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课题研究报告
表面活性剂课题研究报告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在溶液中具有降低表面或界面张力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洗涤剂、乳化剂、高分子合成等。
本报告将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并重点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基本原理: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组成的分子,其可以在液体的表面或界面上聚集形成一层分子膜,从而降低液体表面或界面的张力。
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液体的表面性质,实现各种应用,如降低洗涤剂对水的接触角、提高液液乳化效果等。
二、分类:表面活性剂可以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四类。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基团带有负电荷,疏水基团为烃基。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基团带有正电荷,疏水基团为烃基。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没有离子性质,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通过化学键连接。
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具有同时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特征的分子结构。
三、应用: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洗涤剂、乳化剂、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
在洗涤剂中,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善水的润湿性,提高清洁效果。
在乳化剂中,表面活性剂能够将油水两相稳定地分散,形成乳状液。
在药物传递系统中,表面活性剂可以加速药物的吸收和解离,提高药效。
四、最新研究进展:最近的研究表明,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改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具有环境友好性的表面活性剂,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有研究探索表面活性剂在纳米颗粒制备、油污分解等方面的应用。
总结: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具有降低表面或界面张力的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基本原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应用。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新的表面活性剂材料和应用领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保护环境。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浓度与临界胶束浓度进行测定,探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结构及其对界面性质的影响,为后续的表面化学研究提供基础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胶束结构,而其临界胶束浓度是指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当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则会出现大量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根据兰伯特—比尔定律(Beer-Lambert Law),当溶液中物质浓度与光强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时,则有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的关系式如下:A = εlc其中,A为吸光度,ε为比吸光度,l为光路长,c为物质浓度。
而临界胶束浓度就是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拐点。
实验步骤:1.取一定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加入稀释液中,调整其浓度分别为0.5、1、2、3、4、5、6、7、8、9、10 mM。
2.每次测量添加2μL红外染料,干燥后加入回收液中,取出60μL至一100μL石英吸光比色皿中,用超净水升至一定体积。
3.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吸光度,记录下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并计算样品吸光度时,可以得到不同浓度下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吸光度数值。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将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直线并求出直线交点。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约为2.86mM。
同时,从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以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测得的吸光度数值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分子逐渐开始形成胶束结构,从而导致其分子排列与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吸光度的大小。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并且发现不同浓度下样品的吸光度值存在明显区别,从而进一步确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这一理论研究在表面化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报告-表面活性剂的鉴别
实验六表面活性剂的鉴别
一、测定原理
亚甲基蓝是水溶性染料,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亚甲基蓝可形成溶于氯仿的蓝色络合物,从而使蓝色从水相转移到氯仿相。
二、原料
1、亚甲基蓝溶液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3、氯仿
三、测定步骤
移取5ml试样于在带玻璃塞的试管中,加入10ml亚甲基蓝溶液和5ml氯仿,塞上塞子充分振荡后静置分层,观察两层颜色。
如氯仿层呈蓝色,表示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因为试剂是碱性的,如果存在肥皂的话,已经分解成脂肪酸,所以肥皂不能被检出。
