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昆虫》目录第3单元《昆虫》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

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

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昆虫》优秀教案(通用5篇

《昆虫》优秀教案(通用5篇

《昆虫》优秀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昆虫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 了解昆虫的生态角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及生态角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昆虫标本、挂图、PPT、实物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小生物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昆虫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昆虫标本。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虫,如蝴蝶、蜜蜂等,详细讲解其生物学特性、生殖与发育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昆虫的生态角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昆虫》2. 内容:昆虫的定义与分类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昆虫的生态角色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昆虫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特征。

(2)举例说明昆虫的生态角色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昆虫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2. 答案:(1)昆虫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学分类、遗传分类等。

分类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

(2)例如,蜜蜂通过传粉帮助植物繁殖;蝴蝶在幼虫阶段可以控制害虫数量;蜻蜓成虫捕食蚊子等。

(3)昆虫与人类关系密切,既有益也有害。

益处如提供食物、药材、传粉等;害处如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昆虫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掌握较好,但对昆虫分类的理解仍有不足,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昆虫博物馆,增加对昆虫的直观认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养昆虫》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饲养昆虫,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昆虫的饲养方法和昆虫的生活习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饲养昆虫。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饲养昆虫。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昆虫标本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标本和多媒体课件,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昆虫的特点。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饲养昆虫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饲养昆虫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

4.总结:学生汇报饲养昆虫的过程和观察到的昆虫的生活习性,总结昆虫的特点和饲养方法。

5.拓展: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进行实地,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特点: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有触角和复眼3.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昆虫的饲养方法:1.提供适宜的食物和水源2.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3.定期观察和记录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来进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庞大的“家族苏教版第9课庞大的“家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1.教材分析本课以“庞大的‘家族’”为题,一是要了解昆虫是一个种类多、数量多的动物群体;二是要明确昆虫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本课以建立昆虫模型为主线,设计安排了“初建模型、VR观察、描述、修正模型”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

首先,通过“做一个昆虫模型”的活动,展现学生前概念中对于昆虫的了解。

然后通过VR场景中进行近距离、360°无死角的观察,在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的探究活动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了昆虫的共同特征,修正自己的昆虫模型,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昆虫这一生物种类的概念,认识到昆虫“家族”非常庞大。

其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最后,通过观察甲虫,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昆虫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从而更多地了解昆虫,增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能比较容易地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生物个体所具有的特点。

个别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种类特征,但不是很清楚。

特别是在区分昆虫与其他虫子时,认识是模糊的、片面的。

3.教学目标●通过VR场景中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并建立昆虫模型。

●能运用文字、数据、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有意识地关注、研究昆虫。

4.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修正自己的昆虫模型。

5.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印象笔记、投影设备。

学生分组材料:VR设备、记录单、昆虫模型材料盒(泡沫球、牙签、纸片、毛条)。

6.教学过程(一)导入还记得上学期《动物大家族》,我们是依据什么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了鸟类和鱼类吗?(PPT展示鸟类:体表有羽毛,羽毛的颜色长短可以不同;都有翅膀,可以大小、形状不同。

鱼类:有腮和鱼鳍,但鱼鳍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动物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其实在我们的动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类种类、数量最多的“庞大家族”,你知道是什么吗?——昆虫。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昆虫》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翅膀和触角等。

通过对昆虫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昆虫,并且能够说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昆虫,但他们对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特征可能了解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昆虫的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昆虫图片,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昆虫有什么特点吗?”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和触角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3.交流:学生汇报观察和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评价,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并进行讲解。

5.练习: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对昆虫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表达能力等方面。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科学学习是小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下面将对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第一单元:昆虫的生存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昆虫的生存环境以及它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

知识点1:昆虫的生活环境- 昆虫的生活环境包括陆地、水中和空中三个方面。

-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昆虫分为陆生昆虫、水生昆虫和空中昆虫。

知识点2:昆虫的适应能力- 昆虫对生活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例如蟑螂的抗饥饿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等。

第二单元:昆虫的生长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昆虫的生长变化以及昆虫的生存特点。

知识点1:昆虫的生长变化- 昆虫的生长变化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 不同的昆虫在幼虫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知识点2:昆虫的生存特点- 昆虫的生存特点包括出生方式多样、数量庞大、寿命短等。

- 昆虫的繁殖方式也多样,有直接繁殖和间接繁殖两种。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的生存特点。

知识点1:植物的生长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和结实等阶段。

- 植物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如根的吸水和吸收养分、茎的支撑作用等。

知识点2:植物的生存特点- 植物的生存特点包括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物体的运动方式。

