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6细/8 菌性痢疾(大体)
细菌性痢疾(镜下)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理变化 ③溃疡形成: 约发病一周,假膜溶解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 表性溃疡。 ④愈合: a. 溃疡趋向愈合时,粘膜上皮再生修复,不形成明显瘢痕; b. 少数较大的溃疡,愈合后可形成表浅的瘢痕,一般不引起 肠狭窄。
三、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部分进入肠道, 通过肠道的防御功能,肠粘膜上皮分泌的特异性抗体的排斥作用, 使其不能侵袭肠粘膜而发病。当受冷、暴饮、暴食、过度疲劳等诱 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使感染少量病原菌也会致病。痢疾杆菌 侵入肠粘膜上皮后,首先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菌体裂解后释放 出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肠粘膜炎症。痢疾杆菌必 须侵入肠粘膜才能致病,故痢疾杆菌对肠粘膜的侵袭力是致病的主 要因素。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好发年龄:2~7岁儿童 (2)病因: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 (3)特征:起病急骤,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中毒症 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4)肠道病变: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 (5)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痢疾杆菌毒素高度敏感。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 根据肠道炎症的特征和临床经过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 ②假膜性炎: 肠粘膜表层坏死,与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 细菌形成假膜。 肉眼,假膜呈灰白色、糠皮样,如出血严重或被胆色素浸染时, 假膜则分别呈暗红或灰绿色。
细菌性痢疾
目录 Contents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为大肠假膜性炎症。 ①病变性质: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炎) ②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③好发年龄:儿童发病率较高,成年人较少见。 ④流行特点:多为散发性,有时也可引起流行。 ⑤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临床病理联系 ①全身中毒症状:病菌毒素→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食欲
减退等全身症状。 ②腹痛、腹泻:炎症刺激→病变肠管蠕动亢进及痉挛→腹痛(左
下腹为甚)、腹泻(水样便→粘液脓血便)→ 脱水。 ③里急后重: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神经末梢及肛门括约肌→里急后
重和排便次数频繁。 ④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3)转归:自然病程为l~2周,适当治疗大多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联系
2、慢性细菌性痢疾:多由急性菌痢转变而来,病程持续在2个月以上者 称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① 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旧并存; ②慢性溃疡形成:边缘不规则、深达肌层、底部高低不平,有肉芽 组织及瘢痕形成; ③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甚至肠腔狭窄。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病原体:痢疾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福氏菌、鲍氏菌、宋内氏菌和志贺氏菌,在我国引起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主要是福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 二、传播途径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病原菌随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苍蝇作为 传染媒介)污染水源、食物等,经口由消化道传染。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临床病理联系:根据临床表现分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及营养不良表现; ②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现急性菌痢表现; ③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症状,排菌,有结肠病变
(慢性带菌者)。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与腹泻交替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