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答题

合集下载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1、神经—肌肉接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触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触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血凝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在Ca2+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2+)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各有何意义?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义: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特点: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不灵敏3.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生而有之(先天、种族)学而有之(后天、个体)刺激非条件~条件~反射弧简单、固定复杂、灵活多变,低位中枢可完成需高位中枢参与数量有限无限二者关系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控制非条件反射活动生理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能高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4.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举例:正常体温的调定点约为37度,当体温高于37度时,下丘脑内的温度感受器(检测装置)就会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传入冲动(反馈信息),从而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回降到37度;而当体温低于37度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使体温回升到37度,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恒定。

1.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1) 钠泵的本质: 钠—钾依赖式ATP酶2)作用: 分解ATP供能,逆浓度差转运Na+、K+(泵入2个K+、泵出3个Na+)3)钠泵活动的意义(P13)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也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影响膜电位的数值。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学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它是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的作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可分为两种类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

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

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削减。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开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转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气中,任一力气的转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削减,肾脏重汲取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整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整,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常常变化的状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糊涂;(2)肌肉处于宁静状态:(3)相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精华版生理简答题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满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和谐。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

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屈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树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举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2答:(1)单纯扩散:O、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2+-的Na、K、Ca、Cl等带电离子。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学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它是体内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它的作用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可分为两种类型: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

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

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破坏, 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导致疾病的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 参与酸碱平衡, 水平衡, 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 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 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 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 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 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 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 Na+、K+、Ca++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葡萄糖分子, 氨基酸分子等。

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 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 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 (1)黏附: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 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 血小板聚集成团, 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2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4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7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8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9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0什么是原癌基因?11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RP和AP有何影响?12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13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4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15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2+有何关系?16横桥有何特性?其在肌丝滑行中有何作用?17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18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19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20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21血小板有何生理功能?22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3从生理角度试述慢性肝病后期(如肝硬化等)伴有胆道阻塞的病人为何易于出血?24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25为什么不能称O型血者为“万能输血者”?26O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以及Rh阴性女子与R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27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为什么成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28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如何变化的?29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30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31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效率高?3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对肺部气体交换有何影响?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氧显著而二氧化碳潴留却不明显?33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34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及形成机制。

35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何变化?为什么?36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吸入含5% CO2的空气,吸入气中PO2下降时,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37健康人登上4000米高山时(大气压470mmHg),动脉血中PCO2和PO2如何变化,机制如何?38基本电节律39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及其与动作电位及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学习指导简答题答案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可从几个水平研究?答案:研究方法:研究水平: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调节?答案:(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答案:(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反馈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xx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答案:人体细胞xx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之中。

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意义: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6、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答案: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7、xx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如何?答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部不同,以及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有关。

xx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K+顺浓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

生理考试简答题

生理考试简答题

1.何谓静息电位?试简述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在细胞静息时,主要是带正电荷的K+顺浓度差由膜内流向膜外,使细胞外正电荷增加,相应的细胞内负电荷增加。

随着K+的外流,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的力量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K+的净移动就会等于零,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此时形成的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它相当于K+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2.何谓动作电位?试简述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首先引起膜上少量钠通道激活,致使少量Na+顺浓度差内流,使静息电位减小。

当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膜上钠通道迅速大量开放,在Na+浓度差和电场力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Na+快速、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

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Na+内流时,膜电位即达到Na+的平衡电位。

此时,大量钠通道又迅速失活而关闭,导致Na+内流停止,而钾通道则被激活而开放,产生K+的快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并恢复到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

这时,膜上钠泵运转,将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流入细胞内的Na+泵出,流出细胞外的K+泵入,形成后电位,并恢复膜两侧Na+、K+的不均衡分布。

3.试述运动神经是如何引起骨骼肌兴奋的?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兴奋是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完成的,要经历电--化学--电的变化过程。

具体机制如下:当运动神经的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上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开放,ca2+从细胞外顺电--化学梯度内流,ca2+使轴浆中的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囊泡中储存的Ach以量子释放的形式倾囊释放,Ach通过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上Na+、K+通道开放,允许Na+、K+通过,但以Na+内流为主,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闽电位水平时,肌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爆发动作电位。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何谓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其形成离子机制:①钠泵活动形成的细胞内的高钾离子浓度;②因为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非门控性钾漏通道,所以安静时膜钾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③钠泵的生电作用。

2、何谓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画图并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化(上升支):当膜受到一个较弱的刺激时,膜上部分钠离子通道开放,少量钠离子内流,膜出现部分去极化。

随着刺激的加强,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膜进一步去极化,直接接近钠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复极化:钠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内流停止,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开始增加,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增加,使膜迅速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

