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犯罪学》期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犯罪学》期末答案
第一篇: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犯罪学》期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答案
一、判断题
(错)1.“万恶淫为首”,此为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孔孟儒学所奉行的性道德信条。
(对)2.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错)3.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错)4.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错)5.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文革”前提前了1到2岁
(错)6.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对)7.犯罪概念回答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犯罪的形式标准、犯罪的本质意义以及犯罪的应然期待。
(对)8.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对)9.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10.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犯罪学犯罪分类结构。
(1)犯罪主体性质类型,基于主体性质的特殊特征,展开犯罪分类。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基于行为性质的特殊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行为对象、
行为附随情况等的特殊表现。
(3)犯罪特殊类型。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3)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预防和化解上狠下功夫(4)加强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建设
3、财产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2)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失业是犯罪滋长的重要诱因。
(3)文化冲突,现代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以及在交流融和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
4、暴力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加强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2)加强社会管理,根除犯罪隐患
(3)加大打击力度,遏制暴力犯罪的发展势头(4)深入细化改革,消除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整体水准
(6)重视心理卫生健康,强化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与治疗。
三、案例分析
一、小东是一名外地来京打工的未成年人,初中没有毕业就步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在北京找不到他希望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后来,一位副食品商店的老板同情他的遭遇,让他在自己开的副食商店卖肉。
卖肉也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小东不是弄错斤两就是搞错肉的品种,给顾客造成了许多不便,影响了商店的生意,于是老板扣了他三个月的工资。
小东心里很不服气,一心想报复商店,拿回自己应得的工资。
一天深夜,在商店其他人都下班后,小东从商店后窗爬进来,凭着自己对商店的熟悉,迅速找到钱箱,偷走了里面积累的钱财,又顺手拿走了一些食品。
在骑车回去的路上被巡逻民警发现带到派出
所,经教育主动交待了盗窃的事实经过。
1、请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1)文化程度低、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2)贫富差距悬殊;(3)价值和文化冲突;(4)经济利益驱使;(5)管理不善,法律体制落后;(6)社会安全防范机制薄弱;(7)打击不力。
2、请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1)构成流动人口犯罪主体的身份复杂.一是刑满和劳改劳教释放人员;二是劳改劳教外逃、以及负案在逃人员;三是被单位除名或停薪留职的人员;四是社会闲散无业人员,其中有些曾多次被公安机关处理过;五是农村外出务工农民。
并且从单人作案向团伙作案转化,往往以地缘或亲缘为纽带结成团伙实施犯罪是流动人口犯罪的发展趋势,其成员结构有二种:一是全部由流动人口组合而成;二是由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合而成;
(2)犯罪地点的独特性。
流动人口犯罪地点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多以旅社、出租民房作为其实施犯罪的藏身地、落脚点,而且在作案后利用发达的交通条件逃窜并同时又实施犯罪的趋势明显;
(3)作案手段单一。
尽管流动人口犯罪多以钱、财、物为主,但由于其自身素质的限制,流动人口犯罪的作案手段相对直接、单一,盗窃、抢劫、诈骗这三类案件比重较大,而且大案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作案手段的隐蔽性和多样性。
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犯罪人的作案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的特征,一是流动人口犯罪分子善于伪装和“包装”自己,力图谋求各种形式的自我掩护,如披着“个体户”、“推销员”的外衣,进行各种犯罪。
二是找到“目标”后,先盯住或者想方设法接近,一旦时机成熟立即下手。
三是利用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之机,进行犯罪活动。
四是进行“火力侦察,试探虚实”;
(5)犯罪动机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流动人口犯罪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带有实施多种犯罪行为的突发性,大多时候,其犯罪动机低级、十分贪婪,为达目的,凶狠残忍,不计后果;
(6)侵害客体明确。
虽然流动人口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钱、财、物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袭击目标,据统计,在流动
人口犯罪案件当中,侵财、物案件占多数。
因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产生的报复性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3、请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提高素质教育,加强法制宣传工作;(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3)提高社会防范意识;(4)强化公安机关职能,加大打击力度;(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就业机会;(6)溯本清源,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第二篇: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春季《房地产法》期末答案期末作业考核
《房地产法》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使用权确认
土地使用权确认是指在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不明或发生争议时,利害关系人请求有关权利机关确认土地使用权归属,从而解决土地使用权争议的行为。
2、兼营房地产开发企业
兼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在经营其他种类营业范围的同时,兼做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3、城镇廉租住房
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人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廉租住房的租赁是政府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镇最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性质的房屋租赁方式。
4、房地产纠纷
房地产纠纷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相互之间以及他(它)们与房地产管理机关之间有关土地和房屋权利义务的争议。
这里的公民和法人包括涉外房地产关系中的外国公民、外国法人和港澳台当事人。
这种纠纷主要涉及到房地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以及由于买卖、租赁等引起的经济权益争议。
5、房地产抵押
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基于该行为而形成的房地产抵押法律关系,是抵押人和抵押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简答题
1、商品房预售作为商品房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特征有哪些?答:商品房预售作为商品房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房屋预售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特定的。
②、房屋预售合同的标的是尚在建设中的房屋。
③、房地产预售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均要受到国家法律较严格的限制。
2、处理房地产纠纷的原则有哪些?
