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_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 1、精练是谚语的最基本的特征。谚语一 般只用一、两句话,少则三、四个字,多 则十多个字,就能概括一条经验,或说明 一个道理。因此鲁迅称谚语是“炼话”,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 而在它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整部书 的思想和情感。”如: 斤鸡叫 众人是圣人 堂上一点朱,下民千滴血。

谚语不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 也给古今优秀作家和仁人志士提供了丰富 的营养。如曹雪芹、施耐庵、吴敬梓、老 舍、赵树理、周立波、鲁迅、毛泽东等人 的作品中都有很多谚语。这种认真学习和 运用民间谚语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今天仍然要搜集、整理、出版谚语方 面的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谚语、运用谚 语,充分发挥民间谚语在生产、生活、思 想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谜字“从言、迷”(《说文解字》),即它 是一种具有迷惑作用的语言艺术。其主要特 征就是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 和暗示去表现,让人依据暗示所提供的根据、 线索,经过思考猜出这个事物。 谜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谜面——谜底。 谜面又叫喻体,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谜 底又叫本体,是谜语的题旨,是问题的答案。 谜面与谜底之间由事物的共同点、相似点联 系着。

谚语一般不独立存在,而是在 人们讲话、写文章时加以引用, 谚语有完整的结构和思想,语 言巧妙、流畅,是短小的韵文 作品,有一定的文学性。

谚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 已出现了谚语。《易经》、《诗 经》、诸子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 的史诗中都保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 人民的谚语。如“如出而作,日入 而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远水 不救近火”等。


 


赵葆德先生的《流传在六安的节气谚语》(分上、 中、下三篇发表于《皖西日报·下午版》2004年 10月10日、16日、23日)介绍了在皖西地区流传 的节气谚语。如: 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 耕牛。 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 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打一斗。 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 芒种芒种,忙忙种种,芒种一过,白忙白种。
第四讲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一、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概念  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 的真理或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 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 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 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 有的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 味。

先秦以后,历代都有谚语产生和流传,如 后魏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 元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等 书中,都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语。 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们 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断 地发展、创新。

中国古代对谚语的认识,在古文献中有 多种解释。如《左传· 隐公十一年》陆德 明释文:“谚,音彦,俗言也。”《礼 记· 大学》郑玄注:“谚,鱼变反,俗语 也。”《说文解字》:“谚,传言也。” 《汉书· 五行志》颜师古注:“谚,俗所 传言也。”《国语· 越语》韦注:“谚, 俗之善谣也。”《尚书· 无逸》某氏传: “俚语曰谚。”《文心雕龙· 书记》: “谚者,直语也。”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钱落公人手,鱼落猫儿口。 皇帝是土匪,土匪是皇帝。 财主门前孝子多。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蛇放在竹筒里也直不了。 狼在梦里也想着羊。 见蛇不打三分罪。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    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总结人民群众丰 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 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谚语是劳动人 民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指导行动的指南。如: 七十二行,种田为王。 孔子、孟子,当不得我们挑谷子。 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  
(三)谜语的种类和内容 谜语的题材包罗万象,涉及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其内容和 种类都很多。根据 谜底所属事物性质, 可以分为物谜、事 谜、字谜三种。




1、物谜: 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有关宇宙万物、生产生活、 人体器官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成为谜底,并据此制 谜、解谜。谜语大多属于这一类。如: 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 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 一只黄鼠鼠,地上刨土土。——扫帚 小小诸葛亮,坐在屋角上。摆下八卦阵,要捉 飞来将。——蜘蛛 姊妹二人一个娘,一个白来一个黄。白的白在 春耕时,黄的黄在秋收忙。——梨树


   Biblioteka Baidu  
田间管理如绣花,工夫越细越到家。 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去玉米雄穗)。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 一年劳动在于秋,谷不到仓不算收。 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 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 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

我国古代文论中第一篇涉及谜语的 《文心雕龙· 谐隐》说:“荀卿蚕赋, 已兆其体。”传说汉代东方朔作“蚊 谜”:“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 恶烟,指掌所扪。”更接近民间谜语, 当时谜语在民间已经流行。唐宋时谜 语大大繁盛起来,成为斗智和娱乐的 重要形式之一,列入百戏之中。