并与升支共同构成尖峰状的峰电位。

静息期:钠-钾泵活动,泵出钠离子,泵入钾离子。

3、简述钠钾泵的本质、活动特点及主要功能。

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Na+,K+-ATP酶。

钠离子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钠离子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钾离子移入胞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钾和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钠泵的主要功能是:①所形成的的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防止细胞内钠离子过多而引起的细胞肿胀。

③建立钠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运输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44、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不同。

(表格比较形式)动作电位:①有效刺激②钠通道大量开放③具有“全活无”特性④有不应期,无总和⑤不衰减性传播局部电位:①阈下刺激②钠通道少量开放③不具有“全或无”特性④没有不应期,可总和⑤衰减传播5、试述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论述题1.心肌细胞有哪些类型?①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工作细胞);②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网;③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结希区;④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2.何为心动周期,简述其过程?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机械活动周期,即从一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之前的过程。

(1)全心舒张期(2)心房收缩期(3)心室收缩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减慢射血期(4)心室舒张期:①等容舒张期②快速充盈期③减慢充盈期3.如何对心脏泵功能进行评价?①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②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③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

④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4.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5.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①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

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上移,兴奋性降低。

③钠通道的状态:备用,激活,失活。

6.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7.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①四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速度快,自律性高。

②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绝对值小,自律性高。

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自律性高。

8.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是什么?①结构因素:细胞直径大,细胞内的电阻低,局部电流越大,传导速度越快②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膜电位水平;邻旁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

9.何谓体表心电图?其各波的意义是什么?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是整个心脏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

(1)P波:两心房去极化的过程。

(2)PR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兴奋由窦房结传到心室肌。

(3)QRS波:心室肌去极化。

(4)S-T段:QRS波之后到T波之前,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髓袢甚短,只达外髓质层,有的甚至不到髓质 ?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约占肾单位中的10%-15%
?肾小球体积较大
?入球小动脉的口径小于或等于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成缠绕邻近的近曲小管或远曲小管的网状毛细血管,而且还形成细而长的U字形直小血管,直小血管可深入到髓质,并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11 试述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答:
丘脑接替除嗅觉以外的的所有类型感觉,并根据机体的行为状态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相对应的部位。
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分为两大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的纤维联系。 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形成特定感觉。
2.在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处的主细胞主要通过钠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易化扩散的方式进行钠离子的重吸收。吸收后的钠离子同样通过Na+ -K+泵的作用维持细胞内的低钠水平。
8.试述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理。
答:
光照时,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首先出现视黄醛分子构象的改变,视紫红质分子中原有的11-顺型视黄醛变为全反型视黄醛。视黄醛的分子构象改变将导致视蛋白分子构象上的变化,经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另外,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使机体的产热量减少。
3.请根据所学的生理学知识谈谈机体在寒冷雪山上如何适应恶劣的天气。
答: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使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使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机体处于寒冷雪山上时,散热增加,机体的体温趋于下降,使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代谢增强;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即寒战以增加产热量。此外,发汗中枢的活动减弱,发汗停止,使散热量减少。通过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机体达到体热平衡,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另外,机体也可以通过行为性调节采取保温措施等使机体适应寒冷雪山环境。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

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

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

说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

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到达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生理简答题重点

生理简答题重点

1.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

2.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

①上升支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 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3.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4.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分为: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

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EPO主要调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

雄激素可促进EPO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

此外,甲状腺素、生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理简答题库

生理简答题库

生理简答题一、血液循环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哪几期?如何形成的?(1)动作电位0期:Na+内流(1分)、(2)动作电位1期:K+外流(1分)、(3)动作电位2期:K+外流与Ca2+内流动态平衡(2分)、(4)动作电位3期:K+外流(1分)、(5)动作电位4期:钠泵和Na+ - Ca2+交换体活动加强,Na+和Ca2+移出细胞,K+转入胞内。

2.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主要)(3分)、(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1分)、(3)阈电位水平(1分)。

3.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哪几个期?兴奋性如何?(1)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

兴奋性0(2分)、(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低于正常(2分),(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1分)4.心肌收缩的特点?(1)步收缩(2分)、(2)不发生强直收缩(2分)、(3)对细胞外Ca2+依赖性(1分)5.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哪些属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哪些属于心肌的机械特性?(1)心肌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3分)。

(2)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属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1分),(3)收缩性属于机械收缩特性(1分)。

6.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充盈和射血的过程。

(1)心室收缩期: 分为等容收缩期(1分)、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1分)。

(2)心室舒张期: 分为等容舒张期(1分)、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1分),也包括心房收缩期在内(1分)。

7.何谓心指数?有何意义?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分),可用于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3分)。

8.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可使心输出量明显增加(1分)。

但当心率超过160~180次/min时,可使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及搏出量均显著降低,故心输出量下降(2分);反之,如果心率低于40次/min,心输出量亦减少,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虽延长,但此时心室充盈已接近极限,不能再相应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简答题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答: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的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开完成。

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短暂的特点。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是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具有调节范围局限、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的特点。

