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得主体地位。
小组教学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本文从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理论依据,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小组教学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小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组活动;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对一堂好课,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有人认为“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是否强调学法指导,是否符合逻辑思维,是否培养创新思维,是否符合本学科特色”是标准;也有人认为“目的性高,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淅,积极性高,组织严密”是标准;也有的提出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写写练练,高潮迭起”的标准。
这些都讲得非常好,但我认为有一些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识性的标准却失落了,那就是:课堂教学是否大多数学生都在参与,是否大多数学生都展开思考,是否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
我们的课堂不该是展示我们才情、观念、技巧的场所,而应是学生成长的园地。
所以很有必要寻求多种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活动就是其中一种极好的方式。
作为班级学习和个人学习的重要补充,既能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种种不足,又能把因不能开展个人学习而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遗憾降到最低程度。
小组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从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建构主义相应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生运用于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思考策略,以便主动地建构他们所学的知识的意义。
”另外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很早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其中对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有这样一段阐释:“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关注人文精神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而所谓的关注人文精神,需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些都与小组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
小组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增加了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养成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以及在实践合作中逐渐养成与他人共处,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知识和技能暂时较差,容易害羞的学生,合作学习会给他们更多一些尝试学习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小组活动在在课堂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利用学习小组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情况。
检查方式是小组互查,这样可以避免有的学习小组偏袒本组成员。
检查内容和要求是:一是看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圈、点、勾、画的标记。
通过这些标记可以知道学生预习时是否仔细研读了课本。
二是书写,通过书写可以知道学生预习时是否认真。
三是学生预习之后尝试做课本习题后的空题统计,通过空题统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时遇到的共性
问题。
对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时的深度和广度。
老师通过学习小组及时解了这些信息,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们的每次预习都有检查,并及时对每个学生和每个学习小组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
面对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不掉队。
只依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利用学习小组的作用之二就是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合作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
检查完预习后,学生就进入了组内交流的环节。
交流的任务有三个:一是共享每个人的预习收获。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人说出对课本上的定理的理解,对课本例题的独到解法。
二是通过请教组长或组员来解答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改正预习时所作课本习题中的错误。
这样就在课上的同一个时间段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了各自不同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效防止了学生由于自己的疑难不能及时解答而掉队的现象。
交流任务之三是: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通过讨论也不能解答的共性问题。
这时老师深入到学生之中,可以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充分了解学情。
为接下来的班内展示环节做好准备。
组内交流充分了,课堂就进入了班内交流展示环节。
学生的问题先由学生解答,老师及时评价。
学生对问题解答不深入不到位的地方,老师也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始终由学生去思考,去辩论。
直到将问题辨析透彻为止。
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一环节实际上是集体智慧的碰撞。
通过全班对共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可以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一步。
为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是以典型例题的形式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这一环节仍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为达到堂堂清的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检测。
和本节训练要点密切相关。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综合考虑基础性的题目和中等难度的题目的比例。
通过课堂检测可以使学生对后继学习充满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整个教学环节都与小组息息相关,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新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与互动率,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利用小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讨论要适时适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全体学生,通过学生自学,独立完成认知领域中较为基础的几个目标,个别难以理解的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或者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讨论法应当是合作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是讨论法不是教学中的万能钥匙,它也是有条件的,是不能盲目使用的,从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主要有如下认识:
1.1 讨论的题目要明确,要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把问题呈现在学案上,一上课简单提示之后就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重点内容讨论,非重点内容也讨论;难点问题讨论,简单问题也讨论。
课堂表面上看来“呼声一片”,学生热情极高,你争我辩,呈现一派热闹的景象。
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讨论不是与“芝麻西瓜一把抓”的效果并无二致吗?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讨论的契机,要设计一个或几个明确的问题,而且问题的本身应是学生难以理解,有争议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起码应是让学生有言可发的,要注意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堂实践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概念、观点不明确,存在明显争议的;
在学习中,某些问题有多个答案,而学生又不能完全确定时;或者虽然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时;当教学目标不是传授新知识,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更高级的认知能力时,都是实施课堂讨论的有效时机。
1.2 讨论前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自主地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互相探讨,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参与课堂。
因此,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之前,教师要确定讨论的问题,然后提供给学生必须阅读的有关教材内容和必要的补充资料,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
如果没有事先的阅读准备,学生的背景知识准备不充分,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或者根本无言可发。
在我组织的课堂讨论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对问题不假思索,发表一些空洞的、无价值的议论,有时候还会跑题。
而好多思维一般的学生又往往无话可说。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课前没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这样的讨论无异于浪费时间,收不到讨论的实际效果。
1.3 讨论结束后要有精辟的小结。
当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要阐明自己的看法,纠正学生讨论中的错误的观点和理解,肯定正确的观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但教师更应该注意,还要适时地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包括学生的在组内、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完成课堂内容,是否合作和谐,以及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等,都要做适当的点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这样,课堂讨论才可能更有效率和效果。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点,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更有效的实施讨论法就显得更加重要。
2. 要有明确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能力。
但是,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每一个学生都发言确实很有难度,这样加强小组内的分工就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适当的分工才能让人人都有事情可做,都有知识可学。
整个合作学习之中,每个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问题探究的程度。
这样,课堂上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得到了发挥,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课堂上的局外人,不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所学,由所长,而且弥补了课堂参与机会的不足,有效的促进合作学习,促成课堂整体水平的提高。
3. 教师要善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听课到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有言可发,成为课堂的主体者。
强调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分工合作,解决学习当中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教师似乎处在课堂之外了。
其实,教师的工作在这个模式中也发生了转变,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教师的任务在于“教”学生知识,但不是知识的包揽;学生的任务是“学”,但不是照搬教师的“教”。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教师绝对权威,学生的思维是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很多时候剥夺了学生“学”的责任。
合作教学模式中彻底的改变了课堂上的这种关系,改变了教师的领导地位。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中的一分子,扮演着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与学生一样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应该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协调各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交流合作。
在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角色地位,给学生充分发言,互相启发的机会,要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
教师要在小组讨论中积极热情的指导学生的讨论,要对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观察以确保课堂内容的顺利进行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探索中进行,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
因此,作为合作学习模式的组织者,实施者,我们要更加关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更应当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发展性,以及给学生个体和整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才能做到创造性并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让合作本身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更应该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总之,我们都应该为课堂教学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努力使它更加完善,更加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解读》[3]《创新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