如果水层颜色较深,则表明存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试剂是酸性的,两性表面活性剂通常呈(微弱的)阳性结果。
如果水层呈乳状,或两层基本呈同一颜色则表明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四、结果记录
五、结果讨论
1、实验配制过程中,氯仿属于有毒气体,需在通风处量取及加入
2、样品四在冷却状态下会结块,需加热之后趁热量取。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条件,以及对其胶束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的化合物,当其在水溶液中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分子会自组装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
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2. 采用表面张力计或其他适当仪器,测定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
3. 绘制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曲线。
4. 通过曲线的拐点或导数最小值所对应的浓度值,即可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曲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随后趋于平稳。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X mol/L。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溶液中的行为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条件,以及其对溶液性质的影响,这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精度的限制或操作技巧的差异,测得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2. 实验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改进方案:1. 在实验中尽量减小操作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2. 在实验条件的控制上加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案。
这对于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试实验报告篇一:表面活性剂性能与测试方法表面活性剂性能与测试方法1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性能表征:产物结垢表征(或叫产品分析,用来验证合成的是否为目的产物)、产品表面化学性能测定(用以了解产物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应用性能测定(实际应用效果)1.1产物结构表征:红外、质谱(分析相对分子质量)、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镜、固体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法、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元素分析)、酸碱滴定;1.2产品表面化学性能测定: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胶束聚集数、c20(表面张力作图可得)、krafft点、胶束尺寸及分布、胶束形态、电导率、分散力、增溶能力、耐硬水能力、亲水和亲油的平均值、润湿作用测定(接触角法)、溶液的流变性(和粘度有关系)和动态变频扫描测定;1.2.1性能测试方法1.2.1.1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包括:吊环法、拉起液模法、最大气泡法、线圈法、滴体积法;采用bZY-A型自动表面张力仪,用拉起液膜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温度为(20〒0.2)℃,溶液配制后静置30min,使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平衡,测量时铂金板应充分被溶液润湿。
表面张力数据为测量3次的平均值。
1.2.1.2电导率的测量用二次蒸馏水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于超级恒温槽恒温(25℃)静置分散均匀,用DDs-11A型电导率仪分别测量其电导率,以电导率对浓度作图,曲线的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1.2.1.3临界胶束浓度(可通过电导率或者表面张力,均是采用作图法)作表面张力(γ)-浓度对数(lgc)曲线,曲线上转折点的相应浓度即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1.2.1.4胶束聚集数以芘(py)为荧光探针物质(p),二苯甲酮(DpK)为猝灭剂(Q),对样品在浓度为10倍的cmc胶束聚集数(nm)进行测定。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特性。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的化合物,当其在溶液中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
实验仪器,脉冲固体微粒浓度分析仪、pH计、磁力搅拌器、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分别为0.1、0.2、0.3、0.4、0.5mol/L。
2. 将样品放入脉冲固体微粒浓度分析仪中,通过测定固体微粒的浓度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3. 使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以了解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和离子强度变化。
4. 利用磁力搅拌器将溶液均匀搅拌,并通过分光光度计观察溶液的吸光度变化,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得出不同浓度下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0.25、0.28、0.32、0.36、0.42mol/L。
同时,观察到在临界胶束浓度附近,溶液的吸光度出现明显变化,表明胶束结构的形成。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不同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特性。
随着浓度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逐渐增加,表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更高的浓度才能形成胶束结构。