3.什么是易化扩散?其特点是什么?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可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各种离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抑制。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特异性②通道具有开放和关闭的闸门特性4.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需要泵蛋白的帮助;②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③需要消耗能量。

生理意义:①建立细胞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浓度差;②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6.血浆渗透压有几种?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渗透压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种。

①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NaCl、葡萄糖、尿素等,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②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其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正常血容量。

7.简述红细胞的生成条件及生成调节。

答:红细胞的生成条件:①前提条件是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②造血原料有铁和蛋白质。

③成熟因子为叶酸和维生素B121。

红细胞的生成调节: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

机体缺氧时,刺激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该激素可刺激红骨髓造血,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②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也可促进肾脏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9.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依据。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

凡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者为A型,只含有B凝集原者为B型,含有A 和B凝集原者为B型,无A、B两种凝集原者为O型。

11.何谓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代偿间歇?答:如果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受到额外的人工刺激或病理性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临床上称为早搏)。

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这是因为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若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必须等到窦房结再次传来兴奋,才能引起心室肌收缩,故出现代偿间歇。

12.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

答:形成动脉血压的条件有:①前提条件: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循环血量充盈;②根本因素:心脏收缩射血产生的动力与血液流动遇到的外周阻力;③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其作用是缓冲血压(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并保持血液的连续流动。

13.何谓微循环?其血流通路有几条?各有何功能?答: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有三条。

①迂回通路: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场所)②直捷通路:功能是使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及时回流心脏;③动—静脉短路:功能是调节体温。

14.简述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影响因素及临床检测意义。

答: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其正常值为4~12cmH2O。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两个因素。

当心脏射血能力较好或静脉回心血量较少时,中心静脉压较低;如果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或静脉回心血量较多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临床测定中心静脉压可作为判断心功能和输血、输液的参考指标。

15.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答: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①心肌收缩力(心泵);②重力和体位;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④呼吸运动(呼吸泵)16.简述心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心的神经支配:心脏受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17.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过程是: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引起延髓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传出神经中的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最终使动脉血压下降。

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调节过程相反,反射性使动脉血压升高。

其生理意义是防止或缓冲动脉血压的急剧波动,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18.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和临床应用。

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较强,可使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较弱,可使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肝脏和冠脉血管舒张,故总外周阻力变化不大。

因此,临床上常把肾上腺素作为强心药使用。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较弱,对血管的作用较强,可使全身小动脉(冠脉血管除外)强烈收缩,外周阻力显著增大,使动脉血压升高。

故临床上常把去甲肾上腺素用作“升压药”。

19.简述呼吸的概念和呼吸的基本过程。

答: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人体呼吸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环节: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

20.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作用及其意义。

答:肺泡表面活性组织是由Ⅱ型肺泡细胞分泌的脂蛋白复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其生理意义是:①减少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萎缩;②阻止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肺泡,防止肺水肿。

21.简述动脉血压中C02分压升高对呼吸的影响,其机制如何?答:C0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刺激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浓度的CO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的必要条件。

当血液中CO2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升高时,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使呼吸中枢兴奋,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若血中CO2浓度过高时,反而使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

22.简述缺O2对呼吸的影响。

答:缺O2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但缺O2对延髓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当轻度缺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作用占优势,使呼吸加深加快;在严重缺O2时,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占优势,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23.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答: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胸膜腔的密闭性。

胸膜腔负压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使肺能够随胸廓运动而扩张或缩小;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4.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气体交换效率高?答: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即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由于无效腔的存在,浅快呼吸会导致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深慢呼吸可增加肺泡通气量。

因此,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气体交换效率高,对机体更有利。

25.简述胃酸的生理作用。

答:胃酸(盐酸)的生理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与钙和铁结合,促进其吸收;⑤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26.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答: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下:⑴碳酸氢盐:①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小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②为小肠内的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碱性环境)。

⑵胰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⑶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⑷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由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被激活而成。

其作用是: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可分解蛋白质为眎和腖。

②若两种酶共同作用时,可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27.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答: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原因是: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长约5~7m,环状皱襞、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增加了600倍,可达200~250m2;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和脂类已经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能被充分吸收。

28.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①肌肉活动;②精神活动;③环境温度;④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29.影响体温波动的生理因素有哪些?答: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的生理波动包括:①昼夜变化:正常体温呈昼夜周期性变化,清晨2~6时体温较低,午后1~6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②性别:成年女性体温比男性体温平均约高0.3℃。

女性基础体温还随月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变化,在月经期和排卵前期基础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体温升高。

③年龄:儿童高于成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人。

④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情况都会使体温有所升高。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和麻醉等情况对体温也有一定的影响。

30.简述尿生成的部位及其主要过程。

答:尿生成的部位是肾单位和集合管。

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31.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①有效滤过压的改变: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②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的改变;③肾血流量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