知识点1:物体的运动规律-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

-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知识点2:物体的运动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滚动、滑动和旋转等。

- 不同材质的物体在不同的运动方式下有不同的特点。

第五单元:水的循环和人类与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水的循环过程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1: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等。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教案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教案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

教材以养昆虫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饲养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昆虫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饲养昆虫方面,可能缺乏实践经验。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会饲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饲养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生活习性,饲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饲养昆虫,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饲养昆虫的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昆虫标本或图片。

2.饲养昆虫的工具(如昆虫笼、食物等)。

3.生态环境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昆虫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呈现饲养昆虫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饲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饲养昆虫。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饲养昆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讨论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生分享饲养昆虫的心得,互相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饲养昆虫的重要性,以及关注生态环境的意义。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0养昆虫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0养昆虫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0养昆⾍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昆⾍10养昆⾍教学⽬标1.能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的⼏个发展阶段。

2.能像科学家⼀样记观察⽇记,并通过整理⽇记获取有⽤信息。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重点能够悉⼼饲养昆⾍,记观察⽇记。

教学难点能够整理⽇记,从中获取昆⾍⽣长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具、蚕卵、桑叶、⽅格纸、放⼤镜、⽇记本。

教学过程⼀、导⼊新课1.上⼀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昆⾍的特点,下⾯谁来说⼀说,昆⾍的特点是什么?学⽣回答:昆⾍的⾝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对触⾓,胸部有三对⾜,多数昆⾍有⼀对或两对翅膀。

2.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昆⾍的⼀⽣在形态、⽣活习性⽅⾯会有很⼤的不同,下⾯,让我们通过饲养昆⾍,来了解他⼀⽣的变化。

板书课题:10养昆⾍⼆、教学新课活动⼀:养蚕(或者菜青⾍),给蚕宝宝(菜青⾍)记观察⽇记1.教师引导:如果让⼤家去养昆⾍,你们打算养什么昆⾍呢?学⽣说⼀说⾃⼰喜欢养的昆⾍。

2.教师出⽰蚕宝宝的图⽚,引导学⽣看⼀看,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昆⾍吗?(蚕宝宝)这⼀次,⽼师和同学们⼀起来养蚕,通过养蚕来了解蚕宝宝的⼀⽣的变化。

3.出⽰课本29页养蚕的四幅图⽚,学⽣仔细观察这四幅图⽚,并读⼀读旁边相关的⽂字,初步了解养蚕的⼀些知识。

4.师⽣共同观察这四幅图⽚,并阅读下⾯的⽂字,进⼀步了解养蚕的知识。

图⽚1:在春天天⽓变暖以后,留意蚕卵的变化,等待蚁蚕孵出。

养蚕的时间:春天天⽓变暖以后,⽓温⼀般达到20°C以上就可以了。

可以根据当地昆⾍⾷物情况灵活调整。

图⽚2:在纸盒⾥铺上⼲净的纸,在盒盖上扎⼏个孔。

蚕宝宝的家:准备好⼀个纸盒,⾥⾯放上⼲净的纸⼱,盒盖上打⼏个孔,⽅便透⽓。

图⽚3:放⼊洗净擦⼲的桑叶,再⽤⽑笔将蚁蚕轻轻扫⼊盒内。

挪动和取⾷:蚁蚕很弱⼩,不能⽤⼿拿,可以⽤⼲⽑笔轻轻扫。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养昆虫》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如何养昆虫。

教材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昆虫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如何养昆虫,以及昆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养昆虫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昆虫的生活习性,如何进行观察和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养昆虫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昆虫标本,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昆虫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1)介绍昆虫的主要特征,如翅膀、触角、足等。

2)讲解养昆虫的基本方法,如饲养环境、食物供给、观察等。

3.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2)学生动手养昆虫,实践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养昆虫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昆虫进行饲养,并记录饲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养昆虫的基本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昆虫主要特征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养昆虫方法的运用能力。

3.学生对饲养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的认真程度。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养昆虫》,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习性,学会如何养昆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对于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不够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养昆虫存在好奇心和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昆虫,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如何养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如何养昆虫。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环节:(1)观察昆虫: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外形、颜色、触角等特点,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思考昆虫为什么会选择某种生活环境,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3)学习养昆虫的方法:讲解养昆虫的基本注意事项,如饲养环境、食物、清洁等。

3.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养昆虫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环节:让学生分享养昆虫的心得,总结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5.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保护,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外形:翅膀、触角、六条腿•生活习性:适应各种环境•养昆虫方法:饲养环境、食物、清洁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5

