:酸的通性、酯化反响,水解反响。

二、药品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降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分解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惹起人们的注重;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停止了分解,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引见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运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运用最普遍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拟和评价其他药物的规范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响,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增加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惹起了人们极大的兴味。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停止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阿司匹林实验报告讨论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镇痛。

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乙酯,具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实验报告进行讨论,探讨其药理学特性和潜在的副作用。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阿司匹林,另一组服用安慰剂,实验者和参与者均不知道自己所服用的是哪种药物。

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参与者的症状和不适感,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引起炎症和疼痛的物质,因此阿司匹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实现。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参与者在头痛和发热的缓解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相比之下,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没有显著的改善。

这一结果与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相符合,进一步验证了阿司匹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潜在的副作用:尽管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药理学特性,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首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溃疡和出血等胃肠道问题。

其次,阿司匹林对某些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哮喘。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结论:通过对阿司匹林实验报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缓解头痛、发热和镇痛。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阿司匹林的潜在副作用,并在使用时注意剂量和使用频率。

此外,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和发热。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阿司匹林的潜在副作用,并在使用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阿司匹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疗效的探析

对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疗效的探析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疗效的探析姓名:何林娥系别: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学号:110413002指导教师:马淮凌教授2015 年5月10日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1 绪论 (1)1.1 前言 (1)2 阿司匹林概述 (1)2.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1)2.1.1 解热作用 (1)2.1.2 镇痛作用 (1)2.1.3 消炎作用 (1)2.1.4 抗风湿作用 (1)2.1.5 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2)2.1.6 防癌 (2)2.2 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 (2)2.2.1 阿司匹林的适应症 (2)2.2.2 用法用量 (2)2.2.3 制剂与规格 (3)2.2.4 不良反应 (3)2.2.5 禁忌症 (3)2.2.6 药物相互作用 (3)2.2.7 注意事项 (3)3 阿司匹林的疗效及临床作用 (4)3.1 在解热、镇痛方面的疗效 (4)3.2 在抗炎、抗风湿方面的疗效 (4)3.3 在抗血栓方面的疗效 (4)3.3.1 对脑梗死的治疗 (4)3.3.2 对冠心病的治疗 (4)3.4 在抗癌方面的疗效 (5)4 结论 (5)5 阿司匹林的发展前景 (5)参考文献 (6)致谢 (7)英文文献翻译 (8)外文文献原文 (14)对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疗效的探析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高效的非甾体抗炎药,疗效广,见效快,价廉物美,临床上常用于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现今发现它也可用于防癌。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期刊论文,分析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及疗效的药理作用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结合其现代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特性探析其疗效,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 疗效探析The Analysi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spirin’EffectsAbstractAspirin is an effective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wide efficacy, quick, cheap,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ti-rheumatic effects, now found that it can also be used to prevent cancer. In this paper, 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papers in recent year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spirin in the literatur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curative effect of aspirin, summarize the usage and dosage, adverse reactions and drug interac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medicine science and medicine generation of dynamics analysis of its efficac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tudy of aspirin.Key words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Aspirin; Analysis of efficacy1 绪论1.1 前言阿司匹林,俗名醋柳酸也可以叫乙酰水杨酸(AS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医学论文
摘要: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物研究
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
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2、AR的可能机制
虽然目前对AR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AR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
这种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产生AR的主要原因。

其剂量在100mg/d就可以产生对血栓素A2的抑制。

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的抗栓效应每日75~150mg与更高剂量等效,而小于75mg则效果不确定。

在我国,某些医生所用的剂量往往在50mg/d甚至更低。

计量过低的阿司匹林显然不能产生充分的抗血小板效应,因而患者发生血栓性事件的可能性就高。

此外,由于当心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而自行减小剂量或不能坚持长期服用,也是影响阿司匹林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2.2与基因多态性有关
(1)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导致AR。

ASR抗血小板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化酶COX-1 530位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使该酶失活。

而COX-1基因存在多态性,Kawasaki等提出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COX-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现象,这种多态性可影响COX-1蛋白结构或构象,使其对ASR的敏感性不均一,结果使COX-1不能被ASR灭活,从而影响ASR的抗血小板作用。

(2)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基因多态性,导致AR。

血小板聚集共同的最后通路是凝血因子Ⅰ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

GPⅡb/Ⅲa复合体的多态性在于Ⅲa亚单位的多态性,定位在17号染色体上的血小板糖蛋白Ⅲa亚单位基因出现单核苷酸变异,导致二等位基因PIA1/A2的产生。

PIA2阴性的患者,容易产生AR,临床再发血栓事件几率增加。

2.3环氧化酶的关系
环氧化酶(COX)存在两种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

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H2等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使COX-1失活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

COX-1主要存在于血小板和肾脏中,而COX-2主要存在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存在于血小板中的COX-1是一定的,阿司匹林通过丝氨酸抑制其活性,COX-2也是同理。

但是当有炎症刺激时,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就增强10-20倍,而且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

所以阿司匹林需要抑制90%以上的A2生成才能发挥其血栓作用,这就是血小板存在较高浓度COX-2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

2.4其他血小板活化途径的作用
血小板激活途径包括A2、ADP、凝血酶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等,阿司匹林仅仅阻断A2途径,所以当凝血酶、5-羟色胺、ADP、TXA2、肾上腺素等诱导剂存在时可通过其他途径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AR。

有核细胞如单核细胞因含血栓素合成酶,也可由前列腺素H2合成血栓素。

其他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理因素有高剪切应力。

2.5其他因素
除上述导致AR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因素。

①如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等因素。

在稳定的冠心病人群中,22%的患者在休息状态时对阿司匹林敏感,而运动试验后立即变为AR。

心血管手术期间,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明显降低。

②其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的影响:如布洛芬等。

③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运动通过提高Ⅷ因子水平及血小板活性影响凝血功能,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运动后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可能与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有关,体育运动及其他应急情况下,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可能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3、结语
对于AR,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其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是并存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们不能因为AR得存在而放弃ASR的应用。

目前对于AR的治疗还在摸索的阶段,如果能够综合中西医的优点结合治疗AR,相信会有益于AR患者和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哲,张健,李春盛,等.辛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