答:一方面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理民事、行政和经济纠纷案件所必须遵守的各项法律原则,主要是诉讼法的各项原则,这方面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等;另一方面是与房地产法相关的原则,也就是基于我国房地产法的本质要求,在处理房地产纠纷时所必须遵循的特殊的原则,这方面的法律原则主要有: ①、公民住宅利益优先原则
②、消费者保护原则
③、利益协调和兼顾原则
3、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的免税范围有哪些?答: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的免税范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l)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2)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3)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4)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5)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包括危险房屋、大修停用期间的房屋、微利企业和亏损企业的房屋等。
除此以外,纳税人缴纳房产税确实有困难的,还可以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
4、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
答: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
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③.有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注册资本。
④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
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论述题
1、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答: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表现为,1.占有和使用土地。
建设用地使用权就是为保存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土地的权利,因此使用土地是土地使用权人的最主要权利。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土地的使用权,应当在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为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
2.权利处分。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处分其权利。
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既然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以保存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则其必须与建筑物共命运,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
但是,在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如果当事人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做了限制,则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得转让其建设用地使用权。
(2)抵押。
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为抵押权的标的物,此时,其地上的建筑或其他工作物也随之抵押。
另外,当地上的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也随之抵押。
(3)出租。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作为出租人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连同地上的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
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出租人)仍须向土地所有人履行义务。
3.附属行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在其地基范围内进行非保存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的附属行为,如修筑围墙、种植花木、养殖等。
4.取得地上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的补偿。
我国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该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给予补偿,并退还相应的土地出让金。
2、房地产开发的原则。
答:房地产开发基本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并实施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依法遵守的基本原则。
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依法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原则。
在我国,通过出让或划拨方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房地产开发的前提条件,房地产开发必须是国有土地。
我国另一类型的土地即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不能直接用于房地产开发,集体土地必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成为房地产开发用地。
第二、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对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城市发展的纲领,也是对城市房地产开发进行合理控制,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科学制定和执行城市规划,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合理安排各项建设,指导城市有序、协调发展的保证。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经济效益是房地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大小,是开发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效益指房地产开发给社会带来的效果和利益。
环境效益是指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以上三方面是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会产生冲突。
这就需要政府站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上,进行综合整合和管理。
第四、应当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即综合开发原则。
综合开发较之以前的分散建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综合开发有利于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改变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则。
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导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的战略方针,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应受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约。
第三篇: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春季作业教育学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姓名:高洁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
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
答:错误。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
2、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答:错误。
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决不是无能的。
但人的发展受自约于诸多因素,教育不是万能的。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答:错误。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
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不对的。
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4、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正确。
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是根本与关键。
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5、“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答:错误。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道德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
1、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一般说来,从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来看,
教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就是说,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总称。
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也已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仅仅是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教育。
今天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和多媒体远程教学等,也都具有学校教育的性质,都是制度化的教育。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答:通过学习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专业知识。
包括有: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当的教学活动所需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课堂管理与组织的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的知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⑵专业技能。
包括有: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与学生交流并对学生提出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行为、接受外来的建议并发展专业技能。
⑶专业道德。
包括有: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信奉教师的道德准则、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深刻理解学生的发展和具有对学生的爱、致力与学生道德养成的示范与引导、对所有学生负责。
⑷自我反思与改进。
包括有:关注自身的实践、设计与解决问题、寻求自我改进之道。
这四个方面,我认为“自我反思与改进”最为重要,因为他是教师能不能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快慢与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变量。
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3、结合工作谈谈你学习教育理论的体会与收获。
答: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
否
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
“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
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2.学习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黄景高目前,公民教育存在着两种社会现象,一是我们始终有个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二是又有一个社会的呼吁:救救孩子!这是两个不相容的状况:一方面,我们对受教育者关怀备至,以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都不重要,孩子的生活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对受教育者
关怀过度,以至于受教育者不堪负担这样的过度,需要从中解救,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质在于:我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过高,一要成才,二要成圣。
对每个家庭来说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体制更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这种倾向。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违教育本身的规律。
对于个别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来说,愿意教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不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实行的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的。
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专门的教育有着专门的要求,而国民教育则只有一个全面而又一般性的要求。
它有两个方面:它是全民的教育;它是最普遍要求的教育。
简单地说,国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
那么,什么是合格的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权利、政治自由的权利、选举权利与被选举权利、婚姻自主的权利、受教育权利、财产所有与继承权利等等,也同样具有与此相关的公民义务。
充分地了解,并能正确地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就是合格的公民。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接受了很多年的国民教育,甚至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满腹经纶,却缺乏基本的公民教养,如不知道尊重人,不知道礼貌与礼让,脑子里没有法律这个弦,不知道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不会穿衣服,甚至不知道冲厕所等等,遑论懂得艺术欣赏。
或许这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有爱国热情、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专业理论,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会顺从领导,但是,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的道理,没有人格,行为不中规则。
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尽管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不仅有教养,遵守公共道德,行事有风度,相互尊重,而且许多人还具有艺术方面的素养。
所以,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外学习的第一课便是如何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会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
有人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先生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但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
他的回答令人深思。
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没有教会人懂得尊重人,这是一个历史的玩笑。
在我们处处讲究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却要在异国他乡学习做公民。
可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撇开落后和农村地区不说,在国内的许多大都市里,年青人受教育的程度已经不算低,可是我们文明程度却不那么高,这不能不反省我们的国民教育是否成功。