第三单元昆虫9.庞大的“家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是动物界中最多的。

(2)甲虫的种类是昆虫中最多的。

(3)昆虫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观察昆虫图片,找出昆虫共同特点。

(2)观察图片,找出甲虫的相同之处。

(3)制作昆虫模型、描述昆虫特点进行猜测,熟料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2)能辨别自然界中的昆虫。

【教学重点】掌握昆虫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甲虫与普通昆虫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昆虫它们的家族很庞大,大到超乎你的想象!从天空到草地,从沙漠到森林,从高山到平原,从河流到海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

猜猜看看,它们是昆虫吗?二、讲授新课一、昆虫特点1、你能说出这些昆虫的名字吗?2、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温馨提示】①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②它们各有几只足③这些足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昆虫观察记录表明确: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有一对或两对翅。

3、知识卡片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昆虫,占整个动物界种数的80%以上。

昆虫的体形一般都很小,体长一般为0.5-3厘米之间,翅展(双翅展开时,两前翅翅尖之间的直线长度)一般在1.5-5厘米之间。

最小体长还不足0.2毫米,最长的竹节虫的体长可达26厘米。

二、甲虫1、昆虫中种类最多的是甲虫。

例如,独角仙:头部长有一支两边对称、双分叉的巨型觭角。

幼虫是以腐叶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质为食,成虫还以树木伤口流出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为食。

生命周期约1年。

常被作为宠物饲养。

金龟子:成虫一般雄大雌小。

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

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多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天牛是人们熟知的一类昆虫。

当你抓住它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企图挣脱逃命。

若在其腿上缚一根细线,任其飞翔,还能听到"营营"之声。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昆虫》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3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掌握昆虫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昆虫的世界,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方式。

2.难点:昆虫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昆虫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昆虫的特征: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图片,比较昆虫的身体结构,分析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

3.学习昆虫的分类:根据昆虫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昆虫的分类,了解昆虫的生物学地位。

4.探究昆虫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5.总结与交流: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1.身体结构:头、胸、腹三部分2.触角:感知外界环境3.翅膀:飞行4.足:行走和捕食5.繁殖方式:卵生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昆虫特征的掌握程度。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昆虫,但可能没有系统地观察和研究过昆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昆虫的主要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2.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昆虫的生活习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激发他们的兴趣。

2.讲授:介绍昆虫的主要特征,如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

3.观察与描述: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昆虫的外形特征。

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昆虫实验,如昆虫的触角是否具有嗅觉功能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5.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昆虫的生活习性,如昆虫的繁殖方式、食物来源等。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7.拓展:学生展示自己对昆虫的了解,分享昆虫的相关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1.身体结构:头、胸、腹三部分2.翅膀: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昆虫没有翅膀3.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4.繁殖方式:昆虫的繁殖方式多样,如卵生、胎生等5.食物来源:昆虫的食物来源丰富,如植物、其他昆虫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等活动。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虫》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态环境。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昆虫的身体结构、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系统性和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昆虫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态环境,学会识别常见的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态环境。

2.难点:昆虫的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昆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态环境,让学生对昆虫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昆虫的生殖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奇妙世界。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拓展(10分钟)分析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其特征,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态环境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昆虫》这一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材以昆虫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和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如昆虫的身体结构、繁殖方式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教学难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显微镜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昆虫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昆虫的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标本,记录昆虫的身体结构、触角等特征,并讨论昆虫的分类。

3.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繁殖行为,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并通过实验了解昆虫的发育过程。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昆虫的习性,如蝴蝶的迁徙、蚂蚁的觅食等。

5.总结与反思: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昆虫的特征和习性,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昆虫的特征:1.身体结构:头、胸、腹三部分2.触角:感觉器官3.翅膀:飞行4.足:行走昆虫的习性:1.繁殖:卵生2.发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3.迁徙:蝴蝶、蜜蜂等4.觅食:蚂蚁、蜈蚣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四年级下册昆虫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昆虫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昆虫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昆虫的分类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们包括很多种类,常见的有蝴蝶、蜜蜂、蚂蚁、蚊子等。

昆虫通常可以按照形态和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

第二章:昆虫的生长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昆虫会经历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例如昆虫的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幼虫需要不断进食、蜕皮、生长,最后变成蛹,再经过一段时间变成成虫。

第三章:昆虫的饮食昆虫的饮食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植食和肉食两种。

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的叶子、茎、根等为食,而肉食性昆虫则以其他昆虫、小型动物甚至腐肉为食。