同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的吸光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与胶束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了其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特性。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实验过程中可能受到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测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改进方案:1.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好温度和搅拌速度,以减小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测量误差。
表面活性剂的试验总结
方法二: C12H25N(CH3)2+O2(空气) C12H25N(CH3)2 O
OB 12
方法三:和有机过氧酸,过氧醇反应
双氧水 十二烷基二 甲基胺,柠 檬酸 时间 操作 2:40 加入7.1g十二烷基二甲基胺 和0.1g柠檬酸 2:45 加入13.6g30%的双氧水 3:00 加入水,异丙醇 3:05 搅拌中 3:20 停止加热 3:30 冷却 3:40 加入亚硫酸钠 3:50 收集成品 升温到 69℃
中和
漂白
蒸馏
成品
时间 操作 14:23 加入冰醋酸 14:28 加入浓硫酸
现象 有刺激性气味 冒烟
14:32 加16g十二烷醇 15:05 继续搅拌 15:06 加入蒸馏水
粘稠度增加 粘稠度增加,有分层,上 层较浑浊 出现白色浑浊
15:10加入正丁醇 15:18 加入无水碳酸钠 15:30加入双氧水 15:35 静置分层 16:00 上层液蒸馏
浊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 一定程度时,溶解度会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 称为起昙,此温度成为浊点(昙点)
实验场面有点小混乱,人员安排不够合理化,其 他都表现较好。
实验二: 实验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K12的制备 的制备
原理: 原理:
CH3(CH2)10CH2OH+H2SO4 CH3(CH2)10CH2--OSO3H+Na2CO3
16:03 收集成品,拆装置 淡黄色透明液体
注意事项
160℃是较佳的反应温度。提高温度虽然 能使反应加快,但反应颜色可能因此加深
相关知识连接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会解离,而是呈聚氧乙烯醚链, —(CHOCH2O)--.链中的氧原子和羟基都有与水分子生成氢 键的能力是化合物具有水溶性。通式如下 R-O(CH2CH2O)-H
表面活性剂实验内容
洗手液的配制
LAO(氧化胺):8%
K-12(十二烷基硫酸钠):4%
6501(椰油酸二乙醇酰胺):1%
甘油:3%
凯松:2滴
香精:2滴
水至50mL
护肤液的配制
凡士林:40%
羊毛脂:4%
十八醇:3%
蔗糖单月桂酸酯(蔗糖酯):1%
山梨醇:0.5%
单甘脂:1%
聚乙二醇:1.2%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尼泊金甲酯):0.5% 水:52%
洗衣粉的配制:
母粉(主要成分为硫酸钠):100g
L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g
碳酸钠:5g
6501:2mL
CMC(羧甲基纤维素):1g
低刺激性香波的配制
MAPK(磷酸单十二烷基酯钾盐):15ml BS-12(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5ml
甘油:3ml
聚季铵盐:6滴
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油):0.5ml 6501:3ml
珠光浆:5g
香精:3滴
水至100ml
柔顺剂的配制
2-十七烷基咪唑啉钠盐:2ml 20%氯化钠溶液:<3%
水至200ml
制成1%咪唑啉溶液
金属除锈液的配制
LAS:10%
石蜡油:12%
松节油:12%
二甲基硅油:6%
硅藻土:15%
1%CMC溶液:30%
水:7%
氨水:8%。
临界浓度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临界浓度(CMC)的概念及其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重要性;2. 掌握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浓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临界浓度。
二、实验原理临界浓度(CMC)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在CMC以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要分散在溶液中,而当浓度超过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相缔合形成胶束。
胶束的形成会导致溶液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如表面张力、溶解度、电导率等。
表面张力法:通过测定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可确定CMC。
电导法: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关系,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可确定CMC。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表面张力仪、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槽、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等。
2. 试剂: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蒸馏水、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2. 表面张力法测定CMC:(1)使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2)以表面张力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曲线;(3)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为CMC。
3. 电导法测定CMC:(1)使用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2)以电导率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曲线;(3)找到曲线的转折点,即为CMC。
4. 结果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得到的CMC值,分析误差来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例,实验得到的CMC为0.002 mol/L。
2. 电导法测定的CMC: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例,实验得到的CMC为0.003mol/L。