元明清时期,猜谜之风更盛,当时的一些 谜语流传至今。明末冯梦龙编有《黄山 谜》,其中有我国有文字记录的较早的一 批民间谜语。 我国古代把谜语叫做“廋辞”、“隐语”, 在文献记载中多用于政治、外交活动中, 有时也用于生活礼仪和宗教仪式之中,可 见其使用范围之广。但它更多的是用于社 会生活之中。谜语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 中具有多种功能,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         
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一人造不起洛阳桥。 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 土帮土成墙,穷帮穷成王。 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景颇族) 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要吃龙肉,亲自下海。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不怕年老,就怕心老(彝族)。
3、整齐和谐是谚语的另一特点。谚语除少数单句 外,大都由两句或四句组成。形式整齐、对称, 音韵和谐、流畅,富有音乐美感,因此读来琅琅 上口,易于记诵。如: 人薄土,土薄人。 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笑破不笑补,笑过不笑改。 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 酒杯虽小淹死人,筷条不粗打断腰。
(四)民间谚语的基本内容和类型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经验和 智慧的结晶,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 面面,内容十分丰 富。主要有以下三种 类型(教材分为政治 谚语、道德谚语、科 学谚语三种):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农 谚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作物种 类繁多,因此自古以来就产生了很多关 于农牧、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禽 家畜饲养等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总结、 保存和传播了观察的结果和生产的经验, 是短小有效的教科书。如:
(1)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老来分了家,衣裳 都撕破。——大蒜 (2)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星星 (3)弟兄两个一般大,隔着毛山看不见。——耳朵 (4)东一片,西一片,隔着毛山看不见。——耳朵



民歌里有盘歌、猜歌、问歌、对歌,往往就 是通过谜语来进行。这类作品也可以算作谜 语,因它是用于吟唱,所以也叫“谜歌”。 如: 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什 么弯弯街上卖?什么弯弯姑娘前? 答:月亮弯弯弯上天,白藕弯弯在水边,黄 瓜弯弯街上卖,木梳弯弯姑娘前。
我们要防止一些珍贵的谚语因为生活的变 化而逐渐消失,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保 存就显得十 分重要。这一 点在国外已有 了类似的行为, 值得我们重视

和借鉴。
二、民间谜语
(一) 民间谜语的含义和作用 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 式作品。它是表现 人民智慧、培养和测 验人民智慧的民间语 言艺术。
(二)民间谜语的源流 谜语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是社会发 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提高 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希腊神话中 记载着原始谜语的使用情况,我国许多少 数民族在尚无文字,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时 就有了谜语。我国汉民族谜语的原始情况, 古籍中缺乏记载,已很难详细考究,不过 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 

我国有关部门解放后曾编辑出版过一些农谚书籍, 如《天气谚语》、《内蒙古农谚选》、《农谚里的 科学道理》等。 还有一些反映各地风物掌故、自然风光、土特产的 谚语也可归入自然谚语一类。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广西) 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 幽。(四川) 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钟敬文先生认为谜语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就已 出现,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有人认为是谜语诗,其谜底是“弹 弓”。看来,谜语的起源相当古老。先秦历 史文献中已有“隐语”,“廋(SOU)辞”, 如《国语· 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 莫之能对也。”已出现了猜谜活动。荀子的 《蚕赋》等,很象是用谜语的形式写的赋。

    
2、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和经验的谚语。谚语反 映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形象地概括了阶 级斗争的经验教训。如: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财主的铜钱,穷人的性命。 地主算盘响,穷人心里慌。 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有佛的地方妖魔多,有福的地方罪恶多。(蒙 古族)
        
        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 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大雨将临。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 好树结好桃,好地出好苗。 棉花锄七遍,疙瘩一连串。

这些解释都是侧重于语言方面,认 为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外 国某些研究者则认为“谚语为日常 经验之女儿”、“谚语为街上的智 慧”(具体见薛诚之《谚语》, 《文学年报》第二期,燕京大学国 文学会一九三六年版)。

我们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谚 语的本质和作用,认为:谚语是劳 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斗 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经验的 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 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 传言。
(二)民间谚语的范围
狭义的民间谚语就是指上面所 说的富有教育意义和哲理性的 传言。广义的既包括“俚谚”, 也包括“俗语”,即所有流传 在民间的脍炙人口的传言都在 谚语范围之中。我们支持狭义 的谚语概念和范围。
(三 )民间谚语的作用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语言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极大 地丰富了民间语言的口头文学的宝库。 它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向劳动人 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指 导人民分清善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 了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
2、谚语是充满文学性的“论说文”,也 是包涵哲理和科学性的小诗,形象性是很 突出的。其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 对比、对偶、回环、颠倒、排比等。如: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人多好做事,水大好行船。 头马不行百马愁,上梁不正下梁歪。

     
谜语就是通过这样的隐喻和暗示对事物 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描写,让人猜 测的艺术作品,所以解谜,就是解难 题,猜答案,故又叫“猜谜”、“猜 谜谜”。谜语既是人民智慧的产物, 也是用来检测和培养人们智慧、增长 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艺术工具,还 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很受 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欢迎。
 


再如一组“茶谜”: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 杯里。——茶叶。 茶神——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羽 (指茶圣陆羽)化而登天”。 山中无老虎——打一茶名,谜底是“猴 魁(猴子称大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