昆虫的饮食习性可以根据它们的种类和形态进行分类。

第四章:昆虫对人类的重要性昆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参与植物的传粉,控制害虫的数量,有些昆虫还能够作为食物供给人类。

但同时,一些昆虫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如传播疾病、侵害农作物等,所以在人类的生活中需要正确的管理和利用昆虫。

第五章:昆虫的保护和利用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界的多样性,我们需要正确地保护和利用昆虫资源。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设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昆虫资源调查研究、推广昆虫养殖等方式来保护和利用昆虫资源。

第六章: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在生活中有很多独特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比如一些昆虫会进行社会性生活,组成社会群体,有客工、王后、工蜂等不同的分工,还有一些昆虫会进行迁徙、集群、化群等现象。

这些都是昆虫生活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第七章:昆虫的捕食和防御昆虫在生活中也要进行捕食和防御,以保护自己的生存。

一些昆虫会利用天敌来捕食其他昆虫,而其他昆虫会通过化学物质、刺、麻醉等手段进行防御,保护自己不受捕食者的侵害。

第八章:昆虫的繁殖和传播昆虫的繁殖传播方式很多,有的通过交配产卵,有的通过孤雌生殖,还有的通过子女离体生殖等方式。

同时昆虫还可以通过空气、水、风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昆虫》这一节课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以及昆虫的生态习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特征。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态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并能够观察和描述昆虫的生态习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态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

2.教学难点:昆虫生态习性的观察和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昆虫的特征和生态习性。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昆虫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昆虫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昆虫特征: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特征。

3.观察昆虫生态习性:学生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昆虫的特征和生态习性,并进行交流分享。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1.身体结构:头、胸、腹三部分2.翅膀:有的昆虫有两对翅膀3.触角:用于感知周围环境4.生态习性: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023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教案

2023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教案

2023 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昆虫9 浩大的“家族”教学目标1.能通过有挨次的观看,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3.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争论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预备教师材料:有关昆虫(包括甲虫)的实物或实物标本、图片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愉快果果壳、热熔胶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1.出示课本 25 页的一首小诗:我们的家族很浩大,大到超乎你的想象!从天空到草地,从沙漠到森林,从高山到平原, 从河流到海洋………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处处都有我们的脚印。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昆虫家族。

这首小诗向我们描述了昆虫家族的哪些特点?昆虫的家族很浩大,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

3.教师引导:你们对昆虫这个家族又有多少了解呢?从今日开头,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昆虫大家庭。

板书课题:第3 单元昆虫4.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昆虫这个浩大的家族。

板书课题:9 浩大的家族二、学习课活动一:观看昆虫,找出它们的一样之处1.教师引导:我们四周有很多昆虫,大家知道哪些昆虫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昆虫的名称。

2.下面的这些昆虫你们都生疏吗?出示课本 26 页上面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认一认,并相机出示这些昆虫的名称。

3.教师出示课本 27 页上面的一句话:至今,科学家已经觉察了约 150 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61%。

学生认真读一读,体会昆虫家族的浩大的数量。

4.提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课本 26 页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昆虫,找出它们的一样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这些昆虫的时候,可以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腿?这些腿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全班沟通,学生说一说自己观看到的昆虫的一样之处,预设:他们都有 6 条腿。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教学设计(1)

新教材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教学设计(1)

第三单元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教学重点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探索了有关蚕宝宝的知识。

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呢?(做实验)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实验探究更多的昆虫的奥秘。

板书课题:11探究昆虫的奥秘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讨论交流谁的实验设计更合理1.教师引导:一次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去探究一下。

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

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2.分别出示课本33页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学生认真读一读,比较这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并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为什么?3.全班交流,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更为合理的实验设计,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4.教师小结: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第一,两个饲养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

另外,一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

活动二: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1.教师引导:对于昆虫,我们有许多奥秘想要去探究。

但是,有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去通过实验研究,而有一些问题不太适合通过实验探究。

因此,我们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这三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而提出的问题?想一想这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实验研究?问题1: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问题2: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问题3: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3.教师引导: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通过实验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预设:第1个问题,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4.教师强调,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昆虫》目录第3单元《昆虫》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

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

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 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11.1 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

第一课《庞大的“家族”》,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几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

第二课《养昆虫》,通过“饲养”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

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处理信息,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并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

第三课《探究昆虫的奥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

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

(3)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第三单元教案9.庞大的家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5.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6.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昆虫标本昆虫模型放大镜昆虫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预设1:他们的体型可能很大....预设2:他们数量可能很多.....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

