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27期
总第834
期
一、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阐述1.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主要以商品、劳动力为中心进行阐述,在其名著《资本论》当中对资本的形成、原始积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都进行了深刻论述,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特征。
统治阶级和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这里的扩大再生产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资本资源(主要包括资金、场地、设备、先进技术)等的规模性扩大。
二是人口,即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在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生产规模的扩大依靠人力,农业工业等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信息和技术的产业很少,并且发展缓慢。
而到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革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迁,节省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力在相对先进的技术面前被解放出来,这样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一方面,资本主义由于机器大工业替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另一方面,失业人口激增,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沉重包袱。
2.剩余劳动力存在形式及特征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认为,工人半失业或者完全失业的
状态,可以称之为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即流动、潜在和停滞。
其中流动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现代工业中的人口,如采金、煤炭、电力等行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这些行业在生产经营旺季时会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高强度的劳作,而在淡季或者市场竞争压力过大导致工厂倒闭时,则仅需要少量的管理人员即可。
因此这部分劳动力工作缺乏稳定性,受到生产周期、企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一体化,农业劳作所需的绝对劳动力在逐渐降低,这就会造成一部分特别是年轻人,更渴望在城市生活工作,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各式各样的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以潜在的形式而存在。
一旦城市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岗位和就业条件,这部分人就会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份子。
停滞的劳动人口,指的是除了上述两种形式之外的人口,这部分人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就业和未来发展规划,整体数量较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基本劳动力储备。
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剩余劳动力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周期性、结构性。
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使然,造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剩余产品无法保存被大量扔掉,人口失业等,这也成为资本主义就业变更的规律性特征之一。
而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产业,这样传统的人工劳动力被逐步替代,成为失业群体。
在这部
分社会群体中,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以停滞的形式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包袱。
3.劳动就业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理论,从本质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形式,该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但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性。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冲击和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人口激增、老龄化严重、就业压力过大、社会保障等,特别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我国政府应立足国情和劳动者实际情况,出台良好政策,促进就业率稳步提升。
二、我国劳动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1.劳动就业人口增速快
我国就业人口由多个群体组成,主要包括高校应往届毕业
生、下岗再就业人员、不断选择新岗位择业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
以高校毕业生为例,党和政府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进行了高校扩招,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成几何数字增长,主要包括研究生、高校本科生专科生、技师学院职业学院成人教育等毕业生,每年这些学生超过650万。
而上年度毕业未就业或随时更换工作的往届毕业上每年多达100万以上,几年下来每年的高校劳动力就达上千万。
据统计我国城镇就业率五年来平均为4%,而这些数字中还有许多隐蔽就业群体和流动人口尚未完全统计。
另外,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流动劳动力。
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二胎政策的放开,劳动就业压力将会在未来20年-30年间进一步增大。
2.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至少是一百年,也可能会更久,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
而受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性影响,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体制保障。
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就业信息指导不畅通、就业指导服务跟不上、劳动力资源的调配不到位等。
一方面,社会各单位各部门都缺乏创新性的技术人才,但是却难以招聘到对口人员。
另一方面,社会劳动人口基数大,但是失业率却居高不下。
3.就业岗位供需失衡
我国就业岗位总体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就业者的主客观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能够提供约500万个就业岗位,而就业人口超过千万,每年有大量的失业人员无法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在产业结构上,我国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更应占到经济发展更大的比重。
这种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与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刘禹廷于秋佳
佳木斯大学
摘
要: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能够使用工具,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劳动就业是人的基本手段,更是
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社会文明、经济文化繁荣无不以人类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发展于资本主义初级时期,从目前全球经济政治发展来看,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其劳动就业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及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性。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我国就业问题;现实意义.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结构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就业岗位薪资待遇上不能满足劳动者主观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会导致“大锅饭”现象,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特别会造成技术人才的流失。
4.社保体系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党和中央对社会保障越来越重视,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出台财政政策等完善社保体系建设,老百姓也深切感受到这种关注和关怀。
但是从全局上看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距离劳动者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从目前的形式上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公司、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能够较好履行社会保险的足额及时缴纳义务,其余企业、单位等往往不重视或者根本不为劳动者缴纳相关费用,劳动保障部门在监管上不严格不规范,甚至不作为等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马克思劳动就业理论对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启示1.以经济发展促进岗位增长
从长远上看,经济增长是促进社会岗位数量和质量增长的根本前提。
政府需要适时制定出台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一方面,要发挥地域特色,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用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带动就业,缓解政府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要对地区就业劳动力人口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就业人口档案,了解劳动人口的需求。
同时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社会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同时与多家商业网站联合,积极引导职工就业。
另外还要设立就业投诉站点和举报箱,对于在招聘和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2.深化市场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过度发展。
在这里历史时期,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受到世界经济的冲击,我国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向第三产业靠拢,这是时代的必然需求,更是百姓的心声和未来消费趋势。
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市场向更高级别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从而培育出新的就业增长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型产业发展过度,由此来吸收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同时政府要下大力气通过高薪以及长远的行业发展空间,避免人才的流失;二是在对地区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具有可发展空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深化发展;三是按照居民消费习惯和水平,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比如教育、信息技术等。
同时注重发挥社会舆论平台的作用,鼓励产业创新;四是城乡劳动力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潜在劳动力,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乡镇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后备力量。
因此地方政府要出台财税政策,鼓励城乡青年、高校毕业生等进行积极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咨询指导服务。
3.强化劳动力综合素质
劳动者素质从个人角度说是使其获得更优良就业更为的基础,从社会层面看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
我国目前劳动力整体上数量较大,但是综合素质不高,这是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
全面推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从基础教育抓起。
目前各大高校往往只重视书本教育,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还远远不够。
我国政府教育部门要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真正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强化执行
实践能力。
可以借鉴德国产业工人的经验,将“蓝领”工作者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获得社会普遍认可。
从而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不得不承认我国在技术人才方面缺口很大,特别是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因此以市场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是基础和前提。
二是强化日常培训。
目前企业单位的培训往往形式主义。
强化日常培训要求从业人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强化业务水平的提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用人单位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完善的培训体制,带动从业人员强化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是营造
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手段举行社会公益培训、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劳动参与热情,为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技能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4.推进社会保险框架体系构建目前,我国社保体系初步搭建起来,但是在失业预警机制、具体资金给付赔偿等问题还没有明确。
因此首先应从法律层面给予规范。
目前我国社保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去指导,因此人大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逐渐完善草案的基础上,并最终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范。
其次政府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强化对企业社会保险缴纳义务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打击力度。
最后,提升用人单位和从业者的道德准绳。
良好的法律制度固然能够有效保障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但法律是最低层面,道德层面的规范不可替代。
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必须动员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进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作用。
四、结语
劳动就业是人的生存立身之本,更是个体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手段。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虽然产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是以技术、信息和人才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远没有建立起来。
劳动者对就业观念的转变、需求期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强化等,对社会就业岗位等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当然也从侧面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储备,本文的论述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志辉,邢华彬.劳动力商品价值变化趋势及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J].中国物价,2013(09).
[2]张小建.积极探索中国推进绿色就业之路———在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绿色增长与绿色就业分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就业,2012(10).
[3]任洲鸿.知识积累与劳动力资本化:一个基础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13(04).
[4]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3(05).
[5]张旭,常庆欣.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反思———以劳动力商品概念分析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3(07).
[6]高宏伟,秦晓娟.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再认识———基于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1).
10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