两种方法得到的CMC值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试剂纯度等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浓度的测定方法,了解了CMC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表面活性剂的鉴别
实验六表面活性剂的鉴别
一、测定原理
亚甲基蓝是水溶性染料,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亚甲基蓝可形成溶于氯仿的蓝色络合物,从而使蓝色从水相转移到氯仿相。
二、原料
1、亚甲基蓝溶液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3、氯仿
三、测定步骤
移取5ml试样于在带玻璃塞的试管中,加入10ml亚甲基蓝溶液和5ml氯仿,塞上塞子充分振荡后静置分层,观察两层颜色。
如氯仿层呈蓝色,表示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因为试剂是碱性的,如果存在肥皂的话,已经分解成脂肪酸,所以肥皂不能被检出。
如果水层颜色较深,则表明存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因为试剂是酸性的,两性表面活性剂通常呈(微弱的)阳性结果。
如果水层呈乳状,或两层基本呈同一颜色则表明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
四、结果记录
五、结果讨论
1、实验配制过程中,氯仿属于有毒气体,需在通风处量取及加入
2、样品四在冷却状态下会结块,需加热之后趁热量取。
表面活性剂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实验报告导言: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条件下的表面张力变化,并进一步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并比较其差异。
3. 探究不同温度和浓度对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化合物,分子结构含有亲水基与疏水基,使其能够在水的表面形成有机膜。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聚集成为胶束结构,形成胶束的条件是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散布在水中,不影响表面张力。
而当浓度高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可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同时,不同温度也会对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和表面张力产生影响。
实验材料:1.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2. 蒸馏水;3. 倒液漏斗;4. 表面张力测量仪(如:K12型表面张力测量仪);5. 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以溶解。
并记录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
2. 将测量仪器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台面上,并调整仪器平衡。
3. 使用倒液漏斗将蒸馏水缓慢注入测量仪器,直至形成水的凸面。
4. 当水的凸面高度稳定后,记录下此时的凸面高度。
5. 重复步骤3和4,使用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进行测量。
数据记录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表面张力值来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表面张力=4hρgr^2其中,h为凸面的高度,ρ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r为玻璃管的半径。
通过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值,可以得出它们的表面活性差异。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探究不同温度和浓度对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乳化力测试与评价实验报告
表面活性剂乳化力测试与评价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表面活性剂乳化力测试与评价
实验目的:通过测试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并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其乳化性能。
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即能将油性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乳化实验中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条件下与油相的最大乳化比例,来评价其乳化能力。
实验仪器与材料:
1. 表面活性剂试样
2. 精密天平
3. 稀释烧杯
4. 油相液体(石油油、棕榈油等)
5. 搅拌机
6. 离心机
实验步骤:
1. 向稀释烧杯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试样,精确称量并记录。
2. 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油相液体,精确称量并记录。
3. 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相液体,精确称量并记录。
4. 将试管置于搅拌器中,以一定的搅拌速度搅拌一定时间。
5. 将试管离心一定时间,待油相和水相分离后,记录试管中油相液体的质量。
6. 计算表面活性剂乳化比例,并根据实验结果评价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
将每组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到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比例,通过比较各个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比例来评价其乳化能力。
根据实验结果可见,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不同,评价结果可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调整。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测试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并通过评价结果来选择适合的表面活性剂用于乳液制备等领域。