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预设:数量庞大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预设:昆虫4.师: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

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

(补充板书:昆虫)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PPT出示,学生认)(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

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预设:2根/一对。

4.师: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

而昆虫的脚称为“足”(板书),请你结合图片或手里的昆虫标本数一数,它们有几只脚?预设:有6只,也就是三对。

(板书:三对足)5.师:除此之外,有些昆虫还长有翅膀。

通过图片的观察,我们掌握了昆虫身体上的一些基本特点,想一想,昆虫的这些器官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生长的位置有没有什么规律呢?6.师:为了同学们观察的更仔细,老师为每一组提供了昆虫标本以及一些昆虫模型来帮助你们观察。

但昆虫标本体型小,要想观察的够清楚,你认为应该怎么办?预设:用放大镜观察。

7.师:没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8.师:观察时,有什么注意的吗?生:要仔细观察这些器官长在昆虫身体的部位。

9.师补充:真会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顺序的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昆虫身体的哪一部分,一会儿,请小组来进行分享。

(三)实验探究1.师:(PPT出示)现在拿出你们的放大镜、标本和模型仔细观察吧。

(1)用放大镜按一定顺序依次观察。

(2)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足、翅膀分别长在它身体的哪一部位。

(3)将观察结果在小组内分享。

(四)分享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提炼昆虫的特征1.师:你观察到昆虫的触角长在它身体的哪个部位?预设:头部。

2.师:没错,触角生长的地方就是昆虫身体的第一部分:头。

(板书)3.师:足和翅膀呢?预设:身体中间,足在肚子上,翅膀长在足的背面。

4.师:真会观察,昆虫的足与翅膀所生长的部位是昆虫身体的第二部分:胸。

(板书)昆虫的足和翅膀都长在昆虫的胸上。

昆虫的身体只由这两部分构成吗?预设:不是,有的昆虫有大大的尾巴,有的昆虫有细长的尾巴。

5.师: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啊,那可不是昆虫的尾巴,是昆虫的腹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三部分。

虽然它在外表上没有长有特别的器官,但也是昆虫身体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发现昆虫的身体由3部分构成:(PPT)从上到下依次是:头、胸、腹。

(板书)7.师:除了这些,昆虫身体上还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它们。

先来说说头部,它们的头部长有触角(PPT出示),仔细观察这些昆虫的触角,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三只昆虫的触角形态不一,但都是一对。

8.师:没错,真会发现,不同的昆虫触角形态各异,但数量是一定的。

其实昆虫头部除触角外,还长有眼睛和嘴。

昆虫的眼睛有的是单眼,有的是复眼。

而它们的“嘴”称为“口器”,用于摄取食物。

想一想,在头部,昆虫这类动物有什么独有的特征?预设:它的一对触角。

(板书)9.师:真会总结。

头部下面紧连着的是昆虫的胸,昆虫有3对足,不同昆虫它们足的形态也是不同的。

(PPT出示)大多数昆虫在胸部还会长有一对或两对翅膀(板书)。

胸部以下就是昆虫的腹部了,仔细观察昆虫的腹部,你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吗?预设:不同昆虫的腹部花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10.师:观察的真准确,昆虫的腹部也形态各异,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特点。

因此在快速判断一个动物是否是昆虫时,我们可以只看它的?预设:头部和胸部。

11.师:长有触角和足的就一定是昆虫吗?预设:必须是1对触角和3对足。

12.师:谁来帮我们总结,你发现昆虫有哪些共同特征?预设: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多数有1对或2对翅膀。

(五)学以致用1.师:掌握了昆虫的共同特征,请大家判断一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小动物:蜘蛛。

它是昆虫吗?预设:不是,它不是6只足,它有8只足。

2.师:真会学以致用,蜘蛛不是昆虫。

老师这里还带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是昆虫吗?(PPT出示,学生判断)3.师:毛毛虫是蝴蝶或蛾的幼虫,它的成虫满足昆虫的共同特点,因此它是昆虫。

蚕也是蛾的幼虫,因此也是昆虫。

为什么说昆虫是“庞大的家族”?三、探究甲虫的共有特征1.师:昆虫种类繁多,形态不一,但在它们的种群中,有一类昆虫数量最多,你知道它们是谁吗?预设:甲虫2.师:不错,(PPT出示)就是甲虫(板书),仔细观察这些甲虫,它们和其它的昆虫,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预设:预设:它们也有3对足,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但它们都有坚硬的外壳。

3.师:观察的可真仔细,甲虫的虫体外表似装甲,因此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