同时,实验结果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定与评价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定与评价(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国石油大学(油田化学基础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石工学号:1302姓名:教师:同组者: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定及评价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指示剂和染料通过显色反应鉴别表面活性剂类型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克拉夫特点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测定方法及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3、学会一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并掌握由表面张力计算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原理和方法,学习Gibbs公式及其应用;4、学会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并掌握超低界面张力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理;5、学会观察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原油混合后的乳化现象,并掌握不稳定体系数法评价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
二.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憎水性的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当它们一低浓度存在于某一体系中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上,采取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定向,从而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
1、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鉴别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利用他们的离子反应来鉴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利用其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颜色来鉴别。
亚甲基蓝属阳离子型有色物,在容量分析中可作指示剂使用,当它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生成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的产物,使氯仿层色泽变深;如果实验液中含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合,使亚甲基蓝脱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从氯仿中重新回到水中,使氯仿色泽变浅。
2、表面活性剂克拉夫特点和浊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溶解度很小,但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当到达某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陡升,把该温度称为临界溶解温度又称克拉夫特点。
实验报告-表面活性剂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综合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纯化、表征及在精细化学产品中的应用姓名:路璞学号:1011080312专业:应用化学班级:0803班同组人:刘慧刘晓蕾刘国普指导教师:赵永光张建平赵莹完成时间:2011.12.0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室目录摘要 (3)1 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验原理 (4)3 仪器、药品 (5)3.1 实验仪器 (5)3.2 实验药品 (5)4 实验过程 (5)4.1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制备 (5)4.2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纯化 (5)4.3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张力及CMC的测定 (5)4.4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工业中的应用 (6)4.4.1 餐具洗涤剂的工业制备及性能测定 (6)4.4.2 牙膏的制备及检验 (6)4.4.3 水基涂料的制备及检验 (7)5 结果与讨论 (7)6 结论 (8)参考文献 (9)摘要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阴离子硫酸醋类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用途。
本文采用氨基磺酸法制备十二氨基硫酸钠,并对粗产品进行纯化,测定其表面张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制备餐具洗涤剂、牙膏和水基涂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结论: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制备出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出的精细化工产品符合要求。
关键词:氨基磺酸法;十二烷基硫酸钠;餐具洗涤剂;牙膏;水基涂料1 绪论具有明显“两亲” 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实验报告-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值)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某一体系中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上,采取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定向,从而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当溶液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表面活性剂离子或分子不但在表面聚集而形成单分子层,而且早溶液本体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相互靠拢,聚在一起形成胶束。
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 CMC )。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团的出现而发生突变,而只有溶液浓度稍高于CMC 时,才能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所以CMC 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重要量度。
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团流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二是让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
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地溶于水中。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还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原则上,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测定CMC ,常用的方法有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染料法等。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电导率来确定CMC 值。
它是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变化关系,作κ- c 曲线或Λm -c 1/2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求出CMC 值。
对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由电导G 衡量:G = κ(A/L ),其中κ是电导率(s·m -1),A/L 是电导池常数(m -1)。
资料:(新实验) 表面活性剂性质实验
实验四表面活性剂性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化学法鉴定表面活性剂类型的原理2、掌握各种类型表面活性剂的鉴别方法二、实验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跟染料分子形成有色络合物,据此可进行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鉴别。
例如,亚甲基兰染料不溶于氯仿而溶于水,它能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反应形成可溶于氯仿的兰色络合物,从而使兰色从水相转移到氯仿相,因此可鉴定除皂类以外的烷基硫酸酯盐和烷基苯磺酸盐等广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仪器25mL具塞试管、胶头滴管、10 mL量筒、50 mL烧杯、(0℃—100℃)温度计、玻璃棒、加热套。
2、药品0.1%亚甲基兰溶液、酸性亚甲基兰溶液(亚甲基兰0.03g , 浓硫酸12g及无水硫酸钠50g,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L配制而成)、0.1%浓度的溴酚兰—乙醇溶液、酸性溴酚蓝溶液(取0.2mol/L醋酸钠75mL与0.2mol/L醋酸,925mL混合后,再加入20mL 0.1%浓度的溴酚兰—乙醇溶液,溶液的pH 应调至3.6~3.9)、硫氰酸钴铵试剂(将174g 硫氰酸钴铵与28g硝酸钴共溶于1000mL水中)、6 mol/L盐酸、1 mol/L 氢氧化钠、氯仿、0.05%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1%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10%氯化钠溶液、乙醇、1% 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100)、5% 十二烷基甜菜碱、纯净水。
四、实验步骤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鉴定(1)亚甲基兰法取5mL酸性亚甲基兰溶液和5mL氯仿加入试管中加塞剧烈震荡,然后放置分层,氯仿层无色(如亚甲基兰有杂质则呈微黄色)。
然后加入1mL 1%试样水溶液于此试管中,再次摇动,静置令其分层,观察两层颜色。
如氯仿层显现兰色,而水层几乎无色,表示试样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再将试样液加入进行同样操作,则氯仿层呈现深兰色。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鉴别(1)亚甲基兰法在25mL具塞试管中加入8mL酸性亚甲基兰溶液和5mL氯仿,逐滴加入0.0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每加1滴,盖上塞子并剧烈摇动,并使之分层,逐渐加入,直至上下两层呈现同一深度的色调(一般加10~12 滴)。
8 表面活性剂综合实验
二、 实验原理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团浓度(cmc)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开始缔合成为胶团。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由于表面已经占满,只能增加溶液中胶束的数量和引起胶团结构的改变。胶
团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球状→棒状→层状→液晶。各种构型的胶团都有其存在浓度区域。由于胶团体系具
有其特殊的性质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所以胶团性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化学结构上,表面活性剂都是由非极性的、亲油(疏水)的长碳氢链和极性的、亲水(疏油)的 基团共同构成,这两个基团分处分子的两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因此,表面活性剂分子是一种两亲 分子,具有亲油又亲水的两亲性质。亲油基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碳氢链的结构变化上,差别较小。而 亲水部分的基团则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所以,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差异,除与碳氢链的大小、形状有 关外,主要还与亲水基团的不同有关。亲水基团的结构变化远大于亲油基团,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一般也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根据亲水基团的离子性或非离子性考虑,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 阳离子、非离子以及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表面张力是衡量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大小的最重要物理量。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很稀时,溶液中 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呈分散状态,表面上分子的状态是亲水基团留在水中,亲油基团伸向空气。由于表面 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当浓度超过 某一定值后,表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达到吸附饱和状态,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 一起而形成胶团,以减少亲油基团与水的接触面积。由于胶团不具有活性,溶液的表面张力不再随着表
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胶团的大小分布是与温度、压力和浓度有关。目前,一般通常采用化学弛豫的
3表面活性剂化学实验资料
表面活性剂化学实验实验一、醇醚硫酸盐(AES)的合成一、实验目的1)了解醇醚(酚醚)氯磺酸硫酸化的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及操作2)掌握硫酸化合成试验的仪器及装置方法二、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所需仪器:1)四口烧瓶150ml或250ml2)滴液漏斗125ml3)水银温度计0~100℃4)水浴锅5)电动搅拌器6)电热套7)烧杯200ml×2/组实验所需试剂:1)AEO(3):分子量约为318,相对密度(25℃)0.925~0.940,HLB值6~7、pH值6~8、羟基值140~170。
主要用作亲油性乳化剂,能增强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可作为制作W/O型乳液的乳化剂。
也可作为合成纤维工业用的油剂的有效成份。
2)氯磺酸:沸点151℃,相对密度(25℃)1.77,相对分子量约为116。
用于制造磺胺类药品,也可用作染料中间体、磺化剂、脱水剂及合成糖精等。
3)NaOH三、合成原理主反应:R(OCH2CH2)3OH R:C12H25~C14H29+ClSO3H(AEO3)R(OCH2CH2)3OSO3H AES-Na副反应:ClSO3H+H2O H2SO4+HCl四、实验装置图AES制备装置简图五、实验步骤氯磺酸硫酸化反应采取间歇反应,反应是在装有搅拌装置、温度计、加料滴液漏斗及尾气排除管的四颈瓶中进行。
反应所用仪器须干燥无水。
1)反应投料比为AEO3∶ClSO3H=1∶1.02~1.04(mol/mol),若AEO3的投料量为60g,试计算出ClSO3H的投料量。
2)安装并检查装置图,称取AEO3放入四颈瓶中,称取ClSO3H放入滴液漏斗中。
3)开动搅拌器,在25℃下,强烈搅拌下15~20min内滴加ClSO3H,加完后继续在25~28℃反应45min至反应瓶中逸出的气体不含盐酸气为止(用pH试纸检测),得到硫酸酯。
4)反应生成的硫酸酯不稳定、易分解,应立即中和。
将反应瓶中的硫酸酯移入200mL烧杯中,采用4%浓度NaOH进行中和,控制中和温度在40~50℃,加料时间控制在30~45min,pH值7~8左右,注意控制搅拌速度不宜太快。
2014-2015表面活性剂化学实验资料
实验一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一、实验目的1、用多种乳化剂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学习鉴别乳状液类型的基本方法;3、了解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一种分散体系,它是由一种以上的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与它们不相混溶的液体中而形成的。
通常将以液珠形式存在的一相称为内相(或分散相),另一相称为外相(或分散介质)。
通常外相为水相,内相为油相的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以O/W 表示,反之则为油包水型乳状液,以W/O 表示。
为使乳状液稳定要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多为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乳化剂的性质常能决定乳状液的类型,如碱金属皂可使O/W 型稳定,而碱土金属皂可使W/O 型稳定。
有时将乳化剂的亲水、亲油性质用HLB 值表示,此值越大亲水性越强。
HLB 值在3~6 间的乳化剂可使W/O 型的乳状液稳定,HLB 值在8~18 间的乳化剂可使O/W 型的乳状液稳定。
欲使某液体形成一定类型的乳状液,对乳化剂的HLB 有一定的要求。
当几种乳化剂混合使用时,混合乳化剂的HLB 值和单个乳化剂的HLB 值有如下关系:混合乳化剂HLB= ax+by+cz+…../x+y+z+…..式中a、b、c ……表示单个乳化剂的HLB 值,x、y、z ……表示各单个乳化剂在混合乳化剂中占的重量分数。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有:①染色法选择一种只溶于水(或只溶于油)的染料加入乳状液中,充分振荡后,观察内相和外相的染色情况,再根据染料的性质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例如把油溶性染料加入到乳状液中若能使内相着色,则为O/W 型乳状液。
②稀释法乳状液易于与其外相相同的液体混合。
将1 滴乳状液滴入水中,若很快混合为O/W 型。
③电导法O/W 型乳状液比W/O 型乳状液导电能力强。
乳状液的界面自由能大,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因此,即使加入乳化剂,也只能相对地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用各种方法使稳定的乳状液分层,絮凝或将分散介质、分散相完全分开统称为破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化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纯化、表征及在精细化学产品中的应用姓名:路璞学号: 1011080312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 0803班
同组人:刘慧刘晓蕾刘国普
指导教师:赵永光张建平赵莹
完成时间: 2011.12.0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室
目录
摘要 3
1 绪论 4
2 实验原理 4
3 仪器、药品 5
3.1 实验仪器 5
3.2 实验药品 5
4 实验过程 5
4.1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制备 5
4.2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纯化 5
4.3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张力及CMC的测定 5
4.4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工业中的应用 6
4.4.1 餐具洗涤剂的工业制备及性能测定 6
4.4.2 牙膏的制备及检验 6
4.4.3 水基涂料的制备及检验 7
5 结果与讨论 7
6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阴离子硫酸醋类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具有广泛的用途。
本文采用氨基磺酸法制备十二氨基硫酸钠,并对粗产品进行纯化,测定其表面张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制备餐具洗涤剂、牙膏和水基涂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结论: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制备出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出的精细化工产品符合要求。
关键词:氨基磺酸法;十二烷基硫酸钠;餐具洗涤剂;牙膏;水基涂料
1 绪论
具有明显“两亲” 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
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开发和产品应用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各领域内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为具体的要求,促使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o sulfate,代号AS)是重要的脂肪醇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脂肪醇硫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固体,易溶于水,无毒。
泡沫丰富,去污力和乳化性都比较好,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耐碱,耐硬水,适于低温洗涤,易漂洗,对皮肤的刺激性小,易于合成、价格低廉,可做矿井灭火剂,牙膏起泡沫剂,纺织助剂及其他工业助剂。
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纺织、造纸、采油等工业, 还可应用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性质、胶团催化、分子有序组合体等基础研究方面。
本文通过对原有氨基磺酸法进行工艺改进,缩短反应时间,增加产品的性质表征,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的综合性。
2 实验原理
2.1 制备原理
用氨基磺酸硫酸化,其合成反应式为
C12H25OH + NH2SO3H →C12H25OSO3NH4
C12H25OSO3NH4+NaOH→C12H25OSO3Na+ NH3·H2O
2.2 测定CMC原理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以CMC表示。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性。
3 仪器、药品
3.1 材料与试剂
氨基磺酸,尿素,月桂醇,H2SO4,氢氧化钠溶液(30%),广泛pH试纸,无水乙醇,乙醚,AES,6501,ABS-Na,去离子水,EDTA,苯甲酸钠,柠檬酸,香精,NaCl,CaHPO4,CaCO3,甘油,CMC,甜味剂,六偏磷酸钠水溶液(10%),丙二醇,钛白粉,立德粉,碳酸钙,滑石粉,聚丙烯酸酯乳液,氨水。
3.2 仪器
电动搅拌器,电热套,研钵,电子天平,三口烧瓶(250ml),温度计,烧杯,索氏提取器,抽滤装置,表面张力仪,移液管(15ml),容量瓶(50ml),三辊研磨机,恒温水箱,刮板细度计,旋转粘度计。
4 实验过程
4.1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制备
在装有电动搅拌器和温度计的 250ml 三口瓶中加入18ml月桂醇,5滴
H2SO4。
将研钵研细的10g氨基磺酸和2g的尿素分3次慢慢加入三口瓶中,同时充分的搅拌,使混合物分散开,加完后升温至105~110℃,反应1小时。
反应结束后,加入38ml水,搅匀。
趁热倒出,在搅拌下用30%氢氧化钠中和至pH为7.5左右。
60℃下真空干燥,称重。
4.2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纯化
乙醇重结晶:称取10g粗K12,加入150ml无水乙醇,回流至全溶,热抽滤,冷却结晶,再抽滤,得产品①,回收乙醇。
乙醚抽提:用70ml乙醚水浴50℃抽提产品①3次,提取后产物60℃真空干燥,称重,回收乙醚。
4.3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张力及CMC的测定
精制1.44gK12,用二次蒸馏水溶解,然后在50ml容量瓶中定容(浓度为
0.1mol/L),然后依次从上一浓度溶液取5ml放入50ml的容量瓶中定容(浓度为0.01mol/L)。
然后依次从上一浓度的溶液中移取5ml稀释10倍,配制
0.1mol/L~0.00001mol/L五个浓度的溶液。
然后从稀至浓依次测定K12溶液,并计算其表面张力,作出表面张力-浓度对数曲线,拐点处即为 CMC值。
4.4 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精细化工产品中的应用
4.4.1 餐具洗涤剂的工业制备及性能测定
表1 餐具洗涤剂配方
生产工艺:表活剂加入少量水,混合至糊状,加入去离子水加热溶解。
80℃恒温40分钟灭菌。
加苯甲酸钠、EDTA溶解,柠檬水调节pH为7~8。
冷却至室温,用NaCl调节其粘度,加香精,测定其粘度。
4.4.2 牙膏的制备及检验
表2 牙膏的配方
制备:首先按配方24小时以前将增稠剂cmc均匀分散于润湿剂甘油和水中,制成均匀一体的分散液。
在搅拌下将糖精、防腐剂、缓蚀剂溶解于已加热至50℃的已制成的分散液中,使齐膨胀成均匀的胶水,然后加入发泡剂,待胶水适当陈化后,依次加入预先称量好的香精、摩擦剂,充分搅和,即成膏胚,膏胚在胶体磨(三辊研磨机)的告诉剪切作用下,各种微粒进一步分散而达到均匀。
最后膏体经真空脱气成为结构紧密,细腻有良好光泽的膏料,灌装即得成品。
检验:观察成品牙膏膏体是否均匀,有光泽,取用部分产品擦拭表面有污渍的容器。
检验产品的使用效果。
4.4.3水基涂料的制备及检验
涂料的配制:量取180g去离子水、50g10%六偏磷酸钠水溶液,以及25g丙二醇,迅速搅拌下逐渐加入烧杯中,再逐步加入90g钛白粉、90g立德粉、80g滑石粉和60g碳酸钙,用三辊研磨机研磨,达到30μm细度后,在慢速搅拌下加入200g聚丙烯酸酯乳液,直到搅匀为止,再加入甲醛(防腐剂)、羟乙基纤维素(增稠剂)、聚氨酯类型(流平剂)和消泡剂,用氨水调pH值为9左右,即得白色涂料。
5 结果与讨论
5.1 制备结果
本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溶于水成半透明溶液。
称重其质量为22.1g。
5.2 提纯结果与分析
提纯后的精制产品质量为g。
5.3 表面张力测定
5.4 餐具洗涤剂
通过旋转粘度计测定做出的餐具洗涤剂的粘度为1400mPa·s。
5.5 牙膏
牙膏膏体均匀,有光泽,去污能力好。
5.6 水基涂料
外观为白色粘稠液体。
干燥时间:室温下表干5min;实干24h。
6 结论
参考文献
[1] 强亮生,王慎敏.精细化工实验[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 杨晓明,郑庆康,李瑞霞,等.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提纯[J].印染助
剂,2002,19(4):45-47.
[3] 强亮生,王慎敏.精细化工综合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周春隆.精细化工实验法[M].哈尔滨: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
[5] 梁梦兰.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制备性质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6] 萍初.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J].上海:上海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
[7] 周艳,黄宏志,丁正学,等.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方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41-43.
[8] 陈联群,李春兰,叶莲,等.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提纯与纯度测定[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4):35-37.
[9] 郑成,刘晓国,黄峥等.新型餐具杀菌洗洁精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
业,2000,(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